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司马相如的人格精神和文学精神探析.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司马相如的人格精神和文学精神探析.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司马相如的人格精神和文学精神探析.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司马相如的人格精神和文学精神探析.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司马相如的人格精神和文学精神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司马相如的人格精神和文学精神探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要要 本文以司马相如为研究对象,对他的生平经历进行了考论,对其人格精神和文学精神 进行了一个比较全面的探讨,在附录一中对司马相如的著述辑录情况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附录二在文中对司马相如生平经历考论的基础上,借鉴费振刚、龚克昌、韩晖等先生的考 辨成果及有关历史记载对其作品给予系年。 一、从史料出发,结合司马相如所处时代状况、他本人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对司马相如一、从史料出发,结合司马相如所处时代状况、他本人的性格和行为特征对司马相如 生平经历中的三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考论:生平经历中的三个重要问题进行了考论: 1、在前贤对他生卒年的考辨基础上,对其生平进行了一个比较明确的分期; 2、对他游梁的原因进行了考论,得出除“会景帝不好辞赋”的因素外,更有其政治 原因; 3、立足于史籍所载,结合时代状况,澄清了他“窃赀卓氏”的嫌疑。 二、结合司马相如的生平经历和行为表现,重点分析了司马相如的人格精神。二、结合司马相如的生平经历和行为表现,重点分析了司马相如的人格精神。归纳为归纳为 以下三点:以下三点: 1、处事圆融,热衷事功; 2、纵诞不羁,豪侠任情; 3、文采卓绝,学识丰赡。 以上结论主要是从司马相如在仕途政历、 婚姻追求、 文学艺术成就等方面的表现得出。 司马相如是个非常丰富的人,其人格精神的表现并不绝对,我们对他进行研究时必须兼顾 到其深层特征。 三、从司马相如现存的文学作品出发,比较详细地分析了他的文学精神。三、从司马相如现存的文学作品出发,比较详细地分析了他的文学精神。归纳如下:归纳如下: 1、积极昂扬的事功追求; 2、充分的人文关怀; 3、恢弘飞扬的浪漫气势; 4、细腻婉曲的情事摹写。 其中,前两点可以归纳为其文“人的追求” ,后两点可以归纳为其文“文的风格” 。司 马相如虽然一生著述甚富,惜乎所存至今的主要是其“尤著公卿者”之作,本文据其现存 作品所得出的文学精神,恐怕并不能概括司马相如全部的文学精神。 关键词:关键词:司马相如;人格精神;文学精神 ii on the personality essence and literary spirit of sima xiangru author : dong linchaohierophant : han hui major: chineseancient literaturespecialty: earlier qin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 han literature this academic thesis takes sima xiangru as the research object, whose life experience, personality essence and literary spirit are thoroughly studied and researched in it. in appendix i this thesis sorts through the date on the collections of his writings by the forefathers; in appendix ii thedepart year of his writings is given a textual research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truth ,in which the research outcomes ofscholars such as fei zhen gang, gong ke chang were used for references. i、this thesis studied three issues on his life experience ,combined the conditions about the era that sima xiangru lived in, the feature of his character andhis performances: 1. his life experience is specifically divided by stages, on the foundation of the study on the years of his birth and death. 2. this thesis analyzed the reasons of his going to the county of liang. i drew a conclusion that in addition to his desire of taking part in the literary activities and artistic creations, there are some political factors . 3. this thesis clarified people s misunderstanding to him, by saying that he wanted money from his father-in-law . 、this thesis analyzed the personality essence of sima xiangru on the basis of his experience and performance. i summed up them as the following: 1he was dextrous on worldly affairs, keen on patriotism; 2he was not a stickler for the conservative ideas and outmoded customs, he was straightforward, magnanimous, full of tenderness to his wife zhuo wen jun. 3he was versatile, he had abundant knowledge about literature , music and calligraphy, especially he was a distinguished literature writer. there are exquisite dictions in his literary works of han fu. he was an distinguished literary giant of han dynasty. these conclusions mainly get out of the facts of three aspects:his official career and his performances in the government, his private life and marriage pursue, iii his achievements on literature ,music and calligraphy. sima xiangru is a profound man, the performances of his personality essence is not absolute.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his profound characteristics when we do some researches on him. 、 i analyzed the literary spirit of sima xiangru on the basis of his literature works that we can read today and summed up them as below: 1.aspiring pursue of enterprising spirit; 2.full spirit of humanity; 3 extensive , fluent and romantic in his works; 4.exquisite and affectionate descriptions. among them, the first 2 points can be induced to “the personal pursue”of his literature work, the third and fourth point can be induced to “ the style of the text”of his literature work. sima xiangru had a lot of writings in his life, but it is regretful that only the fit of “ famous popular works which were get the attentions of the high ministers”that we can read today. the literature spirits which were induced here can not generalize all of his literary spirits. key words:sima xiangru; personality essence ;literature spirit 庵彩即铌尤謦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其他个人或其 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 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广西师范 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权保留本人所送 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 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日期: 导师签名:日期: 1 引引言言 司马相如是在中国文学史上深有影响的文学才士,他在赋学史上的地位无人可代,汉 大赋正是在他的手中得以成熟并达到巅峰。他的文学成就远不止对大赋创制,其骚体赋和 政论散文也非常出色。此外,他的音乐才华、书学造诣, 凡将篇的博富、赋学理论的 精深等等,都是构成他文艺特质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时,他又不单是以一个文学才士的 身份备受后人关注,他的政治抱负和政治作为,以及个人婚恋上的浪漫情怀,也给后世文 人开启了可资品评的新话题。 在中国古代,有关司马相如的评论多达数千条,或评其赋作,或评其散文,或评其音 乐才华,或评其书法艺术,或评其政治作为,或评其个人生活,或评其容貌气质,或评其 人品操行,这些评价往往是就某一方面而立言,虽不乏精辟之见,但由于时代和观念的局 限,有不少是偏颇之论。元代祝尧、明代王世贞、清代刘熙载、章学诚诸人对他的赋作艺 术分析得较为深入;明代张溥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及严 可均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则对他的作品辑录得比较全面。近代王国维、鲁迅、 金秬香、陶秋英等人对司马相如的文学创作尤其是赋作也有一定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有关司马相如的研究和整个汉赋研究紧密结合。解放后的前 30 年, 汉赋研究陷入低谷,司马相如也难逃被冷落的命运,仅刘开扬的司马相如及其作品:纪 念司马相如诞生 2140 周年专门评论了司马相如( 江海学刊1962 年第 4 期)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始,随着人们文艺观念的开放,一改建国初期对汉赋大肆攻击的局面,汉赋 研究臻于繁荣,涌现出大批的赋学研究论著,如龚克昌的汉赋研究 、姜书阁的汉赋 通义 、万光治的汉赋通论 、章沧授的汉赋美学 、阮忠的汉赋艺术论 、程章灿的 汉赋揽胜 、刘斯翰的汉赋唯美文学之潮 、曹明纲的赋学概论 、马积高的赋 史 、叶幼明的辞赋通论 、郭维森与许结的中国辞赋发展史 、高光复的赋史述略 及汉魏六朝四十家赋述论 、曹道衡的汉魏六朝辞赋 、毕庶春的辞赋新探等等。 这些赋学或赋史论著并非专力于研究司马相如其人其作,但鉴于他身为汉大赋奠基者的特 殊地位,这些论著无一例外都涉及到对他赋作的分析评价,尤其是对他大赋结构的“述客 主以首引” 、长篇大幅,主题的颂美讽谏,艺术方面的夸张虚构、骈俪对偶、华艳辞采等 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其中对司马相如进行较全面研究的首推龚克昌先生,其论著汉赋 研究中就有专论司马相如的汉赋的奠基者司马相如 、 司马相如传 ,文中对有关司 马相如的不少未决问题予以了严密的考辨分析。他还在汉赋文学自觉时代的起点 、 关于汉赋之我见等文中对司马相如大赋的艺术特色提出了许多精辟之见。台湾学者的 一些辞赋研究论著如张正体、张婷婷父女的赋学 ,简宗梧的赋与骈文及汉赋源 流与价值之商榷 ,何沛雄汉魏六朝赋家论略等也必然会关涉到对司马相如的研究, 可惜笔者未见其书, 只能盼日后能有机会获而学之了。 此外, 一些单篇论文如简宗梧的 美 人赋辨证 、 长门赋辨证 ,何沛雄的 子虚 上林与七发的关系 ,龚克 2 昌的汉赋新论 ,冯俊杰的大赋的艺术本质 ,何新文的关于汉赋的歌颂 、 魏晋南 北朝赋论述略 、 刘熙载汉赋理论述略等都对研究司马相如很有助益。同时,著名学者 费振刚的司马相如 ,尚永亮的盛世文豪司马相如传都可作为研究司马相如生 平经历的借鉴。而李孝标、金国永、朱一清等人则分别对司马相如的作品进行了辑注。 对于司马相如的散文,古代学者的零星评论较多,今日学者对此关注不够。陶啟君的 简论司马相如散文的特色较突出,但其论点主要是取纳整合前人意见。 虽然古今学者对司马相如其人其作已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然鉴于司马相如本人 的丰富性以及他生平经历不够明确等特征,对司马相如其人其文仍有可资探讨的空间。笔 者以司马相如为研究对象,旨在对以下几个问题提出新见:其一,考论司马相如从游梁王 的政治目的;其二,考论司马相如“窃赀卓氏”问题;其三,结合司马相如的行为分析其 人格精神;其四,结合他的文学作品系统地分析其艺术精神。 本论文的缺点:一、鉴于史料的缺乏,对司马相如的部分重要问题如作者生平,作品 系年等,只能在前贤所论基础上给予尽量合理的推测;二、由于笔者的学识之限,对一些 问题的发言立论难免有失浅疏,还请师长们多多指教。 3 一一司马相如的个人生活道路与人格精神分析司马相如的个人生活道路与人格精神分析 仇鸿伟说: “我们对传统文学的考察应该以文学作品的客观构成为基准,以特定时代 的文学观念为参照系,弄清它的整体形态,否则,我们所进行的价值评估和意义选择将是 无的放矢,信口雌黄。传统文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制约现在和未来的文学,同时也向它 们提供广泛的选择。 ”此论是他针对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关于中国古代文学主流的讨论以及 用现代的或西方的文学理论对中国传统文学进行诠解所造成的混乱而发,其意旨在于“唤 起人们对传统文学的热爱,对祖国完美的文学语言和古老的文学精神的追求。 ”1在此,仇 氏虽是针对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发论,却同样适用于我们对司马相如的研究以其文学作 品的客观状况为基准,以其所处时代的文学观念为参照系,以此来探讨司马相如的文学创 作的本质和文学精神的价值。 对某一作家作品进行研究, 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孟子的 “知 人论世”原则。为此,本文在对司马相如的文学精神作出评价之前,先探讨司马相如生平 的几个问题及其人格精神。 (一)司马相如生平的三个问题考论 1、司马相如的生平分期、司马相如的生平分期 欲论此问题,首先要确定其生卒年。关于司马相如的卒年,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载: “司马相如既卒五岁,天子始祭后土。八年而遂先礼中岳,封于太山,至梁父禅肃然。 ” 2p3072 龚克昌结合汉武帝于元鼎四年(前 113 年)祭后土,元封元年(前 110 年)封禅太 山,并且司马迁是采取实际年数来纪年的方法,将司马相如的卒年推定为公元前 118 年。 3p144 这个结论与史记集解征引徐广所言之“元狩五年”2p3072相一致,且有文本内证, 因而龚克昌的推定比之陶秋英等人所主张的卒于元狩六年要更为精确。 关于司马相如的生年,却没有任何史载可据。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 主张:一是将其生年系于约公元前 179 年,一是将其生年系于约公元前 172 年。 史记司 马相如列传载: “司马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 ”2p2999“入 粟以受爵”是汉文帝接受晁错的建议而推行的一项政策,在汉景帝时期这项政策的恢复至 早是在景帝二年。据汉书食货志载: “后十三岁,孝景二年,令民半出田租,三十 而税一也。其后,上郡以西旱,复修卖爵令,而裁其贾以招民,及徒复作,得输粟于县官 以除罪。 ” 4p432 因而相如以赀为郎的时间不会早于是年(公元前 155 年) ,又相如离开汉廷 从游梁王是在公元前 150 年,故相如初入长安应是在公元前 155 至公元前 150 年之间。再 之,据礼记曲礼 :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 ”5这种中国古代庶人男子年 二十而冠的礼俗表明男子年满二十始成人。 汉书景帝纪亦载: “ (孝景)二年,令天 下男子年二十始傅。 ”4p33可见,男子年满二十,才责以成人之礼,同时也担负起成人的 义务和职责。循此常规,司马相如离家赴长安时亦要年满 20 岁。龚克昌综合考虑到司马 4 相如在汉景帝朝呆在汉廷的时间不长,从游梁王近七年之后、在琴挑卓文君时还有“雍容 闲雅甚都”的外貌气质等诸因素,将其生年推定为约公元前 172 年。并将司马相如以赀为 郎、初入长安推定为约公元前 152 年( 汉赋研究之司马相如传 )3p116。笔者认为, 比之于司马相如生于公元前 179 年的说法,龚先生此论更为合理。故兹并采用其说,将司 马相如的生卒年定为公元前 172公元前 118 年。据此综观司马相如的一生,其主要经 历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其一,少年志学时期(约前 172约前 152) 。 司马相如在“以赀为郎”之前,过的是比较平静的专于致学生活。由史记司马相 如列传所载来看,司马相如当出生于一个经济比较殷实、但并非人丁旺族的一个平常人 家。他很受父母宠爱,为便于好养,父母给他取名犬子。 司马相如十分聪慧,一入学龄,便表现出了他的天赋。他好读书,学击剑,立有远 大志向,还取自己十分崇拜的蔺相如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名字。父母对此很是欣慰,十分用 心地培养他。司马相如也在父母温暖的呵护下,为所怀大志而努力向学,从而为他日后的 学识素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转眼间,他已到了弱冠之年,要出去闯荡自己的天地了。父 母都很顾全大局,以儿子的前途为重,在不舍中送儿子踏上了去京师长安的路。司马相如 满怀豪情地在家乡昇仙桥送客观上题下了“不乘赤车驷马,不过汝下也”6p158( 华阳国 志卷 3, 四库全书463 册)的宏誓。 其二,以赀为郎与从游梁王时期(前 152前 143) 。 司马相如“以赀为郎”后,却在不好辞赋的汉景帝那儿得了一个武骑常侍的职务。他 对这一职务没有什么兴趣,捱了约一年时间就称病辞职,跟随来朝的梁王去了梁国。 司马相如从游梁王,史家称之为“以赀为郎,事孝景帝,为武骑常侍,非其所好。会 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枚乘、吴严忌夫子之徒,相 如见而悦之,因病免,客游梁。 ”2p2999表面上看,司马相如从游梁王的确是因为汉景帝不 好辞赋,而梁王又大力招纳优待文学才士的结果。但结合当时司马相如胸怀大志以及诸侯 藩国所面临的历史前景来看,似乎他从游梁王的原因并没有这么简单。鉴于这个问题的复 杂性,笔者将在下文予以分析。司马相如从游梁王期间着实过了一段游宴作赋、优游闲适 的生活。在与当时作赋名家枚乘、严忌等人的朝夕相处中,得以与他们切磋琢磨作赋之技, 同时还参与了梁孝王所召集的诸多名物作赋活动,因此作赋技能大有长进。司马相如早在 梁园时就创作了一定数量的赋,其中也包括日后备受汉武帝赏识的子虚赋 。与司马相 如的文学才华得以巩固和发挥相比较,这几年他的政治境遇并没有什么进展:他既没能在 国家治政之事上有所作为,也没能实现“赤车驷马”衣锦荣归的梦想。梁孝王死后,司马 相如落魄不堪地回到了徒有四壁的老家。 其三,归乡定居时期(前 143约前 135) 。 福祸相倚。司马相如虽然落魄归乡,却成就了他和卓文君的传扬千古的浪漫婚恋。他 们的这段传奇经历可谓一波三折先是琴心雅会,好女夜奔;继之为讨生计,当垆涤器; 5 尔后王孙耻之,分予财物;最终返归成都,成为富人。对于这桩今人公认的才子佳人的美 好姻缘,在中国古代学者那里却引发了不少訾议,当然也不乏赞誉之声。并且,他们共同 抒写的这段才子佳人百年好合的佳话,以及见载于西京杂记的有关他们的故事,也为 后世文人的诗文创作开启了不少可资风咏的新题材。鉴于司马相如婚恋的特别性以及后人 对此评议的复杂性,并且又是司马相如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解读司马相如人品气 质的重要资料。故后文亦将有详细分析。 其四,再入长安时期(约前 135前 118) 。 司马相如以子虚赋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并因邑人杨得意的推荐,得以受召再入长 安。此番又来长安,才真正开始了他波折起落的政治生涯,也开始了他文学创作的黄金时 期。在政治方面,他既享受了建节往使、赤车驷马的荣光,也有称疾避事、闲居茂陵的失 落;在文艺成就方面,他不仅开创了以子虚上林赋为代表的汉大赋体式,创作了骚体 赋长门赋等一系列优秀赋作,还写下了极具特色的散文佳作。并且还为当时的乐府机 关创作诗赋以供新声之制,为汉武帝时的音乐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 2、司马相如游梁原因考论、司马相如游梁原因考论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 “司马相如者,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少时好读书,学 击剑,故其亲名之曰犬子。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以赀为郎,事孝景帝, 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会景帝不好辞赋,是时梁孝王来朝,从游说之士齐人邹阳、淮阴 枚乘、吴庄忌夫子之徒,相如见而说之,因病免,客游梁。梁孝王令与诸生同舍,相如得 与诸生游士居数岁,乃著子虚之赋。 ” 2p2999 这段文字涵括了司马相如二入长安之前 的主要生平信息:在他初入长安之前,一直过着平静的读书致学生活。直到公元前 152 年 左右,年满 20 岁的他为了尽早实现自己远大的政治理想,采取了“以赀为郎”的从仕捷 径开始了自己的仕途之路。 汉书艺文志载: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 汉兴,萧何草律,亦著其法,曰: 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 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 ” 4p589 萧 何所推行的这一文化政策,意义非同寻常。甚至于可以说,在带动当时平民子弟读书致学 的功效上与隋唐科举鼓励士子读书有相通之妙,司马相如就是受益于这一文化政策的平民 子弟中的一个典型。虽然司马相如并没有能够完全实现他所预期的雄心抱负,但是这一文 化政策对他勤勉向学的激励作用却不容抹煞。 以司马相如的超凡才华,他缘何没有采取正规考试途径晋身仕宦而却选择“以赀为 郎” ,值得探究。据瞿兑之汉代风俗制度史 : “郎者,皇帝近臣。凡欲以功名自显者, 多求为郎。亦不限资格,有以特殊技能进者,有以荐举进者,有以家赀进者,有以孝廉进 者,有以射策进者,有以良家子选者,有以父任者,有以布衣召者。故郎官之中,有武士, 有儒生,有文人,有富人,有贵游子弟,极人材之选焉。 ( 食货志言入财者得补郎、 6 郎选衰矣此武帝末年以后事。 ) ” 7由此可见,司马相如的“以赀为郎” ,也是经过统治 者一定筛选的,并不象之后的汉武帝朝那么泛滥。而司马相如本人之所以选择这条进仕途 径,一方面当因其家庭经济殷实而人口不多,可以给他提供这一条件;另一方面,当因为 “郎”是皇帝近臣,这对于自少心怀大志的司马相如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诱惑。由此也可见 出司马相如是一个遇事比较讲究策略且灵活通变的人。 然而,司马相如此番来到长安,虽然是到了最高统治者景帝的身边,却并没有达到他 的预期目的。他只不过是在景帝身边担任了一个武骑常侍的小职务,这实在与他当初的政 治理想大相径庭。正当他为这样一个不感兴趣的武夫之职苦闷无计之际,又一个机会降临 到了他的身边,那就是梁孝王的来朝。梁王的这次来朝,再次改变了司马相如的人生轨迹。 司马相如离开汉廷、从游梁王的原因,当并不全象史书所载“为武骑常侍,非其好也。 会景帝不好辞赋”这么简单。或许与他的政治志向也有一定的关系。龚克昌一再强调要细 味“司马相如好读书、学击剑,慕蔺相如为人的丰富意蕴。 ” 3p115 的确,在蔺相如生活的 那个时代, 各诸侯国涌现出的优秀人才实在多不胜数, 而司马相如独独对蔺相如情有专属, 不能不叫人深思:由司马相如的少好读书、学击剑来看,他除了对蔺相如为人宽厚大度的 敬重之外,所最倾心追慕的当还是蔺相如卓越的政治外交才能。同时,这种超绝的才华也 能给个人赢得现实的荣誉和地位蔺相如就是凭借自己的才能,由一个身份卑微的宦者 令缪贤舍人,一跃而至上卿将相之位的。对此,我们不必为司马相如讳饰以假清高之面目: 在中国古代社会,文人才士们伟大的政治抱负往往和个人荣名思想紧密纠结在一起。正如 同宋代郑思肖司马相如题柱图所赞: “初上昇仙何慷慨,重来衣锦颇从容。男儿意气 当如此,透过禹门方是龙。 ”可以说,这代表了中国古代多少文人才士的共同心声,非惟 司马相如和郑思肖如此!青年司马相如正是怀揣着建功立业、荣宗耀祖的梦想踏上了前去 长安的求仕之路:临别之际,他还踌躇满志地在故乡昇仙桥送客观题下了“不乘赤车驷马, 不过汝下也” 6p158( 华阳国志卷 3, 四库全书463 册)的宏伟誓言。司马相如此番 来到长安,在汉廷所呆的时间并不长,不久,他就抓住梁王来朝的时机追随梁王从游梁国 去了。 据史记梁孝王传所载可以推定,梁孝王携枚乘、邹阳、庄忌等人来朝当是发生 在公元前 150 年他第 7 次来朝之时。梁孝王此次来朝是在他帮助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立了 大功之后。他此番来朝的声势很大, 史记本传载: “二十九年十月,梁孝王入朝。景帝 使使持节乘舆驷马,迎梁王于关下。既朝,上疏因留。以太后亲故。王入则侍景帝同辇, 出则同车游猎, 射禽兽上林中。 梁之侍中、 郎、 谒者著籍引出入天子殿门, 与汉宦官无异。 ” 2p2082 不仅梁孝王本人之出入动辄得与皇帝同车辇,就连他的那些随从,也都可“著籍引 出入天子殿门” ,这种殊遇隆宠可谓鲜有人匹。这一切无不被身为景帝武骑常侍的司马相 如看在眼里,不能不引起这个胸怀大志、正不甘于为一介武骑常侍消磨时光的年轻人产生 特别的钦羡和特殊的想法。不止如此,在汉景帝前元三年(前 154 年)梁王来朝之时,汉 景帝还曾亲口许诺在他千秋之后传位于梁王。此事亦见诸史记本传: “二十五年, (梁 7 王)复入朝。是时上未置太子也。上与梁王燕饮,尝从容言曰: 千秋万岁后传于王。 王 辞谢。虽知非至言,然心内喜。太后亦然。 ” 2p2084 对于这样一件有违汉代皇帝传位礼制 的特殊事件,想必司马相如亦有所闻。虽然其时正当吴楚七国叛乱前夕,景帝此举未尝不 是笼络梁王的一个感情投资。然君无戏言,这么可观的投资却不能不叫梁王着实心动和高 兴!更何况酷爱少子的窦太后对此亦怀有深望,在这次梁王来朝之时,窦太后又旧事重提, 意图使景帝兑现当初的承诺: “十一月,上废栗太子,窦太后心欲以孝王为后嗣。大臣及 袁盎等有所关说于景帝,窦太后义格,亦遂不复言以梁王嗣事由此。以事秘,世莫知。乃 辞归国。 ” 2p2084 四年之前,梁王对于继嗣之事,虽然表面上予以辞谢,但内心里对这个 继承权是抱着很深的期望的。不然,他日后也就不会派人刺杀反对此事的袁盎等人了。1 对于梁孝王此次皇位继承人的落选,司马相如却未必知道: “以事秘,世莫知。乃辞 归国。 ” 2p2084 何况,这种结果并未完全摧垮梁王的期望,因为皇帝此时并未马上另立太 子,而是等到次年的夏四月,才立胶东王为太子。也正是在立胶东王为太子的事实确定以 后,梁王对袁盎等人的怨恨才彻底爆发出来,从而实施了对他们的谋杀行动。 基于这种微妙的政治形势,结合司马相如的少立大志、读书击剑及送客观题词等行为 来看,他的游梁可能并不单单是因为景帝不好辞赋之故,也有可能与他的一个判断密切相 关:那就是梁王很可能会成为汉景帝之后的皇位继承者。若果如此,那么,以他的学识文 采,很可能就会成为他在喜爱文学的梁王那里晋身仕宦、施展抱负的最有效的捷径。他的 这一判断与梁王这两次来朝所受到的殊遇隆宠比照,又显得非常合理。 无论是从司马相如之后的琴挑文君,还是在汉武帝朝的称疾避事、遗札言封禅都可看 出他是一个在行事上有着周密计划和慎重考虑的人,在决定游梁这样一件直接关系到他的 政治前程的大事上当也不会例外。 司马相如是一个行事审慎、思想缜密的人,他应该会敏锐地察觉和预测到汉代这些诸 侯藩国的末世命运,在此之前,汉文帝时代的贾谊、汉景帝时代的晁错已先后提出了打击 藩国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的削藩之策。就在四年之前,中央朝廷还对七国的叛乱进行了倾 力打压。这些发生在眼前的一系列事件,使得稍微有点政治头脑的人,都会预感到削藩之 举的势在必行。齐人邹阳、吴人枚乘、庄忌都是在劝说吴王濞不要叛乱而未被接纳的情况 下,于吴楚叛乱前夕转投梁王的。他们对这种时代政治风暴必定了然于心。正如许结汉 代文化思想史在论及藩国地域文学时所言: “在侯王昏昏然醉心于藩国势力膨胀的现实 中,文士清醒地认识到盛极必衰的危机,这是邹阳上书吴王,又上书梁王的痛陈肺腑之言 的深心所在,也是藩国文人因侯王欲乘累卵之危 ( 邹阳上书谏吴王 )激起的具有 普遍性的藩国盛衰的悲剧情感。 ”8p84而在当时, “梁孝王在文、景之际是诸侯王中和朝廷 最亲近者,加之又是大国,所以,邹阳、枚乘等人在劝阻吴王谋反无效后,就都来到梁园, 1 “其夏四月,上立胶东王为太子,梁王怨袁盎及议臣,乃与羊胜、公孙诡之属阴使人刺杀袁盎 及他议臣十余人。 ” 2p2085 8 成为梁孝王的座上客。 ” 9p101 司马相如虽然年纪轻点儿, 阅历浅点儿, 但以他的少年老成, 当也不会不预感到藩国日后难逃衰落的命运。由此,他的选择放弃中央、转而投奔梁王也 就很大可能并非单是为了逞才使性地写点儿辞赋那么简单:一旦梁王能遂心如愿地获得皇 位继承权,以司马相如的文学才华,在这个酷好辞赋的梁王面前获得重用和晋升,显然要 比在“不好辞赋”的汉景帝那儿胜算得多。正如李炳海评价司马相如送客观题词行为时所 言: “司马相如也是义无返顾地离开家乡前往长安干仕,他要求自己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他不是要获得一般的成功,而是要一飞冲天,青云得志。赤车驷马,是高官显宦的象征。 ” 9p121 由此,司马相如的从游梁王似乎与他的政治期待有更为密切的联系。柳宗元送幸南 容归使联句诗序中所论“昔汉室之盛,文章之徒合于京师,亦既充金马、 (盈)石渠, 则又溢于诸侯,求达其道。故枚乘客于吴,相如游于梁,其或致书匡主,用极其志,节之 大者也;适时观变,以成其性,道之茂者也。 ” 10可谓谙得司马相如游梁精髓。 由此可见,司马相如是一个处世比较谨慎且又有些圆融世故的人,在求仕方面还表现 出一定的投机性。但与此同时,这些特征恰恰又反映出了他的为人灵活、机智和通达的一 面。而且他一旦作出决定,便能果断执行,丝毫没有性格上患得患失、软弱犹疑的毛病。 虽然梁孝王最终未能如愿继承皇嗣,司马相如在游梁期间也未能施展他远大的政治抱负, 但他籍此成为富逾京师的梁苑之上宾,得以与诸文士朝夕相处,进行自己所喜爱的作赋事 业,也终比在景帝身边担任自己不感兴趣的武骑常侍要舒心一些。 3 3、司马相如是否“窃赀卓氏”考论、司马相如是否“窃赀卓氏”考论 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之举招致了后世一些文人的误解和指责。刘勰说: “略观文士之 疵,相如窃妻而受金。 ”11p598( 文心雕龙程器 )将司马相如的琴挑卓文君、携文君私 奔批判为“窃妻” 。唐代司马贞也说: “相如纵诞,窃赀卓氏。 ”6p657( 史记索隐卷 30, 四库全书246 册)自此,有关司马相如“窃赀卓氏”之说渐渐风行,直至今日,学者 们也多对此持认同态度。然而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细加分析,司马相如并没有“窃赀卓氏” 的嫌疑。 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 “会梁孝王卒,相如归,而家贫,无以自业。 ” “相如 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家徒四壁立。 ” “文君久之 不乐,曰: 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 相如与俱至临邛, 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酒,而令文君当垆。相如身自著犊鼻裈,与庸保杂作,涤器于市 中。卓王孙闻而耻之,为杜门不出。昆弟诸公更谓王孙曰卓王孙不得已,分予文君僮 百人,钱百万,及其嫁时衣被财物。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 2p3000- 3001 从这段记载来看,是卓文君主动提议要回临邛的。因为他们的生活实在是难以维持多 久了,再不想个办法,只能是坐吃山空、难以为继。不得已的情况下卓文君决定再回临邛。 以卓文君的说法,是“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 ,并没有向她父亲索取钱财的意思。而且“假 贷”也不等同于“索讨” ,而是一种有借有还的借贷方式,在社会生活中,向人借贷的行 9 为十分正常。不过,他们并没有靠借贷度日,而是更加积极地“尽卖其车骑,买一酒舍酤 酒。 ”文君当垆,相如涤器,两人共同参与到朴素的体力劳动中来,靠自力更生来维持生 活。由此,并不见出司马相如有什么“窃赀”的企图。至于卓王孙以他们卖酒为耻,最终 听从昆弟诸公之劝,分予文君僮仆钱物。那也是卓王孙本人的立场,是卓王孙的主动给予, 应该另当别论。 由此倒是更能见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可贵品质和真性情来。这对敢于冲破家庭和社 会阻力、大胆地追求幸福婚姻的年轻人,在身处困顿处境时,他们不是互相埋怨,而是直 面困难、积极应对,表现出甘苦与共的可贵品质。并且,自小都过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的 他们,都没有端着架子、轻视体力劳作,而是毅然自食其力、想方设法地来保障生活。 他们回临邛是为着生计而来,并非为着羞辱卓王孙而来:在司马相如,当初是他计赚 文君,两人连夜出逃的,并不是他明媒正娶了卓文君,而卓王孙却不给予女儿嫁妆资财。 在整个事件中,是他和卓文君理屈在先、有愧于卓王孙的,那么,卓王孙何错之有,得司 马相如相恨如此、以致决计相辱?司马相如并非这样的无耻之徒,因此, “窃赀卓氏”从 情理上很难讲得通。其实,对司马相如来说,他何尝不想成就一番伟业,风风光光地带着 文君回临邛省亲,也好给心爱的妻子长点面子?可现在,却是穷愁度日,不得不以一幅落 魄面目重回临邛,他心里又该是何等内疚!这是一个对寻常之人都极伤自尊的选择,何况 对司马相如这样一个心性高傲的人,然而,他最终架不住爱妻的劝说,听从妻子的建议回 到了临邛。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之所以回临邛作生意,很可能也是他们在进行比较成熟的考虑之后 不得已的选择:且不论临邛富商云集,有着做生意的市场;单从安全角度,回临邛就是个 明智之举。西汉景武之世,虽然已是一个经济得到恢复、社会相对安定的时代,然而在地方 上,依然有着许多不安定因素的存在:且不论诸侯势力带给中央政权的威胁,单只地方豪 强和那些鱼龙混杂的游侠义士就有不少是无视法治、好杀嗜斗之徒。就连汉武帝本人,在 即位之初,也曾因乔装出猎而被误为强盗险遭不测,足见当时人心危慌的程度。司马相如 是个有着游宦经历、见过世面风险的人,这其中的利害深浅自然不会不知:两个无权无势 的人要在举目无亲之地做生意谈何容易,其中的艰险不难想见。何况,文君的美丽动人也 可能会招致不可预测的麻烦。而一旦回到临邛,这些难题将迎刃而解:最起码,好友王吉 身为地方长官,岳父卓王孙又是地方豪富,他们的身份地位无疑就是对自己的一种无形的 庇护,这样就减免了不少危险因素,可以全心全意地去做生意。从史书所载和这些合乎人 情常理的推测中,并未看到司马相如“窃赀”的企图。至于他们后来收下了卓王孙给予的 财物,则是收下了一位父亲对于女儿的心意,对于来自于父母的给予,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接受下来也十分合理,没有必要故作清高地予以回绝。而他们在得了丰厚资产,不必为衣 食担忧之后,还要继续赖在临邛当垆卖酒才真是对卓王孙的不尊重,于是,他们到成都买 田宅为富人也很顺理成章。 因此,我们对司马相如“窃赀卓氏”之论有必要予以矫正,它将影响到我们对司马相 10 如的人格分析和对他的作品解读。 (二)(二) 司马相如的人格精神司马相如的人格精神 所谓人格精神,是指通过人们的行为而表现出来的、能概括其思想面貌的、具有一定 的典型意义和个性化特征的气质、性格、品质的总和。优秀的人格,还会生发出特别的感 召力,富于教育和影响他人人格风貌的意义,如爱国主义精神、自尊自信、宽厚爱人等等, 从而形成一定的人格魅力。 我们要对司马相如的人格精神给予客观的评价,就必须从他本人的行为出发,并结合 他所处的时代进行综合分析。 司马相如正处于西汉王朝的全面转型时期:在统治思想上,由推崇黄老之学向独尊儒 术转化;在政治体制上,中央政府对诸侯势力倾力打压,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在经济上, 经过近七十年的休养生息,社会财富大量积累,正处于封建经济的上升时期;从整个国势 来看,正是西汉王朝走向鼎盛之时。这些源于盛世王朝的时代特质无不对司马相如本人的 思想和文学创作产生重大影响。 总的来说,司马相如的前二十余年生活在奉行黄老之学的时代,学术思想十分自由。 即便之后汉武帝独尊儒术,但当时所尊儒术并非纯粹的先秦儒学,而是对先秦诸子思想有 所侧重的杂糅, 是一种变异了的儒学, 表现出对前代学术和治政思想的一定的整合性特征。 由之,司马相如的一生,并非生活在一种统治思想特别专制、对人们的精神禁锢特别森严 的时代。司马相如本人的思想也表现出与这个时代的大体一致性,无论是在学识上还是在 思想上都表现出兼收并蓄的特征:这种广学博采诸家之长的包容性特征不仅深深地影响到 了他的人格精神,同时也深深地影响到了他的文学创作。并且在他的为人和为文方面都有 突出表现:司马相如既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欣逢盛世而积极入世的一面;同时又受道家 思想的影响,在心灵之域有清淡洒脱的一面;并且,还受到先秦其它杂家思想的影响,在 具体的处世哲学上表现出圆融通转的一面。由之,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他就成了一个十分丰 富乃至有些复杂的人。在他的身上,甚至还有着表里不一的矛盾。结合当时的时代状况, 以及司马相如本人的实际作为,笔者将其人格精神概括如下: 1 1、处世圆融,热衷事功、处世圆融,热衷事功 观司马相如一生行事,无论是他年轻时的从游梁王、琴挑文君,还是晚年的“称病闲 居” 、遗札封禅,都表现出他思考、策谋问题的周密性,表现出他处世的圆通和灵活。同 时,他又相当关注国家政治。 司马相如在被汉武帝拜为中郎将建节往使之时, “驰四乘之传至蜀,太守以下郊 迎,县令负弩矢先驱,蜀人以为宠。 ” 2p3046- 3047 其场面颇为张扬。他终于实现了乘赤车驷 马荣归故里的梦想,这种境遇既引起了后世文人诸如李白“赤车驷马生辉光” ( 白头吟 ) 、 11 张溥 “赤车驷马,足名丈夫”6p23( 汉司马相如集题辞 , 四库全书1412 册)的赞誉, 更招致了不少批评,宋代黄震说: “使县令负驽夸耀乡里;小人不足道。 ” 6p45( 古今纪 要卷 2, 四库全书384 册)苏东坡也说: “乃复矜其车服节旄之美,使邦君负弩先驱, 岂诗人致恭桑梓万石,君下里门之义乎?” 6p356( 历代名贤确论卷 43, 四库全书 687 册)司马相如自少好读书,学击剑,胸怀大志,追慕前贤,欲以效力朝廷、光宗耀祖 而不甘碌碌一生,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追求,也顺应大汉帝国求贤若渴的时代潮流。送客 观题词中所表达的大志宏誓,正是他积极入世的明证。虽然乘“赤车驷马”有点儿张扬, 不合乎儒家所提倡的俭廉精神,但在西汉社会却十分正常。据汉书朱买臣传 :买臣 拜为会稽太守时, “长安厩吏乘驷马车来迎。买臣遂乘传去。会稽闻太守且至,发民 除道,县长吏并送迎,车百余乘。 ” “ (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击匈奴,道出河东,河东太 守郊迎,负驽矢先驱” 4p861- 896 这是整个西汉社会时代风貌的一角。这种时代风尚是有其 渊源的:西汉伊始,萧何造未央宫,就有“欲以后世无以加”来显示皇帝尊威的思想。司 马相如受这种时代风习的影响,既胸怀大志,又在个性上表现出一定的自负和豪迈:他不 但在昇仙桥题词中表现出很强的个人荣名思想和豪迈气质;而且在他因子虚赋被汉武 帝召问时也说: “然此乃诸侯之事,未足观,请为天子游猎之赋。 ” 2p3002 对汉武帝备极赏 识的子虚赋显得如此轻描淡写,也足见他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乃至自负。 然而与此同时,司马相如在气质性格上又更多地表现出他内敛和闲雅的一面。 汉 书扬雄传载: “先是时,蜀有司马相如,作赋甚弘丽温雅,雄心壮之,每作赋,常拟 以为式” 4p1062 此虽指司马相如的赋作风格,但与他本人的性格也很吻合。 史记司马 相如列传有“相如时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 2p3000 的记载。可见,司马相如又是一个 有着温雅气质的才子。 宋代王钦若于此颇有会意, 他将司马相如的雍容闲雅归之为 “蕴藉” , 并进一步释为: “ 传云:和顺积中,英华发外。又云:进退可度、容止可观。斯蕴藉之 谓也。岂徒天资淑茂,吟韵清婉,盖亦习尚。” 6p507( 册府元龟卷 823, 四库全 书916 册) 司马相如在处世方面更是表现出圆融灵活、通达自保的一面。 “相如口吃而善著书。 常有消渴疾。与卓氏婚,饶于财。其进仕宦,未尝肯与公卿国家之事,称病闲居,不慕官 爵。 ” 2p3053 宋代秦观在石庆论中对汉武帝时君臣形势给予了精辟分析,他认为: “当 此之时,君强臣弱,阳胜而偪阴。号为左右亲幸之臣而亦多以罪诛。惟相如称疾避事、 朔皋不根持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