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页 摘要 亲亲相隐制度是在我国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一项刑事司法 制度,其从我国秦朝时期即在法律中得以确立。其产生原因主要在于 统治者欲维护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伦理纲常,我国古代存在的亲亲相 隐制度与西方相关制度在其理念方面既存在差异,亦存在共同点。亲 亲相隐制度在理念层面具有丰富的价值,其与人道主义精神、刑法谦 抑性、刑法的期待可能性理念及我国当前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相协 调,在实践中亦可提升司法的伦理价值,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当然,我国当前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中存在着与亲亲相隐制度相悖的 条文。我国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应当在扬长避短的基础上建构其亲亲相 隐制度,在实体上明确亲亲相隐之主体范围、行为范围、和容隐的犯 罪范围及容隐行为之刑事责任,在程序上赋予犯罪人之家属以拒绝作 证权,并明确该项权利的操作规则。 关键词:亲亲相隐人道价值理念司法价值刑事司法政策 和谐社会 a bstra ct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i 页 s y s t e mo fc o n c e a l m e n tb e t w e e nr e l a t i v e sw a sb u i l dd u r i n gh i s t o r y o fo u rc o u n t r y ,w h i c hb e g a no na n c i e n tq i nd y n a s t y ,w h i c hw a sb u i l tf o r r e i n f o r e eg o v e r n m e n to fr u l e r t h e r eh a v es o m e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 s y s t e mo fc o n c e a l m e n tb e t w e e nr e l a t i v e so no u rc o u n t r ya n dw e s t e r n c o u n t r y w h i l et h e r ea r ea l s os o m es a m ep o i n tb e t w e e nt h e m s y s t e mo f c o n c e a l m e n tb e t w e e nr e l a t i v e si sf u l lo fv a l u e w h i c hw a sc o m p r o m i s e d w i t hh u m a n i t a r i a n i s m m o d e s t yo f t h ec r i m i n a ll a w ,a n t i c i p a t e d p o s s i b i l i t y i nc r i m i n a ll a wa n dt h ec r i m i n a lp o l i c yo ft e m p e r i n g j u s t i c ew i t hm e r c y w es h o u l de s t a b l i s ht h es y s t e m0 fc o n c e a l m e n t b e t w e e nr e l a t i v e sc r i m i n a ll a wa n dc r i m i n a lp r o c e d u r el a wo no u r c o u n t r y w ee x p l i c i ts c o p eo fm a i nb o d y b e h a v i o ra n dc r i m eo fs y s t e m 0 fc o n c e a l m e n tb e t w e e nr e l a t i v e so nc r i m i n a ll a wa n d g r a n tw i t n e s s t h er i g h to fd e n y i n gt ot e s t i f yo nc r i m i n a lp r o c e d u r el a w k e yw ord :s y s t e mo fc o n c e a l m e n tb e t w e e nr e l a t i v e s ;h u m a n i t a r i a n v a l u ec o n c e p t ;j u d i c i a lv a l u e ;c r i m i n a lju d i c i a l p o l i c y ;h a r m o n i o u s s o c i e t y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1 页 绪论 一、本研究课题的学术背景及理论与实际意义 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形成,其具有丰富的价值内 涵,亦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在西方社会中,各个文明国家之 刑法亦规定了类似的制度。和西方法律强调维护家庭伦理甚于打击犯 罪、维护社会秩序不同,我国的刑事司法制度不仅鼓励而且要求公民 “大义灭亲”,这与我国刑法长期以来更加强调打击犯罪有关的。比 如刑法310 条有关于窝藏罪和包庇罪的规定,实践中,窝藏和包庇被 告人最多的是其亲属。刑诉法4 8 条中又规定了公民有绝对作证的义 务,作为犯罪嫌疑人的家属没有沉默权,这就意味着,如果不检举、 揭发、作证亲人犯罪,那么自己也可能受到法律的制裁。处于这样一 种刑事司法制度的背景下,2 0 1o 年12 月2 2 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 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规定对大义灭亲“送子归 案的,参照自首规定从轻处罚。此意见对大义灭亲的提倡无意 中触痛了公众痛恨“大义灭亲”的神经,甚至被舆论炮轰为“破坏人 伦基础的司法政策”。这项符合当下法律理念的鼓励之举,却被指违 背了基本的人理伦常,因此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很多人士重提“亲亲相 隐”制度,呼吁部分性的恢复“亲亲相隐”制度,对刑法和刑 事诉讼法进行适当的修改。 令人欣慰的是,在刚刚过去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2 0 12 年3 月14 日所表决通过的对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中,将“尊重和保障 人权”明确写入了总则,此次修改也向大家再次证明了亲亲相隐思想 是符合刑事司法理念的,试图将被摒弃已久的亲亲相隐思想再次纳入 刑事司法制度中。其中刑诉法修正案第六十八条规定:增加一条,作 为第一百八十七条:“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证人应当出庭作证。证 人没有正当理由不按人民法院通知出庭作证的,人民法院可强制其到 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考虑到强制配偶、父母、 子女在法庭上对被告人进行指证,不利于家庭关系的维系,因此,规 定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虽然此条仅仅是从出庭作证强制 性方面规定配偶、父母、子女可以不被强制出庭作证,但从此条规定 我们或多或少都可以看出“亲亲相隐”的踪迹,“亲亲相隐又重新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页 被引入法律理念中。笔者认为此条的修改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符 合中国“亲亲相隐的传统,体现了法律对公民基本人权的尊重以及 人道主义的立法精神,从而更好的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国 家法治的建设,社会秩序的稳定。本文之研究即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 就其研究意义而言,本文具有理论上的意义和实践上的意义。就 其理论意义而言,亲亲相隐制度是我国古代刑法中的重要制度,其内 含有重要的伦理价值,体现了刑法对传统道德理念的维护。本文对亲 亲相隐制度的研究,不仅研究这个制度的具体操作规则,还研究其内 含的精神和追求的价值。本文对这些精神和价值的挖掘是有利于我国 学术界进一步加深对古代法和古代伦理之关系的认识的。就其实践意 义而言,我国正在进行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在这次修改中,证人出庭 作证制度进一步完善,而犯罪人之亲属亦有可能被免于作证的义务。 即是说,我国刑诉法中有可能规定亲属相匿制度。本文对亲亲相隐制 度之研究及其内涵的挖掘,有利于亲属相匿制度在实践中的执行。 研究之研究现状 就其研究现状而言,亲亲相隐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民族资源,中国 亲亲相隐制度确立于西汉,到唐代已很完备,唐律甚至对不相隐的行 为做了处罚性规定。但这一制度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一度被 视为“封建糟粕”。这是由于受“国家利益至上 的国家主义观念的 影响,致使我们对刑法功能的认识产生了偏差,不适当地强调了刑法 的社会保护功能,过于强调法律的专政和打击犯罪分子机能,忽视了 刑法的人权保障功能,刑事司法中的功利主义思想大行其道。立法机 关与司法机关为了花最小的代价取得更大的政治和社会效益,在实践 过程中往往无视人权的保障,只考虑案件是否得以侦破,嫌疑人是否 逮捕归案这些问题。而亲属之间的容隐行为为本来就颇有困难的破案 过程带来更多的障碍,因此在19 7 9 年的刑法和刑事诉讼法制定时, 沿用了“大义灭亲”式的法治理念。l9 9 6 年刑事诉讼法修订和之后 l9 97 年刑法修订时这一做法仍被沿袭。近些年,学者们对其消失及重 塑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大多数学者对于亲亲相隐在当代社会的重 构问题持肯定态度,认为亲亲相隐体现的人文精神正是法律的伦理性 的表现,是良法的应有之义。同时他们认为,亲亲相隐符合期待可能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3 页 性理论,是对人趋利避害的本性的尊重。对于亲亲相隐的重塑,大部 分学者主张要将其限定在对伦理的尊重的范围内,不可盲目的扩大亲 亲相隐的范围,以免同亲亲相隐的初衷相背离。 西方社会存在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之分,但对于亲亲相隐,两大 法系却有不谋而合之处。意大利、奥地利、法国等大陆法系国家中的 法律规范设置有亲属相为隐匿制度,如法国刑法典规定明知亲属犯重 罪而不制止或告发者,向犯重罪之亲属或其共犯提供住所隐所生活费 及逃避侦查之手段者,明知被拘禁或受有罪判决之人有无罪证据但为 保护亲属而故意不向官府提出者,均不处罚。同时,法国刑事诉讼法 亦规定,被告人之亲属出庭作证时可以不宣誓。此条规定即意味着被 告人之亲属出庭作证时可以不高真实情况向法庭说明,反而可以为虚 假陈述。同时,德国刑法典亦规定,就亲属之犯罪行为作伪证、帮助 亲属逃避刑事追究、阻碍刑罚措施的执行等都可以不规定为犯罪行 为。英美法系国家亦规定有亲亲相隐制度。例如,美国美国模范刑 法典第2 2 3 - l 条规定,亲属间相盗不用负刑事责任。另外,英美刑 法中亦规定,夫妻间相为隐匿或家庭成员帮助犯罪人逃避刑事打击不 用承担刑事责任。 三、主要研究内容 亲亲相隐在当代刑事法律中的批判性继承预计大概三万字, 共分为四章。 本文拟从3 个部分对亲亲相隐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为对亲亲相隐的概述,即第一章内容。第一章前三节通 过从亲亲相隐制度的内涵谈起,以及对其发展历程的梳理,从秦代的 “非公室告”、汉代的“亲亲得相首匿”原则到唐代的“同居相为隐”, 亲亲相隐制度实现了从伦理到法律的升华。后三节通过介绍大陆法系 和英美法系国家刑法的有关容隐制度的规定,可见亚洲和西方现代国 家容隐制度发展良好,都有可借鉴之处。 本部分重点在于使读者对亲亲相隐有个概念上的认识,并了解亲 亲相隐的研究现状。同时本部分通过对中西方亲亲相隐制度存在的原 因的比较分析,为我国当下社会亲亲相隐制度的重构提供了重要的参 考。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4 页 第二部分对亲亲相隐在当代的价值进行分析,即第二章和第三章 内容。在对亲亲相隐进行前一章系统阐述的基础上,通过论述亲亲相 隐对于人权的保障、亲亲相隐与刑法期待可能性及刑法谦抑性理论的 吻合,进一步彰显亲亲相隐制度的理论价值。同时也使我们了解到在 司法秩序的维护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方面,亲亲相隐也同样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与此同时笔者也通过对现行法律中与亲亲相隐相抵触的 规定进行剖析,从而提出现行刑法法治应有的理念。 第三部分在对亲亲相隐价值及可能带来的弊端分析之后,为在我 国适度的构建亲亲相隐制度提出一些构想及具体步骤。着重从实体和 程序两方面来尝试着对亲亲相隐制度中的某些精华加以汲取,以期能 对我国的法治建设有所贡献。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5 页 第一章国内外亲亲相隐概述 一、我国古代亲亲相隐制度的缘起与演变 所谓亲亲相隐制度,即是指人们为一定的犯罪行为时,其家庭成 员有义务为其保守秘密,不得向有权机关告发的制度。亲亲相隐制度 产生于我国封建社会,经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制度体 系。 ( 一) 秦代的“非公室告 秦代初期,随着儒家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地位的上升,“亲亲相 隐逐渐从伦理道德升格为法律制度。 在秦律中,已经初步建立了“亲亲相隐制度”制度,睡虎地秦 墓竹简法律答问云:“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听。” 可( 何) 谓“非公室告? 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 室告”,勿听。而行告,告者罪。告者罪已行,它人有( 又) 袭告之, 亦不当听。在秦律中将诉讼分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两种,非公室告是 指控告主体对其家庭内部的犯罪行为向官府提出的控告,犯罪包括了 家主擅自杀死、刑伤、髡剃其子或奴婢的行为。对于这种犯罪,每 个家庭成员都应该予以隐匿瞒。这种制度的存在表明,在秦代,有权 机关对子女对父母所提起的控告将不予受理。 ( 二) 汉代“亲亲得相首匿” 汉朝时期,对于“亲亲相隐制度”的诉讼基本延续了秦律的规定。 汉简中的二元律令告律日:“子告父母,妇告威公,奴婢告主、 主父母妻子,勿听而弃告者市。”与秦代时期的亲亲相隐制度相比, 汉代初年“亲亲相隐制度”的制度没有明显变化,隐匿仍是单向的, 地位低者为长者隐匿。 到汉代宣帝年间,亲亲相隐制度有了空前的发展。盐铁论中 记述了汉武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的一场大辩论。在盐 铁论周秦第五十七中桓宽提出了自己主张父子相隐匿,反对父子 邹欢艳:秦律“非公室告述评,载于法制与社会:旬刊2 0 0 9 年二十一期,第 7 6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6 页 问首匿相坐的立场:“自首匿相坐之法立,骨肉之恩废而刑罪多。闻 父母之于子,虽有罪犹匿之,岂不欲服罪尔? 子为父隐匿,父为子隐 匿,未闻父子之相坐也。”桓宽指出了秦代以来“首匿相坐 制度 伤害骨肉亲情,增加违法犯罪,由此提出父子相隐匿的主张。当然, 汉代的亲亲相隐制度尽管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主要作用在义务的层 面,还没有跟随后来的朝代一样演变成一种权利,在汉代不相隐匿也 不至于获罪。 ( 三) 唐代“同居相为隐匿” 唐代是封建制度发展的顶峰,亲亲相隐制度在以往朝代的基础上 日趋成熟和完善。有甚者是唐代,唐律中关于亲亲相隐制度的规定, 已经形成了一个完备的规范体系。名例律规定了隐匿制的总则: “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 弟妻,有罪相为隐匿,部曲奴裨为主隐匿,皆勿论。其小功以下相隐 匿,减凡人三等。从总体上分析这些规定,笔者认为,唐律中的亲 亲相隐制度在设计上非常合理和严谨,体例上先由唐律做总则性的规 定,在总则性规定之下还配置了相应的操作细则;内容上,关于亲亲 相隐制度的法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总而言之,到唐代,亲亲相隐 制度已非作为抽象的原则性规定而存在,唐律为亲亲相隐制度配置了 详尽的操作细则,亲亲相隐制度已相对完备。 二、我国古代亲亲相隐制度的原因探寻 ( 一)亲亲相隐制度与家族本位的社会结构 亲亲相隐同时亦建构于家族本位的基础之上。所谓家族本位,即 是指家族是人之活动的中心,古人的一切活动以家族为中心向外延 伸,“在一个家族为中心的社会里,个人的意见是不被重视的,个人 的荣辱也是不被重视的,必要时可以为了家族牺牲个人。”在以家 族为本位的社会结构中,社会规则制定的首要目的当然是维护家族内 部的秩序。而亲亲相隐制度正是基于这种需要产生的,其通过禁止人 杨辉:中国“亲亲相隐”制度研究,硕士论文,藏于华东政法大学,2 0 0 6 ,第4 5 页。 杨辉:中国“亲亲相隐”制度研究,硕士论文,藏于华东政法大学,2 0 0 6 ,第4 7 页。 韦政通:儒家与现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l9 9 0 年版,第7 3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7 页 们就其家庭成员之犯罪行为提出控告,进而维护家族首领和家族长辈 的权威。进而,在“家天下”的背景下,封建家族长辈之统治权威得 以维护,则以“天下”自居、宣称“为民做主”的封建帝王之统治的 合法性即得到论证。例如,晋王大理卫展上书反对“考子证父死刑, 或鞭父母问子所在”的做法,认为这样“伤顺破教,如此者众。相隐 之道离,则君臣之义废;君臣之义废,则犯上之奸生矣。哪因而, 从这个角度而言,亲亲相隐制度产生之根基在于维护家族本位的社会 结构,进而维护“家天下”下统治者统治的合法性。 ( 二) 亲亲相隐制度与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 亲亲相隐制度建立在宗法制度的基础之上,其存在的目的即是为 了维护家族等级制度。宗法制度突出家长在宗族内部的核心地位,维 护尊亲属的尊长权威。“义者,所以等贵贱,明尊卑。贵贱有序,民 尊上敬长矣。”“故贵贱有等,衣服有别,朝廷有位,则民有所让。 子日: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家无二主,尊无二上。示民有君臣 之别也。” 亲亲制度建立之初,其限制或者禁止儿子向官府告发父 亲,最后发展到禁止晚辈告发长辈,其目的皆是为了维护晚辈对长辈 的“尊”。换言之,亲亲相隐制度立足于家庭成员之间尊卑差别,并 扩大了身份等级差别。例如,父亲控告儿子则为无罪或罪责较轻,可 以免于刑罚;但是儿子起诉父亲的,可以判处“十恶”不赦大罪,可 以处死。 ( 三) 亲亲相隐制度与儒家思想中的伦理性因素 亲亲相隐制度之产生亦有“仁”的思想的影响,其建构在维护社 会伦理之基础之上,是“仁政”思想的要求。我国古代统治者历来注 重减轻被统治者的负担,这种减轻不仅体现在税收生,其还体现在司 法的过程中。古代统治者所倡导的“休养生息”即是确保被统治者不 被国家权力所任意干扰,而可以按其自身的要求发展经济和改善生 活。古代统治者之所以要倡导“仁”的统治思想,其是因为,古代社 会是一个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人力是最为重要的 晋书刑法志 大戴礼记盛德 礼记坊记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8 页 生产要素,而劳动力的减少将会导致经济的衰落,从而影响到统治者 的统治。“仁”的统治思想体现在刑事司法领域,即要求减少刑法对 犯罪人之惩处,从而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和生活秩序。而“仁” 的思想之直接的后果即是亲亲相隐制度的产生,其都建立在要求国家 权力减少对社会生活之干预的基础之上,特别要求减小刑法对社会生 活介入,从而确保社会能按其自身所具有的运行规律运行。 三、我国古代亲亲相隐制度的发展规律 ( 一)亲属范围的不断扩大 在孔子的论述中,亲亲相隐之主体范围仅限于父子之间。而到了 汉宣帝时期,汉宣帝下诏:“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虽有患 祸,犹蒙死而存之。诚爱结于心,仁厚之至也,岂能违之哉! 自今子 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 父母匿孙也,罪殊死,皆上请廷尉以闻。根据此规定,此时的亲 亲相隐范围得以扩大到父母、夫妻、孙子女、祖父母之间。而唐律 疏议名例律规定:“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 孙之妇、夫之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使得相隐之范围扩大 到了外祖父母和外孙子女之间,并包括了部分姻亲亲属。明清律关于 容隐的范围更是增加了对于岳父母、女婿的规定,容隐范围得以扩大。 ( 二) 由单项隐匿向双向隐匿的转变 从其产生之初起,亲亲相隐制度是双向的,即儿子有为其父亲隐 匿的义务,而父亲亦有为其儿子隐匿的义务。而到了汉代,亲亲相隐 制度则表现出来了相反的情形,即法律上的相隐制度是单向的,只能 是晚辈为长辈隐匿,而不是长辈为晚辈隐匿。如汉武帝时,临汝侯灌 贤因首匿犯伤人罪的儿子,被免爵( 其时,亲亲相隐制度尚未入律) ; 汉宣帝时期,“父母匿子,夫匿妻,大父母匿孙,罪殊死,皆上请 廷尉以闻”,只是在追究刑事责任之时,对罪可处死者,可以奏请廷 汉书宣帝纪。 范忠信:亲亲相为隐:中外法律的共同传统,载比较法研究l9 9 7 年第二期,第 l l7 页。 王骏:亲亲相隐一一刑事立法的理性选择,载于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 0 0 7 年一期, 第4 9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9 页 尉上报皇帝,决定是否可以不处死刑而已。而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 亲亲相隐制度又有了新的发展方向,即从单向隐匿向双向隐匿发展。 如东晋元帝时,卫展反对“考子正父死刑,或鞭父母问子所在”的做 法,这表明,当时,法律己逐渐认可同辈人相隐匿以及尊为卑隐匿。 到了唐代,政府统治者第一次以法律的方式肯定了双向隐匿。唐律 规定:“诸同居,若大功以上亲及外祖父母、外孙,若孙之妇,夫之 兄弟及兄弟妻,有罪相为隐匿,皆勿论”。唐代以后,各代的亲 亲相隐制度都肯定了双向隐匿。 ( 三) 由义务本位向权利本位的过渡 在其产生之初,亲亲相隐制度是作为一项义务而存在的,即法律 禁止犯罪人之家庭成员向有权机关告发其犯罪人的犯罪行为人,一旦 告发则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刘爽就是因为告父而坐不孝之罪,被处 弃市。元时斡鲁思、速怯等告父谋反及母“私从人( 淫奔) ,英宗 大怒:“讦父母于官,岂人子所为? ”诏斩之。亲亲相隐制度确立将 其规定为一种义务而不是权利,说明统治阶级在个人、家庭、社会的 和谐稳定和国家刑法尊严的两种价值中明确选择了后者,认为后者的 效益价值大于前者。而唐律疏议关于容隐的一系列规定,容隐的 法律性质已很明确,“不得告发尊亲属”,“不得告发卑亲属,表 明容隐是一种义务而非权利。当然,到了清末民初时期,亲亲相隐制 度的变更使容隐逐步由义务向权利方向转化,“有权拒绝证明亲属有 罪”的“有权规定赋予了容隐权利的性质,拒绝证明亲属的罪行这 种权利,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体现了权利的性质。 四、国外类似亲亲相隐制度的规定 ( 一) 古希腊罗马时期 古希腊时期法律制度中有没有亲亲相隐制度已无据可查。而相关 文献表明该制度在古希腊时期是存在的。古希腊与古罗马时代隐匿 观念或制度的特征是:古希腊人以为亲子关系受神庇护,告发亲人使 智者游叙弗伦告发父亲杀人,受到苏格拉底的非难,游氏也承认“为子者讼父杀人是 慢神的事。”理想国曾引智者色拉叙马霍斯的抱怨:“不随和亲友行不法之事,还要受 亲友的憎恨:至于不公正者,其情形则恰与此相反。”这反映古时希腊社会有主张为亲属 隐匿瞒罪过之观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0 页 其受刑罚就是冒犯神。古罗马特别强调家父权,家子的人格被吸附在 家父权内而不能独立存在,故当然不得控告家长;家长与家子在人格 上被视为一体,当然不能互相控告或作证,因为自己不能控告自己或 为自己作证。 ( 二) 欧洲中世纪时期 欧洲在长达千年的中世纪时期,法律系统纷乱,日耳曼法、教会 法、罗马法以至地方法错综并存,相互竞争而又相互渗透。很难对当 时的法律现象作出简单的断语。中世纪教会法是否允许隐匿,未见记 载。但是旧约申命记明确要求将叛教的亲属送至公共场所处死, 可见教会法在宗教犯罪方面禁止隐匿。不过在圣经中未见反对亲 属之间隐匿世俗犯罪的记载。考虑到罗马法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强大 影响,不排除在当时的司法实践中,关于世俗犯罪存在隐匿现象。 ( 三) 近现代时期 西方近现代法律中的隐匿制度注重保护个人权利,崇尚平等,反 对株连或变相株连,这表现在以下4 个方面:第一,取消了为亲属 隐匿的义务性规定。这些规定从正面肯定了隐匿的权利。再也没有关 于告亲属或为亲属有罪作证应受处罚的规定。第二,与此相关,规定 近亲属有拒绝作证的权利。第三,规定司法官有义务保护证人此种权 利,防止司法专横和变相株连。近现代欧美各国的法律均取消了这种 不平等的规定。西方近现代关于隐匿的上述规定,显然与资产阶级革 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专制等要求紧密联系在一起。 五、中西方“亲亲相隐理念的异同 ( 一) 两者的相同点 1 、都建立在维护家长制的基础上 早期的中西亲亲相隐制度,都是起源于保护家族或家长制的需 要,其目的主要在维护家父( 长) 的权威。 王斌:“亲亲相隐”对现代刑事法治基础的启迪,载于行政与法 2 0 0 9 年五期, 第4 3 页。 刘海文:唐律中“亲亲相隐”制度对我国刑事立法的一点参考,载于广东法学 2 0 0 7 年三期,第9 7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第11 页 在古罗马,家长权是家庭权的全部。家长乃一家之主,家长起初 有杀子女的权利,后来还有权卖子女;家子( 包括妻、子、媳、孙子 女等) 无独立人格,即使贵为元老、将军,只要未依法解除家长权, 也不能成为法律关系主体,不得独立进行民事活动。家子无财产,不 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造成他人损害由家父应诉和赔偿;他人侵害 家子,即是对家父的侵害,家父可以用自己的名义对他人起诉。故国 家要特别惩戒有损家长权威、尊严的犯上行为,规定对任何胆敢告发 父亲的人,任何公民有权对其提起刑事诉讼。中国古代法被公认为是 “家族本位 法,中国的亲亲相隐制度有着更为强烈的保护家长权威 和家长制的意图。 2 、主体范围不断扩大 如上所述,在我国古代亲亲相隐之范围得以不断扩大,从最开始 的父子间相隐扩大最终扩大到父母、子女、夫妻、兄弟、祖父母、外 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之间,而部分有姻亲关系的亲属亦可进入 相隐的范围。而在西方国家的亲亲相隐制度中亦体现了此特征,西方 国家之相隐范围亦处于不断的扩大过程中。 ( 二) 两者的差异 1 、立法基础上的差别 如上所述,在西方,法律制度的目的在于维护公民个人权利。在 此种价值理念的引导下,其亲亲相隐制度亦建立在维护家庭关系之基 础上。基于此,在古罗马时期,子女受到家长虐待的,其可以向有权 机关提出控告而不受亲亲相隐制度之限制,这种立法体例体现了西方 法对个人权利的保护。而在同一时代,中国的汉律至唐律均规定,告 祖父母者为“不孝,处死刑,这种制度安排之目的在于维护家长的 权威,而没有考虑到对子女权利的保护。到了近代,西方刑法中规定 了犯罪人之家属的拒绝作证或拒绝宣誓权、缄默权等权利,这种权利 之设置目的在于维护犯罪人的基本人权,保护犯罪人家庭关系的和 谐。从这个角度而言,西方亲亲相隐制度建立在个人权利保护的基础 之上。而我国古代刑法则重视对家族伦理的维护。在这一点上,西方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2 页 亲亲相隐制度与中国法律的传统有根本的不同。 当然,中国古代法并非如某些论者所言完全不讲个人权利,在隐 匿制上就曾考虑过卑幼者的权利。如唐律规定,期亲以下缌麻以 上尊长伤害卑幼人身或侵夺卑幼财产者,听告诉,不责以告尊长之过。 又如,规定在狱囚犯不得告举他事( 以防辞连亲友或乱诬他人) ,但 “狱官酷己者听告”,旨在防止狱吏虐待,保护囚犯的权利。这些都 是应该注意到的。但是不能不承认,中国的隐匿制在最初的出发点上 就是亲情与伦常纠缠不清,后来更被日益强化的纲常名教所笼罩。主 要表现有4 点。第一,关于隐匿,强调卑幼对尊长的隐匿义务;第二, 关于告发,强调惩罚卑幼“干名犯义”;第三,在亲属隐匿圈内,强 调尊卑亲疏等级,依等级确定隐匿义务与告发权的有无及大小;第四, 关于亲属间的犯罪,特别依伦常定轻重。如骂詈告讦之犯及人身伤杀 之犯,尊对卑而犯越亲者刑越轻,卑对尊而犯越亲者刑越重;人身强 制之犯,也是越亲刑越轻( 只假定尊长卖卑幼) ;性侵犯( 乱伦) , 越亲近刑越重( 不论对尊或对卑而犯) ;财产侵犯,越亲近刑越轻( 也 不论对尊对卑而犯) 。这些规则标准,让人眼花缭乱,但其内部逻辑 关系极为周密,其宗旨就在于保护以“三纲”为核心的伦常。在相当 多的情况下,保护伦常和保护个人权利可以并行。但在伦常标准与卑 幼者个人的权利相冲突时,中国的隐匿制就舍弃后者而保全前者了。 2 、立法宗旨上的差别 前者属于中华法系的古代血缘亲情伦理立法,其立法宗旨在于家 庭本位,后者属于现代意义上基于人性的亲属权利立法,其立法宗旨 在于维护人权。 前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隐匿制度,特别注重维护家长权和家( 族) 制度。维护子孙对家长的人身依附,把隐匿主要作为子孙对尊长的义 务规定下来。在中国,维护家长权威和尊严在先秦时期即是隐匿制的 主要目的。秦律禁止“子告父母”是与禁止“臣妾告主 并列的。而 家长则有送不孝子女到官府“谒杀”之权。以后历代隐匿规定的侧重 点均在维护家长权,巩固宗法制度。 。杨辉:中国“亲亲相隐”制度研究,硕士论文,藏于华东政法学院,2 0 0 6 。 路保钧:“亲亲相隐”孰之权利,载于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7 年二期,第l8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3 页 3 、社会认同程度的差异 西方的“亲亲相隐 思想,主要着眼于保障公民个人的权利。法 律中没有了义务与权利不对等和尊卑之间不平等的规定。隐匿制度对 于个人权利细密的保护特别体现于拒绝作证权问题。欧美各国的情形 已无需重复。基于其权利保护的价值取得,亲亲相隐制度在国外获得 了民众的普遍认同。然而,在中国,亲亲相隐之价值取向则与西方国 家完全不相同。在中国,亲亲相隐制度之价值取向为维护国家的整体 稳定,该制度由统治阶级强制附加给人民,因而亲亲相隐制度在中国 所获得的社会认同是低于西方国家相应制度的。不仅如此,中国现代 所谓资本主义类型的刑法还留有保护家长制的影子。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4 页 第二章“亲亲相隐 的刑事法律价值分析 “亲亲相隐制度”作为一项在我国历史中长期存在的法律制度, 是我国人民在刑事领域中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并且,如上所述,“亲亲相隐”制度不仅存在于我国古代法中,其中 现代文明国家之刑事法领域亦有所体现,从这个角度而言,亲亲相隐 制度确是人类经验理性的结晶。作为经人类社会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一 项法律制度,“亲亲相隐”不仅具有深厚的理论价值,其对今天我国 刑事司法实践的展开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亲亲相隐的理论价值 “亲亲相隐”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一项制度,其经长期的历史发展, 为历史发展本身证明为合理的和可欲性。在“亲亲相隐”践行和发展 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对该制度之研究,挖掘了其所具有的理论价值。 ( 一)“亲亲相隐”与刑法的人道价值理念 “知道案件真实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是西方国家通行的 一项诉讼规则。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 8 条亦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 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然而与此规则相悖的是,“亲亲相隐”制度 并不要求知道案件真实情况的犯罪嫌疑人的家属履行其作证的义务。 刑法之所以做出这样的一种制度安排,自有其合理的理由。我们认为, 其理由即在于亲亲相隐制度是与刑法的人道价值相匹配的,其尊重了 人的本性,亦维护了作为社会基本组织的家庭的秩序。 所谓人道,即是指符合人之本性,对人之内在思想自由及其个人 的发展予以必要的尊重。人道理念与人道主义具有同构性。人道主义 作为一种哲学思潮,其诞生于西方文艺复兴之后,是在15 、16 世纪 逐渐形成的。人道主义的最为基本的内涵即在于对人的尊重,其首先 是承认人的平等,认为人生而平等,作为平等的个体,人不应受制于 他人,不为他人所压迫;其次是尊重人的自由,认为人之自由是天赋 的权利,任何人不得干预和剥夺。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是,人道主 义尊重人的本性,其既努力弘扬人之本性中善良的部分,倡导优良社 会秩序的建构,又对人之本性的恶的部分提出规劝,同时容忍人们固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5 页 有的、对社会影响不大的“恶”的本性。具体言之,从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角度出发,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就其 自然性而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作为一种高级的“动物 ,并 没有完全脱离“动物”的本性,其具有性欲、贪欲等基本的欲望,为 实现这些欲望人亦有可能不顾社会道德的约束;而人之社会性即要求 人保持着与他人交往的本能,在此过程中,人即愿望接受社会道德和 规则的约束。亲亲相隐制度作为一项刑事制度,亦体现了对人之本性 的尊重,从以下角度体现了刑法之人道价值: 1 、“亲亲相隐”对人之自利本性的尊重 如前所述,人皆有其不可克服和不可消解的自然本性,正是这种 本性的存在使我们成为了有血有肉、有优点有缺点的活生生的人,而 非由社会规则所统一规范之后形成的具有同构性的“人”。而自利是 人的最大本性。正如边沁的功利主义法哲学指出的那样,“当人们进 行各种活动的时候,凡是对自己的最大幸福能有最高贡献的,不管对 自己以外的全体幸福带来什么样的结果,他都会全力追求,这是人性 的一种必然倾向。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自利性是人之本性,并且 是人之最为基本的本性。而人道主义要求对人的本性加以尊重,该理 念渗透到刑法中,则刑法之基本作用固然为惩恶扬善,然而,刑法对 人之不可变更的本性从来不会加以惩处,甚至在一定情况下还加以维 护。从这个角度出发,刑法的人道价值无疑即在于尊重人的本性。 “亲亲相隐 通过对人之自利本性的尊重从而体现了刑法的人道 价值。由于人具有自利的本性,其行为之目的当然在于维护自身最大 的利益。而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人之自利本性则不仅表现于对其“自 己”的利益的维护,亦表现为对自己的亲属的利益的维护。甚至从某 种程度而言,“自己”的利益与“亲属的利益 是具有同构性的,其 同构性表现在以下两点:其一是在感情上,人与其具有血缘的亲属及 其他共同生产的家庭成员往往具有深厚的感情,基于这种感情的存 在,人一方面不愿其亲属因受刑罚处罚而与之长期分离,另一方面人 更不希望看到其亲属因负担刑事处罚而承受精神上、人身自由上和财 产上的痛苦。其二,就经济上的利益而言,人之亲属如遭受刑事处罚, 关明凯、谭残:法律世俗化转变下的功利主义法学一边沁功利主义法学的分析与批 判,载于社会科学战线2 0 1 1 年第一期,第l9 9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6 页 其往往即丧失人身自由及至生命,这种情况将使家庭劳动力减少,从 而导致家庭负担的加重;或者人之亲属受到财产方面的处罚的话,这 种处罚亦会对家庭造成一定的负担。从这个角度而言,使其亲属及其 他家庭成员免于刑事处罚一般是家庭成员的利益之所在,基于人的本 性,人总有维护其利益的需要。从这个角度出发,“亲亲相隐”允许 人免于对其家庭成员之犯罪事实负担作证的义务,这种制度安排尊重 了人之自利的本性,因而是符合刑法之人道价值要求的。 2 、“亲亲相隐”对人之亲情的维护 人具有自利性的本性,这种自利性在人对经济利益进行考量之时 产生作用。而除了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之外,人还具有感情上的需要。 而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则是人与人之间最为基本的感情。这是因为, 家庭是社会生活中最为基本的组织,其基于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而得 以成立,家庭成员之间之关系具有亲密性的特点,人皆有维护这种亲 情之需求。“亲亲相隐”即是基于维护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而存在的。 “亲亲相隐”使人得以免于指证其家庭成员为一定犯罪行为的义务, 从而避免了家庭成员之间之关系的恶化。如果没有亲亲相隐制度的相 关规定,那么人在对其家庭成员进行审判的刑事诉讼过程中将陷于两 难的境地:一方面,如果其出于履行法律义务的考虑而指证其亲属犯 罪,那么其与亲属间的关系将有可能恶化,他们之间的亲情亦受到损 害;而另一方面,如果人出于亲情的考虑而拒绝指证其亲属之犯罪行 为,则其不履行指证义务的行为或做出伪证的行为将有可能受到法律 的处罚。此种情况而使人两头为难。而亲亲相隐制度正好使人免于处 于这样的境地,其规定了人对其亲属可以免于作证,亦有利于维护家 庭成员之间的亲情。从这个角度而言,亲亲相隐制度即是为维护家庭 成员之间的亲情而存在的 3 、“亲亲相隐 是“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的延伸 所谓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即是指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不得采用直 接或者间接的方式对犯罪嫌疑人之精神和身体施加压力以迫使其供 述自己的罪行。不得强迫自证其罪是刑法中人道主义的体现,其具有 禁止侦查机关和检察机关采用各种手段特别是刑讯逼供的手段强迫 犯罪嫌疑人认罪,对保护犯罪嫌疑人之人权具有重要作用。联合国人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7 页 权委员会也指出,不得自证其罪意味着对被剥夺自由者以不人道待遇 得到的口供也可能构成强迫自证其罪,其是刑法人道主义原则的体 现。 亲亲相隐制度有着与“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相类似的内容:其要 求不得强迫人证明其亲属犯有某种罪行。即是说,亲亲相隐是“不得 强迫自证其罪”的延伸,不得强迫自证其罪的包括范围为犯罪嫌疑人, 而亲亲相隐制度则将其保护范围延伸至犯罪嫌疑人的家属,予以其家 属拒绝指证犯罪嫌疑人犯有某种罪行之权利。从这个角度来说,亲亲 相隐制度和“不得强迫自证其罪”原则都是以刑法之人道价值为基础 的,二者都要求对犯罪嫌疑人或其家属予以人性化的对待。 之处。 ( 二)“亲亲相隐”与刑法的谦抑性 “亲亲相隐”中包含的某些理念与现代刑法的谦抑性有异曲同工 1 、刑法谦抑性概述 所谓“刑法的谦抑性”是指立法机关只有在此规范确实是不可缺 少,且没有其他可以代替刑罚的适当方法存在的情况下,才允许将某 种违反法秩序的行为规定为犯罪行为。 刑法的谦抑性主要体现在立法这一环节。一般情况下,有三种情 况无设置刑法的必要:第一种情况是无效果。假若某种行为被规定为 犯罪行为后,仍不能达到防控该犯罪行为的效果,那么该项刑法条文 便无可行性。第二种情况是可替代性。如果刑法规范中的某项禁止性 规定内容,可以通过民商、经济或其他行政手段就能进行有效的防控, 那么该项刑法条文可谓无必要性。第三种情况是过于昂贵,即是说刑 罚付出的司法成本大于其所得的收益。“刑罚的严重程度职位实现目 标而绝对必须。所以超过此的刑罚不仅是过分的恶且会制造大量妨碍 公正目标实现的坎坷”功利主义的边沁认为当刑罚是滥用、无效或 过分昂贵时刑罚不适用。 。闻明:禁止酷刑的人权司法保护一一论适用“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不得强迫自证 其罪原则”,载于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 0 0 6 年第一期,第3 3 页。 。张文显主编:法理学论丛( 第二卷) ,北京:法律出版社,2 000 年版,第76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8 页 2 、“亲亲相隐”与刑法谦抑性之联系 我们认为,亲亲相隐制度在其指导思想和客观作用方面是与刑法 的谦抑性相契合的。 首先,“亲亲相隐”制度在维系了整体社会基本亲情伦理关系 的同时,也缩小了刑罚的惩罚范围,节约了刑罚成本,不至于使刑罚 “过于昂贵。下面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关于法律成本方面的比较,就 具体案例来说,比如父亲知道女儿犯罪,当司法机关追诉并且要求父 亲指证其女儿犯罪时,在父亲不“容隐”状况下的法律成本分析如下: 女儿遭受牢狱之灾,女儿对父亲的仇视埋怨,父亲对女儿的忏悔和面 对女儿入狱的精神折磨,父亲有可能面对亲戚朋友的指责,基于父女 的亲子关系,司法机关为辨别父亲证言的真假而付出的调查、鉴别费 用,父亲证言被排除所带来人力、物力以及时间的耗费。犯罪人亲属 提供的证据的可采信程度和证明力是司法人员较为头疼的证据问题 之一,与劳神费力的辨别证言真假相比,从根本上排除亲属证言到更 加利于司法机关办案。更进一步分析,禁止亲亲相隐还破坏了社会之 亲情伦理关系以及至亲至爱间的相互信任,增加了社会中的不和谐因 素,而这些都远大于亲亲相隐状态下的法律成本。 其次,即使允许亲亲相隐也非意味着是对犯罪的纵容。因为除 了亲属的证人证言之外,侦查机关还可通过其他先进的侦破方法查明 犯罪事实。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试问在司法实践中又真正 有多少人能逃脱过法律的制裁呢?“亲亲相隐”只是不强求亲属主动 告发而已,之后国家还是要追究并处罚所隐之罪的。其实在罪犯被亲 属隐匿的情况中,有很多罪犯都是被亲情所感动,从而在亲属的规劝 下主动投案认罪以争取宽大处理的机会,这也是有利于案件的侦破以 及对犯罪的追诉。“亲亲相隐”的存在并没有对打击犯罪和保护社会 秩序造成影响,因此刑法的干涉并无必要且可用其他方法替代。出于 人之本能,犯罪嫌疑人之亲属也会对其进行包庇和袒护,并且大量鲜 活的真实案例也证明对“亲亲相隐”行为适用刑罚无法取得法律预期 的效果。法律要求犯罪亲属“大义灭亲”、“检举揭发亲属犯罪 是 不具期待可能性的,即使在设置窝赃、包庇等罪名之后,依然无法预 防和杜绝“亲亲相隐”行为的发生,而“亲亲相隐”制度恰恰避免了 这一“无效果的刑罚”。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1 9 页 ( 三)“亲亲相隐”与期待可能性 “亲亲相隐”不仅与刑法之谦抑性本质相符合,亦是与刑法学理 论上的期待可能性理论相符合的。 1 、期待可能性理论概述 所谓的期待可能性,即是指刑法在考虑将某一种具有相当危害性 之行为纳入其调整范围时,需要考虑该种行为所处的特定环境对该行 为之发生与否所产生的影响,如果在某种特定的情势下,我们不能期 待行为人不为该行为,即对一般人来说,该行为之发生具有相当的可 能性,那么这种行为即不应当被认为是犯罪行为而纳入到刑法调整范 围之内;而如果在该种情形之下,我们能够期待行为人不为该行为, 对一般人而言其不会为该行为,那么在这种情形之下,某一行为人实 施了该行为,该行为即可以被界定为犯罪行为。就其性质而言,期 待可能性是一种违法阻却事由。即是说,在一般情形下,行为人为某 种行为有可能构成犯罪,而在特定情形之下,由于刑法不能期待人们 在该种情形不为该种行为,因而纵使行为人做出了该种行为,刑法亦 不将其作为犯罪来看待。其中,最为典型的依据即是我国刑事司法实 践中形成的对重婚罪之例外情形的规定。相关司法解释和司法实践归 纳了即符合刑法中的重婚罪规定而不以重婚罪论处的情形。在重婚罪 之例外情形中,当事人之所以为重婚行为,其大多是为了摆脱某种困 境,如谋生而与他人重婚、有配偶的妇女被拐卖后重婚、配偶长期外 出,生死下落不明,家庭生活发生严重困难而重婚。在这些情形中, 我们不能期待当事人不为重婚行为,因而当事人为之之后,法院亦不 应当认定其构成重婚。此即为期待可能性理论对重婚罪之例外情形的 支持。从这个角度而言,期待可能性即是对人之趋利避害本性的尊重, 即刑法认识到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趋利避害,避免自己陷入某种不利 的境地为人之本性,这种情形之下即不能期待人们不去为这样的选 择,因而对于人们所做出的避免自己陷于不利境地的行为,刑法即不 应当将其规定为犯罪。 2 、亲亲相隐制度与期待可能性之联系 梁洪庆: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载于法学与实践2 0 0 6 第一期,第l8 页。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第2 0 页 从期待可能性理论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办公园区幕墙工程合同
- 城市景观堰塘整治施工合同
- 医疗器械总经理聘用协议
- 大型展览馆装修工程民建施工合同
- 建筑材料供应招投标信誉承诺
- 信贷业务合规管理办法
- 水闸给水工程安装协议
- 机场广告牌施工合同范本
- 体育场馆垫资施工合同
- 屋面绿化施工援助合同
- 《互联网的应用》课件
- 2024年培养皿相关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2024山东能源集团高校毕业生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初中九年级美术期末艺术测评指标试卷及答案
-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 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
- 颅骨修补护理查房自尊
- 控制输血严重危害的专项方案
- GH/T 1418-2023野生食用菌保育促繁技术规程干巴菌
- pmma粒料制造工艺
- 2021年上海市春考高考英语试卷(精校Word版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