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在文字上,“公共”一词是指“公众的”、“公开的”等含义。从语义上看,公共艺术中“公 共”特征,恰在于它有别于一般属于私人领域的、非公开性质的、少数人或个别团体事 务的及非公益性质的艺术形态。此外,在我们探讨公共艺术概念及其本质范畴的时候, 还需要强调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方面,即公共艺术之“公共”,不仅仅指示物理概念上的空 间与场所的公共共享性,同时还含有社会学和政治学意义上的“共同享有”、“共同协作” 和民主参与的语意,含有诸如“公众舆论”、“公众意见”、“公共利益”等方面的内涵,这 些恰是当代公共艺术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和精神所在。 实际上,公基艺术尽管在总体上须体现社会大多数公众的文化意愿和公共精神,但 是,并不意味着公共艺术作品就一定要体现出大众平均化的审美情趣或通俗化的艺术趣 味,而根本在于它的精神与内容是否具有代表多元的社会民主意志的合法性及自由平等 意义上的公共性。而公共艺术作为文化豹表现形态,其公共意义则主要体现在它与公众 社会的互动性、公共舆论的开放性和参与性,以及赢得社会公众权力之授予的合法性等 方面。它展现于一切公开的场合,接纳不同社会阶层公众的共同参与,并为公众社会所 评价和享用。 关键词:现代城市公共艺术公众公共性参与性文化精神 政治体制艺术形式 a b s t r a c t i nal a n g u a g e ,p u b l i c m e a n ss o m e t h i n gi sd o n ef o ro ro w n e db yp e o p l ei ng e n e r a l f r o m s e m a n t i c s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w o r d “p u b l i c i np u b n ca r tj u s tl i e si nt h ep o i n tt h a ti ti s q u i e td i f f e r e n tf r o mo t h e ra r tf o r m s ,s u c ha sn o n p u b l i ca r t ,t h ea r tw h i c hb e l o n g st 6p r i v a t e r e a l m ,i n d i v i d u a lg r o u p sa n ds oo i l i na d d i t i o n ,w h e nw ep r o b ei n t ot h ec o n c e p ta n de s s e n c e o fp u b l i ca r t ,w ea l s on e e dt oe m p h a s i z ea 1 1a s p e c tw h i c hc a l lb ce a s i l yn e g l e c t e d ,t h a ti st h a t t h e p u b l i c i np u b l i ca r tn o to n l ym e a r l st h es p a c ea n dp l a c es h a r e db yo t h e r si np h y s i c s t e r m s ,b u ta l s oi m p l i e st i l es o c i o l o g i c a la n dp o l i t i c a lm e a n i n g so fc o m m o n 嘶o y m e n t , c 0 一o p e r a t i o n ,d e m o c r a t i cp a r d c i p a t i o n , b e a t i n gt h ec o m a o t a t i o n so fp u b l i co p i n i o n , p u b l i c i n t e r e s t se r e a n da l lt h e s ea r ew h a tw ec a l lt h ec u l t u r a lf e a t h e r sa n ds p i r i to f m o d e m p u b l i c a n i nf a c t ,a l t h o u g ha saw h o l e ,p u b l i ca r ts h o u l de m b o d yp u b l i cc u l t u r a li n c l i n a t i o na n d s p i r i t f o r t h e m a j o r i t y o f as o c i e t y ,i t d o e s n o t m e a n t h a t p u b l i c a r t w o r k m u s ts h o w t h e p u b l i c v a l u ef o rb e a u t yi na v e r a g eo rp o p u l a ra r ti n t e r e s t h o w e v e r , a sw ek n o w , p u b l i ca r ti saf o r m o fc u l t u r e ;i t sp u b l i cm e a n i n gi s m a i n l ye m b o d i e db yi t s s o c i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 , o p e n n e s s , 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p u b l i ca r tc a nb es h o w n i na n yp u b l i co c c a s i o n i tc a na c c e p tt h ep a r l i c i p a t i o n f r o ma l lw a l k so fl i f ea n da tt h es r m et i m ei tc a na l s ob ee v a l u a t e da n d 咧o y e db yp u b l i c s o c i e t i e s k e yw o r d s :m o d e mc i t y p u b l i ca r tp u b l i c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c u l t u r a ls p i r i t p o l i t i c a ls y s t e m a r tf o r m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 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日期:巡年生月丛同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 作者签名: 姿塑 日期:兰生年旦月j 上同 导师签名:矗2 羔蔓 日期:堑匕年鱼月只 2 0 世纪8 0 年代,伴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政治的逐步开放和改革,伴随着中国城市 文化的快速发展,伴随着国家政治和文化渐趋开放的大环境及国际间文化艺术的引进和 民间的往来,现代公共艺术在当代中国得以初步的实践和推广,并取得了一些初步的实 践成效。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公共艺术在当代中国艺术界、文化界和建筑行业,无论 是在实践方面还是在理论建设方面都尚属于起步阶段,也都存在有不可回避的问题。 公共艺术在我国推广之初,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没能很好的继承传统,也缺 乏科学、合理的汲取西方的文化精粹,其主要表现在我国当时城市建设及其城市公共艺 术的设计中,一方面依然主要是以城市的物质功能为主要目标,而将城市的精神形态及 其艺术形态被视为是附属,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公共艺术还缺乏足够而正确的认识, 尚流于对其外在形式的追求与表现上,这本身也反映着我们对城市功能认识的不足。 但是随着公共艺术在我国逐步的推广与发展,人们逐渐从对文化艺术的历史功能到 对它的民主公共性的辨识、从对国家、民族的特性到对市民社会对公共领域的理解、从 对艺术家的艺术个性的理解到对艺术家的社会公民职责的认知等,使得人们逐步对公共 社会和公共艺术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及其发展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解与主张。 社会实践表明,公共艺术并不仅仅是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和艺术实践在我国出现的, 而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必然要求和体现,是我国民主社会、民主政治与文化进步 的产物。我们的城市、景观环境和公共场所的规划与设计已经不再是为着少数特权阶层, 而是在为着全体市民及市民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着想和服务;并作为艺术与整体社会的纽 带;作为社会公共精神的文化平台;作为当代政府、民众与艺术创作群体之间对话、交 流与合作的开放性领域,已经成为我国城市文化建设和城市的公共艺术建设中促进和改 造各个城市并提升市民修养与人格的一种途径和动力,应该说,公共艺术及其文化精神 的个极为重要的意义在于它已逐步成为凝聚、教育、愉悦和提升市民身心与生活的社 会教育方式和过程,并表现出与现代社会的城市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以及生态环境 相和谐发展的价值趋向。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城市公共艺术概念范畴的若干问题 1 公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从社会政治学和文化学的意义上看,公共艺术的产生首先是建立在社会政治民主化 产生和提出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可以试想,如果在一个公民于公开场合公开表达政治见 解、批评公共事务或发表个人意见的权力都不能予以充分保障的社会中,公共艺术的立 足是实在难以想象的事情。 公共艺术及其文化理念的确立经历了历史上不同时期文化、政治、经济等诸多社会 发展因素在内的漫长的演变过程,就艺术史的发展历程来看,世界范围在进入现代社会 之前的“公共艺术”,基本上都隶属于神权、宗教势力、贵族势力和权力政治的产物。 从它们反映和膜拜的对象及艺术表现题材来看,主要是凌驾于社会平民之上的救世主、 帝王、英雄、政治家,以及神话或征服者们的历史史绩等内容。其宣传和教化的杜会对 象也是历代的庶人臣民、宗教信徒和广大的被统治者。在那样情形之下的公共艺术的文 化角色,则是以所谓的“平易”、“典雅”或“神圣”的姿态去接近普通大众,执行着宗 教、政权政治与神学文化的传教士和赞美者的角色。众所周知,在素有西方古典民主政 治源头之称的古希腊城邦中,尽管存在着许多可以为自由平民参与和享用的城市广场、 剧场、神庙等公共场所和公共设施,但其享有权未必能够对处于社会低层的奴隶阶层开 放。那时艺术的公共性还远不能与现代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特定的“公共性”内涵相提并 论。因为,现代意义的公共性是指越过了神权、皇权和封建专制制度之后的市民社会倡 导下的产物。它具有公众参与、公众舆论和社会公众授权的深刻语义。 现代主义的启蒙时期是现代公共艺术发展的初始阶段,在这一时期,公共艺术中的 空间因素曾经一度成为少数艺术精英张扬个人艺术精神和发布对传统艺术反叛主张的 阵地,在进入现代主义晚期即所谓后现代主义时期,公共艺术的特征主流表现出从社会、 政治及人类文化的层面介入到现实社会和文化公共领域,把经由市民社会为平台,对于 公共舆论和社区事务民主建设的公共参与作为公共艺术的内在文化精神和价值取向,开 始逐步自觉地伴随着城市经济和公共环境等社会福利化建设而强调了艺术为人民大众 服务,为多元化的当代市民文化和社区生活服务,从而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共 服务,为多元化的当代市民文化和社区生活服务,从而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公共 ? 一、城市公共艺术概念范畴的若干问题 艺术。因此,确切的说,公共艺术真正意义上的确立和推广则是在上个世纪中期。 显然,从当代公共艺术的产生与发展来看,公共艺术的出现不是为了创造大量的精 英艺术,也不仅仅是流于某种艺术的审美形式和艺术流派,而是为了以艺术的名义或通 过艺术的方式手段,使现代高度个人化的社会中有更多的人能够为着共同的社会利益和 为着完成社会沟通、对话的公共领域建设起一片属于公众的物质与精神的空间,并借以 艺术的敏锐、智慧和影响力来关注和维护我们共同赖以生存的社会空间,使之向着有能 力、有实效地服务于芸芸众生的方向发展。 2 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性质和特征。 公共艺术的基本概念,在现今世界各国间尚无绝对统一的定义和诠释。但通过西方 欧美等国家自2 0 世纪6 0 年代以来对公共艺术的实践和其自身逐步的成长历程,公共艺 术的基本特性和文化内涵则愈加清晰可辩。在文字上,“公共”一词是指“公众的”、“公 开的”等含义。从语义上看,公共艺术中“公共”特征,恰在于它有别于一般属于私人 领域的、非公开性质的、少数人或个别团体事务的及非公益性质的艺术形态。此外,在 我们探讨公共艺术概念及其本质范畴的时候,还需要强调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方面,即公 共艺术之“公共”,不仅仅指示物理概念上的空间与场所的公共共享性,同时还含有社 会学和政治学意义上的“共同享有”、“共同协作”和民主参与的语意,含有诸如“公众 舆论”、“公众意见”、“公共利益”等方面的内涵,这些恰是当代公共艺术所具有的文化 特质和精神所在。 应该说,是否具有与社会公众意义的互动性和是否具有民主社会普遍的公共耩神, 成为界定当代公共艺术概念范畴的最主要因素。这里笔者以统筹归纳的方式对公共艺术 的基本概念予以扼要地表述: 1 ) 设立于公共空间场合,提供并任由社会公众自由介入、参与和观赏的艺术。即 直接面对非设定的、不同阶层的社会公众。 2 ) 艺术作品具有普遍的文化的公共性及社会精神的公共性,关注和尊重社会公共 利益和情感,标示和反映社会公众意志及精神理想。 3 ) 艺术品在此作为社会公共资源,供社会公众共同享有。 实际上,公共艺术尽管在总体上须体现社会大多数公众的文化意愿和公共精神,但 是,并不意味着公共艺术作品就一定要体现出大众平均化的审美情趣或通俗化的艺术趣 洞北人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味,而根本在于它的精神与内容是否具有代表多元的社会民主意志的合法性及自由平等 意义上的公共性。公共艺术作为文化的表现形态,其公共意义则主要体现在它与公众社 会的互动性、公共舆论的开放性和参与性,以及赢得社会公众权力之授予的合法性等方 面。它展现于一切公开的场合,接纳不同社会阶层公众的共同参与,并为公众社会所评 价和享用。应该提出和正视的是,尽管在专业艺术家或艺术评论家的圈子里更为注重艺 术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意义和艺术家个人的艺术观点与艺术创造价值,但是,作为面向社 会公共领域的艺术,则必须更为重视它在审美功能之外的诸多社会政治、文化、环境等 因素。例如在社会与公民教育、历史文化、思想传承、区域特征、道德宏扬、自然景观 等方面,即要注重公众在观赏公共艺术时所形成的公共舆论和社会包括政治意向,同时 也要强调公共艺术的产生过程中的公众授权和公众意见。如果不了解或不承认这些来自 社会公共领域的,对公共艺术产生不同要求和制约的因素,那么公共艺术的社会公共性 及互动性就不可能得到真正的体现和保障。 3 公共艺术的政治权利范畴 由于艺术作为上层建筑是统治阶层的意志的体现,因此,正如上文所述,公共艺术 的产生首先是要建立在社会政治民主化的产生和提出基础之上的。准确的说,没有民主 政治的权利就不会有公共艺术的存在与发展。 从世界历史上看,任何实掩封建或独裁专制统治的时代,其占据着主流地位的艺术, 往往代表着其宫廷及官方政治意志和审美规范。动用国家资产兴建重大的建筑及艺术工 程和城市基础建设项目,也大都是由帝王及少数贵族统治阶层或教皇和教会统治集体来 决定的。西方世界从罗马帝国、中世纪直到1 8 世纪末的艺术历史都十分强烈地显示了 这种艺术与文化在独裁强权下的私有性和特权性。它的延展和影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 程。典型的情形如在1 7 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在法国卢浮宫和凡尔赛宫的扩建和修建过 程中,“即使是并不显眼的装饰细节也必须得到国王的亲自认可绝大部分直接或象 征性地暗示着他自己”。力图使凡尔赛宫璀璨的艺术形象成为“路易十四作为欧洲最伟 大的统治者的关键性证明”,由强权政治和君主强权操纵推行着的艺术目的和理念显而 易见。即便是在被视为有着西方民主传统的文化思想和城市精神的古代希腊“城邦”, 其一个极为重要而显见的特征或标志,就是把以往作为政治统治重要工具的权力及其职 能演变为一种自然台法的“法言”,即将公共事务置于公开场合,展开“针锋相对的讨 一、城市公共艺术概念范畴的若干问题 论、争论、辩论。它要求说话者像面对法官一样面对听众,最后由听众以举手表决的方 式在论辩双方提出的论点之间做出选择;这是一种真正自由人作出的选择”。但其享有 权并不能够对处于社会低层的奴隶阶层开放,因此,同样是统治者意志,不能属于真正 意义上的公共与民主意志,在中国,历史上信奉“君权神授”和推行王权与宗教、神权 理念的不同时期,许多著名的宗教文化及世俗文化的重要设施的建设,其发起者和资助 者及其具有象征性的政治和文化形象,也大都是历代执掌国家权力的帝王或贵族。这在 中国众多大型的宗教石窟、寺观、坛庙、陵墓、宫殿和园林的建造中体现尤为突出。显 然,在如上提到的社会权利背景下的视觉化的艺术形式和文化形态尽管处于开放性的物 理空间之中,但事实上并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公共精神和平民化意味的民主参与和文化 内涵。 当然,政治制度对艺术及文化的影响并不仅仅反映在艺术的物质形态上,还深刻的 体现在对人的精神意识形态的压制上。而我国公共精神的普遍缺失亦是有着其民族历史 和社会政治等深层次的原因。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其漫长的封建专制社会和封闭而分散 的农业社会历史,以及以家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与礼教思想,使得近代中国社会普 通民众的心目中,在只有皇权和家族所代表的两极利益之外,对于近现代意义上的“国 家”和“社会”的概念及内涵极为淡漠。也正所谓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社会”等 等,原非传统观念中所有,而是海通以后新输入的观念,旧有“国家”两字,并不代表 今天这含义,大致是指朝廷或皇室而说。由于历史上中国民众长期缺乏具有自觉的、民 主意义的社会团体组织活动,缺乏针对自身社会生活中公共事务的民主协商或公决的传 统,使整体社会显得无意也无力建立起在民主与法制基础上的国家、社会及个人三者之 间的权力与义务的关系。固然难有旨在开拓和维护公共领域之文化与权力的市民社会的 团体活动。另外,除此现象,以及历史上中国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结构因素之外,中国近 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市场和教育结构也是重要的因素,致使民众于社会间的诸如集会结 社或自主表决等公民权利的推行难以实施,更难以想像培育出类似于西方近代以市民社 会为重要基础的政治及社会的“公共领域”。而在我国当今社会,公共艺术得以迅速发 展恰恰是因为符合了我们民主政治下的社会体制,符合了民主的权利意志。 因此,就现代公共艺术及其政治权利的本质来看,关键在于公共艺术是否是反映着 民主政治权利的艺术形态,即是否将公共领域的艺术与文化事务交由市民大众及其代表 间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来共同商议、决策和评价、批评:是否把市民大众共同拥有的权力及相关的文化、艺术 等共有资源还给社会公众,并通过艺术这种表达方式完成并满足于公共生活需求的社会 化、公开化的艺术性创造;是否服务于社会公众。使得当代社会的主体公民大众的 生活环境和生活品质得到提升以及有着社会文化福利的共享权利。因此,公共艺术在一 定范畴和意义上说与政体及权利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 4 公共艺术的精神文化范畴 艺术既是文化的显学,那么,公共艺术就应是公共文化精神的凝聚与显现。 客观上,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文化和城市生活形态的产物,也是城市文化和城市生 活的集中的反映。城市文化是在城市母体孕育下滋生出来的文化形态。在此,文化的概 念可在两个基本的意义上加以界定:其一是指人类摆脱了纯粹自然属性及其状态的束缚 而在后天的演化中所获得的认知和共同遵循的行为方式,它包括了一个区域或民族在长 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信仰、风俗、宗教、艺术、法律、道德、禁忌和对物 质世界及造物技术的体认等内涵。当然也包括人们在自身社会的运行中所获得的一切经 验、能力和约定俗成的习惯。其二是强调人类生活方式中具有目的性和规范性的行为下 所形成的结果。各种文化都形成了各自的特征性目的,它们并不必然为其他类型的社会 所共有。各个民族、地区的人民都遵照这些文化目的,一步步强化自己的感受与体验, 并由于这些文化内驱力,使各种异质的行为也相应地愈来愈取得了融贯统一的形态。应 该说,城市文化是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公共艺术也隶属于这种 概说的文化大范畴之内。 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始终伴随着人对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探求,是人类反映在物质与精 神世界中最真实的情感倾诉。世界历史显示,在许多城市形成之初,人们就把其信仰的 神灵的供奉寓所早早地搭建起来。因为,他们认为,如若不然的话,人的“灵魂”就会 无所着落,生命就将陷入狭隘和无所依傍的境地。为了使人能与神同在,庙宇和神殿就 成为人们维系人与神之间“沟通”的现实空间和精神园地。在西方中世纪教会与君主时 代,一个城市或地区的教堂的建立及其建筑的样式、规模及其装饰品质的高低等,往往 成为该城镇的中心和地标性建筑,成为引以炫耀和自豪的文化象征。如美国麻省理工学 院教授凯文林奇所言,在过去的历史中“城市是一个圣地,一个精神解脱地,是 一个新的世界,也是一种新的压迫。城市需要用虔诚和明确的意图来建造,因为它已成 一、城市公共艺术概念范畴的若干问题 i ! ! ! ! ! ! ! ! ! g ! 目皇! ! ! ! ! ! ! ! ! 曼! ! ! ! s d 自! e ! ! | 岂! ! ! ! ! ! ! ! ! 目奠世i i i ! ! ! 蔓! 曼! ! ! ! ! ! ! ! ! ! ! ! ! ! 目g ! 曼 为支配其属民心理的重要工具”。在东方的中国,从汉魏至唐、宋、明、清各朝代,各 城市和集镇几乎无不在城中或周边建有自己的道观、寺庙、塔院、禅室及“文昌阁”、 书院。在历代的京都则建有庞大的宫殿、祭祀、陵园及家庙等。另有作为城市公共设施 及景观形象的钟楼、鼓楼、嘹望塔及各种观景楼台等建筑物,以此彰显本地区的社会文 化和政治、经济的兴盛。即便在城市及乡镇的民间社会,也多有诸如土地庙、水神庙、 山神庙、关帝庙、文庙和用于集市、社火的戏剧楼台,以及家族宗室的祠堂等建筑。这 一切,无论从物质空间形态还是从精神的艺术形态而言,它都构成了城市文化形态的重 要内容,构成了影响和带动城市公共艺术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显然无论是历史上遗留下 来的一段城墙、一座庙宇、一条老街或一处雕花的井台,还是现代设计的一座建筑、一 处广场或一件艺术品,都在默默言说着这城市或乡镇的沧桑岁月与文化精神,显露着生 活和繁衍于期间的民众的文化习俗和地方品格。并且向外界的人们传递着有关自身的在 许多史书与地方志中都难以找到的信息。如成阳的吉道、大同的云岗石窟、西安的碑林、 钟楼与佛塔、北京的故宫、长城、天坛、四合院、太原的古城、甘肃的敦煌莫高窟、南 京的秦淮河道、夫子庙、苏州的园林、杭州的雷峰塔、上海的外滩等等,无不显示着它 们的文化积淀和美学的历程。它们记载着城市的荣辱与兴衰,构成了城市形态的历史文 脉和视觉化的人文景观。 现代社会,随着近现代科学、工业和人文学科的进展,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发展,人 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积极而主动的构建着自己的城市及生活方式,客观地说,在人们在 努力赢得和提高基本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的同时,从来也不可能对于自身生活状态的体 验所引发的精神活动无动于衷,放弃对精神领域的追求,人们依然执著的寻求着在时常 遭遇的物质世界及现实社会的无奈之后,能够使其身心平衡、愉悦和释放的途径。如通 过亲近和解读大自然,或潜心学习新知,或投身于艺术或宗教,或热衷于某种公益事业 等作为对自我身心的某种慰藉或灵魂的“救赎”,从中寻求生活与劳作的愉悦和意义。 其中,除了个性化艺术之外,公共艺术显然己成为社会中包括个人与个人、地域与地域, 乃至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旨在精神情感及思想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这种 精神、文化和审美的交流本质,是伴随着城市生活真切的文化体验而呈现的,是市民社 会的创造性才智、社会群体的情感及至城市气质与个性的自然流露。可吼说在一座城市 中有没有高品质的公共艺术作品和公众参与的艺术探讨与批评的存在,有没有适量比例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l l 的供人们进行文化与审美交流和娱乐休闲的公共场所,已经成为审视评价一座城市其存 在品质优劣的重要标志。它们往往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城市民众的生活方式与生活质 量。从一个特定的意义上说,现代城市人的生活及其文化的特征是自我和社会意识的觉 醒,是具有自醒、自信、自爱、自律的“才智”性的生存方式和生活态度。正因为这种 “才智是有理解力的觉醒意识的特定城市形式”,所以,一切艺术、宗教和科学在城 市社会生活的创造和陶冶中逐渐地“智性化”、“人性化”了,并且造就了其不同时期的 艺术和文化的风格历史。 当然,由于文化与历史的关联,其公共艺术的文化意义与城市的历史也有着不可分 割的内在关系,不同城市的历史、文化地理及经济结构形态乃至传统意义的民情特征都 是公共艺术文化生存的历史基础。我们在对当代公共艺术的文化使命和在社会中的位置 做出合理的认定与主张之前,有必要对其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城市形态及其历史性概念作 出了解和阐释,而对于城市整体性历史特征的关注,则有助于我们理解该城市文化传统 及其精神内涵取向。 二、当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现象的探讨与思辩 二、当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现象的探讨与思辩 笔者就上文简要的谈到对现代城市公共艺术的概念及其政治、文化范畴的认识与理 解,现依据对公共艺术概念及范畴的理解,结合我们国家目前在城市公共艺术领域的发 展现状,着重针对公共艺术在我国发展与推广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和看法,我们先从当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诸多现象说起。 1 关于对中国传统的扬弃问题 ( 1 ) 问题与现状 近2 0 年来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我国的城市建设有了空前的大发展。我们在急速发 展的时候,由于我国的老城镇较多,对于许多老城市和许多旧城的建设来说,我们势必 要采取普遍的“旧城改造”的建设方针,即拆掉旧城建新城,拆掉老屋建新居,把旧城 和历史城区里的大部分东西都给予了新的规划。从现象上看,那些陈旧的带有浓浓历史 气息的建筑物及拥挤的居住区被拆除了,原来城市的历史、风貌与格局、原有的人际乡 情被林立的高楼、穿梭交错的高架桥等现代城市风貌取而代之。同时,在我国城镇里所 进行的城市规划建设的内部实施运作中,城市规划部门首先考虑的是改善环境质量、提 高人民的居住水平,当然这个初衷是完全正确的。但是随着房地产及具有商业性质的相 关设计机构的开发和运作,在利益的驱动下,这个概念和初衷异化了,成为了一切围绕 着经济利益为先,要求见效快,多得利,于是把一切都简化为一时的物质需要,转化为 商业经济的利益需要,并伴随出现了迎合社会上的流俗的审美情趣。 人们对于这种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现象也是毁誉参半,那么,面对我们古老的 传统、面对城市的现代化建设、面对现代国际间的文化大融合,如何看待传统、如何看 待这种经济社会大发展过程中的变化,成为这个现象背后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性话题。 仅就此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应围绕对公共艺术正确的理解与认识为基础,以客观的态 度和辨证发展的眼光与方法来看待和分析目前公共艺术在中国发展现状。 ( 2 ) 正确看待传统与现代公共艺术发展中的阶段性问题 正如前一章所述,现代公共艺术是集政治体制、城市历史、文化及公共精神为一体 的文化现象,我们已经不能简单的从欣赏艺术作品的角度去看待和研究它,面对我国现 9 问北大学文学坝士学位论文 阶段高速发展的经济与文化,面对悠久而底蕴深厚的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立足公共艺术 的发展与未来,以客观、公正和发展的态度来对待我们面临的问题。 在许多人看来,中国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似乎属于最容易受到国际现代艺术及其流行 艺术形式和价值观念影响的艺术之一。理由是它一方面是属于现代城市文化和经济建设 的产物、传统根基薄弱;另方面,由于它属于社会公共领域的公共文化建设,而不是 私人领域的纯属个体精神的艺术创作,势必在起步和模仿阶段更多地处于西方文化形式 及精神内涵所左右的地位。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萌芽和发展状态中的中国城市公 共艺术受到国际间公共艺术形式和观念的影响是必然过程,首先它是当代中国城市化发 展和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同时,它自身的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也是学习、拿来、参 照、融合的过程,即必将把本土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经验渗入到新的创造性实践中来,逐 步呈现出适应现时代自身社会需要和认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及艺术理论。我们相信,在任 何国家中这种学习、借鉴和后来形成自身面貌的文化艺术发展过程,都有其普遍性,规 律性及合理性。而关键问题在于一种艺术存在的基本的社会价值,是视其从形成到被人 们所接受,是否符合或适应了这个社会最广大的利益主体的需求和认同,而不在于它是 否具有绝对的“土生土长”或具有某种文化的“排他性”。 当然,不否认中国在2 0 世纪9 0 年代之前的艺术创作和社会实践中大量地显露出早 期对西方现代艺术表现语言和形式观念的模仿,但也应该看到,在9 0 年代中晚期和2 l 世纪初的中国当代艺术则逐渐呈现出了趋于成熟的文化自主性和相当的自信心。从艺术 作品的形式语言到表现范畴乃至艺术的传播与交流方式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与发 展。艺术家在对艺术作品的创作及对当代生活和情感的真实的、个人化的体验也给予了 前所未有的关注。对于本土传统艺术和外来艺术关系的认知和处理上也呈现了更为冷 静、成熟和主动的态势。在明确的主体意识的引导下,以对当代生活的真实体验为基础 开始去进行自觉、自信的艺术表现和探索。我们更应该客观的看到,在我国近几年来的 公共艺术作品中产生了一些既有鲜明艺术个性,又有较强时代感的作品。它们的出现, 标示着艺术家对公共艺术及其文化特性的理解以及自身职业素养的提升;标示着艺术家 已经开始主动注意到把艺术家的个性精神与社会公众文化的公共精神加以巧妙的融合 以及艺术作品本身与所在的具体环境地域间的整体关系。从而使得我们在当代经济和文 化环境的全球化语境下,能够以清醒和自主的文化意识去构建具有中国风范的当代公共 二、当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现象的探讨与思辩 艺术。 对民族的传统而言,在这里我同意这样的认识,即民族传统及风格对当代艺术创作 的影响“一方面是自然而然的,不必回避也不必刻意追求,另一方面在艺术上并不具备 重要的意义,艺术的价值取决于个性与人性的统一,在缺乏这种一致的情形下,民族性 只是狭隘的地方主义,时代性只是时髦的风头主义。”如若我们不是把公共艺术作为纯 粹的民族意识的统治工具和政治、思想、文化等意识形态的说教手段的话,那么,我们 认为公共艺术就应该可以从容的接受这一作为经济过程牛的全球化现象,从而起到公共 艺术提升社会公共精神和审美文化品质的作用,发挥其激励全民对当代自身文化艺术环 境建设的参与作用,可以说,只要是以我们自身的生活经验和文化需求为出发点,以创 作者们的心灵去真实地体认和追求之下所做出的公共艺术创作,就自然具有其重要的现 实意义和久远的存在价值。从一个特定的意义上看,全球化不但不能成为导致不同地域 民族艺术传统之命运的症结,还可以成就包括公共艺术在内的多样性新艺术的出现和发 展。历史发展也证明了任何重大的社会变革,也往往是其文化和艺术赢得新的熔炼和创 造的契机。中国近年来公共艺术的实践成长过程和初步成果,正是在国家经济逐步加入 全球经济圈,以及在国际网络艺术资讯的大量快速交流的背景和条件下形成的,而不是 游离其外的产物。 当然,一件好的艺术创作绝不仅仅依赖于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料和快捷的时髦“样 板”。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而随之而来的全球相关资讯,却可以为我们当今公共艺术 的创造和实施提供更为多元和宏大的文化和技术参照体系。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 玉”。可以说,某些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可以属于现代也可以赢得未来,可以从属于一 种特定的地域文化形态也可以归属于全体人类,也即实现了在文化精神上对于时间和地 域的某种超越。显然,艺术没有国界的感言有着其现实的意义。 2 异军突起的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象征物城市雕塑 ( 1 ) 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自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公共艺术正是处在对其概念导入和渐进的起步阶 段,城市雕塑艺术以异军突起的气势成为了中国城市公共艺术舞台上的生力军,仅从北 京的一项数字调查显示,从1 9 8 4 年至今就约有千余座大小不等的城市雕塑作品落成, 尽管这个数字不足以偏盖全的说明问题,但从侧面上也反映出我国城市雕塑艺术发展的 1 l 河北入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进程与速度。城市雕塑于是乎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的代名词。 从现象上看,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大中城市所进行的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几乎都 是在城市雕塑上大做文章,把个街道、池旁、水边、树下都放置了雕塑作品,并给以重 彩渲染以求带动城市的艺术文化氛围,当然其初衷与出发点是好的,但他们却忽视或没 有认识到城市雕塑这一公共艺术表现形式在特定城市环境、文化、政治下的角色定位及 其自身的艺术特征,致使作品本身不仅没有实现艺术创作原有的艺术表达力,没有起到 对环境文化画龙点睛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倒成为了城市公共艺术中画蛇添足的视觉障 碍物。显然,提高对城市环境及雕塑自身空间环境的认识与理解成为目前影响我国城市 公共艺术健康发展的绊石。 此外,由于雕塑本身艺术形态的原因,城市雕塑艺术家及其创作思想和对城市公共 精神的理解越来越直接的影响着城市雕塑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表现。 ( 2 ) 城市雕塑在公共艺术中的角色 就雕塑艺术本身来说,它是立体的造型艺术,是纯粹的三维空间的“架上艺术”。 但在公共环境下的城市雕塑艺术会远远超越于其纯粹的艺术性范畴,往往成为实现雕塑 作品与城市文化、精神互动的定音鼓。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城市雕塑艺术应该是与公众 相关的整个社会环境的事情,而不能仅仅是一个或两个场所艺术性质的美化,尽管城市 雕塑被赋予了公共艺术的象征意义,但却不代表是公共艺术唯一的艺术表现形态,只不 过它在形式、空间与材料上符合了公共艺术的内容罢了。 与一般的艺术形态相比,城市雕塑首先应摆脱纯艺术的创作观念以正视和实现其公 共社会角色、完成城市公共艺术与公民的互动、参与的过程为主要诉求的,因为它拥有 着公共艺术所赋予的与其他艺术类型所不同的多元化与多样性的文化表现、艺术形式与 空间环境,并具有政治意味的公共精神和社会属性。因此,笔者以为,我们当今城市雕 塑艺术在其艺术实践中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去思考和定位: i 从文化与政治的视角出发:反映和记叙不同时期、年代的城市社会历史及政 治内涵的存在情形。主要在于突出艺术作品的表彰和纪念意义。揭示城市文化精神的 观念,意在强调地域性文化艺术传统的积淀与价值。强调城市在地域政治、文化及经 济中的角色与地位。意在突显其城市的特征性和品质性。展现城市社会中不同历史时 期、不同社会团体的审美形态与思想意识。着重强调艺术的审美表现力与当前城市文化 二、当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现象的探讨与思辩 建设的关系。以一定的艺术表现形式及内容主题对社会文化、社会政治或民族意识予 以隐喻与暗示。 2 从历史的视角出发:寻求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与国家和民族发展历程的 关联。强调艺术的叙事性和历史性,揭示城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史绩及典故。 强调城市社会生活和文化观念的现代性与当代性。突出表现当今城市生活和交往中的历 时性及其国际视野。强调对未来世界及理念的展望和追求,显现出对既有时空概念的 艺术超越。 3 从艺术的视角出发:以现实主义方式表述和再现社会现实生活的主题和意趣。 以浪漫主义方式写意生活、表达社会理想与情感。以抽象、半抽象的现代艺术思维 形式去拓展艺术语言的想像力及独特的语言风格。以新材料、新技术、新形式及新观 念去探索和演绎人们丰富的精神世界及艺术家的个性才智与生命精神,显现其艺术探索 的前卫性和与世界当代艺术对话的共时性。 当然,以上阐释的诸多方面往往是相关联或有交叉的,很难给予以截然分开。这里 只是一种有侧重性与比较性的言说而已。 此外,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性问题就是城市雕塑家们对自己所从事的公共艺术创 作的理解,因为他们的态度与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雕塑作品的定位,都自觉不自觉 的成为影响我国城市公共艺术中城市雕塑作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在这些观念倾向中有的 表现为精英主义艺术态度倾向,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轻蔑和排斥当代商业性文化,强烈批 评那些伴随商业化方式产生的流行艺术样式及其审美态度,视其为现时的一种悲哀和文 化贫瘠的表现。主张艺术应秉承“庄严”、“崇高”及具有教诲意义的文化与历史使命, 倚重对社会大众及当代文化问题的启蒙和批判,确立它为当代文化创造和社会精神重建 上的引领地位与“救赎”的作用。也有的表现为权力政治的艺术态度倾向。认为艺术的 主要职责在于辅佐和缔造权力话语及政治意识形态的宣传优势,把那些与政治目的和权 力话语的扩张没有多少关联的艺术视为没有价值和意义的东西,或强调从政治意识形态 的视角去审时度势和解读一切艺术作品的形式元素及文化内涵,倚重和扩大艺术在权力 缔造上的功能作用。对于这两种观点笔者不做褒贬,因为每个艺术家都有对自己所从事 的艺术创作的认识与理解,但笔者更主张和赞同的是顺应和开辟市场经济条件下平民化 文化的艺术态度倾向。即主动介入,顺应当代市场经济及后工业时代出现的大众文化和 河北大学文学硕士学位论文 平民主义文化潮流,尊重和反映居于普通文化、经济和社会地位上的平民阶层的文化感 情和艺术需求。在当代市场经济和商业文化中辅佐和开拓出属于渐多的“新一代”市民 大众可以接受与消费的艺术。认定在顺应当代消费文化及新的平民文化过程中,使艺术 融入寻常大众的寻常生活中去,改造旧有的文化艺术秩序、价值观念和文化权力结构。 从而充分体现当代艺术的社会作用,以及实现他们在社会公共领域中应有的价值地位。 城市雕塑艺术家及其创作思想和对城市公共精神的理解越来越直接的影响着城市雕塑 在城市公共艺术中的表现状态。 总之,无论从雕塑自身的艺术形态还是从其创造者的创作意图;无论是雕塑的艺术 性还是作为体现公共艺术的文化性来看,城市雕塑这个载体所荷载的意义与内涵越来越 重了,它已不仅仅是孤立的一件“架上雕塑”艺术品,也不再完全是艺术家个人艺术个 性与主张的张扬,而成为城市思想的发言者,成为了体现和传达城市精神信息的物质实 体。换言之,人们在欣赏城市雕塑时也已不是单纯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而是同时也完成 着对城市艺术精神、多重的文化倾向及城市面貌与气质的接受、了解、体验与品味。 3 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广场与公园 ( 1 ) 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在我国城市中作为特定的具有市民意义的城市花园和公共广场的出现,还是当代的 事情。在2 0 世纪的晚期,由于我国对外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开放及国内社会 经济规模的较大增长,对新市民文化形态和公共场所开发的需求、城市广场及其城市花 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发展。在短短十几年中,中国大约每个市级以上的城市都建 设有一定规模的城市花园和中心广场。这从我国的城市建设历史的意义上看,不能不说 是一种巨大的变化和进步。它对于城市社会的公共生活、交通、旅游、商业、绿化、公 共设旌、城市景观和公共艺术等方面的建设,都起着前所未有的影响和带动作用。它己 成为城市有形的功能需求和无形的社会精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建设。在诸如北京、 上海、大连、广州、青岛、西安、深圳、重庆、珠海等许多城市和地区以及在中小城市 至许多经济不发达的乡镇地区,广场及城市公园建设也比比皆是,建设了许多不同主题 意义的雕塑作品和不同性质的城市广场 我国这些城市广场和城市公园有着普遍的基本表现特点,就其突出的问题而言表现 在以下两个方面:( 1 ) 从外在的空间表现上看,对广场与城市花园的价值i d 涵认识片面、 1 4 二、当代中国城市公共艺术现象的探讨与思辩 功能单一、形式上千篇一律。很多城市在广场及公园的建设过程中,很少考虑场所所在 的环境特征和性质、用途,就是一味的追求广场、花园占地的规模、内部设施的排场, 过于追求广场与城市花园对城市的功能形式,或是简单地搬用其他广场的样式、尺度乃 至广场艺术作品的形式和内容,致使一些广场或花园的景观环境反倒成为了画蛇添足的 空间环境。 ( 2 ) 从内在的精神内涵上看,较少考虑到本地区市民的户外活动习惯及文化生活 的需要,广场、花园的空间缺乏与人产生文化与精神上的互动与交流,其定位、形式、 精神内涵过于形式化、缺乏城市历史和文化的底蕴,忽视了与城市环境、历史文脉的关 联从而显露浮华和粉饰的反面效果,在这些广场及城市公园周围尽管配有着与之相得益 彰的园艺、壁雕、水体、照明、地面等装饰以及供公众休闲、体育健身及公共卫生需用 的设施。但人们置身其中其更多的是一种视觉的满足,很难与这一空间本身自然而然的 产生耩神和文化上的交流与互动,对人而言也仅仅就是有这样一个空间和有这样一些视 觉作品而已,很难生成自然而合理的空间个性和精神内涵,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 土地资源的浪费和本地区文化资源的浪费。 ( 2 ) 城市广场、公园在公共艺术中的角色定位 广场与公园,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的表现形态之一,二者有着较多的共性, 一方面它是人们的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精神的有机产物,另一方面它又作为城市空间结 构及其功能的需要而存在。 从概念说,二者都是由不同功能、不同样式及尺度类型的建筑实体构成其场域的界 面。它多为城市及社区布局中重要的节点位置,具有较为开阔的视野和较完备的公共设 施,同时也是人们驻足观赏城市建筑景观或公众进行休闲娱乐及社会交往的最佳场所。 是城市及其各大主要区域规划的结构中心和社会公共生活中心。 首先,就作为人们的城市生活方式和城市精神的有机产物而言,广场和公园的存在 应包含其功能性定位和观念性定位两个主要方面。就其目的性来看,应该首先是满足和 适应广场及公园所在的城市区域及周边社区居民活动在功能方面的差异性需求。也正因 如此,广场与公园就其差异性的设计定位及各自文化内涵与风格倾向上的特征,应需考 虑到公共艺术作品与所在广场、公园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标准附条件借款合同书
- 2024二级建造师劳动合同
- 2024商场日常保洁服务合同
- 教育培训岗位聘任合同
- 湖北省武汉市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7套【附答案】
- 建筑工地施工人员合同范本2024
- 学术资源互享互惠协议
- 家庭长期发展规划协议书
- 省级总代理授权协议
- 2023年高考地理复习精题精练-中国的能源安全(新高考专用)(解析版)
- 2023年天津公务员已出天津公务员考试真题
- 2025年高考数学专项题型点拨训练之初等数论
-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1单元第1课时 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课件
- 通信技术工程师招聘笔试题与参考答案(某世界500强集团)2024年
- 国际贸易术语2020
- 国网新安规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2024至2030年中国节流孔板组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
- 第六单元测试卷-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 【课件】Unit4+Section+B+(Project)课件人教版(2024)七年级英语上册
- 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活动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