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_第1页
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_第2页
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_第3页
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_第4页
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姓 名:这是汪莹花钱找人写的假硕士论文 学 号: 20100204187 专业学位类别: MPA 所 属 院 系: 公共管理学院 校 内 导 师: 曹荣 校 外 导 师: 目 录摘 要1Abstract2第一章 绪论41.1 研究背景与意义41.1.1研究背景41.1.2研究意义61.2国内外研究现状81.2.1 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81.2.2 国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101.2.3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121.3研究方法及内容131.3.1研究方法131.3.2研究内容13第二章 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存在问题152.1 主要概念界定152.1.1高等职业教育152.1.2人才培养模式162.2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182.2.1“2+1”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82.2.2“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182.3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192.3.1交通高职教育理念偏离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192.3.2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192.3.3交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202.3.4交通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不合理20第三章 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分析223.1交通高职教育发展趋势223.2 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分析233.2.1 培养高技能型人才233.2.2 高技能型人才的内涵和特征233.3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43.3.1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243.3.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26第四章 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及启示284.1西方发达国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284.1.1德国的“双元制”模式284.1.2美国的社区学院304.1.3英国的BTEC模式314.1.4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334.2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分析344.3国外高等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35第五章 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365.1 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理论基础365.1.1 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375.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395.2交通高职教育发展趋势405.2.1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发展趋势415.2.2交通运输行业人才需求预测415.3 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具体措施435.3.1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435.3.2培养目标:高技能型人才435.3.3专业设置:以市场为依据445.3.4课程体系:开发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445.3.5培养途径:校企合作45结 论46参考文献47摘 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现阶段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其中专门针对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我国交通运输行业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对交通运输类人才的需要不但从数量而且从质量都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探索并研究特色鲜明的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比较分析各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大量社会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首先,对国内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有关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研究文献中的不足,尤其是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不足,从而明确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其次,对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充分研究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各个方面,指出了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再次,通过借鉴国外高职教育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交通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对交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进行了定位,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分析了这种模式在交通高职教育中的适用性。最后,结合交通教育发展的趋势,从以就业为导向,培养高技能型人才,以市场为依据设置专业,开发宽基础、活模块的课程体系,按照校企合作的培养途径五个方面,提出了交通高职教育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关键词:交通职业教育;培养模式;研究Abstract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s one of the hot issues of current research,but there are relatively few ones specialized in communications and transportation field. At present,Chinas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is in a period of vigorous development,and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need of transportation talents are not only in quantity but also in quality. So it is meaningful to explore and study the characteristic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at communications and transportation school. This article has done the following researches on the basis of vast investigation and study,compared and analyzed all kinds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fter consulted with literature materials.First,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related literature home and abroad are studied,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raining mode are analyzed,the shortcomings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reviews are made,especially the blank in the communications and transportation field. It is clearly show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of this essay. Second,the related concepts 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is defined,the deficiencies of the traffic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re pointed out based on the study of the current transportation education mode and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components. Furthermore,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cultivation mode is proposed,borrowed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foreig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ombined with the domestic higher transport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new mode is analyzed. Finally,the specific measures of traffic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mplements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re proposed combined with the traffic education characteristics from all elements of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Through the study,it is suitable to apply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t the traffic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which is a kind of education mode with distinct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transport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research第一章 绪论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研究背景在新时期,关于交通高职教育的研究,相关资料比较少。国内外关于该方面的研究多数是集中在高职教育的研究方面,对于交通高职教育的研究比较少见。交通,是和运输相联系的,运输的过程构成了交通。运输的表面含义就是将物体从某一地点或位置移动到另一地点或位置的过程,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重要成分1。人们的日常出行、购物、搬家等都离不开运输。交通运输是联结生产、分配、交换以及消费等各个重要社会环节的纽带,为人和物的流动创造了便利条件,也是我国的重要基础产业之一。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无可取代,是集中生产和销售实现规模经济的基础。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是生产的规模化和大批量销售,而作为生产和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运输的效率和成本直接关系到生产的规模化和大批量销售能够顺利实现。从生产角度看,生产原材料的运输过程也就是实现原材料价值的过程,通过原材料和生产人员的运输,使得生产活动能够顺利进行2。高效率的交通运输能够有效减少原料运输所消耗的时间,避免了缺料停工、生产暂停的情况发生,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从规模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看,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品的平均成本将会降低,但大批量的原料需要效率较高的交通运输作为保障;从销售角度看,生产过程结束后产品如果不能够及时分散出去,就会造成大批量堆积,影响资金的运转和大批量生产的持续进行。交通运输的成本也从侧面影响了产品销售的价格,只有保证大批量产品运输成本的降低,才能够减低产品的价格,提高竞争力。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无可取代,是促进地区分工,不断扩大商品市场范围的保障。地理位置、区域文化以及资源分布的差异性导致人们掌握的生产技能存在区域差异性,在生产过程中也就出现了生产效率、生产成本及产品质量的差异。需求多样化与单一生产产生矛盾,导致产品交换的产生,而交通运输则是实现这一过程的保障。便捷的交通运输可以实现不同地域的产品交换和流通,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缓解供需矛盾,大大促进了地区分工3。通过集中不同地域具有生产优势的产品,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增加了产品质量,实现了产品的多样化生产。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交通运输也实现了原材料的交换。企业使用的原材料不再受空间的限制,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上游产品可获性的增强,满足原材料、中间产品以及产品成品等多方面的供给。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市场销售范围的不断扩大,企业的销售利润也不局限于本地区,还可以走出区域局限性,走向全国甚至世界。而市场销售范围的扩大也带动了人们消费需求的增加,促进了企业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形成良性循环。“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期。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行业的振兴,越来越依赖于足够数量的创新人才和高素质技能型劳动者,依赖于人力资源的开发,依赖于教育的整体水平。科技发展为社会创造了新的就业领域和就业岗位,也造成了劳动者结构性失业。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数量庞大的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又形成了新的人口负担,社会就业压力加大,社会和谐面临新的考验。这些都迫切需要通过发展职业教育,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加强职业教育,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指出:发展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关键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为促进西部地区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增强西部地区的造血功能,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启动整整10年的关键节点上,2010年7月5-6日,国务院召开了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国家计划2010年投资6822亿元,全面加强综合交通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等23项重点工程建设,其中铁路、公路、民航等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占10个。国家对西部“四纵五横”的通道布局中,陕西有两纵两横,西北至华北出海,亚欧大陆桥连接东西,包头至广州、临河至防城港使陕西沟通南北。西部大开发为陕西早日建成国家交通枢纽省份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为交通运输事业带来巨大的人力资源需求。从业队伍建设是交通行业发展的基础。交通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行业的形象、工程质量、运输安全和服务水平。对交通从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是交通职业教育的一项长期重要任务。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变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未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形成,交通运输业呈现运输网络集成化、运输设备大型化、运输速度快捷化、运输环节智能化、运输管理信息化等特点,对交通运输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将提出更高的要求。交通建设发展的历史已证明:教育与人才是促进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坚持发展交通教育才能适应交通运输事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交通职业教育既担负着为交通行业发展培养一大批交通建设与维护、载运工具制造与维修、内河运输、交通运输管理、物流管理与机械加工等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提高行业从业队伍素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任,同时也担负着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居民就业为国分忧的重任。总之,在交通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研究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1.1.2研究意义研究交通高职教育,有着深远意义。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其分布率较广,涉及专业知识内容较多,遍布于城市和乡镇中。国内职业教育发展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规模和质量相比还具有很大差距。(1)进一步明确交通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从促进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职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国社区学院数量较多,而主要大城市中分布数量仅占其中的一般。其余均分布与中小城镇中2。而在日本,职业教育学校的设置主要与学生就近升学和就业为原则。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一般都需要依据本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就业需求而设立,培养目标明确,专业设置清晰,学生能够学习对口知识,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大部分地区职业教育学校毕业的学生由于专业对口,受到当地企业和单位的欢迎。在美国,95%以上的企业对社区学院毕业的学生大为欢迎,能够招聘适合专业岗位的人才3。国内大量发展短年制的职业教育学校已经在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及企业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水平上显现出了重要作用。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已经成为了促进本地区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有利于实现区域的繁荣富裕。就目前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和交通高职教育的现状而言,通过本论文的研究能够明确交通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也就是说首先搞清楚“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交通高职人才”。(2)促进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从促进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角度来看,职业教育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职业教育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学生中数量最为庞大的一部分。职业教育对于普通人民来说,入学门槛较低,能够学到对口的专业技能,是培养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场所4。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客观规律,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一些传统的社会工作岗位已经逐渐被新的技术和工种所取代,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新型技术人才的摇篮,在社会转型中能够促进劳动力不断掌握新技能,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工作性质的改变。诸如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无线通讯技术等多方面的人才已经成为了社会中的主流人才,实现职业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对培养新一代知识力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丰富我国交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还指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交通行业作为国家的支柱产业,交通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重任。如何准确把握交通发展的人才需求,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与行业发展和职业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我国交通类高职院校大多从传统的中专学校升格而来,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交通高职院校的综合实力,显得尤为重要。深化教育改革,大力实施“项目导向”、“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等多样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对国内交通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也起到重要的提示和启发作用。论文通过对国内外的交通高职类院校的分析总结,吸收了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新时期交通高职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构建适合交通行业发展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总之,通过论文课题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明确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就是说能够搞清楚“怎么样培养适应交通行业发展的人才”。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 国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国外有关学者开始对职业教育进行研究,他们的研究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好的借鉴价值。Rolf Becker和Anna Etta Heeken (2009)认为,选择普通高等教育或者职业教育的决定因素在于决策者主观预期的收益和成本。决策者更倾向于选择低成本高收益的高等教育形式。Cristina Iannelli和David Raffe(2007)认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比普通的学术型教育更有助于使受教育者实现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更能赋予受教育者实际工作所需的职业技能。Melanie J. Zimmer-Gembeck和Jeylan T. Mortimer (2006)认为,政府必须出台相关政策,保证已经参加工作的青少年实现再教育,工作经历和再教育所学的知识将有助于青少年综合职业技能的提高和职业生涯的规划。Rebecca B.Evers(1996)也认为,职业再教育有助于增加受教育者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增加独立生活能力。Herbert M Kliebard (1990)认为,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模式,提高了受教育者的职业技能的同时也为国家的综合实力的增长做出贡献,并从理论上丰富了职业教育的内涵。从国外众多的研究成果来看,尤其是以下几种人才培养模式比较适合交通高职人才的培养。(1)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有人认为德国虽然没有世界上最好的大学,但是德国拥有世界上一流的职业教育。“双元制”是在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1948年德国教育委员会首次使用了这一名称。它的“一元”为学校,另“一元”是企业,是一种将学校和企业、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人才培养模式。(2)美国的社区学院美国的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产生于20世纪初,它是作为大学教育的初级阶段而存在的,其课程设置基本围绕普通教育来进行,主要是为大学的高级阶段输送优秀的毕业生。二战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美国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急剧增加,促使美国对高等教育结构进行改革。社区学院就承担起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主要培养社会需求的各种专业技术人员。(3)英国的BTEC模式BTEC(Business &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是英国商业与技术教育委员会的简称,成立于1986年,由商业教育委员会BEC (the Business Education Council)与技术教育委员会TEC(the technology education council)两大职业资格评估机构合并而成,是英国著名的职业资格授予机构之一,其颁发的证书被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认可。BTEC以岗位群的需要出发,以行业和产业为依托,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打破传统的学科性的教学模式,在英国的教育系统中有着特殊的地位。BTEC(HND: Higher National Diploma)属于高级文凭类的职业资格证书,被称为“英国国家高等教育文凭”。 这种模式在理论教学、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基础上,强调与社会的紧密结合,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BTEC采取以学生为中心的“3个1/3”的教学组织形式,即:1/3课堂教学,1/3查阅资料、搜集信息,1/3社会实践,简称“三明治”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把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4)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是澳大利亚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的简称,其前身是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于1973年改名为TAFE,是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的主要提供者。在澳大利亚约有250所TAFE学院,每年都有超过一百万的学生在TAFE学院学习,其学生占到澳大利亚第三教育学习的70%左右。与强调学术性的传统大学不同,TAFE强调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大概只有20%的时间是在学院学习,有80%的时间是在工作现场进行学习,是一种新型的现代学徒制度,为澳大利亚培养了大批高级实用型人才。通过对国外几种具有代表性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他们主要具有以下共同的特点,且这些特点对交通类专业是比较适用的。首先,从培养目标来看,国外的高职教育都比较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双元制”模式在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在企业内实习;美国社区学院建立了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BTEC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等。其次,专业设置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课程都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设置的,以市场为依据。比如社区学院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设置专业和课程,根据调查结果来绘制DACUM图表,根据能力需要设置专业。BTEC模式的专业设置要有企业和行业的参与,确保课程内容符合社会的需要。再次,重视与企业、行业的合作,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双元制”模式中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人才,教学时间一半在学校,一半在企业中进行。TAFE模式实行董事会制,成员大部分来自于企业的法人代表,他们直接参与学校的管理,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最后,重视教师的能力水平和实践经验。国外高职教育一个很大的共性就是重视教师的选拔与培训,教师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还必须有扎实的工作经验,要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能很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另外,还从企业招聘优秀的兼职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扩大教师力量。1.2.2 国内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基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通过借鉴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呈现多元化发展的形式。众多的国内教育学界的学者、专家在该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王涓(2005)认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关键问题,从云南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入手,分四个部分完成对问题的分析和阐述,从教育的目的性、主体的多元性、内涵的层次性、模式的实践性四个维度阐述了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5。任君庆(2004)认为,我国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的主要模式有以下几种:“学工交替”模式是一种学生企业生产实践与学校理论学习相互交替,学用紧密结合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作为培养方的高职院校与作为用人方的企事业单位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实训科研就业”一体化模式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以项目开发或技术服务等科技活动为媒介,以学生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生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习6。张承斌(2005)通过调查法、实证方法、比较分析法、统计分析法及数学模型法研究和探讨在新的历史背景下,高职院校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必要性;研究高职院校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理论支撑;通过我国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研究,综合分析制约我国高职教育产学结合人才培养的相关因素;通过比较研究,借鉴分析国外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先进经验;构建具有较强操作性和推广价值的“校企互动、师生互动”的高职院校产学结合人才培养基本模式;构建产学结合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计量模型7。唐逖(2007)研究指出,在我国改革开放攻坚阶段,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日益提高。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订单式”人才模式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思维方式,在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方法8。沈艳(2007)认为,高职教育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持专业教育上的前瞻性和办出自己的特色,就必须建立一套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实现高职教育体制和观念的根本性变革9。余群英(2007)通过对产学合作教育产生与发展的背景简介、概念辨析、国外5种产学合作教育经典模式共性特征的归纳提炼,分析了我国在借鉴5种模式的创新实践中,与预期目标存在的差距及原因,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与措施10。李艳玲(2006)研究指出,从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以德国职教领域与我国沈阳、苏州、无锡、常州、芜湖、沙市等六省市合作,设立“双元制”职业教育试点为始的,此后借鉴“双元制”模式的试点在全国逐步开展起来。虽然我国在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传统文化的影响、经费投入问题、校企合作问题、缺乏制度保障、改革立场容易动摇、师资力量不足等11。陈维彬(2007)研究指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专业性、多样性和综合性等特征,知行观、实用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英国三明治教育、美国合作教育和德国双元制教育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国际借鉴;工学结合的双重性、交替性和市场性决定高职教育应从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条件、培养途径及机制等方面创新与实践人才培养模式12。孟蕴华(2006)以漯河职业技术学院的“订单教育”为个案,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研究与分析了“订单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效果、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13。蔡炎斌(2005)认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不断暴露的一系列问题,国外高等职业教育也经历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决定着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规格和类型。加拿大、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我们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它带给我们许多思考14。马三喜、胡国利(2007)认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和社会脱节问题的必然选择。国内外典型的几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给予了我们创新培养模式的重要启示:应多元化、本土化、体现“技术教育特色”、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15。归纳以上学者的研究成果,并结合在我国职业教育实践中的运用,一般认为,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相对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行业办学的人才培养模式。1.2.3 对现有研究的评价从以上国内外研究现状来看,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成果大都集中于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些培养模式能够为高职教育的改革提供纲要性的支撑,但具体结合某一行业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并不多见。国内机械制造类高职院校开展了专门的课题研究,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番禺职业技术学院、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等都探索了机械加工、制造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些成果。国内有关铁道运输行业的高职院校对该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有一定的研究,如石家庄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陕西铁道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等取得了相关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有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献资料的分析,专门针对交通运输行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处在萌芽阶段,很少有学者专家开展针对该行业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本论文在研究人才培养模式有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交通运输行业的特点,探索适用于交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1.3研究方法及内容1.3.1研究方法文章使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及调查研究法三种。(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网络及纸质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及专著等了解国内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问题、国内高等职业教育实际发展环境和国外人才培养模式经验,为论文研究提供参考依据。(2)比较分析法通过比较国内外高等职业教育现状及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国内交通行业发展趋势,分析适合交通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3)调查研究法重点分析交通高等职业教育的背景,通过实地调查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法,掌握国内几所交通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及交通行业用人单位的相关资料。1.3.2研究内容本文以“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开展研究,首先,对国内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文献资料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有关高职教育培养模式研究文献中的不足,尤其是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空白。其次,对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在充分研究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的基础上,从人才培养模式构成要素的各个方面,指出了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不足。再次,通过借鉴国外高职教育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结合国内交通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对交通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进行了定位,提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并分析了这种模式在交通高职教育中的适用性。最后,结合交通教育的发展趋势,从人才培养模式的五个要素出发,提出了交通高职教育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第二章 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存在问题 本章首先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内涵,研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并阐述“2+1”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交通高职教育的应用,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几个构成要素分析目前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高等职业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个宏观的教育概念,高等职业教育概念的界定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首先,从学校的名称和培养规格上,高等职业教育即为国内职业技术学院、高等专科学校以及国外的短期大学、社区学院等的总称。其次,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上,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市场需求和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导向,服务地方的。最后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上,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企业和社会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16。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界定不能够单从一方面进行,从高等职业教育的范围、内容、目标和宗旨上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概念,更好的实现高等职业教育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目标。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性质目前还未有明确的界定标准。有的学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学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属于职业教育的范畴,处于职业教育较高的一个阶段,与高等教育是并列的。另外的学者则认为职业教育也是一个包括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完整体系,高等职业教育属于其中一个环节,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将高等教育的第一阶段划分为A、B两类。A类主要是指理论型教育,也就是为培养科研能力奠定基础的教学课程;而B类则是指实践型、技术型等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也就对应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17。我国法律是明确承认高等职业教育的,将高等职业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共同归为高等专科学校,与大学和独立院校并列属于高等学校。2.1.2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对于“人才培养模式”这个概念我国很多学者都对其下过定义。1998 年在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上,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周远清曾对这一概念作出过阐述,他认为所谓的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实现这些培养目标的方法或手段。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可以包括四层涵义: 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整个教育过程;为实现这一过程的一整套管理和评估制度;与之相匹配的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与方式(教学内容和课程+管理和评估制度+教学方式和方法)关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界定,目前学术界认为准确理解集中在模式中的构成要素至关重要。培养模式的构成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由于建立人才培养模式的准则不同,其人才培养模式也会不一样,尽管提法多种,但主要是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的关系问题,主要由以下几个要素构成。(1)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一般包括人才培养方向、培养规格、业务培养要求等内容。培养目标受社会对人才类型、规格的需求与学生的基础条件及全面发展要求的共同制约,它是培养模式中的决定因素。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者对所要培养出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规定。一般可以表述为: 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某些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2)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内容是培养者用来作用于培养对象的影响物。学校人才培养内容是以课程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这里所指的课程除了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包括配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是人才培养内容的主体。其编制体现为制定课程计划、制定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三个层次。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人才培养内容的组成部分。(3)人才培养过程培养过程是为实现培养目标,根据人才培养制度的规定,运用教材、实验实践设施等中介手段,相互配合,以一定方式从事教学活动的过程。因而培养过程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属性,它包括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培养途径和培养方案等要素。(4)人才培养制度培养制度是指有关人才培养的重要规定、程序及其实施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按规定实施的重要保障与基本前提,也是培养模式中最为活跃的一项内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制度包括专业设置制度、修业制度和日常教学管理制度三类。专业设置制度是高等教育部门根据学科分工和产业结构的需要所设置的学科门类,它规定着专业的划分及名称,反映着培养人才的业务规格和就业方向,通常包括设置口径、设置方向、设置时间和空间等内容。修业制度有学年制和学分制两种形式。学年制高度结构化,课程有严密的层次划分及先后顺序,课程修习以学时、学年为计算单位,便于统一培养人才。不足之处主要在于缺乏灵活性。学分制按院(系)招生,按学科专业类制定教学计划和组织基础教学,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较大,可以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制也有不足,表现在教学计划的完整性、系统性不易保证,教学内容和质量标准缺乏统一要求。(5)人才培养评价培养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培养过程及所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效益作出客观衡量和科学判断的一种方式。它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培养目标、制度、过程进行监控,并及时进行反馈与调节。有了这种反馈与调节,就可根根据际需要,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专业方向教学计划,组合新的课程体系,选择更优的教学方略,探索更适合教学要求的组织形式,使之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最终实现培养目标,并可使培养模式日臻完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从入口、过程到出口是一个统一的过程,在各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评估措施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在入口上,需要选择有一定培养潜能的学生进入高校,通常通过高考的方式来完成。在培养过程中,不仅包括通过考试或考查的方式对学生学业成绩进行评价,还包括通过多种方式对学校办学思想、办学条件、教师、课程与教学等进行评价。在出口方面,高校通过设定一定的标准,以能否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方式作为人才培养是否完成的标志。由于高等教育与社会联系紧密,在设定各种评价标准时,社会的要求应该得到充分反映。2.2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产学研合作模式、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和“2+1”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等。结合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趋势和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目前普遍认为,在交通高职教育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模式主要有“2+1”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2.2.1 “2+1”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2+1”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听起来比较新颖,主要是指学生在接受3年高等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前2年主要接受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实践教学为辅。而第三年,学生主要在企业进行实习,在实践中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这种分段式培养模式也是基于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分别承担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任务。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学习系统科学文化知识的时间和积累实践经验的机会,实现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2.2.2“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也是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后根据企业人才需求状况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以及实践环境,学校负责培养学生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学生毕业后直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进入企业工作18。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依靠学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能够充分调动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参与的积极性,也是提高学生就业率的一大保障。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和解决学生就业问题中已经显现出了重要作用。但目前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还不够平衡,学校需要与企业加强联系,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2.3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有关概念的界定以及目前的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2.3.1交通高职教育理念存在偏差交通高等职业教育的顺利实施,基础在于明确的人才培养观念,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如果走入误区将会给交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从交通高等职业教育的开展现状来看,导致交通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发生偏差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内交通高等职业学校发展竞争激烈,许多高等职业学校盲目攀比,借鉴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和硬件设施建设追求办学水平的提高,自身对于教学的发展也脱离了实际,效果较差,白白浪费了诸多教学资源,培养出的学生不能够符合社会需求。其次,交通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对教育思想认识不清晰,并不重视就业导向。片面强调基础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2.3.2交通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目前,国内交通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是普遍存在的问题。首先,部分交通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满目追求升本,相互攀比,不能够稳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水平,也不能够突出办学特色,教学过程中思维僵化,忽视了时间教学对人才培养的关键性。其次,受普通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盲目向本科院校看齐,不仅造成了难以控制的教学难题,浪费了大量资源,也阻碍了教学效果的有效提高。普通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误导了社会选拔人才的观念,许多企业和用人单位将个人学历作为人才选拔的首要标准,极大的降低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消弱了交通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头。这都造成了交通高等职业教育学校盲目开展不适合的本科项目以迎合招生需求的现状。2.3.3交通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交通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是迎合社会需求、开展实际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交通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需要较强的职业针对性,根据社会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发展作为调整依据19。目前,国内大部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