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隐私权所保护的是自然人的一种精神利益。作为人格权发展过程中出 现较晚的一种权利类型,对其进行司法保护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社会逐渐走向文明时代,社会关系日趋 复杂, 隐私范围不断扩大, 隐私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内容也更加丰富, 延伸到个人生活秘密和生产秘密等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传播 媒介的现代化和多样化,民众的隐私意识也逐步增强,人们愈加希望能够 为自己保留一个私人空间,更加追求自我独立的权利。虽然我国目前立法 中尚未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明确予以规定,但是完善隐私侵权 立法不仅是我国法治建设的需要,也是实现公民基本权利的需要。由于不 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自然人处于不同环境中所认定的隐私外延是不同 的。因此隐私权在具体制度的设计上,必须尊重我国的国情,充分考虑公 众的隐私观念,将其作为确定隐私权范围的基础。 本文从隐私权的基本理论入手,比较借鉴国外相关的法律保护模式, 在辨析隐私和隐私权等基本概念基础上,对隐私侵权行为进行了类型划 分,最后结合我国现有的侵权法律草案的起草工作,对我国今后的隐私权 法律保护制度的完善提出了相应建议。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隐私权保护理论研究。对有关隐私 和隐私权的国内外学者的学说分析,探讨了隐私的界定和属性及隐私权的 范围、性质和客体,得出在我国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下,隐私应区分事实 隐私和法律隐私两大类,隐私本质上是一种信息,法律层面上的隐私应当 是指与公共利益和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公开,不愿为人知晓的或 他人不方便知道的与己有关的私人信息。隐私权的客体是一种精神利益, 隐私的范围决定了隐私权保护的范围,隐私权就是法律赋予公民享有的对 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私人活动、私人信息和私人事务进行决定,不 被他人非法侵扰的权利。隐私是隐私权所保护的精神性人格利益的载体, 隐私权是隐私主体自由控制隐私的一种支配权。 第二部分为隐私权保护比较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为侵犯隐 私这样的侵权行为创造了物质条件,因而对隐私的保护显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大陆法系法典化模式与英美法系判例法传统的对比分析和对几个典 型的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的隐私侵权立法研究,得出大陆法系法典化 立法虽然简化立法,具有充分的包容性并赋予法官极大的自由裁量权,但 无法解决立法的繁琐和法律的滞后性,而英美法系侵权类型化的判例法虽 具有高度灵活性,便于公众知晓法律,却有失概括和普遍适用性,不利于 节约司法成本。现各国均已对隐私权加大立法力度。我国作为大陆法系国 家, 应当立足法典化研究, 结合司法审判经验, 借鉴英美法系类型化研究, 确定隐私权的内容,进而对具体行为采取类推认定。采用列举式和概括式 的方法,对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和例外予以具体化的界定,建议在类型化条 款的最后增加一项一般化的条文规定,如“其他侵害隐私权的行为” ,采 取反证法来认定隐私和侵犯隐私权的行为。只有明确了隐私和隐私侵权行 为,才能更好地保护隐私权不受侵害。 第三部分为隐私侵权的类型化。科技进步带来隐私外延扩张,隐私侵 权不断出现新形式,这使得隐私侵权类型化显得尤为重要。在借鉴了国内 外学者对隐私侵权类型化的不同主张,采取“行为方式+客体”的模式对 隐私侵权进行重新类型化。首先划分客体隐私的类型,根据隐私内容的属 性,将隐私划分为人身信息、财产信息和行为信息三类,进而确定行为方 式,阐释了几种较为常见的侵犯信息隐私的行为的具体表现形式,最后将 隐私侵权行为划分为三类:刺探、收集、披露、宣扬或不正当利用个人人 身信息、财产信息和行为信息等隐私信息;侵入私人空间或监视、监听活 动内容;以其他方式获得或利用当事人不愿公开的与个人有关的信息或以 违反当事人意愿的方式支配此类信息。 第四部分为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完善。我国没有专门的隐私权立法, 现行立法体系体现的是以“行为列举+法律责任”为模式构建隐私权权利 保护体系,并藉此归纳隐私侵权类型。在列举了我国现有法律明确规定的 隐私侵权行为后,结合类型化理论的重新分类,对侵权行为法的三个 草案的相关具体规定进行分析,认为各草案在对隐私和隐私权的认识,及 隐私侵权的分类规定均存在不同程度或不同方面的缺失。并提出完善隐私 权保护的法律思考,认为隐私立法应加强对弱势群体隐私权和网络隐私保 护,同时规制公权力对个人隐私权的侵害,以求在最大程度上保护公众的 隐私权。同时为了防止隐私权的滥用,从知情权、表达自由和新闻自由、 正当业务或法定身份行为、自弃行为及第三人过错或不可抗力这五方面对 隐私侵权行为进行法定排除。 关键词关键词:隐私 隐私权 类型化 立法建议 abstract what the right to privacy protects is the spiritual benefit of natural person. as one kind of right type, the right to privacy appeared later with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ight to personality, so judiciary protection for it went through a very long tim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productivity, human society is trending civilization; social relationship is becoming complicated day by day; the range of the privacy is expanding unceasingly; the viewpoint on the privacy is going into a further step; the content of the privacy which extends all aspects of the personal life and produc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lentiful. as the uninterrupted growth of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the modernization and diversity of the media, people more hope to reserve their own private room, which lead to that people cherish the chance of living alone and run after self-independent right more than before. although the right to privacy hasnt been treated as an independent right to personality in our legislation at present, perfecting legislation of right to privacy infringement is not only the need of rule of law in our country but also the need of realizing citizens fundamental right. due to different region and nationality, natural persons viewpoint on privacy varies in different environment. so while designing the concrete system of right to privacy, we shall respect our countrys actual condition and consider public viewpoint on privacy sufficiently which can be treated as the bases on determining the range of privacy. this paper begins with the analysis of basic theory on privacy, compares and draws lessons from relative legal protection pattern of foreign country, so we classify the right to privacy from pattern on the bases of discriminating basic concept of privacy and right to privacy. at las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above, we brigh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 to perfect the future legal system of right to privacy 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draft of tort law in our country. this paper is composed by four sections. in the first section theory on protecting right to privacy is discussed. through analyzing every theory on privacy and right to privacy in home and aboard and discussing the boundary and tribute of privacy and the range, nature and object of right to privacy, we draw the conclusion that privacy shall be divided into factual privacy and legal privacy because of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moral comers. privacy is one kind of information essentially. the privacy in the law is ones own personal information which is not related with public interest but one person is reluctant to disclose and let others know, or others are not convenient to know. the object of privacy is one kind of spiritual benefit. the range of the right to privacy is the legal right every citizen enjoys to decide ones own private activity, private information, and private affairs which are not related with public interest and not to be infringed illegally by others. privacy is the carrier of spiritual personality benefit which is protected by the right to privacy. the right to privacy is the right to control his own privacy freely. in section two,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of right to privacy is discusse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vide material convenience for the privacy infringement, so the protection for the privac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rough comparing the codification pattern of civil law system with the case law tradition of anglo-american legal systems and studying the tort law of privacy in the typical civil law system country and anglo-american legal systems country, we follow that although the codification of civil law system can simplify legislation and have the adequate containing nature to give judge the right to judge free, but it cant resolve the legislation miscellaneousness and the lagging nature of law; however the tort pattern in case law of anglo-american legal systems has great flexibility and is continent for public to know law, but it lose summarization and common serviceability which is not good for saving judiciary cost. at present every country is 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right to privacy. as a member of civil law system country, we shall base on codification research combined with judicial experience and draw lessons from research on tort pattern research of anglo-american legal systems to define the content of the right to privacy in order to ascertain special action by analogy. we can define the principle and exception of the right to privacy infringement concretely by using the method of listing and summarizing. in the view of this, we suggest increasing one general regulation at last tort pattern clause such as “other the right to privacy infringement” which can ascertain the action to infringe privacy and right to privacy by the method of contra-proving. only by doing this, we can make privacy and right to privacy from being infringed. in section three the pattern of right to privacy infringement is discussed. we take some example to explain the expanding of the privacy extension and new form of tight to privacy infringement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draw lessons form different viewpoint on the pattern of right to privacy to classify right to privacy by using the pattern composed by “the way of action” and “object”. firstly, to classify the pattern of privacy object, we divide privacy into personality information, property information and act information according to the attribute of the privacy concert, through doing which to ascertain the way of action and explain concrete form of some common privacy information infringement. at last, we divide right to privacy into three kinds as follow: defecting, collecting, disclosing, propagating or misusing others privacy information such as personality information, properly information and act information and so on; infringing ones private space, keeping watch on or monitoring others activity; getting or using ones personal information which one is reluctant to disclose or one is controlling on his own willingness through other methods. in section four, it improves the system of protecting right to privacy. in our present law legal pattern is composed by “action pattern and legal liability” through which we can summarize the pattern of tight to privacy infringement. after listing all right to privacy infringement clearly stipulated in our present law, and combined with new 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on tort pattern and by analyzing relative concrete regulations in three draft of tort law, we find some fault in realization of privacy and right to privacy and classification of right to privacy infringement in different degree and aspect. in the view of this situation, we bring forward some suggestion to perfect the law of right to privacy protection and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vulnerable groups right to privacy and online privacy in the privacy legislation, and at the same time, we cant forget the infringement from governments power. by doing thus, we can protect public right to privacy on the maximal degree. at last, we discuss why some right to privacy infringement is not illegal. while protecting right to privacy effectively in order to prevent abusing right to privacy, we can think some right to privacy infringement is not illegal form five aspects as follows: the right to know; express liberty; freedom of the press; legitimate business or legal dignity behavior; self-abandoned behavior; others fault or irresistible force. key words: privacy; right to privacy; behavioral patterns; legislative suggestion 目 录 引言引言1 1 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隐私权保护理论研究隐私权保护理论研究3 3 一、隐私3 隐私的界定3 隐私的属性5 二、隐私权7 隐私权的范围7 隐私权的性质7 隐私权的客体10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隐私权保护比较研究隐私权保护比较研究1313 一、大陆法系法典化模式13 侵权行为的一般化立法13 主要大陆法系国家的隐私侵权立法概览14 1.德国14 2.瑞典14 3.法国15 4.欧盟其他国家15 5.日本15 二、英美法系判例法模式下的侵权行为类型化16 判例法传统与侵权行为类型化16 主要英美法系国家的隐私侵权立法16 1.美国16 2.英国17 3.加拿大17 三、小结18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隐私侵权类型化隐私侵权类型化研究研究1919 一、 现有的隐私侵权划分19 二、我国隐私侵权类型化20 隐私的类型20 侵犯信息状态隐私的行为类型23 隐私侵权类型化24 第四部分第四部分 隐私隐私权权法律保护制度法律保护制度完善完善 2626 一、我国现有法律体系下的隐私侵权行为类型梳理26 宪法及其修正案26 刑法.26 民事司法解释26 民事特别法26 行政法及司法解释27 刑事、民事、行政诉讼法及司法解释27 我国参加的国际条约28 二、 侵权行为法草案相关规定评析28 侵权行为法草案的相关规定28 三大草案评析30 三、完善隐私权保护的法律思考31 结语结语3333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3434 1 引 言 现在社会的快速进步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 使得人们对隐私保护的 要求越来越高。 人们不仅在自己的私生活领域需要安宁和安全感, 而且在 公共场合和工作场所也需要安宁和安全感。 保护个人隐私权始终是每个公 民的执著追求。 隐私权进行保护是实现宪法所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有效 途径。 “文明的进步带来了生活的强度和复杂性,这导致了人与世界保持 适当距离的需要;另一方面,在文化微妙的影响下,人日益对公众敏感, 于是独处和隐私对个人来说日益重要, 然而, 现代企业和发明也已通过对 他隐私的侵犯,使他罹受心灵和痛苦和失落,这远比身体伤害来得重。 ” 一个世纪多过去了, 社会不是在向着有利保护公民个人隐私的方向发 展, 相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 人们通过借助法律的手段 来保护个人私秘的空间不受侵犯的愿望却越来越迫切, 隐私权保护的价值 与功能日益显现。 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隐私权在金融、 生物、 医疗、 通讯、 网络等领域内不断扩展其内容, 由此对隐私权的保护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 战, 世界各国同时或历时面临需要修正、 发展原有的法律体系及理念, 应 通过制度化、法律化予以解决。 隐私这个概念在其具体内涵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各个国家、民族 因其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 具有不同民族文化传统尤其是法律文化传统的 人, 对其内涵的界定也是不同的。 因此对隐私的保护和立法, 必须从各民 族的传统习惯、国情特点和客观实际出发,只要隐私在其内容上不违法、 不违背社会公德或公共利益, 就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 只有通过法律对隐 私权的行为加以制裁或让行为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才能从根本上加强 每个公民的隐私权意识并自觉维护。 隐私权受保护程度的高低, 既体现了 一个国家法治的现代化程度, 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这个社会对人的尊重程 度和文明程度。 而对隐私权进行立法保护即是将隐私权从应有权利状态变 为实有权利状态的有效途径。 我国应根据国内科技发展现状并参考国际相 关情况, 对有关隐私权保护内容的需求程度等进行调查研究, 加强立法前 期的准备, 细化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 防止法律过于滞后产生的不利后果。 本文采取了将侵犯隐私权的行为类型化的方式,借鉴了大陆法系国 家法典化的保护模式和英美法判例法的模式, 得出应采用反证的方式来认 定隐私侵权行为, 并在个案中通过类型化进行类推认定。 期望通过在现有 2 我国法律规定的行为类型的基础上, 结合新型的侵权行为, 能够得出一个 较为周延的类型化标准,并以侵权行为法草案为基点,从防止滥诉的 角度总结出隐私侵权五个抗辩事由,最后呼吁人们应当提高隐私保护意 识,完善我国的隐私侵权的惩罚机制。 3 第一部分 隐私权保护理论研究 一般意义上的隐私是指不愿告人或不愿公开的私事。 作为一种法律概 念及权利的隐私, 最先在美国出现, 隐私权是人格权分化过程中新生的一 种人格权。 由于它有待类型化, 对于隐私和隐私权的界定, 法学界如今仍 意见不一。 一、隐私一、隐私 隐私的界定隐私的界定 隐私如何界定,尚无一个被公众所承认的定义。对隐私法律概念产生 困惑和误解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因为隐私在一系列场合下被大众、 律师或者法官使用, 但在不同的场合下隐私的含义又不尽相同, 有时, 隐 私一词的含义可以涉及信息的获得或是揭露, 有时又指身体隐秘, 有时又 指所有权或控制权,有时又指个人决策权。总之,隐私一词带有信息、身 体、 财产和决定等方面的含义。 “隐私” 可指一种中性状态,或是事物的状 态, 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期望状态以及一种心理状态, 一种请求, 一项法律 利益和一种道德主张。 1 首先隐私有不同的称谓。 法国称之为个人生活, 包括个人的那些不属 于公共生活的全部内容;日本称之为私生活;我国台湾学者称之为秘密; 大陆学者中称之为阴私, 也有称之为隐私。 其次隐私的概念在民法理论研 究中有不同的解释。根据美国传统词典,“隐私”(privacy)有三种含 义:一是the quality or condition of being secluded from the presence or view of others(隐退或不见他人的性质或状态); 二是the state of being free from unsanctioned intrusion(免受非法入侵的状态);三是 the state of being concealed;secrecy(保密隐藏的状况,隐匿)。艾伦和布兰代斯在论隐私 权 一文里面主张隐私是一种 “独处的权利” , 英文叫做 “the right to be lone” 。波斯纳不主张把隐私界定为只是一个东西,认为那样“会模糊了 它的其它含义” 2, 他认为隐私有三个突出的含义: “秘密, 隐遁以及自主。 其中第一点最为重要。 ” 3在德国,隐私,即私人秘密,泛指一切关于个人 的事实和事件的知识, 这些知识仅限于某个特定的圈子中的人所知道, 并 1 美阿丽塔l艾伦、理查德c托克音顿: 美国隐私法学说、判例与立法 ,冯建妹等译,北 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 年版,第 8 页。 2 美波斯纳: 正义/司法的经济学 ,苏力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年版,第 282 页。 3 同上注,第 239 页。 4 根据客观上应承认的利益和相关人真实的或可推知的意思, 对这些知识不 应做进一步传播 4。 由于学者的观察角度及切入点不同, 就隐私内涵的界定主要有以下几 种观点: 5 第一种观点认为,隐私是对个人私事的隐瞒。 第二种观点认为,隐私是私生活不欲为人知的信息。 6 第三种观点认为,隐私是不愿告人或不为人知的事情。 7 第四种观点认为,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 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的私事, 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 8 以上观点各执一端,均有不妥之处。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实际上是 把隐私权归于一种消极人格权说, 此种观点已不合学说主流; 第二种观点 又失于概括; 第三种观点明显缺乏合法性要件, 包含了事实隐私在内, 当 然不足取。 在第四种观点中, 隐私分为三种形态, 即隐私权的客体由个人 信息、个人私事、个人领域所组成,又可以表述为无形隐私、动态隐私和 有形隐私。 9然个人私事本质上也是一种个人信息,个人领域也并非隐私 权的客体, 通过个人领域所反映出的信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隐私。 而且无 形隐私、 动态隐私和有形隐私的分类方法也不足取, 因为它交叉采取了两 种划分标准,有形与无形,静态与动态。因此第四种观点也是有瑕疵的。 张新宝认为, 隐私就是私人生活秘密, 它是指私人生活安宁不受他人 非法干扰,私人信息保密不受非法收集、刺探与公开等 10。这个观点出现 了一个矛盾,私人生活秘密怎可包含私人生活安宁,前者是客观的信息, 后者是自然人的主观感受,不是一个范畴。 笔者认为,隐私一词实际可以作如下理解: “私”是指一种客观事实, 仅属于自然人个体,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或他人利益不相干的事实,这 是隐私的本质所在。而“隐”并非描绘某个事情、某个信息不为人知的事 实状态, 它包括: 当事人不愿这种个人私事被他人知悉; 按照正常的心理 4 德霍尔斯特埃曼: “德国民法中的一般人格权制度” ,邵建东等译,梁慧星主编: 民商法论丛第 23 卷,香港: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2 年版,第 453 页。 5 杨立新: 人身权法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 年版,第 150 页。 6 张俊浩: 民法学原理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年版,第 146 页。江平主编: 民法学 , 北京:中国政法出版社,2000 年版,第 296 页。 7 王利明等: 人格权法 ,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年版,第 147 页。 8 王利明: 人格权新论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年版,第 482 页。 9 杨立新,前注 5,第 150 页。 10 张新宝: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 年版,第 17 页。 5 和道德水准, 这种个人隐私不便让他人知道否则会对当事人产生不利的后 果。 11它是自然人主观上的一种意图,不仅仅包含了隐瞒不愿为人所知的 主观心理状态, 还应含有对隐私如何利用的心理状态, 即所谓有针对性的 “隐” 。关于这个问题,美国学者查尔斯弗瑞德(charles fried)在隐 私:一种道德分析一文中有精辟论述: “信息隐私的理念,似乎我们不 应该只局限于不让他人取得我们的个人信息, 而是应该扩张到我们自己控 制个人信息的使用与流向。 ” 12因此隐私是一种主客观相结合的一个概念, 但是这里欠缺必要的法律价值判断标准, 即隐瞒不为人所知是否需要经过 法律的认可以及该与他人利益不相干的客观事实是否需要满足合法性要 件。 13这就涉及法律上的隐私和事实上的隐私的区分。事实层面的隐私外 延更加广泛, 强调的是客观意义的一种私密状态, 常常和主体的个人意愿 发生联系, 也主要于此发生联系。 隐私权中客体的界定就是法律对事实隐 私的扬弃。 14也就是说只有满足合法性要件,受到了法律保护的隐私才是 法律层面上的隐私。 而我们所关注的更多的是法律层面上的隐私, 只有它 才会涉及到隐私权的问题。 因此, 下文只要不特别声明, 隐私一词均指法 律意义上的或有合法性要件的隐私。 隐私的属性隐私的属性 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隐私包括私人信息、私人空间及私人活动三种。 私人信息是指属于个人的一切资讯数据,如姓名、肖像、身高、体重、年 龄、家庭住址、电话号码等。私人空间是指完全由个人支配的领域,如住 宅、身体的秘密部位、文件包、书包、邮箱地址、银行账户等。私人活动 是指可以自由做出决定的他人无权干涉的私事。如日常生活、人际交往、 性取向。 其中姓名、 肖像已经有姓名权跟肖像权保护了, 无需附加于隐私 权名下。 而偷窥、 搜查住宅为的只是试图知晓居住人的居住情况。 所以居 住情况才是侵权行为的对象, 属于当事人的隐私, 住宅本身只不过是这些 信息的载体罢了。 当然这些行为也有可能侵犯到权利人的居住安宁权或生 活安宁权。口袋、书包、文件夹、抽屉的情况都类似于住宅,侵权人要看 的是它们所体现的信息,而口袋、书包、文件夹、抽屉都只是作为载体而 11 杨立新: 侵权行为法论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年,第 767 页。 12 charles fried, “privacy: a moral analysis” ,yale law journal,vol77(1986),pp.1,475.转引自张秀兰: 网络 隐私权保护研究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年版,第 60 页。 13 黄长明: “论违法者之隐私权” , 台声新视角 ,2006 年第 1 期,第 101 页。 14 王丹: “论民法体系中隐私权的界定一个动态过程的呈现”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年 4 月,第 3 页。 6 已。对于邮箱地址、银行账户这类信息而言,只是获取邮件内容、财务信 息的一个渠道, 人们想获知的是信件往来的内容跟存贷或消费信息, 所以 不应该将此归于私人空间当中, 应认定为侵权行为的对象, 而不是归入隐 私权的客体范围。 对于性取向之类的信息而言, 我们应当将其当作一种静 态的信息来看待, 而不是动态的选择行为。 因为后者属于个人私事决定权, 而非隐私权。 该观点忽略了隐私的本质, 即私人活动和空间本身并不是隐 私, 只是它们所包含的私人信息才是隐私; 法律保护的不是私人活动和私 人空间, 而是其中的信息。 不是因为主体基于债权或所有权使得属于私人 活动的社会交往、 夫妻性生活、 婚外情等行为和属于私人空间的个人日记、 居室、通信(电话、电报、信函) 、旅客行李、身体隐密部位等受到法律 保护, 而是主体基于人身权中的隐私权使其中的信息受到法律保护, 否则 将引起债权、所有权和隐私权的混淆。 笔者认为应将“隐私”归结为一种信息。首先我们必须界定一下“信 息”的内涵与外延。信息在汉英词典中的解释是“information; news; a message”。 信息不同于消息, 消息只是信息的外壳, 信息则是消息的内核; 信息不同于信号, 信号是信息的载体, 信息则是信号所载荷的内容; 信息 不同于数据, 数据是记录信息的一种形式, 同样的信息也可以用文字或图 像来表述。信息还不同于情报和知识。总之, “信息即事物运动的状态与 方式” ,信息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状态、特征和变化的反映,其最高形式 是人类的思想理论。 信息可以是物质属性的反映, 例如事物运动的状态和 方式等; 也可以是人们适应外部信息, 并同外部进行内容交换的标记, 例 如各种知识和技能等。 所以我们可以说, 信息是事物表现的一般形式, 是 使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声音、情景、表情、状态等方式传 递的内容。通常我们利用报纸、海报、电视、网络来传递信息。信息说将 隐私全部归结为信息, 认为私人生活不是隐私, 私人生活中不愿被窃取和 披露的信息才是隐私。 可以说 “信息说” 准确而清晰地指出了隐私权的客 体。 把隐私界定为信息, 可以避免隐私权和其他权利比如人身自由权或生 活安宁权的混淆, 后者有可能不涉及任何针对信息的侵犯, 而仅是对人身 自由或精神安宁的侵犯。 这对于准确的适用法律保护公民权利和正确认定 侵犯隐私的行为是很有益处的。 但是对于载体, 我们不能完全抹杀其对于 界定隐私的作用。 载体对于隐私信息具有一种标志性的意义, 即用载体表 明这是属于私人领域的信息。 载体是信息的载体, 更是一种表征, 或者说 7 是一种态度的表明。 “每个人原则上都应自己去为自己的私人领域设置围 墙,或者通过其他方式保护自己免受他人的好奇心之害。 ” 15载体就是个 人为其私人领域的信息所设置的“围墙” 。 二、隐私权二、隐私权 隐私权的范围隐私权的范围 当隐私被作为一种权利认可时,隐私的内容也就决定了隐私权的内 容。隐私权是权利主体享有、支配、控制自己的隐私,且他人不得妨碍的 权利。 从隐私到隐私权, 是对人们的权利由道德引导向法律规制过渡的结 果。 在美国,隐私权的概念与美国的政治文化、政治思想传统紧密相连。 其范围之广无所不包, 几乎保护所有的个人活动, 可以被归纳为 “人格自 由发展的权利” 。 16美国的隐私权保护从静态向动态发展,包含了堕胎、 安乐死、同性恋、吸毒、婚姻家庭关系、子女教育以及参与诉讼、证据采 集, 执行刑罚等, 几乎包括所有个人活动, 实际上是将私事自主决定权也 归纳与隐私权之内。 而且这种做法只是在个别州法院的案例中出现过, 并 没有得到美国联邦法的认定。 总的来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紫菜制饼机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石油钻探用高强耐蚀铝合金管材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耐磨陶瓷密封环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设备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稀土催化材料企业数字化转型与智慧升级战略研究报告
- 劳动安装合同标准文本
- 电器防爆提升绞车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石棉瓦机企业县域市场拓展与下沉战略研究报告
- 碳纤维预制体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发制品及其专用原料企业ESG实践与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 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护理
- 2025年中国建筑股份限公司岗位招聘(法律事务部)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软件信息技术服务行智能运维管理方案设计
- 2025传染病学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 桥梁路基施工安全
- 硅谷银行金融倒闭
- DB31-T 1396-2023 风机系统运行能效评估技术规范
- 钢结构与玻璃雨棚的抗风设计施工方案
- 管理制度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范本)
- 手术室护理带教
- 化工厂施工吊装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