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pdf_第1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pdf_第2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pdf_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pdf_第4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m a s t e r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o f2 0 10s c h o o lc o d e :1 0 2 6 9 u n i vi d :5 10 7 2 9 0 5 0 6 6 e 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 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i m p l i c i t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c o l l e gq educ a t l o ni nc o l l e g e d e p a r t m e n t :立星p 坌煎堡曼煎q q ! 韭i 鱼墨 m a jo r :i 鱼星q ! q g i 堡垒! 坌坠亟q ! i 鱼曼垒! 曼鱼旦星丛i q 垒 s p e c i a l t y : q ! ! 曼g 星曼m q ! 鱼! 基亟旦鱼堑i q 望m 垦坠垦g 曼堡星堕 t u t o r :墨墨q 堡i 丛星! q 鱼墨璺q ! l i 坠曼h 垒q ! i 塾g m a s t e rc a n d i d a t e :z 垒垫gx i 垒q ! i f i n i s h e di n m a y ,2 0 1 0 郑重声明 师范大学攻读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帅洲川m y 17 4 19 8 5 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是在华东 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 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高校隐 指导下完成的 日期:2 口加年歹月3 口日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教育探析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学位期间在导师 ( 请勾选) 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华东师范大 学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 部门和相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 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 版;允许学位论文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同意学校将 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 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 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或“涉密 学位论文 宰, 于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导师签名本人签名 仂d 年,月多1 ) 日 “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 过的学位论文( 需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 为有效) ,未经上述部门审定的学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 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 韭堕麴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邱伟光教授华东师大思政中心主席 孙丹薇副教授华东师大政治学系委员 王书会副教授华东师大政治学系委员 何修猛副教授华东师大政治学系委员 张云教授华东师大政治学系委员 华东师范大学2 0 1 0 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论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摘要 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深受中央重视,被赋予 重任。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大多采用显性的“灌输式”教育, 虽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者逐渐发现现行的显性教育已不再能独自担当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大任。 在社会环境变得极其复杂,影响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因素极其多元化的情况下,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应紧随大环境的步伐,与时俱进、有所突破、有所创新,运用除思想政 治理论课之外的多种因素对大学生施加影响,以便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这就 涉及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最初是由西方学者提出来的, 在2 0 世纪8 0 年代引入我国,在9 0 年代起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本文从隐性思想政治 教育的理论渊源及研究轨迹入手,阐明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特点及作用机理, 围绕我国高校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来探讨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的实现途径。本文具体内容通过四个部分进行阐述: 第一部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渊源与研究轨迹。本部分着重介绍了古今中 外涉及隐性思想的相关理论,归纳了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轨迹,并通过对古 今中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分析引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命题。 第二部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及作用机理。本部分在进一步阐述隐性思想 政治教育涵义的基础上,概括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渗透性、多样性和有效 性等四个特征,并通过对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知识的借鉴提炼出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 作用机理,还提出了处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的基本思路。 第三部分:高校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可行性。本部分从社会转 型中高校显性思想政治教育遭受困窘的现实情况出发,对比得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 诸多优势,并从外部德育资源的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社团活动的丰富、学生 接触媒介的机会和高校德育工作者素质的提升等五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实施隐性思想 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第四部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多层次开发与构建。本部分在分析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向性、主体性、系统性、创新性和辅助性原则的基础上,通过对校内、 校外及网络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试图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多 层次开发与构建,提出建设性、可操作性的思路。 关键词:隐性教育;显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华东师范大学2 0 1 0 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论文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a bs t r a c t c o l l e g e sa sam a i nf r o n ti nf u l f i l l i n gt h ec o l l e g e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a r ea t t a c h e dg r e a ti m p o r t a n c ea n da s s i g n e dm a j o r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i e sb yc e n t r a lg o v e r n m e n t d u r i n gt h ep a s ts e v e r a ld e c a d e s ,t h ec o l l e g e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i no u r c o u n t r ya d o p t e d t h ew a yo fi n c u l c a t i n g e d u c a t i o na n da c h i e v e dp l e a s a n tr e s u l t sa tt h a t t i m e h o w e v e r , e d u c a t i o n i s t sg r a d u a l l yf o u n dt h a tc u r r e n td o m i n a n te d u c a t i o nh a s a p p e a r e d r a t h e r p a l e a n dw e a ki n f u l f i l l i n g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i n d e p e n d e n t l ya f t e ral o n gp e r i o do fe d u c a t i o n a lp r a c t i c e t h e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h a s b e c o m ee x t r e m e l yc o m p l e xa n dt h ef a c t o r sa f f e c t i n g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a l ee x t r e m e l yd i v e r s e , t r a d i t i o n a ld o m i n a n te d u c a t i o n , w h i c hi sc o n d u c t e dm a i n l yb y “t w oc o u r s e s ,i sn ol o n g e r s u i t a b l ef o r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t h et i m e sa n dp h y s i c a la n dm e n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 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 i no r d e rt oi m p r o v et h ee f f e c t i v e n e s so ft h e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i ts h o u l df o l l o wt h ep a c eo fv a r i e d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i n n o v a t et ou s eav a r i e t yo f f a c t o r st oi n f l u e n c ec o l l e g es t u d e n t si na d d i t i o nt o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c o u r s e s t h u s , i tr e l a t e st ot h er e c e s s i v e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t h ec o n c e p t i o no fr e c e s s i v e i d e o l o g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w a sf i r s tp u tf o r w a r d e db yw e s t e r ns c h o l a r sa n di n t r o d u c e dt oo u r c o u n t r yi n2 0 t hc e n t u r y , 8 0y e a r sa n dg o tr a p i dp r o g r e s ss i n c e9 0y e a r s i no r d e rt oe x p l o r e t h em e a n so fr e a l i z i n g 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t h ea u t h o rs t a r t s 嘶t l l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o r i g i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r e c e s s i v ei d e o l o g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c l a r i f y i n gt h e d e f i n i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m e c h a n i s mo ft h er e c e s s i v ei d e o l o g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a n dt h e n f o c u s i n go nt h ei m p o r t a n c ea n df e a s i b i l i t yo fi m p l e m e n t i n g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p o l i t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t h i st h e s i sc o n s i s t so ff o u rp a r t s : t h ef i r s tp a r ti s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o r i g i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r e c e s s i v ei d e o l o g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t h i ss e c t i o nf o c u s e so na n a l y s i so fa n c i e n ta n dm o d e mt h e o r i e sr e l a t e dt ot h e r e c e s s i v ei d e a s ,a n ds u m m a r i z e sd e v e l o p m e n tp a t ho ft h er e c e s s i v e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 p o l i t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a n di n t r o d u c e si t sm e a n i n gt h r o u g ha n a l y s i so f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 a n c i e n ta n dm o d e ms c h o l a r s p a r tt w oi s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m e c h a n i s mo ft h er e c e s s i v ei d e o l o g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b a s e do nf u r t h e re l a b o r a t i n gt h em e a n i n go fr e c e s s i v e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 t h i ss e c t i o no u t l i n e st h ef o u r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t h em e c h a n i s mo ft h er e c e s s i v ei d e o l o g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t h r o u g ht h ek n o w l e d g eo fp s y c h o l o g ya n do t h e rd i s c i p l i n e s t h et l l i r dp a r tc o n c e r n st h ei m p o r t a n c ea n df e a s i b i l i t yo fi m p l e m e n t i n gi d e o l o g i c a l 华东师范大学2 0 1 0 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论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a n dp o l i t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f r o mr e a l i t i e so ft h ed o m i n a n ti d e o l o g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i ns o c i a l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t h i ss e c t i o nd r a w sm a n ya d v a n t a g e so ft h er e c e s s i v ei d e o l o g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f r o mt h ec o m p a r i s o na n da n a l y z e st h ef e a s i b i l i t yo fi m p l e m e n t i n gr e c e s s i v e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p o l i t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f r o mf i v ea s p e c t s p a r tf o u rm a i n l yf o c u s e so nt h em u l t i 1 e v e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 c o l l e g er e c e s s i v e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r e s o u r c e s b a s e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 r e c e s s i v e i d e o l o g i c a l a n dp o l i t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p r i n c i p l e s ,t h i s p a r ti n t e n d st oc o n d u c t m u l t i - l e v e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t h ec o l l e g er e c e s s i v e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r e s o u r c e st h r o u g hi n t e g r a t i o no fr e c e s s i v ee d u c a t i o n a lr e s o u r c e sb o t hi n s i d ea n d o u t s i d es c h o o la n dn e t w o r k k e yw o r d s :r e c e s s i v ee d u c a t i o n ;d o m i n a n te d u c a t i o n ;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e d u c a t i o n i i i 华东师范大学2 0 1 0 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论文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c t ii 文献综述1 导言4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渊源与研究轨迹6 ( 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渊源6 1 对西方隐性教育思想的借鉴6 2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启示7 3 我国近现代学者对隐性教育思想的阐述8 ( 二) 从隐性课程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轨迹9 1 隐性课程9 2 隐性教育1 0 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1 1 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及作用机理” ( 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1 l ( 二)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1 2 1 教育过程的隐蔽性1 2 2 教育内容的渗透性1 2 3 教育方式的多样性1 3 4 教育结果的有效性1 3 ( - - - )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机理1 4 1 信息的有意识暗示与受者的无意识接受1 4 2 遵循并适应了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规律1 5 ( 四) 正确处理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1 7 1 维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地位1 7 2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凸显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1 8 华东师范大学2 0 1 0 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上论文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3 实现隐性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1 8 三、高校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可行性1 9 ( 一) 社会转型中高校现行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遭遇困窘局面1 9 1 在突破教育对象的心理防线方面存在缺陷1 9 2 在覆盖教育范围的影响广度方面存在局限2 0 3 在达成教育效果的作用力度方面存在欠缺2 1 ( 二) 新的形势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凸显优势2 1 1 有效减少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统一2 1 2 全面覆盖大学生的生活空间,多方位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2 2 3 与显性教育共筑“合理构架”,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2 3 ( 三) 高校实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2 4 1 外部德育资源的有效开发为隐性教育提供了环境支持2 4 2 学生主体意识的日益增强为隐性教育奠定了互动基础2 4 3 社团活动的如火如荼为隐性教育拓展了教育平台2 5 4 学生接触媒介机会的增多为隐性教育创造了广阔舞台2 5 5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综合素质的提升为隐性教育提供了组织保障2 6 四、高效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多层次开发与构建2 7 ( 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2 7 1 方向性原则2 7 2 主体性原则2 8 3 系统性原则2 8 4 创新性原则2 9 5 辅助性原则2 9 ( - - ) 校内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整合3 0 1 拓展物质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3 0 2 完善制度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3 2 3 丰富精神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3 4 ( 三) 校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援用3 9 1 社区德育资源的援用3 9 华东师范大学2 0 1 0 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上论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2 家庭德育资源的援用4 0 ( 四) 探索网络层面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4 1 1 利用校园网、校园b b s 等开展思想政治教育4 2 2 利用e - r e a l l 、手机短信等电子通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4 3 结语4 5 参考文献4 6 致谢5 0 华东师范大学2 0 1 0 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论文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文献综述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综述 对隐性教育的研究起源于西方关于“隐性课程”的探讨。2 0 世纪初早期美国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一杜威在民本主义与教育( 1 9 1 6 年) 、经验与教育( 1 9 3 8 年) 中提出:学生在学校从语文、数学、地理等“正规课程”中学到的东西只是 学生学习的一部分,除了正规课程的学习之外还伴随着一种“附带学习( c o l l a t e r l l e a r n i n g ) ,即理想、态度和道德习惯等的情意方面的学习。杜威的学生设计教学 法的倡导者克伯屈在其1 9 2 5 年问世的教育方法原理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 他的观点,认为整体性学习应包括三部分,即主学习( 直接学习) 、副学习( 相关 学习) 、附学习( 间接学习) 。他把学生在学习中所习得的态度、情感、兴趣和信 念等心理因素和个性品质称为“附学习”( c o n c o m i t a n tl e a r n i n g ) 。杜威和克伯屈的 这些观点虽然并没有提到“隐性课程”这一概念,但其中所蕴含的观点实际上已 经触及到“隐性课程”的内涵,是“隐性课程”的萌芽。在此基础上,1 9 6 8 年美 国教育社会学家杰克逊在教室的生活( l i f ei nc l a s s r o o m ) 中首次正式提出了“隐 蔽课程”( h i d d e nc u r r i c u l u m ) 的概念,从此拉开了隐性教育研究的序幕。他指出学 校生活中的群体、表扬和权威这三个特征对学生起着无形的影响与支配的作用, 构成了班级生活的特别气氛,形成了隐性课程。之后“隐性课程”的研究并未迅 速发展起来,直到2 0 世纪6 0 年代后期,隐性课程的研究才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 对隐性课程的研究的发展大致经过了“结构功能主义的隐性课程观”、“现象一诠释 主义的隐性课程观”和“社会批判主义的隐性课程观”的发展过程。1 ( 1 ) 结构功能主义学派。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杰克逊、德里本和库斯克, 他们最关心的是社会规范和价值在学校中的传递,“探讨社会标准和价值观念怎样 在学校结构中得到传递以实现学生个体的社会化2 ,认为学生通过显性课程和隐 性课程的学习,实现社会化,并重视对隐性课程功能的研究,看到了隐性课程在 学生社会化中的积极作用。但却过分强调学校对学生的控制和决定作用,认为相 对于学生来说,显性课程是外在的,而隐性课程也是外在于学生的实在,忽略了 学生的主体意识的作用。 ( 2 ) 现象一诠释主义学派。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有皮尔、格林妮、葛伦美特 等,他们认为隐性课程是指与学生个体生活有关的情意学习,是对学校生活的理 1 吴学军课程社会学【m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l :版 十,1 9 9 9 1 0 2 1 - 2 2 2 靳玉乐潜在课程论【m 】南昌:江明教育f l :版社,1 9 9 6 ,p 8 4 l 华东师范大学2 0 1 0 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论文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解的诠释以及自我意识创造,主张学习要成为一种开放性活动。就功能而言,现 象诠释主义学派更“重视隐性课程在促进学生主体意识觉醒方面的积极作用,认 为它具有激发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的功能,可以促进学生正式课程的学习 。 3 但这一流派明显夸大了主体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人的制 约作用,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存在主义色彩。 ( 3 ) 社会批判主义学派。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有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 吉鲁等,他们对隐性课程的研究大多带有悲观色彩,过分强调隐性课程的消极作 用,认为隐性课程会对学生道德的发展起不利的作用。他们认为,“作为班级和学 校关系结构的隐性课程复制了社会阶级结构和经济结构。但这种结构却是不平等 的,作为意识形态的隐性课程在以“霸权”的形式发挥着控制功能,学校被看作 是意识形态控制的机构,维持和再生产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信念、价值观和规范 化。州社会批判主义学派指出教育应该使学生获得启示和解放,增进学生的自我意 识和首创精神。 随着研究的深入,隐性教育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如英国道德哲学家 威尔逊提出的“道德教育理论”,柯尔伯格的“公正团体法 和价值澄清学派的“自 由选择 等,这些都是以个体参与和自主活动方式来进行德育的,都强调德育的 渗透性。其中影响最大的为美国教育家柯尔伯格创设的公正团体法,他根据现代 社会环境对青少年影响增大的趋势,主张德育要开辟课堂以外的领域,发展了隐 性课程概念以及隐性课程设置与开发等问题。他甚至认为隐性课程作为教育的手 段,比正规课程来得更加有力。事实上,西方教育实践依据“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发挥隐性课程作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智育和校园生活之中。西方国家渗透性教 育的这些经验,是经过长期探索形成的,它显示了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的隐蔽性、 巧妙性和艺术性。 二、国内学者的研究现状 从2 0 世纪8 0 年代开始,我国学者开始注意到隐性课程,并借鉴国外的研究 成果从不同角度对隐性课程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其研究进程的大体脉络是由以介 绍西方理论为主转向较独立的理论探索,从理论认识层面拓展到实践操作层面。”5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崭新的研究课题,就本人目前掌握的文献检索和 3 邓道宵,罗明礼围内外隐性课科研究述论【j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 0 0 5 ,( 1 2 ) 4 李根平黄松鹤潜课程论 m i 沈刚:辽弓。教育版社,1 9 9 2 ,p 5 1 5 王艳秋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 0 0 7 2 华东师范大学2 0 1 0 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论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资料收集来看,国内尚无直接阐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专著,仅仅在德育学 科或者课程学科领域的专著中会涉及有关隐性德育课程的研究。如魏贤超在1 9 9 4 年出版的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中提出了构成大德育体系的显在的德育课程与 隐性的或潜在的德育课程。鲁洁在1 9 9 8 年出版的德育社会学中,从社会学的 角度对隐蔽课程的概念作用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并把德育课程划分为学科德育课 程( 或认知性德育课程) 、活动德育课程和隐性德育课程三种形态。余双好在2 0 0 3 年出版的现代德育课程论中介绍了几种较普遍的隐性德育课程的设计方法, 包括公正团体法、校园文化建设法和环境优化法。王瑞荪在2 0 0 1 年出版的比较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通过对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比较,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 方法的多样性。扶明福在2 0 0 4 年出版的大学潜在课程与人才成长中主要从大 学隐性课程的构成要素着手,分别论述各构成要素的相关内容。2 0 0 5 年出版的英 译本高等教育中的潜在课程主要从微观层面揭示高等教育中的一些隐性课程 现象。 另外在一些学术论文中,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方面 进行了探析。浙江师大教育系的季诚钧在1 9 9 7 年发表的论文试论隐性德育课程 中把隐性德育课程分以四类:一是显性德育课程背后隐含的隐性德育课程;二是 物质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三是制度形态的隐性德育课程;四是精神形态的隐性 德育课程。郑永廷教授2 0 0 0 年发表的论当代西方国家思想道德教育方法中, : 系统地介绍了隐性教育这种教育方式,强调了要通过隐性教育来推动思想道德教 育。西南大学的白显良博士在2 0 0 7 年发表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的论文论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品性中以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为参照对象,指出了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渗透性、生活性、开放性和潜隐性等独特品性。浙江工业大学 的张铤在2 0 0 9 年发表于黑龙江高教研究上的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 在机理中分析了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过程的内在原则和基本要求。 目前为止关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更多的是关于含义、特点及主要方式 的一些研究,而对作为隐性德育及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作用机理等的研究 才刚刚展开,尚不深入。正是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本人力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借鉴相关学科知识,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一次较为完整的系统的探索。 华东师范大学2 0 1 0 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论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导言 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一直深受党中央 重视,被赋予重任。1 9 8 0 年教育部与共青团中央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 政治工作的意见一文中指出: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必须坚持又红又专的方 向,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专门人才。 1 9 9 1 年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若干意见 中又强调: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 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完成高校教育任务的一项根本措施和基本途径。2 0 0 4 年中 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 件( 简称“1 6 号文件 ) 。在该文件中明确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尽管中央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重视,然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多年来却一直处于“雷声大雨点小”的尴尬境地,总是口号喊 得很响亮,但教育效果却落实不到实处,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工作中,实际收到的 效果往往与所预期的目标差距很大甚至背道而驰,这不得不引起思想政治教育工 作人员的深思。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灌输式 的显性教育为主导,实 现途径主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及其它相关课程来进行。不可否认,显性思想 政治教育在构建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基础性作用。然 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并不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渠道。随着时 代的发展,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暴露出了种种弊端,如在教育方 法上的一味灌输,在教育内容上的与实践脱节,在教育目标上的定位过高等,郑 永廷教授也曾指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生了以人为本和以文为本的矛盾。所谓 以文为本就是以书为本,从理论出发,只重视备课,忽视备人;就是注重文本 逻辑,忽视人的需要;强调文本阐释,忽视社会实践。川这些弊端使受教育者 8 0 年代或9 0 年代出生的大学生对这种“填鸭式 的教育方式产生了严重的逆反情 绪,导致教育效果欠佳。 在这种情况下,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显 然是不够的,因此,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探索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便有了必 6 郑水廷,朱孔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反思与时代课题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 0 0 5 ,( 0 5 ) 4 华东师范大学2 0 1 0 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论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然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对立存在的教育方式,一直以 来俏无声息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只不过由于其潜隐性的 特点常常被思想政治工作者所忽视。因此,我认为,既然现有的显性思想政治教 育方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以及当代大学生思想品 德发展的需要,我们除了应继续对现有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合理的改进与创 新之外,更应积极的探索蕴含在校园各个角落之中有着丰富资源和巨大潜力的隐 性思想政治教育,力求构建全方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体系,我选择高校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课题作为自己学位论文的选题。 另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一种新提法虽然 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不多,但其中所涉及到的“隐性 教育理念却历来被 教育者所重视,比如教育环境的潜移默化,教育工作者的以身示教,校园文化的 感染熏陶等。因此,把零散的、杂乱的暗藏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的各种隐性教 育理念提取并整理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是我的论文写作之考虑。 在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的形势下,对隐性思想政治教 育进行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首先,有助于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 育的理论体系。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并驾齐驱的教育方式 理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长期以来隐性思想 政治教育却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多年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奉行以显性 教育为主的传统,导致相应的理论研究也主要建立在对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 基础之上,使得对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成果乏善可陈。然而,缺乏隐性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理论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是不完整的。因此,加强对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现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研究的不足,丰富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其次,有助于拓宽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思路。要做好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仅仅依靠显性教育是远远不 够的,是不能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的。因此,我们必须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 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之外的其他教育方式。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作为显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有力补充,相比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众多优势, 在教育形式上更加丰富,存教育效果上吏加持久,也更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趋势 和当代大学生的群体性和个性特点。显性教育中蕴含着隐性教育的成分,隐性教 育中强化着显性教育的目的,因此,只有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中相互补充,相互配合,才能共同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的发展。再次,有 华东师范大学2 0 1 0 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论文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低已成为一 个不争的事实,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孜孜追求的难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十分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造成其 实效性低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灌输式的显性思想政治 教育在促进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的作用已有所退化,然而同时,思想 政治教育工作者却对在促进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过程中有着巨大潜力 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关注程度不够,因此,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被忽视的隐 性思想政治教育,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一、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渊源与研究轨迹 隐性教育从上世纪中叶开始规模化研究,直至8 0 年代引入我国进行系统化研 究,在我国的研究领域,前期主要是对国外的一些先进思想进行学习,后期才开 始了自主化的创新,如今,隐性教育的研究范围已逐渐扩展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的范畴,这对日后的深入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 ( 一)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渊源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现是建立在国内外诸多学者对隐性课程、隐性教育的 研究之上而发展起来的,我们对其进行研究不仅要西学中用,而且要以古照今, 把西方先进的教育理论和古代优秀教育的思想作为其发展的根基和动力。 1 对西方隐性教育思想的借鉴 西方隐性教育思想是通过对作为课程研究的第三势力隐性课程的研究进 而发展起来的。隐性课程概念最早萌芽于实用主义学者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 以及经验与教育中的提法。他指出:“学校建筑、上课时间表、年级组别的割 分、考试与升级的规定以及校规等构成了组织的形态,依此组织的目的与需要而 设计的学习活动就是课程。 7 杜威强调“同时学习”、“附带学习”,认为在某种程 度上比正规课程的学习还要重要。之后,杜威的学生克伯屈发展了杜威的理论, 提出了“附学习刀,认为整体性学习应包括“主学习 、“副学习”和“附学习 。“附 学习主要是指品德、习惯、态度的养成性学习,一经获得就能持久保持,影响 人的一生。“从杜威的附带学习、克伯屈的附学习思想可以看出,他们实 际上已经触及了隐性课程问题。一8 “隐性课程”正式提出是由美国学者杰克逊在1 9 6 8 年出版的教室的生活 7 陈伯璋潜和课程研究【m 】台北:五南图书f f :版公司,1 9 8 5 p 3 3 0 - 3 3 9 3 季诚钧大学课程概论【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7 ,p 1 6 7 6 华东师范大学2 0 1 0 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论文 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中提出的。书中首次正式使用了“隐性课程这一概念,并把它界定为班级生活 的结构性特征,认为不明显的学校特征班级中的“群体、“表扬一和“权威 会对学生的社会化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科尔伯格创设的公正团体法,认 为隐性课程可以作为促进道德成长的手段,主张通过学校所有的课程进行思想道 德教育。 9 1 9 7 2 年,布鲁姆在教育学的无知中并列使用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这对范畴,并指出对隐性课程的关注不够。之后,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进入了高 潮阶段。此后逐渐形成了结构一功能论、现象诠释学、社会批判理论等流派,从 各自的学派立场对隐性教育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 国外对隐性课程的研究是建立在隐性课程的存在已经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上 的,其研究方向更多是从隐性课程的道德教化功能、政治社会化功能的维度展开 的,即研究隐性课程如何发挥道德教育、价值观渗透、政治社会化等功能的,这 些研究成果无疑对我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 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启示 我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其中道德教育是历代教育家所关注的重要问 题,他们在关注道德教化时十分重视发挥隐性教育的功能。其教育理论中潜含着 许多隐性教育的思想,值得我们今天在研究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时有所吸收和借鉴。 ( 1 ) 环境育人的思想。环境育人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的精华所在。历代教 育家都十分重视环境在人的道德培养中的促进作用。先秦儒家提倡教育者主动创 造优越的环境会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得以健康成长。孔子十分注意把人的成长及道 德修养同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特别重视作为社会环境的组成部分人际 环境在人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因此,他坚持“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论语阳 货) 及“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论语述而) 等的交友原则。 苟子继承并发扬了这一思想,认为不同的环境,可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