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捅要 农民工的城镇就业,随着我国经济地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地不断加快,门 益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本文将以农民工的城镇就业为研究对象,运用发展 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以中国统计年鉴各年资料为主,采用表格、曲 线图、对比等综合分析方法,对中国农民工城镇就业问题作以详细分析。 论文首先在文献综述里介绍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这里既有国外的经典理论, 也有国内前沿的研究成果。然后,详细地描述了中国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的概况, 此部分主要包括农民工概念的界定、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的历史回顾以及农民工在 城镇就业的一系列的特点,给读者提供一个有关农民工城镇就业的清晰、具体的 轮廓。 农民工在城镇就业除了要受到自身素质地影响外,更重要的是还会受到城镇 劳动力市场运行情况的影响,因此本文在分析影响农民工城镇就业的影响因素时, 二e 要从城镇劳动力市场出发,分析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情况对农民工城镇就业地影 响。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主要存在三大特点:一是劳动力的供给大于需求,这将 是我国劳动力市场长时问内的一个特点,二是我国劳动力市场是自发形成的,各 种机制不健全,造成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性,三是我国劳动力市场运行外部 制度环境决定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割性。这些特点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工 在城镇中的就业,致使农民工在城镇就业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即就业的流动性强、 稳定性差,就业的层次低、工资低,农民工的权益不能受到很好的保护。 在论文的第四章主要分析了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的空间以及未来的就业趋势分 析。农民工能否很好的在城镇就业主要取决于城镇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吸纳能 力,也就是说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空间如何。这一部分主要具体分析了城镇劳动 力的供求状况,结合农民工自身的状况,分析了农民工城镇就业的空间,再者还 分析了农民工未来就业的趋势。 最后论文论述了要促进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应该采取的对策,主要有:一是 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二 是要完善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健全各种制度政策;三是加大对农村以及农民工 的教育培训投入,提高农民工的文化技术水平,增强他们的就业能力。 关键词:农民工城镇就业城镇劳动力市场劳动供求 a b s t r a c t o b t a i ne m p l o y m e n ti nt h ep e a s a n tw o r k e r sc i t i e sa n dt o w n s ,w i t ht h ec o n s t a n t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e c o n o m y o fo u rc o u n t r y , t h ec o n s t a n tq u i c k e n i n go ft h eu r b a n i z a t i o n p r o c e s s ,b e c o m et h ec o n c e r n e df o c u so ft h ee c o n o m i ce d u c a t i o n a lc i r c l e sd a yb yd a y t h i st e x ti si tf o rr e s e a r c ho b j e c t ,u s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e c o n o m i c s ,r e l e v a n tt h e o r yo f w o r k i n ge c o n o m i c s e t c t oo b t a i ne m p l o y m e n tw i t hc i t i e sa n dt o w n s ,p e a s a n to fw o r k e r , t a k ea l ly e a rm a t e r i a l so ft h ec h i n e s es t a t i s t i c a ly e a r b o o ka st h ec o r e ,a d o p ts u c h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n a l y t i c a lm e t h o d sa sf o r m s ,c u r v eg r a p h ,c o m p a r i n gw i t h ,e t c ,d o c h i n e s ep e a s a n t se n g i n e e r i n gu r b a ne m p l o y m e n tq u e s t i o nw i t h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 t h et l l e s i sh a si n t r o d u c e dt h e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b o t h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i nt h e d o c u m e n ts u r v e ya tf i r s t ,t h e r ei saf o r e i g nc l a s s i c a lt h e o r yh e r e ,t h e r ea r er e s e a r c h r e s u l t so fd o m e s t i cf r o n tt o o t h e n ,h a v ed e s c r i b e dt h eo v e r v i e wi nu r b a ne m p l o y m e n t o fc h i n e s ep e a s a n tw o r k e ri nd e t a i l ,p a r tt h i si n c l u d ep e a s a n td e f i n i t i o n ,p e a s a n t w o r k e r ,w o r k e ro fc o n c e p ti nu r b a nh i s t o r yr e v i e wa n dp e a s a n tw o r k e ro fe m p l o y m e n t i nas e r i e so f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3t h a tc i t i e sa n dt o w n so b t a i ne m p l o y m e n tm a i n l y , p r o v i d ea c l e a r ,c o n c r e t eo u t l i n eo b t a i n i n ge m p l o y m e n ta b o u tp e a s a n t se n g i n e e r i n gt o w nf o r r e a d e r p e a s a n t sw o r k e r so b t a i ne m p l o y m e n tb e s i d e si n f l u e n c i n gb yo n e so w nq u a l i t yi n t h ec i t i e sa n dt o w n s ,t h em o r ei m p o r t a n tt h i n gi st ob ei n f l u e n c e db yr u n n i n gs i t u a t i o no f u r b a nl a b o rm a r k e t ,s ot h i st e x t ,w h i l ea n a l y z e dt h a ti n f l u e n c e st h ei n f l u e n c ef a c t o ro f u r b a ne m p l o y m e n to fp e a s a n t se n g i n e e r i n g ,p r o c e e df r o mu r b a nl a b o rm a r k e tm a i n l y , a n a l y z e d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i lu r b a ne m p l o y m e n to fp e a s a n t s e n g i n e e r i n go fr u n n i n g s i t u a t i o no ft h el a b o rm a r k e t t h eu r b a nl a b o rm a r k e to fo u rc o u n t r yh a st h r e em a j o r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m a i n l y :f i r s t ,t h ew o r k f o r c e ss u p p l yi sg r e a t e rt h a nt h ed e m a n d ,t h i sw i l l b ea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i nl o n gt i m eo fl a b o rm a r k e to fo u r c o u n t r y ,s e c o n d ,t h el a b o rm a r k e t o fo u rc o u n t r yt o o ks h a p es p o n t a n e o u s l y , v a r i o u sk i n d so fm e c h a n i s m sa r ei m p e r f e c t , c a u s eo fo u rc o u n t r yc o m p l e t i o no fl a b o rm a r k e t ,t h i r d ,o fo u rc o u n t r yl a b o rm a r k e t o p e r a t ee x t e r n a ls y s t e me n v i r o n m e n td e t e r m i n eo fo u rc o u n t r yp e r s o nw h oc u ta p a r to f l a b o rm a r k e t t h e s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r ea l li n f l u e n c i n gt h ep e a s a n tw o r k e r se m p l o y m e n t i nt h ec i t i e sa n dt o w n st oac e r t a i ne x t e n t ,c a u s ep e a s a n tw o r k e r st oh a v eas e r i e so f q u e s t i o n si nu r b a ne m p l o y m e n t ,n a m e l yt h eo n et h a to b t a i ne m p l o y m e n t i sh i g h l yl i q u i d , t h e s t a b i l i t y i sb a d ,t h el e v e lo fe m p l o y m e n ti sl o w ,t h es a l a r yi sl o w ,t h ep e a s a n t w o r k e r sr i g h t sa n di n t e r e s t sc a n tr e c e i v ev e r yg o o dp r o t e c t i o n h a v ea n a l y z e dm a i n l yi nc h a p t e rf o u ro ft h et h e s i sp e a s a n t sw o r k e r sa r ei ns p a c eo f u r b a ne m p l o y m e n ta n df u t u r ee m p l o y m e n tt r e n da n a l y s i s p e a s a n tw o r k e rc o u l dv e r y f i n et oi si td e p e n do nu r b a nl a b o rm a r k e tt oa b i l i t yo fa b s o r b i n g ,p e a s a n to fw o r k e r m a i n l yt oo b t a i ne m p l o y m e n ti nc i t i e sa n dt o w n s ,t h a ti st os a yh o wt h ee m p l o y m e n t s p a c ei nt h ec i t i e sa n dt o w n so fp e a s a n t se n g i n e e r i n gi s t h i sp a r tm a k e sac o n c r e t e a n a l y s i so ft h es u p p l ya n dd e m a n ds t a t eo ft h eu r b a nw o r k f o r c em a i n l y , c o m b i n et h e w o r k e r so w ns t a t eo fp e a s a n t s ,h a sa n a l y z e dt h es p a c eo fu r b a ne m p l o y m e n to f p e a s a n t se l l g i n e e r i n g ,h a v em o r e o v e ra l s oa n a l y z e dt h et r e n do fo b t a i n i n ge m p l o y m e n t i nt h ef u t u r ei np e a s a n t se n g i n e e r i n g t h e s i se x p o u n dt h ef a c ti si tp r o m o t e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t h a te m p l o y m e n ts h o u l dt a k e i nc i t i e sa n dt o w n s ,w o r k e ro fp e a s a n t ,t ow a n tf i n a l l y , a sf o l l o w s ,m a i n l yf i r s t , d e v e l o pt h el a b o r - i n t e n s i v ei n d u s t r y i nam o r ec o s t e f f e c t i v em a n n e ri ni n d u s t r i a l s t r u c t u r ea d j u s t m e n t ,i n c r e a s et h ea b i l i t yo fa b s o r b i n gt ot h ew o r k f o r c e ;s e c o n d , i m p r o v et h eo p e r a t i n gm e c h a n i s mo fl a b o rm a r k e t ,p e r f e c tv a r i o u sk i n d so fs y s t e m p o l i c i e s ;t h i r d ,i n c r e a s et h ei n p u ti n t oe d u c a t i o na n dt r a i n i n go ft h ec o u n t r y s i d ea n d p e a s a n t se n g i n e e r i n g ,i m p r o v et h ec u l t u r a le n g i n e e r i n gl e v e lo fp e a s a n t se n g i n e e r i n g , s t r e n g t h e nt h e i re m p l o y m e n ta b i l i t y k e y w o r d :p e a s a n tw o r k e r o b t a i ne m p l o y m e n ti nt h ec i t i e sa n dt o w n s u r b a n l a b o rm a r k e t s u p p l ya n dd e m a n dt h a tw o r k 郑重声明 本人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撰写并完成的,学位论文没 有剽窃、抄袭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的侵权行为,否则,本人愿 意承担由此产生的一切法律责任和法律后果,特此郑重声明。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 :i 1 崤荚 1 口d 、r 年j 月l r 曰 我国农民t 城镇就业问题研究 第一章导论 1 1 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一方面我国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另一方面我国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的低下影响着我 国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如何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缩小城乡 差距,如何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成为我国现阶段政府、 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于是各地政府为了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纷纷 出台政策鼓励农民外出打工,鼓励农民去城镇找工作,以促进农民收入地提高 与城镇化进程地加快。 但农民进城后还会受到城镇中各种因素地影响,因此问题的研究与政簧的 制订不能仅仅停留于鼓励农民进城打工,必须进一步研究农民进城后,所面临 的城镇劳动力市场的特点、运行机制;农民工就业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以探 讨农民工城镇就业的内在规律,以更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本文试图 从农民工在城镇的就业情况及变化特点的角度出发,分析城镇对农民工的吸纳 能力,探讨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的内在变化规律、影响因素,以期望提出有意义 的政策建议,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农民在我国一般是指在生活在农村,并且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 具有农村户口的人口。而农民工是指在我国具有农村户口但却在城镇中从事非 农业活动的人口。农民工的出现是我国就业结构随着产业结构转变的一种反映。 对农民工城镇就业的研究,是把农民工放在城镇劳动力市场的范围内,深入了 解农民工在城镇中就业所受到的各种因素的影响,在了解这些影响因素的情况 下,探讨如何进一步促进农民工在城镇中就业,达到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 移的目的。因此对农民工城镇就业的研究,可以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农村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从而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 2 文献综述 1 2 1 国外农民就业转换理论 1 2 1 1 刘易斯的就业转换理论 1 9 5 4 年刘易斯发表的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书,认为:在具 我国农民工城镇就业问题研究 有二元经济结构特征的社会里,即工业化进程中一国经济同时存在着传统农业 与现代工业,因为传统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收入固定在糊口水准的劳动力,所 以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弹性,工业部门可以获得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而只支付与 传统农业维持生存部门相应的工资。廉价的、无限供给的劳动力资源被用来代 替资本为工业部门吸收,工业部l 所获超额利润被用于再投资,创造新的资本 扩张,又越来越多的吸收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随着资本利润的积累,资本 规模也就越来越大,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消失为止。在农 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的过程中,传统农业部门逐渐摆脱了剩余劳动力的负 担得以挣脱贫困,并开始了真正的增长与发展,此时二元结构的经济转换成为 同质即一元现代经济。 1 ,2 t 。2 费景汉、拉尼斯的就业转换理论 “费一拉”认为,要使就业转换得以实现,必须保证农业迅速增长到足以满足 越来越多的非农产业劳动对产品的消费需求,个几乎没有新的农业技术进步 和新的农业投资的农业,是停滞萎缩的农业,它将弓 起非农业工资成本的急速 高升,从而侵蚀用于非农业发展的利润和资金,使非农业吸引农业剩余劳动力 的过程处于停滞状况,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是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费 拉”理论比刘易斯更加详尽的叙述了在经济转换中,就业结构转换的条件和阶 段,重视人口增长因素,提出了部门间平衡发展的思想。 1 2 1 3 托达罗的就业转换理论 6 0 年代末到7 0 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从发展中国家农村入口流 入城镇和城镇失业同步增长的矛盾现象出发,创立了自己的人口流动模型。他 认为,由于城镇中失业率的存在,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决定因素,是 城镇经济结构差异以及迁移者对迁移成本和效益的权衡,其动力不仅取决于城 乡实际收入水平的差异,而且取决于城乡预期收入水平的差异。他把农业人r 迁入城镇就业的可能性与城乡供需因素有机结合起来,认为超过城镇就业机会 增长率的人口迁移率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合理的,城镇失、韭率高是大部分发展 中国家城乡之间经济比例严重失衡不可避免的结果。 1 2 。2 国内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成果综述 我国农民i :城镇就业问题研究 1 2 2 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转移的模式及其变化。主要分析大量农 民工出现的原因,大致可归结为三点:一是制度的松动,统购统销制度的取消, 粮油票的停止使用,户籍制度的松动,这些制度的变化为农民进入城镇打下了 基础;二是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低迷,人地矛盾加强,农民收入增加缓慢;三是 城镇二三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为进城的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农民的转移模 式有三种:农村就地转移、乡镇企业的离土不离乡以及近阶段的主要形式离乡 不离土。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转移模式。 1 2 2 2 农村劳动力问题是农业问题的关键,提出农业问题在农业之外、 农村问题在农村之外的论点。众多经济学家认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 减少农民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只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才能提高农 村劳动生产率,只有促进农民的非农就业,才能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 1 2 2 3 农村劳动力的剩余与去向。很多专家学者对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 进行了估计测算。学者们大都赞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最佳去向是城镇化,在 具体道路上一般多主张以小城镇建设作为城镇化的主要内容。但是也有一些学 者不赞成小城镇,而提倡农民直接进入大中城镇。 1 2 2 4 影响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因素。农民发现在城镇正规部门就业 是非常困难的,一些学者认为户籍制度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城镇居民是传统体 制的受益者,所形成的既得利益对政府产生压力,对于劳动力流动的规定继续 保持其歧视性,还有人认为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决定他们抓住就业机会的能力, 文化素质越高的农民越容易在城镇中找到工作。由此得出结论要促进农村劳动 力的转移,较为重要的两点一是改革传统的户籍制度,二是采取措施提高农民 的文化素质。 1 2 2 5 关于农民工的相关研究。随着大量农民涌入城镇,有关城镇农民 工的一系列问题逐步映入众多经济学者的视野,这一部分的相关研究对象为已 经进入城镇的农民工,其有关研究主要有:是农民工的流动成本与收益的研 究;二是农民工进城所遇到的各种歧视及就业障碍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城镇劳动力市场的二元结构性:三是农民工进城对城镇就业的影响。关于农民 工的研究一般处于初级研究中,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由以上有关农衬劳动力研究成果可知,关于农村劳动力的研究,其研究角 我国农民_ t 城镇就业问题研究 度大致有四种:( 1 ) 从加快城镇化进城的角度出发,要提高城镇化水平,必须 把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中去;( 2 ) 从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角度出发, 提高农民收入,破解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减少农民,即转移农村劳动力;( 3 ) 从促进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角度出发,研究影响农民非农就业的因素,大多 从制度上找原因即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及教育制度;( 4 ) 从微观角度分析农民 :进城的成本及收益,其中声讨最多还是户籍等相关制度。 在现阶段关于农村劳动力的研究中一般从宏观,从制度的角度出发,研究 对象( 1 ) 以国家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 决三农问题必须转移农村劳动力,( 2 ) 象,探讨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各种因素。 1 3 研究思路与方法 或者以整个农村为研究对象,提出要解 以农民工为对象。以微观主体为研究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当前研究成果中,证明了农村劳动力非农转移的重 要性,同时也提出了改革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教育制度以及建立城乡统一的 劳动力市场等等相关的政策建议。从另一个角度考虑,不管是改革户籍制度还 是教育制度都是从劳动力的供给出发,从劳动力本身出发,给农民以择业自由, 但是还需从需求的角度来研究,城镇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的吸纳能力如何,把 农民工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把农民放入城镇劳动力市场中。本文试图以农民 工城镇就业为研究对象。结合城镇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分析影响农民工就业的 因素。 本文的研究思路为:在影响农民工就业的因素分析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 考虑:一是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及其他相关因素;二是研究城镇劳动力市场,因 为农民工进城后,首先所要面临的是城镇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 况及其运行机制是影响农民工就业的主要因素,所以本文在回顾我国农民工就 业基本概况后,首先分析了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特点对农民工在城镇 就业的影响,从而所造成的农民工在城镇就业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其次结合 农民工自身的特点与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供求状况,分析了农民工在 城镇的就业空间以及未来趋势;最后提出促进农民工就业的对策建议。 我国农民t 城镇就业问题研究 第二章我国农民工城镇就业概况 2 1 农民工概念的界定 2 1 1 我国农民工出现的历史背景 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情形有所不同,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不断变化的。不 仅经济学家们所关注的各种课题会由于政治和社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而且随 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关的政治、社会等等各种因素的变化,人们的行为也在 发生变化,由于这些变化,历史的观察在经济学中就比在自然科学中显得更加 重要。我国农民工是在一定的经济、制度环境下出现的,因此我们在探讨农民 工问题时,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农民工出现的历史背景,以更好地解决农民工 的城镇就业问题。 在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起点很低,中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 而直接进入较高的工业发展阶段,在经济竞争中取胜,迅速增强经济实力,这 又是经济发展战略选择的目的;经济发展战略选择还有两个制约条件为:一是 中国建国初期受到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与制裁,中国迫切需要迅速建立较为完 备、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这是外部制约条件:二是中国当时农村人口占总人 口的8 0 - 9 0 ,而且大多数农村人口处于贫困状态,这种极度的贫困使得如果 以轻工业为优先发展部门,无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有效需求,从而无法为工业 发展提供资本积累。上述的一个目的两个条件致使中国在建国初期选择了重工 业优先发展的战略。这种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在农村反映为:人民公社制度、 统购统销政策和户籍管理制度三位一体的传统农村经济体制。由于这种制度的 实施使得农民这个在本源意义上只是一个职业的概念在我国逐渐演变为一种身 份,农民作为一个职业概念是指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和取得土地经营收入的那部 分劳动者,然而在中国传统的农村经济体制下农民则是指除了拥有非农业户n 之外的所有人,农业户口是指落户在农村社区、与农业生产相联系的人口,而 城镇则是由从事工商业等非农业人口构成的社区。农民作为一种特殊身份,是 与户籍管理和统购统销这两项制度联系在一起,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农民被剥夺 了向城镇自由流动的权利,被严格限制在农村社区内。 我国农k 工城镇就业问题研究 1 9 7 8 年以来,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要内容的农村微观经济体制改革, 这次改革带来农业劳动生产力的大解放,使得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迅猛提高,这 创造了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也使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显现了出来,随 之而来的是农民从农业向非农业、从农村向城镇的转移。在8 0 年代初期农村社 区范围内自发地向二、三产业转移,就地办起乡镇企业。于是,就有了“离不 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民工”。这时候的“农民工”,一方面是农业户口,户籍 身份是农民,在家承包集体耕地,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在乡镇企业上班,从事二、 三产业劳动,拿乡镇企业工资,就职业而言,他们已经是工人。到8 0 年代中 期,经济体制革由农村扩展到城市,城市二、三产业获得迅速发展,需要大量 劳动力,再加上粮食、副食品的购销逐步放开于是,“离土又离乡,进厂又进城” 的“农民工”大量出现了。目前已远远超过城镇国有和集体所有制企业职的总和。 2 1 2 农民工概念的界定 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是城镇化进程一个重要的方丽,在西方国家的城镇 化进程中先后也出现了农民向城市的转移,这种人口转移是经济发展到r 一定时 期的一种必然出现的现象。而我国的这种人口转移由于产生的经济、制度环境 不同,因此有着自身的特点与规律。我国现阶段的“农民工”实质上已成为工人 阶级的主力军,但在身份意义上仍然属于农民。进城“农民工”是指经常或大部 分时间在城镇务工,但户籍仍在农村的哪个社会群体,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 进城“打工农民”,他们在现行的户籍制度下仍然被认定为农民,但他们却已经 从农民中分化出来,不同程度地融入城镇社会不再是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 非农产业。“农民工”,虽然已经从农村走向城镇,却又不被城镇所完全融入。 这就不难理解,“农民工”问题的出现,是与我国城镇化进程严重滞后联系在一 起。现行户籍制度下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城市的制度安排和 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对封闭性,使得相当数量的“农民工”只能成为城镇当中匆匆 来去的过客,而难以在城镇安居乐业。由此可见,“农民工”问题,本质上还是 归属于农民问题。 2 1 3 我国农民工城镇就业问题的重要性 6 我国农民工城镇就业问题研究 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众多矛盾,这些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 的良性循环发展,要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必须着手解决经济中所存在的一 系列矛盾。而在现阶段经济中突出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经济发展的矛 盾主要是,我国二元结构特点突出,城乡不能统筹协调的发展,城市化水平明 显低于工业化水平,城乡差距日益扩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如何促使城乡经 济的统筹协调发展? 如何加快城市化进程? 如何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 距? 这所需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其实就是个问题的不同方面,要解决上述的 一系列问题,其根本就是消除我国的二元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人 口向城市的转移,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的非农业收入,另一方面就 是减少农村劳动力的数量,促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率,从 而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民的收入。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如何对待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也就是如何促使农民职业的顺利转换。可以看出如 何使得进城的农民工更好的就业,就逐渐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在现 阶段我国城市中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如何对待和解决农民工城镇就业问题 显得异常重要。 2 2 农民工城镇就业特点分析 自改革以来,农民不断涌入城镇寻找工作务工,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民工 潮”,据测算,1 9 7 8 - 2 0 0 0 年,全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1 3 亿 人,平均每年转移5 9 1 万人,数目如此巨大的农民进城打工,那么他们主要从 事那些职业,也就是说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的特点有哪些,要把握农民工的就业 规律,必须首先对农民工城镇就业的特点有详尽的了解,以便为农民工更好地 就业创造条件,采取措施进一步促进农民工的就业。 2 2 1 农民工自身特点分析 2 2 1 1 农民工自身素质 在现代社会,决定一个人职业社会地位高低的主要因素,往往被归因为人 们受教育程度的高低。而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家庭 我国农民_ l 城镇就业问题研究 出身。一般来说,越是出生于下层阶层家庭的子女,其所受学校教育的时间就 越短。一般贫困的农民家庭,为了尽早获得子女对家庭的经济贡献,有着较早 结束其子女学习生涯的决策偏好。而且,我国近年来学校收费数额的增加,也 使某些贫困阶层家庭不得不较早结束其子女的学校生活,迫使子女较早地进入 就业通道。这些都或强或弱地影响了贫困阶层家庭对其子女的人力资本投资, 使其子女获得的教育水平低下。外出打工的农民一般只有初中以下学历低学历, 这使得绝大多数农民工几乎不可能获得有声望的技术含量高的工作,一般只能 进入非j 下规就业渠道。 首先我们看一下我国近几年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结构,我国农村劳动力的 文化水平是以小学和初中程度为主。如下表所示: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教育 程度的分布状况,也就是城镇就业的农民工的文化教育程度的分靠状况,2 0 0 0 年初中以下程度占8 0 5 8 ,高中程度占1 3 3 8 ,而中专及大专以上仪占6 0 5 。 这一特点决定在城镇打工的农民只能从事简单的、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劳动。 其次,从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水平上看,由于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向 高等院校输入生源,各学校教育的目标也是提高入学率,这样造成高中及初中 的教育几乎没有涉及到技术教育,学生也并未为进一步学习技术打下相应的基 础。从而使得没有进入高等院校的高中及初中毕业生,一旦进入社会,回到农 村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变得无用武之地:进入城镇打工则又没有一定的技术,因 此就业也比较困难。而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部分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其所掌握 的技术更是有限。 表1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教育程度的分布状况单位:( ) 2 0 0 0 生1 9 9 9 钲1 9 9 8 住1 9 9 7 位 文盲、半文盲 1 2 01 5 01 5 71 8 7 小学 1 8 1 41 8 6 11 9 8 82 1 3 2 初中6 1 2 45 9 7 45 8 6 65 8 5 0 高中1 3 3 81 4 2 31 4 1 3 01 3 7 7 中专4 6 54 6 24 3 33 5 1 大专以上1 4 01 3 01 2 61 0 3 数据米源丁: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国家统计局农凋队 2 0 0 0 年中围农村劳动力 就业及流动状况 我国农民工城镇就业问题研究 2 2 1 2 社会关系网络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获得飞速发展, 信息的传递以惊人的速度加快,信 息传递的成本则以惊人的幅度降低。一个在农村中生活的农民可以通过电视看 到全世界各地的现场直播,甚至可以通过宽带看到世界各地的信息。然而,在 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职业选择中,农民根据的主要信息来源依然是传统的亲缘 和地缘的社会网络:即使在进城务工以后,农民工的生活圈子所依赖的仍是这 一社会网络。 中国的乡土社会是特别重视以家庭为纽带的亲缘和地缘关系的。传统中国 人的关系建立靠的是天然的亲缘和地缘关系,然后再进行复制或延伸出束其他 关系,如朋友、同事、同学、战友等等。对中国人来说,即使两个人彼此之间 没有交往,但只要有天然的亲缘和地缘关系存在,就可以义务性地和复制性地 确保他们之间的亲密和信任关系。对一个生于乡村的农民来说,面对纷繁复杂 的社会,求职的关键问题不是信息多少和重复与否,而是此信息是真还是假, 如何保证自己不受骗,所以依赖亲缘和地缘关系从农村到城镇也就在情理之中。 进入城镇以后,由于身份、经济地位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外地农民工在流入 地成了一个和当地社区居民和社会生活相对隔绝的较为孤立的群体,所以,民 1 :进城就业后虽然生活在城镇,但并没有真正地融入城镇生活,没有建立起以 业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圈子,其生活圈子仍然建立在亲缘和地缘关系上。作为 在权力、地位和社会声望方面处于劣势的边缘群体,一方面他们离开了迁出地 曾经有过的亲戚邻里关系和其它社会关系网络,另一方面他们几乎没有可资利 用的稀缺资源或特殊等价物参与到城镇更广泛的社会交换中,去换取自我发展 的资源和机会。 农民的这种社会网络特征,即在进城就业时主要依靠农村的亲缘与地缘关 系来寻找工作;在进入城镇之后其生活、交往等依然依靠亲缘与地缘关系,造 成这种特征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在城市化进程初期,依靠亲缘与地缘寻找工作的 就业方式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也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完善, 不能为农民进城就业提供必要的就业信息与就业渠道;更重要的是存在的一系 列城乡分割的制度,如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及与此相关的教育制度等,这 些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民工在城镇中的就业、生活,这种分割的制度, 9 我国农民工城镇就业问题研究 致使农民工在城镇中无法获得城市市民所拥有的一系列公平待遇,从而在城镇 就业与生活中,遭到歧视,进而使得农民工的生活圈子、感情寄托依然在农村 的亲戚、朋友,无法真正融入城镇的生活,其社会网络关系依然在农村。 农民工的这种社会网络关系造成农民进城就业方式受到局限,另一方面造成 农民工在城镇与农村的往返迁移现象,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局部转移而不是 全部转移。 2 2 2 农民工就业的地区结构特点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农民工就业的地区分布,从整体上来看农民工就业地域占 比例最大的是乡内地域,2 0 0 0 年这一比例为4 5 9 。,但是这一比例在逐年缩小, 1 9 9 7 年为5 3 2 。、1 9 9 9 年为4 8 5 。;2 0 0 0 年农民工在省外就业的比例为 2 4 9 。,在县内乡外就业的比例为1 4 3 产,在省内县外就业的比例为1 4 8 尊, 也就是说农民工在省外就业的比例分别高于在县内乡外与省内县外的就业比 例,并且在1 9 9 7 、1 9 9 8 、1 9 9 9 年的情况与2 0 0 0 年的情况相同,而且在省外就 业的比例在逐年增加,1 9 9 7 年这一比例为1 7 8 ,在1 9 9 9 年就增加到了 2 0 7 。,在2 0 0 0 年这一比例更是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说明农民的就业地域 在不断的扩大,农民趋向范围更大的地区就业。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农民工在跨省外出就业时主要的就业地区,在2 0 0 0 年 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在各省就业的分布状况,在这些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村劳 动力中,在广东省就业的占全国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村劳动力总数的5 1 6 ;在 浙江省就业的占7 7 0 :在上海市就业的占5 9 0 ;在北京市就业的占5 1 :在 福建省就业的占4 3 ;在江苏省就业的占3 5 。进入这6 个省市就业的跨省 流动就业农民工占全国跨省流动就业的农民工总数的7 8 2 。从这些数据上看, 广东省是我国吸纳农民工最多的省份,而且在农民工就业的最多的前六个省市 都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与珠江三角地区。从地区上来看,农民工就业 数据来源于劳动保障培训就业司国家统计局农调队2 0 n o 年中国农村农劳动力就业及流动状况 。f 可f : 。f 。垌j l 州i 1 州l : hi 。 叫l 0 我国农民工城镇就业问题研究 也主要集中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从农民工的来源地来看,我国农民工主要来 源于几个农业大省与人口大省,其中来自四川省的农民工占全部农民工的比重 为1 8 7 ,来自江西的占1 3 9 ,湖南为1 0 7 ,安徽为1 0 5 。这种情况表明, 我国东部地区由于经济发达,处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前沿,在就业机制等方 面比较灵活,对劳动力的需求很大,而中部地区的人口众多,又多为农业大省 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不及东部的发展水平高,难以吸收为数众多的劳动力,这样 就造成大量农民涌向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因为这些地区能够为他们提供工作。 表22 0 0 0 年跨地区流动就业农村劳动力的流出地与流入地构成 流出地( 分省) ( )流入地( 分地区) ( ) 四川 1 8 7 东部8 2 江西1 3 9中部1 0 3 湖南 1 0 7西部7 7 安徽 1 0 5 流入地( 分省) ( ) 湖北 9 2 广东 5 1 6 河南 7 5 浙江 7 7 广西 6 7上海5 9 其他 2 2 8 北京5 1 合计 l o o 福建4 3 |江苏3 5 | |其他2 1 9 数据来源于劳动保障部培训就业司国家统计局农调队 2 0 0 0 年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及 流动状况 2 2 3 农民工就业的产业与行业结构特点 从农民工就业的行业结构来看,在城镇中2 0 0 0 年农民工在工业行业就业人 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为3 7 2 2 ,列举第一位,其次是建筑业比重为1 4 4 1 , 然后是服务业与商、饮业,其比重分别为1 2 2 与1 1 9 3 ,农民工在农业就业 的比重比较低,2 0 0 0 年这一比重仅为1 5 ,而农民工在邮电通讯业的就业比重 最少2 0 0 0 年仅为o 4 。另外从农民工就业行业的年度年度变化来看,农民工 在工业与建筑业的就业比重在缓慢减少,在1 9 9 7 年两项的比重分别为3 8 2 7 、 1 5 1 5 ,可以看出这两行业的就业比重到2 0 0 0 年已经分别减少了1 0 5 、o 7 4 个百分点;而农民工在商、饮业及服务业就业的比重却有有增加的趋势,在1 9 9 7 午在这些行业的就业比重分别为9 6 9 与1 1 4 7 ,到了2 0 0 0 年已增加了2 2 4 我国农民工城镇就业问题研究 与o 7 3 个百分点。邮电通讯业始终处在就业比重最低的位置。 表3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的行业分布状况( ) 建筑交通邮电卫生 年份农业 工业 商、饮业服务业其他 业运输业通讯业文教业 1 9 9 71 9 33 8 2 71 5 1 55 8 4o 4 49 6 91 1 4 75 7 81 1 4 3 1 9 9 81 2 3 7 6 41 5 2 25 9 1o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农村荒山租赁合同
- 2024山林租赁合同范文
- 2024建设工程勘察合同范本怎样写
- 2024订货购销合同范本范文
- 2024的广播电视服务合同
- 2024正式的产品代理合同样书
- 深圳大学《油画基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阿姨照顾小孩合同(2篇)
- 鱼池合同范本(2篇)
- 初一下学期新学期计划范文(7篇)
- 小学体育水平一《走与游戏》教学设计
- 秋日私语(完整精确版)克莱德曼(原版)钢琴双手简谱 钢琴谱
- 办公室室内装修工程技术规范
- 盐酸安全知识培训
- 万盛关于成立医疗设备公司组建方案(参考模板)
- 消防安全巡查记录台帐(共2页)
- 科技特派员工作调研报告
- 中波广播发送系统概述
- 县疾控中心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实施方案
- 急性心肌梗死精美PPt完整版
- 物业日常巡查记录表.doc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