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究.doc_第1页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究.doc_第2页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究.doc_第3页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究.doc_第4页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探究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内涵信贷业务风险管理不是某一种具体的风险管理方法或技术,而是基于风险管理一体化的基础,采用一致的标准测量并加总这些风险。银行信贷业务风险管理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进行理解。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一个多要素、多层次的循环过程。信贷风险管理的多要素性表现在风险要素上,包括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基础理论多层次性表现在风险管理受到多个层次的影响,受到外部整体金融政策环境、金融监管环境和社会诚信体系的影响,受到银行和企业交互博弈的影响,受到参与者微观信贷行为的影响。信贷风险管理的循环过程表现为风险的识别和评估,风险的动态监控以及贷后评价三个阶段的互动循环。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是一个全过程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也不是一种结果,而是趋向结果的一种方式和方法,是渗透在银行管理者管理银行信贷活动中的一系列行为,并持续的或反复的相互影响。信贷风险管理机制与银行经营活动交织在一起,当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机制构建成为银行基础结构的一部分,并成为银行核心要件的一部分时,银行信贷风险管理才是最有效的。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应用于整个银行 信贷风险管理贯穿于银行的各个层次和范围,并包含了投资组合风险观点。信贷风险管理考虑了银行内所有管理层次的活动,即从战略规划、资源分配的整体层次的活动到市场资源、人力资源、经营单位活动以及客户信贷检查等管理活动。信贷风险管理要求银行采取投资组合的观点,这将意味着经营单位、职能部门、经营过程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对各自的活动形成风险评估,这种风险评估活动可能是定量的也可能是定性的。综观银行结构内紧密相连的各个层次,银行高级管理层采用复合的观念看待银行中的所有层级,确认银行的整体风险组合是否与其风险偏好相适应。每个单位的风险可能在各个单位的风险容忍范围之内,但是如果将这些单独的风险综合在一起可能将超过银行总的风险偏好。二、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离不开商业银行的大力支持。在促进经济的发展同时,商业银行自身也获得了快速发展,但与新巴塞尔资本协议及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相比,我国银行信贷风险管理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操作程序的不规范,使审贷分离制度的作用难以发挥1.贷前调查不深入。贷前调查是风险评估的基础。在企业、客户的信息采集、使用上技术支撑手段落后,企业、客户向银行调查人员提供的报表资料有一定的水份,另一方面银行调查人员工作不认真,不深入,对企业、客户的生产经营状况了解肤浅,造成调查报告的不真实,以致误导审查审批。2.贷前审查存在缺陷。信贷管理部门和一些行的风险控制部门的贷前审查和风险评估是审贷分离的核心,也是确定贷与不贷,贷多贷少的关键环节。由于审查定贷机构不掌握企业真实的生产经营状况,不直接接触企业、客户,所以对质量不高带有误导性的调查材料难以鉴别,并对其准确的作出判断和正确地提出审贷意见带来难度。3.贷款审批机构人员结构松散,难以发挥作用。一是一部分审批贷款机构的人员是兼职,不是信贷专业人员,多是一些部门负责人,忙于事务,对上报审批材料缺乏深层次的认识、分析和科学论证。加之,审批机构的兼职人员流动性较大,贷审会经常缺员,致使贷审会的作用难以发挥。二是虽然有的银行任命专职审批人员,却缺乏专业素质,导致审批作用不够明显。三是行长或主管行长的贷款导向作用不能完全排除。4.贷后检查不到位,重审轻管问题未解决。审贷分离制度的基本要求是“三查”工作必须分离,各银行把贷后检查仍交回前台经营部负责实施,这种调查与检查由同一部门操作的工作程序,不仅难以发现和暴露借款人存在的问题,而且人为地隐瞒了信贷人员不规范的信贷行为。重规模轻发展,重贷款营销轻贷款管理重贷款营销轻贷款管理一直都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积弊,款项贷出去了,任务就完成了。因而一些商业银行对前台客户营销配备人员较多,对贷后管理人员配备较少,贷后管理工作薄弱,贷后管理责任制不落实,风险预警机制尚未建立起来,贷后风险追究不落实,因而造成新的不良贷款继续产生。事实上,不良贷款的形成大多与贷后严格管理有关,这一点与企业的应收账款非常相似。不加强管理,款项拖的时间越长,不确定的因素就会增加,款项收回的可能性将会降低,因而,需要在贷后落实管理责任制,对客户进行全方位的全程管理。 银行风险评级系统不够科学信用评级体系缺乏符合实际情况的创新。我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起步较晚,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无可非议,但是,在借鉴的过程中,对国外评级办法照抄照搬,构建的评级体系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现状脱节,缺乏实用性创新。如:国外评级对商业银行财务数据的引用比例极大,而我国商业银行财务信息的真实性难以得到保障,不能大比例引用财务报表,此外银行上市情况欠佳等种种原因决定了发达国家的做法并不完全适用于我国,中国商业银行信用评级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既要保证本土化特征,又必须遵守国际惯例,体现精髓所在,而不应该是照搬国外评级做法甚至评级结果。外部监管方面 1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低 金融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不健全。表现在银行监管上,则是市场信息失灵金融抑制下的银行微观利益扭曲,成为影响银行有效监管体系运行的障碍。 金融竞争不充分。银行中间产品价格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自然垄断下,表现出严 重的价格扭曲,新兴的理财等创新产品,虽然受到新兴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强烈冲击,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仍然占据着绝对的市场份额,而这些都与商业银行所有制特征与垄断性高 度相关。因此,所有制与垄断性是弱化银行有效监管体系的重要外部因素。 商业银行仍是准政府机构。在微观经济学看来,我国的商业银行还不是真正 意义上的市场经济主体,因为其不符合市场主体理性人的基本假设,承担着过重的社会职能,具有明显的准公共机构的性质,这使得银行监管当局在对商业银行监管过程中产生一定的监管偏离,造成有效监管体系功能弱化。 监管政策不稳定的反作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正常的经济波动中,宏观经济历经多次的冷热叠加,经济结构失衡,地区经济差异逐步拉大,在局部经济和个别产业经 济过热以及货币政策的作用下,有限的监管政策出现强烈的摇摆。这种不规则的监管政策造成监管目标偏离,损害了银行监管体系的有效性。 2监管信息不对称 现行的监管体系已经对机构、高管和产品的市场准入与退出做出规定,但在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银行监管当局与银行机构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有限的准入退出规则不够规范、高效和透明,以至于设立地方商业银行成为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与银行监管当局博弈的短期结果。这种信息不对称为其寻租提供了便利,并成为诱发道德风险的重要原因。商业银行机构和高管市场准入与退出信息不对称、设限不规范,银行监管当局的权威性、独立性不强,专业监管、整体监管能力不足,暴露出银行有效监管体系建设的不足,也影响到监管体系的有效运行。 3法人治理不完善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在产权关系清晰的条件下,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以契约为纽带的委托代理关系,经营者按契约为投资者提供报酬,所有者按照契约给经营者应有的激励报酬,鼓励经营者按照投入产出原则和风险收益原则稳健经营。因此,明晰的产权关系,强有力的产权约束机制,是法人治理的核心内容,也是银行有效监管体系最重要的监管基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大量的案件以及道德风险,可以说是法人治理风险的阶段性释放。银行的董事会应最终为暴露出的问题负责,而事实上由于内部人、外部人和既得利益集团的控制,部分银行大要案责任追究制度并未对银行机构上层形成现实压力。 4银行内部控制薄弱 从国际普遍接受的内部控制构架看,我国商业银行有效监管体系建设的内部控制基础较弱,突出表现:一是监管替代,即银行监管越位,以防范风险为由超越正常的银行经营管理,造成商业银行盲目扩张业务规模,而忽略了内部控制;二是监管依赖,商业银行过度扩张信用规模,特别是在银行承兑业务中循环承兑、重复贴现,严重忽视审慎经营规则,将风险防范寄希望于银行监管当局和最后贷款人的中央银行,形成内部控制的外部监管依赖。三、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银行内控管理不完善,造成制度制定和执行的脱节近些年来,我国进一步完善了与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相关的立法,内部控制建设也越来越受到我国商业银行决策者的普遍重视。然而随着我国商业银行规模的扩大,银行内部也越来越复杂,银行的不良资产依然造成巨大损失,国内市场情况变化莫测,国际风险加剧。这些对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从内部控制与管理看,银行经营中由于赢利性和安全性的矛盾,使得流动性风险总是存在于银行整个经营活动中。这就对银行内部控制和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不够健全,制度牵制乏力,同时,制度不适应新兴业务发展的需要,尚未建立流动性风险分离管理机制,经营行与管理行承担着完全相同的流动性风险等。同时,对决策者的决策权和分支机构缺乏有效的控制,内部部门之间、岗位之间缺乏必要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从而增加了银行流动性风险的隐患。制约了业务的发展。2.从内部控制的内容上看,国有商业银行信贷内控制度与具体的业务操作规范联系不够紧密,缺少完整的体系结构。表现在用人机制不灵活,人员流动性差,既缺乏一个综合量化的考核评比体系,又缺乏一个行之有效、赏罚有度的奖惩机制。例如,信贷工作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即职能分离、相互制约原则,在大多数基层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各项职能常常由同一岗位的人员兼任,审贷分离制度不健全,贷款“三查”制度执行不到位,查处不严格,难以起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和防范风险的作用。 银行缺乏有效的信用风险防范和控制手段健全的风险管理框架是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前提,国外银行通过引进内部评级制度,对信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和分类,并由风险管理委员会等专职机构来统筹信用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和协调。而国内银行此方面管理职责分散,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而且不同类型的风险由不同的部门负责,使得银行系统缺乏统一的风险管理战略和政策,高层管理者更是无法清楚了解银行面临的整体风险状况。同时,分散管理还使得有些信用风险因无人管理而陷入真空状态。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组织管理结构为典型的“金字塔”式结构,在实践中存在管理层次多、决策滞后、风险集中、代理成本过高等问题,纵向过长的代理链条加上商业银行过大的规模使得信息传递和决策渠道存在过多环节,极易形成银行内部委托代理链条上的信息不对称,难以有效防范信用风险的发生。尽管我国银行业已逐步开始建立预警机制,但预警机制并不完善且执行不到位,使信贷风险的防范工作处于被动。 缺乏科学的外部风险评估机制贷款项目的风险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基层行信贷人员到企业实地调查,审查和投资部门对项目的风险评价也基本依据一线信贷人员的调查报告。由于信息的非对称,加之信贷员逆向选择的存在,信贷人员自身的业务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贷款风险程度。另外,在不完全信息的条件下,企业在其贷款申请材料中有可能故意隐瞒甚至谎报其投资项目的风险信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贷款,这很可能令银行的贷款投向风险很高的项目。商业银行若不能力争获取详尽的资料及时的信息,就不能排除或尽量减少贷款决策潜伏的风险,使其信贷造成损失。 贷款风险责任不明确和贷后检查机制不健全目前各商业银行在贷款风险内部责任及风险责任的承担上划分不明确,一些分支行行长权利过大,监督约束机制没有真正起到作用,贷款责任无法落实,最终导致无人负责,不了了之。另一方面,基层信贷人员处在信贷工作的第一线,其责任往往大于权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责、权、利不对等的现象,损害了一线信贷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信贷工作效率受到一定的影响。同时,对贷后检查的内容和方式没有明确的规定和指引。在信贷管理上,虽然强调贷后检查的重要性,但是却缺少规范化的指导性文件。没有刚性要求信贷人员按照规定程序开展市场调研和信息登录分析,贷后检查报告泛于形式,未能揭示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深层次问题。四、完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对策 建立和完善信贷风险管理的内外部制度环境 1.进一步加强内控建设 以权力制衡为原则健全信贷管理组织结构在现有信贷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信贷部门内部横向制约机制的作用,信贷组织机构设置遵循以下三原则:一是相互牵制原则,信贷组织各部门、各岗位之间形成一种约束制衡机制;二是程序定位原则,各部门、各岗位、各人员要有明确的分工和授权批准,相互之间必须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不能超越职权;三是系统协调原则,各部门要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理顺关系、增强实力、杜绝内耗。 健全完善内控管理制度健全完善内控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进一步完善逐级的授信授权制度;进一步完善对客户的统一授信制度;进一步完善授信风险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授信信息电子化管理系统;建立高度独立性的稽核检查系统。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信贷结构是评价信贷发展质量的重要内容,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应围绕银行经营战略和风险偏好,通过深化和完善相关的信贷政策措施,逐步形成资本消耗低、风险收益高、资产质量优、充满竞争活力又可持续的信贷结构。优化信贷结构要有效配置信贷资源,加快信贷业务经营方式的转变;要确立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经营战略;调整与完善信贷政策、产品体系,积极有序地推进信贷业务创新;要完善信贷结构调整优化的考核评价和切实加强信贷队伍建设。2.构建完善的外部监管体系 进一步完善商业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为了使监管法律能全面支持监管的需要,真正做到商业银行监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在当前乃至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必须大力加强商业银行监管法律框架建设,强化对监管的执法监督,提高依法监管的水平和效率。我国应根据各国商业银行监管的实践和我国商业银行监管的未来发展方向,系统规划未来的监管法律框架,并按照规划逐步实现监管法律框架的系统化目标。 实施审慎会计原则和审慎监管标准实施审慎会计原则和审慎监管标准是防范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体系安全、稳健运行的重要基础,也是从金融危机中所应吸取的重要教训。只有严格实行审慎会计原则和审慎监管标准,才可能及时、准确、全面地识别和判断金融风险,才能对金融风险进行及时预警和控制。 完善现代化的监管信息系统 及时、准确、充分的信息来源,是银监会对被监管商业银行机构持续监管、保证监管质量和监管效率的基础。由于中国人民银行在信息收集的电子化建设方面比较落后,银监会在成立之初就启动了银行业金融机构监管信息系统建设工程“1104工程”,确定了“周密论证、统一规划、急用先行、分段实施的指导思想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标准、资源共享”,的系统建设原则,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建立银监会非现场监管信息科技平台。 加强贷后管理工作,提高风险管理人员素质信贷权力下放后,各级分行主要加强对贷款的贷后管理力度,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以信贷业务发生后的贷后管理,有效防范和控制业务全过程风险,确保信贷资金安全周转运行,才能真正提高信贷资产质量、业务经营效益,推动各项业务有效可持续发展。 1.要根据信贷业务发展的需要增加信贷人员。加大引进培训力度,打造高素质队伍。加大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对新引进招聘人员向业务快速稳健发展的行倾斜。经常组织项目评估、市场营销、期货交易等知识的培训,不断更新客户经理的知识结构。同时,采取奖励措施,调动客户经理开展学业务、强素质的积极性。完善奖惩机制,实行优胜劣汰。完善落实员工绩效考核机制,对业务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工作实绩突出的客户经理在业务岗位竞聘、收入分配、评先上实行优先;对业务素质低,工作责任心差,不适应现代银行发展要求的客户经理实行淘汰。优化服务手段,创新服务内容。建议进一步简化办贷程序,优化办贷流程,实行限时服务;实行差别授权,对业务发展快、质量高的行下放贷款审批权限。对黄金和优质客户落实择优支持的原则,建立快捷办贷机制和绿色通道,简化贷款手续,缩短办贷时间。2.按照业务拓展和风险控制要求,提高风险管理相关人员素质。要重点加强信贷客户经理、产品经理、风险经理的素质建设,增强客户经理链式营销和全产品营销技能;要积极开展前中后台信贷人员组团培训、交叉培训和岗位轮换交流,提升前中后台信贷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要增强信贷人员自我学习能力,提高职业道德修养,不断适应信贷业务发展的需要,在控制信贷风险的实践中不断锤炼提高。 培养从事风险预警工作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风险预警工作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专业性和政策性,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素质直接影响风险预警的质量和效率。1.人员素质要提高。风险预警人员不仅要熟悉信贷业务,更需要具有广博的学识和较强的分析能力。应尽快将行内学历高、素质好、研究能力强的骨干充实到风险预警的工作岗位上来。2.队伍要稳定,分工要明确。国民经济有其内在的运行和发展规律,要准确掌握一个行业、地区或客户的潜在风险因素,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特别是对目标风险进行连续跟踪监测时,就更需要有一支稳定的队伍和明确的职责分工。3.培训要加强。在现代经济体系中,产业结构、区域分工、技术创新和市场需求的变动速度越来越快,相应的分析方法和监测手段也日趋复杂,因此很有必要加强对各级风险预警人员的指导和培训,使他们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提高风险经营理念和更新产业知识结构,熟练掌握各种先进的分析技术和工具,提高风险预警分析水平。明确贷后风险责任和完善贷后检查机制1.明确职责,构建分层次的贷后管理责任体系实行部门分工负责制。设立独立的贷后管理部门,专门负责指导和管理各分支机构开展贷后管理和问题贷款的处置工作,从而在原有的审贷分离的基础上,实现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相分离。同时要明确划分贷款发放和贷后管理两个部门的职责和权限,以避免部门间相互推卸责任。实行人员分工负责制,建立分层次的管理制度。应该按照借款人借款额度的不同分别由经办行(社)的行长、信贷科长或信贷员承担贷后管理责任。必要时可由上级行(社)的贷后管理部门对某些贷款直接进行贷后管理。加强对贷后管理人员的日常培训。要重点培训宏观政策、产业知识和财务分析技术,培养贷后管理人员的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理能力。2.规范行为,构建全方位的贷后管理检查体系应明确检查时限。应对首次检查时间和日常检查频率做出明确的规定,对于大额或者潜在风险较大的贷款,要适当增加检查的次数。贷后检查应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以便随时了解借款人的动态情况。应规范检查程序和方式。贷后检查要实行规范化、格式化作业,应根据贷款种类设计并使用不同的检查底稿。同时,还应实行双人检查制,对所有的贷款都进行实地检查。明确检查的内容和重点。通过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借款人是否按规定用途使用贷款;是否诚实地全面履行合同;借款项目是否正常进行;借款人的法律地位是否发生变化;借款人的财务状况是否发生变化;借款的偿还情况;抵押品可获得情况和质量、价值等情况。贷后检查报告应该做到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确保检查报告的真实性和可用性。建立贷后检查再监督机制,指定具体部门负责对贷后检查部门进行监督检查。参考文献1.李永宏, 当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新金融,2007年第2期,2007 2.沈全芳, 基于风险管理视角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探讨, 理论导刊,2010年第5期,20103.易秋霖,未来5年国内信贷市场变化趋势研究,2006 4.毕桂凤, 中国商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