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再读茨威格.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再读茨威格.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再读茨威格.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再读茨威格.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再读茨威格.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斯蒂芬茨威格,二十世纪奥地利著名作家。其作品擅长细腻生动的心理描 写,因其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逼真表现,他被称为“灵魂的猎手”。同时,他也 是一位著名的和平主义者,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写了大量反战作品,并积极 联合欧洲其他热爱和平的作家,坚决抵抗强权。 茨威格的一生,始终在追求并实践一种宽容的精神。在他看来,人类在最基 本的层面上都是平等的,因此,人们没有理由去讥笑那些被命运捉弄或是性格有 缺陷的人,也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有权去强迫一个自由的人。这使茨威格成为一个 人道主义者。同样出于宽容的精神,他希望世界上的人们能够拥有兄弟般的情谊,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民之间能够相互了解、彼此友爱、和平地生活。虽然现 实一再打破这一理想,但他从未放弃,并为此奋斗直至生命的最后刻。这使茨 威格获得了“世界主义者”的广泛称誉。人道主义精神和世界主义精神贯注在他 的作品中,并贯穿他的一生,这使茨威格具有了文学史之外的意义。因为宽容对 于我们这个世界是那样的珍贵。 本文将具体分析茨威格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世界主义精神在其作品中的表现, 以及对其世界主义思想产生影响的种种因素,尤其是他的民族身份对其世界主义 的特殊意义,从而深入揭示他的作品和思想的长远价值。 关键词:茨威格宽容人道主义世界主义犹太民族 a bs tr a c t 2 0 t h c e n t u r y a u s t r i a nw r i t e rs t e f a n z w e i g e x c e l si nv i v i da n dd e t a i l e d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d e s c r i p t i o n ,a n d f o rh i s a b i l i t y t o d e e p l y o b s e r v ea n d r e a l i s t i c a l l y e x p r e s st h eh u m a nc o n d i t i o n ,h eh a sb e e nc a l l e dt h e h u n t e ro ft h es o u l a tt h es a m e t i m e ,h ei saf a m o u sp a c i f i s tw h ow r o t em a n ya n t i w a rw o r k sd u r i n gt h et w ow o r l d w a r sa n dm o b i l i z e do t h e re u r o p e a n p a d f i s t w r i t e r st oo p p o s et h eh e g e m o n i cw a r s t h r o u g h o u th i sl i f e ,z w e i ga d v o c a t e da n dp r a c t i c e dt o l e r a n c e i nh i se y e s ,a l l h u m a n sa tt h eb a s i cl e v e li se q u a la n dt h u sw eh a v en or e a s o nt om o c kt h o s ew h o h a v eb e e na f f e c t e db yf a t eo rh a v e p e r s o n a l i t yd e f e c t s ;n o rh a v ew ea n yr i g h tt of o r c e af r e ep e r s o n t h i sm a k e sz w e i gah u m a n i s t i nt h es a m es p i r i to ft o l e r a n c e ,z w e i g h o p e st h a tt h ep e o p l eo ft h ew o r l dm a y h a v eaf r i e n d s h i pl i k es i b l i n g s p e o p l ef r o m d i f f e r e n tc o u n t r i e sa n dd i f f e r e n tr a c e sm a yu n d e r s t a n de a c ho t h e ra n dl i v ei np e a c e a n df r i e n d s h i p a l t h o u g hr e a l i 哆o f t e na t t a c k e dt h i si d e a l ,z w e i gn e v e rg a v eu pa n d c o n t i n u e dt of i g h tf o rh i sc a u s eu n t i lt h ev e r yl a s tm o m e n t t h i sw o n z w e i g t h et i t l eo f c o s m o p o l i t a n i s t c o s m o p o l i t a n i s m a n dh u m a n i s mr u n st h r o u g h o u tz w e i g sw o r k s a n dt h r o u g h o u th i sw h o l el i f e t h i sm a k e sz w e i gp o s s e s sas i g n i f i c a n c eb e y o n dt h e h i s t o r yo fl i t e r a t u r e ,s i n c et o l e r a n c ei ss u c har a r i t yi nt h i sw o r l d o fo u r s t h i st h e s i s a n a l y z e sz w e i g s h u m a n i s ta n d c o s m o p o l i t a n i s ts p i r i t a s d e m o n s t r a t e di nh i sw o r k sa n dt h ev a r i o u se l e m e n t st h a ti n f l u e n c e dh i s c o s m o p o l i t a n i s m p a r t i c u l a rr e f e r e n c ew i l lb eg i v e n t o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 e t h n i c i t yo n h i sc o s m o p o l i t a n i s m k e yw o r d s :z w e i g t o l e r a n c eh u m a n i s m c o s m o p o l i t a n i s m j e w i s hp e o p l e 2 刖罱 斯蒂芬茨威格是二十世纪奥地利德语文学的一个重要作家。他的作品细腻 生动,对人物心理有着令人惊异的把握和表现力。他擅长多种文体,尤其是小说、 戏剧和人物传记。其作品可读性较强,尤以优美的情感动人。他的代表作一位 陌生女子的来信、一个女人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和世界的大师们传记系 列受到广泛欢迎,其他作品也有较高的知名度。 作为一个享有世界声誉的作家,茨威格的作品被大量翻译,世界各主要语言 都有他的作品译本。相对而言,有关他的评论却比较少。文学史上提到他时也多 草草带过,未作充分停留。造成这种情况的部分原因是由于他的作品非常强调感 受- 胜,所以喜欢他的读者群虽然庞大,但要对其作品作出理性的分析和评价却较 为困难。有关他的评论文章,主要是围绕作品的艺术性展开,包括细腻准确的心 理描写、紧凑流畅的语言和结构、精神分析学说在其中的影响等等。 但实际上,除了高度的艺术性之外,茨威格的作品还有其他更重要的价值。 那就是贯穿于其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世界主义理想的追求,它们都源自一种博 大和宽容的人生观。这使茨威格脱离了畅销书作家的行列而进入伟大作家的范 畴,因为他的作品不仅仅是使人愉悦,而且体现出某种理想。 但是在这方面,国内外学术界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虽然茨威格被公认为 伟大的世界主义者,但关于他的世界主义思想的研究文章却少之又少。关于他的 人道主义精神,虽然在研究文章中大多有所提及,但也往往只是作为一个“标签” 式的评语,没有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至于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世界主义思想所 赖以形成的宽容的精神,目前还没有见到相关的评论文章。 国内对于茨威格作品的翻译工作做得比较充分,他的作品几乎全部都有中文 译本。但有关他的评论专著却相当少,我所见到的只有阎嘉的一本触摸人类的 心灵:茨威格。论文方面,从1 9 9 4 年至2 0 0 2 年,全国重要学术期刊上有关茨 威格的论文只有3 4 篇,其中也多是对其某一部( 篇) 作品的文本分析或是美学 探索,涉及到他的人道主义精神或世界主义理想的只有7 篇,专门论述这一主题 的只有一篇曾勇的自由理念和人道精神的守望者( 发表于外国文学研 究2 0 0 0 年第2 期) 。 国外情况亦大致如此。通过对e b s c o 的查询,二十世纪8 0 年代至今的国 外重要学术期刊上涉及到茨威格的论文只有1 8 篇,其中与茨威格关系密切的只 有9 篇,在这9 篇中重点论述或提及他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世界主义理想的只有3 篇。 可以说,目前国内外对于茨威格的研究还是不太充分的,而关于他所提倡并 积极追求的宽容精神的价值这一方面的研究则几乎是空白。 本文拟结合茨威格的生平与作品,通过对他宽泛的同情心、对个人精神自由 的坚决维护、世界主义思想的形成及原因、犹太民族身份对他的影响这几个板块 的分析,详细剖析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世界主义理想。全文的论述将力避停留 在空泛的概念上,而是落实到作品的字里行间。在分析的过程中将进一步发掘茨 威格所执着追求的宽容的精神,并弘扬它的价值。 茨威格虽是一位注重纵深探索人类心灵的作家,但他不是局限在艺术的象牙 塔里,他的创作视野十分开阔,并与他的经历和社会文化背景相交织。对他来说, 范围广阔主要不是艺术上的需要,而是精神上的需要。因此,本文的论述将始终 结合作家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并延伸到对他产生重要影响的犹太民族的历史 和心理,意在突破文本研究的局限,从文化研究的高度和视角来研究文学。这样 可以更加深刻、准确、全面地把握作家的思想,并以文学研究为基础和出发点, 拓展到更加广阔的文化研究的层面。 4 y 6 4 3 b i 5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l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 究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 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 构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墟鱼屯 b 口4 龌j i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壁熏尼 同期:1 如。啦舡s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再读茨威格 1 9 4 2 年2 月,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 s t e f e nz w e i g ) 在他客居的巴西 里约热内卢近郊彼德罗保利斯小山坡的寓所里留下了一封遗书后,与妻子道服 下大量安眠药自尽。他的死震惊了世界。巴西为茨威格夫妇举行了国葬,总统亲 自参加了葬礼,参加葬礼的还有国防部长、将军、许多官方和学术界的代表团、 作家、艺术家和各界群众共4 0 0 0 多人。送葬的队伍走过市区的时候,商店都自 动关了门,漫长的群众队伍跟随在摆满鲜花的灵柩后面,缓缓走向里约热内卢公 墓。茨威格被安葬在巴西国王彼德罗二世的陵墓之侧。为一个外国人举行如此隆 重的葬礼,这在巴西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很难找出一个流亡异 乡的作家死时享有如此的殊荣。与此同时,纽约和伦敦也举行了类似的悼念仪式, 在洛杉矶为他举办的追悼会上,弗韦尔弗说:“茨威格名满天下。他同很少的 人享有举世瞩目的声誉,我知道没有任何人,像他所获得广泛的和持久的成功那 样尽人皆知。”2 这句话用来形容茨威格在文学上的成就是恰如其分的。 作为诗人、小说家、剧作家,茨威格给我们留下了大量文学遗产。他生著 有三部诗集,九本散文集,六本小说集,两部长篇小说( 一部未完成) ,一部历 史特写集和十余部剧本。同时,他还是一位出色的传记作家,著有世界的大师 们传记系列和史诗般的自传昨日的世界。更为不易的是,他的每一部作品 几乎都是脍炙人口之作。他是被翻译最多的德语作家之一,其作品被译成4 0 多 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发行。 茨威格的作品以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著称,他笔下的人物多怀有强烈的激 情,受着情欲和无意识的驱动丽卷入命运的漩涡。由于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隐 秘的心理世界的不懈探索,他被称作“灵魂的猪手”。另外一些取材于历史或现 f r a n zw e r f e l 。1 8 9 0 1 9 4 5 奥地利作家。 :情感的迷恻,高中甫编选,高中甫、潘璐、林源等译,泽林出版社,1 9 9 8 年版,序第 1 4 页。 实的作品,也因为精辟的见解和艺术地生动再现而引人入胜。茨威格具有很高的 音乐素养,加之他自己对拖泥带水、冗长烦琐的文字深为厌烦,因此他在写作时, 特别注意文字的凝练和结构的紧凑,这使得他的作品文字流畅、。壤节回转起伏, 具有音乐般的节奏,且每一页都始终保持高潮,有一种让人一口气读到最后喘不 过气来的紧张激烈。虽然他的创作态度极为严肃,但作品中没有空洞的说教和晦 涩的哲理,而是充满了平易近人的文字和崇高优美的情感。这些使得茨威格深受 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仅凭这些。茨威格已经可以在二十世纪的世界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了。但 实际上,茨威格绝不仅仅是个畅销书作家。他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广泛的声誉 和尊敬,除了因为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一生都 在追求一种宽容的精神。在他看来,人类在最基本的层面上都是平等的,不论地 位的高低或是财富的多寡,每个久都有生存的权利和尊严。对于那些被命运捉弄 或是性格有缺陷的人,他都怀着真切的同情和理解。与此相应地,他认为自由是 个人神圣的权利,没有任何一种力量有权去强迫一个自由的人。这使茨威格成为 一个入道主义者。同样出于宽容的精神,他认为,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 人们之间,只有差异没有高下,人们应该象兄弟姐妹般彼此友爱地共同生活。虽 然人们不能强求信仰的一致,但至少可以做到相互了解。这不仅体现在茨威格的 作品中,也是他在自己的生活中努力追求的目标。虽然他亲历了蕊次世界大战, 目睹了太多血腥的屠杀和疯狂的仇恨,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改变自己的信念。这使 茨威格获得了“世界主义者”的称誉。 对人道主义精神的坚持和世界主义理想的追求,使茨威格的人生带上了一种 厚重感。高尔基。说他是一个倾向于悲剧性的艺术家。也许在这个并不理想的世 界上,追求理想的人总有几分悲剧色彩。但这正是茨威格的价值所在。因为他的 努力,我们朝着理想实现的方向又近了几步。 makcmropbk “ 1 8 6 8 ,1 9 3 6 苏联饿罗斯作家。 2 第一章茨威格的人道主义思想 “一个真正人道的人看到 不人道的行为不能不强烈 地感到震动。” 一一异端的权利* 茨威格的人道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宽泛的同情心和对个人精神自由的坚决 维护两个方面。 第一节宽泛的同情心 沉樱在她所译茨威格作品集的序言中这样写道:“据说同情心是知识的锁钥, 这话用在茨威格身上,是很对的:但反过来说知识是同情心的锁钥,也是对的。 他是借智力而生爱,借情意而理解。他从事心灵的探讨,人性的发掘,是出 自宗教家一般的悲天悯人的动机。他那不动声色的描写,有着使人同声一哭的感 动力,和时下一般作品中残忍离奇的分析,冷酷无情的暴露,截然不同。”1 与十九世纪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斯丹达尔2 、巴尔扎克3 、福楼拜4 等人在作品 中对社会进行的无情揭露、残酷解剖相比,茨威格的作品更加富于温柔的同情心。 这一方面来自茨威格本人心地的善良,另一方面也和他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目 斯菠威格:同情的罪( 义泽爱与同情、心灵的焦灼、危险的怜悯) ,沉樱译 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8 2 年版,序第1 页。 2 s t e n d h a l ,1 7 8 3 1 8 4 2 ,法国小说家。 3 h o n o r g ed eb a l z a c ,1 7 9 9 1 8 5 0 ,法国小说家。 4 g u s t a v ef l a u b e r t ,1 8 2 1 1 8 8 0 ,法国作家。 睹生活的艰辛忧患有关。虽然茨威格出身富裕,但早在青年时代,他就有意识地 深入到社会的底层,对那些被命运蹂躏、为社会抛弃的小人物抱有深深的同情。 离开维也纳温室的歌舞升平,茨威格看到了一幅更加广阔复杂也残酷得多的生活 画卷。 对于人们的不幸和生活的阴暗,作家寄予了真切的同情。他的作品有很多是 描写普通人的生活。对他们性格上的缺陷和行为上的过错,作家并不是予以无情 的鞭挞和轻视的嘲笑,相反,茨威格往往把这些都归于生活本身的残酷,而对笔 下的人物却倾注了关爱与谅解。像森林上空的那颗星中,饭店侍者对伯爵夫 人一腔单恋,当伯爵夫人要离开时,他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竟卧轨自杀来了结 自己无法实现的心愿。作家描写这样一个故事,并不是嘲笑他“癞蛤蟆想吃天鹅 肉”,而是对他真诚而无望的爱情表示纪念和惋惜。灼人的秘密中,母亲受到 婚外情的诱惑,与情人共同欺骗了自己年幼的儿子,但儿子在愤怒之后还是原谅 了她并帮她在家庭中保守了这个秘密,最后母子在相互拥抱流泪中以宽容达成了 和解。作家之意不在对婚外的调情进行道义上的谴责,而是着重表现人与人之间 宽容与和解的可贵。在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中,对如今已年迈的c 夫人当年一时冲动委身于一个陌生赌徒的糊涂行为,作家也没有对其耻笑嘲弄, 而是对她的行为赋予了高尚的动机。从好的方面来理解人,善于从平凡的事情中 发现人们内心的高尚,这是茨威格作品的一大特点。 对于儿童和女性,茨威格更是倾注了格外的关爱。 描写青少年青毒期的经历和心理是茨威格作品的一个重要内容。他成长的维 也纳虽然有崇尚文化的风习,可是在学校教育方面却十分保守而压抑。课业负担 重得难以承受,几乎没有时问进行体育锻炼和休息,而学习内容却多是枯燥无用 的教条。教师和学生之间缺乏情感上的交流。整个教育体制就像一部巨大的、笨 重的、生满锈迹的老旧机器。经过十几年的中小学教育,孩子们天真烂漫的个性 被压抑萎缩了,自由、独立、开放等积极的性格也消失殆尽。茨威格和其他少数 具有反叛精神的人尽管没有彻底向它投降,但也被夺去了健康和青少年时本应享 有的欢乐。茨威格曾这样形容教育制度对他造成的影响:“我对一切权威,对一 切曾经伴随我一生的教训口吻的谈话深恶痛绝。对一切不容置疑的说教抱着 4 截然的反感,多少年来,简直成了我的种本能。 如果说对于儿童的天性,社会和教育制度只是进行了压抑的话,对于两性之 闯的关系,则更是彻头彻尾的虚伪了。当青少年们带着羞涩和好奇的眼光想从成 人世界中寻找行为的参照时,他们发现,要求他们遵守的社会习俗和规范并不被 成年人所同样遵守,社会在各个方面对于性问题的表现都是极其不诚实和虚伪 的。社会道德、舆论媒介、宫方、学校、家庭,各个方面对于性都不约丽同地采 取了避而不谈的态度,维多利亚式的道德风气将任何公开涉及性的讨论视为伤风 败俗,“对性味隐藏和保持缄默,而又违反心理学的虚伪道德,简直像一座大 山压在我们青年入的身上。”2 其实,情窦初开的青少年是最需要正确的引导的, 他们刚刚打开情感的大门,心理十分脆弱敏感,对生活尤其是两性世界充满幻想, 这时所受的任何一点打击都可能对今后的人生道路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因此。茨威格在作品中着意描绘了青春期孩子的心理,他的初次经历小 说集的副标题就是“儿童世界里的四个故事”。其中,朦胧夜的故事写一个男 孩夜里在花园中被一个女孩献吻,他在激动之余急切地想知道吻他的是三姐妹中 的哪一个,小说描写了青春期性意识剐剐萌动的男女青年对性的好奇和渴求。以 及对爱情的最初感知;家庭女教师写两个十岁左右的女孩子以天真的眼光试 图理解身边的成人世界,渴望参与其中,以及感到自己不被重视后的愤怒:灼 入的秘密写年幼的儿子原谅了母亲和情人对自己的欺骗和伤害;夏天的故事 写一个年轻的少女被人追求后的激动、矜持等种种丰富的心理感觉,表现了怀春 少女对爱情的温柔期盼。在这些小说里,茨威格以青少年时期的特定心理为研究 对象,但不是,扶成人的角度对儿童进行说教,而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来观察这个 世界。茨威格以自身的成长经历,加上他对青少年心理的仔细观察,还有他素有 的准确把握内心活动的能力,将处于儿童和成人夹缝中的青少年的情感震荡真 实、生动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令人们注意到身边这个常常被忽路的t j - , t 世界,也 提醒人们不要让生活中的欺骗牺牲掉孩子们希望坦诚的意志。 初次经历是茨威格三本“环链”系列小说集中的第一部,另外两部分别 是热带癫狂症患者和迷乱的情感,它们各自以儿童、成人和老年这三个 时期人的心理为描写对象。在世界文学史上,像茨威格这样对青少年心理给予那 - 斯茨威格:昨日的世界,舒昌善等译,三联碡店,1 9 9 5 年版,第4 0 页。 3 同上 ,第7 8 页。 么大的关注的作家并不多见。 对于女性,茨威格抱有另一种类似然而更加深刻的感情。他善于洞察和表现 女性的内心和感情,在塑造女性形象、揭示女性心理方面有着突出的成就。在当 时的社会风气之下,男性仍然是社会的主宰,他们不仅领导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 面,在两性关系中也处于主导地位,而女性则是作为附属,被按照扭曲的道德观 念塑造着。在茨威格所处的时代,社会中“理想”的女性形象是这样的;既有很 好的教养,可又什么都不懂,既好奇又害羞,对男女之间的事愚昧无知,缺乏自 信和不懂实际;那种脱离生活的教育,往往使她们命中注定在以后的婚姻生活中 任凭丈夫左右和摆布。社会规范对于女性的言谈和举止都有严格的要求,年轻女 子外出必须要由监护人陪伴,在任何场合都不允许露出身体的任一部分,连洗澡 时也要穿着白色的长衬衣,骑自行车或骑马更被认为是有伤风化的行为这些 今天看来似乎很可笑的风习,实际上代表了人类道德观念中最根深蒂固的偏见, 即在承认男性有正当的性要求的同时,否认或禁止女性也同样有性的需要。 在茨威格看来,这种观念不仅是虚伪的,也是违反自然和人性的。他虽然并 不完全赞同弗洛伊德1 的力比多理论,但他认为弗洛伊德具有真正学者的勇气和 坦率,认为性欲是推动一切的背后力量的理论也具有一定的真理性。“我们不得 不承认弗洛伊德的正确谁想有意识地去压抑自然的情欲冲动,情欲并不因此 丽消失,只不过危险地进入潜意识罢了。”2 虽然并非刻意的图解,但在茨威格的 小说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情欲对人物的巨大推动力,甚至完全支配人物的行 动,改变他们的命运。尤其是在女性身上,因为她们所受的性的压抑远比男性更 为深重。茨威格脍炙人口的两篇小说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和一位 陌生女子的来信都是以此为题材的。前者以一位c 夫人的自述展开,二十多 年前,她曾有一次委身于一个青年男子,虽然她是怀着拯救他的好意,可对于那 个赌徒全是自费,她却因为羞愧和恐惧而悔恨多年。后者描写一个痴情的女子从 小爱上了邻居的作家,长大后几次委身于他,还为他生了一个孩子,为了给孩子 最好的教养,她去给别人作情妇,后来孩子夭折了,她也不久于人世,这才向她 心爱的人吐露了表情,而f 包对于这一切全都不知道。 在这两部以及其他以女性为描写对象的作品中,茨威格都没有丝毫轻视的态 1 s i g m u n df r e u d ,1 8 5 6 1 9 3 9 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z 斯跌威格:昨日的世界舒吕善等泽,三联”店,1 9 9 5 年版,第7 6 页。 6 度。他对女性满怀温柔的同情,这种同情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感同身受的 关怀,加上一种真正的尊敬态度,因此读来尤为让人感动。高尔基在读了一位 陌生女子的来信之后写信给茨威格说:“一位陌生女子的来信以其动人的诚 挚语调,对女人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 异表现力,使我深受震动。读着这个短篇小说,我高兴得笑了起来您写得真 好! 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血使我激动得难 以自制,我竟然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1 三年之后,高尔基又一次称赞这篇小 说写得“这样细腻这样动人”2 ,并尤其对他“以罕见的温存和同情来描写女人” 3 赞赏不已。 这篇小说之所以感人肺腑,除了描写情欲入木三分和手法独特,更重要的是 作家对主人公命运由衷的关切,对她的遭遇强烈的反应。作家动情,作品方能感 人。这篇小说虽然以情欲为主线,但在两性关系的描写上十分优美含蓄。作家着 意突出的是女主人公纯洁而高尚的爱情,这与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年轻人对待两性 关系的粗野的、玩世不恭的简单化的态度截然不同。“两性关系这一领域,如果 以简单化来对待它,就很容易使人堕落成畜生”,在这种情况下,高尔基认为茨 成格的作品中所呈现出的纯洁而高尚的爱情是医治此恶疾的良药:“两性关系就 像我们今天所经历的那样,乌七八糟,混乱不堪。我想,在这样的日子里,斯蒂 芬茨威格所写的那些杰出的书籍很有益处。我不知道,有哪个艺术家会怀 着这么多的敬意,这么多的柔情来描写妇女。我想不起有哪篇小说,像一位陌 生女子的来信那样,充满了纯净、贞洁的抒情性。我相信,在他之前还没有人 这样深刻地、怀着对人的谅人的慈悲之心描写过爱情。我再重复一遍,没有人曾 经怀着对妇女如此之深的敬意描写过爱情。”1 确实,茨威格对女性的态度已经超出了简单的同情。如果说同情这个词或多 或少带有优越的心态的话,那么他对文眭则是彻底的平等。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 一种对妇女的新的态度,对妇女的新的爱,这种爱没有丝毫的庇护色彩,倒是甘 二人旧简:高尔基,罗曼罗兰,茨威格- 旧信集,臧平安等泽,湖南人民出版社,1 9 8 0 年版,第1 3 3 页。 :同上j m 第1 4 9 页。 3 同上m 第1 5 8 页。 4 玛克硝姆高尔基和斯蒂芬茨威格通信集,德文版p - 1 1 0 1 1 1 ,转引白张玉书,海漫 席勒菠威格:德语区国家文学论集,北京人学山版社1 9 8 7 年版,第2 0 1 2 0 2 页。 7 愿恳求妇女的帮助。虽然两性平等距离今天的人类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但在茨 威格这些伟大的作品中,我们依稀看见了这一梦想实现的希望。 对于茨威格来说,同情,不论是对普通百姓的、对下层人民的,还是对儿童、 妇女的,都不仅仅停留在种心理状态上,而是含有实际的、行动的意义。他在 小说爱与同情的开篇指出:“同情有两种。一种同情怯懦感伤,实际上只是 心灵的焦灼。看到别人的不幸,急于尽快地脱身出来,以免受到感动,陷于难堪 的境地。这种同情根本不是对别人的痛苦抱有同感,而只是本能地予以抗拒,免 得它触及自己心灵。另一种同情才算得上真正的同情。它毫无感伤的色彩,但富 有积极的精神。这种同情对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十分清楚。它下定决心耐心地和 别人一起经历一切磨难,直到力量耗尽,甚至力竭也不歇息。”1 可见,同情并不 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真正的同情意味着以真诚的决心去帮助别人,甚至不惜 自己作出牺牲。生活教会茨威格把恻脍之心看作某种神圣的东西,丽把有效的帮 助看作是艺术家道义上的首要职责。 第二节对精神自由的坚决维护 人道主义精神,其基本的含义是对人的各项基本权利的主张和维护。除了对 于人们生活上的艰辛和感情上所受的伤害抱有深切的同情之外,对个人精神自由 的坚决维护构成了茨威格人道主义思想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诚如茨威格在他的遗书中所表白的,他视个人自由为世界上最珍贵的财富。 这种思想贯穿他的一生,随着他的成长而不断地充实、深化。童年时所受的严格 而沉刚的学校教育没有磨灭他热爱自由的个性,反而刺激了他叛逆的倾向,使他 从小对自由产生了不可遏止的渴望。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个人也要归功于这 种压力,是它使我很早就显露出对自由的酷爱,而其激烈的程度,是今天的青年 代无法了解的。”2 这种对自由的推崇,在同情心的加强下,几乎发展到一种极端的程度。在小 晚巧识新艺中,以一种片面的深刻,作家认为人追求自由的权利是至高无上 1 斯茨戚格:爱与同情。张玉- b 译,浙江文艺山版社,1 9 8 3 年版,第1 0 页。 ! 斯茨威格:昨日的世界。舒吕善等泽,三联t 培店,t 9 9 5 年舨,第4 0 页。 的,甚至可以凌驾于公共道德和法律之上。小说描写了一个小偷一天中的偷窃过 程和心理,叙述者对这样一个人物不是谴责、鄙视,而是怀着同情的态度,害怕 他被警察抓到,希望他不被法律夺去自由的生活,尽管这生活是那样的困苦和不 光彩。在作家看来,人首先具有动物性,这也是人类的共性,从动物性的角度去 看,人类都是平等的,没有贵贱高下之分,人人都有追求生活的权利。作品中有 一段集中表现了这种思想:“就在这一瞬间,当我看见他,这个小偷在喝着最 般的、婴儿们所喝的牛奶时,他在我眼里立刻就不再是一个小偷了。他成了这个 畸形世界上的无数贫困、被追逐、有瘸和不幸的人中的一个,骤然之阃,我觉碍, 把我和他联在起的是一种远比好奇心更为深刻的东西。在人世间共同的衣食住 行中,在赤裸身体时,在严寒、酷暑里,在睡眠和疲乏、肉体遭受痛苦的时候, 把人们区分开的东西就不存在了,把人分为有德者和缺德者、可敬者和罪犯的人 为的范畴就消失了,剩下的只是可怜的野兽,以及地球上的生物,他们懂得饥饿 和干渴,需要睡眠,知道疲倦,就像你、我和所有的人一样。”1 也许读者会对这 种无原则的同情和违反公共道德的个人自由感到惊愕,作品中叙述者的态度也不 完全就是茨威格本人的念度,毕竟艺术存在虚构,但由此可以看出,茨威格对个 人的自由是如何地极力推崇了。 个人的自由不仅仅表现在行动的自由上,更深层也更重要的是精神也即心灵 的自由。人们有权坚持真理,而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实为不易,因为坚持真理不仅 需要明晰的判断力,有时候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勇气。布鲁诺2 因为坚持真理被烧 死在罗马的火刑柱上,虽然在茨威格生活的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坚持真理不 至于有性命的危险,但往往也需要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尤其是误解和嘲弄。 能抵抗住这切而不失掉自信,不失去斗争的勇气的人,是值得尊敬的。这一点 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尤为重要,因为他们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在个社会中, 只有自由的人类心灵才能推动它不断地向前发展。对此,茨威格是深有感触的, 他曾说过:“在艺术中勇气和信仰是起着至为重要的作用的。”3 在另一处,他更 加明确地表达了这一思想:“一个艺术家只有用自己的思想,只有用独立的思想, i 情感的迷一| | j j ,高中甫编选,高中甫、潘璐、林源等译,泽林山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6 7 1 6 8 页。 :g i o f d a n ob r u n o ,1 5 4 8 1 6 0 0 ,意人利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淡成格小说集,高中甫、韩耀成等译,百花文艺山版社,1 9 8 2 年版,前言第1 页。 9 才能服务于自己的人民,服务于自己的时代,服务于自己的祖国。只有忠于真理, 才能忠于祖国。”1 是否有坚持真理的勇气,也是茨威格判断一位艺术家品格高下的依据之一。 对于他一生中引为知交的罗曼罗兰2 和高尔基,他最为敬重的也是他们在这方面 卓越的勇气。在茨威格的身边,还有另一个自由心灵的典范,那就是弗洛伊德。 虽然茨威格对他的学说并不完全认同,但对他为真理而奋斗的勇气却极为钦佩。 弗洛伊德被称为“精神分析之父”,他首次发掘并研究了人的潜意识心理,并认 为性欲是推动一切的背后力量。这在那个时代无异于向整个社会道德宣战,因为, “当时人们把显现在地上,又深埋在地下的情欲世界庄严地宣布为禁区,其中有 些地方从来无人问津,人们望而生畏,避之惟恐不及,而弗洛伊德却坚定不移地 大胆进入这些地区。”3 整个旧世界被他震惊了,人们从害怕他到抵制他,虽然有 一小圈忠实的朋友聚集在他身边,但他在当时的处境还是非常孤立和危险的。可 是,弗洛伊德没有退缩,他以学者的坦诚和勇气对抗周围的敌意,继续对真理的 探寻。作为和他相交甚深的朋友和后辈,茨威格在自己的回忆录里这样描述弗洛 伊德:“只要他还没有得到最后的证明和绝对的把握,他说每句话都小心谨慎, 但是只要他的假定已经变得行之有效、确定无疑,他就不屈不挠地面对整个世界 的反抗。这个人的为人是少有的谦虚,但是为了他学说中的每一个信条,他都怀 着战斗的决心,他对他所捍卫的认识中的内在真理至死忠贞不渝。他从来也 不试图作一丁点哪怕只是形式上的妥协,来改善他艰难的处境。只要事 关学说和真理,他是寸步不让的。阻力越大,他的决心越坚强。”4 这段表述也可以看做是茨威格本人心目中对个人的精神自由的最好注解。 如果说,在和平的年代里,自由意味着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那么在战争期间,对自由的提倡和维护又具有了特别的意义。茨威格一生经历了 两次世界大战,受命运的拨弄,他一次站在德国一方,另一次站在反对德国的一 方。无论站在哪一方,他都清醒地认识到,战争永远是少数人争权夺利而让无数 人白白送死的残酷游戏。他亲眼目睹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巨大破坏,战争带来了 1 斯淡威格:罗曼罗兰传,姜其煌、方为文泽,湖南人民山版社,1 9 8 4 年版,第1 8 6 页。 2 r o m a i nr o l l a n d ,1 8 6 6 1 9 4 4 ,法国作家。 ,斯淡威格:昨日的世界,舒吕善等译,三联1 i 店,1 9 9 5 年版,第4 6 3 页。 4 同上f 0 ,第4 6 3 4 “页。 1 0 贫穷、饥馑、通货膨胀,普遍的不安全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更为严重的 是,它破坏了人们的理想和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一战后,茨威格与人民一道经 受了寒冷、饥饿等战争引起的灾难性后果,对人民的疾苦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在 他作于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作品中,对自由的呼吁带上了更为悲切激愤的语调。 在茨威格看来,保持个人的精神自由,不受战争宣传的蒙蔽,不被国家机器的意 志所征服,不仅自己可以免于卷进战争的漩涡去充当杀人的机器,而且只要足够 多的人这样做战争就无法进行下去。这有点类似于爱因斯坦1 的“百分之二理 论”,即只要有2 的人拒绝服兵役,战争就不会爆发。这时候,“自由”,不再仅 仅是茨威格人道主义理想的一部分,而是具有了更加现实的意义,成为反战和维 护和平的武器。 小说桎梏表现了个人的精神自由与强大的国家意志之间的较量。菲迪南 是一个艺术家,战争期间他和妻子隐居在瑞士山中的小村庄里,虽然战争的炮火 隐约可闻,可在国境的这一边,生活仍然是宁静美好的。一封要求他回国服兵役 的公文打破了他的平静。在他的内心深处,他是抵制战争的,可是有一股看不见 的力量象绞索般套住他的脖子。他明白,这是强大的国家意志在支配他的神经, 他也明白,“国家”,现在己不再是公义和秩序的象征,而是变成了部将几千万 人碾得血肉模糊的杀人机器。他的本能在抗拒,他的良知在呐喊,可是他的意志 太软弱了,根本无力逃脱强大而冷血的国家意志的召唤,他的身体背叛了他的心, 神使鬼差地跑去报了到。当他来到边境线上的时候,他看到了和平与杀戮的强烈 对照。从“那边”被释放的战俘尽管满身伤残,可一来到瑞士这和平的国土,每 个人都欢喜得哭泣,感谢上帝让他们远离杀戮重获自由。看到这一切,菲迪南的 心被深深震撼了,人性和自由以一种巨大的强烈的真实显现在他面前,帮助他战 胜了国家意志的束缚。作品中菲迪南的呼声也表达了茨威格本人的心声,“一个 人可以属于袒国的人民,但是一旦这些人都疯7 ,那他就不该跟他们同流合污。” “该这样去残害人,不把人类视作兄弟,而代之以仇恨吗? 甘愿去参与这桩滔 天罪行吗? 感情的真理以磅礴的气势涌上他的心头,摧毁了他心里的那台机器, 1 a l b e r te i n s t e i n ,1 8 7 9 1 9 5 5 ,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臼然科学家。 ! 情感的迷悄,高中甫编选,高中甫、潘璐、林源等译,译林山版社,1 9 9 8 年版,第2 2 页。 崇高而伟大的自由冉冉升起,它战胜了顺从。决不去千! 决不去干! 1 人道主 义的关怀与维护自由的要求交融混合,发出了反战的坚决呼声。人是自由的,任 何法令、任何强权都不能使个自由的人屈服。除了用思想和热血筑在人们心头 的正义之外,世界上没有另一种正义。 创作于1 9 1 6 年的戏剧耶利米歌颂了自由的另一个层次当整个社会 都陷于狂热的状态时,仅仅保持自身的独立是不够的,以自己的清醒唤醒民众的 清醒,需要更加伟大的勇气。耶利米是公元前七至前六世纪犹太国的先知,他反 对以色列的穷兵黩武,预言耶路撒冷将被毁灭。他积极推行宗教改革,主张伸张 社会公义,但他的预言没有人相信,人们把他当作疯子和叛徒,最后他在埃及被 同胞用石头打死。耶利米是狂热时代的牺牲品,这个伟大的悲剧性角色的意义在 于,他清醒地看到了狂热的谬误,但他不是逃避以换取自身的安全,而是出于责 任感试图力挽时代的狂潮。虽然他失败了,但他却在精神上胜利了,即用精神战 胜了失败。茨威格是想通过这个形象说明,人的肉体可以被征服、甚至被消灭, 可是精神的自由是永远也夺不去的。用作家自己的话来说,他是怀着对那个时代 最强烈的对抗情绪写这部剧本的。他渴望以此唤起人们的良知,不要被胜利的幻 想冲昏头脑,即使要“用我的肉体反对战争,用我的生命维护和平”2 也在所不 惜。 在这一时期茨威格还创作了另外一些以失败者为主人公的作品。不为人尽皆 知的“英雄人物”的胜利事迹锦上添花,而是将目光放在虽然失败了、但却具有 崇高道德的人身上,是茨威格写作的一个明显特征。他笔下的忒耳西忒斯3 、伊 拉斯谟4 、玛丽斯图亚特5 ,包括耶利米,都是能够忍受失败、并以精神战胜失 败,因而虽败犹荣的悲剧英雄。同样,他不写第一个到达南极的阿蒙森,而写将 生命永远遗留在万里冰封中的斯科特6 也是出于这样一种思想:“壮丽的毁灭,虽 t 情感的迷悄,高中甫编选,高中甫、潘璐、林源等泽,译林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3 5 页。 :斯茨威格:耶利米,转引臼闶嘉,触摸人类的心灵:茨威格,四川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1 5 8 页。 3 t h e r s i t e s ,希腊神话人物。在特洛弧战争中他指责阿伽门农和其他的军队首领掠夺成性、 贪得无厌,主张立即撤退网乡,为此遭到奥德修斯的鞭打。茨威格以他为题材写了同名剧本。 。e r a s m u s ,欧洲中t h = 纪伟人的人文主义者。茨威格以他为题材写了人物传记鹿特丹的伊 拉斯谟。 5 m a r i as t u a r t ,1 5 4 2 1 5 8 7 ,苏格兰女王。茨威格以她为题材写了同_ 名人物传记。 6 人类最甲| 到达南极的两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当年他们各臼率领一支 1 2 死犹生,失败中会产生攀登无限高峰的意志。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 绝对优势的恶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1 在人 类历史上这样的人为数并不多,也许其中一些还被历史淹没了,在这些我们应致 以永恒的敬意的人里面,有一个永远不应忘记的名字:卡斯特里奥。 1 9 3 6 年,茨威格以十六世纪宗教改革为题材,写作了卡斯特里奥反对加尔 文或良心反对暴力( 又译异端的权利) 。这本几乎在秘密状态下完成的小书, 被茨威格认为是他平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同时代的文坛巨擘对它都给予了极高 的评价,托马斯曼2 看完后激动地表示:“长久以来,再也没有读到一本像您的 卡斯特里奥这样的书了”恩斯特魏斯3 断言,“这类书必定不朽,因为其对 象不朽。”4 十六世纪宗教改革家加尔文5 在日内瓦清除了天主教专制统治的影响, 随后却建立了新教政教合一的独裁。加尔文主义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思想,其它 所有的信念都被压制甚至清洗,整个国家变成了一部呆板而顺从的机器。所有人 民的思想都变成了一种思想,思想自由在监禁、流放甚至火刑堆的熊熊大火面前 死去了。卡斯特里奥,只是当时社会中一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是个靠笔译和做 家庭教师艰难地养活妻儿的贫穷的学者,一个没有居住权和公民权的流亡者。数 年来,他过着一贫如洗、孤立平静的生活,既不同任何宗派联系,也不献身于任 何狂热信仰。他原本可以继续自己困窘但自由的生活,但当西班牙神学家、科学 家塞尔维特被处死的事件发生后,他感到自己的良心不能再沉默下去了。为了一 个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人,卡斯特里奥挺身而出,为了受污辱的人权和自由向加尔 文宣战。听到他的指控,加尔文没有理睬,也没有杀死他,只是让他的话语变为 无声,于是,卡斯特里奥的著作被没收,被焚烧,后来他干脆被剥夺了写作的权 利,一帮御用文人也对他大肆地污蔑和诽谤。这场力量悬殊的斗争,其实已经不 具有斗争的实质了,有的只是斗争的姿态。从一开始,卡斯特里奥就知道自己绝 探险队,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而进行了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队捷 足先登,于1 9 1 1 年1 2 月1 4 日到达南极,并顺利返同。斯科特队则晚了将近五个星期,并 且由下计划失误,在返程时因饥寒交迫而永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茨威格以此为题材写了夺 墩南极的斗争,收录在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历史特写集中。 t 斯茨威格: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舒吕善译,三联j f s 店,1 9 8 6 年版,第3 3 1 页。 2 t h o m a sm a n n ,1 8 7 5 1 9 5 5 ,德国小说家。 3 e r n s tw e i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