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六章 教学.doc_第1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六章 教学.doc_第2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六章 教学.doc_第3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六章 教学.doc_第4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六章 教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学第六章 教学(上)题库一、选择题1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2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不能起到主导作用3教育的最基本途径是( )。A教学 B课外活动 C社会实践 D校外活动4教学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 )。A基础地位 B中心地位 C主要地位 D重要地位5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 )。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D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6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 )。A孔子 B杜威 C昆体良 D思孟学派8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C有教师帮助去获得知识 D有同学帮助去获得知识9试图用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13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 )。A获得直接经验B进行科学实验 C进行社会实践 D学习间接经验14“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15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校的管理作用C教材的媒体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16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A发展智力 B培养思想品德 C传授知识 D发展个性17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18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 )。A卢梭 B洛克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19( )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A教学 B教育 C自学 D智育20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B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C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这两者等同D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因此教学包括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21不属于我国普通教育学校教学任务的是( )。A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C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D学生在课外独立自主进行学习的能力的提高22在西方,古罗马的( )在他所写的演说术原理中,提出了“摹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递进的学习过程理论。A奥古斯丁 B苏格拉底 C昆体良 D西塞罗23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把教学过程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 )、结论的五步,简称五步教学法。A检验 B论证 C验证 D说明24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提出者是( )。A赫尔巴特 B布鲁纳 C凯洛夫 D巴班斯基25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说法错误的是( )。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C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D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二、填空题1教学任务受人们追求的( )决定,它指明各教育阶段、各科教学应实现的目标要求。2智力是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力,其中( )是智力的核心。3( )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高级形式,而且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决心的体现。9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 )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10教学过程的结构:一是( );二是( );三是巩固知识;四是运用知识;五是检查知识。11孔子把学习过程概括为( )的统一过程,这是最早的关于教学过程思想。12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在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 )、( )等方面。13( )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14教学是完成学校( ),实现( )的基本途径。15( )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三、简答题1教学与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简述小学教学的一般任务。3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4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5简述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四、论述题1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哪些?2试述学校工作为什么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A解析:教学就其本质来讲,是一种认识活动,是受教育者个体在教育者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学习人类创造积累的文明成果的活动。因此,答案选A。2C解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针对能否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而言的,它主要体现在,善于按照教学任务和教学过程规律性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讲解、训练和指点上,以便使学生积极而高效地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的才能与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题中所说正是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表现,因此,答案选C。3A解析:教学是完成学校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发挥核心作用。因此,答案选A。4B解析: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因此,答案选B。5B解析:杜威是现代教育家,强调在“做中学,认为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从现有的经验出发,不断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前进和发展。因此,答案为B。6D解析: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上。因此,该题选D 。7D解析:“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思孟学派在孔子学一思一行统一过程的基础上提出的。因此,答案为D。8B解析:教学过程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是其主要特点之一。教学过程的间接性主要是指学生学习的内容是已知的间接知识经验。因此,该题选B。9B解析: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原理来说明教学过程,认为教学过程是新旧观念的联系和系统化的过程。因此,答案为B。10D解析:教学过程的结构是指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学科性质不同,教学目的任务不同和学生年龄阶段不同,教学过程的开展、进行和发展的程式是不完全一样的。因此,答案为D。解析: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其中,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因此,该题选B。12D解析: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因此,该题选D。13D解析:教学过程是_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最高效率地掌握大量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因此,答案为D。14B解析:“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中“鱼”代表现成的知识或答案,“渔代表方法和能力。这句话说明教学中不能只是告诉学生已知的答案或现成的知识,而应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发展学生自身的能力。因此,该题选B。15D解析: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教学的成功离不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教学成功的内因。因此,答案为D。16C解析:实质教育论与形式教育论相对,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给学生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因此,答案为C。17A解析: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因此,该题选A。18B解析: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的传授则是无关紧要的。其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因此,答案为B。19A解析:教学是一种专门组织起来进行传授知识的活动,因而通过教学能较简捷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有力地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使青少年学生的个体发展能在较短的时期内达到人类发展的一般水平,从而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发展。所以,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因此,答案选A。20D解析:在我国,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情操、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A的说法是正确的。教学与教育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将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教学作用的全面发挥。因此,BC的说法是正确的。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中的预习、复习和作业。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因此D的说法是错误的,答案选D。21D解析:我国普通教育学校的教学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学生在课外独立自主进行学习不属于教学所包括的范围,也就不是教学的任务。因此,答案选D。22C解析:在西方,古罗马的昆体良在他所写的演说术原理中,总结了他在修辞学校长期任教培养演说家的经验,提出了“摹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递进的学习过程理论。这一过程,重视直观、重视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训练,是很可贵的。因此,答案选C。23C解析:在教学过程上,杜威依据学生在做中学的认识发展提出了五个阶段的过程:从情境中发现疑难;从疑难中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推断哪一种假设能解决问题;经过检验来修正假设、获得结论。它被简明地概括为: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五步,简称五步教学法。因此,答案选C。24D解析: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运用辩证的系统方法来改进教学,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运用辩证系统的方法,把教学过程置于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综合地研究对象,以期达到最优地处理教学过程问题,即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效果。因此,答案选D。25C解析:个人不可能在短短的时间内达到人类长期认识世界所达到的水平,并必定影响社会的发展。因此,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A的说法是正确的。学生要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理解的知识就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实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所以B的说法是正确的。在处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时,要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D的说法是正确的。间接经验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直接经验是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因此,C的说法是错误的,答案选C。二、填空题1教学价值取向2认知能力系统;思维力3创造能力4认识过程5系统化6直接经验7基础8智力发展9组织者10引起学生动机;领会知识11学一思一行12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13教学14教育任务;教育目的15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三、简答题1教学与智育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答:教学是指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智育亦称“智力教育”,是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发展智力的教育。教学与智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具体分析如下:(1)教学与智育的联系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是智育的主要实施途径。(2)教学与智育的区别两者所属范畴不同。智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概念并列;教学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一种途径,与课外活动等概念并列。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它不仅是智育的实施途径,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实施途径。智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通过教学这条途径来实施,但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活动等途径才能全面实现。2简述小学教学的一般任务。答:小学阶段是一个国家学制中第一个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是对全体公民实施的基本的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小学教学的一般任务有:(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为教学的其他任务只有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才能实现。(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智力是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能力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高级形式,而且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决心的体现。只有注意发展性教学,善于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思维操作,进行推理、证明,去解决创造性作业,才能培养学生的智力和发展他们的创造才能。人们的智力是先天遗传素质、后天环境、教育影响和个人努力三者相互作用的产物,但对小学生来说,教学对他们的智力发展起着主导作用。(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教学还要注意发展学生的体力。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教学特别要注意教学卫生,要求学生在坐、立、阅读、书写和其他学习活动中保持正确的姿势,保护学生的视力,防止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使学生有规律有节奏地学习与生活,保持旺盛的精神,发展健康的体魄。(4)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世界观是对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态度。科学的世界观的形成,必须建立在科学知识的基础之上。小学生的品德、审美情趣和世界观正处在急速发展和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学在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学在强调共性的同时,要关注小学生的个性。通过教学,激发每个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使他们有现代科技文化知识,而且有自觉能动性、独立自主性和开拓创新性,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平等观念和合作精神。3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答: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将教学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引起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往往与兴趣、求知欲和责任感联系在一起。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启发学生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领会知识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使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两个阶段。感知教材。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感知形成清晰的表象和鲜明的观点,为理解抽象概念提供感性知识的基础并发展学生相应的能力。感知的来源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观教具的演示,参观或实验,教师形象而生动的语言描述和学生的再造想像以及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引导学生在感知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抽象概括以及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的加工,形成概念、原理,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理解教材可以有两种思维途径: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二是从已知到未知,不必都从感知具体事物开始。(3)巩固知识通过各种各样的复习,对学习过的材料进行再记忆并在头脑中形成巩固的联系。知识的巩固是不断吸收新知识、运用知识形成技能的基础。巩固知识往往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环节。(4)运用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教师要组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和动手,以形成技能技巧,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5)检查知识(包括技能与各种认识能力)检查学习效果的目的在于,使教师及时获得关于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以调整教学进程与要求;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发现学习上的问题,及时调节自己的学习方式,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4如何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答: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借助教材或精神客体的中介,掌握科学认识方法,以最经济的途径认识现实世界并改造主观世界、发展自身活动的过程。教学认识的主体是学生,是在教师主导下进行学习活动的主体,具有发展性与可塑性。教学认识的客体以课程教材为基本形式,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凝聚的精神课题,既是学生认识的对象,又是他们认识和发展自身的工具,具有中介性。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学生认识世界的过程,教学过程包括教师教与学生学这两个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的有机统一的活动。其内部发展动力是教师提出的教学任务同学生完成这些任务的需要、实际水平之间的矛盾。教学过程同样受一般认识过程普遍规律所制约,也就是说,认识普遍规律为揭示教学过程的规律指明了总的方向和根本线索。(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但它又不同于人类一般的认识过程,而有着自己的特殊性。教学过程的特殊性表现为以下几方面:认识的间接性。学生学习的是已知的间接知识,并在教学中间接地去认识世界,教学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掌握,是一种简约的经过提炼了的认识过程,同样以教学实践活动为基础。认识的交往性。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学活动是发生在师生间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认识的教育性。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同时也是手段。认识是发展,在认识中追求与实现着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协调发展与完全人格的养成。有领导的认识。学生的个体认识始终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区别于一般的认识过程,教学认识中有一个起主导作用的中介因素教师,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走的是人类认识的捷径。5简述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答:赫尔巴特的五段教学法是由其学生在教学过程四阶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一理论对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起了积极作用,标志着教学过程理论的形成。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揭示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性。(1)明了。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得清晰的表象,以做好观念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2)联想。由于新表象的产生并进入意识,激起原有观念的活动,因而产生新旧观念的联合,但又尚未出现最后的结果;这时,兴趣活动处于获得新观念前的期待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与学生进行无拘无束的谈话,运用分析的教学方法。(3)系统。新旧观念最初形成的联系并不是十分有序的,因而需要对前一阶段由专心活动得到的结果进行审思;兴趣活动正处于要求阶段;这时,需要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使新旧观念间的联合系统化,从而获得新的概念。(4)方法。新旧观念间的联合形成后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这就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通过联系巩固新习得的知识。赫尔巴特的教学过程后来被他的学生所发展。席勒把明了分为两个阶段,组成了分析、综合、联想、系统、方法的教学过程。赖因则在前面加了一个预备阶段,并对原有的四个阶段作了更符合教学实际的修改,演变为预备(提出问题、说明目的)、提示(提示新课程、讲解新教材)、联系、总结、应用的教学过程。上述教学过程均为五段,俗称五段教学法。四、论述题1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哪些?答: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如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知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这样可以避免人类在认识发展中所经历的错误与曲折,使学生能用最短的时间、最高效率地掌握大量的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客观世界,继续开拓新的认识领域。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要使人类的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以往积累的或现时获得的感性经验为基础。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经验,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有的感性认识,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两者统一在同一教学活动中。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只有有了某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从事某方面的思维活动,同时知识中也包含有认识方法的启示,向学生介绍关于归纳、演绎、解决问题等思维方法的知识,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认识、思考和判断。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依赖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发展学生的智力是顺利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措施。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3)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要使教学中传授的知识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思想影响,不仅要使学生深刻领悟知识,而且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产生积极的态度,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受到熏陶与感染,形成自己的善恶观念、爱憎情感和价值追求。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个能动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思想状况、他们的学习动机、目的与态度,对他们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一种倾向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另一种倾向是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现代教学论强调教与学两者的辩证关系,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去学,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承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学习方式以及学生学习主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