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梁漱溟文化观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梁漱溟文化观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梁漱溟文化观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梁漱溟文化观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梁漱溟文化观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i 摘 要 梁漱溟的文化观主要有东西文化观理论、中国社会文化结构理论、乡村建设理论三 部分。本文试图从以下两方面对他的文化观做整体的梳理。首先,关于梁漱溟这三部分 理论的内在联系。东西文化观是梁漱溟思想的基础,其中一些基本观点一以贯之地体现 在他后来对中国社会问题与结构的研究中,且是研究的出发点和依据;他的中国社会结 构理论既是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分析,同时蕴涵着他对中国未来社会的理想构想;乡村 建设理论则是这一构想的体现。对这四个方面尤其是在前三个方面,隐含了他对中国社 会改造之路以及中国未来之理想社会构想, 而乡村建设理论和实践是他的理想社会之设 计的展开。其次,梁漱溟研究中国文化的切入点与方法。梁漱溟始终从文化的本体论意 义和文化在历史中的显现这两个层面来研究中西文化与社会。 一方面, 在本体的意义上, 梁漱溟始终是个道德理想主义者,他的道德理想主义既体现在他一生的经历中,亦反映 在他的学术活动和他对中国社会未来之理想构想中。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学者,梁漱溟 的目光睿智而敏锐,他对中国问题的关键所在,对中西文化差异、 “来路”及各自所长 所短之分析,都是极其深刻独到的,但是他对中国问题的解决方面,常常由于他的道德 理想主义而模糊了文化的本体与历史中的文化之区别。但是,无论如何,梁漱溟的社会 结构思想在今天对我们研究中国社会问题还是极具启迪作用的。 通过研究梁漱溟文化观总结出三点研究意义:首先,梁漱溟文化思想的独到之处, 不仅在于他开创了文化比较哲学的先河,建立了以“文化三路向”说为理论基石的文化 比较模式,而且还在于他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个时代重大主题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于 人类未来前途和命运的思考。 因此研究梁漱溟文化观在许多人对民族能否生存缺乏信心 时,在儒家伦理价值中寻找一种感情上的满足,而且为道德颓废、感情疏离所搅乱的当 代社会寻求精神上的寄托。其次,在几十年东西文化比较研究的辛勤探索中,梁漱溟不 照搬外国文化的现代模式,坚持认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应有自己独特的道路等思想,对我 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文化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第三,在传统文化与西 方文化的冲突面前,梁漱溟高扬中国儒家文化旗帜,主张以传统儒学为根本,吸收西方 文化已取得的科学与民主等优秀成果,实现中西文化的融会贯通,以达到传统文化开新 的目的等思想,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具有重要传承意义。 摘 要 ii 鉴于本人哲学造诣浅薄,不免有主观臆断之处,希望得到老师同学们的指正。 关键词 梁漱溟、文化观、文化三路向说、东西方文化、乡村建设 abstract iii abstract this dissertation is under the direction of prof. mao yipeng and the title of the dissertation is created by myself according to the tutors modern philosophy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my own interesting. the cultural viewpoint of liang shum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theory, chinese social cultural structure theory and country construction theory.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whole illustration about his cultural viewpoint from the two aspects which are mentioned below. three parts of liang shumings cultural viewpoint.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theory, which is expressed at all his researches on chinese social problems and structure, is the basis of his thought and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of this paper. liangs chinese social structure theory is not only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culture and history, but also obtains his imagination on the chinese future society. and the country construction theory reflects this.the three parts implicate his imagination on the reform of chinese society and the future construction. meawhile,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try construction are the actulizations of his imagine society. liang shumings breakthrough point and methods of chinese culture research. liang shuming always researched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society from two perspectives: the meaning of cultural ontology and the cultural reflection in history. on one side, from the ontological perspective, liang shuming is a moral idealist. this is reflected in his life experiences, academic activies and imagin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future society. on the other side, as a scholar, liang shuming is sagacious. his analyses on the key point of chinese problems, the compa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society are profundable and original. but, because of his moral idealism, his solutions mes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ntology of culture and culture in history. however, at all events, liang shumings societal structure thought enlightens todays research on chinese societal problem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ree points after researching liang shumings cultural viewpoint. first, liangs thoughts are great and original not only because he created the culture comparation philosophy and culture comparation model based on “three ways of culture” theory, but also his closed focus on the important theme-“where china should go” and consideration about humans future. so making a research on liang shumings cultural viewpoint can let the public find a feeling satisfaction from confucian ethic, and can add abstract iv an inner sustenance to the demoralized contemporary society and the modern human who become more and more distant in emotional communication. second, through the laborious study on the comparation of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for decades, liang shuming did not copy the modern models of foreign culture, and insisted that chinese culture should develop its own way. all of these are meaningfu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ulture of chinese-style socialism. third, facing the conflict of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culture, liang shuming took the path of confucianism, insisted confucian ethic as the basis, absorbed the excellent scienfic and democatic achievements made by western culture in order to gain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them and make a new path of traditional culture. on the whole, liang shumings achievements are significantly to enrich and inherit the grea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hereas my accomplishments on philosophy are not enough, unavoidably, some parts of this paper are subjective assume. i hope that my dear teachers and friends point out mistakes so that they can be corrected. key words: liang shuming culture three ways of cultur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country construction 引 言 1 引 言 梁漱溟原名焕鼎,字寿铭。曾用笔名寿名、漱溟,最终名漱溟。祖籍广西桂林,出 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社会活动家,爱国 民主人士。梁漱溟出身于“世代诗礼仁宦”家庭,早年受其父亲梁济的影响颇多。青年 时代又一度崇拜康有为、梁启超的改良运动。辛亥革命时期,参加同盟会京津支部,曾 热衷于社会主义,著社会主义粹言小册子,宣传废除私有财产制。二十岁起潜心于 佛学研究,几度自杀未成,经过几年的沉潜反思,重兴追求社会理想的热情,又逐步转 向了儒学。梁漱溟说: “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 赖的一个人。 ” 关于文化,梁漱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 中国文化要义中,梁漱溟对文化做了 一个广义的定义,梁漱溟说: “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进而他指出: “文 化是极其实在的东西。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 ” 这是相当 于文明概念的遍及政治、社会制度、经济、法律、宗教信仰等等的文化理解。文化问题, 属于价值观问题,是关于人生的学问,从这点上,梁漱溟确实揭露了文化概念中最本质 的东西。 而其认为只能放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中才能确定中国文化的根本特点。 梁漱溟说: “一家民族的文化不是独立绝缘的,是处于一个总关系中的从已往到未来,人类全 体的文化是一个整东西,现在一家民族的文化,便是这全文化中占一个位置的。 ” 所以 中国文化的根本特征,必须在世界文化的背景下才能表露出来。出于这样的领悟,梁漱 溟以“人生态度”(“意欲”),将人类文化问题分为三种问题(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 己)、三个路向(向前、持中、向后),与走“向前”路向的西方文化和走“向后”路向的 印度文化皆不同的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诠定为“自为、调和、持中”路向。 延续了两千多年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中国之 “士” 素来身肩价值传承与 “社会良心” 参见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 , 梁漱溟全集第 3 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9 页。 参见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梁漱溟全集第 1 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 第 353 页 参见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梁漱溟全集第 1 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 第 38 页。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2 的双重使命。从孔子的“士志于道” ,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两种宏道精神与经世关怀构成了中国之“士”的独特文化特色。 和众多救亡图存的 国人哲人一样,梁漱溟生活在危难时代的中国,深刻体悟到西方文化的侵袭和“中国向 何处去”的急迫问题。梁漱溟认为中国必须走向现代化,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并不等于 全面西化。梁漱溟进而认为无需从文化宽泛的概念中来探讨中西文化的不同,而是要从 “特就其社会人生”来解析中国文化有别于西方的特征。 “人生态度之不同,实为其文 化不同之根本” 。他一方面坚决捍卫传统文化,一方面又不排斥西方先进思想,并借此 比较探索文化现代化形成文化现代化的梁式模式。渴望在儒家价值基础上吸收、融合、 改良西方近现代思潮文化, 探索出一条使中国传统文化前往现代化而又不必过激的改良 之路。所以,文化反思是其哲学生涯中的最重要一页。文化反思的主题在于重新构筑中 国文化,激发中国文化现代化进程,文化现代化进程的路径中必绕不开民族自觉激发, 民族自觉当务之急就是乡村觉醒之实现。梁漱溟认为,乡村的精神破产与文化失调是中 国文化及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危亡之际引起的文化价值判断中国上下五千年不变 的传统道德价值观丧失造成的, 文化模式失调、 规范瓦解导致民众精神失去根基。 对此梁漱溟的措施是启发农民的智慧, 认识古人之理, 让其已丧失的合理观念恢复起来, 把传统的价值观变为自觉的价值观。 从 1922 年梁漱溟青年时期出版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到 1975 年 82 岁时撰写完 毕的人心与人生 ,以及在此期间完成的中国文化要义等,梁漱溟毕生都在以一 种独到的理论视角和生活体悟诠释着中国传统文化价值,探索着文化自觉之路。一个民 族一个国家践行现代化的进程必须在坚持民族文化精神存在的前提下。 抛弃了民族文化 价值本体,必然会导致文化有形而无神,而且民族文化的价值、意义瓦解后的历史亦会 变得荒诞不经。当下之中国处于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传统文化之本体和文化的历史现象 之间的矛盾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解,反而在现代性这一语境下格外彰显出来,转 变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问题。 世界上任何民族都无法彻底抛弃自己的文化价值转接他 人价值观来实现现代化。 而传统必然无法一成不变, 必然不能与现代化完全断裂、 对立。 正确的路径是把传统文化价值作为现代化进程之起点, 而传统与现代化应该是一个融合 的过程中统一。 参见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 引 言 3 近 20 年关于梁漱溟的研究主要涉及其思想渊源和归属、文化思想、新儒学思想、 乡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等,总的来说是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精细化的研究固然可使我 们获得对于梁漱溟思想的更为精确的理解,但也容易陷入见木不见林的窘境。避免窘境 的途径在于抓住梁漱溟思想的根本问题,并将它与其践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美国学者 艾凯认为,梁漱溟与胡适这些“五四”时代大多数反传统观念的同代人相比,他是与西 方唯物主义相对立的中国唯灵论的笨拙的保护人,是中国的泰戈尔,这类学者认为梁漱 溟是一个文化保守主义者。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梁漱溟是一个谨慎的改良主义者。他们认 为梁漱溟至死不渝的信奉中国文化之精华, 又能为国家的富强去借鉴西方先进文化所依 赖的科学与民主。 建国后一些学者将它描绘为持主观唯心主义的人, 妄图通过反对工业化而保持中国 的软弱,并且同西方帝国主义有着密切关系。而在台湾,他既在教科书中被引用,又被 作为一个受共产主义欺骗的人而受到谴责。如郑大华先生在梁漱溟与马克思主义中 指出,一九四九年后梁漱溟或吸收、或利用、或儒化马克思主义。又如薇则在现代新 儒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交汇点从看梁漱溟晚年思想变化 中认 为, 人心与人生就是梁漱溟在理论上融汇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次尝试。 从文化哲学角度的反省, 梁漱溟对于三大文化方向从人类心理状态的分析进路确实 有其独到之处, 三种问题有三种态度也有三种成功与否的差别, 此说极有辅助认识之功, 但说到为何各家初始时即如此选择,梁漱溟先生并未有答案,只能诉诸各民族的天才之 偶然性结果,笔者也不认为有必要在此处强要一个解答。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4 第 1 章 梁漱溟理论形成渊源与时代背景 1.1 家庭教育影响与传统文化情结 首先家庭教育对梁漱溟思想产生起着先决做用。梁漱溟思想的形成最直接的影响, 来自其父梁济。做为一个破落士族,梁济极其厌恶封建愚昧主义,肯定西方先进技术同 时,又坚持认为中国传统价值可以解决现代社会出现的问题。梁济的人生态度真正符合 “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的儒家信条与道德规范。因此梁济对梁漱溟 的期望是通过传统文化熏陶,使之成就笃实秉性和超俗品格。梁济教育方式背离了传统 家长制的习俗,家长制教育下的父子有诸多不可逾越的规矩,梁济恰恰可以容忍争论并 与子女自由讨论问题,以此建立起与子女友好、自然的关系。梁漱溟不同俗见的独立精 神就这样从幼时建立起来。另一方面梁济努力让子女受到西方新学教育,所以早期梁漱 溟反对清谈、 讲求务实的功利主义传统思想也造成梁漱溟成年后也未曾真正研习过传统 经典。梁漱溟说: “遂成我自学者,是我父亲” , “父亲成就了我一生的自学、自进、自 强” 。由于幼时受其父梁济的熏陶,以致十几岁时就关注于“人生问题人活着为了 什么”和“社会问题中国向何处去” 。人生问题的体悟造成梁漱溟追求的是印度的 出世主义;社会问题的体悟造成梁漱溟追求的是为国为民的儒家入世哲学。 梁漱溟传统文化情结是以儒家情结为主。梁漱溟 94 岁时曾说过: “儒家孔门之学返 躬修己之学也。孔子固尝自述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 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吾人可以看出孔子只在自家生命生 活上理会,而不在其外,却又须知自家生命和宇宙天地万物浑然一体而不可分的,是故 孔子周游列国,便有孔席不暇暖的话。 ”梁漱溟坚决反对中国教育将传统文化之儒 道等家只在哲学范畴中讨论: “凡早熟于东方之各家真实学术,现在只当作哲学思想来 讲,殊属失真无当,显然应即属于第四类别也。 ”而何为第四类别,八个字“修持涵养, 简称修养” 。年轻人必须接受持续的系统的修养教育、道德教育。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 价值必须以孔子为首,以儒家哲学为基础,以伦理为本位,这是世界文化价值理想的归 宿,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作为人生的取向,才能使世人得到“人生的真味” 。 第 1 章 梁漱溟理论形成渊源与时代背景 5 1.2 危亡之际重建文化概念之思潮 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将尘封千年东方古国的大门打开后, 中国的命运便开始陷入 了一种国将不国的危险境地。为了摆脱这种国之将亡的命运,中国的有识之士们纷纷起 来运用各种方式进行了不懈的抗争。其中在学术文化领域提出了一种与全盘西化派、保 存国粹派两种极端都不相同的,以儒家学说为主体为本位,来吸纳、融合、会通西学的 救世主张, 而其旨要则在于通过复兴以儒家精神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来为中国的未来 寻找一条真正合理的道路。这个时代正是梁漱溟的早年时代,这一时期西方文化的入侵 已经很深,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混乱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国家的前途何在这个问题 是困扰中国的、关乎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中西文明冲突已经到了图穷匕现、直指根本 的阶段, “到了此时,已然问到两文化最后的根本了。现在对于东西文化的问题,差不 多是要问西方化对于东方化, 是否要连根拔掉中国人对于西方化的输入, 态度逐渐变迁, 东方化对于西方化步步的退让, 西方化对于东方化的节节斩伐到了最后的问题是己将枝 叶去掉,要向咽喉去着刀而将中国化根本打倒。 ” 每一个有心的中国人,都不能不受此 刺激,都不能不为此而苦痛,都不能不为此而思考。梁漱溟早年的思想,就在这样东西 文化冲突的时代背景中产生。 文化冲突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亨廷顿的观点,一定程度上说,是人类 历史上的旧话新提。可以说,自有人类文明出现以来,不同文化之间就存在复杂的互动 关系,合作、交流、互利、融合、进逼、退守、避让、应战、反制、征服、消灭、新生 从人类历史上看,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喜欢不喜欢,冲突,确实是不同文化之间发生 关系的主要方式之一。文明冲突,作为考察和理解人类历史的一条核心线索,也未尝不 可,换句话说,从一定意义上讲,人类历史也是一部文化冲突史。 1.3 建构新伦理文化之设想 梁漱溟对人类未来的理想社会有许多设想,从这些设想中,我们可以看出来,他所 说的理想社会就是一个伦理社会,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他对伦理社会的将来发达是 非常有信心的。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梁漱溟从物质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 三方面对人类未来社会的理想状况作了一番设想。在物质生活方面,他认为将来理想社 参见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梁漱溟全集第 1 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 第 335 页。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会的人们“对于物质生活比今人西洋人一定恬淡许多而且从容不迫,很像中国人从来的 样子,因为那时社会上,物质生活的事业也就退处于从属地位,不同现在之成为最主要 的那么,便又是中国的模样。在生产上,必想法增进工作的兴趣,向着艺术的创造这一 路上走那么, 又与中国尚个人艺术天才的采色相合。 ” 他甚至还认为, 尽管可能性不大, 但如果将来的人们废置大机械而恢复手工业的话, 那又太像中国从来不用机械用手工的 样子了。 在社会生活方面, 梁漱溟认为将来的理想社会是专制独裁和立宪共和都没有了, 利用大家的计较心去统驭大家的法律也废除了,人们理智的、分别人我的、计较算帐的 心理被泯灭,根本摧残人格的、导诱恶劣心理的刑赏统驭的社会运作方式被取消,而是 靠情感、靠社会本能去融合人我,走尚情谊、尚礼让、不计较的路,这种路就是孔子的 路,伦理的路。 “以后世界是要以礼乐换过法律的,全符合了孔家宗旨而后已。我 虽不敢说以后就整盘的把孔子的礼乐搬出来用,却大体旨趣就是那个样子,你想避开也 不成的” 。 精神生活方面,梁漱溟认为将来的理想社会已经不是物质不满足的时代,而 是精神不安宁成为主要问题的时代,为了解决精神不安宁的问题,传统的宗教是一种办 法,但不是好办法,最好的办法是“辟出一条特殊的路来。同宗教一般的具奠定人生助 慰情志的大力,却无藉乎超绝观念,而成功一种不含出世倾向的宗教同哲学一般的解决 疑难,却不仅为知的一边事,而成功一种不单是予人以新观念并实予人以新生命的哲 学。 ” 这条既内在又超越的路,当然就是孔子儒家以道德代宗教的路,以伦理的方式解 决精神问题的路,所以将来理想社会中宗教将大衰歇,而中国走过的淡于宗教而盛于伦 理道德的路将大兴。 参见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梁漱溟全集第 1 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 版,第 520 页。 参见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梁漱溟全集第 1 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 版,第 522523 页。 参见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梁漱溟全集第 1 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 版,第 523 页。 第 2 章 多元文化走向定位以重树文化信心 7 第 2 章 多元文化走向定位以重树文化信心 每一民族有自己的文化个性与特征,这是因为不同民族的文化路向不同,梁漱溟不 反对西化,而是反对全盘西化,他认为西方化不是我们想不想,而是可不可能的问题, 必须认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走的根本不是一路向。 由此, 梁漱溟提出了文化三路向说。 2.1 三路向理论的提出 在文化观上,梁漱溟并不仅仅不满意所谓的激进主张,而且他也不认同调和折衷派 的观点。在梁漱溟看来,如果探究不到东西文化可以调和的理由和方法,就想当然的断 定东西文化是可以调和的结果, 这是不合理的, 甚至会不可避免地发生许多错误。 因此, 他主张我们应当首先考究出一条路来,于是,梁漱溟提出了一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梁漱溟认为,随着“西学东渐” , “西方化对于东方化,是否要连根拔掉?中国人对 于西方化的输入,态度逐渐变迁,东方化对于西方化步步的退让,西方化对于东方化的 节节斩伐!到了最后的问题是已将枝叶去掉,要向咽喉去着刀! ” 显然,在梁漱溟看来, 现在的问题是东方文化尚能存在与否的问题, 或者说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东方文化是否 还有存在价值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梁漱溟将其归纳为三种情况:一是东西文化 如果根本不同,不能并存,无可通融,而东方文化又的确到了绝境之地,那么,我们就 痛痛快快地把东方文化丢掉。不然,我们明知东方文化无法再存,还死抱不放,岂不是 要与之同归于尽!二是东方文化现在受极大的压迫自不必否认,但我们如果看得清楚, 东方文化虽然目下受窘,将来一定有翻身的一天,自然对于现状不必顾虑。然而尽管如 此,我们还须找出一条如何向“重复昌明”走去的路。三是如果认为东西文化确有调和 融通之道那就必须指出解决以后可以给我们走的一条明显的活路。 现实中东西杂处的 状况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梁漱溟的论述虽合情合理,但当时并没有办法加以解决。梁漱溟认为,西方文化无 论多么先进,多么优越于东方文化,都是不能纹丝不动完全照搬照套的。而问题的根本 参见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梁漱溟全集第 1 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35 页。 参见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梁漱溟全集第 1 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37 页。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8 解决之道,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国民的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使之适应于西方文化影响下 的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否则只能加剧两者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虽然,东方文化无论从 精神生活、物质生活,还是社会生活,都不及西方文化,特别是民主和科学, “这两样 东西是西方文化的特别所在,亦即西方的长处所在” , 而且梁漱溟认为: “文化无论东 西,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总是一贯的,而且精神方面尤为根本,绝没有彼方面必亡而此 方面可存的道理。所以应当说,要改革就从根本上改革起。 ” 所以他极力批评那种“以 为东方在政治制度、社会的风俗习惯,以及物质的享用虽不及西方人,而精神方面比西 方人要有长处的”观点。 中国社会要想发展必须有待开辟文化新局面,寻找新的生机,注入新的血液, “必 须翻转才行。所谓翻转自非努力奋斗不可,不是静等可以成功的。如果对于这个问题没 有根本的解决,打开一条活路,是没有办法的! ” 在梁漱溟看来,中国文化已经是无路 可走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前景,不能固守旧有的传统,而是要必须进行新的转换,在旧 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创造。 要想进行新的创造,就要从根本上入手来解决问题,找到根本解决的办法,梁漱溟 思想的出发点是从文化定义开始的: “文化是什么东西呢?不过是那一民族生活的样法罢 了。生活又是什么呢?生活就是没尽的意欲此所谓意欲与叔本华所谓意欲 略相近,和那不断的满足与不满足罢了。 ” 梁漱溟把人生在世面临的关系问题分为 三大类:人对物的关系,人对人的关系,人对自己或因果必至之势的关系。根据“意欲” 自身对它们的满足与否和满足程度的不同,形成人类三路向:在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上, 要意欲向前,要求征服自然,通过改造自然,使之为人类生存而服务,来满足人生需求;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要反求诸己,对自己的意欲进行调和,来获得内心的满足与和 谐;在人与自身的关系问题上,因为人所面临的生老病死、灵魂等问题是人类无法预测 和控制的,是人类力量所不能及的,所以只能反身向后要求,试图以取消问题的办法来 参见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梁漱溟全集第 1 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70 页。 参见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讲演录 , 梁漱溟全集第 4 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1 年 版,第 584 页。 参见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梁漱溟全集第 1 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343 页。 参见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梁漱溟全集第 1 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 第 352 页 第 2 章 多元文化走向定位以重树文化信心 9 解决问题。于是,在此基础上,梁漱溟分别以西方、中国、印度三方的文化为代表,提 出了著名的“文化三路向”说。 “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中国文 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其根本精神的; 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 神的。 ” 2.2 人类文化之三种特征 在梁漱溟看来,人类的文化发展过程应该经历三个阶段,在各个阶段中人类又需要 解决不同的问题。首先,他认为,人生在世所面临和亟需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生存和 繁衍问题,即前面涉及的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和万物生存于 共同的自然界当中,势必要与自然物产生各种关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因此,为了 解决生存问题,人类面对自然界必须采取一种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 “向前面下手克服 对面的东西” 。除了自然社会,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又会形成人类社会,所以第二阶段 的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在人类社会第一阶段中,由于人类共同面临着生存 问题,种族意识强烈,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外界自然,为物种和自身的生存而奋斗。而 当生存问题不再成为问题,甚至物质需求都得到了满足,那么人类社会的弊端也就随之 产生了,因物质欲望的增长导致人与人之间情感疏离,疯狂争夺,攻于心计,等等。面 对这种问题,梁漱溟主张采取“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的人生态度。随着 人生第二问题的基本解决,第三阶段的问题就成了人与己的关系问题,因为到了这个时 代,人类基本步入所向往的太平之世,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已经不再是物质问题,也不是 人与人之间的争夺问题,而是转入人自身的烦恼生老病死的问题。这些生命问题是 人们所不愿面对,并且是人类无法预测和驾驭的,所以就想根本取消这种问题或要求, 即“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而这三个阶段中的三个问题的解决办法正 代表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特点, 其中第二和第三问题的人生态度又分别代表了东方 文化中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各自的特点。梁漱溟认为,在“五四”时期的各种文化主 张中,不论是守旧派,还是西化派,或是调和派,都没有找到东西文化之间的本质区别, 缺乏对两者最基本的认识,所以都只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并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所 在。在此基础之上,梁漱溟对中西方文化进行了一番对比研究。 参见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梁漱溟全集第 1 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 第 383 页。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梁漱溟是这样概括西方文化的优点的: “我观察西方化有两样特长,一个便是 科学的方法,一个便是人的个性伸展,社会性发达。前一个是西方学术上特别的精神, 后一个是西方社会上特别的精神。 ” 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要求为其根本精神的” , 即“是由意欲向前要求的精神产生赛恩斯与德谟克拉西两大异采的文化” 。 即, 科学与民主。西方的文明是以科学为基础的,是成就于科学之上的,他们更注重科学方 法,可以说西方的知识就是一种实验的科学知识。而“科学总是变更现状的看法,试换 个样子来看,解析了看,不拿那个东西当那个东西看,却拿别的东西来作他看。 ” 西方 人讲学说理全都要步步踏实,不愿苟且,一定要去求“病灶” 。这点和中国文化有着很 大的不同。中国注重直觉和玄学的方法, “非论理的精神是玄学的精神,而论理者便是 科学所由成就。从论理来的是确实的知识,科学的知识;从非论理来的全不是知识,且 尊称他是玄学的玄谈。 ” 从这点上似乎可以感觉到,梁漱溟还是倾向于西方文化的科学 精神。其次在民主方面,梁漱溟毫不掩饰的认为,那是中国所不具备的。在中国,人们 对自己的定位只是子民、臣民,并乖巧的遵循和维护着君王所设立的等级制度,根本意 识不到自己的独立性,更谈不上个性的发展,因此也毫无民主可言。而在西方世界,人 人生而平等, 个性得到充分的伸展, 就可以对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个人的社会地位也会提升,所以西方社会是充斥着自由和民主的社会。从这一点上似乎 也可以感觉到,梁漱溟是倾向于西方文化的。但是,这是否就说明梁漱溟主张摒弃中国 文化?是否中国文化不再有可存在的价值?非也。 梁漱溟承认,西方文化中的科学、民主和征服自然的精神在中国文化中是没有的, 甚至还存在着一些消极的面目。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中国文化落后于西方文化。中国文 化其实并不比西方文化逊色,因为,文化是以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生活为背景和前 提的,离开了特定的社会生活是无法讨论文化的优劣的,或者说,处在不同社会生活中 的文化是没有可比性的,所以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是前者不比后者,而是“中国人不 参见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梁漱溟全集第 1 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49 页。 参见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梁漱溟全集第 1 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53 页。 参见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梁漱溟全集第 1 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57 页。 参见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梁漱溟全集第 1 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58 页。 第 2 章 多元文化走向定位以重树文化信心 11 是同西方人走一条路线。因为走慢,比人家慢了几十里。若是同一路线而少走些路,那 么,慢慢的走终究有一天赶的上;是各自走到别的路线上去,别一方向上去,那么,无 论走好久,也不会走到那西方人所达的地点上去的! ” 中国人有自己的人生路向和人生 态度, 他们安分、 知足, 保持一种既无征服自然的态度而又有与自然融合游的思想倾向, 不象西方人那样极向前进取。在梁漱溟看来,西方文化代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第一阶段 的文化,中国文化代表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第二阶段的文化。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 进的,有着各自的发展模式,人类社会的发展也不例外,也是不能逾越发展阶段而发展 的,那样就成了空中楼阁,只有经历了发展的第一阶段,才能进入第二阶段,这样发展 的社会才具有健康的状态。基于这点,所以在梁漱溟看来,这就是中国文化之所以失败 的原因, 就在于中国文化没有经历西方文化所代表的第一阶段发展就直接进入了人类发 展的第二阶段,即“中国文化早熟”说。他认为,中国文化的早熟引发了中国文化的弊 端和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问题,而中国文化本身并“没有什么是非好坏可说,或什么不及 西方之处;所有的不好不对,所有的不及人家之点,就在步骤凌乱,成熟太早,不合时 宜。并非这态度不对,是这态度拿出太早不对,这是我们唯一致误所由。 ” 所以, “中 国的失败自然是文化的失败” ,中国人从古就安分知足,没有过多的欲望和新的奢望, 安然地享受眼前的一切,简单朴素,所以也就谈不上过多的发明创造。而在物质文明不 发达时代,人类的生存受到自然压迫的时代,即人类发展第一阶段所面临的问题还未曾 解决之时,这种态度是不合时宜的,如果连生存都成问题,哪来的安分可言,只有先解 决了物质问题,生存问题,才有选择生活的权利,才有文明的摇篮,这才是当务之急。 文化自身并无是非好坏之分, 而是要看它是否合乎时宜。 中国文化并不是不合历史潮流, 也不是完全失去了存在价值, 而是跨越了必须的历史发展阶段, 这才处处显得格格不入。 梁漱溟认为,中国文化的种种弊端仅仅是“病” ,病就要医,医就有好转的可能。 他指出: “中国文化将要有一个大的转变,将要转变出一个新的文化来。 转变二字最 切当, 这便是我们创造新文化的办法。 我们就是要从旧文化里转变出一个新文化来。 转 参见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梁漱溟全集第 1 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92 页。 参见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梁漱溟全集第 1 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529 页。 参见梁漱溟: 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觉悟 , 梁漱溟全集第 5 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104 页。 河北大学哲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变二字,便说明了将来的新文化:一面表示新的东西;一面又表示是从旧的东西里转 变出来的。换句话说,他既不是原来的旧东西,也不是纯粹另外一个新东西,他是从旧 东西里面转变出来的一个新东西。 ” 可见,梁漱溟是主张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改革,取 长补短,换言之,既不完全摒弃中国文化,也不完全照搬西方文化,应该找到适合中国 文化发展的方法。 除此, 梁漱溟还认为虽然中国文化同西方文化是两种本质不同的文化, 但是,中国文化作为发展第二阶段的文化是高于作为发展第一阶段的西方文化的,所以 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是有可能包容西方文化的。 换句话说,西方文化也有不及中国文化的。 “虽然中国人的车不如西洋人的车,中 国人的船不如西洋人的船,中国人的一切起居享用都不如西洋人,而中国人在精神 上所享受的幸福,实在倒比西洋人多。盖我们的幸福乐趣,在我们能享受的一面,而不 在所享受的东西上穿锦绣的未必便愉快,穿破布的或许很乐;中国人以其与自然融 洽游乐的态度, 有一点就享受一点, 而西洋人风驰电掣的向前追求, 以至精神沦丧苦闷, 所得虽多,实在未曾从容享受。 ” 中国人那种人与自然浑然一体,从容享乐的生活态度 和淳厚礼让的社会生活态度,的确要比西方人更高一筹。中国文化可以说在某些方面确 实不如西方文化,但是从整体上看又超过了西方文化。各有所得,各有所失,这就是代 表第一路向的西方文化与代表第二路向的中国文化的区别所在。 同样,印度文化也并不是不及西方文化或中国文化,尽管它没有西方文化的成就, 甚至连中国文化的成就都不及, 但是这也只能说是人生态度和生活样式的不同罢了。“印 度人既不象西方人的要求幸福, 也不象中国人的安遇知足, 他是努力于解脱这个生活的; 既非向前,又非持中,乃是翻转向后” , “印度文化是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为其根本精 神的” 。 简而言之,就是遇到问题不是积极地想法解决,而是试图取消该问题,或者说 是取消所谓的“意欲” ,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对待,这就是宗教。可以说,西方文化是 以科学为特征的,中国文化是以玄学和直觉为特征的,印度文化就是以宗教为特征的。 参见梁漱溟: 乡村建设大意 , 梁漱溟全集第 1 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612 页。 参见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梁漱溟全集第 1 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478 页。 参见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梁漱溟全集第 1 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94 页。 参见梁漱溟: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 梁漱溟全集第 1 卷,山东人民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383 页。 第 2 章 多元文化走向定位以重树文化信心 13 在梁漱溟看来,宗教“都是以超绝于知识的事物,谋情志方面之安慰勖勉的。 ”换 言之,宗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宗教必以对于人的情志方面之安慰勖勉为他的事 务” ;二是“宗教必以对于人的知识之超外背反立他的根据。 ” 首先,对于人的情志方 面加以勖勉,所有的宗教好像都是这样。因为供奉了心理上就踏实了安宁了,至于奏效 与否那就不得而知了,但起码有希望支撑了,这就是对情志的勖勉。质言之, “不外使 一个人的生活得以维持而不致溃裂横决,这是一切宗教之通点。宗教盖由此而起,由此 而得在人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