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课件.ppt_第1页
国际经济学课件.ppt_第2页
国际经济学课件.ppt_第3页
国际经济学课件.ppt_第4页
国际经济学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Economics,国际经济学课程建设小组2006年7月,课程说明和学习要求,TheImportanceofInternationalEconomics,国际经济学以国际经济关系为研究对象,它主要探讨各国之间商品、服务的交换和国际间资本、劳动力的流动的动因和影响,以及各种国际交易活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问题。在内容体系上,国际经济学包括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这两大部分在名称上通常又分别被称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金融理论。,和大多数经济学科分支一样,国际经济学也是西方经济学基础理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延续和应用,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相比较,国际经济学研究的是在国际格局下的一些同样的问题,即探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和利用问题。在研究方法上,国际经济学主要运用微、宏观经济分析中的一些分析工具和模型。,因此,可以说国际经济学是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基础之上,研究各国经济活动之间关系的经济学科分支。随着国际经济关系的飞速发展,国际经济学的发展也十分得迅速,其在经济学中的地位也在日益提高,目前国际经济学已成为经济学类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1、我院:从选修课到必修课2、在国内外经济学教学中,国际经济也已被越来越多的大学列为经济类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课程。3、经济类学科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考试内容之一。4、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5、学会分析问题的方法。,课时安排:54课时,学习的总体要求:,作业要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作好课堂笔记和学习笔记;课堂上要积极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严格遵守学院的出勤纪律。,参考文献,1、美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著国际经济学(第四版或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美托马斯A普格尔彼得H林德特著国际经济学(第十一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73、DominickSalvatore.InternationalEconomics(第五版或第八版).PreticeHallInternational,Inc.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英文版,绪论,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一、国际经济学研究对象及主要内容,1、资源配置: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配置。2、资源的利用程度及积累:研究国际间的商品、资本和劳动的流动和积累。,TheSubjectofInternationalEconomics,Internationaleconomicsdealswiththeeconomicinterdependenceamongnations.Itanalyzestheflowofgoods,services,andpaymentsbetweenanationandtherestoftheworld,thepoliciesdirectedatregulatingthisflow,andtheireffectonthenationswelfare.Thiseconomicinterdependenceamongnationsisaffectedby,andinturninfluences,thepolitical,social,cultural,andmilitaryrelationsamongnations.,Specifically,internationaleconomicsdealswithinternationaltradetheory,internationaltradepolicy,foreignexchangemarketsandthebalanceofpayments,andopeneconomymacroeconomics.Internationaltradetheoryanalyzesthereasonsandthegainsfromtrade.Internationaltradepolicyexaminesthereasonsforandtheeffectsoftraderestrictionsandnewprotectionism.Foreignexchangemarketaretheframeworkfortheexchangeofonenationalcurrencyforanother,whilethebalanceofpaymentsmeasuresanationstotalreceiptsfromandthetotalpaymentstotherestoftheworld.Finally,open-economymacroeconomicsdealswiththemechanismforadjustmentinbalanceofpaymentsdisequilibria(deficitsandsurpluses)aswellastheeffectsofthemacroeconomicinterdependenceamongnationsunderdifferentinternationalmonetarysystems,andtheireffectonanationswelfare.,Internationaltradetheorypoliciesarethemicroeconomicsaspectsofinternationaleconomicsbecausetheydealswithindividualnationstreatedassingleunitsandwiththe(relative)priceofindividualcommodities.Ontheotherhand,sincethebalanceofpaymentsdealswithtotalreceiptsandpaymentswhileadjustmentpoliciesaffectthelevelofnationalincomeandthegeneralpriceindex,theyrepresentthemacroeconomicsaspectsofinternationaleconomics.Theseareoftenreferredtoasopen-economymacroeconomicsorinternationalfinance.,二、国际经济学的特征,1、国际经济学研究以国家或独立的行政区域为单位的跨国界的资源分配;2、国际经济学不同于区域经济学;3、国际经济学理论是在科学性和民族性相互关系中付诸实践的;4、国际经济交易是在不同货币媒介下进行的;5、国际经济学是建立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的学科;6、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理论基础上的世界经济概论。,三、国际经济学的发展,(一)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核心:围绕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国际贸易的结构和国际贸易的结果来进行。*重商主义奎奈17世纪*专业化分工理论亚当斯密18世纪*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19世纪*要素禀赋理论赫克歇尔-俄林20世纪初*新古典贸易理论里昂惕夫、林德、波斯纳、伏珀尔、维农20世纪初-20世纪70年代*新贸易理论克鲁格曼20世纪70年代-今1、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发展格鲁贝尔、劳埃德2、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新贸易理论:垄断竞争理论克鲁格曼、埃塞尔20世纪80年代,(二)国际金融理论的发展,核心:保持内外平衡*价格铸币流动机制大卫-休谟16世纪*金本位制纳克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布雷顿森林体系凯恩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世纪70年代*最佳货币理论罗伯特-蒙代尔20世纪60年代-今*浮动货币体系托宾、弗里德曼20世纪80年代-今*理性预期学派和跨时选择理论布兰查德20世纪80年代,第一章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理论部分,它以微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解释国际贸易的起因和影响。因此,本章主要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来讨论国际贸易的产生。,本章结构图,第一节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对象与目的,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的概念比较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方法分类:1、规范分析(normativeanalysis)2、实证分析(positiveanalysis),第二节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模型框架一、国际贸易研究方法的特点,1、假定是一个物物交易的世界。2、大都假定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两种商品(或部门)以及生产要素不超过两个。3、多采用一般均衡分析方法。4、大多一种静态或比较静态分析,时间因素在国际贸易理论分析中较少体现。,国际贸易理论部分所使用的主要分析工具都以微观经济学关于消费者行为理论和厂商理论为基础。(一)生产可能性边界与供给1、生产可能性边界(PPF)定义: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possibilityfrontier),它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或劳务的最大产量。,二、主要分析工具,基本假设:(1)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完全竞争;(2)商品的生产技术条件既定且规模收益不变;(3)生产要素的总供给固定不变;(4)生产要素可在各部门间自由流动;(5)生产要素都充分利用;(6)经济活动中不存在外在性(externality)。,过程推导:,(1)生产函数:,(2)充分就业条件:,(3)利润最大化约束条件:,(4)契约线:,图11,由此导出生产可能性边界:,图12,在一些假设条件下,根据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相切的交点决定的均衡点,然后通过埃基沃斯盒状图(Edgeworthbox),再由契约线上所有各点对应的X、Y的产出组合,可绘制出表示X和Y各种可能组合的生产可能性边界。均衡条件:满足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要素价格比(或相对价格)。,2、机会成本定义:机会成本,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一般情况下,生产中的机会成本包括: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不变和机会成本递减三种情况。3、商品市场均衡均衡的决定:生产可能性曲线与预算线相切达到国内市场的均衡点,其中预算线的斜率表示均衡价格。,图13,(二)消费者偏好与社会无差异曲线(communityindifferencecurves)社会无差异曲线反映了能使社会或国家获得同等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组合。Itshowsthevariouscombinationsoftwocommoditiesthatyieldequalsatisfactiontothecommunityornation.,社会无差异曲线图示:,社会无差异曲线的用途:(1)确定一国的均衡消费点;(2)衡量整个社会福利。,图14,社会无差异曲线,国民收入预算线,偏好的完备性偏好的可传递性偏好的非饱和性,三、封闭条件下的一般均衡(generalequilibriuminisolationorinautarky),(一)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生产均衡:,消费均衡:,市场出清:,图15,MRT:ThemarginalrateoftransformationofXforYreferstotheamountofYthatanationmustgiveuptoproduceeachadditionalunitofx.均衡解(生产可能性边界与社会无差异曲线切点),见图1-5。,(二)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也可决定均衡解)国民供给与国民需求曲线反映的是一国供给与需求的各种潜在可能发生的供给与需求,其中它表示的是众多潜在可能性中的一种,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封闭条件下的均衡生产、消费水平以及相对价格。,(二)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三)封闭的相对价格差与国际贸易的发生,本国(A国,图1-8)与外国(B国,图1-9)同时存在的情形:,(一)一般均衡条件与均衡解1一般均衡条件(1)生产者均衡:MRT=PXW/PYW(2)消费者均衡:MRS=PXW/PYW(3)贸易平衡:PXW(XPXC)=PYW(YCYP)(或:PXWXP+PYYP=PXWXC+PYWYC)2均衡解,四、开放条件下的一般均衡(generalequilibriumintrade),注:生产均衡点与消费均衡点不再重合,(二)国际均衡价格(equilibriumrelativecommoditypricewithtrade)当一国的过剩需求(供给)等于另一国的过剩供给(需求)时,对应的相对价格就是国际均衡价格。可根据国民供给曲线与国民需求曲线确定其过剩需求曲线或过剩供给曲线。P27见图1-11与1-12,将两国的过剩需求曲线放在同一坐标中,决定国际均衡价格(12):,一国的出口供给就是该国的国内供给超过需求的数量。当国内供给超过国内需求时,由每个可能的市场价格下供给数量与需求数量之间的差额,可以推导出出口供给曲线。出口供给曲线(又称为过剩供给曲线)表明了该国在每个可能的国际市场价格下所期望出口的产品数量。,均衡条件:1、国际收支达到平衡,即一国某一商品的进口(出口)必须与世界其他国家在同种商品上的出口(进口)相等。2、在开放情况下,新的均衡价格是处于两国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水平之间。,(一)贸易利益的衡量国际贸易是一种互利行为,各国获得利益的多少取决于其贸易条件(PXW/PYW),但并不是说明每个国民和厂商均能获利。,五、贸易利益,X,比较一国在封闭条件下与在开放条件下的福利水平,可知:国际贸易可使各个国家的福利水平提高。,(二)贸易利益的分解国际贸易利益:交换的利益(gainsfromexchange)和专业化的利益(gainsfromspecialization)。定义:交换利益,指如果个人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商品禀赋或不同的偏好,那么通过互相之间的商品交易,他们均可改善各自的福利;定义:专业化利益则指个体或国家之间可以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最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二)贸易利益的分解,交换利益:个人或国家之间拥有不同的商品禀赋或偏好,通过商品交易均可改善各自的福利(图中U1到U2);专业化利益:个体或国家之间通过专门从事其效率相对最高的生产来获得额外的利益(图中U2到U3)。,第三节国际贸易的起因,一、一个没有贸易的假想世界两国没有贸易的充分条件:生产函数、要素供应量、消费偏好都相同;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二、国际贸易的起因生产技术差异要素禀赋差异需求方面的差异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递增,两国没有贸易的充分必要条件:(1)两国相同商品的生产函数相同;(2)两国相对要素禀赋相同;(3)两国消费偏好相同;(4)规模收益不变;(5)两国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经济性。,本章小结,国际贸易理论以微观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讨论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分析也是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主要研究方法,最常用的国际贸易模型的结构形式为两个国家、两种产品(或部门)和两种要素。在完全竞争的假设前提下,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差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基础,相对价格差决定了比较优势的表现。国家间的供给、需求方面的差异是造成相对价格差的根源。贸易后,国际均衡价格由两国的供需共同决定,国际均衡价格处于两国封闭下的相对价格之间。国际贸易对参加贸易的各方都有好处,贸易利益包括交换利益和专业化利益。在规模收益不变、完全竞争市场的前提下,具有同等技术、要素禀赋和偏好的国家,将会有同样的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因而也就没有进行贸易的动机。因此,各个国家必须在这些方面至少一个方面有所差别,才能产生比较优势,从而引发国际贸易。,1、在一国国内,开放贸易后谁获益谁受损?2、机会成本递增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不同国家的生产可能性曲线有所不同?3、为什么在机会成本递增条件下会出现不完全分工(在小国也是如此)?固定成本和递增成本条件下得出的结论有什么区别?P36第7、8题,讨论题:,思考题:P36第4、9题,作业题:P36第1、5、6题,补充作业题:1、在比利时,石油的需求曲线方程如下:QD=350-(P/2),供给曲线方程为:QS=-200+5P.若没有国际贸易,均衡价格和均衡产量是多少?如果比利时能以120的价格与世界其他国家自由进行贸易,其均衡产量是多少?从无贸易变为自由贸易对比利时消费者剩余有何影响?对生产者剩余又有何影响?比利时的国民福利净收益或净损失是多少?,2、在一个坐标系内,作A国对于X的出口供给曲线。PX/PY=1/4,X的供给量QXS=0;PX/PY=1/2时,QXS=40;PX/PY=1时,QXS=60;PX/PY=1.5时,QXS=70.在同一坐标系内,作B国对于A国出口X的需求曲线。PX/PY=1.5时,对于X的需求QXD=40;PX/PY=1时,对于X的需求QXD=60;PX/PY=0.5时,对于X的需求QXD=120。确定出口X的贸易均衡的相对商品价格。如果PX/PY=0.5,又会发生什么?,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增进我们的财富与宝藏通常的方法是借助于国际贸易,在那里,我们必然总是会观察到这样一个规律:从贸易金额来看,我们年年卖给陌生人商品数额都大于我们向他们购买的数额。托马斯孟(ThomasMun),1664,本章结构图,重商主义,早期重商主义:又称为重金主义(Bullionism)或货币差额论。晚期重商主义:又称为重工主义或贸易差额论。主要代表人物:托马斯孟(ThomasMun),其代表作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EnglandsTreasurebyForeignTrade,1664),重商主义划时代著作,“圣经”。,第一节古典贸易理论的演变一、亚当斯密的国际贸易理论,古典贸易理论最早是由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其理论一般被后人称为“绝对成本说”。定义:绝对成本说,是指在两个国家能生产两种产品的条件下,一国生产其中一种产品的效率较高、成本较便宜,从而形成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导致生产的专业化分工的过程。,绝对成本说的内容例:表2-1给出了A、B两国生产技术绝对差异的实例。表2-1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封闭144个劳动,开放144个劳动,说明:在专业化分工条件下,依据各个国家的绝对优势安排生产:(1)A国生产48个单位的X,B国生产36个单位的Y。全世界有48单位的X和36个单位的Y。进一步,如果按照1:1的价格交换,例如,各国可能得到:A国消费28个单位的X,20个单位的Y;B国可以消费20个单位的X,16个单位的Y。,绝对利益论的特点和局限性,(1)亚当斯密有力地抨击了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亚当斯密提出了绝对优势这一概念,来解释国际贸易的基础,他认为贸易之所以发生,其基础在于各国生产成本上存在绝对差异。(3)亚当斯密的论述虽然精辟,但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它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别是当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话,上述分析就无法解释这一种情况。,1、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2、李嘉图证明了成本条件的相对差异,可以成为获得贸易利益的基础,但和斯密一样,他的理论仍集中在成本分析方面,忽略需求面的影响;所以无法解释贸易利益在各国间的分配问题。3、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S.Mill)提出“相互需求理论”(ReciprocalDemandTheory)。,二、亚当斯密以后的国际贸易理论,第二节劳动生产率差异与国际贸易一、模型基本结构,1221模型(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A和B两国的X和Y两种产品的生产函数为:2模型的假设(AssumptionsoftheTheory):8条,生产要素只有劳动一种;劳动在一国之内是完全同质的;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在国际间不能流动;规模收益不变;商品和劳动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一)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分析比较例:表22给出了A、B两国生产技术差异的实例。表22(a)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二、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两国的绝对劳动生产率,两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1、在定义上,如果axbx,则说A国在X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如果byay,则说国在Y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表22(b)两国的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量,两国的绝对劳动生产率,两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2、在定义上,如果aX/aYbX/bY,则称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同理,B国在Y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因为若aX/aYbX/bY成立,则必定有)。,3、显然,在上述两种条件下,国际贸易产生与否取决于其是否能带来更多的利益。在此,我们可以证明:国际贸易不仅能够在存在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发生,而且在存在比较优势的条件下也能发生;绝对优势的存在是贸易发生的充分而非必要条件。,(二)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福利比较1、如果A、B两国依据绝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A国X生产增加、Y生产下降,而B国正相反。国际分工后,两个部门的世界生产均增加了。假设两国按1:1的国际比价进行交换表23(a)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2、如果A、两国依据相对优势进行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即A国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X商品,则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Y商品,则国际分工后,X、Y的世界产量都较之前提高了。如果两国仍按1:1的国际比价进行贸易表23(b)国际分工后生产变化的净效果,结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比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更具有普遍意义。只要两国间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国处于全面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可以使所有国家获利。由此引出:古典贸易理论关于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的概念。,(一)生产可能性边界(A国),三、李嘉图比较成本理论的图示,其中,表示A国的劳动供应总量,第三个表达式代表充分就业条件。,A、B两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图2-1,从图可知:A国在X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B国在Y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A国:PA=PXA/PYA=ay/ax,B国:PB=PXB/PXA=by/bx,PAB,故A国为资本丰富的国家,B国则为劳动丰富的国家。,图31,表3-1:部分国家1990年人均资本存量(1985年国际价格计算),资料来源:SummersandHeston(1995),PennWorldTables5.6;InternationalLaborOrganization(ILO),YearbookofLaborStatistics,1994.,注意:(1)人们往往根据经验来判断各国要素禀赋差异,这样会导致不尽合理甚至错误之结果。(2)要素禀赋类型判定要注意与谁相比的。,二、要素密集度,1、定义:要素密集度(factorintensity),系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比例,这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生产要素的绝对投入量无关。如果X商品的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kx=Kx/Lx,大于Y商品的生产所采用的资本与劳动投入比例ky=Ky/Ly,即kxky,则称X是资本密集型(capital-intensive)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labor-intensive)产品。,kx=Kx/Lxky=Ky/LykxkyX是资本密集型产品Y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图32,2、关于定义的进一步说明:(1)如果X、Y两部门采用的都是固定要素比例的生产技术(对应于H-O理论的最早形式),直接比较X、Y两部门的资本劳动比率就可确定要素密度的差异。(2)在生产要素可替代的情况下,比较两个部门的要素密度,必须在一个共同的标准下进行,这个标准就是共同的要素价格。如果在任何相同的要素价格下,X生产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大于Y生产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则称X是资本密集型的,Y是劳动密集型的。,三、模型基本假设(AssumptionsoftheModes),9大假设,TheAssumptions:1.Therearetwonations(NationAandNationB),twocommodities(commodityXandcommodityY),andtwofactorsofproduction(laborandcapital),2.Bothnationsusethesametechnologyinproduction.(i.e.thesameproductionfunction)3.Tastesareequalinbothnations.4.Bothcommoditiesareproducedunderconstantreturnstoscaleinbothnations.5.Thereisperfectcompetitioninbothcommoditiesandfactormarketsinbothnations.,6.Thetotalsupplyoftwofactorsremainsthesameinbothnations.7.NationAiscapitalabundance,andNationBislaborabundance.8.Thereisperfectfactormobilitywithineachnationbutnointernationalfactormobility.,9.XandYareproducedunderdifferenttechnology.CommodityXiscapitalintensiveandcommodityYislaborintensiveinbothnations.10.Therearenotransportationcosts,tariffs,or,otherobstructionstothefreeflowofinternationaltrade.11.Internationaltradebetweenthetwonationsisbalanced.,第二节H-O理论,一、要素禀赋差异与相对供给差异,要素禀赋差异,相对供给差异,生产技术条件相同,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结论: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要素禀赋点,A国X商品相对供给能力较强;B国Y商品(劳动密集产品)相对供给能力较强。,结论:资本丰富的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劳动丰富的国家则在劳动密集型产品上相对供给能力较强。,二、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equilibriumrelativecommoditypriceinisolation),A、B两国在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由社会无差异曲线与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相切决定。A国的均衡点为Ea,B国的均衡为Eb。因为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所以图中两国的社会无差异曲线形状相同。,图35,papb,即A国在X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则在Y商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三、H-O定理,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注:均衡价格的决定及A、B两国的贸易的形成过程见教材P56图3-6and图3-7。此略。)1.国际均衡价格的决定过程:2.A、B两国贸易的形成过程:3H-O定理的表述: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一重要结论便是所谓的H-O定理。,贸易三角QAOACA和QBOBCB,图37,思考题:,1、试以图示说明A、B两国所获得的贸易利益。2、如果两国需求偏好不相同,作与下图相似的直线,表明H-O模型仍然适用。,第三节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有两点的寓意:第一,它证明了在各国要素价格存在差异,以及生产要素不能通过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来直接实现最佳配置的情况下,国际贸易可替代要素国际流动,“间接”实现世界范围内资源的最佳配置;第二,它说明了贸易利益在一国内部的分配问题,即说明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贸易国的收入分配格局。,一、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1、从要素的实际报酬角度讲,要素价格等于其边际生产力。2、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商品价格变动导致资本劳动比例下降时,由于资本相对于劳动的投入减少,所以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上升,相反,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下降。随着X相对价格上升,资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劳动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注意:边际产品价值(VMP)、边际实物产出(MPP),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生产要素在每一部门的报酬等于其边际产品价值,即等于其边际产出与商品价格的乘积。在均衡时,生产要素在所有部门的报酬应当是相同的。,在均衡状态下,劳动和资本的价格分别为:w=PxMPLX=PYMPLY(3.3)r=PxMPKX=PYMPKY(3.4),由(3.3)和(3.4)两式,可以得到:,当X的相对价格上升时,X、Y两个部门所使用的资本-劳动比率均下降。根据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当资本劳动比例下降时,由于资本相对于劳动的投入减少,所以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上升,相反,劳动的边际生产力下降。由(3.5)、(3.6)两式,则,r/Px均上升,而,w/Px、w/py均下降,即X相对价格上升后,资本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上升,劳动的实际价格或报酬下降。,斯托珀萨缪尔森定理(TheStolper-SamuelsonTheorem),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斯托珀萨谬尔逊定理推论: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富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二、国际贸易与要素价格均等化,单位价值等产量曲线(unit-valueisoquant)和单位等成本直线(unitisocost)PxX0=PyY0=1(3.7)1=wL+rK(3.8),随着贸易的开展,两国X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在这个过程中两国丰富要素的价格不断上升,稀缺要素的价格则不断下降,于是两国要素价格朝着差异缩小的目标变化,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水平。随着商品价格的统一,两国要素价格水平也将达到均等。国际贸易商品(相对)价格均等要素价格均等。,自由贸易下,两国的单位价值等产量线完全相同,所以单位成本线也完全相同,要素价格自然也相同。,图38,要素价格均等化分析图:,需要强调的是:1.要素价格的均等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现实中,由于运输成本和一些贸易壁垒的存在,各国的商品价格难以达到一致,因此,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在现实中一般难以实现。2.要素价格均等还要求生产技术条件必须完全一样,这也是一个比较苛刻的条件。,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贸易前,由于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所以两国的要素价格的不一致导致了同种商品价格的不同。但贸易开始后,两国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差异会不断缩小,并最终达到均等,不仅如此,要素的价格和生产中的要素密集度也会达到均等。注意:要素价格的均等是以商品价格的均等为先决条件的。现实中(1)由于运输成本和一些贸易壁垒的存在,(2)存在生产技术条件的不一致,因此,国际间要素价格均等化在现实中一般难以实现。,第四节要素积累与国际贸易,一、罗伯津斯基定理(RybczynskiTheorem),假设某一生产要素总量增加,比如说资本供给增加了K。1、用公式说明:,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部门的生产增加,而另一部门的生产则下降。,2、图示证明:,图中资本增加后要素禀赋点由E变为E,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X、Y两个部门的要素使用比例仍保持原来水平不变。由图可知,X部门产出增加了,而Y部门的产出则减少了。,图39,二、要素积累与贸易条件,大国情形(假设资本增加,劳动不变),图中,通过Q与Q两生产均衡点的直线R称为罗伯津斯基线。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下降。,传导机制:要求积累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相对价格贸易条件,1、封闭条件下:由于在任意一相同的商品相对价格下,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供给相对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给要提高,在需求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意味着资本增加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要下降。同理,如果劳动增加,资本不变,那么要素禀赋变化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相对价格要下降。,2、开放情况下,如果一国某一要素增加,对方国家一切保持不变,那么要素增加后,在国际市场上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相对价格要下降。进一步讲,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出口商品,则该国的贸易条件恶化,相应地,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改善;若该商品是要素增加国家的进口商品,则该国贸易条件改善,而对方国家贸易条件则恶化。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出口部门,则称之为偏向出口的增长(export-biasedgrowth);如果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外移偏向于进口替代部门,则称之为偏向进口的增长(import-biasedgrowth)。,偏向出口的增长的福利效果1、经济增长意味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国民福利的改善;2、经济增长又可能恶化本国的贸易条件,对本国福利产生不利影响。,小国情形小国在国际市场上可看成是价格接受者,国际价格不会因其经济增长而有所变动,因此,对小国来说,要素禀赋变化之后,其贸易条件可视为不变。,如图,从C到C,纯粹的增长利益;从C到C*,贸易条件恶化,抵消了部分经济增长利益,以“转移支付”的形式为他国所享有。,悲惨增长”(immiserisinggrowth)转移至他国的利益部分超出了增长利益,总的福利效果为负。,悲惨增长的前提条件:1、经济增长偏向增长国的出口部门;2、增长国在世界市场是一个大国,即其出口供给的变动足以影响世界价格;3、增长国进口边际倾向较高,即增长国对进口的需求会因经济增长而显著增加;4、增长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需求价格弹性非常低。,三、要素积累与比较优势,如果时间足够长的话,要素积累或经济增长可能会改变一国的比较优势型态,即以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现在由于经济增长可能变为比较优势;反之,以前处于比较劣势的物品,现在也可能变为具有比较优势。,以美国为例,加以说明,再从战后日本、韩国的情况加以说明。(产业梯度转移理论上),第五节要素禀赋理论的验证与补充一、里昂惕夫之谜(TheLeontiefParodox),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以美国为例,来验证H-O理论的。他利用1947年美国的投入一产出表,测算了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在测算之前,他推断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应是资本丰富的国家。但结果确证明了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故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TheLeontiefParadox)。,表3-2美国国内生产1百万美元出口商品与进口商品所需的资本与劳动(1947年),资料来源:W.Leontief(1954):“DomesticProductionandForeignTrade:TheAmericanCapitalPositionReexamined”,EconomiaLnternaionale.,昂惕夫之谜(TheLeontiefParadox):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里昂惕夫的解释:有效劳动(effectivelabor)由于劳动素质各国不同,在同样的资本配合下,美国的劳动生产力约为他国(比如意大利)的3倍,因此若以他国作为衡量标准,则美国的有效劳动数量应是现存劳动量的3倍。从有效劳动数量看,美国应为(有效)劳动相对丰富的国家,而资本在美国则成为相对稀缺的要素。,二、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1人力资本2自然资源3要素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Reversal)4需求逆转,人力资本1、一般劳动可区分为非熟练劳动(unskilledlabor)和熟练劳动(skilledlabor)两类;2、熟练劳动是指具有一定技能的劳动,这种技能不是先天具备的,而是通过后天的教育、培训等手段积累起来。由于这种后天的努力类似于物质资本的投资行为,所以我们称后一类劳动为人力资本。3、美国经济学凯恩(PeteB.Kenen)后来发现,美国的出口以物质资本加人力资本密集型商品为主。,自然资源1、自然资源与资本在生产中往往是互补的,因此,一些自然资源密集型的产品,如能源,往往也是资本密集型的。2、从自然资源的角度看,美国的某些自然资源是相对稀缺的(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如石油。这样,美国的太宗进口商品很多是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3、从自然资源角度看,实际上美国进口的是其稀缺的自然资源,而不是资本。,因为里昂惕夫是根据美国的技术条件来测算进口商品在他国生产时的要素密度,但在要素密度逆转存在的情况下,这可能会造成误会。,要素密度逆转(factorintensityreversal):在某些要素价格下,X是资本密集型的,Y是劳动密集型的,但在另外一些要素价格下,X变成劳动密集型,Y变为资本密集型。,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虽然美国的资本比较充裕,但如果美国消费者的消费结构中,资本密集型商品(以制成品为主)占据绝大部分比重,那么美国则有可能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逆转(demandreversal):当某一国对于某一商品享有生产上的比较优势,但因其国民在消费上又特别地偏好该商品时,将会使得原来依据H-O定理所决定的进口方向发生改变。,本章小结,本章要素禀赋理论由H-O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和罗伯津斯基定理这三个主要部分构成;H-O定理:根据比较优势,一国应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对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相对稀缺要素的产品;要素价格均等化理论:指出国际贸易通过商品价格的均等化,会导致要素价格的均等化,从而在世界范围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由于要素价格的变动,国际贸易会影响一国收入分配格局,即相对丰富要素的所有者会从国际贸易中获利,而相对稀缺要素的所有者会因贸易而受损;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某一要素的增加会导致密集使用该要素产品的生产增加,而另一产品生产则下降,由罗伯津斯基定理,我们可以依据罗伯津斯基线的方向来判断要素增加国的经济增长类型,对于大国来说,如果经济增长偏向出口部门,则会恶化增长国的贸易条件,如果经济增长偏向进口部门,则会改善增长国的贸易条件。,思考题:,“世界上一些最贫穷的国家找不到什么产品出口。在这些国家里,没有一种资源是充裕的。不用谈资本,也不用说土地,在一些又小又穷的国家,甚至连劳动力也不充裕”。请对这段话进行经济学评价。,答:这个论点是错误的。原因如下:这个论点没有区分一国的比较优势与绝对优势。根据要素禀赋理论,重点不是在于要素的绝对丰裕度而是其相对丰裕度。一国可以按照比较优势原理从事国际分工,进而进行国际贸易活动。一国是按照比较优势而不是绝对优势来进行国际贸易。如果上面材料的论点是正确的,那么在现实中,小国应该完全不能参加国际分工,因而也就没有办法从事国际贸易活动。但事实证明这是不正确的,很多小国一方面出口某些商品,另外方面也进口一些产品,能够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分工。,作业题:P76-77第2、3、8、11题,补充题:从A国和B国的生产可能性曲线出发,用图表示,在无贸易条件下如果需求偏好差异很大,会完全消除两国要素禀赋的差异,并导致两国相对商品价格均等。,第四章特定要素与国际贸易,在长期条件下,我们假设:生产要素在不同部门间可完全自由流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前一章所介绍的要素禀赋理论实际上是在长期条件下,从供给面来探讨要素禀赋与国际贸易间的关系。本章着重介绍要素禀赋理论的短期分析特定要素模型,本章结构图,第一节特定生产要素模型一、短期生产要素,1、关于“短期”的含义:在微观经济学中,关于供给面的分析通常分为短期分析和长期分析两种,短期和长期并不是完全按时间长短划分的,而主要视生产要素的流动性而定。在短期内,我们假设有一个生产要素是固定不变的,即不能加以调整,而另一个生产要素则可自由变动。通常,我们视资本、土地在短期内是不能变动的,即在不同部门间不能自由流动。2、“特定要素”(specificfactor):所谓特定要素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它部门的需要。,第二节特定要素模型,一、基本假设X、Y两种产品生产都使用资本和劳动;规模收益不变;劳动是同质的,可在两个部门间自由流动;劳动总量是固定的,并且充分就业;资本是特定生产要素,即两个部门的资本不能互相使用;每个部门的资本投入都是固定不变的;所有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都是完全竞争的。,由以上假设可得到:生产函数,充分就业,二、模型的均衡解,图4-1,图41是一个上端开口的埃基沃斯方框。方框底边的长度表示劳动总量,其它两边分别表示X、Y部门中的劳动价格或报酬。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两个部门的要素报酬分别为:,由于资本是特定不变的,所以两个部门的边际劳动生产力只取决于劳动投入量。劳动投入越多,边际劳动生产力就越小,所以,在商品价格给定不变的前提下,劳动的报酬与劳动投入量之间成反比。图中劳动边际生产价值VMPLX所代表的曲线反映了X部门对劳动的需求与劳动价格之间的关系,即劳动需求曲线,而则表示Y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在图中,两条件劳动需求曲线的形状取决于生产函数的性质,位置则取决于商品价格。当两个部门的劳动报酬相同时,劳动在两个部门间的的分配便达到均衡。图中,当两个部门的劳动需求曲线相交时,两个部门面对相同的劳动价格,为w。此时,X部门的劳动投入量为OxL,Y部门的劳动投入量则为OyL。劳动的分配一旦确定,两个部门的生产也随之确定。,第二节国际贸易与收入分配一、商品价格与要素价格,(一)劳动实际报酬的变化根据完全竞争条件下的要素分配方程,在开放条件下达到均衡时进、出口部门的实际工资可写成下列形式:,由于两个部门的资本是固定不变的,所以,1、贸易后该国的工资水平将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小于X商品价格的上涨幅度。2、对于劳动者来说,若其全部收入均来自于工资,则其实际收入水平在贸易后是否提高,取决于其消费结构。如果劳动者的消费偏重于X商品,则其实际生活水平可能会下降;如果劳动者的消费偏重于Y商品,则其实际生活水平可能上升。,(二)X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相对于X产品,X部门的资本实际报酬可表示为:,说明:当X部门由于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劳动流入时,其特定要素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将上升。因此,在自由贸易下,X部门的资本实际收入提高了。,(三)Y部门资本实际报酬的变化同样,相对于本部门产品,Y部门的资本际报酬可表示为:当Y部门因X商品价格上涨而流出部分劳动之后,其特定要素资本的边际生产力将下降,因此,贸易后Y部门的资本实际报酬下降了。,结论:国际贸易会提高贸易国出口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降低与进口相竞争部门特定要素的实际收入,而对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的影响则不确定,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是否提高取决于要素所有者的消费结构。,二、短期与长期的比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