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doc_第1页
某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doc_第2页
某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doc_第3页
某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doc_第4页
某地区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治市发展循环经济实施方案时间: 2008年06月25日 为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22号)和山西省循环经济规划(晋政发200651号),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按照科学发展观和国家、省的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第一部分 长治市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状况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介于东经1115811244,北纬35493708之间。土地总面积1389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8.89%。现辖10县、2区、1市和1 个高新技术开发区。长治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8.6到11.4,年平均降水量620毫米。境内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地占36.49%,丘陵占43.99%,平川占19.52%。全市林地面积58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23%,林木蓄积量达1100万立方米,并拥有全省最大的湿地。2004-2007年,长治市先后荣获中国十大魅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山西省环保模范城市。 二、国民经济发展状况 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550.6亿元,比2006年增长14.3%。第一产业增加值32.1亿元,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328.2亿元,增长16.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75.2亿元,增长20.8%;第三产业增加值190. 3亿元,增长13.3%。三次产业比例为5.8:59.6:34.6。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800元,增长12.5%。财政总收入125.2亿元,增长41.8%,2007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26万人,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1%。2007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24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00元。 三、资源环境状况 (一)资源状况 能源资源。我市煤炭资源丰富,分布广,储量大,煤种较齐全,具有煤种多、埋藏浅、煤质优、易开采等特点,全市含煤面积8407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60.5%,埋深在1000米以内的3854平方公里,占全市含煤面积的45.8%。煤炭地质储量906亿吨,已探明储量242.145亿吨,2006年全市煤炭总产量达到5793 万吨。煤层气是我市的潜在优势能源。 水资源。长治是华北地区相对富水区,地跨海河、黄河两大流域,主要有海河流域的浊漳河、清漳河、卫河;以及黄河流域的沁河、汾河支流。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9.07亿立方米,居全省第一。地面蓄水量24亿立方米,有11座大中型水库,总容量10.3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611亿立方米,为全省的1.5倍。 矿产资源。长治现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铁、锰、铝、硫磺、石灰石、石膏、石英、大理石等40余种,其中有开采价值的20余种。铁矿石相对集中,且品位较高,总储量约2.6亿吨;石灰石总储量约80亿吨;硫铁矿总储量约2亿吨;铝土矿总储量约1亿吨。此外,还有相当储量的耐火黏土、大理石、硅铁矿、硫磺矿、油岩等。 (二)能源、水资源的消费情况能源消费。 全市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为3779.8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4.1个百分点。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为3.42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72个百分点。万元地区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为5.77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1.26个百分点。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电耗为2315.53千瓦时,比上年下降1.38个百分点。 水资源消费。2006年,全市总用水量4.22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7%。其中生活用水增长7.9%,工业用水增长5.4%,农业用水与上年持平。全市万元GDP取水量95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9%;规模以上工业万元增加值取水量298立方米,单位能耗下降7.9%。人均日用水量126升,比上年增加7升。 (三)资源综合利用和废物排放处置情况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全市煤炭回采率由2005年的52.6%提高到2006年的61.2%。已建成余热余压(高炉煤气、焦炉煤气)装机容量14.4万千瓦综合利用发电机组,年节约标准煤可达36.28万吨。新型墙体材料企业已发展到50多家,年利用煤矸石70万吨,粉煤灰60万吨,年节约标煤2.24万吨。农村沼气用户已发展到3.5万户。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量8.5亿公斤,利用率达到65%。 废物排放处置情况。全市实施了“蓝天碧水工程”, 组织实施污染治理、污水资源化、生态恢复和保护。已建成城市污水处理厂4座,在建县城污水处理厂4 座,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6万立方米,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5%。建成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厂1个,日处理垃圾量600吨,年处理量23万吨,无害化处理率100%。城市集中供热率由2005年的43.3%提高到48.1%。全市重点企业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8821.1万吨,比上年增加899万吨,增长11.3%,其中:电力、热力生产中固体废物产生量达2484.8万吨,占28.2%。 环境质量状况。2006年,全市排放二氧化硫13.94万吨、化学需氧量2.63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2.9%和4.7%。在主要污染物削减的同时,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85天,比上年增加20天,创历史最好水平,在国家环保总局监控的113个重点城市中,我市环境空气污染指数排序由2005年的81位前移到67位。全市达三类水质标准的断面比例为30.5%,比上年提高17.4%。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辛安泉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4.8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0.1平方米。 四、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长治经济的发展赖以本地资源,虽然经过多年的调整优化,但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善,仍是经济结构单一,城市布局随着资源开发建设而过于分散,致使资源与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矛盾日益显现,经济社会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不够合理。在三次产业比例中,资源型工业企业占比重较大,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还占相当比重,工业产品附加值不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煤炭、焦化、冶金等高物耗、高能耗产业所占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型接替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大,所以改变资源消耗型经济结构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煤炭、焦炭、钢铁、电力等对资源依赖性强的四个行业产值已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4%。煤炭行业中原煤输出占到70%,其中一些小煤矿入洗率不到10%;焦炭行业的化产回收、综合利用率低。冶金行业钢铁的主导产品主要是建筑业用长线材,市场竞争力有限,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非常明显。 三是资源浪费比较严重。2006年,全市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3.42吨标准煤,比全省高1吨标准煤,比全国高2.55吨标准煤。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2.7%,比全国低24.9%,与全省基本持平。煤炭开采中煤矸石资源的存量已达到2000万吨,每年的增量为500万吨,但利用率只有20%。焦炭行业中,捣固焦比例低,每年因此浪费主焦煤50万吨,焦炭行业每年还损失20万吨焦油,燃烧排放煤气2.4亿立方米,耗水约3000万吨左右。 四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全市每采1吨煤,破坏地下水动储量1.41立方米,破坏静储量1.07立方米,合计破坏总量2.48立方米。2006年全市煤炭产量为5793万吨,仅此一项就破坏地下水 1.43 亿立方米,相当于我市最大水库的库容。同时,由于地下煤炭开采,造成地面大面积下沉。目前仅潞矿集团造成的采煤沉陷区面积就达61.2平方公里,给沉陷区居民的生活和企事业单位的生产经营带来严重影响,全部治理费用为3亿多元。焦炭行业的二氧化硫、固体颗粒物和电力行业的粉尘等污染物排放仍然比较严重。 五是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大。目前我市治理污染的重要方式是末端治理。这种治理方式难以从根本上缓解环境压力。一方面投资大、费用高,建设周期长,经济效益低,企业缺乏积极性,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末端治理往往使污染物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废气治理产生废水、废水治理产生污泥、固体废物治理产生废气等,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污染。 六是土地、水资源严重短缺。2006年,全市人均占有土地6.9亩,低于全省7.08亩的平均水平,在省内属于人口密度较高,土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地区之一。水土流失面积1564.9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1.2%,耕地实有面积520.54万亩,占农用地面积的37.12%,人均1.67亩。全市水资源总量为19.0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611立方米,亩均占有量346立方米,分别占全国平均值的1/3和1/4,属于供水缺乏地区。 第二部分 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和条件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方向。我市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近几年来,在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强有力的组织领导 市委、市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高度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突破口,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机遇,作为检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根据外地市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市的实际,市政府于2007年1月专门成立了由书记市长为组长,市发改委为牵头部门,环保、财政、税收等25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长治市发展循环经济工作领导组及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市循环经济各项工作。同时,成立了长治市节能减排工作领导组。各级、各部门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深入研究具体措施,进一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工作措施。 二、完善的政策法规规划 根据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实施意见”、“规划”和“行动纲要”,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市严格执行国家节能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及山西省节约能源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出台了长治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长治市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长治市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方案、长治市关于做好治污减排工作的实施方案、长治市蓝天碧水工程实施方案、长治市建设节约型社会行动纲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明确了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为核心,以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区域循环式开发为重点,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的循环经济发展思路,把节能减排纳入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实行一票否决。通过法规、标准和政策的落实,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 三、典型引导的循环经济全面展开 我市以骨干企业为重点,开展循环经济试点,通过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等措施,减少生产过程资源、能源消耗,实现企业内部的循环,取得显著成效。以潞安集团、潞宝集团、沁新集团、天脊集团、长钢集团、常平集团等18家骨干企业为载体,围绕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循环经济的示范推广和梯次推进,通过延长产业、产品链,着力开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已经初步形成三大产业循环链,2006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80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605亿的46.2%。其中:以煤炭资源为依托的煤电化、煤焦化、煤洗煤建材产业的煤化产业链,完成工业总产值152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5.1%;以铁矿资源为依托的原矿铁钢钢材、矿石精矿粉粉末冶金冶金压铸件产品链的冶金产业链,完成工业总产值122.7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0.3%;以石灰石资源为依托的石灰石电石PVC产品链、石灰石水泥商品砼产品的乙炔化工链,完成工业总产值5.3亿元,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8%。这些重点领域产业链的形成,并取得的成功经验,为我市循环经济的引深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四、节能减排措施的落实 一是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在重点企业、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加快淘汰落后产能。2006年以来,我市共关停落后工艺和设施137个,淘汰落后产能429万吨;关停150立方米以下小高炉35座,淘汰落后产能143.8万吨;关停5000千伏安以下电石炉24座,淘汰落后产能21.5万吨;关停窑径2.2米以下的小水泥厂20座,淘汰落后产能78万吨。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3.4万吨,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0.59万吨。 二是大力实施十大节能重点工程。在焦化、冶金、建材、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推广余热余压回收利用项目,已建成沁新公司焦炉余热等电机组14.4万千瓦,年节约标煤36.28万吨。在建材行业,重点发展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等新型墙体材料企业,目前全市新型墙体材料企业已发展到50多家。在屯留、潞城、襄垣等农村,大力发展沼气、小水电等新型洁净能源,加快普及户用沼气,支持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池。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推广节能环保型交通工具,限制和淘汰高耗能交通工具。在5条公交线路上运营了100辆甲醇客车。通过更新改造104台低效落后工业锅炉,推广采用粉煤和水煤浆燃烧等节能先进技术,使我市的工业锅炉燃煤效率提高了6-8个百分点,年节约标煤12万吨。 三是开展百家企业节能行动。围绕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煤炭、焦化、冶金、电力、化工、建材等重点耗能行业的100家企业中,开展百家企业节能行动,重点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以及清洁生产等相关方面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通过建立百户企业能耗数据库,加快节能降耗技术改造。 四是加强节能减排监测工作。2004以来,我市从下岗职工中选聘了60名环境监督管理员(烟囱管理员和污水管理员),配备了交通、通讯工具,实行划区域、分片包干管理烟囱和污水排放口,对废气、污水排放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 五、关键技术的助推 围绕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市组织实施了一批科技攻关项目,在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清洁生产等相关领域取得了突破。在煤炭行业新建和技改矿井均采用先进的壁式采煤、放顶技术和回采工艺,洗煤厂与大型矿井同步建设,洗煤能力大幅度提度,全市煤炭回采率2006年达到61.2%,比上年提高8.6个百分点。在电力行业积极推广变频电机和喷吹煤等节能新技术,力争“十一五”末火电能耗每千瓦时360克标煤,比“十五”末的395克标煤下降9.1%。焦炭行业普遍采用了先进的焦炉配套机械设备、煤气净化设备及工艺、焦炉装煤出焦除尘地面站、废水处理工艺和设备、化工产品回收装置,炉型水平和产品档次升级,推广应用配型煤烧焦等煤预处理技术、低污染装煤、污染物集中处理、污水综合治理、计算机控制等先进适用技术,使焦炭企业生产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在冶金行业中积极推广高炉喷煤、余热余压发电等技术。在化工行业中重点实施合成氨、水气系统技术改造。在建材行业中主要淘汰窑径2.2米以下的机立窑和直径1.83米以下的粉磨设备。潞安矿业集团公司与鞍山热能院合作首创完成的高炉喷吹煤新技术,是以潞安贫煤为原料生产的高炉喷吹煤新产品,先后被宝钢、首钢和日本、韩国的20多家钢铁企业所应用。这项新技术具有节能环保、替补焦炭的巨大作用,获得了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煤碳工业科学技术成果特等奖。在废弃物产生环节,各大型企业通过加大固体废弃物利用力度,先后实施了以煤矸石发电、炉气发电、煤矸石粉煤灰制砖、煤矸石水泥、粉煤灰轻质砌块等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大大提高废渣、废水、废气的综合利用率,使全市工业废渣综合利用企业逐年增多,利用量逐年增加。 六、社会多模式初步展开 在农业方面。积极探索和培育生态农业循环链,推动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生态农业转化。以屯玉种业、沁州黄公司、芸生粮业、恒山饲料、仙都生态园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载体,初步形成了三大农业产业循环链。一是良种粮食种植粮食加工饲料畜禽养殖畜禽产品深加工废弃物处理链。二是农作物秸秆青贮畜禽过腹还田链。三是畜禽粪便沼气生物有机肥无公害农产品链。 在园区方面。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研究和建立入园企业的链接关系,合理规划园区内的资源流和能源流,整合园区各种要素,建立园区产业代谢和共生关系,通过废物交换、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手段,实现区内物质、能量和信息集成,把上游企业产生的废物转化为下游企业的原料,实现园区的废物“零排放”,初步建立起潞宝工业园区、常平工业园区等一批起点较高、具有较完整生态工业产业链(网)和拥有园区资源一体化经营与生态化管理体系的产业园区。 在区域方面。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建立有效的废旧物资再生利用体系,构建城市循环经济体系,实现更大范围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形成2条循环链:一是城市生活垃圾分捡可利用废物回收链。目前,我市已有3个垃圾处理场投入运营,日处理生活垃圾800吨。生活垃圾通过分捡、筛选废旧塑料、金属等被回收利用;各种砖头、石块被粉碎,重新制成建筑材料;有机生活垃圾经过发酵,生产营养土;其余不可利用的垃圾经过焚烧,产生余热用于取暖,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二是污水中水再利用链。目前全市已建成的污水处理厂4个,正在建设的污水处理厂3个,其余县区也都在积极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经过处理后产生的中水,可被电厂、建筑企业等再利用,提高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水平。 七、整合资源综合利用最大化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和资源等因素,我市形成了能源重化工的产业结构。这种行业废渣、废气、废物产生量大,加之投资欠帐、技术匮乏,为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而发展循环经济,可以大幅度地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改善生态环境,并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是资源有效利用。目前我市煤炭资源资源综合利用率3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许多具有多重价值的资源和共生、伴生资源浪费严重。全市每年采煤耗散的瓦斯气约5 亿立方米,焦炉煤气排放量约15亿立方米,炼铁、转炉炼钢、煤矸石、矿渣、工业炉窑余热等大宗废弃资源回收利用空间更大。 二是节能降耗。我市以高耗能产业为主,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耗总量为3779.8万吨万吨标煤,万元GDP能耗为3.42吨标煤,分别为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倍和2.85倍,万元GDP电耗为2348千瓦时,分别为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1.03倍和1.72倍,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6.72吨标煤,分别为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的1.02倍和2.59倍,节能降耗有着巨大的空间。 三是再生资源开发。我市废旧物质的资源化和再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再生资源开发利用不够。不少县污水处理和回用工程尚没有建设;建筑中水、矿井排水等再利用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城市垃圾分类、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体系不健全,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充分的潜力可挖。 四是优化产业关联度。我市的传统产业大多属资源型产业,产业之间具有容易耦合的条件。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物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较易回到本生产系统,或者为别的产业所利用。如煤矸石热值高、粉煤灰品质好、矿井水用途广泛等等,这就在产业的联动过程中,很容易融入循环经济的内容。特别是以煤为原料的焦化、电力、钢铁企业,在煤矸石、粉煤灰、废钢渣综合利用和废气、废水、余热回收等方面都有很强的关联性,成为此类企业走上循环经济之路的便利条件。 第三部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三个”长治的总体工作思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以降低废弃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和加强监管为保障,完善政策措施,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实践、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运行机制,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努力把我市建设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优良、充满魅力的新长治。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协调发展、以人为本。将发展循环经济与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进步、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企业管理相结合,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二)坚持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并重。坚持走工业新型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价值,在保护好环境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坚持“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坚持生产环节与消费环节并重,通过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优先实施资源使用和废物产生的减量化,促进废物多级资源化和资源利用的良性循环,实现资源投入最小化和废弃物的最小排放。 (四)坚持政府、企业与公众互动。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各行其职,互相促进的制度结构,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政府行为,加强政策导向和信息引导,营造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产业化、市场化运作,使公众能从中获得应有收益。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导与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 (五)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点、线、面相结合。突出近期工作重点,优先抓好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和重点区域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企业、园区、城市三个层面的互动发展、协调推进,从“企业试点”走向“行业试点”,从“面向企业”走向“面向园区”,从社区扩展到社会。抓好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园区层面的“中循环”和区域社会层面的“大循环”。由点及面,在生产、建设、消费、流通等各领域,全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六)坚持依靠科技和体制创新助推。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废物利用率、资源生产率和回用率,降低污染排放率,降低生产成本,使企业逐步实现由循环不经济向循环经济的转型。加快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激励企业和人才从事科技创新,降低交易成本,建立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三、发展目标 通过实施循环经济试点市工作,大力加快循环经济发展,争取到2010年,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大幅提高,污染排放明显减少,全市资源生产率提高,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基本建立起发展循环经济的法规体系、标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建立起运转有效的再生资源回收和循环利用体系;资源开采、消耗类和加工类企业基本建成循环经济型和资源节约型企业,工业园区和中心城市建立起完善的循环经济体系;农业节水、节药、节肥、节能、节地和废弃物综合利用工作取得大的突破;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明显增强;公众的资源节约意识进一步增强,发展循环经济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 四、主要目标 资源开发与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左右,煤炭回采率达到70%以上;万元GDP用水量降低12.6%,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大于80%。 废弃物治理。有效控制废弃物排放,工业污染源实现全面达标,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下降,单位GDP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与2005年相比下降4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到100%。 再生资源利用。提高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至60%,城市污水处理率、中水回用率分别达到80%和70%。秸秆等农作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耕地面积保持在520万亩;全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重点治理区域全面好转,森林覆盖率达到28%以上;县(市、区)县城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比例大于80%。 五、主要指标指标类型 指标名称 单位 2007年 2008年 2010年 一、资源产出指标 主要矿产资源产出率 能源产出率 二、资源消耗指标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 重点行业主要产品单位综合能耗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取水量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 重点行业单位产品水耗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三、资源综合利用指标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率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废钢铁回收利用率 废有色金属回收利用率 废纸回收利用率 废塑料回收利用率 废橡胶回收利用率 四、废物排放指标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 工业废水排放量 二氧化硫排放量 COD排放量 第四部分 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我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和重点是:在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循环型服务业和循环型社会四大领域,全力建设 “6712” 循环经济工程,即:打造六大产业链条、建设七批示范工程、做好十项节能工作、实施二类基础项目。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打造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条 (一)做大生态农业产业链。按照“植物生产、动物转化、微生物还原”的农业循环经济理念,立足资源优势,合理布局农业生产,调整优化农林牧渔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循环型农业、绿色农业和标准化农业,最大限度地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努力建设节约型农业产业体系。 1、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打造“专用玉米玉米深加工食品加工及医药、饲料”产业链。重点抓好屯留、襄垣优质玉米良种、屯留高蛋白质玉米、长治县绿色玉米等四个国家级玉米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基地建设,促进粮食生产的主打产品玉米生产向专业化发展。在完善长治市金泽生物工程公司60万吨玉米淀粉项目的基础上,延伸产业链条,对淀粉作进一步精细加工,建设年产5万吨麦芽糊精工程,为食品、医药及饲料加工提供原料。培育牧村乳业、鸣源奶业、九牛寨乳业、唯思可达饮料、武乡汇丰果汁等相关产业项目的发展。 2、建设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打造“农作物秸秆青贮发酵牛羊养殖有机肥还田”和“农业废弃物食用菌食用菌废弃物有机肥”产业链。通过利用青贮饲料,发展圈养牛羊养殖,抓好沁源西门塔尔肉牛、黎城大青羊等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利用秸秆、玉米芯、糠、麸等农业废弃物,发展食用菌。抓好沁源县食用菌生产标准化示范区、壶关县紫团益生菌金针菇工厂化生产示范项目、潞城市绿源食用菌基地等项目建设。通过以上产业链条项目带动,逐步扩大全市有机肥产量,使全市300万亩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有机肥施用量不断增加,促进农产品品质的提升。 3、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打造“农作物秸秆燃料发电”产业链。充分利用全市15亿公斤秸秆的丰富资源,通过对秸秆资源的平衡,建设一定规模的秸秆发电项目。重点抓好山西潞安容海125MW秸秆发电项目建设,加快长子县山西禾能发电公司215MW秸秆发电项目前期工作。 4、加快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环境治理,打造“畜禽养殖农村沼气”点循环和微循环链。通过推广实施“一池三改”、“四位一体”农村沼气工程,重点抓好金科养殖、光大养殖、大山禽业、兴弘养殖、晋源浴康等大型沼气项目和农户沼气建设,以每年增加2万户农村沼气用户的速度,到“十一五”末,全市沼气用户达到12万户,占总农户的20%以上,较适宜地区普及率达到40%以上,使农户享受到“做饭不用煤、照明不用电、粪便有去处、省钱无污染”的家庭生态庄园生活。 (二)延伸煤炭开采及综合利用产业链。根据国家煤炭基地建设规划,积极推进资源整合、总量控制和优化布局,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煤炭入选率、非煤产业率和焦化资源综合利用率,走出一条集团化、洁净化的发展道路。支持煤炭企业采用提高资源回采率的先进技术、煤层气等伴生资源综合开采利用技术、煤矸石和洗中煤等工业废弃物和矿井水综合利用技术。鼓励煤炭企业与电力、焦炭、冶金、化工、建材等企业联合。以煤炭资源为依托,以规模化和综合利用为重点,通过对原煤的规模经营,加工转化,延长煤炭产业链。 1、煤-洗煤-矸石-建材产品链。加快大型煤炭基地建设,重点抓好潞矿高河、古城煤矿等大型现代化矿井建设,推进16座百万吨煤矿的扩建改造。抓好沁新400万吨洗煤厂扩建、武乡泰昌180万吨洗煤、襄垣辉坡煤60万吨重介式洗煤、长治县王庄煤矿200万吨洗煤厂建设。扩大潞安新型材料厂、经坊煤业煤矸石砖厂的生产能力,新建一批煤矸石砖厂。 2、煤-坑口电厂-粉煤灰建材等产业链。加快高河电厂、赵庄电厂、屯留古城等坑口电厂和潞安屯留、潞安襄垣、霍家沟等煤矸石电厂建设进度,发展一批规模在1亿块空心砖、粉煤灰砖、免烧砌砖等项目。 (三)拉长钢铁及深加工产品产业链。根据市场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控制生铁、普钢和金属镁等初级产品的扩张,加大钢种结构调整,优化钢材结构,扩大不锈钢、硅钢、新型建筑结构钢、H型钢、板材等品种,通过促进钢铁企业的强强联合,鼓励企业产品向下游发展。 1、铁钢材特种钢材产业链。重点推动以长钢为龙头的6+1方案的钢铁企业联合重组,逐步淘汰300立方米以下高炉和20吨以下电炉,联合建设1080高炉,加快长钢中型H型钢、长信150万吨新线、常平100万吨高线、兴宝线材等优势产品的建设和生产,开工建设山西环海集团100万吨不锈钢冷轧项目不锈钢、长钢30万吨轻型H型钢项目。支持高炉煤气、余热、余压发电、污水回收利用和冶金渣综合利用项目配套建设,推广炼铁、转炉炼钢煤气作燃料和喷吹煤技术,形成冶金循环产业链。 2、矿石精矿粉粉末冶金压铸件产业链。重点搞好黎城古寺头40万铁矿、黎城粉末冶金10万吨还原铁粉、沁县亚华20万吨还原铁、开发区福万达1万吨粉末冶金零部件和平顺亿通10万吨铸件项目建设。 (四)发展电力及电力转化产业链。支持大容量、超临界、空冷、脱硫的新型电力和热电联产改造、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推广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改造及污水回用技术,发展有比较优势的高耗能产业,采用坑口电站、热电联供、煤电及下游用户一体化发展等多种形式,形成以电、热、水循环利用和粉煤灰等综合利用的多联产业循环发展模式。 围绕1000KV特高压示范工程建设,以煤电联营为原则,科学合理安排电源点,加快以王曲二期、长治热电厂、漳山二期、和信二期、襄垣电厂、沁源电厂、漳泽电厂改扩建等11个60万千瓦级的大火电为主的新型电力基地建设,配套建设一批粉煤灰水泥、制砖建材企业和有比较效益的高耗能项目。 (五)壮大新型煤化工产业链。围绕“肥、醇、炔、苯、油”五条主线,发展多联产工艺,在煤焦化、煤气化、煤油化及乙炔工业等四个方面,加快产业产品链的延伸。 1、煤-焦-化产品链。支持焦炉气回收利用和煤焦油深加工技术,促进焦炭企业的产品升级。逐步推进“多联产能源系统”建设,形成以商品焦为核心资源,合理配置多种产品联产的产业链条。发展用焦炉气生产合成氨、甲醇、二甲醚、粗苯精制及焦油深加工产品。重点抓好天脊集团潞城化工有限公司60万吨甲醇、潞宝集团30万吨甲醇、天脊集团方圆化工23万吨苯胺、潞城宏远化工4万吨炭黑等项目。根据焦炭企业的布局,在潞城、沁源等地,以潞宝集团和沁源通州焦化等公司为核心,建设单厂能力在20万吨以上的煤焦油深加工基地,促进煤化工产业发展。 2、煤-油-化产品链。积级支持潞安16万吨/年煤基合成油示范项目,并逐步建成520万吨/年的规模。 3、煤-气-化产品链。以优质煤炭气化资源为依托,重点支持天脊集团在现有基础上以煤气化为龙头延伸化肥、异氰酸酯、煤基烯烃、碳一化学四条产业链。同时抓好长子县丹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沁源县地方国营化肥厂、长治县华乐化工有限公司、襄垣县古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四个小化肥厂的甲醇、尿素等下游产品,延伸产品链。 4、石灰石-电石-乙炔化工产品链。加强对电石工业宏观调控和技术改造,实施电石渣生产建材、炉气回收利用项目。依托我市优质的石灰石资源和电石企业优势,发展聚氯乙烯、丁二醇等下游产品。重点抓好霍家沟16万吨PVC、潞安20万吨PVC及襄垣煤矿30万吨PVC建设,形成全国最大的电石法PVC生产基地。 (六)培育新型材料工业链。支持煤矸石、矿渣、粉煤灰富集区和城市周边发展新型墙体材料、新型保温和具有特殊功能的节能建筑新产品,支持现有建材厂利用周边企业废渣发展生产。加大水泥工业的技术改造,扩大散装水泥的使用量。重点培育镁工业、硅工业产品产业链。 1、硅矿-化学级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产业链。依托平顺、黎城丰富优质的硅矿资源,以潞安集团、天顺达公司为实施主体,建设山西潞安多晶硅项目,依托天脊集团建设5万吨级甲基氯硅烷等有机硅单体项目,抓好高新区高纯硅工业研发中心建设,形成以平顺、黎城硅矿资源地的工业硅园、潞安集团东古电化工的多晶硅园、高新区集研发、生产太阳能电池件系列的光伏工程园以及潞城店上有机硅材料园等四个工业园区。 2、白云石-镁-镁合金-制品链。重点支持郊区润德镁制造有限公司镁铝合金型材、武乡镁业有限公司2万吨扩能改造、山西华宝集团利用焦炉煤气建设1.2万吨镁及镁合金等项目建设。 3、石灰石水泥熟料粉煤灰(矿渣)水泥水泥制品链。加快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扶持日产4500吨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和60万吨以上的水泥粉磨站项目。重点扶持华泰水泥熟料有限公司100万吨水泥粉磨站、75万吨水泥熟料生产线二期、黎城上海国大集团两条日产4500吨水泥生产线、沁源康厦公司60万吨粉煤灰水泥等项目。 二、抓好试点单位建设,建设七批示范工程 根据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按照分步实施、典型示范的原则,从2008年起,通过以循环经济试点项目为抓手,着力建设“七个一批”示范工程,使全市循环经济迈出坚实步伐。 (一)建设一批循环经济工业园示范区。对潞宝生态工业园、壶关常平工业园、城南机械工业园、屯留康庄工业园、黎城西仵工业园等16个工业园区逐步按循环经济理念进行改造,实现产业链延伸、资源综合利用、土地集约使用、废物集中处理、热电能源共享,搭建起相对完整的产业循环体系。争取5个园区成为省级生态经济园区。 做好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园区内各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并通过环保型链接项目使各企业产生的废物得到有效利用,提升整体经济运行质量,促进园区产业升级。建立、完善废弃物资源和危险废物的回收再用与安全处置系统,实现粉煤灰和废旧电子产品的资源化;建设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置中心和城市污水回用工程,实现污水“零排放”。 制定工业园规划建设方案。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工业区的整体改造,调整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推动产业升级,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新型的工业体系。各企业要实施清洁生产,清洁生产要与企业产品结构调整、企业技术升级、企业资源综合利用等相结合。对各个入园项目的原材料、副产品和废物要认真进行研究,通过各个工艺过程的横向耦合和纵向闭合,实现物料的闭路循环;根据不同行业、产品、工艺的用能质量要求,规划和设计能源梯度利用流程,使能源在产业链中得到充分利用。 建立信息交换中心,及时向企业提供有关提高能源效率、节约资源、废物最小化、清洁生产技术等指南和建议,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高环保意识和对环境法规的理解,克服生态工业运行的障碍。在整体改造中,要注重发展生态产业,将上游生产过程的废弃物用做下游生产过程的原料或动力,尽可能把污染物消灭在生产过程中;企业之间、企业与社区之间要密切合作,合理有效地利用当地资源,以达到经济获利、环境质量改善、人力资源提高的目的。 (二)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以煤炭、冶金、焦炭、电力、化工、建材等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量较大、污染较重行业的潞矿、潞宝、沁新、襄垣煤矿、长钢、霍家工业公司等15个企业为重点,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能源节约、原材料节约和废弃物综合利用,通过这些企业的工作,提出重点行业和再生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关键技术领域、重点投资领域、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提出各行业与相关产业实现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接模式,研究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政策措施。试点企业的资源利用率要明显提高,单位产品能源、水、原材料消耗大幅度降低,单位面积土地产出率和废物循环利用率大幅度提高,废物产生和排放量大幅度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逐步建立起企业自觉发展循环经济的长效机制。 1、煤炭:以襄垣煤矿、长治经坊煤业等企业为试点,探索构建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2、化工:以天脊、霍家工业公司等企业为试点,实施化工行业的生态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探索构建化工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3、电力:以长治热电厂、王曲电厂、漳山电厂等企业为试点,开展电力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工程、脱硫除尘等污染防治工程的建设,探索构建电力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4、钢铁:以长治钢铁集团公司、常平集团、环海集团、新华大铸化集团等企业为试点,开展钢铁行业节能、节水、废物回收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的研发,探索构建钢铁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三)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玉米生产基地、优质小麦生产基地、优质小米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饲用玉米生产基地、中药材生产基地、干果生产基地、奶源生产基地、草食畜生产基地和水产基地等10个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使之成为效益农业的集聚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区、休闲农业的观光区和现代农业的先行区。 (四)建设一批“四节”示范工程。重点抓好100家高耗能工业企业节能工作,对高耗能企业实行电力直供,使万元生产总值的能耗、水耗、地耗及材耗明显下降,到2010年建成50个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示范工程。 1、完成100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工作,50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创建50家环保模范企业和10个国家级清洁生产示范企业。 2、以煤炭、焦炭、冶金、化工、建材、等行业为重点,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削减废水3040%,削减废水中COD30%左右。 3、以冶金、电力、煤化工等行业为重点,大力开展废水循环利用,实现废水资源化,建设5个废水“零排放”企业。 4、以长钢集团、漳山电厂、襄垣煤矿、长治电热电等企业为试点,引入关键链接技术,开展能源和水的梯级利用,开发利用企业的废弃物资源,形成废弃物和副产品循环利用的工业生态链网,实现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和废物排放量最小化。 (五)建设一批循环型示范社区。以新区建设为重点,从规划、设计、施工、使用和管理等各个环节抓好城市住宅小区和农村村镇住宅建设的“四节”工作。围绕垃圾分拣、污水入管网、太阳能利用、沼气利用和绿色消费等方面,推广节能建筑设计、双线供水管网设计、节能建筑材料、节水器具、太阳能利用器具,建设城市污水处理、中水回用、集雨工程,创建循环型社区。 通过抓好潞城市和城区演武社区循环经济试点县和试点社区建设,提出城市和社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形成以资源为链条的系列主导产业基地,探索资源型城镇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明确回收处理技术路线,提出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探索建立起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管理体系、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争取25个社区成为全省循环示范社区,2个县为全省示范县,全市成为全省循环经济建设示范市。 (六)建设一批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工程。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及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在2010年建设成20个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应用示范工程。 一是抓好农业循环经济模式中的关键链接技术研究。重点是:作物秸杆生物质的综合利用技术,农业废资源的气化与发电技术,农业循环经济节点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农林牧渔加工废物的资源化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有机食品管理体系研究与示范。 二是抓好工业循环经济模式中的关键链接技术研究。重点是:煤、煤化工的资源利用技术和煤转化为气、油的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研究,矿产与冶金业中清洁选洗和加工技术及关键节点技术研究,清洁燃煤技术、电厂脱硫、电力“三废”回收再利用技术研究,医药行业及生物制药的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研究,机械与装备制造业清洁生产技术与工艺研究,无尾矿及少尾矿的循环与综合利用研究,化工生产工业废渣循环与综合利用研究,各行业间循环产业链接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 三是抓好服务业循环经济模式中的关键链接技术研究。重点是:现代物流循环技术研究与开发,餐饮娱乐业废物资源化技术研究与开发,包装生命周期清洁工艺的技术开发与研究,产品消费后最终无害化、资源化技术研究与开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模式研究与示范,服务业特色循环经济模式研究与示范,服务业循环经济模式构建的节点技术研究。 (七)建设一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示范项目。提高“三废”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水平,建立重点废旧物资回收制度,到2010年建成10个左右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 1、尽快完成主要废旧物资回收再利用系统的规划和全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的规划和综合利用实施方案的制定工作。争取在5年内,基本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系统,建设完成长治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利用系统,实现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重点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同时重点做好生活垃圾分类回收的试点工作。规划建设一座日处理能力2000吨以上的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厂,对城市生活垃圾进行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建设食品废料回收再生利用系统。采取措施,有效回收餐饮业和食品加工业的食品废料,并同时将食品废料资源化,以食品废料为原料,将其加工成有机肥料、蛋白饲料、非食用油脂等等。 2、建设包装废弃物、废家电、废电脑、废电池和废荧光灯管等主要废旧物资的回收系统。 3、建设废电池和废荧光灯管资源化处理中心,废家电、废电脑集中处置中心和包装废弃物资源化产业中心。 4、制定优惠政策,扶持对废旧物资进行再资源化、再商品化的企业;建设一批废旧物资再生利用企业,形成再生资源产业化基地 5、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