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云南民族戏剧与文化生态.doc_第1页
【doc】云南民族戏剧与文化生态.doc_第2页
【doc】云南民族戏剧与文化生态.doc_第3页
【doc】云南民族戏剧与文化生态.doc_第4页
【doc】云南民族戏剧与文化生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民族戏剧与文化生态民族艺术研究.云南民族戏剧与文化生态口刘佳云,张世庆摘要:云南民族戏剧的形成和发展有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交迁.云南民族戏剧正不同程度地遭遇着生存危机,剧团生存步履维艰,剧种命运岌岌可危.面对新的生存环境和不同的文化生态,云南民族戏剧不一定只走戏曲化的路子,应根据本民族独有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弘扬各剧种独特的民族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探寻适合的发展道路.关键词:云南民族戏剧;文化生态;非戏曲化中图分类号:i236.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0x(2o05)06一oo44-09在中国戏曲的百花园中,少数民族剧种是最为绚烂的奇葩之一.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是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以白剧,壮剧,傣剧,彝剧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剧种,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我国民族戏剧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云南民族戏剧在丰富各民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保留,传承,弘扬了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民族地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与全国其它剧种的命运相似,近年来,云南民族戏剧也正不同程度地遭遇着生存危机,剧团生存步履维艰,剧种命运岌岌可危.面对新的生存环境,云南民族戏剧将何去何从?本文试图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探寻一条适合云南民族戏剧的发展道路.以人类文化与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的文化生态学,是人类生态学的主要组成部分.收稿日期:20051102-44?这里的环境既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文化生态学告诉我们:一种文化(艺术)形态所以在某一地区(含地域和民族概念)流传,繁衍,必然与其环境的诸多自然,社会因子密不可分.从这个意义上我们知道,一个地方剧种的产生和流布,必然有着其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一个剧种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也必然包含着与其生存发展的生态环境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云南民族戏剧同样如此.,云南民族戏剧产生与发展的文化生态文化生态学告诉我们,自然生态环境在人类文化的产生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化是人类在对自然环境的认识,适应,利用和改造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与自然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的结果.不同的自然条件艺术广角.及生态环境,形成各地不同的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及生物等生态因子的多样性.为适应生态环境的多样化,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类型,社会特点,民族分布,历史发展以至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特征的差异性.因此,人类文化,无一不包含自然环境的因素,也无一不打上环境的烙印.传统的民族文化无论是各民族创造的物质财富还是精神财富,都具有各自不同的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的特点.因为各民族需要从他们所生活的环境中获取生活所必需的物质用品,以解决衣,食,住,行等一系列需要.地域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使各民族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形成了很大的差异,包括饮食,服饰,居住习惯等也各有特点.生活在特定地域环境中的人们,其心理和思想也打上了特有的环境印记.这些,又具体表现在一个民族特有的心理意识,思维方式,情感方式,行为方式及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生产生活方式,传统节日,宗教信仰,族规禁忌,文学艺术及审美情趣等精神文化生活中.(一)多样化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疆,北连西藏,四川,东接贵州,广西,南部,西部分别与越南,老挝,缅甸等国为邻.境内山高谷深,河流众多,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省面积的90%以上.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相对高差6600多米,为全国所仅见.由于地处欧亚大陆东南部低纬度季风区,加之高海拔和错综复杂的地形,形成了云南特殊的高原型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四季如春,年温差小,日温差大,降水充沛,干湿季分明,立体气候异常明显.由于地形,土壤,气候等条件的差异性,云南的经济形态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这里有高原湖畔和平坝农耕,山区半农半牧,高山游耕,fi-稻作农业,以及以采集渔猎为主,刀耕火种为辅的原始经济等多种经济形态.这些不同的经济形态对人们的生活习俗,家庭组织,社会结构及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等各方面无疑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云南各民族的文化就是在与环境长期的互动中形成并传承,发展,演变着,同时形成了与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文化特征,.亦即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生态环境.复杂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云南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客观条件,同时也是云南的民族构成,民族分布,社会发展,多样化的文化类型形成的基本条件和重要因素.云南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其多民族的构成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特殊的地形所导致的地域分割状态,阻隔了人们的沟通与交往,使古代云南各民族之间基本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由于地理隔绝和地形的立体,使他们被分隔到一个个相对封闭的小生态系统之中.由于地理环境的封闭性,惯于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而又为高山纵谷所封闭的云南古代民族,在3ooo年前华夏民族祖先在广袤的中原大地进入文明时代之际,便已开始落后于中原地区及云南腹地,各少数民族间的发展速度也参差不齐.同时,尽管经历了屯田卫所,改土归流等一系列政治和军事过程所带来的移民高潮,中原汉族大量进入云南,但天然的地理阻隔使云南境内形成了以汉族占多数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和垂直分布的民族分布状况.地域的自然分割与封闭,形成了不同的方言语音和文化背景.生活于同一地域的人们,形成了共同的语言群,共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共同的心理意识,共同的文化观念及审美情趣,也构成了云南民族戏剧赖以生存的地域环境和服务对象.(二)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是云南民族戏剧产生的生态基础如前所述,特殊的地域环境和多样化的自然生态造就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同样,多样化的民族文化,为云南民族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文化生态基础.云南民族戏剧作为我国戏曲艺术的组成部分,具有中国传统戏?45?民族艺术研究.曲以歌舞演故事(王国维语)的美学特征.作为云南白,壮,傣,彝各民族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集中了这些民族独有的音乐,舞蹈,美术,民间文学,诗歌等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体现了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审美隋趣等.1.各民族丰富的宗教,节日及民俗文化活动,是云南民族戏剧滋生的文化土壤.关于戏剧起源及其特征的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考察云南民族戏剧的形成过程及戏剧形态,无不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节日文化及民间习俗等活动相伴而生,相依而存,丰富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为云南民族戏剧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流传于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临近傣族聚居区的傣剧,是当地傣族及其他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从傣剧的演出形式,内容到音乐,演出习俗等,均表现出傣剧与傣族民间宗教信仰密不可分的联系.古代傣族先民信奉万物有灵,早先的傣族民间,存在着以巫师(或巫婆)为中心的歌唱性的叫魂习俗,并以歌舞贯穿其间为病者招魂,此即傣剧最早的个祭祀性歌舞节目跳柳神.祭场选择周围有柳树,芭蕉的堂前或院子.届时,由两个手执柳枝的巫婆为前舞,身后跟随数不等的伴舞和伴唱者.歌舞快结束时,巫婆便率众祭祀树神或勐神.巫婆跳树神时唱的歌,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曲调(巫婆调),后发展成为傣剧的基本曲调一戏调的重要基础.随着佛教的传人并广泛流传于德宏地区傣族民间,(巫婆调)被用于演唱佛经故事和民间传说故事,并作圆场半圆场转圈表演的转转唱,融合了傣族佛教文化中的寺院音乐(喊火令)(唱书调),演化成傣剧中最初的戏调,即分腔后的女腔.跳柳神中巫婆们载歌载舞的招魂和祭祀树神或勐神的表演形式被吸收作为傣剧的圆场表演.其仪式活动,演变为傣剧演出前的请戏神和演出后的送戏神的习俗.同时,傣剧最初也是与人们的生?46?产活动息息相关的.十二马是傣剧比较古老的个剧目,它是从傣族民歌演唱跳柳神,喊伴光等民间艺术中综合产生的.演出时,歌手们一边扶犁吆喝着牛,一边犁田且触景生情地对唱山歌.这种山歌逐渐从田间搬到广场,并配上一些简单原始的动作表演,形成了最早的傣剧雏形.到清朝同治,光绪年间,经傣族知识分子对剧目,表演等的改革,形成了早期的傣剧.新中国成立后,傣剧有了较快的发展,特别是傣剧专业剧团成立后,一批专业的傣剧艺术工作者充分吸收,借鉴外来剧种的表现形式和本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说唱等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丰富了傣剧的表现手段.云南壮剧与壮族民间宗教文化活动也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活在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境内的壮族,逢年过节,即由巫师,道公(魔公)主持法事,消灾祈福,驱瘟逐疫.铸鬼神为业者,男日魔公,女日喃妹.史载:驱瘟逐疫,延请道士设坛寺庙,讽经礼讦,道士出游,按产施放油锅,沿街扫荡,其法器惟用鼓锣,铜磬,朝等具.又载,其间夷人不信药,独信鬼,遇有疾病,即请男女巫祝求神,名日走阴.魔公在进行法事活动时,手执刀剑,口中念念有词;喃妹则口唱山歌,手舞足蹈.民间壮剧业余戏班演出,要请魔公择算吉日,主持焚香化纸,祭祀天地神灵,开台,扫台等活动,有的班社还有专职魔公.民间有魔公不开腔,戏班不开箱的说法,云南壮剧与壮族民间宗教文化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流行于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白剧,是由吹吹腔戏和白族大本曲剧合流而成.吹吹腔是广泛流传于当地白族,彝族群众中的最早的戏曲形态,该演出活动除具有娱人的功能外,还与农村和山区的民间习俗密切相关.在明代,大理地区就流传荚腔,荚曲的演唱和鼓吹的演奏.到清代,白族群众在打秧官,田家乐,春王正月及闹棚,贺灵,迎本主等与农事或婚丧祭祀有关的民俗活动中,用唢呐吹奏吹吹腔曲调伴奏,参与艺术广角.者装扮成秧官,差头等角色,表演渔樵耕读,县官审问懒汉等内容,边歌边舞.后这些民间歌舞与外来戏曲声腔结合,逐渐形成吹吹腔戏.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吹吹腔与白族古老的曲艺艺术大本曲合流,形成了云南较有影响的少数民族剧种白剧.但吹吹腔戏和大本曲剧仍与白剧同时在民间流传.各民族丰富多样的生产生活,宗教信仰,民间习俗等文化活动,不仅为云南民族戏剧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内容,也为云南各民族剧种的形成创造了良好的文化土壤.2.各民族绚丽多彩的民间音乐,舞蹈,民间说唱,民间文学等艺术形式,是云南民族戏剧产生的基础.民族戏剧集各民族丰富的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传统艺术为一体,是一种综合的艺术形式.绚丽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艺术,使云南享有歌舞的海洋,艺术宝库等美誉,也为云南少数民族戏剧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养份.各民族剧种均吸收了本民族传统艺术的精华,来滋养这一特殊的艺术门类.彝剧是云南民族戏剧中最年轻的一个剧种,1958年被正式定名.主要流布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境内的部分彝族自治县.最早形成于楚雄州大姚县直苴,昙华一带彝族地区.史料记载,楚雄是彝族先民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彝族的民间文学艺术极为丰富,有用彝文记载的文字典籍,亦有诗歌,传说,故事,歌谣等大量口头文学作品.创世史诗梅葛,查姆及叙事诗赛玻嫫,儿月等是彝族宝贵的民间文学财富.文献史籍中对彝族民间歌舞活动也有记载.如清康熙年间编纂的楚雄府志中记载有关星回节(即火把节)时云:烈炬吹笙,跌脚以歌和之;又嘉庆桂馥滇记续笔?踏歌中有:夷俗,男女相会,一人吹笛,一人吹芦笙,数十人环绕踏地而歌,谓之踏歌.这里的跌脚,亦称跳脚,打跳,打歌,跳乐,跳月,跳左脚,跳弦等,是彝族最具代表性的群众性舞蹈.烟盒舞,四弦舞,罗作舞等也是彝族民间流行较广的舞蹈.这些舞蹈有的有近百套动作,有的有几十套动作,最少的也有十几套动作.此外,彝族民间还有金鸡展翅,小鸡啄食等一些模拟性的舞蹈.这些舞蹈风格不一,特点各异,为丰富彝剧的表现手段提供了基础.彝族的民间音乐在发展过程中,因流行地区不同而形成带地域性的一些主要音乐曲调,有的就变成该地区唱诗(包括口头流传的长篇史诗和叙事诗)的固定曲调.如流行于大姚,永仁一带彝族中的梅葛调,分赤梅葛,辅梅葛,赤梅拉梅和娃娃梅葛四大类,共有60多支曲调,用来唱述彝族史诗梅葛.流行于双柏彝族中的阿色调,楚雄,南华一带的阿苏者,(芦笙调,流行于牟定一带的(左脚调等也是带地域性的主要音乐曲调.此外,凡要表达彝族人民喜,怒,哀,乐等情感,几乎都可以在彝族民间音乐的海洋中找到相应的曲调;同时,彝族民间还保存着大量的民族乐器和乐曲.在彝族古老的祭祀活动中,通晓古彝文的毕摩在诵经过程中,边唱边舞,用一些模拟性动作来表现叙述的故事内容,这种民问的唱诗习俗,己孕育着带说唱性质的简单表演.彝剧就是在丰厚的彝族文化土壤中产生的.彝剧音乐的唱腔山歌体是结合彝族民间山歌,小调,舞曲及器乐曲而形成的;伴奏乐器以笛子,三弦,芦笙等彝族民间乐器为主;动作是从毕摩的祭祀动作和声调中吸收一些动作与技巧,再从彝族民间舞蹈中吸收和提炼一些身段和步伐,并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富有表现力的动作相融合,成为节奏化,舞蹈化的表演技巧,形成具有浓郁民族特色与风格的以歌,舞,白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比彝剧形成较早的云南白,壮,傣等民族剧种,都与彝剧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生态基础.各民族剧种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无论是内容或形式上,不断吸收本民族传统文化艺?47?民族艺术研究.术的养份来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出现了傣剧娥并与桑洛,海罕,壮剧柳荫记,侬智高,白剧火烧磨房,崔文瑞砍柴等优秀传统剧目.3.对外来剧种的吸收与借鉴,催生了云南民旅测.云南民族剧种虽具有各自的特点与个性,但在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均程度不同地受到外来剧种特别是地方汉族剧种的影响.对外来剧种的吸收,学习与借鉴,最为突出的是傣剧.清道光年间,汉族皮影戏传人德宏干崖一带傣族聚居区,为了让更多的傣族群众懂得故事情节,傣族知识分子将其剧目翻译成傣文,用演唱佛经故事的转转唱曲调,模仿皮影戏进行演出,获得成功.清光绪年间,由于当地土司,文人大量参与傣剧的创作和演出,傣剧有了较快的发展.汉族大量的演义,小说,戏曲故事等被改编为傣剧唱本演出,邀请较成熟的云南地方戏滇剧班社到当地演出,并请滇剧艺人直接向傣剧演员传授演出技艺,演奏方法,武戏动作等.通过向滇剧较为全面的学习,傣剧的表演行当,音乐唱腔有了区分,借鉴了滇剧的化妆,伴奏方法,服装,道具,编剧等也趋于专业化.此外,还移植改编大量符合傣族人民欣赏习惯的滇剧剧本和演义小说,供傣剧班演出,使傣剧逐渐走向成熟,并得以在盈江,陇川,潞西,怒江沿岸的傣族村寨及陇川户撒的阿昌族地区,章凤德昂族地区传播.流行于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云南壮剧,有富宁土戏,广南沙戏和文山乐西土戏三个分支.其中富宁土戏的四大声腔中的乖嗨咧,咿嗬嗨,均是在当地壮族山歌的基础上吸收临近广西地方戏曲腔调形成的.前者引进广西北路壮剧(正调发展而成,后者引进广西彩调发展而成.有北路,东路之分的广南沙戏,其北路源于广西北路壮剧.云南壮剧在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广剧,滇剧,彩调等汉族剧种的影响,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48.术特色.llt.l-,白剧古老的吹吹腔及三七一五的山花体唱词结构,与汉文化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白剧在形成过程中也引进了滇剧的打击乐,身段步伐及剧目,并有了行当之分和表演程式.4.民族平等政策,为云南民族戏剧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云南的白,壮,傣,彝等民族剧种均流行于少数民族自治州,白,壮,傣,彝等民族分别是各自治州的主要民族或主体民族.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和关心民族文艺的发展,建国后制定了一系列繁荣民族文艺的方针政策,1961年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发出关于建立四个民族剧团的通知,正式成立民族戏专业剧团,扶持民族剧种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党的民族政策.云南的白,壮,傣,彝四个民族剧种分别成立了州级专业剧团,为各剧种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各民族剧种专业剧团的成立,使各民族剧种有了自己的载体,有了专门的从业人员,各民族剧团不断吸收本民族及外来文化,充实和完善本剧种的表现形式.同时,积极发掘,整理本民族传统剧目,并创作了大量反映新时代的剧目,云南民族戏剧得到蓬勃发展.从上可见,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是云南各民族剧种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云南民族戏剧得以生存的土壤和根基.云南民挨蒯的现状及成因新中国成立以来,云南民族戏剧在经历了新生,发展,逐步繁荣后,取得了很大成绩,各剧种都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剧目和优秀的艺术人才,对各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多元化的娱乐方式和大众文化的冲击下,与全国的情形相似,云南民族戏剧在经历了八十年代初短暂的繁荣之后迅速落人低谷,观众流失严重,戏剧表演团体陷人从未有过的尴尬境地一以演出为唯一使命的剧团步履维艰,国有剧团多处艺术广角.于多演多赔,少演少赔,不演不赔的怪圈.大量国有剧团处于困境之中,成为中国文化领域体制改革滞后的显着标志之一.当无情的改革大潮再一次将剧团推向改革的风口浪尖之时,民族戏剧种及其承载着民族戏剧命运的载体民族戏剧团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目前,云南的白,壮,傣,彝四个民族剧团中,除被誉为东南亚的艺术明珠的德宏州傣剧团尚能维持正常的傣剧剧目演出外,其它民族剧种及其剧团的生存状态不容乐观.因创演白剧苍山红梅,望夫云,苍山会盟等优秀剧目而多次晋京演出的大理州白剧团,随着艺术团体体制改革的推进,白剧团已被并人大理州民族歌舞剧院,剧团仅有不到20人,大部分演职人员或提前退休或改行,剧团现已难以进行正常的剧目演出.楚雄州彝剧团通过改革,也并人楚雄彝族自治州文化艺术中心,剧团演出尚能维持.而文山州壮剧团虽仍属独立的剧团,演出也主要以民族歌舞为主.各民族剧种纷纷陷入困境,与现今的文化生态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一)文化生态环境的重大变迁,导致了民族剧种的生存危机.中国传统戏曲是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文明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力水平较为低下,用于交换的商品极为有限,社会处于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交通通讯极不发达.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伴随着手工业和农业分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也随之出现,当货物的集散和商品交换固定在某些交易场所时,形成了一些以物质交流为目的的集镇.随着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发展,交换地域的进一步扩大,集镇就逐渐演变为城市.到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后期的十二世纪中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内商品市场的逐渐扩大,一方面,人们迫切地需要文化艺术生活;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使戏剧专业化成为可能.于是,在商品经济较为发达的南方及北方,相继出现了以民间歌舞及民间说唱艺术为基础的以歌舞演故事的南戏和北方杂剧,戏曲开始演变为较为完整的艺术形式,并出现了专用于戏曲演出的戏台或瓦舍勾栏.它标志着中国戏曲艺术步人了一个新纪元,进入了一个不断成长壮大和et益丰富多彩的发展过程.伴随着农耕文明的产生而产生的中国戏曲,随着演出的专业化,使戏曲在表现封建社会生活,塑造其中各式各样的人物方面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戏曲自身在内容和艺术上得到了生活的滋养,不断成长,壮大,并et臻精炼,成熟和完善,逐渐形成了自己一整套完备的体系.民族剧种的产生,发展与我国传统戏曲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在形成的年代上,清代中叶是我国民间戏曲兴盛期,全国性剧种京剧及云南地方戏曲滇剧,花灯等大致都兴起于这一时期.据现有资料推测,云南的傣剧,壮剧也大体是在清代中叶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白剧的产生年代更为久远.它与明代的弋阳腔有渊源关系,乾隆年间开始流行,光绪年间最为兴盛.彝剧则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本民族民间传统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从近代戏曲史中,特别是以演出地方小戏为主的一些地方戏曲剧种的形成过程中可以看出,地方剧种都植根在当地人民生产,生活的土壤之中,伴随着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宗教祭祀和风俗习惯,并结合当地流行的民歌小调,民间说唱艺术逐渐形成的.如前所述,民族戏剧的形成是在本民族的民间舞蹈,民歌小调,民族乐器及民间文学的基础上,从较简单的民歌对唱发展成有故事情节的说唱艺术,再与歌舞综合而成能描写故事,创造人物的艺术形式戏剧.从戏曲史的观点来看:这种由民间歌舞,说唱综合而成的歌,舞,剧三者高度结合的戏剧形式,正是近代汉族的地方小戏和少数民族戏剧产生的一个?49?民族艺术研究.共同规律,也是我国各地方剧种包括民族剧种所共有的特征.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国戏曲却面对着完全不同的文化生态环境.新中国的建立,党的民族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各民族剧种与民族文化的繁荣.但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文化娱乐方式呈现出多元,开放的格局.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地区,各民族社会也发生了较深刻的变革.随着现代传媒,通讯,交通的发达,传播汉族文化有了更为便捷的途径和方法.各少数民族在普遍接受汉文化的同时,逐渐丧失甚至摒弃本民族传统文化.随着普通话的全面推广,以地方(民族)语言和声腔为基础的地方(民族)剧种的艺术欣赏和交流的优势越来越弱化,民族戏剧逐渐丧失了它的生存土壤,面临着困境与危机.(二)政策的扶持不能从根本上使民族剧种摆脱困境.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文化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许多地方(民族)剧团被兼并或解散.许多传统艺术形式正在走向消亡.面对民族剧种的困境与危机,一些地方任其自然,让其自生自灭;一些地方政府则采取有效措施,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为维持民族戏剧团和民族剧种的生存,云南民族剧团多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我们知道,政府的支持对民族剧种的生存是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民族分布较为集中,交通不便,语言及生活习俗受冲击和影响较小的地区是非常必要的.然而,面对戏曲观众的流失,戏曲市场的萎缩,政策性支持的作用就显得极为有限.首先,政府官员对剧团和剧种的重要性的理解是不同的,政策性支持具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其次,根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各级政?50?府对归属于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国有剧团不会也不可能任其长期靠财政负担.这就迫使国有剧团不得不面对市场,面对现实,去寻求自己的活力,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云南民族戏剧的未来走向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和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民族戏剧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新的时代和新形势,云南民族戏剧将何去何从?这是云南文化工作者尤其是民族戏剧工作者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那么,民族戏剧是否还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呢?答案自然是肯定的.首先,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需要民族戏剧的存在.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给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市场交流和竞争带来了机遇,但与此同时,这些国家也必然会面临严峻的挑战.保持文化多样性成为国际社会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文化单一化威胁的惟一途径,它关系到一个民族在世界整体格局中的生存与发展.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根基.一个民族只有拥有自己丰厚的文化,具备独特的传统文化个性,才能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强大冲击力,充分市场化了的强势商业文化已经逐渐渗透到全球的每一个角落,这势必对市场经济欠发达的国家或地区明显处于弱势的传统文化带来巨大的威胁.在当今世界全球化趋势中,面对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文化单一化的格局,各个国家,各民族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特别重要的政治和文化意义.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土壤中的云南民族戏剧,凝结了各民族音乐,舞蹈,美术,民间文学及说唱艺术等传统文化之精华,还深刻反映着各民族的情感表达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民族戏剧艺术已成为各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广角.其次,国家对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为云南民族戏剧的发展带来了机遇.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各民族及其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各级主管部门也充分认识到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正在实施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及国务院办公厅新近发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对濒于消失的民族传统文化,提出并采取了具体的保护措施,尤其强调对民族民间文化及其文化生态的保护.同时,各民族的自我意识,特别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在这样的背景下,云南民族音乐,舞蹈等民间艺术纷纷走出寨门,带着山野的气息走上大雅之堂,甚至走向世界舞台.蜚声海内外的云南映象,不仅用舞台艺术的形式保护和弘扬了云南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成为云南发展文化产业的一面旗帜.作为音乐,舞蹈的姊妹艺术,云南民族戏剧不能也不应该丧失这样的大好时机,抓住机遇,重新审视自身的发展历程,探索一条适合本剧种发展的路子,是云南民族戏剧工作的当务之急.如前所述,云南民族剧种在形成的过程中,受到了外来剧种尤其是汉族地方戏曲剧种如滇剧,花灯的较大影响,使其与汉族戏曲具有许多相同之处,如歌,舞,剧的高度融合,唱念做打的完整运用;曲调的类型化,动作的舞蹈化;特殊的舞台空间和时间概念;复杂的技术性和虚拟手法等等.民族戏剧虽然同时具有本民族独特的声腔,器乐,舞蹈,口头文学和舞台美术的艺术个性,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剧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个性未得到充分地发扬光大,而是沿着中国传统戏曲化以歌舞演故事的道路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