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专业论文)全球传播背景下普世文化的不可能性.pdf_第1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全球传播背景下普世文化的不可能性.pdf_第2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全球传播背景下普世文化的不可能性.pdf_第3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全球传播背景下普世文化的不可能性.pdf_第4页
(传播学专业论文)全球传播背景下普世文化的不可能性.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各样的问题凸现,世界文化走向问题是其中之一。世界各 国文化总体发展趋势是融合还是冲突,这是现存的两种对立观点。酱世文化能否 成立是两方争论的焦点之一。提出普世文化是一些人的美好愿望,通常文化融合 论者赞同普世文化,文化冲突论者否认普世文化。 “普世文化”是个新的提法,对普世文化的探讨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难见 对之系统论证的文章或著作。1 9 9 6 年亨廷顿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 建的专著,是对世界文化走向问题探讨的一部力作,他从文化冲突论的角度提 出普世文化是不能成立的。本文试图打破以往从文化冲突角度否认普世文化的方 法,在坚持文化融合论的基础上论述普世文化的不可能性。 论文紧紧围绕“普世文化”这个中心,从宏观上鸟瞰这个问题,通过详细分析, 从“对普世文化界定”、“批驳对普世文化的错误认识”、“分析文化的两对矛盾与 普世文化”这三个方面论证普世文化的不可能性。最后,论文还对世界文化的走 向做了粗浅的预测:由“和”而不同到“合”而不同。 关键词:普世文化全球文化文化全球化全球传播文化融合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v a r i o u sv i e w p o i n t sh a v ec o m ef o r t hu n d e r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t h e t r e n do fw o r l dc u l t u r ei so n ee x a m p l e t h e r ea r et w ok i n d so f o p p o s i t ei s s u e s ,c o n f l i c t e d o ra m a l g a m a t i v e ,o nt h et r e n do fw o r l dc u l t u r e u n i v e r s a lc u l t u r ec o u l dc o m ei n t o e x i s t e n c eo rn o ti so n eo ft h ef o c u s e sa r g u e db yt h e s et w os i d e s t h ea d v a n c eo f u n i v e r s a lc u l t u r ei sj u s tb e s tw i s h e so fs o m ep e o p l e g e n e r a l l y , t h o s ew h oa g r e ew i t h c u l t u r ea m a l g a m a t i o na g r e ew i t l lu n i v e r s a lc u l t u r e ;w h oa g r e ew i mc u l t u r ec o n f l i c t o p p o s e u n i v e r s a lc u l t u r e u n i v e r s a lc u l t u r ei san e wi s s u e ,a n dt h ed i s c u s s i o na b o mu n i v e r s a lc u l t u r ei ss t i l l 砒t h eb e g i n n i n g s t a g e s o i ti sn o t e a s y t of u n da r t i c l e so rw o r k sw h i c hc o u l d s y s t e m a t i c a l l ya r g u ea b o u ti t t h ec l a s ho f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a n dt h er e m a k i n go fw o r m o r d e rp u b l i s h e db ys a m m u e leh u n t i n g t o ni n19 9 6i sam a s t e r p i e c eo nt h et r e n do f w o r l dc u l t u r e h u n t i n g t o nd r e wac o n c l u s i o nf r o mt h ea n g l eo fc l a s ho fc i v i l i z a t i o n st h a t u n i v e r s a lc u l t u r ei s i m p o s s i b l e t h i sp a p e r t r i e st ob r e a kt h ef o r m e rm e t h o dt h a t o p p o s i n gu n i v e r s a l c u l t u r ef r o mt h ea n g l eo fc u l t u r ec o n f l i c t ,a n dd i s s e r t a t e st h e i m p o s s i b i l i t yo f u n i v e r s a lc u l t u r eo nt h eb a s i so fi n s i s ti nc u l t u r ea m a l g a m a t i o n c l o s e l ye n c i r c l i n gt h ec e n t e r u n i v e r s a lc u l t u r e ”,t h r o u g h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z i n gf r o m m a c m s c o p i c a la n g l e ,t h ep a p e rd e m o n s t r a t e st h ei m p o s s i b i l i t y o fu n i v e r s a lc u l t u r e f r o mt h ed e f i n i t i o no fu n i v e r s a lc u l t u r e ,t h er e f u t i o no fw r o n go p i n i o n st o w a r d s u n i v e r s a lc u l t u r ea n d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w op a i r so f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b e t w e e nu n i v e r s a l i t y a n dn a t i o n a l i t yo fc u l t u r e ,a n ds u c c e s s i o n a l i t ya n dv a r i a b i l i t yo fc u l t u r e f i n a l l y , t h e p a p e rh a s a l s om a d eas u p e r f i c i a lf o r e c a s to nt h et r e n do fw o r l dc u l t u r e :f r o m h a r m o n i o u sb u td i f f e r e n tt oa m a l g a m a t i v eb u td i f f e r e m k e y w o r d s :u n i v e r s a l c u l t u r eg l o b a lc u l t u r ec u l t u r a l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 g l o b a l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a m a l g a m a t i o n o f c u l t u r e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差之苒 日期:h 。船年,碉岁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杰裤 日期:潍胡穸 指- , 9 - 教师签名: 胁呷年歹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绪论 新世纪是全球化的世纪。过去的几十年,国际交流更加频繁和自由,世界人 民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正如传播学大师麦克鲁汉 ( m m c l u h a n ) 上世纪6 0 年代所预见:世界将变成一个“地球村”。 全球化最早源于欧洲的一个方案:商人们希望进行国际贸易,殖民列强企图 瓜分世界。然而,全球化发展到今天,已不局限于欧洲,它关注的是世界范围内 的广泛联合以解决世界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经指出,“资 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 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1 马 克思和恩格斯不仅科学地预见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引起整个世界的经济一体 化,而且预见了由经济一体化所引起的世界各地方、各民族精神方面的相互联系 和相互作用。 目前,人们对经济技术全球化的认识差别不大,“虽然其中一方的理解是国际合 作新的可能性、世界范围的开放与竞争,而另一方则将它看作对自己的威胁”。2 问 题在于,全球化仅限于经济技术领域,还是同时也是政治的、社会的、生态的及 文化的进程? 回答是肯定的。全球化的影响不仅局限于经济技术领域。经济全球 化迅猛地增加了国际间信息、思想、信仰和价值观的交换。“几个世纪以来,运输 和传播技术的发展,已经和正在化解时间和空问,摧毁了环绕着最隔绝文化的壁 垒。在过去的5 0 年里,这个过程戏剧性地加速了,这个过程也是趋向全球化这一 大趋势的一部分。一个结果是文化交往日益密切。”3 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不论学者还是普通人都很关注的话题。人们对全球化背 景下文化走向的问题莫衷一是。现在的观点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文化的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总体趋势是融合,是趋同。如中国著名学者张立文说,“全球化”既不是“西方文 化”化,也不是“东方文化”化;既不是西方文化中心论,也不是东方文化中心 论;既不能以西方的强势文化压倒东方弱势文化,也不能以东方的柔性文化( 或 称阴性文化) 克服西方的刚性文化( 或称阳性文化) 。按照中华融突而和合的文化 理念的关照,2 1 世纪的“全球化”文化,应该是东西南北中多元文化的冲突融合, 并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和合为新文化,这便是“和实生物”的意蕴。4 在以 文化融合为主导思想的一方中,甚至有人提出“普世文明”、“普世文化”的概念。 与之相反,以美国哈佛大学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 s a m m u e lp _ h u n t i n g t o n ) 为代表的另一方主张文化冲突。亨廷顿认为,当代世界是一个包含了 七个或八个文明的世界。1 9 9 3 年,他在外交杂志发表文明的冲突等论文, 1 9 9 6 年又出版了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的专著,以文明的冲突作为冷 战后时代的世界政治的思维框架,通过文化和文化认同的分析,阐述冷战后世界 力量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亨廷顿反驳了普世文明的观点,并提出了一个新 论点,“即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 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并存”。5 更有甚者,本世纪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艾赛亚啪 林( i s a i a h b e r l i n ) 当在去世前接受次采访中被问及,冷战结束后国际贸易和国际性 通俗文化是否最终将导致一个“人类普世文化”( a u n i v e r s a lw o r l dc u l t u r e ) 时,极为 挖苦地回答说,人类普世文化就是“文化死亡”,我高兴的是我马上要死了,不会 看到那一天1 6 两方的争论一直在继续,普世文化是否成立是争论的焦点之一。通常,文化 融合论者也赞同普世文化的观点,文化冲突论者则反对普世文化。在笔者看来, 文化融合和普世文化其实是两个差别很大的概念。中国一脉相承的文化思想是“和 为贵”,反对冲突和战争,所以希望能有一种文化使世界实现和平和谐。如陈恒 在古代欧亚的交界地诸文明的汇聚区和传播区一文中说:“今天的世界 在急剧地缩小,人类各文明之间的交会,已势将汇合为一个共同的人类文明。今 日世界事实上正在缔造一个地球村式的普世秩序与普世文化。”但西方某些 人鼓吹“普世文化”的目的是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与中国人理解的“普世文化”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其实不是一个概念。目前,国内很多文章中提到“普世文化”,但只用这个词, 几乎并没有文章对其加以论述。有些人在对普世文化并不理解的情况下,滥用这 一提法,出现了种种错误或模糊的观点。对普世文化论述的文章,笔者只检索到 一篇曾丽洁、刘子泉的在文化冲突中求同存异,它只是一篇几千字的论文。 本文将对普世文化作一界定,辨析普世文化、普世伦理、全球文化、文化全球化 等词的异同。本文认为普世文化不能成立,但并不赞同亨廷顿的文化冲突论,不 是按照亨廷顿的论点论述普世文化的不可成立性,而是在坚持文化融合论的基础 上进行论述,这一观点在以往笔者能检索到的论文中是没有的人提出、论述的。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文献调研、理论思辨的研究方法。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归 纳出普世文化产生的原因、过程,通过分析文化的特性和“普世文化”概念本身 论证普世文化不能成立。本文论述的是一个很宏观的问题,笔者深知以自己的学 识和才力,不可能将问题论述的很深入,只想致力于从宏观的角度鸟瞰这个问题, 对其作出力所能及的分析,把握正确认识这个问题的大体框架。在全球化背景下, 对普世文化问题的这种把握无疑是有益处的。 1 2“文化”概念的界定及全球传播对文化的双重作用 1 2 1“文化”概念的界定 文化的定义非常多,在美国人类学家a l 克罗伯和k 克拉克霍恩1 9 5 2 年所写 的文化:一个概念定义的考评一书中列出了1 5 0 多种文化的定义。有人说, 有多少文化方面的研究者,就有多少文化的定义。1 8 7 1 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嚎 勒第一次给文化下了明确的定义:“文化是一个综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 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掌握的其他能力和形成的习惯。”英 国学者雷蒙德威廉斯对文化有三个广义上的定义:1 ) 文化指智慧、精神和美学的 一个总的发展过程。2 ) 文化指某一特定的生活方式,无论它是一个民族的,还是一 个时期的,或者一个群体的。3 ) 文化指智慧、特别是艺术活动的成果和实践。7 简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单来讲,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狭义的文 化专指包括信仰、思想、语言、习俗、规范、文学、艺术等在内的精神产品。 文化的物质层面容易被接受和改变,实现相通,达到统一。事实上,由于当 今世界的迅猛发展和国际间交流的频繁,衣、食、住、行等表层文化因素越来越 相通,越来越接近。在未来的世界形成一种物质层面的普世文化不无可能,因此, 探讨物质层面的普世文化能否成立已没有意义。文化最深层的东西应该是精神层 面的,由于其顽固性很难改变,所以本文研究仅限于精神文化,“文化”的涵义遵 从狭义的定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汇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 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经过长期濡化而形成的。人的交往活动、传播过 程中必然渗透着文化因子。在人类历史上,不同文化的相互遭遇是不可避免的。 两种不同的文化相互遭遇的结果有三种可能: ( 1 ) 征服:a 文化成员认为b 文化成员为非正常人类,将其定义为“野蛮人” 从词源上来说,就是不说话的生物,因而不能称作人类,或充其量只能算作 低等的人类。随之便产生两种可能的后果: 教化:即按照a 文化模式改造b 文化; 毁灭:这正是欧洲文化对待美洲、非洲土著文化的方式。 ( 2 ) 文化掠夺:a 文化成员认为b 文化成员是某种未知智慧的传人。a 文化有 可能在政治、军事上征服b 文化,但他们又十分尊重这一异文化,力图解释它, 并将其基本要素纳入自身文化肌体中。古罗马文明的形成就得益于对古希腊文化 的吸纳。 ( 3 ) 交流:这是种互相影响的双向流程,欧洲文化和中国文化最初接触时, 情况正是如此。8 历史翻过野蛮与血腥的一页,走向了现代的文明,“征服”和“文化掠夺”这 两种形式的文化遭遇已与我们远离,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文化遭遇后的交流成 为唯一的形式。文化交流过程中,融合是主要趋势。现在世界各种文化都是多种 文化交汇、融合的产物,绝不是什么封闭的文化体系。文化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然产物。人们在交流中一旦发现对方文化中某一点或某些部分对自己有好处,就 会加以学习,欣然接受,为我所用。从古代到现在,在世界上还找不出一种文化 是不受外来影响的。作为西方文化的核心内容的基督教,就是亚洲、非洲和欧洲 三大洲几种文化融通、交汇和整合的产物。汤一介以中国文化对印度佛教文化的 吸收为例,论证了不同文化相互遭遇后的发展趋势是以融合为主导的。他指出:“在 人类以往的历史上并不缺乏由于文化( 例如宗教) 的原因引起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 族、地域与地域之间的冲突。但是,我们从历史发展的总体上看,在不同国家、 民族和地域之间的文化发展则是以相互吸收与融合为主导。”9 数千年来文化的发展史说明,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同时,也伴随着不同文化之 间的激烈的冲突和争斗。文化冲突是指不同性质的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对抗。不同 民族群体,由于长期生活于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因而形成不同的语言、 社会规范、风俗习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这就是文化差异。由于文化差异 的存在,造成不同民族群体在文化传播中发生文化冲突,这种冲突有物质层面的, 也有精神层面的,有可以磨合的,也有根本对立的。我们看到,世界上许多矛盾 冲突是由文化深层的东西,如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及价值观等的根本对立引 起的,这些属于精神层面的文化传统观念很难改变。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 文化冲突,小则导致双方不理解,大则导致政治冲突、甚至兵戎相见。如英籍印 度作家拉什迪写的魔鬼诗篇,引起伊斯兰国家的普遍愤怒,伊朗宗教领袖霍梅 尼1 9 8 9 年2 月发出对拉什迪的追杀令,导致英国和伊朗两国关系的紧张。 1 2 2 全球传播对文化的双重作用 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是从人类诞生之日起就开始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无疑 对其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原始人类受到技术手段的限制,传播难以跨越时间、空 间进行。语言和文字的发明和运用使人类传播超越了原始的动物传播状态,在印 刷技术基础上出现的书籍和报纸使人们跨越时间、空间的传播得以普遍地、大规 模地进行。从纸质传播媒体向电子传播媒体转化,是人类传播史上最伟大的飞跃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一。以电子媒体为代表的现代大众传媒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递信息,也传递着 文化。由于它的传播范围广大,可以将文化传播给最广大的受众,极大地提高了 传播效率,使普遍意义上的文化传播成为可能。大众传播无所不在的触角可以伸 向地球的天涯海角和穷乡僻壤,向最广大的社会阶层传递新事物、新形象和新信 息,介绍新的思维,倡导新的生活方式,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使人们逐步 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接受新的观念和文化。 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也演化为全球传播。目前,对全球传播还没有一个确切 的定义。一般认为,全球传播是国际传播的扩大和发展。国际传播是指以国家为 基本单位,以大众传播为支柱的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全球传播可从五个方面来理 解:1 ) 全球传播的出现与传播科技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的进程密切相关。2 ) 在传统 的国际传播中,传播主体主要是国家及其代表,以及各种各样的政府间国际机构。 而在全球传播当中,在国家和政府机构继续扮演重要角色的同时,传播主体出现 了多元化的趋势,包括各种各样的跨国活动团体,以开拓世界市场为目的的企业, 还包括活跃在电子网络上的众多个人。3 ) 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全球传播的主要媒介 依然是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传媒,但同时,具有跨国传播功能的个人媒介, 如国际电话、传真、个人电脑以及因特网上电子邮件、数据库等各种信息收集、 处理和传输的手段和工具,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4 ) 在传统的国际传播中, 不同国家之怄】的双边关系和多变关系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全球传播中,许多 全世界、全人类范围的问题,如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贫困与饥饿、 和平与发展等,受到人们前所未有的重视。5 ) 全球传播同样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国 际政治和国际关系依然占据着核心地位,但同时,由于跨国界、跨文化的交往和 信息传播目益频繁,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摩擦、碰撞和融合以及由 此产生的世界影响等问题,越来越占据重要的位置。旧 全球传播与大众传播相比,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因特网正在发挥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网络被称为传播的第四媒体,它实现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综合, 既解决了人际传播跨时空的困难,又克服了大众传播单向性的弱点,实现了双向 互动传播。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大大增强了个人发布、交流和吸收信息的能力。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网络形成的虚拟空间中,个人可以匿名的方式自由地发表意见,随心所欲地表 达自己,并且能够通过网络迅速地与他人交换和共享信息。 以网络为代表的这些现代意义上的个人媒介的运用和发展,使不同民族间的 直接交流越来越多,层面越来越广,这对文化融合是大有益处的。因为每一个民 族的成员都是某种文化“熏陶”的产物,思想中有很深的该种文化的积淀,他们 之间的直接交往,实质也是文化交流的一种形式。这种交往的优点在于可使人们 迅速地体会和把握对方那种“动态”的文化,了解其禁忌与变通,习惯与心理, 这是其一。此外,直接的交往与通过大众传媒的间接交往相比,更容易产生信任 感。有了信任才容易接受。对于以前不熟悉的文化接受与否,除了客观原因外, 主观上的意图也是很重要的。相信了,才能真正的接受,这样接受来的异质文化 信息才能与本身原有的文化元素相融合,慢慢成为本身文化积淀的组成部分。所 以,这种现代意义上的个人媒介可以增进文化交流的成功率,提高文化交流的效 果。 全球传播对文化具有双重作用。方面促进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另一方面, 也会增加文化冲突的可能性。全球传播背景下,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交往的越来 越多,距离跨度越来越大,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造成的文化碰撞自然会增多,暴 露得也更充分。如萨义德( e d w a r dw s a i d ) 所说,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文化成了 一种舞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彼此交锋。文化决非什么心平气和、 彬彬有礼、息事宁人的所在:毋宁把文化看作战场,罩面有多种力量崭露头角, 针锋相对。”全球传播延展了已分割的文化空间,更多的有形的流动性帮助人们 从地域或时阳j 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感受到文化的丰富和多样。不同文化间 的矛盾和冲突一方面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缓解,另一方面也恰恰因为全球化的 背景而增加。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普世文化”的提出 2 1 奈保尔对普世文明的描述 英国作家、2 0 0 1 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维斯奈保尔( vs n a i p a u l ) 提出了 “普世文明”的概念。1 9 9 0 年1 0 月3 0 日,他在纽约曼哈顿学院的演讲中这样解 释普世文明: “i 撇n o tg o i n gt oa t t e m p tt od e f m et h i sc i v i l i z a t i o n 1w i l lo n l ys p e a ko fi ti na p e r s o n a lw a y i ti s t h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 ,f i r s to fa l l ,t h a tg a v em et h ei d e ao ft h ew r i t i n g v o c a t i o n i ti st h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i nw h i c hih a v eb e e na b l et op r a c t i c em yv o c a t i o na sa w r i t e r t ob eaw r i t e r , y o un e e dt os t a r tw i t hac e r t a i nk i n do fs e n s i b i l i t y t h es e n s i b i l i t y i t s e l f i sc r e a t e d ,o rg i v e nd i r e c t i o n , b ya ni n t e l l e c t u a la t m o s p h e r e ” 我并不试图给这种文明下定义( 指普世文明,译者注) 。我只是用自己的 话解释一下它。首先,普世文明是赋予我写作生涯以理念的文明,它是使我能以 作家的身份来履行自己天职的文明。作为一名作家,你必须有一种对神圣召唤的 敏感,而这种敏感是要在一种知识氛围中养成并定向的。( 此段为笔者译文) 作为一名在英国生长的印度人后裔,奈保尔在成长和奋斗的历程中,充分感受 到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和痛苦,他在宗主国的主流社会中努力寻找自己的位置。 他一方面从父母那里继承了印度文化,另一方面也受到生长环境英国文化的影响, 夹在两种文化之间,他虽然身在多产作家的英国,但感到只能徘徊于文学的边缘 地带。很难进入中心。他感到自己是个无国家的流浪汉,渴望一种普世文明。 “b u ti a l w a y sr e c o g n i z e d ,i ne n g l a n di n t h e1 9 5 0 s ,t h a ta ss o m e o n e 晰t 1 1a w r i t i n gv o c a t i o n ,t h e r ew a sn o w h e r ee l s ef o rm e t og o a n di fih a v et od e s c r i b et h e u n i v e r s a lc i v i l i z a t i o n ,1w o u l ds a yt h a ti ti st h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t h a tb o t hg a v et h ep r o m p t i n g a n dt h ei d e ao ft h el i t e r a r yv o c a t i o n ;a n da l s og a v et h em e a n st of u l f i l lt h a tp r o m p t i n g ; t h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t h a te n a b l e sm et om a k et h a tj o u m e yf r o mt h ep e r i p h e r yt ot h ec e n t e r ;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 h ec i v i l i z a t i o nt h a tl i n k sm en o to n l yt ot h i sa u d i e n c eb u ta l s ot h a tn o wn o t - s o y o u n g m a ni nj a v aw h o s eb a c k g r o u n dw a sa sr i t a a l i z e da sm yo w n a n do nw h o 卜一a so n m e 也eo u t e rw o r l dh a dw o r k e d a n dg i v e nt h ea m b i t i o nt ow r i t e ” 我总是觉得,在2 0 世纪5 0 年代的英国,作为一个以写作为天职的人,我无 所适从。如果非让我描述什么是普世文明,那么我要说,这是一种既能给文学职 业以激励和理念,又能作为把激励化为行动的手段的文明;这是一种使我从边缘 走向中心的文明;这是一种不仅把我和这里的受众联系起来,而且把我同那些与 我一样具有礼仪社会背景的,已不那么年轻的爪哇人联系起来的文明。对我们这 些人来说,外部世界已非复往昔,于是就产生了一种表达的冲动。( 此段为笔者译 文) 普世文明的观念带奈保尔走出了困境,普世文明是他的精神家园。他进一步 解释普世文明时说: “t h i si d e ao ft h ep u r s u i to f h a p p i n e s si sa tt h eh e a r to f t h ea t t r a c t i v e n e s so ft h e c i v i l i z a t i o nt os om a n yo u t s i d ei to ro ni t sp e r i p h e r y if i n di tm a r v e l o u st oc o n t e m p l a t e t ow h a ta ne x t e n t ,a f t e rt w oc e n t u r i e s ,a n da f t e rt h et e r r i b l eh i s t o r yo ft h ee a r l i e rp a r to f t h i sc e n t o r y , t h ei d e ah a sc o m et oak i n do ff r u i t i o n i ti sa ne l a s t i ci d e a ;i tf i t sa l lm e r l i t i m p l i e sa c e r t a i nk i n do fs o c i e t y ,ac e r t a i nk i n do fa w a k e n e ds p i r i t id o n ti m a g i n em y f a t h e r sp a r e n t sw o u l dh a v e b e e na b l et ou n d e r s t a n dt h ei d e a s om u c hi sc o n t a i n e di ni t : t h ei d e ao ft h ei n d i v i d u a l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 c h o i c e ,t h el i f eo ft h ei n t e l l e c t ,t h ei d e ao f v o c a t i o na n dp e f f e c t i b i l i t ya n da c h i e v e m e n t i ti sa l li m m e n s eh u m a ni d e a i tc a n n o tb e r e d u c e dt oaf i x e ds y s t e m nc a n n o tg e n e r a t ef a n a t i c i s m b u ti ti sk n o w nt oe x i s t ;a n d b e c a u s eo f t h a t ,o t h e rm o r e r i g i ds y s t e m s i nt h ee n db l o wa w a y ” 追求幸福的理念是普世文明对在普世文明之外及普世史明边缘的那些人具有 吸引力的核心。我发现,估价在两个世纪之后,在本世纪早先那些惨痛的历史之 后,对幸福的追求在什么样的程度上成为现实是很困难的。这种理念具有弹性; 它适合所有的人。它意味着某种社会,某种觉醒的精神。我不能想像我的祖父辈 能够理解这种理念。它包含了这么多的内容:个人、责任、选择、知识生活的理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念,乃至使命、至善性、成就的理念。它是一个无边的人类的理念。不能把它简 化为某种固定的体系。它不会导致盲信主义的产生,但它确实存在;只要它存在, 其他僵硬的刚性体系终将烟消云散。( 此段为笔者译文) 1 2 2 2 普世文化的界定 2 2 1 普世文化和普世文明涵义大致相同 文化和文明是两个既相似,又有区别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给“文化”下 的定义有三个涵义:一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 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二是,考古学用语, 指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依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三是指人们运 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该词典给“文明”下的定义是: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 和具有较高文化的形式和实体,如文明国家等。1 3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 版】( o x f o r d a d v a n c e dl e a r n e r se n g l i s h c h i n e s ed i c t i o n a r y 【f o u r t he d i t i o n 】) 对“c i v i l i z a t i o n ”一词和汉语“文明”有关的解释有:1 ( e s pa d v a n c e d ) s t a t e o f h u m a n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 ,译作“( 尤指高级的) 文明,文明阶段”:2 c u l t u r e a n d w a y o fl i f eo fap e o p l e ,n a t i o no rp e r i o dr e g a r d e da sas t a g e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o r g a n i z e ds o c i e t y ,译作“( 一个民族、国家或时期的) 文化和生活方式”;3 c i v i l i z e d c o n d i t i o n so rs o c i e t y ,译作“文明的环境、文明社会、文明世界”。4 该词典对“c u l t u r e ” 一词和汉语“文化”有关的解释有:1 s l a t eo f i n t e l l e c t u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as o c i e t y , 译作“文化( 一个社会智力发展的状况) ”;2 p a r t i c u l a r f o r m o f i n t e l l e c t u a le x p r e s s i o n , e g i na r t a n d l i t e r a t u r e ,译作“文化、智力表现的形式,如体现于文艺方面”:3 c u s t o m s , a r t s ,s o c i a li n s t i t u t i o n s ,e t co fa p a r t i c u l a rg r o u po rp e o p l e ,译作“文化( 某群体或民 族的风俗、人文现象、社会惯例等) 。”从以上可以看出,“文明”与“文化”在 某种程度上具有一致性,“文明”和“文化”两词基础上形成的“普世文明”和“普 世文化”两个词的涵义也大致相同。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此外,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说:“在未来的岁月 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 互并存”。1 6 从书名用“文明的冲突”而文中用“普世文化”,然后又说“文化”和 “文明”并存,可以看出,他并未区分普世文化与普世文明的不同。 和“普世文化”涵义大致相同的还有两个词:全球文化和世界文化。詹姆斯罗 斯诺( j a m e s n r o s e n a u ) 从国际机制理论中引伸出“全球文化”的概念,认为全 球相互依存的发展使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全球文化成为白丁能,能分享共同价值体 系的国际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1 7 乌夫汉内斯( u l fh a n n e r z ) 说:“现在存在着 一个世界文化( a w o r l dc u l t u r c ) ,但我们最好还是搞明白,我们所理解的世界文化 究竟是什么意思”1 8 目前,对普世文化、全球文化、世界文化都没有统一的定 义,本文认为全球文化、世界文化与普世文化基本上是一个涵义。 2 2 2 普世主义与普世伦理 普世文化是个新词,但它不是平地里冒出来的,这个词的产生有其渊源。要 想谈清楚普世文化的涵义,必须从普世主义谈起。普世主义最早是一个宗教用语。 它的英文是“e c u m e n i s m ”( 也译作“泛基督教主义”) ,该词源于希腊文的“o i k o u m e n e ”,意为“得到栖息地的;居住下来的;汇集的,聚集的”,指一个致力于在全 球范围内谋求所有基督教会合作与联合的运动,因公元4 世纪和8 世纪世界各地 的基督教教会代表两次聚集一堂参加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而得名。1 9 世纪,对罗 马天主教会而言,“普世”( e c u m e i n c a l ) 已经成为一种主张和关切,意在达成 基督徒的团结和使基督教世界恢复活力。在基督教新教方面,从2 0 世纪初开始, 也形成了一个现代的基督教普世运动。今天,这个词汇不单指基督教的联合,宽 泛地说,也指基督教在全世界的传道运动。1 9 1 0 年在英国的爱丁堡召开的世界宣 教大会被认为是现代普世主义运动的开端。1 9 2 0 年以前,普世运动似乎只是基督 教新教中间的事。1 9 2 0 年,君士坦丁堡的普世主教机构发出所有基督教联合起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号召,东正教响应并参加了世界基督教协进会。1 9 8 0 年,经过重重磨难,天主 教最终成为普世主义组织成员。 普世伦理,也称全球伦理。“全球伦理”的口号首先由德国神学家孔汉思( h a n s k u n g ) 于1 9 9 0 年在全球责任( g l o b a l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i ns e a r c ho f a n e ww o r l d e t h i c ) 一书里提出。1 9 9 3 年8 月2 8 日至9 月4 目,全球6 5 0 0 名各派别的宗教人 士云集美国芝加哥,召开了“第二界世界宗教议会”,大会提出了普世伦理( t h e u n i v e r s a le t h i c s ) 的概念,通过了孔汉思起草的走向全球伦理宣言g l o b a l e t h i c :t h ed e c l a r a t i o no f t h ep a r l i a m e n to f 胁pw o r m s r e l i g i o n s ) ,使人们燃起了在普 世伦理基础上构建和平美好的世界秩序的希望。此后,美国神学家斯威德勒 ( l s w i d l e r ) 等学者又提出了一份全球伦理普世宣言( t o w a r dau n i v e r s a 7 o e c l a r a t i o no fag l o b a le t h i c ) 的草案,经多次国际会议讨论,将普世伦理的 考虑范围从宗教界扩及非宗教界。”1 9 9 7 年和1 9 9 8 年,中国学者两次聚会北京, 响应全球伦理倡议。2 0 0 0 年9 月,孔汉思第二次出访北京,重申他对全球伦理的 坚定主张:“没有一个全球伦理,一个虽然存在着教义差异的全球伦理,就不会 有一个新的世界秩序! ”。 2 2 3 普世文化的涵义 普世文化的涵义有许多提法,有人认为普世文化仅限于体制操作层面,如中 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唐逸在关于中国文化心理与全球化的演讲定稿中说道:“目 前全球化所推行的、与经济相适应的所谓普世文化,乃指体制操作层面的文化, 也就是市场经济的体制及相应的最低限度意识形态。它的普世性,乃出于多数人 所共识的实际需要和发展需求,故这种普世性是普遍实用性,是经济的需要,而 不是出于真理绝对主义的文化价值观。”还有人把普世文化与普世伦理等同:“中 国人的文化观念也在向一种似乎正在世界范围型构的普世文化和普世伦理 接近,并且毫无疑问也会向这一普世文化和普世伦理的型构贡献自己的 精神资源。”2 1 再如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回答记者提问时提到:“在西方现代资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产阶级的兴起过程中,基督教的普世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普世文化强调认同 某一种价值观而不是某一血统。”在更强烈的意义上,“全球文化意味着一种单一 文化的崛起,拥抱着地球上所有的人,而且替代了迄今繁荣兴旺的、各种不同的 文化体制。”2 3 这些提法内涵不完全相同,包含范围也相差很大。经笔者文献调研, 大多数人认为的普世文化应该是:建立在世界各文化体系基础上的一种超越民族 文化的文化,是世界各族人民普遍接受的文化,它应包括共同的信仰、思维方式、 语言、习俗、规范等。 2 3 历史上普世文化的思想萌芽 “普世文化”这个词最早由谁提出,笔者尽全力也未检索到,似乎突然之间, 这个词已从人们口中很自然地说出了。虽然这个提法的普遍使用是最近一些年的 事,但历史上曾有过一些普世文化的思想萌芽。 1 1 种族中心主义者的设想。以往时代,受自然条件和交通工具不发达的限制, 不同地域的各个民族在相对孤立、封闭、隔绝的状态中发展着,都把自己的文化 当作是放之四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