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专业论文)大漆之美何去何从——反省当代中国漆艺的实验之旅.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大漆之美何去何从——反省当代中国漆艺的实验之旅.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大漆之美何去何从——反省当代中国漆艺的实验之旅.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大漆之美何去何从——反省当代中国漆艺的实验之旅.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大漆之美何去何从——反省当代中国漆艺的实验之旅.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美术学专业论文)大漆之美何去何从——反省当代中国漆艺的实验之旅.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 h em a s t e rd i s s e r t a t i o no f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2 010 u n i v e r s i t yc o d e :10 2 6 9 r e g i s t e rn u m b e r :5 10 7 2 4 0 0 0 4 5 e a s tc h i n a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 b e a u t yo fl a c q u e ra r t ,f u t u r ew a y 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 - - - r e f l e c t i o no ft h em o d e mc h i n e s el a c q u e re x p e r i m e n t a t i o n j o u r n e y d e p a r t m e n t : m a j o r : a r ti n s t i t u d e a e s t h e t i c s r e s e a r c hd i r e c t i o n :m o d e ma n d c o n t e m p o r a r y _ a r t g r a d u a t es t u d e n t :一圣h i 坠g i 曼 a p p r o v e di na p r i l ,2 010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郑重声明:本人呈交的学位论文大漆之美,何去何从反省当代中国漆艺的实验之 旅,是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硒征博士( 请勾选) 学位期间,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 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 示谢意。 作者签名:驰 日期:乃f 9 年s 月t 矿日 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大漆之美,何去何从反省当代中国漆艺的实验之旅系本人在华东师范大学攻读 学位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硕左博士( 请勾选) 学位论文,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归华东师范 大学所有。本人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根据相关规定保留和使用此学位论文,并向主管部门和相 关机构如国家图书馆、中信所和“知网 送交学位论文的印刷版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进 入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及数据库被查阅、借阅;同意学校将学位论文加入全国博士、硕士学 位论文共建单位数据库进行检索,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采用影印、缩印或者 其它方式合理复制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请勾选) () 1 经华东师范大学相关部门审查核定的“内部 或“涉密”学位论文木, 于年月日解密,解密后适用上述授权。 ( g 2 不保密,适用上述授权。 导师签名本人签名 加卜年,月f 留日 幸“涉密”学位论文应是已经华东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或保密委员会审定过的学位论文( 需 附获批的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申请学位论文“涉密”审批表方为有效) ,未经上述部门审定的学 位论文均为公开学位论文。此声明栏不填写的,默认为公开学位论文,均适用上述授权) 。 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名单 姓名职称单位备注 么b 广n屈a 主复二鹕一 主席 vq uv 一7 、 以垒糸者乏f - 翻l 各艺事矛fc 一 一 乏力么l l糸字乏潮崩y f 乙 , 。 覆泛,t 1磊者t1 衙乏i 江1似 i、 飙。次乙反罐f 刁局九乏古劾、矿彪 论文摘要 本文以现代漆艺发展状况、现代艺术批评及现代漆画理论为依据,结合漆艺的 历史文化背景,以反省当代中国漆艺的实验之旅为题,从创作观念、创作手段入手, a b s t r a c t b a s eo nm o d e ml a c q u e ra r td e v e l o p m e n t ,m o d e ma r t i s t i cc o m m e n ta n d p r i n c i p l e so fm o d e ml a c q u e r - p a i n t i n g ,l i n k i n gw i t hh i s t o r yb a c k g r o u n do fl a c q u e r a r t ,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 , w i t ht h et i t l er e f l e c t i o no ft h em o d e mc h i n e s el a c q u e r e x p e r i m e n t a t i o nj o u r n e y , s t a r t i n gw i t hc r e a t i o ns e n s ea n d c r e a t i o nm e a n s ,i sg o i n gt ou s e t oe x p a t i a t ea n da n a l y z em o d e ml a c q u e ra r td e v e l o p m e n ti nt h ep a s t2 0y e a r s u s i n gv e r t i c a l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t r a d i t i o na n dm o d e m ,t h em o d e ml a c q u e ra r t e v o l v e m e n ti nc o n c e p ta r e aa n dm a t e r i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a r e a ,a n da l s ot o s t u d y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i nl a c q u e ra r tm a t e r i a lu s i n gd e v e l o p m e n t ,k e e p i n gl a c q u e ra r to n t o l o g y l a n g u a g ea n da r t i s t i cc r e a t i o nm e a n si ss t u d i e d u s i n gh o r i z o n t a l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 f o r e i g nl a c q u e ra r ta n dr e l a t i v ea r tc a t e g o r y , t h es u s t e n a n c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l a c q u e r a r ti n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o c i e t yi ss t u d i e d c o n s e q u e n t l y ,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e x p a n dl a c q u e ra r t a p p l yb o u n d ,a n db u i l du pt h en e wp o s i t i o no fl a c q u e r a r ti nm o d e ma r t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i no r d e rt oe x p l o r et h ev e n a t i o no fm o d e ml a c q u e ra r t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x p l o r ed e v e l o p m e n tt r e n da n dr e v e l a t i o n o fm o d e ml a c q u e ra r t t h r o u g ht h es t u d yo fm o d e ml a c q u e r a r t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 t h ep u r p o s e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u s i n gn u m b e r so fr e l a t i v ed i s c u s s i o na b o u ti n h e r e n tp r o b l e mo fa r t w o r k si n t h i s d i s s e r t a t i o ni st os t u d yw h e r et h el a c q u e ra r tv a l u es h o u l db er e f l e c t e d ,a n da l s ot o a n a l y z ea n d d e m o n s t r a t e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i nm a t e r i a l ,s k i l la n da r t i s t i ce x p r e s s i o nd u r i n g l a c q u e ra r tw o r kc r e a t i o n s i m u l t a n e o u sh i g h l ya p p r e c i a t ei m p o r t a n c eo fm a t e r i a la n d s k i l l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e m p h a s i z et h er e a lg l a m o u ro fl a c q u e ra nl a n g u a g ei sh o w t h ea r t i s t t ou n d e r s t a n da n dg r a s pt h e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sa n df o r m s k e yw o r d :c h i n e s em o d e ml a c q u e ra r t ,f o r m ,c r e a t i o ns e n s e ,m a t e r i a l , 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e v o l u t i o n 目录 弓i 言一1 一 第一章当代漆艺的发展之路与现状分析一3 一 第一节中国现代漆艺的发展之路3 第二节日、韩漆艺的现状及特点1 1 第二章中国当代漆艺的自我觉醒一1 4 一 第一节当代中国漆艺的价值追求与人文表达1 4 第二节当代中国艺术家的漆艺实验探索2 9 第三章当代漆艺发展的启示及意义一3 5 一 第一节包容与接纳的创作理念3 5 第二节关注艺术市场的诉求3 7 第三节从漆艺教育看未来的漆艺发展3 8 第四节漆艺= 的当代文化价值与意义4 1 - 结语一4 3 一 参考文献一4 5 一 后记一4 7 己i 吉 j - 目 1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概括说来,包括漆器、漆画和漆塑三大方面。1 中国现代漆画走的是“由漆 入画”之路,由现代漆艺探索中萌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漆艺目前的主流是 漆画,中国现代漆艺从技法和材料语言方面来说有深厚的积淀,但在艺术创作观念 的探索上相对是滞后的。 从中国现代漆画在与其它画种的发展比较来看,无论是从社会土壤还是理论 支持方面来看,都无法相提并论。学术界对于漆画甚至存在着一定的误读,集中体 现在以下几点:漆画不是真正的绘画,漆画仅仅靠材质取胜,漆画只是装饰小品。 正如一些理论家坦言,“漆画在当代艺术中扮演不了重要角色,它仅仅是一道不可 缺少的特色菜。 2 漆画界自身对漆画的语言、概念的认识也并不清晰,因此在历次学术研讨会上 都引发了一定的分歧。漆画界争论的理论焦点丰要集中在漆画的材料语言及本体语 言方面,材料语言的微观性与本体语言的宏观性使得二者缺乏达成共识的可能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观念的多元化反映了创作观念的活跃,但是也可能使漆艺作者 群在指导思想上产生混乱、创作时无所适从,从而导致创作形式的虚无主义甚至走 向学科的虚无,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危机。本文指出漆艺发展的瓶颈在于创作观念和 形式语言,现代漆艺的理论建设应从艺术观念和语言形式入手,将材料语言作为实 现中介进行探讨,更具有现实的创作指导意义。 此外,由于学术机制倾斜、学术指导思想偏离等原因,漆艺界与现代生存状态 以及社会文化相对疏远,漆艺作品在民用品所占的分量日益减少,因此,漆工艺与 艺术的结合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让漆艺逐渐走向大众,是我们未来所要面对的 新的课题。本文对漆艺作品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探讨,希望使漆艺的创 作更具现实意义,关注当代社会文化及生存状态,以推动漆艺健康发展。 中国现代漆画艺术的发展,使古老的漆艺有了新的动力。全国美展将漆画定为 1 乔十光:中国艺术教育大系美术卷漆艺,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 0 0 0 年1 月,第2 页。 2 李小山:首届中国漆画学术提名展作品集,广东美术馆,2 0 0 2 年7 月,第1 1 页。 独立的画种,这样的评审机制从某种程度上更加促进了当代中国漆艺迅速地朝漆画 发展。然而,也正因如此,我国的漆艺创作逐步进入了纯平面化的状态。回顾本世 纪八、九十年代与日韩进行的漆艺交流活动,中方提交的作品大部分是漆画,立体 造型作品寥寥无几。中国当代漆艺的绘画性得到放大,而漆艺的立体特性却被大多 数人所忽视了。日本和韩国一直坚持着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相结合的路线,基本保 持着漆艺术的绘画性和立体性的平衡发展。这对我们的当代漆艺的发展提供了一种 参照。 以上是本人对于论文选题的一点思考,该选题的研究,对于中国当代漆艺来说 是有益的、必要的,具有现实意义的。希望通过该选题的研究对漆画创作发展中的 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警示,能对人们在漆艺理解上的一些误区进行纠正和澄 清,同时也期望该选题的研究能够对中国当代漆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随着研究课题的展开与深入,也会对自己的创作实践产生积极影响,可以理清 自己的创作思路,使自己的创作实践更为自觉,使创作视野更为清晰与开阔。 2 论文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全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当代漆艺现状分析,在此章中阐述了中国漆画的产生 与发展的历史、并提出了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几大症结,并对日韩漆艺发展 历史和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比较进一步提出问题;第二章、中国当代漆艺的 自我觉醒,通过对几位当代中国艺术家的较为前沿的漆艺实验探索的解读,对当代 漆艺各种创作观念进行了分析比较,从当代漆画的形式语言入手进行论证和探讨, 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第三章、当代漆艺发展的启示及意义,笔者从理论批评、市 场引导、创作观念、学院教育四个方面入手,对中国漆艺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在全文最后的结论中,对中国漆艺的未来做了展望,漆艺所 特有的文化价值在后现代文化的构建过程中,将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一2 一 第一章当代漆艺的发展之路与现状分析 第一节中国现代漆艺的发展之路 一、从传统漆器到现代漆艺的演变 髹漆工艺及运用漆材料装饰器具,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历史上的重要发 明和创造。中国漆艺的源头可以上溯到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 图1 ) ,从 技术和材料的角度来看古代漆器,新石器时代的漆器直接将器物作为胎形,在 上面髹涂漆液,生漆号称“涂料之王”,其良好的物理性能使它几乎能够髹涂在 用竹、木、皮、陶瓷、石头等各种材料做成的胎体上,漆胎与当时的生活用品 的材料相一致,主要有厚木胎、陶胎及竹胎。以后的古代漆器就是由早期的厚 木胎向薄木胎、夹纶胎和皮胎发展。“漆器本身肌理的光润和色泽的耐久,器 体的轻盈和制作、使用的灵便,防腐抗潮的优良性能,以及色彩装饰的华美和 纹饰的富丽多变等诸多特殊的优点,使之成为上层社会礼仪和日常生活乃至丧 葬中的重要器具。 3 从使用情况来看,古代漆器最初主要用于生活器具,随着 各种制造工艺的蓬勃发展,漆器品种呈现多样性,生产规模日渐扩大,逐步形 成多门类漆器行业,漆器工艺不仅用于装饰家具、器皿( 图2 ) 、文具和艺术品, 而且还应用于乐器、兵器等。漆本身并没有固定的形态,而一旦髹涂到各种胎 体上,它却显现出千姿百态的面貌( 图3 ) 。“它们在较多地体现现实精神的同 时,也把象征性及抽象性的装饰语言提炼到十分精深圆熟的境地,并在密切结 合制作工艺特点的基础上,产生出各种装饰效果和多样性的风格特点。 4 因此, 从本质上来看,漆艺兼具了绘画特征和立体特征。这两种特性完美结合,成就 了伟大的中国古代漆艺术。中国漆器独特的艺术魅力及审美文化在世界上,尤 其在东南亚国家中,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随着瓷器的兴起及合成涂料的出 现,漆器逐渐被取代。 3 翁剑青,形式与意蕴: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8 月,第1 0 4 页。 4 翁剑青,形式与意蕴:中国传统装饰艺术八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8 月,第1 4 8 页。 。 图1 河姆渡朱漆木碗 。,- 。j 蘩:名一,灏 “7 o 一。二;, 。 二省逸 图2 彝族漆器图3 彩绘木雕鸭形漆豆 中国漆画是既古老又年轻的画种。古代漆画是依附于漆器的装饰,经过近几十 年的努力,中国漆画基本完成了由工艺美术向绘画艺术转型的过程,发展成为中国 美术的一个独立画种。“漆画从古代的漆艺走到现在,虽然只有一个脱离器物装饰 的简单过程,但意义是深远的。5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漆艺特殊的材料及技法 的特性又应用到现代环境艺术中,如、漆屏风( 图4 ) 、漆壁画、抽象型的漆艺立体 造型( 图5 ) 。由于现代的审美需求及当代艺术的影响,漆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从传统手工艺到现代漆艺,这种演变不仅表现为传统工艺在现代漆艺的媒介材料上 的延续,实质上是由材料层面延伸到了文化层面,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延续发展,也 可以说是手工艺精神的现代继承与发展。 裂。, 缵 ; j l ; ,磊 图4 程向君:漆屏风家图5 周剑石:漆器 一、中国现代漆艺的发展之路 中国现代漆画开始出现是2 0 世纪6 0 年代,一些产业中的美术设计人员和美术 院校的老师开始尝试用传统漆艺制作漆画。改革开放后,中国美术界开始逐渐关注 漆画,如1 9 8 4 年第六届全国美展开始将漆画作为独立画种来设置,从此确立了现 5 杭间:原乡设计 ,重庆大学出版社,2 0 0 9 年1 月,第2 4 3 页 一4 一 代漆画作为独立画种在中国美术界的学术地位。把漆艺的价值从单纯的装饰及实用 范畴拓展到纯艺术领域,是漆艺在现代文化发展中的一种必然途径和价值体现。虽 然如此,中国漆艺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任何文化现象的产生都不能脱离其社会文 化背景,笔者试从如下几方面来思考分析这种文化现象。 ( 一) 中国漆艺发展的症结 1 工艺与艺术的脱轨 2 0 世纪6 0 年代以来,在声势浩大的现代漆画运动中,中国漆艺走向纯艺术、 非功能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此外,改革开放后,由于丧失了国家对手工艺产品的 包销外贸等优惠条件,难以与日、韩产品竞争市场,大批漆艺企业走向衰退,原漆 器厂的手工艺人逐渐从应用型漆艺中被动剥离,转型为从事纯视觉艺术创作的漆画 家,漆艺行业内的相对高素质的人才大量流失。与专业美术院校毕业的人才相比, 这批原本没有接受专业艺术教育的漆艺人才陷入了相对尴尬的境地,最明显的特征 是:虽然有着丰富的工艺经验,却由于艺术观念的相对落后,而导致作品的品味参 差不起齐;而大批从专业艺术院校出身涉入漆艺的艺术家却又明显存在着懂艺却不 懂漆的局限,由于实际操作工艺的羁绊而无法实现自己的艺术观念。因此,在此后 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漆艺行业一直处于被动延续传统形态的低设计、低艺术状态。 完全脱离了日常生活,与现代生活的语境也背道而驰。 2 对漆匦的误读及理论研究的尴尬 受材料和工艺的影响,一些作者盲目迷恋材料本身的材质美感及技法效果,因 而忽视了对绘画本身的探求,在绘画本体语言上缺乏关注,因此在很多人心目中形 成印象:认为漆画主要靠制作取胜,大部分作品是用炫目的材料和技法来遮掩内涵 的贫乏及作者艺术素养的欠缺。另一种现象是有的作者在创作中由于单纯追求画面 效果而盲目效仿其它画种,忽视了漆画的语言特性。 无可厚非的是,漆这种材料本身的确有其独特的材质美感。很多艺术家也正是 由于对材料的兴趣进入漆艺创作领域。但是,如果我们将漆画横向比较同时期的其 他画种,便不难发现,大量漆画的艺术性均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表现形式及艺术观 念整体滞后的现象十分明显。大量的作品呈现出简单的图式化和肌理化,由于既定 的制作的流程中而产生的视觉肌理特征甚至被夸大到漆艺本体的终极层面,实际 上,在观念开放、艺术形态多元化的今天,仅凭材料的原生性而缺乏观念及艺术形 一5 一 式创新的漆艺作品是不可能与其它形式的当代艺术同日而语的。对漆艺语言的理性 认知还有待提高。 同时,艺术批评界也折射出对于漆艺理论研究的淡漠。漆艺界对于漆艺的现状 及发展趋势、对于传统漆艺的继承与创新、对国外漆艺的发展状况研究等课题的研 究尚处于萌芽阶段,未形成系统化的理论研究成果。而漆画界现有的理论研究成果 大都是漆画家自己在实践之余的一1 5 , 得体会总结,基本上是处于极度松散的个人化状 态。学术界更为投入的往往是在古代漆艺的研究整理上,缺乏对现状的深度反思与 讨论。相对于对其它艺术形式的热切关注,以及广泛深刻的理论探讨,漆画始终游 离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潮流之外,理论研究的滞后也影响了漆画的发展。深入的 探讨和反思、更多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必将为漆画的创作带来新的动力,有助于 漆画艺术语言的建设,使其成为具有现代文化价值的艺术形式。 ( 二) 中国现代漆艺的风格演变 中国近现代漆艺在发展过程中,最具特色的就是漆画的产生,在以乔十光、蔡 克振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的努力下,漆画形成了一整套艺术表现体系及理论体系, 并作为一支独立的画种存在于中国当代艺术体系中。当代中国漆艺在发展过程中出 现了多种多样的形式语言,艺术家对于各种不同形式的运用是基于不同的认知方 式,因而作品具有不同的内涵。这种内涵是处于特定文化情境中的内涵。实际上, 处于中国现代艺术这样一个特定的文化情境中,每个文本都同其它文本处于相互参 照、彼此关联的互动关系中。从文本间的互动原则出发是理解艺术作品的有效途径。 对于漆艺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各种形式,笔者在把握作品形式特点的基础上对其进 行了一些分析归纳。 1 装饰意象 装饰风格是当代漆画语言形式中比较常见的造型风格之一,这种风格结合了漆 艺的平面装饰特性及材料趣味,广泛运用与各种作品题材,极大的推动了漆画在探 索时期的发展。由于漆材料的特性决定,漆画不擅长写实手法,这不可避免的为漆 画创作带来一些局限性,不过正是这种局限性形成了漆画独有的画种特色。作为中 国现代漆艺的开拓者之一,乔十光的作品注重装饰绘画性与漆性的统一。他率先试 验在铝箔粉上罩漆研磨的新技法,增进了大漆的绘画性表现力。并致力于以风景静 物、民族风情等为基本母题的创作,建立起一种融意象表现和装饰处理于一体的风 一6 一 格样式,在漆画领域影响颇大。在青藏高原一画中也是适当运用大漆的黑与红、 少量的贴蛋壳,结合巧妙的构图向人们呈现了富有意味的生活画面( 图6 ) 。泼水 节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此画构图别具匠心,作者将傣家女子疏落有致的背影置 于前景,将对岸的人群与河中的龙舟竞渡作为背景,烘托出画面的气氛。画家用蛋 壳镶嵌白色的上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丰富的手法体现了作者对漆性的驾驭能 力( 图7 ) 。程向君的雪山前的白房子、邱坚的花卉静物、郑力为的拉网 都是这类风格的典范( 图8 ) 。实际上,装饰意象风格在漆画题材的广泛性、内涵的 承载量方面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用恰当的语言形式结合适当的材料,同样可以产 生优秀的作品。 图6 乔十光:青藏高原 誓未霪 蕊鬟爱豢篱爹j 蘩蓠 瀵。点气二冬。蠹薹乏誊蚕琵 图8 郑力为:拉网 图7 乔十光:泼水节 2 综合材料 在探索的过程中,引发了一些文化思考,这与经济全球化引发的本土文化和世 界知识体系之间的碰撞、交流有很大关系。传统媒材和技术是否承载着更多的文化 意义,抑或这仅仅是种技巧和手段?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也导致了艺术家不同 的创作观念产生。一些艺术家不再满足于对“唯美”、“精致”的追求,他们认为综 合材料艺术也是一种发展方向,可以发挥各种材料的优势,大胆创新。因此他们的 作品无论是从创作观念还是语言形式上来看,都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独特性。尹呈 忠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流年系列( 图9 ) 、熵系列等( 图1 0 ) ,图式 具有现代抽象构成的意味,而运用各种综合材料如木屑、沙子、蛋壳粉等做出底子, 再通过髹涂、莳绘、以及研磨时的轻重变化,使画面产生了丰富的肌理效果,非常 耐人寻味,用漆材料进行人文表达,其效果是其他画种无法比拟的。 翁纪军、沈克龙、唐明修、陈杰等人也都有该类形式的优秀作品,这类作品的 共同点在于,在表达某种观念主题的前提下不约而同地关注到材料特性,实际上, 作品不仅仅是理念的载体,也是艺术家借助某种主题或符号图式来满足对材料自由 探索的兴趣。 图9 尹呈忠:流年系列n o 1 材质:合成漆、木屑 图1 0 尹呈忠:熵系列n o 1 5 材质:合成漆、矿渣、木屑 翁纪军的作品一改漆画的厚重感,倒有几分文人画轻描淡写的韵味。在他的 漆画人、佛、兽系列中,画面中出现的一些影影绰绰的符号性的元素,是由深 浅不一的色彩以及一些像无意划过画面并不引人注目的线条所勾勒,莫名的印迹和 圆形似乎是内心的某种隐喻和暗示( 图1 1 ,图1 2 ) i 除了这些显而易见的因素,还 会发现漆材料所特有的丰富细节和层次。柔润深沉的表面,闪耀着斑驳而又含蓄的 金属光泽。画面中若有若无地弥散着一种熟悉而又遥远的特殊气息,令观者神思游 弋。当我对他作品中“轻”、“薄的感觉提出疑问时,他对我说起了马王堆汉墓 漆画对他的启发:古代的漆画用大漆加桐油,直接挥就,非常流畅,并没有刻意追 求所谓的厚重感,而是自由抒写性情。很多时候是大家都漆画的误读造成了一些约 定俗成的错觉,当我看到马王堆漆画的时候非常震撼。一下子找到了一直以来所寻 觅的真正的状态。这是一种难得的创作状态,在他看来,漆是一种很好的自由表达 一8 一 观念和趣味的媒介。 图l l 翁纪军:人、兽、佛系列一图1 2 翁纪军:人、兽、佛系列二 3 漆语言在装置艺术的延伸 漆艺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漆媒材和漆工艺在当代文化背景下,积极向除了平 面形式以外的其它艺术形式拓展,在雕塑、装置等不同形式的艺术类型中殊途同归,魏吖。 以漆材质的物理特性及漆工艺技法,赋予不同的艺术形式独特的视觉表现力,使漆 艺进入更多的领域,进一步推动漆画的发展。中国当代立体漆艺是受当代艺术思潮 的影响与推动逐渐发展起来的。相对于漆画而言,立体漆艺对于表达当代情境,有秽擀 着更多的延伸空间和宽泛度。 对于当代艺术来说,重要的是创作观念的预先设计。汪天亮的作品具有强烈的, 个人图式语言。大器系列进行了在多种立面载体上的尝试( 图1 3 ) 。在作品的内1 容上,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元素。书法形式的架构、奔放的笔触、 浓烈的色彩尽情地宣泄作者的艺术激情,多彩的抽象世界通过漆艺向人们展示着新 的造型世界,将水墨色彩 造型已变得自由自在,将 做出的努力( 图1 4 ) 。对 证明其表达方式的多样性 堆漆、犀皮、变涂等传统 了一个极具感性成分的独 推到当代文化的语境下, 图1 3 汪天亮:大器系列局部 图1 4 汪天亮:大器系列 图1 5 汪天亮:原生态系列之一、二、三 材质:漆、金箔、银箔 陈勤群的漆艺作品中,对空间概念的处理使漆艺语言产生了新的阐释( 图1 6 , 图1 7 ) 。对形体的塑造,对髹饰层的反复操作,在作品上留下了形态各异的痕迹和 厚重的体积与皱褶,产生了不可回避的视觉张力。这种潜在的痕迹空间成为作品的 重要符号,被人们隐约的感知。他有意剔除传统漆器表面的光滑和绚丽丰富的材质 审美感觉,而着意挖掘漆媒材的另类个性。怪诞的造型、粗糙深沉的质感,完全打 破了人们对于漆艺作品的一贯视觉印象,给人以豪放、疏野等种种丰富的感觉。形 成了独立而确定的空间立体雕塑般的造型。从文化的角度来引申,他的作品意味着 文化的当代性体现。从单纯的圆、弧形、过渡到方形的力度,在繁复的造型与空间 关系的实验中,寻找与精神呼应的丰富感受,寻求漆艺的制作技术、形式感与当代 人文精神的融合与表达。漆的天然物理特性和文化理念、价值规范、审美理想等人 文情怀紧密关联。漆的物质性决定了它的技术本体和工艺规律以及体现这种物质性 的质地、品格和形态面貌,艺术家的审美感觉和文化理念认同并塑造了大漆的人文 性,并追求凸显这种人文性的漆工艺,在试验中探索材料的种种可能性,每种形态 的渐变与创造,都是一次回归自我的过程。这种实验探索也在培养和延续着国人的 文化认同感和审美感。作为一名艺术家,自身的文化觉醒和实验精神是最为可贵的, 正是永不懈怠的思考和源于内心的真实感受,才为我们带来丰富的视觉享受。艺术 媒材作为艺术品的有机构成,并不只是材料工具,它更是艺术家进行创作时艺术语 言的自然形式。材料建立起艺术活动中人的精神世界与外部自然世界的联系,激活 艺术家的创造潜能,推动艺术价值的创造。 材质:大漆、麻布材质:大漆、麻布、金属、色潦 漆艺是艺术与工艺的结合,因此不能忽视工艺性的完成度。通过恰当的技术可 以获得只属于漆艺的精炼之美。隐匿于作品中色彩的微妙神韵让观众从中领略到的 审美快感,让人不得不承认这是在其它材料中不能发现的,独特的美学价值。审美 价值的实现,需要把握工艺与艺术的整体关系,从广义上说,工艺的选择体现了创 作者的艺术素养,因为艺术语言的选择永远是有感而发的。 第二节日、韩漆艺的现状及特点 一、韩国漆艺的启示传统的继承与现代艺术观念的结合 二战后,韩国政府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特别注重保护和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在政策、资金等方面大力支持,为本国漆艺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当前,韩国漆艺的产业结构、艺术观念及表现技法都完成了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具有现代审美意识,也较好地融入了现代生活体系。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些因素是无 法忽略的: 首先,漆艺教育的普及化。充足的资金、优秀的师资队伍和科学完善的教研体 系,使得韩国漆艺在继承发展、教学等环节理论化、规范化,整体水平得以提高。 其次,漆艺在运用范围、材料技法等方面由传统模式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韩国 传统漆器以螺钿镶嵌为主要特点,而当代韩国漆艺家在材料的使用上已不再局限于 此,除了日常生活用品,独立的个人作品以及与环境相结合的漆艺装饰都有极大的 发展。 第三,材料加工的专业化。韩国漆艺材料的生产加工、后期处理及销售体系非 t 常完善,各种材料和工具、配饰一应俱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韩国的螺钿加工业, 工艺非常精致,无论加工、造型,每一个步骤都分工细密,可根据定货要求加工成 各种形状。从某种意义上说,韩国漆艺的成功与本国发达的材料加工体系是分不开 的,为漆艺家的创作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第四,作品本身的个性化趋势。当代韩国漆艺创作日益趋向多元化的艺术风格, 并行不悖。女漆艺家金雪的漆器作品在继承传统技法精髓的基础上,在形式和内容 上也具有非常浓厚的现代气息( 图1 8 ) 。韩国著名漆艺家郑荣焕教授,他的作品具 有很强的实验性和观念性,体现出漆材料的原生状态指向,图式充满张力,在作品 造型上具有一定的象征性,给人以全新的感受( 图1 9 ) 。此外,郑後相的作品也具 有很强的个人风格,他的作品以木胎漆器的造型性为主,材料、形态、色彩等各方 面的表现力被和谐地统一在一起, 一 黟彬酬粉“龌确 灞 r 1 锄 嗡雾黔一一缰 龟缓 每。i 毫t 。 。 翅 毖黝缓 l 缵篷菇貔缓貔象翘 图1 8 韩】金雪: 花器) 完整的传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图2 0 ) 。艺术的 境界和情感表达对所有的艺术门类都是相同 的,而如何对材质所具有的潜在表现力进行挖 掘,是每个艺术家都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总 结韩国当代漆艺发展的成功经验,对中国当代 漆艺的发展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图l9 【韩】郑荣焕:天地人 材料:漆、金箔、螺钿等 图2 0 韩】郑後相: 故乡 材料:银箔、螺钿、木胎、天然漆 二、 日本漆艺的启示一学术与市场的良性互动 在日本,漆艺作品作为生活用品的一部分在社会上获得极大的认同感,此外, 众多的漆艺产地、专业性极强的漆艺教育和独具特色的漆艺展览,以及日本政府的 大力支持,使得日本漆艺文化在现代社会依然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漆艺教育和漆艺展览是日本当代漆艺重要的基础所在,漆艺基础课的安排非常 系统,包含成型方法、底胎和髹涂、装饰,以及艺术史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具有 很强的实战意义,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时可以成为独立性很强的个体。专业的漆艺 研修所和漆艺美术馆为日本漆艺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大环境,也为日本漆艺产业提 供了后备力量。 日本当代漆艺展览有针对性的可分为三大主要展览,即“日本传统工艺展”、“日 展”、“日本生活工艺展”,这三种展览分别由政府、社团法人、民间团体组织赞助, 因此它们的侧重点也各有千秋,作品的面貌也非常丰富。 日本传统工艺展强调的是传统的基础工艺的传承与延续,增村纪一郎的作品具 有很强的代表性( 图2 1 ) 。“它给日本的工艺、漆工艺奠定了稳定的基础。6 日展的 特色在于“创作性 ,漆艺作者追求用漆艺材料表达自己的艺术观念,而不再局限 于漆艺的实用性能,如三田村有纯的作品用传统的研磨、莳绘技法结合立体作品的 造型趣味,酝酿出作品独特的表现力( 图2 2 ) ;而日本生活工艺展重视漆艺的实用 6 皮道坚:中日韩漆艺研究 ,福建美术出版社,2 0 0 8 年9 月,第7 9 页。 性功能,将实用和审美的功能结合于一体( 图2 3 ) ,展览的主旨来自于日本朴素的 民艺设计观念,在设计定位上力求贴近大众生活,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同时将现 代科技的成果运用到漆艺设计中,在应用领域上也不断拓宽。这个展览也大多选择 在百货大楼等场馆中进行。 日本漆艺之所以能够发展下去,并备受推崇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重视对后备人 才的培养,并积极组织各种展览以提高和交流技艺;注重对传统工艺的再认识,对 传统技术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研究,进行改善创新,使其在现代科技条件下获得新 生;重视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与本土社会生活形成积极的互动是日本漆艺持续的重 要原因。日常需要是日本漆艺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形成了日本漆艺的产 业形态。 漆艺教育和漆艺展览是日本漆艺发展重要的基础所在,严谨的治学态度,学术 和市场的良性互动,这些都值得中国当代漆艺界进行反思与借鉴。 图2 1 【日】增村纪一郎: 绳胎干漆钵 图2 2 日】三田村有纯: 行动流光 第二章中国当代漆艺的自我觉醒 图2 3 日本漆器: 化妆盒 第一节当代中国漆艺的价值追求与人文表达 一、对漆艺载体的争论与审思 ( 1 ) 天然漆与合成漆的选择 2 0 世纪以来,艺术史上出现的立体主义、达达主义、波普主义等的一系列艺术 运动,在意识形态及视觉方面影响了艺术家创作观念的改变及材料的运用,使得材 料运用不断趋向观念化。2 0 世纪9 0 年代后,当代漆艺材料的使用进入综合化和多 样化的阶段。材料在漆艺作品中的主体性不断提高,通过材料语言而形成的漆艺独 特价值,使得漆艺成为当代艺术中一个重要的艺术门类。漆艺的发展正是当代艺术 发展的体现。 关注漆艺的本体语言首先面对的是媒材的物质结构,所以,漆艺媒材的纯粹性 与开放性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学术前提。当代漆艺的发展过程中,在材料语言上的分 歧,关于是坚持使用传统大漆还是使用合成漆的问题从未停止过争论。众多的批评 家认为:使用大漆的作品承载着国家意义层面的文化责任,媒材本身是一种文化身 份的标志。在乔十光的文章中,这位老艺术家明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天然漆是 构成漆画不能被取代的基础,如果动摇了这个基础,漆画画种的地位,便有得而复 失的危险。”7 而有些学者则认为“天然漆主导论”是保守倾向的体现,认为争论“是 否使用天然漆才是真正的漆画”是个非常可笑的话题,没有任何意义。 ,j 可以肯定的是,从艺术创作的观点出发,无论是何种材料的使用,都取决于艺 术家和具体作品的需要,大漆与合成漆都有它们各自存在的必要性。大漆是从漆树 上割取的汁液,呈褐色半透明状,与色粉调和可制成色漆。具有较强的附着力和耐 磨性。但是颜色相对来说不那么丰富,也较为暗沉。由于漆树种植的减少,价格相 对也较为昂贵。腰果漆和聚氨酯等新型复合材料的出现,色彩的透明、低廉的价格 和操作的简便给漆艺创作带来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多元文化的特点,就该 是允许各式各样的艺术表达方式发生的自由,只要它能合理生存下去,就有它的价 值。”8 本文采用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活跃于当代中国漆艺界,在不同材料使用上和 创作观念上具有代表性的几位艺术家及近几年最新涌现的一批年轻艺术家的作品 和材料观念进行介绍和分析,来阐释笔者的看法。 1 传统材料文化精神的内化与提升 一些人坚持使用大漆进行创作,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也是艺术家的一种创作观 念。使用大漆不仅仅是为了继承传统文化,我们并不排斥对使用大漆的坚持,层出 不穷的材料给漆艺创作带来很多想象和挑战的空间,重要的是要善于把握材料的特 性,使得艺术观念通过材料的视觉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扬。 7 乔十光:谈漆论画,人民美术出版社,2 0 0 4 年6 月,第1 0 4 页。 8 王琥:首届中国漆画学术提名展作品集,广东美术馆,2 0 0 2 年7 月,第1 3 页 漆画家汤志义、李伦在材料的使用上有自己的坚持点,那就是对于传统天然漆 的褒扬与运用。李伦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对于大漆和银箔的使用,在他看来,大漆不 仅仅是一种材料,也不仅仅为工艺而工艺,更多的是对于生命的一种体验过程,以 及技术背后所承载的精神内容。大漆的神秘、含蓄、内敛的特质正好契合了作品中 想要彰显的某种精神意蕴。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的风鸟人纹、汉字的解构、对于银、 朱、黑三色的运用,具有强烈的个人图式。不仅仅是这些,从他的画面中可以解读 得到他对于传统大漆工艺的理解与认识,在他的作品中,技法的运用并不是很多, 也不会出现材料的堆砌,更多的是对于传统漆工精神的领悟。在一些作品中,他巧 妙地利用传统的堆漆工艺及大漆起皱、磨显、变涂、裱布、甚至利用木板的天然纹 理作为画面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来构成整体的精神与意境( 图2 4 ,图2 5 ) 。技法的单 纯并不影响画面的耐读性。绘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认识a 我的过程,好的作品 正是在这种过程中诞生。无论怎样的题材或是造型都是精神的外化,而材料也只是 帮助艺术家实现观念表达的手段。 图2 4 李伦:卷草人纹)图2 5 李伦:夜光 在汤志义创作的一系列漆画作品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在形式语言创新上的 强烈愿望。在这些作品中保持并强化了传统漆艺的视觉效果,在画面中以饱含意蕴 的色彩组合成充满激情和张力的图式,使人从中意会出丰富的韵律和格调,传递出 极具情感内涵的审美意蕴。从早期的莲蓬系列、渔舟飘至到近期以河流系 列为命名的抽象作品,艺术家在创作观念上已经摆脱了传统漆艺创作思维的习惯 定势及长期以来在形式感上陈陈相因的局限,渐渐找寻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形式语 汇( 图2 6 ,图2 7 ,图2 8 ) 。艺术的特殊魅力从某种程度上是来源于它的特殊媒介材 料和对材料的把握。汤志义匠心独具地将大漆特有的色彩表现力发挥到了极致,运 用色彩表达内心世界的生动和微妙。漆材料本身只是一种物质元素,重要的是艺术 家对画面的经营理念和对漆媒材的娴熟驾驭,作品的内涵取决于作者的审美高度和 文化素养,来源于对情感的自由抒发,对艺术长期体悟后的厚积薄发。 = ? _ io 。茹一。 翰赢铲,。镌j 篇”一 。 4 一一- 一t b 妻 “。j 。 黔j | | j 器;7 ”夥研 巧7 + j 、 。? ;手一。- ,! 薅 、;g 黟譬 ;,寸i 熬 图2 6 汤志义:渔舟飘至图2 7 汤志义:香远红莲圈2 8 汤志义:河流系列 沈克龙的作品完全没有传统漆画工艺的痕迹,他直接将古建筑的木雕残片黏在 漆板上,造成浮雕效果。( 图2 9 ,图3 0 ) 这种细节与画面大片单纯的色彩互相比照, 显得神秘、深厚。带给观众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和历史的情结。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当 代架上绘画的角度与表现,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在“艺术的当代性与中国本位”这一问 题之上。而沈克龙的作品所表现出的从显性和隐性两方面来构架的漆画本体语言, 是对传统艺术形态的一种解构与重构的思维方式的实现过程,其中表现出新的艺术 内涵证明了中国当代漆画在探索路上的自我完善能力。 确强蒜嘎麓 ,+ 、- ,压一oh 曩。 图2 9 沈克龙:拾遗系列一 图3 0 沈克龙:拾遗系列- - ) 陈杰的作品更为直接的运用现成物进行创作,将装漆的铁皮桶压平就是一件作 品,从他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时间的痕迹,呈现出一种视觉的幻象( 图3 l ,图3 2 ) 。 大漆与亚麻织布在互相作用中变换形态,从而迸发出富有张力的状态。大漆与布匹 共生为载体,成为一种文本符号,向人们传递着一些信息。这些转变也是陈杰在当 代漆画艺术探索中所确立的一种自我定位。 图3 l 陈杰作品图3 2 陈杰:织锦) 新世纪的美术应该越来越趋向“大美术”的认识范畴。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 步都或多或少地对艺术领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