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译学领域中的互文性批判.pdf_第1页
(日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译学领域中的互文性批判.pdf_第2页
(日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译学领域中的互文性批判.pdf_第3页
(日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译学领域中的互文性批判.pdf_第4页
(日语语言文学专业论文)译学领域中的互文性批判.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互文性( i n t 鳅e x t u a l i t 6 ) 理论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女学者克里斯蒂娃于1 9 6 6 年 提出,是一种批判性、否定性文学理论。由其多项定义“排挤互主体性;取自其 它文本的陈述相互交错;先前的或同时的陈述被转置到交流言语中;多声部文本; 处在相互否定关系中的多重代码;对文本的抽取唤醒和摧毁先前的话语结构 中 便可知一二。通过阅读了解互文性理论,笔者以为,国内翻译学界某些学者将互 文性机械用于翻译领域,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也是 互文本”( 见第二章2 1 节) 的观点有欠妥之处。 论文第一章对互文性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归纳,理顺其自诞生起至各种流变的 脉络。在介绍互文性理论的理论源头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俄国文学理论家 巴赫金的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的核心意义以及互文性理 论诞生后众多理论家们的阐释和其发展为广义和狭义互文性的过程。 在第二章里笔者从宏观视角提出原作与译作无论从广义还是狭义角度来看 都不存在互文关系的观点。所谓互文本是指“在一个文本之中,不同程度地并以 各种多少能辨认的形式存在着其他文本 ( 巴特) 。而目的语国读者在阅读译作时 并无法从中辨认出“原作”,对读者来说译作就是原作,原作并不是构成译作的 前文本遗迹或记忆。 在第三章中,由于互文性不是某一文本的特定属性,而是文本的本质属性, 笔者从微观角度出发,对原作和译作中存在的互文关系分别进行了论述。 ” 本文通过上述一系列总结和论证,讨论互文性理论究竟如何与翻译结合,才 能达到指导翻译实践并推动译学研究的前进,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翻译、互文性、互文本、原作、译作 要豹 1960 年代i 二、 ( i n t e n e x t u a l i t 6 ) 理揄老岁l ! j7 夕! j 叉于吵7 ( j u l i al ( r i s t e v a ) 力s 凳表l t 以来、文学研究、文化研究等i 二拈时否 傻势教觎念芑l 、冬丧苎丧拴理谕展阴。埸忆书1 ,、 、二。理狳法展阴吝机、 寞施冬扎 ”否。乙力、l 二o 黻、枢两 多檬k 解积吝扎、檬女 拴定羲老施冬机允秸果、丧茫k 透明拴共通理解。行砉届l ,、危用帮i :眩拴o t l ,、段l ,、o 力;现状扬否。 丧矿序谕法、 i 二阴中否理揄老概略汇貂介中否。 第一章法、二力用藉。起源汇当危否灭r 灭刃雷帮学者7 工少尹彳于y f y 夕j 一少言语学岂、口夕7 0 文学理狳家m m 7 于y o 仕事i :o l ,、 r 谕e 换力;6 、 o 概念客凳展冬世危二人烧刁力、o 概念汇o ” 耠匕否。次汇、 刃挺生後、多 o 理揄家审批秤家力;毛机 芒扎自岛。望血岂二乃i 二粘l ,、 、檬拴定羲付时老l l ,、否力;、毛扎汇上o t 、 法、底羲的、狭羲的区刖吝扎否上弓i = 拴。允二岂老褊e 否。 夕j97 夕9 叉尹少7 力s 述八否上弓i 二于夕叉卜e 泼r 祓数。于夕叉卜。监 八替完扬畛、当孩于夕叉卜空同i 二存在寸否 扬否j 、 毛。中r 他刃 尹夕叉卜力、岛引砉出冬扎 言危裳。力、刃凳瑟力墨互l ,、i :交差l ,合 中立化l 合弓j 扬否。于夕叉卜老就廿岂砉、相互阴遵老持。全 力于夕 叉卜老就务取哆、言及l 允于夕叉卜。同i 二存在中否意味老探l 出中。毛。晴。 于夕灭卜力; 拯o 扬否。 第二章汇抟r 法、岁j ! j7 0 定羲付i 于i 二上哆、高次元汇、底羲的、狭羲的 角度、原文岂积文同o 刃不道用圣解明l 危。目的话藐 者汇岂。r 法、欹文性原文汇等l 1 ,、。欹文老藐赴主言i 二法、原文兰同汇存在 中否何力、老探l 出中。法不可能敬二岂南为。原文七欹文法互i ,、k 刃阴保汇扬否岂。言方汇赞成毒栓簟者兰乙 黻毛。反支寸豁抛老衽 明l 允。 第三章法、于夕叉卜毛。电力。特性扬否 法、毛机芒扎 原文岂欹文汇存在中否二七老裳勺力、o 锟点力、6 述人允。原鼯国汇拈l ,、t 法原文 i i 意生办出l 危 力;扬否眩矿扬否。目的话国i 二j s 屯欹文老理 解中否i 二必要拴 力;兄出世否法矿扬否。 午一罗一f :翻欹、于夕叉卜、同于夕叉卜性,原文,欹文 l i i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 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 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脚日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三厶忍 日期: 导师獬:当守 导师签名:够万可 日期:2 醯一,o 序论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在我国传播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对我国翻译理论界产生了 重大影响。上个世纪5 0 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研究实现了三大突破,也可以归纳 为两大转向,即5 0 年代开始的语言学转向和7 0 年代前后开始的文化转向。特别 是7 0 年代前后开始的文化转向,借鉴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论等理论,跳出原 作和译作之间忠实与否之类的问题考察,使翻译提升到文化层面,更加关注翻译 与译语国之间的诸多关系,以及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在译语国社会中的 影响和作用。 其中的互文性( i n t 酣e x t u a l i t 6 ) 理论就是由法国后结构主义女学者克罩斯蒂 娃于1 9 6 6 年提出,是一种批判性、否定性文学理论。由其多项定义“排挤互主 体性;取自其它文本的陈述相互交错;先前的或同时的陈述被转置到交流言语中: 多声部文本;处在相互否定关系中的多重代码;对文本的抽取唤醒和摧毁先前的 话语结构”中便可知一二。互文性理论实际上也保留有俄国形式主义的余音,经 过结构主义的洗礼,在后结构主义的阵列中得到了承认。我们知道,每个文本分 析理论都有其片面性,只能揭示文本一个方面的特性和本质,需各方结合才能够 较全面地揭示文本的内涵。但是,国内翻译学界在引入互文性理论探讨翻译研究 时却有误入歧途之嫌,譬如某些学者将互文性机械用于翻译领域,认为“任何文 本都是互文本,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也是互文本。笔者以为这样的观点有欠稳 妥,有必要对译学领域里的互文性问题进行仔细的考察与研究。这也是笔者论文 选题的由来。 笔者认为需要对互文性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归纳,理顺其自诞生起至各种流变 的脉络;也需要从不同视角对互文性问题进行多角度考察,在辨明互文性的缘起 及其本义之后再思考译学领域里的互文性问题以及其与翻译理论研究的结合。只 有这样才能使互文性理论合理地运用到译学领域,探讨如何将其运用于翻译研究 中才合适。 第一章互文性理论介绍与基本概念研究 1 1互文性理论的基础索绪尔的符号学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 文化转向中,法国思想界的各位理论家的活动尤其引入注目。2 0 世纪7 0 年 代,对于法国思想界来说,已经完成了从单纯接受“3 h 黑格尔( h e g e l ) 、 胡塞尔( h u s s 甜) 、海德格尔( h e i d e g g 哪的思想时代转向具有独创性的后结构主义 和后现代主义的新时代,转向以自身思想创造为基础的自我思想体系的成熟阶段 1 9 6 8 年“五月风暴2 之后的法国,文学理论界活跃异常,涌现出多位勇于 探索、才思卓越的文学批评家和理论家,朱莉亚克里斯蒂娃( j u l i a k r i s t e v a ,1 9 4 卜) 就是其中之一,她是继罗兰巴特( r d l 锄db a r m e s ,1 9 1 5 1 9 8 0 ) 之后法国著名文学理论家,研究领域横越语言学、符号学、女性主义、心理分析 等方面,在各个方面均有建树。身为解析符号学家的克里斯蒂娃深谙索绪尔的语 言学以及符号学,索绪尔的符号学成为她开展自己独特学术领域良好的理论土 壤。克里斯蒂娃本人担任国际符号学学会会长多年,她的学术被称为解析符号学 ( s 6 m 强a l y s e ) 3 。解析符号学取代了结构主义的静态模式,关注文本的动态结 构、转换机制及意义生成过程,并将社会历史因素及主体创造因素引入符号分析, 因而具有很强的哲理性、批评性和意识形态色彩。 现在我们来看看“现代语言学之父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 首先需要厘清的是符号学并不等于结构主义。虽然不少学者在结构主义盛行的 2 0 世纪五六十年代认为二者几乎是一物二名,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是那只 是二者关系的一个阶段。在此之前,索绪尔关于语言学的理论中明确提出过“要 建立一个包括语言学在内的新学科符号学( 1 as e m i o l o 西e ) ,可以说“结构主 义是从索绪尔对语言的符号学式研究中发展出来的 4 。这是二者的第一阶段关 系。众所周知,虽然后结构主义是结构主义的突破与发展,但却无法完全摆脱结 构主义的影子5 ,这是二者关系的第三阶段。这也表明了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理 1 从结构到解构:法国2 0 世纪思想生潮p 3 ( 法) 多斯著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局j f i 版社2 0 0 4 0 5 2 五月风暴:1 9 6 8 年5 _ 6 月法国反对娥商乐政府和垄断资本的人规模群众性运动。5 月1 3i _ 1 ,学生和工人 联合举行总罢工、总罢课,巴黎等地9 0 0 万人,j 威游行,要求戴赢乐辞职。此后,社会各界广泛投入运动, 提出改善经济地位,扩人民主权利的要求。参加运动的人数达丁万人,使法国陷入经济瘫痪和社会政治危 机之中。运动具有自发性,反映丫群众对资本生义的1 i 满情绪,没有明确的纲领和统一领导。5 月3 0i i 戴 高乐许诺进行改革和提高工资,宣称将用武力米维持社会秩序。工人、市民逐渐退出运动,斗争趋向低潮, 于6 月逐渐平息。 3 解析符号学:s 6 m 柚a l y s c 是克羁斯蒂娃自创的词汇,它由s 6 m i o i o g i e 和a n a l y 辩两词组合而成,解析符号 学以对符号的解析作为其理论核心。 4 符号学文学论文集p 5 赵衡毅编选订苑文艺f i l 版社2 0 0 4 年5 月 5 结构主义的中心观念其实不是结构,而是系统。结构主义的奠基者之莱维斯特劳斯对结构主义 的定义中有这样的论述:结构展示丫一个系统的特征,它由若干组分构成,任何一组分的变化都要引起其 论( 有的学者甚至称互文性是后结构主义的代言词) 无疑与结构主义有着千丝万 缕的关系。现在我们来理顺一下克里斯蒂娃从索绪尔那里得到的启发。 l 、每一种符号系统都有一套自己的规则,称作符号系统的“信码”( c o d e ) 。 使用信码来处理信息称作“编码”( c o d i n g ) ,使用信码来解释符号,就是“译 码( d e c o d i n g ) 。符号有两个部分组成,即“能指 ( s i 盟i f i a n t ) 与“所指”( s i 鲥丘 6 ) 。可以这样说,符号中“显现 的一面就是“能指一。因为语言符号实在太大, 几乎包含了所有的符号,而且几乎都可以被语言来表示、置换、解释。因此一提 起符号,人们就很自然的联系起各种语言符号来。使用不同语言符号体系的人, 对能指和所指的分割都不同6 。汉语中有“荷花“莲花”,日语中只有r 法中( 莲) j ; 汉语中可以称自己的妻子为“爱人,日语中的r 爱人j 则降格为情妇。由此我 们也可以简单的总结说,各个语言符号系统的信码、编码、译码的过程自然也是 千差万别。 2 、符号过程最基本的特征是二元化( b i s m e ) 关系。索绪尔在语言中把 这层关系定义为“语言( 1 a i l g u e ) 言语( p 躺l e ) 关系。简单的来说语言是社会 性的存在,而言语则是个人的选择和实践。后来的许多理论家接受这样的二元划 分并各自运用到自己的理论中,比如结构主义历史文化学家福柯认为每一个时代 都有其“知识体系 ( 印i s t e m e ) ,包含着无数的“讲述”实践( d i s c o u r s ) 1 ,比 如英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泰利伊格尔顿( 咖e a 酉咖n ) 认为,意识形态 是语言,文学作品是言语,因为作品的产生必然由意识形态控制8 。巴特和热奈 特等人则发展出述本( d i s u r s ) 与底本( h i s t o i r e ) 的二分式,认为任何小说都 有一个底本,因此任何小说都有无数改写的可能。由于索绪尔只把目光集中在“语 言 上,留下了“言语 这一块大的空白。巴赫金可以说是发掘这块被搁置的留 白的第一人,我们后面会谈到,这里暂且略过。 3 、此外还要提到索绪尔的一对概念,共时性历时性 ( s ) ,i l c i 鹏i l i q u e d i a c h r o n i q u e ) 。克单斯蒂娃在互文性理论中这一对概念发挥,所 它成分变化结构能够预测,如果某一组分发生变化,模式将如何反心。整个系统因为各个组分的整体 构成而有意义,某一( “主导”) 组分一+ 口发生变化,那么整个系统就会发生“反应”。也许可以说结构主义 系统中的某些组分发生了变化,从而系统发生“反应”转变成后结构主义。 6 同上p 7 7 m i c h e lf o u c 叫l t l 璐m o t sdbc h o s 髂,p a r i s ,1 9 6 6 p 5 5 。祸柯本人一直否认自己的学说有结构主义倾向,但 早期福柯的结构主义倾向很明显转引自符号学文学论义集p 1 6 5t e q e a g l 咖,c r i t i c i 锄粕dl d l o g y 1 9 7 6 p 6 6 转引自符号学文学论文集p ,1 6 以有必要简单介绍一下。历时性就是一个系统发展的历史的情况,而共时性就是 在某个时刻该系统的情况。索绪尔用下棋做例子:系统在某瞬时的情况是由棋子 的相互位置关系所决定的,这是共时性;每一步棋都改变这个共时性,是棋局发 生历时性的变化。 当今互文性理论研究者都会提到,巴赫金最为给克里斯蒂娃触动之处当属复 调理论和对话主义,下面我们就此粗浅的谈一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俄国形式 主义的盛行期,虽然它来去匆匆,但是却给后来的理论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1 9 3 0 年,俄国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为自己形式主义的立场所做的检 讨,代表了俄国形式主义的结束。其后留下了两个后裔,其一是布拉格学派,后 来直接发展成结构主义,不少结构主义理论家 继承了形式主义的理论。另外一支便 是苏联内部默默搞研究为突破形式主义做努力的一批理论家,其中就包括米哈依 尔米哈依洛维奇巴赫金。克里斯蒂娃在访谈录中说自己初到法国时的“行李 箱”中装了俄国形式主义,实际上她所指的就是巴赫金。接着她说到:“巴赫汀 ( 台湾译) 实则是俄国后期形式主义者,很早他就发现形式主义的局限 9 。她 对巴赫金的理论感到惊喜,并说“巴赫汀的出现让我眼界大开”,随即从巴赫金 的理论中提炼出自己的一套理论来。下面我们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前面我们在介绍索绪尔的时候提到被他搁置的一块留白言语。巴赫金认 为“言语并不是纯粹个人的,言语同语言一样,也具有社会性,也可以当作一个 ( 一些) 整体来研究。”“说话行为本质上就是人与人的交流行为,至少涉及说者 和听者两个主体,即一个微型社会。 1 0 并用他的母语中的s l o v o ( 话语) 一词来 , 指称他所描述的言语。 巴赫金借用音乐学术语“复调”来说明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创作 特点,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他指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 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来说明小说创 作中的“多声部”现象。对话主义其实也是复调小说的同类理论,在巴赫金那里, 对话性“是建立在比喻用法上的术语,他借用一问一答这种狭义的对话形式来比 9 思考之危境克里斯蒂娃访谈录台北:麦田出版社,2 0 0 5 。p 4 8 1 0 欧美文学论从第三辑申丹主编北京大学i l i 版社2 0 0 3 中人与文,话语与文本克里斯特瓦互 文性理论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联系与区别秦海鹰p 7 喻言语交流过程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充分价值的世界观( 声音) 的交锋 和冲突。一巴赫金理论中牵涉到一个“他性 问题,笔者认为是不可忽视的。 正是因为“他者”的存在主体才得以确立,在巴赫金那里有这样的描述“他人的 话语进入到说话主体,说话者有时甚至故意点明自己话里藏着他人话语,有时说 话者本人也会分裂成两个主体”弪,这就是“双声语”。值得一提的是,巴赫金 并不反对作者的存在,他只是要求作者要在对话中与参与者平起平坐。克里斯蒂 娃说巴赫金“早在俄国形式主义盛行之际,即已考虑到形式主义的思考方法( 在 于认定所有的人类行为是以语言为基础的) 上添加两个外延项目,其一是身体和 主体,其二是指向历史的部分”。1 3 在巴赫金这里被强调的是“主体性”,而克里 斯蒂娃则把目光转移到“文本 上来,从巴赫金到克里斯蒂娃,可以说是从人本 主义向文本主义的转移。 “ 1 2 克里斯蒂娃互文性理论诞生克里斯蒂娃的文本观 克里斯蒂娃在访谈录中说,知识分子的质疑精神充满了原样( t e l q u d ,1 9 8 3 年更名为无限文学季刊) 杂志的活动过程中,正是这点吸引了她, 并且强调“重要的是,绝不可将这种精神给丢掉了。”当时一批年轻前卫的作家、 理论家围绕法国原样杂志,形成了一个学派“原样”学派。克里斯蒂娃 亦是其中一位成员。她与其它符号学的后结构主义思想家如心理分析学家拉康 ( j a c q u e sl a c a n ) 、哲学家德里达( j a c q u e s d e r r i d a ) 、罗兰巴特、历史文化 学家米歇尔福柯( m i c h e lf o u c a u l t ) 等一起并肩工作,学派中的其它创作实践 家和理论家的思想也是她理论的来源之一。 互文性理论一开始是以批判理论的姿态登场的。巴赫金认为,当前话语是与 先前的他人话语相关联的,人们在言语交流中所谈论的对象( 事物或概念) 必然 已经被前人谈论过,在这个意义上任何人的话语都不具有原创性。克里斯蒂娃正 是利用他的这一观点,推出了互文性( i n t e n e x t u a l i t 6 ) 概念,也称“文本间性”, 博得广泛关注。运用于文本即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 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克里斯蒂娃给文本下定义为:“我们把 文本定义为一种超一语言机器,它使一种旨在直接提供信息的交流性与先前的或 1 1 同上p 9 1 2 同上p l o 1 3 同4 p 腿9 同时代的各类陈述发生关联,以此方式重新分配语言秩序。 1 4 克里斯蒂娃从巴赫金的研究中提炼出了“互文性”理论,于1 9 6 9 年首次亮 相在符号学:解析符号学一书中。在随后的 小说文本:转换式言语结构的 符号学方法中,克里斯蒂娃又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克里斯蒂娃先后在巴赫金, 词语、对话和小说、封闭的文本和文本的结构化问题三篇论文中给予“互 文性”以下几种定义: 任何文本的构成都仿佛是一些引文的拼接,任何文本都是对另一个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互文性概念占据了互主体性概念的位置。诗性语言至少是作为双重语言被阅读的。 我们把产生在同一个文本内部的这种文本互动作用叫做互文性。对于认识主体而言,互 文性概念将提示一个文本阅读历史、嵌入历史的方式。在一个确定文本中,互文性的具体实 现模式将提供一种文本结构的基本特征( “社会的”、“审美的”特征) 。 文本是一种文本置换,是一种互文性:在一个文本的空间里,取白其它文本的各种陈述 相互交叉,相互中和。伟 “简单地说,它的意思就是说,所有的文本皆会与其它的文本进行对话,以 及如果不设法让文本的相互关系( i n t e n e x t c ) 在某个作品中产生回响,就不 可能理解这部作品本身。文本的相互关系指的就是作者所指涉的其它文本, 包括明确方式( 因为一位作家通常会援引许多数据来源) ,或不言明的方式及不 自觉的情况( 某些文本确实与之进行回响,但作者本人并未予以提及) 。”m 以上 是克里斯蒂娃对互文性概念进行的相对简单易懂的阐释。 克里斯蒂娃的丈夫、原样派的先锋派代表理论家索莱尔斯也对互文性做了阐 释,所做的定义如下:“任何文本都处在若干文本的交汇处,都是对这些文本的 重读、更新、浓缩、移位和深化。从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文本的价值在于它对其 他文本的整合和摧毁作用。 1 7 “整体理论p 2 9 9 u 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秦海鹰外国文学评论2 0 0 4 3 1 6 思考之危境克里斯蒂娃访谈录台北:麦i i 版社,2 0 0 5 ,p 5 l 1 7 p h j i j p p es o l l e r s , e 州t u r ee tr 6 v o l u t i 1 1 1 6 耐ed 鲫帅b l d l 9 6 8 】,p a i r s ,s 伽i l ,酬i p o i n t s ,1 9 8 0 ,p ,7 7 引自秦海鹰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 克里斯蒂娃还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论运用到自己的理论中来,认为文本不同 与话语之处就是,文本除了交流的功能之外,还有生产意义的功能。 “我们所考察的这种意指实践不仅是一种话语,即发话者和受话者之间的交 流对象,而且还可以被看做是一种意义生产过程。换句话说,我们可以把我们的 意指实践【】不当作一个已经完成的结构来研究,而是当作一个结构化过 程来研究,即当作意义完成并进入流通之前的一个生产意义和改造意义的机器。一 l i 在符号学中克里斯蒂娃关于互文性问题提出的的几项提要如下: 互文性:挂搔互圭佳性;塑自墓宣塞奎的隧适扫互銮镫;左煎鲍墓圃吐的隧 述被艟置到交速宣语生i 垒童部塞奎;处在担亘查庭差丕主的垒重岱碹;盟塞奎 的垫塾嚏醒塑摧毁左煎的适蚤结枚。口 笔者基本赞同秦海鹰从以上诸提要中归纳的结论,那就是克里斯蒂娃赋予互 文性概念的三个主要内容:文本的异质性( 引文性) 、社会性和互动性。 我们可以看到,克里斯蒂娃虽然从巴赫金的理论中“提炼出自己的互文性 理论,但二者有很大的相异之处。巴赫金的话语概念侧重于语言的交流过程,而 克里斯蒂娃则侧重于意义的生产。巴赫金侧重点在主体性,而克里斯蒂娃则在文 本性。克里斯蒂娃将文本置身于社会和历史的大文本中,“我们不可能只在文本 的围篱之内了解这个文本,我们将这个文本放到文本的历史当中就是在文本 之中引进历史。 2 0 当文本在主体话语和他人话语之间建立了互文联系时,它就使得本来只用于 交流的话语不再只具有交流意义,而是可以不断的生产新意义。我们可以追寻出 克里斯蒂娃的理论来源,也可辨认出多项包含在此中的先前理论,克里斯蒂娃正 是将互文性这一原理实施在了思考酝酿互文性理论的过程中,互文性概念才得以 诞生。互文性的诞生也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理论的可操作性。经过上文概括总结, 我们看到巴赫金改造( 否定+ 创新) 了俄国形式主义,克里斯蒂娃接过索绪尔和 巴赫金二人的理论,“复读、强调、浓缩、转移和深化 二人的理论,并否定摧 毁了他们不合理之处,创新出自己的一套理论来。 1 8 同4 p 2 9 8 2 9 9 1 9 符号学第3 7 8 页转自欧美文学论丛第三辑申丹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 中人与文,话语与 文本克卑斯特瓦互文性理论与巴赫金对话理论的联系与区别秦海鹰 思考之危境克里斯蒂娃访谈录台北:麦 h 出版社,2 0 0 5 ,p 5 l 如果说互文性是相对比较抽象的一种性质那么互文本的提法则具体化一 些。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是文本的属性,一切文本都具有的特征。其它文本在此 交汇、综合、重组。因为是所有文本的属性所以每个文本都是。互文本 ,无须 去特别区分、定义。“如果认为互文本是可以提取或需要考证其出处的一段文字, 那就已经偏离了克里斯蒂娃的理论意图。棚1 但是互文性理论研究者逐渐倾向于以 互文本为研究出发点,因此对互文本的定义成为最大的争议焦点。各家之言都不 尽相同,不过迄今为止已基本达成共识是把一个文本所吸收的其它文本叫做互文 本鸵。克里斯蒂娃接过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将其“置换”成文本理论,互文性理 论与对话理论正好构成互文关系,后者是前者的“互文本 。因此可以说。互文 本的产生是一种“否定、摧毁、重建 的过程。 , 1 3巴特的转变作者之死与记忆中的普鲁斯特 随后这一理论得到包括“审视互文”的罗兰巴特( r 0 1 a n db a r t h e s ) 、“阅 读效果 的米歇尔里法泰尔( m i c h a e lr i f f a t e r r e ) 、“诗学误读”的布鲁姆 ( h a r 0 1 db 1 0 0 m ) 、在隐迹稿本中提出“模仿和隐文的吉拉尔热奈特、 认为互文的最主要手法为“引用的安东尼孔帕尼翁( a n t o i n ec o m p a g n o n ) 、 活用互文概念的洛朗坚尼( l a u r e n tj e n n y ) 和米歇尔施奈德( m i c h e l s c h n e i d e r ) 等多位理论家的推广和诠释。 我们首先来由结构主义立场转变为后结构主义立场,看看受克里斯蒂娃影响 最大、最为深刻的学者罗兰巴特。 巴特曾经在克罩斯蒂娃的博士论文诗歌语言的革命受到答辩委员会高度 赞扬之际这样表达自己的谢意:“你多次帮助我转变,尤其是帮助我从一种产品 的符号学转变到二种生产的符号学。2 3 巴特的文本观受克里斯蒂娃影响最深,然 而他和克罩斯蒂娃的角度却不样,克晕斯蒂娃是站在作者的角度,而巴特的角 度则明显偏移到了读者的身上。 审视互文的罗兰巴特在1 9 7 3 年出版的大百科全书中“文本理论”这 二词条里,阐述到“我们当然不能把互文性仅仅归结为起源和影响的问题;互文 是由这样一些内容构成的普遍范畴:已无从查考出自何人所言的套式,下意识的 2 1 互文性理论的缘起与流变秦海鹰p ,2 8 2 2 同上p ,2 9 2 3 互文性王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5 9 s o 引用和未加标注的参考数据。 2 文本没有中心系统,也没有终极的意义。他说,文本就像一颗洋葱头,“是 许多层( 或层次、系统) 构成,里边到头来没有心,没有内核,没有隐秘;没有 不能再简约的本原,惟有无穷层的包膜,其中包着的只是它本身表层的统一 。2 5 文本没有一成不变、确定的意义,我们可以做各种解读阐释,如此一来,作者的 权威受到质疑,读者的位置变得清晰,巴特甚至说“作者死亡,写作开始。 至 今为止,围绕巴特的“作者之死 观点依然纷争不止。西方有的研究互文性学者 认为,巴特把“蜘蛛 从“蛛网学 中剔除,也就意味着有一种先验模式,这种 先验模式本身也排除掉后来者( 读者) 的参与。, 1 4 互文性的各种流变热奈特与里法泰尔的不同阐释 法国文艺理论家、叙事学奠基人吉拉尔热奈特通过三部著作广义文本之 导论、隐迹稿本:二手文学、副文本:阐释的门坎来阐释他定义的互文性 理论,他巧妙地将克里斯蒂娃所定义的互文性兼容进自己的理论体系中。热奈特 提出了五种“跨文性”,互文性就是其中的第一种。 热奈特把互文性定义为“一个文本在另一个文本中的实际的存在”,是一种 “共存”,手法为引用和抄袭。这样定义下的互文性,被限定于一个非常狭窄的 范围之内,几乎只包括准确意义上的引文。其特点为“共存”,热奈特的另外一 种互文定义现在被学术界作为互文性现象来研究的“跨文性 是“超文 ( 1 聊c n e x t u a l i t y ) 。他说“我用超文性来指所有把一篇乙文( 我称之为超文) 和 一篇已有的甲文( 我称之为底文) 联系起来的关系,并且这种移植不是通过评论 的方式来实现的。“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包含了对原文的一种转换或模仿( 仿 作) ,先前的文本并不被直接引用,但多少却被超文引出。”27 戏拟和仿作是两种 主要形式。 另外一位狭义互文性代表者里法泰尔则强调“互文 是一种阅读效果,随着 里法泰尔的研究,互文性才真正成为一个接受理论的概念。在里法泰尔看来,读 m 互文性研究【法】蒂费纳萨莫瓦约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f l 版社,2 0 0 3 p 1 2 巧罗兰巴尔特:文体及其形象,转引自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p 2 2 0 拍热奈特的五种“跨文性”:互文性与超文性文中已有介绍,这里不再赘言。另外的几种:类文本,文本本 身和只能被称为是类文奉( 1 ep a m t 眈t e ) 之间维持的关系:诸如标题,副标题,序,等等。比起整篇文学作 品而言,这一类关系比较含蓄和疏远。元文性( m 6 t a t e x t l i a l i t 6 ) ,是指一篇文本和它所评论的文本之间的关 系。统文性( a r c h i t e x t u a l i t 6 ) 指文本同属一类的状况。 2 7 互文性研究p 4 l 萨莫瓦约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1 月 者对作品的延续构成了互文性的一个重要层面,它是读者的记忆,是无时序性的。 所以他对互文性的定义为“读者对一部作品与其它先前的或后来的作品之间关系 的感知 。弱 里法泰尔认为,一切互文关系都必须置于每一个文本的结构母体中予以考 察,文本和它的互文文本是同一结构母体的变体,并认为母体结构对文本变体具 有约束作用。意思是互文关系产生的首选条件就是“同一结构母体”,跳出“同 一 “母体 ,“互文 关系自然破裂,存无可存。读者对“互文关系 的“感知” 以对“母体 熟知为基本。 小结:理论家们当初发展自己的理论时并没有给自己的理论定下方向,大多 数是后人的划分和界定。现在般称克里斯蒂娃和巴特的互文性理论为广义互文 性,狭义互文性的代表人物分别是吉拉尔热奈特、米歇尔里法泰尔。他们定 义下的互文性成为了一种文学创作手法,人们普遍认为他们的互文性理论是互文 性理论中最有建设意义、最为积极的方面,因此他们的互文性理论亦称建构的互 文性,与此相对,克里斯蒂娃和巴特的阐述则被称为解构的互文性。 第二章从宏观角度看互文性与翻译活动 本章重点在于考察原作与译作之间是否存在互文关系。笔者在此斗胆就这个 问题简单阐述一点自己的浅见。 简单地来说,提起翻译,大多数人也许会认为,所谓翻译即是一种把外国的 文字转换成本国文字从而达到互相理解交流沟通目的人文活动。这是翻译的功能 与职责所在,如果译而不明,译而不达,译而不忠,译而不通,那么理解交流沟 通之事当然也无从谈起。然而翻译这项人文活动牵涉到东硒太多,各家讲堂上各 执己见。毫无疑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环境的进步,评判标准会有所改变,这 是理所当然的,因为人类在发展进步。然而笔者认为有一些属于本质属性的部分 是不会、也不应该发生改变的,就好比手机,再怎么增加复杂的拍照、听歌,甚 至上网等各种功能,它为了取得联络并进行沟通这一本质不会改变。 曾有学者列举过各位学者的意见,诸如钱钟书( 还有郭沫若) 评林纾的翻译, “林译的不忠实不但没有引起这些学贯中西的大学者的不满,相反倒是给了他们 嚣m i c h lr i 铂t 朗嗡l at r a d cl i n t e 呶蛾l ap s 6 e ,1 9 8 0 ,p 4 转引自互文性王瑾著广西师范大学 出版社2 0 0 5 年9 月 1 0 比那些忠实的译作更大的满足感 等2 9 。因此得出“是否忠于原文也许不一定、 也不可能是判定译文优劣或合格与否的惟一、绝对的标准 的结论3 0 。笔者对此 说法存疑,我们先来看看各位学者曾对翻译下过的各式定义,比如:“翻译是一 项对语言进行操作的工作,即用一种语言文本( t e 赋) 来替代另一种语言文本的 过程 ( 卡特福德)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在保持内容,也就是意义不 变的情况下,改变为另一种语言的言语产物的过程。”( 巴尔胡达罗夫) 、“翻译是 在接受语中寻找和原文信息尽可能接近、自然的对等话语,首先是意义上的对等, 其次才是风格上的对等。”( 尤金奈达) 3 1 等等不一而足。笔者认为,在翻译来 说,它必须也应该忠实于原文这一点即便斗转星移时空变换,也不该发生改变, 至于如何忠实、怎样才算忠实,什么是好的翻译、怎样判断,则属于不同层面的 问题探讨,翻译活动并不会因此而变质。在这里笔者对“忠实 这一点稍作探讨, 是因为互文性理论本质属性在于质疑、推翻、否定、叛逆,结合到翻译中来进行 研究是否合适以及如果以其为理论依托怎样开展研究才合理,是下文将要讨论的 问题,因此在这里先作一下铺垫。 现在让我们回到论题上来,怎样来看待翻译活动中存在的互文性,说得更具 体一些,即译作与原作之间是否存在互文关系。 , 秦海鹰教授在其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互文性问题研究中对互文 性的适用范围作了如下较为全面的界定:“互文性是一个文本把其它文本纳入自 身的现象,是一个文本与其它文本之间发生关系的特性。这种关系可以在文本的 写作过程中通过明引、暗引、拼贴、模仿、重写、戏拟、改编、化用等一系列互 文写作手法来建立,也可以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通过读者的主观联想、研究者的 实证研究和互文分析等各种互文阅读方法来建立。其它文本可以是前人的文学作 品、文类范畴或整个文学遗产,也可以是后人的文学作品,还可以泛指社会历史 文本。 3 2 互文性理论不仅注重文本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且更注重文本 四翻译研究新视野p 2 2 2 谢天振著青岛i :版社2 0 0 3 年7 月 加至十林纾先生当时所进行的活动,按照现在人多数人的观点,是将其定位于翻译的。翻译史上也都要提 到林纾先生的翻译。笔者妄苦,认为这一提法并不十分准确。当然林纾在当时对中国文学甚至可以说中国 社会产生的人影响足绝对的,然而林纾的译文究竟是否算是合格的译文,笔者觉得尚可斟酌。林纾先生 并不懂外文,实际一l :是对合作者的u 述进行笔录( 谢天振1 9 9 9 7 1 ) 谢天振先生认为林译的艺术魅力在于他 的“艺术性 l f 创造”。随后他也说林纾的翻译不仅在中国翻译史上,也是世界翻译史上的一个独特现象,因 此对林纾的研究也就成为一种文化交流和文学关系层面上的研究。 引翻译学个建构主义的视角吕俊侯向群著p 3 3 上海外语教育l i 版社2 0 0 6 年7 月 丑语际翻译的互文性研究赵明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 0 0 6 年5 月第1 3 卷第3 期 内容的形成过程,注重研究那些“无法追溯来源的代码,无处不在的文化传统 的影响。换句话说,互文性即指文本之间的横向、纵向关系。 现今我国译界已有很多尝试,将互文性理论与翻译相结合,并运用于翻译理 论与实践之中。2 0 0 6 年出版的译学新论丛书系列丛书中,就包括秦文华所 著翻译研究的互文性视角一书。另外也有多位学者就翻译与互文性关系进行 了论述,比如认为“任何文本都是互文本,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也是互文本 3 4 或 者认为“就翻译本身而言,无论在表像上还是从本质上来看,它都具有互文性特 征 蕊,“互文性理论强调的是文本结构的非确定性,认为任何文本都不可能脱离 其它文本存在,每一个文本的意义产生于它跟其它文本的相互作用中,同时互文 性理论体现了文本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原作与译作之间也不例外地存在着这 种互文关系。弱然而,笔者以为,在译学中运用互文性理论,尚有许多需要斟酌 和商讨之处,并且认为单纯称原文与译文本互为“互文本 等等的提法欠妥。关 于互文理论如何在翻译学中应用,想在此提出一些浅见。本章将分别从广义、狭 义互文性两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2 1 广义互文性角度 首先,我们先从广义的角度出发进行分析,应该如何看待原作与译作的关系, 原作与译作是否能够进入对方的“互文本”范畴。 克里斯蒂娃在文学创作的革命中说:“互文性一词指的是一个( 或多个) 信号系统被移至另一系统中。但是由于此术语常常被通俗地理解为对某一篇文本 的考据,故此我们更倾向于取易位( 觚l s p o s i t i o n ) 之意,因为后者的好处在 于它明确指出了一个能指体系( s y s t 6 m es i 嘶f i a n t ) 向另一能指体系的过渡,出 于切题的考虑,这种过渡要求重新组合文本也就是对行文和外延的定位。3 7 首先我们知道,翻译工作中最无法实现的,恐怕就是“能指体系 的“过渡 了。 克里斯蒂娃的“能指体系 的过渡,显而易见是针对同一符号体系而言。在此想 要再次强调一下互文性的主要特性就在于“一个文本的价值在于它对其他文本的 3 3 克单斯特瓦的诗学研究罗婷着中国社会科学l l l 版社2 0 4p 8 3j o n a m a nc u l l 吼n ep i l r 蛐i to f s i 印s : s c i t i i o t i c s ,“t 啪t u r e d e c o n s t n l c t i o n ,c o m e l l :c o m e l iu n i v e r s i t yp 瞄s 19 9l ,p p 10 3 - l0 4 3 4 从互文性角度看翻译的义奉解构和重构过程夏家驷,时汶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 0 0 3 年第一期 3 5 在翻译文本新墨痕的字里行间从互文性角度谈翻译秦文华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2 0 0 2 第二期 弘译者主体性的互文性诠释贺鸿莉安徽教育学院学撤2 0 0 7 年3 月第2 5 卷第2 期 3 7 克里斯特娃,文学创作的革命( l ar 6 v o i u t i o nd ul 锄g a g ep 0 6 t i q u e ) s 叫i l 出版社,1 9 7 4 年,第6 0 页转 自互文性研究【法】蒂费纳萨莫瓦约邵伟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 0 0 3p 6 整合和摧毁作用 ,在于“否定 和“重组 。 乔治斯坦纳( g e 0 娼es t e i l l 1 9 2 9 ) 在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 ( a f i 盱b b e l :a 啾o f l 缸g u a g ea n dt r a n s l a t i o n ) 一书中对翻译的本质作了深刻 有力的阐发,特别是关于翻译的步骤,他认为有以下四点:信赖( 吣t ) ;侵 入( a g 黟懿s i o n ) 吸收( i l l c o q o 瑚【t i o n ) 补偿( r e s t i t u t i o n ) 。3 8 其中前两点即“解 读”“理解 两个阶段,其中“吸收”一点似乎使原文与译文之间具备了互文特 征,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斯坦纳所说的吸收是指不论如何“从原作中的引进 总有可能搅乱或重组译文语言的结构。 而不是原作能指体系的“移位 “过渡 和“重组 。对于原作和译作来说,二者各自在自己的语言体系内推翻了旧有的 文学语言模式。原作与译作的互文特性各自体现在自己的语言体系内,这点我们 后文会讲到,它们之间不存在互文特性。译作也不可能去摧毁原作然后把它整合 为自己的部分,因为,根据雅各布森的信息对等论,翻译所涉及的是两种不同语 符中的对等信息。也就是说,译作要“对等”于原作,而不是去“否定 。而最 后一点“补偿 ,也很明了,译者有可能给译文“增进导致不同后果的新成分 ( 参照3 2 2 中的第5 小点) ,译者必须还原,作些“补偿”,说到底仍旧是为 了“对等 于原文。 但是也并非因此就走向极端,认为译事不可,“不可译”。这是因为符号的另 一面所指。前文有过论述,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对能指和所指的分割都不同、 千差万别。虽然“世界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不同的民族语言却给它刷 上了不同的颜色 3 9 ,但是语言符号代表了一个社会的价值系统,它内容平面 ( 所指) 的共享性、可传达性使得译事可能。 在词、对话和小说中有这样的定义:“文字词语之概念,不是一个固定 的点,不具有一成不变的意义,而是文本空间的交汇,是若干文字的对话,即作 家的、受述者的或人物的,现在或先前的文化语境中诸多文本的对话”。4 0 这是文 学创作的性质,兼容多方智慧有机结合再化为自己的绕指柔。而译者并非作家, 虽可揣摩作者、与其对话,按照作者设定好的路线查寻意义、解读文本,但绝不 可能多出力气,超越作家擅自对话、妄下结论。奈达曾经给翻译下过这样的定义: 3 8 西方翻译简史( 增订版) 谭载喜著商务印书馆2 0 0 4 p 陀18 3 9 符号学文学论文集p 8 赵衡毅编选百苑文艺出版社2 0 0 4 年5 月 柏“互文性”理论的后现代文化语境郝永华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第2 l 卷) 2 0 0 5 年第l l 期 “所谓翻译,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 的信息。1 译者肩负使命,必须使出浑身解数,尽可能准确、完整地向目的语读 者传达“特定 的文本意义。不能任意曲解作者所指的意义。他能做的只是努力 还原作者的文本而已,不过在用自己的语言分享并转述他人已形成的思想成果。 在克里斯蒂娃那里,“文本”是一种批评行为或“元语言的行为,在其中 主体为了取得自己的发言权而细察先前的和当代的文本,肯定某些文本并否定其 它文本。更具体地说,互文性是一个为了创造新文本而摧毁旧文本的“否定的” 过程,互相指涉并发生颠覆性( d e s 仃u 嘶v e ) 的变化,才是互文性理论的重要意 义所在。“在某个诗性书写中,某种意义作用的凝结会出现在某个字上,也 会诉诸作家曾经写出的另一个文本上,而透过某些有声的重复便具体的呈现出 来。作者一向得面对先于他的传统,并必得予以否定,才得以创新。4 2 那么, 译作是否经历了一个为了“创造 自己而“摧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