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学专业论文)山西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pdf_第1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山西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pdf_第2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山西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pdf_第3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山西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pdf_第4页
(艺术学专业论文)山西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山西面塑是民间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分布之广,种类繁多,样式各异, 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和综合性,于百年来在三晋大地绽放光芒。山西面塑是百姓 生活的真实反映,其制作工具简单,环境简陋,然而其浑厚夸张的造型昭示着 它顽强的艺术生命力,成为了百姓生活、信仰、文化的载体。2 0 0 6 年山西民 间面塑入选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就需要我们去抢救、保护、 继承和发展。本文是以山西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为论题,从山西 面塑的分布、分类、造型特征和文化特征切入,在大量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运用 多学科多角度交叉分析研究的方法,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山西民间面塑的艺术特征。这部分内容主要从面塑的技艺特征和造型 特征两方面展开了分析。 2 山西民间面塑的民俗文化特征。面塑的存在与发展是不能脱离开民俗 这一事象,同时它也是民俗文化中的个体艺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民俗文化传承的载体。这一部分内容对面塑的民俗文化特征展开全面而细 致的分析研究。 3 山西民间面塑中的女性传承贡献。民间面塑多为妇女制作,在漫长的 历史长河中主要由劳动妇女通过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方法传承着这一古老的 民i 日j 艺术,并在传承过程中不断创新。但由于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人们的生 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多的妇女走出家门,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制 作它,因此民间面塑也濒临消亡。 本文通过对山西面塑的分析研究,意义在于补充和发展山西面塑的理论和 实践研究,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抢救、保护、继承、发展这一非物质文化 遗产的目的。 关键词:民间面塑;艺术特征;文化特征;传承贡献; 山西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 a b s t r a c t w i t hw i d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n dg r e a tv a r i e t y ,s h a n x id o u g hs t a t u e s p o s s e s s e ds p e c t a c u l a rp a t t e r n si nf o l ka r t s i n t e n s er e g i o n a l i s ma n d s y n t h e s i s t h o u g hw i t hc r u d ep r o d u c t i o nt o o l sa n di ns i m p l ep r o d u c t i o n c i r c u m s t a n c e s s h a n x id o u g hs t a t u e sh a v er e f l e c t e dp e o p l e sr e a ll i f e b e c o m i n gt h ec a r r i e ro fp e o p l e sl i f e b e l i e fa n dc u l t u r ew i t hi t sm o l d e x a g g e r a t i o na n dv i t a l i t y s h a n x if o l kd o u g hs t a t u t e sh a sb e e ni n s c r i b e d i n t ot h el i s t so fs h a n x ii m m a t e r i a l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s i n c e2 0 0 6 ,w h i c h p r o m p t e du st or e s c u e p r e s e r v e i n h e r i ta n dd e v e l o pt h i sk i n do ff o l ka r t t h em a i ns u b j e c t so ft h i st h e s i sc o m p r i s et h ea r tf e a t u r e so fs h a n x if o l k d o u g hs t a t u t e sa n df e m a l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a n di n h e r i t a n c e b a s e do nl a r g e a m o u n to ff i e l d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b e g i n n i n gw i t ht h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 。c a t a l o g u e 。 m o l d m a k i n ga n da r tf e a t u r e so fs h a n x id o u g hs t a t u e s t h i sp a p e ra p p l i e s c r o s s a n a l y s i so fm u l t i d i s c i d l i n ea n dm u l t i p e r s p e c t i v et ot h ew h o l e r e s e a r c ha n ds t u d y ,w h i c hi n c l u d es e v e r a la s p e c t s : 1 a r tf e a t u r e so f s h a n x if o l kd o u g hs t a t u e s t h i sp a r to fc o n t e n t m a i n l ya n a i y z e st h ec r a f ta n dm o l d m a k i n gf e a t u r e so fd o u g hs t a t u t e s 2 c u l t u r a la n da r tf e a t u r e so fs h a n x if o l kd o u g hs t a t u t e s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x i s t e n c eo fd o u g hs t a t u t e sc a n tb es e p a r a t e df r o mt h e f o l kc u s t o m s w h i c ha r ei n d i v i d u a la r tf o r m s ,i m p o r t a n tp a r t sa n d i n h e r i t i n gc a r r i e ro ff o l kc u l t u r e t h i sc h a p t e rw i l lg i v e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a n dd e l i c a t ea n a l y s i sa n dr e s e a r c ht ot h ea r tf e a t u r e sa n df o l kc u l t u r eo f d o u g hs t a t u t e s 3 f e m a l ec o n t r i b u t i o na n di n h e r i t a n c eo fs h a n x if o l kd o u g h s t a t u t e s i ti sw o m e nw h on o to n l yi n h e r i t e dt h ea n c i e n tf o l ka r tb y m a k i n gu s eo fs e v e r a lt e a c h i n gs k i l l si n c l u d i n ge x p l a n a t i o n ,m o d e l s , 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a n ds p i r i t b u tm a i n l yp r o d u c e da r to ff o l kd o u g hs t a t u t e s a n dc r e a t e dt h ea r tc o n t i n u o u s l yi nh i s t o r ya sw e l l h o w e v e r ,w i t h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w h o l es o c i e t ya n dt h ee a r t h s h a k i n gc h a n g eo f p e o p l e sl i r e s t y l e ,m o r ew o m e nw o r ko u t s i d eh o m e a n dt h e r ei sn o m o r et i m ea n da b i l i t yf o rt h e mt op r o d u c ed o u g hs t a t u e s w h i c ht h e n w a sf a c e dw i t hv a n i s h m e n ta n dd i s a p p e a r a n c e a c c o r d i n g t ot h e a n a l y s i s a n dr e s e a r c h ,t h i sp a p e ra i m st o s u p p l e m e n ta n dd e v e l o p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a n dp r a c t i c i n gs t u d yo fs h a n x i d o u g hs t a t u e s ,t h e nt os o m ee x t e n th e l p st or e s c u e 。p r e s e r v e ,i n h e r i ta n d d e v e l o pt h i si m m a t e r i a lc u l t u r eh e r i t a g e k e y w o r d s :f o l kd o u g hs t a t u e s ;a r tf e a t u r e s ;c u l t u r a lf e a t u r e s ; i n h e r i t a n c ea n dc o n t r i b u t i o n 承诺书 承诺书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 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学位论文的知识产权属于山西 大学。如果今后以其他单位名义发表与在读期间学 位论文相关的内容,将承担法律责任。除文中已经 注明引用的文献资料外,本学位论文不包括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 签章) :萄教芳 2 0 0 7 年6 月1 1 日 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1 1 研究对象与目的 1 1 1 研究对象 近年来,人们对民间艺术的关注随着“申遗”、“回归草根热”的社会思 潮而不断升温,一些介绍、评价有关民间艺术的文章、书籍和画册不断涌现, 相继成立了“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民间工艺美术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 会”、“东西方艺术家协会”等专业研究机构。全国范围内的民间艺术研讨 会、艺人现场表演活动等接连展开,可见人们对民间艺术的重视程度。 面塑是民间艺术中的一个主要类型,在中国民间美术大辞典1 中对民 间面塑的界定是:“民间面塑即民间面食艺术,是我国北方民间用麦面,或玉 米粉,或豆粉制作的各式面花、 花馍、 l 馍、面羊等,统称 面塑。面塑流行在山西、河南、山东、陕西、甘肃一带。各地风俗习惯不 同,因此,面塑花色品种繁多。” 在我国长久兴盛不衰的面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l 、日常生活所 需;2 、讲求实用;3 、制作者多数是劳动妇女。因此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民间面 塑品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是劳动人民为祈求风调雨顺、吉祥平安、繁衍后 代、祭祀祖先和圣人等等而制作的。 山西民间面塑的品类异彩纷呈,本文按照地理区域和面塑的不同特点,将 山西面塑分为四个类型:即晋北地区类型、吕梁地区类型、晋南地区类型、晋 东南地区类型。每一地区的面塑代表一种类型,具有不同的艺术风格。她们都 是通过塑造抽象可视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百姓的精神追求,也可以说是劳动妇女 根据不同习俗的要求和期盼,在不同时节、不同环境中运用不同的创作手法来 表现同一题材或形象,即用多种造型方式来表现同一形象。 从艺术学的角度来讲,本文探讨了山西民间面塑的技艺特征和造型特征。 技艺方面主要从分析面塑的制作过程入手得出以下特征:1 、揉、搓、擀、 压、剪、切、捏是面塑制作工艺的特征之一;2 、点、线、面是构成面塑的基 张道一中国民间美术辞典 m 】席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 0 0 1 年,第3 3 3 页 l 山西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 本要素;3 、分解与组合是形成面塑的关键环节。面塑在造型上主要具有立体 性、随意性、象征性、夸张性四大特征; 从民俗学角度来讲,面塑作品包含着深刻的民俗观念和文化内涵,本文深 入分析了山西民间面塑的民俗文化特征。经过对大量的田野调查资料的分析后 得出面塑的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i 、信仰崇拜;2 、“成教化,助人伦”。 山西民间面塑的创作群体是最广大的劳动妇女,在漫长的农耕文化时代, 她们为了生存和繁衍的生活需要,默默无闻、纯朴真实的捏制各种花馍并将这 种信仰和习俗代代相传下来,也传承了生活中最古老的文化记忆。她们的这种 创作反映了广大劳动人们智慧天才的刨作水平,反映了一种非文字的具有普遍 文化认同的艺术方式。来自民间生活和人生阅历锤炼出的面塑是民族文化的结 晶。 1 1 2 研究目的 笔者试图对山西民间艺术中具有代表性的面塑进行研究分析,主要探讨面 塑的若干基本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最终起到抢救、保护、发展面塑这一非 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 “特征”的涵盖面较为广泛,本文主要围绕面塑的技艺特征、造型特征以 及在民俗活动中的文化特征展开的。面塑是特定地区的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 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信仰、信念等精神寄托物,是劳动人民情感和期盼的实物 寄托,具有很深刻的文化内涵。 1 2 研究现状及分析 山西民间面塑艺术样式繁多,不可胜数,就目前情况看,分门别类的研究 成果不少,但是尚未见到有关“山西民间面塑”的理论专题研究成果。与本文 选题有关的古代文献资料有: 宋代宗凛的荆楚岁时记、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南宋吴自牧 的梦梁录中大量记载了民俗民风。 另外,与本文选题有关的现代研究成果主要有: 曹振峰的黄河万里寻面花,这是一部真实记述黄河沿岸面塑艺术的巨 著,是作者考察了黄河沿岸的8 个省区,4 0 多个市县农村的礼馍等民俗文化 后的成果。在书中作者将面塑融入民俗活动中并采用分类法进行了记述,主要 分为以下几类:婚姻习俗、生育习俗、寿丧习俗、祭祀习俗、节日习俗、民族 2 第一章导论 习俗、其他习俗,是近年来将面塑分类最为详细的著作。本文将在该书分类方 法的基础上进行研究。 段改芳的民间礼馍( 面花) 制作是一部研究面塑制作工艺的著作,对 制作面塑应具备的材料、工具、流程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在书中提供了许多 面塑作品供观者欣赏,为本文的展开提供了制作工艺的详细资料。 鲁汉的民间面花是从全国范围内展开研究的,主要围绕岁时节日中的 面塑进行阐述,将节日习俗以及在不同的节日捏制不同的面塑进行了更为详实 的介绍。该著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有关民俗节日的详细资料。 除此之外还有杨先让、杨阳黄河十四走、段改芳山西民间艺术、 山西民俗及中国民间美术山西卷等等,这些都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 资料创造了条件。 1 3 研究方法 如果我们把面塑这一实体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对象,那么就必须改变以往 仅仅对面塑的狭义理解,深入分析面塑的基本特征及文化内涵,并找出它的规 律性和个性特征,形成适合于研究面塑的正确方法。 分类研究法:分类研究的角度很多,一般情况下可以从纵向和横向的两 个方面着手。本文主要以纵向分类,将山西面塑分为四大类型,每一类型具有 不同的风格特征。 田野作业法:田野作业法是提倡和鼓励民俗、民间学者走出书斋,深入民 间,对所研究的对象或民俗事象作深入细致的专题调查。这种专题的田野调查 不仅可以获得第一手的研究资料,更重要的是增加我们对某一民俗事象民俗生 活的感性知识。这种感性认识对分析调查所得资料是至关重要的。笔者的田野 调查如下: 2 0 0 5 年7 月,赴定襄县南庄、杨芳、师加湾、宏道采访了面塑艺人武娥 些、丁芳莲、闰来时、续爱华等,并对他们的面塑作品进行拍照、整理,为后 来的选题和研究打下了基础。 2 0 0 6 年2 月1 0 _ - 2 月1 4 日,在柳林县走访了多户农家,并拍摄柳林的盘 子会( 面塑作为祭祀用品) 。 2 0 0 6 年5 月3 日,第二次到柳林县孟门镇考察面塑。 3 山西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 2 0 0 6 年3 月6 月,笔者有幸参与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的 设计和征集作品的工作。借此机会,更大范围地接触和了解了山西省各地区的 面塑作品,采访了晋城市群众艺术馆焦双龙馆长并对阳城的焙面面塑进行拍 摄、整理。 2 0 0 6 年8 月,赴晋南采访面塑艺人梁春兰并对其面塑作品进行拍摄、整 理。 2 0 0 6 年1 2 月,赴孝义市采访面塑艺人武玉莲,并对其面塑进行拍摄、整 理。 2 0 0 7 年3 月,赴定襄县芳兰采访面塑艺人郭秀芳,并对其面塑进行拍 摄、整理。 所有这些田野作业都为后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归纳法:归纳法是从对具体民俗事象的观察出发,不断地扩充资料,综合 研究,从而得出关于面塑的一般理论问题,如本文中提到的面塑的造型特征、 技艺特征、民俗文化特征,这些特征就是对面塑这一实体的不断再认识,由感 性上升到理性,从归纳研究中提出来的。 第二章山西民间面塑的艺术特征 2 1 民间面塑的历史 人类从饮毛茹血到神话传说中的神农氏“教民食五谷”再发展到自己种 植植物,生产粮食,1 j f l t d 、麦,制成面食,这是人 类史上的进步。 2 0 0 2 年,在喇家遗址的继续发掘中,出土了 一碗古老的面条,这碗意外保存下来的面条将面条 的年龄上升到4 0 0 0 岁。这也就意味着,人类早在 4 0 0 0 年前就已经开始食用面食了。( 如图一)图一喇家遗址出土的面条 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出现了磨盘和磨棒等制作面食的工具( 如图- - ) 。商周 时期,陶鏊及烤烙、蒸锅等青铜器煎制面食的炊具大量出现。 毛诗周颂2 载 2 文献来源于汉籍全文检索系统; 4 第二章山西民问面塑的艺术特征 “贻我来牟,帝命率育。”其中“来牟”即是古代大、小麦的统称。从中可以窥 见麦类种植物在这一时期已经较为普遍。 到了汉代,随着小麦的大量推广种植,面食在 北方地区已经相当普遍,出现了关于面食的文字记 载。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的急就篇卷二中记 载:“饼饵、麦饭、甘豆羹”。其中饼饵就为糕和 饼的统称。图二磨盘和磨棒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面食的记载则更为细致,面食的种类也更加丰富。北 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仅制饼法就有十余种,如白饼、烧饼、髓饼、鸡鸭子 饼、细环饼、截饼等。各种饼法的制作工艺记述也十分详细,不仅重视棉司 的配料及方法,而且现代面塑制作中常用的发酵方法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广泛使 用。晋人柬晰饼赋3 记载:“重罗之面,尘飞雪白”,说明当时能够用重罗这 一工具筛出又细又白的面粉。据饼赋中描述:“笼无迸肉,饼无流面,姝蝓 冽敕,薄而比绽,锅味内和,馕色外见,柔若春绵,白若秋练,气勃郁以扬布, 香飞散而远偏,行人垂延于下风,童仆噍面而斜盼。擎碗者舐唇,立侍者干 咽。”这一时期开始有了面食在民俗中应用的记载。宗懔的荆楚岁时记4 中曾 记载有:“令世人正月十五作粥祷之寒食挑菜夏至食粽”。 另外,习俗面塑在这一时期也开始流行,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 “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空针,或以金银榆石为针,除瓜果于庭中以乞 巧。”这一记载是关于七夕制巧果习俗的。 进入唐代,面塑的制作更为丰富,在民俗活动中的文化内涵也更为明确。 不仅有关于面塑的文字记载,还第一次有了实物资料。唐代面塑的制作技术也 已经有了较高的水平,制作的方式也丰富多彩,造型各异。 到了宋代,面塑的记载就更为丰富了,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5 记载: “正月初日,京师人家大多食索饼;人日( 初七日) 则食煎饼,上元日有丝 笼和油外锤;二月初二有迎贵果子;三月初三有面做的“镂人”;清明前二日 的寒食节要食“子推”饼;清明节有“用面造枣旗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 楣,谓之子推燕”;四月初八食糕糜;七夕以瓜雕成共花样,谓之花 3 文献来源于i l l 学备览 4 同上; 5 同上; 5 山西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 瓜。又以油面糖蜜造为笑靥儿,谓之果食花样,奇巧百端。九九重阳节 有菊花糕酒,谓之狮蛮,此亦为果实花样; 七月十五中元节有盂兰饼;八月十五有玩月 羹。”可以看出面塑是伴随着民俗活动的变化而 变化的,并富有浓厚的民俗文化内涵。面塑艺术 在这一时期已经较为成熟。山西河曲岱庙壁画 ( 如图三) 中形象的记述了宋代面塑的制作过程图三山西河曲岱庙壁画 与所用的工具。 明代以来,面塑艺术进入了成熟时期,面塑在岁时节日与人生礼仪习俗中 的应用己基本定型,现流行的各种面塑造型和工具等在这一时期已出现,各种 面塑不仅仅为了食用,而且已有了较强的审美意蕴。 2 2 山西周边地区民间面塑的概况 民间面塑的存在和生长基本集中于黄河流域一带,笔者在进行探讨面塑时 主要立足于山西省,针对山西民间面塑进行了调查和总结。虽然山西周边地区 也存在着大量的民间面塑作品,但因精力有限,没能亲自到其他各省进行调 查,只能根据现有资料对其他各省做一个简单的概述。 陕西省位于黄河中游,因古为秦地,故简称“秦”。历史上先后有十多个 朝代在此建都。悠久的历史,给陕西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财富,陕西民间面 塑主要在陕北和关中地区流行,关中地区又以华县、合阳县、韩城为代表。陕西 民间面塑是以做工精细、色彩艳丽,形象生动而闻名。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虎头 虫身的“大谷卷”,它装饰繁杂,体积硕大、气势 恢弘。在结婚、小孩满月、盖新房等重要场合都 用。色彩上多运用红、绿、黄、蓝,在整体上形 成色彩的强烈对比,其体积都比较大,粗犷之中 又不失精细,可被称为陕西乃至中国面塑中的精 品。归纳其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点:1 、色彩鲜艳,图四金箔装饰过的老虎馍 装饰华丽。面塑的色彩是面塑艺人将各种颜色的色素或颜料调入到面中调配而 成的,民间艺人经常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随心所欲的进行调配;2 、其形制以插 花为主,艺人将各种花卉、动物、人物等塑于细小的木棍上,后经组合插入主 体形。主体形一般为面虎、面狮、面人、寿馍等;3 、体积较为庞大,其装饰 6 第二章山西民间面塑的艺术特征 物除插花外还有核桃( 用于 装饰嘴巴) 、镀金箔片( 用 于装饰动物眼睛) 。( 如图 四、图五、图六) 河北省地处华北平原, 黄河以北,简称“冀”。河北 省的面塑( 如图七) 在邯郸 磁县最有代表性。磁县最有 特色的面塑艺术要数七月十图五喜庆花糕 图六面虎 五姥姥家给外甥送的“面羊”。在旧时,面羊的形制非常大,需要好几个人来 抬,当地的说法是形制越大越能表示关系的亲近。一般 面羊要成组的送,一组为三个到四个,其中有公羊、母 羊和小羊。公羊和母羊的区别在于背上有没有驮一只小 羊。 河南省位于黄河的南岸,地处中原之地,历史文化 丰厚,简称为“豫”。早在清朝年间,河南省沈丘旧城的下湾 图七面羊 ( 南关) 有个远近驰名制花馍的人,名叫顾维臣,他创造了特殊的制馍方法, 被人们誉为“顾家馍”。河南面塑( 如图八) 归纳其 风格有以下几点:1 、色彩鲜艳,形制粗犷。色彩的运 用基本以红、黄、绿为主色,配以黑白色,冷暖搭配 合理、协调、统一;2 、体积较为小巧、精致,同样以 单个物体出现;3 、其装饰纹样多直接以色彩来进行表 现。图八母予马馍 山东省位于渤海、黄海之滨,是我国古代文化的发 祥地之一,简称为“鲁”。山东的面塑主要分布在莱州、 菏泽、聊城等地区。因其沿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风格独 特的山东面塑。莱州地区的面塑造型精美,种类繁多, 风格粗犷而又不失精致。由于地处沿海故此面塑艺术的 风格多少受到了很多海洋文化的影响。春节时期用的“大图九- - i e f l 的虎狮馍 圣虫”体形庞大,重达十余斤。以盘蛇作底,老虎作头,身上装饰更是五花八 7 山西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 门,从仙女、人物到飞鸟、游龙。当地取“圣虫”之谐音,写作“剩虫”期望家中 粮食、财产源源不断。菏泽当地捏塑江米面人最为出名。据说是一百多年前两 位江西的人游艺到菏泽,通过对当地面塑艺术的改良创造了不易霉烂的江米 人,现在已成为菏泽一项经济来源。江米人的造型源自 各种戏出故事、神话传说,是一种寓教于乐的玩物。山 东面塑( 如图九、图十) 归纳其风格有以下几点:1 、 仍以彩色为主;2 、造型较为形象逼真,夸张的意味较 少;3 、基本不再以食用为主,而成为纯粹的观赏性作 品;4 、在材质上这一地区的江米面尤为特殊,江米面 人艺术自然也成为当地民间艺术的“一绝”,在国内享图十五子逗罗汉 有盛名。 2 3 山西民间面塑的分布、类型 2 3 1 分布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山西民问面塑分布范围的划分方法。第一,明确山西 省的地理方位及其基本概况,这是研究面塑的前提条件。第二,确认相关地点 存在制作面塑的习俗,并且在当地极为繁盛。第三,划分中主要以县、市为单 位进行,不以个别村镇划分,但在详细论述中则要提及村镇。笔者在确定面塑 的分布区时,是建立在大量的田野调查基础之上进行的。 根据实地田野调查,面塑在每一县市都存在,但主要分布中心是:晋北地 区的定襄、原平、代县、五台、河曲、静乐、保德等地区;吕梁地区主要分布 在柳林、孝义、中阳、兰县、临县等地区;晋东南地区主要分布于晋城、阳 城、高平等地区;晋南地区主要分布于霍州、平阳、侯马、新绛、闻喜等地 区。 2 3 2 类型 关于山西面塑的类型,笔者根据地理区域和面塑的不同风格来进行划分, 主要有晋北地区类型、吕梁地区类型、晋东南地区类型、晋南地区类型四大类 型。 2 3 2 1 吕梁地区类型 吕梁地区类型主要以柳林、孝义、中阳等为代表。 8 第二章山西民问面塑的艺术特征 吕梁地区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北纬3 6 。4 3 3 8 。4 3 ,东经l l o 。2 27 一 1 1 2 。1 97 ,西隔黄河与陕北相望,东l 临汾水与晋中为邻,北与忻州接壤,南同 临汾地区毗连。全区总面积为2 1 0 9 5 平方公里,多系山区,总人口2 6 8 8 6 1 3 人。吕梁地区历史悠久,地灵人杰,在漫长的历史中, 涌现了许多闻名于后世的风云人物,创造了灿烂的文 化。 吕梁地区类型面塑群( 如图十一) 的主要风格是: 面塑以素面裹枣为主,少数面塑略施彩色,还有的是以 玉米面为主的面塑;面塑主要用于祭祀,品类有混沌枣 山、节节高、混沌馍、各种动物、戏曲人物、各样式面图十一枣山娃娃 灯等,此外还有寒燕、喜馍。用于祭祀的面塑以混沌枣山为主,用面裹枣或将 枣镶嵌于面上而成,高达3 0 _ - 4 0 厘米不等,最低也有1 0 一1 5 厘米,呈金字塔 状,主要在春节期间大量出现,特别是在元宵节( 当地俗称为天官赐福) 时出 现,在当地被称为“盘予”或“盘子会”。 面灯( 如图十- - ) ,一般都用玉米面塑成各种动物造型( 以十二生肖为 主,特别是龙的造型居多) ,再在塑成的动物造型身上添加一灯台,便于放蜡 烛。这类面塑用于祭河神,这也是吕梁地区中所特有的面塑,与其位临黄河有 极大的关系。 寒燕( 如图十三) ,是不同于其它类型的又一面塑品 类,是捏制的各种混沌造型的鸟( 是鸟非鸟) ,在其刚出 锅时插到枣树枝上。当地百姓说:“家中有几口人就插几 个,或为小孩多插一个。”悬挂于门梁上,待风干后食 用。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清明节,寻 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前一日谓之炊熟,图十二面灯 用面造枣旗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 燕。” 2 3 2 2 晋北地区类型 晋北地区类型是山西民间面塑的主体,最具典型性, 它接受其它类型的文化因素相对较少,而对其它类型的影 响则很大,有的地方甚至是完全吸收晋北类型融合当地原图十三寒燕 有文化而形成的。 9 山西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 晋北地区类型主要以定襄县为代表。 定襄县位于山西省中北部,忻定盆地东部,地理坐标东经1 1 2 。3 91 5 ”一 1 1 3 。1 65 0 ”,北纬3 8 。1 97 2 2 ”3 8 。4 0 1 5 ”。境域东连五台山,南毗盂 县、阳曲,西邻忻州,北接原平,东西长4 8 公里,南北宽3 6 公里,面积8 6 5 平方公里。 晋北地区类型面塑群的品类有枣山、寒燕、爬娃 ( 单独) 、辨不清( 多个娃娃) 、各种动物( 如面 羊、面鱼、面狮、面虎、面马、兔、象、鹿等) ,其 中面羊、面鱼、面狮是最为主要的。面羊以素色或略 微施彩为主,以黑豆做眼睛,长度约2 5 厘米,是由 姥姥送外甥( 男孩) 的礼物,因羊在民间是“祥”的 意思,希望外甥吉祥、如意;面鱼以素色为主,不用图十四面鱼 施彩,是姥姥送外甥( 女孩) 的礼品,因鱼在民间象 征“多子”。笔者在实地调查时得知,面羊是送给男 孩的,而鱼则是送女孩的,二者不能颠倒。面狮、面 虎是百姓一贯要制作的动物形象,因狮与虎在民自j 都 被看作是吉祥之物,能够佑孩童、镇家宅、保平安,图十五面羊 这也是动物崇拜的遗存。面鹿,因“鹿”同“禄”,因此成为百姓寄托希提的 载体,希望福禄双全,平安一生。( 如图十四、十五、 十六) 除此之外,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也是人们在这一时 期捏制的内容,如“猪八戒背媳妇”、“刘海戏金 钱”、“麒麟送子”等等。图十六面狮 2 3 2 3 晋东南地区类型 晋东南地区类型是山西面塑中又一典型的面塑群,它 以焙面面塑为代表,接受其它类型的文化因素较少,对其 它类型面塑也构成很大的影响,完全是地域文化的结晶, 极具地方特色,是山西乃至全国面塑中的佼佼者。 晋东南地区类型主要以阳城( 如图十七、十八) 为代 表。阳城位于山西南部,地处太岳山南麓,中条山东麓, 太行山西南,沁河中游。晋韩公路横贯东西,沿公路至图十七孟姜女哭长城 1 0 第二章山两民何血塑的艺术特征 省城太原3 9 4 公里。东沿樊山、华阳山、沁河与晋城市搭界,南以大岭头、原 山、鳌背山与河南省济源县毗邻,西以云蒙山与垣曲相连。 晋东南地区类型面塑群主要特征是:面塑以焙面面塑最为代表,也略有施 彩面塑,但只是少许,在此不作详细介绍。焙面面塑的品类有八仙人物、戏曲 故事、历史传说等。 2 3 2 4 晋南地区类型 晋南地区类型是山西面塑特殊的面塑群,它吸收了 陕西省合阳县、韩城县的面塑风格较多些,与陕西省南 部部分地区同属于一个文化区域,因此在造型风格、种 类、样式上也基本相同。 晋南地区类型主要以闻喜最为代表。 闻喜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地区北端,运城盆 地与临汾盆地的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l1 0 。5 9 3 3 ”图十八八仙人物 1 1 1 。3 7 2 9 ”;北纬3 5 。9 3 8 ”3 5 。3 47 l l ”之间。闻喜是中华民族发 祥地之一,自古人杰地灵,名贤辈出,气候宜然,四季分明,有得天独厚的自 然条件和优良的耕作传统,这里的人们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注入面塑以 深刻的文化内涵。 晋南地区类型面塑群的品类有:花糕类,包括龙凤糕、四龙八风、十二生 肖、石榴布篮糕、九狮( 世) 同菊( 居) 、大吉大利、喜迎亲、寿糕等:花馍 类,包括龙凤馍、鱼钻莲、葡萄花馍、佛手花馍、如意花馍等;吉祥物,包 括麒麟送子、虎虎生威、龙风配、遮风火焰( x i e ) 等。花糕是一个总的名 称,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名称,如结婚中的花糕名为“上头糕”,生日祝寿中 的花糕名为“寿糕”,节日中送亲戚朋友的花糕名为“节节糕( 高) ”。无论 是哪种花糕都是直径为5 0 厘米以上,重达1 0 公斤左右。花馍与花糕相比自然 有些逊色,但也有其独特的一面即以历史传说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的,既有观 赏性又能使历史故事流传下来,如李彦贵卖水、仙女观灯、哪吒闹海等。吉祥 物则是女性在节日活动中发挥自己的想象,捏制的各种各样的动物来寄托她们 对孩童的美好祝愿。 晋南地区类型的面塑经过历史的沉淀,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文化圈, 且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山西面塑中独占鳌头。 山西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 在以上四个类型中,各个类型的资料较为丰富,从现有线索来说,这几个 类型都属于当地文化的直接延续,它们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其特殊的地 域性,这些独特的面塑是与光辉灿烂的黄河文化分不开的。 山西民间面塑种类繁多,归纳其风格主要有以下几点:1 、主要以素色面 塑为主,个别面塑略施彩色;2 、其装饰多采用红枣、杏红或黑豆等;3 、各种 造型的面塑的装饰如花卉、纹饰等在制作过程中与面塑主体融为一体;4 、 焙、烤、油炸是山西面塑艺人较为常用的制作方法,如阳城的焙面面塑就是用 当地特有的砂陶制的套锅进行制作的,其手法与形制是周边地区所没有的; 5 、山西面塑简练、小巧、精细,以单个物体为主: 2 4 山西民间面塑的技艺特征 从技艺角度来说,面塑是不借助任何事物作为载体,完全是赤裸裸的面本 身来塑造形体,由于工具、材质的影响,只有采用拼组的方式来完成某一造 型。笔者通过对山西民间面塑的实地考察和采访,得以了解它技艺方面的种 种,其中包括了工具及材质两个方面,工具是指在制作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性 与局限性:材质是指面塑本身的特征性;两者紧密连接,互相影响。 2 4 1山西民间面塑的制作过程 2 4 1 1 工具 制作面塑,首先必备的是工具。制作面塑的工具 较为特殊,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主要的工具有:菜 刀、剪刀、镊子、锥子、梳子、八角( 大料) 、擀面 杖等( 如图十九) ,每一种工具在制作中都发挥着各 自的作用。刀主要用来裁型与修型;梳子和八角则用 于印制装饰纹样;镊子和锥子用于完成整体型的堆砌与组合。图十九制作工具 2 4 1 2 材质 制作面塑,除了要用小麦粉与各种工具外,还要用多种辅助的材质,主要 有:红枣、豆类、杏仁、花椒籽等。红枣一般用于制作枣山或动物、人物的嘴 巴,同时也起到搭架面质的作用,使面更易蒸熟和喧腾;豆类( 根据需要采用 不同的豆,有云豆、红豆、绿豆、黑豆、豌豆等) 常用于捏制动物或人物的眼 睛;杏仁则要上色( 一般为红色) ,用于各种造型的装饰与点缀。 下面是一组面塑的详细制作过程: 第二章山西民间匝塑的艺术特征 “站娃”的制作:取l o 厘米长,5 厘米宽,4 厘米厚的面泥为身体基本 形。另取身体基本形所用面泥的三分之一,把它揉成一个蛋形作头。在身躯基 本形长边的中点于左右各切一刀分离出双臂,并在足部切- - d , 口表示双腿( 如 图二十) 。再将眼睛、鼻子、口以及头部、身上装饰的花与鸟等纹样分别作好 ( 如图二十一) 。自足部一端慢慢向上挤压使腿部略呈扁平,腹、胸自然隆 起,再依据动态随意弯曲双臂。手掌处捏扁,剪几刀显出手指。把头粘在颈 部,粘好双眼,将一端细一头粗的小面泥安在面部为鼻,利用剪落的锐角三角 分别粘于眼的上方为眉,选两片小小的面泥用镊子捏住中点安在耳的部位。然 后在躯体上印纹,装饰小鸟、小花等( 如图二十二) 。这就是面塑制作的全部 过程,在制作中,每种工具都有着不同的作用,为民间艺人成功塑造面塑提供 了方便与快捷。 图二十制作过程1图二十一制作过程2图二十二制作过程3 2 4 2 揉、搓、擀、压、剪、切、捏是面塑制作的工艺特征之一 揉、搓、擀、压、剪、切、捏它们之间相互融合,是百姓在制作中不可缺 少的技术。制作花馍时,艺人要将起好( 发酵) 的面加水后揉,揉的过程要进 行分了和、和了分的工序,这样要持续揉制八到九遍。艺人们称这样揉出的面 亮洁、柔软而且有弹性,蒸出后才会有光泽。在晋南地区,有经验的面塑艺人 还要在揉的过程中加入少许醋或掺入少些糖水或蜂蜜,蒸出的花馍香甜、可 口,揉面是后期制作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环。接下来面塑艺人便 开始利用各种工具和材质进行擀、压、剪、切、按等工作。擀是利用擀杖将所 捏制的动物或人物进行面的塑造或片的制作,如花糕的底盘,再用剪刀将其大 形修成,将花馍上需要装饰的东西用镊子来进行按、压。花馍在捏制好后并未 真正的完成,还必须进行蒸制。蒸是很有学问的,艺人称一定要用大火,待笼 中水烧开后方能上笼,笼圈一定要封严,不能走气,这样的花馍才会又白又 1 3 山西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 嫩,还能熟透。大大小小的面团在这些艺人那灵巧的手中经过这一系列技术 ( 工序) 变成了各式各样的造型逼真、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 2 4 3 点、线、面是构成面塑的基本要素 面塑中的“点”是三者中最细小的,它有大小之分,也有形状可言,一般 有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形。构成时要注意疏密、聚散的关系。民间面塑 艺人所用的“点”就是材质中的各种豆类( 黑豆、红豆、芸豆、绿豆等) 、杏 仁与红枣,全省各地均一样。主要用于动物或人物的眼睛、嘴巴、身体部位以 及作为身体的装饰物等,是面塑中最为精彩和细致的部分,特别对于素面塑来 讲,红豆或红枣的点缀更能凸显面塑的张力和生动。 面塑中的“线”是有长短、粗细之分。分直线、扁平线、折线( 锯齿 状、直角状) 、曲线( 几何形:圆形,自由形:s 形、c 形) 。“线”是面 塑艺人经过用手搓将面制作成圆形长条或用擀杖将面擀成扁平状长条,一般圆 形面条用于面人的胳膊、双腿、鼻梁、动物的尾巴与面人手中的道具等;扁平 状的面条和圆而细的面条主要用于缠绕面人和动物身上的装饰;曲线面条主要 用于动物或人物身体部位转折处或装饰处;无论是哪一种线条都是塑造面塑过 程中不可缺少的,主要随艺人在捏制过程中的需要而定。 面塑中的“面”是点线的集合体,它有大小、形状之分。主要以没有规则 的曲线形、几何形和自由曲线形“面”组成。“面”也是面塑艺人经过用擀杖 将面团擀成面片,有大小之分,也要随艺人制作过程中的需要而定,一般用于 底座、动物或人物的身体、头部等的托附,也可以是“点”与“线”直接组 合而成的面,枣山是最为典型的案例。三者是形成面塑的基础,缺一不可, 它们相互之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下面我们结合实物来具体分析: 花糕( 如图二十三)主要以晋南为主,内容 丰富。其形呈圆形,共分为4 层,最下一层为糕底也 叫底座,是用擀杖擀出的直径为5 0 厘米的“面”; 再上一层为云团夹红枣,是扁平状的“线”与“点 ( 红枣) ”组成的;第三层为糕面,与糕底基本相同图二十三花糕 也是由“面”来担当;此三层是供人食用的部分。最上一层为故事内容,是面 塑艺人将各种造型直接塑于细小的木棒之上,有蝴蝶、鸟、龙、风、花草、各 1 4 第一二章山西民间面塑的艺术特征 种水果等。基本是细小的点与细小的呈圆形的面条组成的,后将木棒插于糕面 上。这是“点”、“线”、“面”最为典型的组合。 辨不清( 如图二十四)主要以晋北为主。其形 是将三个或五个娃娃头尾相连组合成为方形或圆形。 娃娃的胳膊和腿是由圆“线”面条来完成的;身上用 锯齿状线条进行装饰;人物的面部表情与神态的塑造 便用“点”即红豆和黑豆来进行点缀;头部装饰同样 也用红豆,有的则用上了色的杏仁装饰。三者的完美图二十四辨不清 结合使得面塑作品更为灵活、生动,可称得上是面塑 中的极品。 枣山( 如图二十五)枣山便是“点”与 “线”组合而成为“面”的典型例子。全省范围均有 制作。其形制呈三角形或叫塔形,是由圆形“线”面 条裹“点”即枣。最上面的面条短小且只裹一颗红枣,图二十五枣山 往下依次增加面条的长度和枣的数量,在捏制过程中便将其粘在一起形成一个 整体“面”。后用锯齿状面条捏制成蛇形或其它形状加以装饰。这便是面 塑中不直接用擀好的“面”而是“点”“线”组合而成一个整体“面”的典型 代表。 2 4 4 分解与组合是形成面塑的关键环节 立体主义认为:“为了了解客观事物,我们应该接触他们、分解他们、重 建他们。”6 民间面塑艺人在制作上同样遵循了这一原则。首先,要认识、观 察、分析客观事物。前面我们提到面塑的种类、样 式大多是来源于人们对生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 观察。在这一阶段,人们头脑中得到的形象是实在 的、具体的,是客观事物决定意识的过程。如果说 这一过程是对客观事物思想认识的话,那下面便是 把观察到的客观事物用面这载体付诸实践的过程。图二十六面塑分解图1 第二,分解客观事物。这是面塑艺人在制作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把事先观 察到的动物或人物的各个部位用面分别来捏制( 如图二十六) ,将人物的头 部、身体、四肢、五官身体的装饰物等用面泥、豆类等这些载体分别以“零 6 约翰拉赛尔现代艺术的意义口川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杜2 0 0 5 年,第1 3 5 页 1 5 山西民问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 件”的形式捏制而成,也就是将意识形态中完整的形象进行了肢解或叫分解, 使得人们对客观事物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如图二十七) 。第三,运用主观的 并置、重叠、拼贴等方法进行组合。这一过程是完成面塑作品的关键环节,完 全是面塑艺人以客观事物为参照,主观的将各个“零件”进行并置、重叠、拼 图二十七面塑分解图2图二十八面塑分解图3图二十九面塑分解图4 贴,有时会用到细小的牙签来帮助拼贴和连接( 如图二十八、二十九) 。这一 环节里,艺人极其重视形式和形似,也就打破或摈弃了传统的透视法和客观事 物本身的对称性和比例关系,她们依赖于主观的多重视角,取上下前后左右组 合的新方法。组合完成的结果便是不同于生活中具象事物的抽象形象。 2 5 山西民间面塑的造型特征 2 5 1 立体性 山西民间面塑是以高浮雕为主的造型样式。高浮雕即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 凸起伏形象的一种雕塑,是一种介于圆雕和绘画之间的艺术表现形式。面塑是 不同于其他民间艺术样式的一种特殊的艺术门类,与雕塑艺术有同工异曲之 处。面塑的高浮雕特点也体现了雕塑艺术的一般特征,即它的审美效果不但诉 诸视觉形象而且涉及触觉,使人们在观赏中能够触摸到真实完整的面塑作品。 民间艺人在制作面塑时塑造的浮雕空间压缩程度的选择,通常要考虑面塑的使 用功能、所表现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