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春节习俗范文.doc_第1页
上海春节习俗范文.doc_第2页
上海春节习俗范文.doc_第3页
上海春节习俗范文.doc_第4页
上海春节习俗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春节习俗范文 老上海过年习俗 春节在中国延续已有数千年但长期以来“春节”之称是指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直到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孙中山下令全国改行阳历随之新年也应换在阳历元旦了然而农历新年毕竟已成全民皆庆的传统大节坚固、深厚的风土习俗和民族文化是难以改变的农历新年之庆仍是年年不息、年年强劲由于新出现了一个阳历元旦为示区别自民国以后农历新年就移用了节气中的“春节”之称 旧时从农历12月23日起就进入“过年”了一直要延续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始告终还形成了一套固定程式下面让我们来看上海城旧时是如何“过年”的 农历腊月廿四即十二月廿四日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是夜每户或祀灶神于堂更多的是在贴着灶神像的厨房灶头上供酒、果还必供荸荠、茨菰以及好鱼、好肉有竹枝词这么说:“名利亨通少是非全叼神佑默相依今朝酌献无他物鱼买新鲜肉买肥” 灶神上天是要向玉帝汇报一年中人间的好坏、人之过失为避免他言之过分故“送灶”时人们还供上用饴糖所做的糖元宝等据说为让他吃了粘上牙齿说话不清以至可少说、不说人间坏话“送灶”时各家要点上香烛是夜屋内香烟缭绕各色供品耀眼过新年的气氛一下子到来了 腊月廿五是诸神下界之日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清除一年的积灰清理平时乱堆的杂物等此举颇为认真用现在的话来说称得上是一次积极的、有规有模的群众性卫生运动了经这一天的工作每家每户龌龊大去用品比前井然里里外外展露出清新之貌是像一个换年的样子了 也就从此日起家家户户开始忙着过年的各方面的紧张张罗首先是要购买、备足新年所用的各色食品每户还必磨粉为包汤圆有些家庭又抟粉自制年糕前者是取“团团圆圆”之意后者吃了可“高高兴兴”、“年年高”其次是准备新衣、新帽、新鞋人们一般也许一年中都穿旧物但在新年中是一定要翻翻“行头”的;再次是开始买春联、买年画、买“门神”以张贴于门上户首、楼上楼下这一时期为供应大众所需市上售卖这些东西的品种很为丰富各家也是各取所需如买春联店家多选“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一般住家则多选“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园”等 这一时期也是店家在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一方面逢生意红火、销售最旺之季另一方面年尾正是各家清理一年来往帐目向欠户索取积欠之期于是各家派出专人办理此事城中便出现了一支颇有规模的“讨帐”队伍:“帐条布袋手中携行过街东到巷西踏进重门忙叫应先生该欠要归齐”还帐有很爽快的但更有许多出于各种原因而不能按期还帐者讨帐者身负重任穷追不舍往往是日夜行动夜间不顾五更之寒 在不能按期还帐者中实际有不少属完全无力还帐者这些人除了欠店家之帐外很可能还欠着私人之债年底也是大多数欠债偿还之时这样这些人就面对着两个方面的讨钱重压不过按惯例讨帐、讨债只讨到除夕为止新年里是不能讨的否责自讨“晦气”于已不吉利因此对躲帐、躲债者来说除夕是最后一关如逃过此关明年又当别论于是他们一直与讨帐、讨债者周旋千方百计度过这除夕之关:“百孔千疮债主来毫无打算又难回我今只好登台避躲过今晓就甩开” 不过除了上述那样的贫困者之外从总体来说新年来临大家不免都异常的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在经过前述的种种准备以后天天盼望的除夕终于来到眼前新年的庆祝也就进入了高潮 除夕之美在日落是晚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即使是远出在外者也要尽量在此前归家与家人一起过年大家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边吃边喝说说笑笑这顿饭时间延续较长这是一年辛苦到头的尽享天伦之乐故名曰“合家欢” 此夜紧接新年所以许多家庭之长者在年夜饭后不去就寝围炉守岁也是边说边笑边吃杂食大家不会觉此夜夜深更长到子夜时有一些人还会往城内庙中争烧“头香” 守至鸡初鸣、天微明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早已安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祭祖先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这是小孩们念叨已久的盼望至此总算欢天喜地地到手入袋接着开门放爆炸迎新邻里相见互道新禧 自初一以后各日便是亲戚朋友往还拜年之期客来多携礼品待客必请喝“元宝茶”是为茶内放上青果或茶盖顶置青果一枚还用金漆盘装果品献客口中则说“恭喜多如意”又必请吃酒饭其时长辈凡见幼辈皆要送压岁钱这对经济拮据者来说不免是不小的负担不过此类拜年之风至清末上海已见简化交往多者出外拜年往往不进门内仅投一名刺权作已来贺年这样便可省却应酬和开销:“换得桃符样色新衣袍短套到门前何人最怕腰频折投刺匆忙当贺年” 新年中除相互走动各表贺年外其余时间就是以各种各样的行游、娱乐活动来“欢度”了有外出游逛的最多去的地方是城隍庙以及相连的西园(即豫园):“新年无事快逍遥行过园中九曲桥忽听儿童齐拍手谁家鹞子半天摇”不过自近代租界辟设后五光十色的十里洋场魅力无限也成了新年的一个游乐好去处特别是对住在洋场外面的人:“城中人爱洋场去城外人争入庙园同时一般看乐意大家相喻在无言”;又有出外看戏、听书、喝茶的开埠后上海洋场内外淫风很盛还有一些人便借此期作艳游于是忙坏了各处的烟花场:“新年气象镜新磨掷得金钱疾似梭楚馆秦楼千百所果盘开处笑声多”;当然更多的人常逗留家中室内之乐自可寻得如邀亲招友大筑“方城”击鼓弹琴、自拉自唱等:“美食鲜衣乐岁更倩人投刺藉通名各家闭户停三日(指商家)不是牌声即鼓声” 到正月初五日为财神(俗称“路头神”)诞辰各地都有“接财神”、接“五路财神(取东西南北中五路之意)”、“接路头神”之举财神统“财”人人有关尤商家开业为财故他们的庆祝最为起劲上海早就是东南繁华的大商邑商肆随处可见初五庆祝之特别闹猛也就可想而知的了商家接财神多供三牲:生猪头、鲤鱼、雄鸡鲤鱼者谐音“利余”特别受到欢迎早在日前街巷中来自农村的乡人向各家兜卖新鲜鲤鱼鲤鱼又被称为“元宝鱼”故被称为“送元宝” 初五子时商家堂上正中挂起赵公元帅的新像除三牲外其余供品极为丰盛香烛燃起光耀满堂接着在户内外大放爆竹此起彼伏阖城轰响声震百里且连续不断其声、势之烈竟过于初一正日的天明:“爆竹相连不住声财神忙煞共争迎只求生意今年好接送何妨到五更” 终于到了十五元宵十五月满正好合团团圆圆之意是为大吉大利此日每家必吃“元宵”即汤圆也是取团圆、吉利之义但元宵之盛还在于“灯”所以又名“灯节”是日家家户户、各店各铺悬灯门前寺庙、园林、广场等公共处所更是大张灯彩日落后万灯齐放连片连城红光耀天灯彩造型五花八门有各色花灯各种植物灯、动物灯、人物灯、故事灯等沪地最常见的有兔子灯、元宝灯、走马灯最大、最精彩者为“龙灯”:龙身有首有尾鳞片闪烁共长9节下承以长柄由舞龙者操持又由专人持大珠般的“滚灯”与龙身周旋、追逐甚至打斗它们共舞行于沪城的大街小巷中 届时男女老少成群结队出外观灯城隍庙及西园又是一个活动的中心点是处亭台楼阁遍饰灯彩内外通明园中大假山高岩处还燃放花筒烟火最为吸引人来此的观众摩肩接踵个个笑逐颜开这灯节除看灯外领略的还是一种特别的“人气”:所谓“十里珠帘都不卷看灯人看看灯人”便是那种独特的意境元宵夜之闹猛一直要延至夜深待灯阑兴尽众人始慢慢步回家一种说法这天正好还是灶神归来之日那么回家正好将这位灶老爷接住 在即将到来的黎明晨曦中这一年的春节之庆到此落下帷幕 崇明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民间传统的重大节日它是一年四季中的第一个节日故特别被人们看重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由于本县的独特地域因此各地的春节习俗略有不同现采集一些过去岁月春节前后的场景、镜头与读者诸君一起融身于浓浓的乡情中同醉 廿四夜 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百姓在这一夜用卷银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烧熟后作馅再用百叶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饭作祭食点上香烛祭供灶君并备纸钱扎彩桥磕头礼拜然后鸣放鞭炮在将灶君像与前帘(俗称喜串)烧化前户主对着君像自言自语地说些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话祈祷此俗现已除但吃赤豆饭、卷银包的古风犹存过了廿四夜后家家户户越发忙碌了里里外外大扫除俗称掸檐尘各家忙于洗涤被褥帐子酿酒、炒花生和蚕豆并采购吃的用的东西海岛城乡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因糕和高是谐音人们图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县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松糕为主中部地区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穷苦人家则用高梁粉、白玉米作为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们还要备些锡箔、纸钱、香烛、元宝、茶食果品之类的东西作祭品以此敬神除夕前几天人们还要贴上新春联挂尊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的墙上摆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点上香烛让后辈瞻仰除夕前人们还进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装在麻袋里往地上打印企盼来年粮谷满仓这些活动现已不见有的农户还将市内的垃圾及无用的杂务和杂草堆放到外场点火焚烧以求来年吉祥平安无事 除夕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是除夕俗称大年夜在这一天把过年的一切陈设都布置定当如写春联、贴门神等晚上全家老少围在一起吃年夜饭菜肴远比平时丰盛主要的一道菜用菜心、豆腐等烧成后用百叶卷裹被称之为卷钱捆以示来年财源滚滚而来这一夜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日子因为父母、长辈送上压岁钱在旧社会没钱的人在这一天是难熬的按旧规当年债务要当年清年底讨不到债到年初一就不能强讨了直到二月初落灯后才能讨债所以债主在大年夜差人四处讨债还不起债的人只好四处躲避有家不能归到年初一才能回家所以往日有年关粮户好过没钱难过的俗语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年处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后来就含有开门大吉、高升发财的意思过年了大人小孩换上新衣帽穿戴整洁全家围桌而坐共进丰盛的早餐以素食为主再加上汤圆(圆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团圆年年高并将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饭拌入早饭内俗称陈年饭意为隔年有余的好口采早饭后孩子们向邻居、亲友长辈们一一尊称问好正月初一这一天忌讳颇多不能动刀具不能泼水不能去水桥淘米不能扫地不能开后门不能搬动柴禾,不能出口污言,不能动手打人,不能睡得太晚等等连煮饭烧菜的柴草要用芝麻杆,黄豆杆等放在炉堂里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火越旺,越吉利,预告今年万事兴旺,节节高.另外,年初三和年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烧早饭,饭前要点燃香烛,企求全家兴旺平安. 旧时,一到春节乞丐就多起来了.有一种乞丐,他们不是因为家中贫困而去行乞,而是为行孝道.据传,老年人活到九九八十一岁有一道鬼门关只有吃了百家饭才可安然无恙度过这一关.于是家有老人的孝男孝女们在新春初一日走出家门去讨饭给自己的父母吃.还有一种乞丐俗称叫化子,他们乞讨的方式令人好笑.有的乞丐用红纸裹着菜头挂在竹杆上,每到一家门前就说菜头到,生意好,恳求施舍,这叫送菜头.有的用纸和竹丝做成牛状,到家家门前说尽好话,吉利话,以求施舍,这叫送春牛;有的手持一根冬青或柏树的树枝,在树枝上挂些小铃后古钱,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家人会象摇钱树一样,财源滚滚而来,这叫摇钱树;有的企丐身穿佛衫,头戴神像面具,化装成财神菩萨的模样到各家的宅院内狂奔乱跳,以示财神菩萨来了,这叫跳财神.崇明人在旧社会里虽生活贫困,但遇到这些企丐还是乐善施好,给一些干粮和其他食品.解放后这些行企方式早已绝迹了. 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艺人都焚香敬神,称烧利节,中午十分,店主还设酒款待店员,一起祈求新年生意兴隆.年初五,相传为财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开门营业,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以示兜财.此外在乡间田头还有木人头戏(今称木偶戏).初一至初五期间各家走亲访友,互祝新春快乐,并互赠礼品.期间,各寺庙香火远比平时旺盛,特别年初一早晨,上寺庙烧香拜佛的人特别多,而且特别早,要赶烧头香,城外的寿安寺和中兴镇的广福寺是最热闹的地方. 元宵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也称上元节,俗称正月半,人们以正月事五至二十为元宵灯期.旧时,在元宵节前,家家户户用糯米粉做成各种形状的糕糰,有的形似古代绢团,银子,还有的形似小鸡,小鸭,鲤鱼,棉铃,玉米,桃子,稻堆等.正月半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下午人们还将这些食品作为祭品,去坟上拜祖宗,祭田头,晚上,人们三五成群地或提形状各异的灯笼,后甩火球,后过三桥,尽心游玩.在正月半点灯笼的习惯十分盛行.灯笼的形状有兔子灯,鲤鱼灯,五角大楼型灯等,灯挂的地方也很有地方风味,如把众多红灯排成字形或者各种图形,灯内点上蜡烛,用竹杆高高挂起,这叫拔红灯,在乡间没条泯沟东西之间插一根竹杆,然后挂上红灯笼,一到晚间,点上蜡烛,顿时似同白昼,登高望去,熬是好看,这叫挂铫灯,在桥口扎成彩楼,上面挂满各式奇异的灯笼,晚间这里又有一番风情.此外在元宵之夜还有跑马灯,调狮子,甩田财,请坑三娘娘,元节姑娘等名目繁多的活动. 俗话说:吃了两头大,各人寻头路.正月十六后,欢庆的人们各自重归各行业.至此,春节的活动也就结束了.解放后,闹元宵,趋于简化,但吃馄饨,做绢团,圆子和小孩玩灯的习俗尚存,并赋予新的含义,特别在县城的大街上,元宵之夜挂彩灯,放烟火更是吸引了众多男女老少,有的倾家而出,上街观灯.奇特的烟火,絢丽多彩,把元宵的夜空照映得五光十色,它象征着祖国日益繁荣昌盛. 一千多年来,我们的先辈已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在他们长期的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