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doc_第1页
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doc_第2页
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doc_第3页
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doc_第4页
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发布-实施-发布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征求意见稿)GB 16280200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ICS13.220.20C811 / 16目 次前言II1 范围12 规范性引用文件13 分类14 要求15 试验2前 言本标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本标准是对GB162801996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的修订。本标准在修订过程中,编制组根据国家标准GB162801996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通用技术条件多年的实施情况和我国的现状,参考了欧洲标准EN54-5、国际标准ISO7240-5、美国UL标准UL-521和英国标准EPA215,制定了本标准,并进行了相应的试验、验证工作。本标准自实施之日起,代替GB162801996。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提出。本标准由全国消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六分技术委员会归口。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公安部沈阳消防研究所。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沈阳消防电子设备厂、首安工业消防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天优特种探测技术有限公司本标准主要起草人:丁宏军、张颖琮、王玉祥、黄军团、刘忠顺、李刚进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162801996。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以下简称探测器)的要求、试验和检验规则。本标准适用于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安装使用的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16838 消防电子产品环境试验方法及严酷等级GB4716-93点型感温火灾探测器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GB12978 消防电子产品检验规则GB9969.1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GB/T17626.2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idt IEC 61000-4-2:1995)GB/T17626.3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idt IEC 61000-4-3:1995)GB/T17626.4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idt IEC 61000-4-4:1995)GB/T17626.5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idt IEC 61000-4-5:1995)GB/T17626.61998 电磁兼容 试验和测量技术 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 idt IEC 61000-4-6:1996)3 分类3.1 根据工作原理分类:a) 缆式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b) 空气管式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3.2 根据工作方式分类:a) 可复位式感温火灾探测器;b) 不可复位式感温火灾探测器。3.3 根据工作环境分类:a) 户内型感温火灾探测器;b) 户外型感温火灾探测器。4 要求4.1 总则探测器若要符合本标准,应首先满足本章要求,然后按第4章规定进行试验,并满足试验要求。4.2 探测器组成 探测器应有敏感元件(电缆或空气管等传感器)及与其相连的终端盒等部分组成。4.2 分类探测器应符合表1中划分的A1、A2、B、C、D、E、F和G中的一类或多类。表1 探测器分类及温度探测器类别典型适用温度最高适用温度动作温度下限值动作温度上限值A125405460A225455865B45607685C607090105D8090103115E90100117130F100110130145G115135154165可通过在上述类别符号的后面附加符号S或R的形式(如A1S、BR等)标示S型或R型探测器。对于S型或R型的各类探测器,除进行5.25.22条规定的试验外,还应分别进行5.23条或5.24条规定的试验并满足要求。注1:S型探测器对任何升温速率在达到动作温度前不能发出火灾报警信号。注2:R型探测器具有差温特性,对于高升温速率,即使在任何低于典型适用温度以下开始升温也能满足响应时间要求。注3:对于可现场设置类别探测器,在其产品标志中用P表示类别,并应标出所有可设置的类别,其当前设置类别应能清晰识别。4.3 出厂设置除非使用特殊手段(如专用工具或密码),否则探测器的出厂设置不应被改变。4.4 现场设置探测器的响应性能如果可在探测器或在与其相连的控制器上进行现场设置,则应满足以下要求:a) 当生产企业声明所有设置均满足本标准的要求时,探测器在任意设置的条件下均应满足本标准的要求,且只能通过专用工具、密码或探头与底座的分离等手段实现现场设置。 b) 当生产企业声明某一设置不满足本标准的要求时,该设置应只能通过专用工具、密码手段实现,且应在探测器上或有关文件中明确标明该项设置不能满足标准的要求。4.5 标志4.5.1 总则4.5.1.1 标志在安装维护过程中应清晰可见。4.5.1.2 标志不应贴在螺丝或其他易被拆卸的部件上。4.5.2 产品标志4.5.2.1 每只探测器应在其相连的终端盒清晰标志如下信息:a) 产品名称和类别(如A1、A1R、A1S、A2、B等),如果探测器的类别可以现场设置(见4.8条),则用符号P代替类别标志;b) 本标准标准号;c) 制造商名称或商标;d) 型号;e) 接线端子标注;f) 制造日期、产品编号、产地和探测器内软件版本号。4.5.2.2 产品标志信息中如使用不常用符号或缩写时,应在与探测器一起提供的说明书中说明。4.5.3 质量检验标志探测器应有质量检验合格标志。4.6 使用说明书探测器应有相应的中文说明书。说明书的内容应满足GB9969.1要求。4.7 附加功能 空气管式线型感温火灾探测器应能检查空气管发生直径为1cm的孔泄漏,并在发生泄露后发出故障信号。5 试验5.1 总则5.1.1 试验大气条件如在有关条文中没有说明,则各项试验均在下述大气条件下进行:温度:1535;湿度:25%RH75%RH;大气压力:86kPa106kPa。5.1.2 试验正常监视状态如试验时要求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应将试样与制造商提供的的控制和指示设备连接,使其处于正常工作状态。5.1.3 探测器安装试验时,应按制造商规定的正常安装方式安装。如说明书给出多种安装方式,试验中应采用对试样工作最不利的安装方式。5.1.4 容差如在有关条文中没有说明,则各项试验数据的容差均为5%。环境条件参数偏差应符合GB16838要求。5.1.5 动作性能试验5.1.5.1 试验前,应按5.1.3条规定将试样安装在温箱中,将距终端盒0.3m以外的1m长的传感器放入温箱中,并按5.1.2条规定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5.1.5.2 调节温箱内气流温度至规定的初始温度,如在有关条文中没有特殊指明,温箱的初始温度为表1规定的相应类别试样的典型适用温度,稳定10min或按制造商规定时间进行稳定。然后以规定的升温速率升温。试验过程中,保持温箱中的气流速度为0.8m/s0.1m/s(25时测得),温度误差为2。注: 温箱应满足GB4716-93点型感温火灾探测器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的要求。5.1.6 试样试样数量应符合下述要求:a) 可复位探测器 5 只,每只不小于100米;b) 不可复位探测器 5只,每只不小于100米;c) 不可复位S型探测器 5只,每只不小于100米;d) 不可复位R型探测器 12只,每只不小于100米;5.1.7 试验前检查试验前应按第4章对试样进行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可进行试验。5.1.8 试验程序5.1.8.1 试验前对试样予以编号。5.1.8.2 可复位试样试验程序见表2;不可复位试样试验程序见表3。5.1.8.3 对于可以现场调整类别的试样,按下述方式进行试验:a) 应分别设置在每种类别上,并按第5章规定进行试验; b) 设置在最高温度类别上,按第5章规定进行试验;c) 其它试验应设置在任一类别进行。表2 可复位探测器试验程序试 验 程 序探测器编号升 温 速 率 /min其它序号条款试验项目0.213510203015.3动作温度1、225.4响应时间1、21、21、21、21、21、235.5高温响应2245.6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151555.7低温(运行)1165.8高温(耐久)2275.9交变湿热(运行)3385.10恒定湿热(耐久)4495.11腐蚀(耐久)55105.12振动(正弦)(运行)11115.13静电放电抗扰度22125.14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33135.15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44145.16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44155.17浪涌(冲击)抗扰度33165.18S型探测器附加试验1175.19R型探测器附加试验1、21、21、2表3 不可复位探测器试验程序试 验 程 序探测器编号升 温 速 率 /min其它序号条款试验项目0.213510203015.3动作温度1、225.4响应时间34567835.5高温响应3445.7低温(运行)5655.8高温(耐久)7865.9交变湿热(运行)1275.10恒定湿热(耐久)5685.11腐蚀(耐久)3495.18S型探测器附加试验9105.19R型探测器附加试验1011125.3 动作温度试验5.3.1 目的 检验探测器在低升温速率条件下,对温度正确响应的能力。5.3.2 方法试验用两只试样,按5.1.5条,以1/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表1规定的相应类别试样的最高适用温度。然后,以不大于0.2/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试样动作,记录试样的动作温度。5.3.3 要求试样动作温度应在表1规定的动作温度上、下限值之间。5.4 响应时间试验5.4.1 目的 检验探测器稳定在典型适用温度环境下时,对一定升温速率范围的响应能力。5.4.2 方法试验用两只试样,按照5.1.5条,分别以1/min、3/min、5/min、10/min、20/min和3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试样动作,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5.4.3 要求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4规定。表4 探测器响应时间升温速率/minA1类探测器A2、B、C、D、E、F、G类探测器响应时间下限值min s响应时间上限值min s响应时间下限值min s响应时间上限值min s12900402029004600371313407131600540982040910001010042020053020030220100313300201400402255.5 高温响应试验5.5.1 目的检验探测器在高温条件下工作的适应性。5.5.2 方法温箱中气流的初始温度为25,将试样与控制和指示设备连接,使其处于正常监视状态。将距终端盒0.3m以外的1m长的传感器放入温箱中。以不大于1/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表1规定的相应类别试样的最高适用温度,稳定2h。然后按5.1.5条,分别以3/min和2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试样动作。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5.5.3 要求a) 稳定前和稳定期间,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或故障信号;b) 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5规定。表5 探测器高温响应时间探测器类别响应时间下限值响应时间上限值升温速率3/min 升温速率20/min升温速率3/min升温速率20/minminsMinsminsminsA11200121340220其它12001216003135.6 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试验5.6.1 目的 检验探测器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以比较环境试验前、后响应时间的变化。5.6.2 方法温箱中气流的初始温度为25,按5.1.5条,分别以3/min和2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试样动作,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5.6.3 要求 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4规定。5.7 低温(运行)试验5.7.1 目的检验探测器在低温条件下工作的适应性。5.7.2 方法5.7.2.1 将试样放入试验箱内,按5.1.2条规定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在正常大气条件下保持1h,然后以不大于1min的降温速率将温度降到-103,在此条件下稳定16h,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5.7.2.2 关断控制和指示设备,以不大于1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环境温度,取出试样,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1h以上。然后按5.1.5条,分别以3/min和2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试样动作,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5.7.3 要求a) 降温及温度保持期间,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或故障信号;b) 可复位试样对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7min13s,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2min40s;对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不应小于1min0s,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30s;d) 不可复位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4规定。5.7.4 试验设备试验设备应满足国家标准GB16838的相关规定。5.8 高温(耐久)试验5.8.1 目的检验探测器耐受高温的能力。A1、A2和B类探测器不进行此项试验。5.8.2 方法5.8.2.1 将试样放入表6所示温度的试验箱内持续21d。高温环境期间试样不通电。5.8.2.2 将试样由试验箱中取出,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1h以上,按5.1.2条规定连接,并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若试样能处于正常监视状态,按5.1.5条,分别以3/min和2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试样动作。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5.8.3 要求a) 高温环境后,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试样不应发出故障信号;b) 可复位试样对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应不小于7min13s,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2min40s;对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应不小于1min0s,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30s;c)不可复位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4规定。表6 探测器高温(耐久)试验条件探测器类别温度 C702D902E1002F1102G13525.9 交变湿热(运行)试验5.9.1 目的检验探测器在高相对湿度(无凝露)环境下正常工作的能力。5.9.2 方法5.9.2.1 将试样放入试验箱内,按5.1.2条规定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5.9.2.2 按GB/T 2423.4中5.2条规定的试验方法,对试样进行高温温度为402、2个循环周期的交变湿热(运行)试验。期间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5.9.2.3 关断控制和指示设备,取出试样,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1h以上。检查试样的外观。然后按5.1.5条,分别以3/min和2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试样动作。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5.9.3 要求a) 湿热环境期间,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或故障信号;b) 可复位试样对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应不小于7min13s,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2min40s;对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应不小于1min0s,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30s;c) 不可复位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4规定。5.9.4 试验设备试验设备应满足GB/T 2423.4中第3章的相关规定。5.10 恒定湿热(耐久)试验5.10.1 目的检验探测器在使用环境中承受湿度长期影响的能力。5.10.2 方法5.10.2.1 将试样在温度为402的试验箱中放置2h后,调节试验箱,使试样在温度为402、相对湿度为93%3%的条件下持续21d。湿热环境期间试样不通电。5.10.2.2 取出试样,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1h以上,检查试样的外观,若试样能处于正常监视状态,按5.1.2条规定连接,并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然后按5.1.5条,分别以3/min和2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试样动作。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5.10.3 要求a) 湿热环境后,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试样不应发出故障信号;b) 可复位试样对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应不小于7min13s,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2min40s;对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应不小于1min0s,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30s;c) 不可复位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4规定。5.10.4 试验设备试验设备应满足国家标准GB16838的相关规定。5.11 腐蚀(耐久)试验5.11.1 目的 检验探测器抗腐蚀的能力。5.11.2 方法 5.11.2.1 试样连接足够长的非镀锡铜导线,以保证腐蚀环境后可直接测量响应时间;腐蚀环境期间试样不通电。5.11.2.2 将试样按5.1.3条要求安装在一个温度为252、SO2 浓度为(255)106(体积比)、相对湿度为93%3%的试验箱中,持续21d。5.11.2.3 腐蚀环境后,将试样放置在温度为402、相对湿度低于50%的试验箱中干燥16h后,再将试样取出,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1h以上,检查试样的外观。按5.1.2条规定连接,并接通电源,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然后按5.1.5条,分别以3/min和2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试样动作。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5.11.3 要求a) 腐蚀环境后,接通控制和指示设备,试样不应发出故障信号;b) 可复位试样对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应不小于7min13s,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2min40s;对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应不小于1min0s,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30s;c) 不可复位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4规定。5.11.4 试验设备试验设备应满足国家标准GB16838的相关规定。5.12 振动(正弦)(运行)试验5.12.1 目的 检验探测器经受振动的适应性及其结构的完好性。5.12.2 方法5.12.2.1 将试样按5.1.3条要求刚性安装在振动台上,按5.1.2条规定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5.12.2.2 启动振动试验台,使其在10Hz150 Hz的频率循环范围内,以4.905m/s2的加速度幅值、1倍频程每分的扫频速率,分别在X、Y、Z三个互相垂直的轴线上进行1次扫频循环。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5.12.2.3 检查试样外观及紧固部位。然后按5.1.5条, 分别以3/min和2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试样动作。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5.12.3 要求a) 振动期间,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或故障信号;b) 试验后,试样不应有机械损伤和紧固部位松动现象;c) 可复位试样对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应不小于7min13s,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2min40s;对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应不小于1min0s,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30s;d) 不可复位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4规定。5.12.4 试验设备试验设备应满足国家标准GB16838的相关规定。5.13 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5.13.1 目的 检验探测器对带静电人员、物体造成的静电放电的适应性。5.13.2 方法5.13.2.1 将试样按GB/T17626.2中7.1.1条规定进行试验布置,按5.1.2条规定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5.13.2.2 按GB/T17626.2中第8章规定的试验方法对试样及耦合板施加放电电压为8kV(空气放电,试样外壳为绝缘体)或6kV(接触放电,试样外壳为导体和耦合板)、极性为正、负的干扰试验,期间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5.13.2.3 上述试验完成后,按5.1.5条,分别以3/min和2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试样动作。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5.13.3 要求a) 干扰环境期间,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或故障信号;b) 可复位试样对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应不小于7min13s,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2min40s;对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应不小于1min0s,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30s;c)不可复位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4规定。5.13.4 试验设备试验设备应满足GB/T17626.2的相关规定。5.14 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5.14.1 目的 检验探测器在射频电磁场辐射环境下工作的适应性。5.14.2 方法5.14.2.1 将试样按GB/T17626.3中7.1条规定进行试验布置,按5.1.2条规定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5.14.2.2 按GB/T17626.3中第8章规定的试验方法对试样施加频率范围为80MHz1000MHz、场强为10V/m、调制幅度为80%(1kHz,正弦)的干扰试验,期间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5.14.2.3 上述试验完成后,按5.1.5条,分别以3/min和2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试样动作。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5.14.3 要求a) 干扰环境期间,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或故障信号;b) 可复位试样对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应不小于7min13s,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2min40s;对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应不小于1min0s,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30s;c)不可复位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4规定。5.14.4 试验设备试验设备应满足GB/T17626.3的相关规定。5.15 射频场感应传导骚扰抗扰度试验5.15.1 目的 检验探测器对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的适应性。5.15.2 方法5.15.2.1 将试样按GB/T17626.6中第7章规定进行试验配置,按5.1.2条规定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5.15.2.2 按GB/T17626.6中第8章规定的试验方法对试样施加频率范围为0.15MHz100MHz、场强为140dBV、调制幅度为80%(1kHz,正弦)的干扰试验,期间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5.15.2.3 上述试验完成后,按5.1.5条,分别以3/min和2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试样动作。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5.15.3 要求a) 干扰环境期间,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或故障信号;b) 可复位试样对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应不小于7min13s,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2min40s;对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应不小于1min0s,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30s;c)不可复位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在表4规定5.15.4 试验设备试验设备应满足GB/T17626.6-1998的相关规定。5.16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5.16.1 目的 检验探测器抗电快速瞬变脉冲群干扰的能力。5.16.2 方法5.16.2.1 将试样按GB/T17626.4中7.2条规定进行试验配置,按5.1.2条规定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5.16.2.2 按GB/T17626.4中第8章规定的试验方法对试样施加表7所示条件下的干扰试验,期间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表7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条件试验参数室内型室外型瞬变脉冲电压 kVAC电源线 2(10.1)其它连接线 1(10.1)重复频率 kHzAC电源线 2.5(10.2)其它连接线 5(10.2)极性正、负时间每次1min5.16.2.3 上述试验完成后,按5.1.5条的规定,分别以3/min和2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试样动作。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5.16.3 要求a) 干扰环境期间,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或故障信号;b) 可复位试样对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应不小于7min13s,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2min40s;对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应不小于1min0s,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30s;c)不可复位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4规定。5.16.4 试验设备试验设备应满足GB/T17626.4的相关规定。5.17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5.17.1 目的 检验探测器对附近闪电或供电系统的电源切换及低电压网络、包括大容性负载切换等产生的电压瞬变(电浪涌)干扰的适应性。5.17.2 方法5.17.2.1 将试样按GB/T17626.5中第7章规定进行试验配置,按5.1.2条规定使试样处于正常监视状态。5.17.2.2 按GB/T17626.5中第8章规定的试验方法对试样施加表8所示条件下的干扰试验,期间观察并记录试样状态。表8 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条件试验参数室内型室外型浪涌(冲击)电压 kVAC电源线线线 1(10.1)线地 2(10.1)其它连接线线地 1(10.1)极性正、负试验次数55.17.2.3 上述试验完成后,按5.1.5条,分别以3/min和20/min的升温速率升温至试样动作。记录试样在各升温速率下的响应时间。5.17.3 要求a) 干扰环境期间,试样不应发出火灾报警或故障信号;b) 可复位试样对3/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应不小于7min13s,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2min40s;对20/min升温速率的响应时间应不小于1min0s,且与环境试验前响应时间相比变化不应超过30s;c)不可复位试样的响应时间应符合表4规定。5.17.4 试验设备试验设备应满足GB/T17626.5的相关规定。5.18 S型探测器附加试验5.18.1 目的检验S型探测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