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霍桑《红字》中的双面人形象分析.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霍桑《红字》中的双面人形象分析.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霍桑《红字》中的双面人形象分析.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霍桑《红字》中的双面人形象分析.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霍桑《红字》中的双面人形象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霍桑 ,n ec 唧l 咖w r i t i i l g so f m p h 删d oe m e 啪n ( n e wy b 咄1 9 3 0 3 8 ) l 霍桑 中的双面人形象分析第一章霍桑创作的时代和霍桑研究的概况 第二节作者的人生 纳撒尼尔霍桑( 1 8 0 4 1 8 6 4 ) 是美国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家,霍桑创作的旺盛期, 他最出色的作品,最深邃的思想都成熟在十九世纪美国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眼中,霍 桑是一位天才,他的一生较为简单。1 8 0 4 年出身于美国东部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破 落贵族世家。霍桑的父亲是一名船长,在他4 岁时去世,父亲去世后,他随母亲迁至 萨莱姆外公家,萨莱姆浓厚的宗教气氛和激烈的宗教派别斗争以及霍桑一家的宗教传 统都对霍桑的思想和后来的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家世代都是虔诚的加尔文教 ( 即清教或新教) 信徒,笃信清教是其家族的传统。其两代先祖曾是马萨诸塞殖民地 政教合一的权力机构中的要人,霍桑的祖辈之中就有人参与过著名的1 6 9 2 年萨莱姆 驱巫案及其后清教徒迫害异端的事件,充任过审理此案的3 名法官之一,并以狂热严 厉著称。霍桑从小听人讲述有关的传闻,此类事件成为他日后创作的重要题材和主题, 他由此而形成的世界观也是复杂矛盾的。“宗教是文学深厚而永久的文化土壤。”2 他 的作品几乎全部取材于北美殖民地新英格兰地区的历史,在他的作品中清晰地体现了 霍桑的复杂思想和矛盾性格,一方面他反抗这个传统,抨击宗教狂热和狭隘、虚伪的 宗教信条;另一方面他又受这个传统的束缚,深受加尔文教的影响,相信“原罪 , 以加尔文教派的善恶观念来认识社会和整个世界,在感性和理性的双重高度建立起自 己的文学圣殿。作家赫梅尔维尔曾指出,他的作品中渗透着“加尔文教派的人性 本质和原罪的观念 。他接受爱默生的哲学观,相信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着神秘 的力量,可同时他又受到宗教意识的控制,把加尔文教派的善恶观念当作认识社会的 标准,探寻固有的“恶”,认为“恶 才是社会问题的根源。 1 8 2 1 年霍桑在亲戚资助下进入博多因学院,同学中有诗人朗费罗与后来当选为 总统的皮尔斯等。1 8 2 5 年,霍桑大学毕业后回到塞勒姆从事写作,并开始小说创作。 他曾自费匿名发表长篇小说范肖( 1 8 2 8 ) 和几十个短篇作品。他的小说集重讲一 遍的故事( 第一集,1 8 3 7 ;第二集,1 8 4 2 ) 和古宅青苔( 1 8 4 3 ) 、雪影( 1 8 5 1 ) 等出版后,在文坛引起反响,逐渐得到重视和好评。1 8 3 6 年和1 8 4 6 年霍桑曾两度在 2 吴格非著当代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比较文学研究)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 0 0 5 第3 0 页 5 霍桑红字中的双面人形象分析第一章霍桑创作的时代和霍桑研究的概况 海关任职。他于1 8 4 2 年结婚,在康科德村居住,结识了作家爱默生、梭罗等人。1 8 4 8 年由于与当局政见不同,失去海关的职务,便致力于创作活动,从此成为专业作家。 霍桑在作品中虽然常抨击清教的褊狭冷酷,但又始终未能摆脱清教伦理的束缚,往往 从宗教原罪的角度审视评判社会性罪恶,如他著名的短篇小说小伙子布朗、教长 的黑纱都表现了罪恶的普遍性和隐秘性的主题,揭露人人皆有的隐秘的罪恶,表达 了人性是恶的和人的必然的孤独处境的等观点。另一些小说如拉伯西尼医生的女 儿,反映了他对科学和理性和技术进步的怀疑,以及他反对过激和偏执的思想。通 天的铁路指出技术的进步丰富了人的物质享受,却败坏了人的精神。有少数作品正 面表达了霍桑的理想,如石面人像;另外有些故事记叙了新英格兰殖民地人民的 抗英斗争,但往往带有浓厚的宗教气氛和神秘色彩。他还受到当时颇具声势的超验主 义思潮影响,受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参与傅立叶式的农庄建设,试图从大自然的 启示中找到人生真谛。1 8 4 1 年曾参加超验主义者创办的布鲁克农场,在布鲁克农场 制订实施空想社会主义计划。但他后来又觉得此路不通,福谷传奇( 1 8 5 2 ) 以布鲁 克农场生活为题材,描写的就是一群内心苦闷,热衷于超验主义运动的知识分子社会 改良计划的破产,表达了作者对这种社会改良的尝试失望的心情以及对狂热的改革者 的厌恶。霍桑对当时美国社会道德沦丧和资产阶级的伪善不满,但是他又不知道如何 改变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霍桑个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也是我们考 察他作品中人物所具备的双重性人格值得注意的方面。 1 8 5 0 年霍桑写出了他最重要的长篇小说红字。红字发表后受到广泛重视, 获得巨大成功,霍桑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此后他又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1 8 5 l 、1 8 5 2 年分别出版了“两部罗曼史 ,即带有七个尖角阁的房子和福 谷传奇,前者以宗教迫害案为起点,描写了一个关于美国资产阶级家庭品恩钦家族 的祖先谋财害命迫害无辜的家族使后代世代遭到报应的故事,说明财富是祸患,“一 代人的罪孽要殃及子孙 ,这部小说也反映了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美国社会中的血腥掠 夺,以及作者对人的罪恶( 特别是祖先的罪过) 的异常关注,表现了罪恶代代相袭的 悲观主义的思想。与此同时,霍桑还出版了几部儿童文学作品。皮尔斯当选为美国总 统后,霍桑于1 8 5 3 年被任命为驻英国利物浦的领事。1 8 5 7 年后,霍桑侨居意大利,创 作了另一部以意大利为背景的讨论善恶问题的长篇小说玉石雕像( 1 8 6 0 ) 。1 8 6 0 年 霍桑返回美国,在康科德定居,坚持写作。1 8 6 4 年5 月1 9 日霍桑在新罕普郡的普利 6 霍桑红字中的双面人形象分析第一章霍桑创作的时代和霍桑研究的概况 茅斯去世,身后留下4 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 第三节霍桑在中国的接受情况 霍桑是1 9 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对于美国文学与世界文学有着重要而独 特的贡献,霍桑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对中国当代文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美国作家之一, 他的小说成为中国人心目中的文学经典。中国读者早在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兴起时 就开始接触他,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是他的的短篇小说。据现有资料,霍桑首次被介 绍至中国是在1 9 1 3 年。当时,孙毓修在1 9 1 3 年9 月第5 号小说月报“说林”栏目 的欧美小说丛谈专栏中刊登了有关霍桑的介绍文章。1 9 1 5 年杂志礼拜六就 刊登了由鸳鸯蝴蝶派代表周瘦鹃翻译的霍桑短篇小说雪影( mw 1 l i t eo l dm a i d ) ; 1 9 1 6 年刘半农在小说大观上发表译本塾师( 1 1 1 eo l d 伽斌o n e ds c h 0 0 1 ) ,拉开 了霍桑译介的序幕,随后:小说月报和小说世界先后刊登了霍桑小说译文3 ;1 9 1 7 年观奕在小说月报上翻译了劳苦先生( m r l a b o r ) ;1 9 2 2 年丰仁又翻译了泉 上的幻影( 1 k s i o no f t l 地f o 岫t a i n ) 。所有这些文学杂志在当时对于传播新文化思 想和介绍外国文学都起着重大的影响。1 9 1 6 年鲁迅和他的兄弟周树人对周瘦鹃的翻 译集欧美名家短篇小说给予了高度的赞扬,肯定了这本翻译集的价值及在当代中 国文学中的地位,其中就包括了作品雪影和对霍桑家庭背景及他的文学成就的介 绍。1 9 2 6 年由孙假工写的世界文学家列传( b i o 伊a p h yo f t h ew b d dw r i t e 瑙) 对霍 桑有了更深入的介绍,其中提到了霍桑的三部小说,即红字、带有七个尖角阁的 房子和玉石雕像,作者肯定了霍桑丰富的想像力,独到的心理分析及深入理解 邪恶对人类心灵的影响。五四期间中国评论界主要把霍桑看作是短篇小说家,他们似 乎对如:泉上的幻影,雪影等短篇小说中描写的有关于情感,及塾师中描绘 的私立学校和人类心灵的阴暗和残暴等很感兴趣。在1 9 世纪2 0 年代末,尤其是在 1 9 2 7 年后,除了在1 9 2 8 1 9 2 9 这段短时间内霍桑作品比较沉寂外,他的短篇小说及儿 童文学在中国仍旧受到密切的关注。1 9 3 1 年候朴在 :文艺月刊上发表译作拉伯 西尼医生的女儿( 1 泖p a c c i l l i sd a u 曲_ t e r ) ;1 9 3 2 年霍桑的另两部作品海德格大夫 3 这些作品有:劳苦先生 ,观弈译,小说月报) ,第八卷第十号,1 9 1 7 年l o 月;返老还童) ,施华译,小说月报 第九卷第十一号,1 9 1 8 年1 1 月;黑面幕) ,周瘦鹃译,小说世界 ,第十七卷第二期 7 霍桑红字中的双面人形象分析 第一章霍桑创作的时代和霍桑研究的概况 的实验( d r h e i d e g g e r se x p e r i i n e n t ) 和m r h i g g i n b o t l l 锄sc a t 勰仃0 p h e 被翻译成中文。 霍桑对于人类心灵的探索和他作品中的阴晦还使得一位中国诗人朱湘专门为他写了 一首诗,在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霍桑的赞赏“如其我能有你的深沉双目,与但丁一 样”。1 9 3 3 年由缪天华翻译,上海大东书局出版的霍桑童话集在中国受到欢迎。 1 9 3 4 年伍光建首次把红字介绍到中国,中国学者们不再把目光局限于他的短篇 小说。红字中译本的出现使得中国读者对霍桑更为熟知和喜爱,1 9 3 7 年,该作品被 译为猩红文( 傅东华译) 作为“万有文库”书目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并附有原作品 中有关霍桑生平及创作的介绍。1 9 4 2 年,红字另一译本( 杨启瑞译) 由上海启明书 局出版,书前有译著小引,介绍作者生平和作品内容。1 9 4 5 年,韩侍桁翻译的红字由 重庆文风书局出版,此译本可被视为红字的经典译本,于1 9 4 8 年、1 9 5 6 年、1 9 8 1 年、1 9 9 0 年、1 9 9 6 年由不同出版社再版。进入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红字成为中 国翻译界的喜爱之作。仅从1 9 8 0 年代至今,该作品已有3 5 个不同版本的译本。4 五、 六十年代,由于特殊的政治、社会原因,俄国文学在中国处于主导地位,而对西方文 学则介绍有限。受到当时种种政治偏见的干扰,霍桑小说在中国陷入低谷,国人对于 霍桑及他的小说认识不多,当时国内市场上只见到了他的红字、三部儿童文学集 和由杨立信、侯巩翻译的福谷传奇( mb l i 也e 蹴er 0 m 锄c e ) 。因此早期中国学者 对霍桑的认识还较为狭隘,对于他的作品理解有盲点,着重于分析他作品中的社会和 政治意义。杨立信和侯巩曾这样评论:“任何空想社会主义或改良主义都不过是失败 的命运。 中期的中国学者则把霍桑定位于资本主义作家,对他的作品评价带有明显 的片面性。改革开放带来了中国文学的繁荣,西方文艺批评理论也进入了中国,中国 文学界对霍桑的解读也达到了一个新的深度和广度。人们不再仅局限于批评他作品中 表现出来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精神颓废,而是把目光放在了各个不同的层面,如霍桑作 品中表现出的女性主题、人性主题、宗教伦理主题、科学题材、写作技巧等。霍桑对 于象征、寓言、典故手法的使用及在文本中体现出的神秘色彩也吸引了中国众多的读 者。中国对霍桑的接受过程折射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显示了中国文学思想 的发展和受西方文学评论的影响。但是对于霍桑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两面性研究 仍然不够,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对霍桑及其作品作一个补充阐释。 4 此数据来源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及北大、清华、复旦、南大、武大等著名高校图书馆馆藏书目的数据统计 8 霍桑红字 中的双面人形象分析 第二章双面人形象的社会和思想特征 第二章双面人形象的社会和思想特征 第一节总述 在中国对美国文艺复兴文学的评介中,霍桑一直受到学界关注。从霍桑作品在中 国的译介情况看,霍桑作品受到国内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表达的与中国传统文 化有关人性善不同的西方文化“原罪 主题以及霍桑的象征创作手法和他作品中主要 人物的复杂个性和心路历程。要想读解红字中3 个主要的人物,就有必要了解霍 桑的世界观和人性观。霍桑的世界观相当复杂,一方面,受其祖辈和清教的影响,他接 受了绝对的恶以及人性的全然堕落。他相信世上根本不存在什么人性善;恶一一人皆 有之,差别只不过是恶的程度不同罢了。5 由于有了恶,相应地便需要有罚,罚的方式 包括自我赎罪。另一方面,1 9 世纪美国的资本主义得到飞速发展,人们原有的欲望 和秩序被打破。在清教文化下,人们的欲望在秩序下受压制。而在美国建国之初,为 了当时建国所需,必须要改变、调整、平衡人们欲望和秩序的空间,使得美国人民解 放出来,重新建立欲望和秩序之间新的平衡。于是新的、合理的秩序,追求幸福的新 的平衡与大的变革时代之间出现了新的矛盾。清教旧的传统文化与美国文艺复兴新的 追求之间的冲突,使霍桑受到极大的冲击,使他认识到原有文化传统的不合理,想要 冲出这种文化的束缚。与此同时,霍桑又以敏锐的目光洞悉了社会的种种弊端,现实 社会诸多不合理的现状使他清楚地意识到清教的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以及心灵和道 德上的摧残,实质上就是对人性的压制。新旧文化传统的矛盾斗争表现出人们的不同 文化思想的发展与相互碰撞,对此他感至i j 迷茫和困惑,霍桑的这种思想几乎贯穿于他 所有的创作中。在红字这部描写“人性的脆弱与悲伤一的小说中,他以洞察人性 的巨笔,深刻剖析罪的意识对身心的影响以及主人公在此压制下人性的发展与反抗, 尖锐地批判已经沦为律法主义的清教精神,探讨个人在自由与权威中的挣扎,赤裸裸 地呈现人性中的爱恨纠葛。类似地,在人物描写上,霍桑一方面感情炽烈地塑造他的 人物,同时又远离自己的作品,以一种超然、冷静的态度理智客观地审视他笔下的人 5 崔为著霍桑的困惑 北方论丛,1 9 9 2 年第3 期第1 2 8 - 1 3 l 页 9 霍桑红字 中的双面人形象分析第二章双面人形象的社会和思想特征 物。对于海斯特这一人物的分析中,作者的立场是让人不可琢磨、模棱两可的。他深 受加尔文教的影响,与秉承传统观念的人一道谴责海斯特,同时又表现出对海斯特这 一人物的同情,并歌颂了勇于抗争的新女性形象。文中作者提出了对道德、法律和宗 教的质疑和反思,表明了对不合理婚姻的否定,对清教教义残酷性的揭露,对人性的 深层次的探索。霍桑多次提到海斯特为了追求幸福,要逃到“荒野中去,实际上就 是回避现有的旧秩序,到无秩序的新世界中重新建立新的社会的一种暗示。在对丁梅 斯代尔这个人物分析时,霍桑也把对这个内心充满矛盾、心情异常复杂的可悲的角色 刻画得惟妙惟肖。对待齐灵沃斯也用了同样的手法:一方面,他强加于青年牧师丁梅 斯代尔的几乎是催眠般的控制,隐在暗处像魔鬼一样对牧师无休无止地折磨,这就违 背了人的良心,成了真正的恶棍,但另一方面他也是一位受害者( 戴帽子的人) ,并且除 了对情敌进行恶毒的报复外,没有伤害任何人。他还有许多优点:精通医术,是将传 统医学和现代医术结合起来的典范,尽最大努力为当地人治病,包括他情敌的孩子珠 儿;他还是一个勤奋学习的知识分子,“一个只知道泡在大图书馆里的书蠹,将黄金年 华耗在对知识如饥似渴的追求上;他深深地爱着海斯特,即使后者背叛了他们之间 的爱情,他仍然原谅了她。霍桑在红字中刻画的人物就是这样充满了双面性,他 将这些矛盾对立的因素有机结合在对小说中主人公的描绘上,始终保持创作主体与客 体之间应有的间距,有自觉的批判意识和主体意识,保持着文本解读中的多层次性、 差异性和审美多样性,刻画出人物矛盾对立的个性。霍桑在1 8 5 0 年出版的代表作红 字的长篇序言“海关 中,将他创作的出发点定义为一块介于客观世界与幻境的“中 间地带”,在这里现实与想象交融而且相互渗透着,并使创作进入一个“a s 域似乎) 一 的世界。 第二节善良宽厚的罪人海斯特 在许多人的眼里,爱隋是人类的天性。追求纯真的爱情,渴望幸福的生活,这是 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的生活权利和合理要求。而作品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一 个年轻、美貌的女人,“这个女人个子颀长,身段匀称,一头乌黑丰茂的头发那么光 泽,闪耀出阳光的彩色;她的面孔,除去润泽的肤色与端庄美丽的五官之外,还有那 l o 霍桑红字 中的双面人形象分析第二章双面人形象的社会和思想特征 清秀的眉宇和乌黑的眼睛,使人难以忘怀”6 ,却不幸嫁给了“行将衰老,面色惨白, 视力低下的一老医生齐林沃斯。“一个含苞的青春同朽木错误地、不自然地嫁接在一 起。在这种婚姻中,她感受不到爱情,她的青春被埋葬了,她也成了不合理婚姻的受 害者。从这种意义讲,她的婚姻是一种社会礼教的枷锁,这一枷锁造成了灵与肉的对 立,人性与伦理道德的冲突7 。然而另一方面,从婚姻的角度看,海斯特的确并没有 忠于她的合法丈夫奇林沃斯,而是爱上了受过良好教育、文雅而持重的年轻牧师丁梅 斯代尔。同时她也因与牧师通奸而被清教法庭严刑处罚,令其终身胸前佩戴耻辱的标 志“a 一字( 英文通奸一词的第一个字母) ,并遭监禁,还在示众台上示众,甚至险些 被剥夺抚养其女儿珠儿的权利。她的女儿珠儿,则是她追求幸福和真理所付出的高昂 代价的象征,是她竭其所有才得来的唯一宝贝,同时女儿又是她罪孽的象征,是活生 生的红字。她既是丁梅斯代尔和海丝特爱情的结晶,同时也是父母罪恶的标记。正如 海丝特所说:“她是我的幸福:然而也同样是我的苦恼! 珠儿叫我活在世上! 珠儿也 给我惩罚! 她就是那个红字,赋有千万倍的力量来赎偿我的罪恶! 。在珠儿身上, 海丝特的两面性从一开头就表现了出来。虽然女儿不时地让她想起痛苦的罪行,她并 没有想过放弃作为母亲的权利或逃避养育女儿的责任,而是毅然争取女儿的抚养权, 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洗涮曾经犯下的“罪 ,用心抚养、教育女儿。她把她全身心的 爱都倾注在珠儿身上,珠儿是她的精神寄托和生存的意义,她认为珠儿可以时时提醒 她自己犯下的罪行和去赎偿自己的罪孽。当她听说镇上的有些有影响的人打算把珠儿 从她身边带走,剥夺她的领养权时,她便去找州长理论。她说:“上帝给了我这个孩 子! 上帝赐予我这个孩子以作为我已经失去的、被你们剥夺了的其他一切的补偿。她 就是我的幸福! 尽管如此,她也是我的痛苦! 是珠儿让我留在这世上! 也是珠儿在惩罚 着我! 你们看不出来吗,她就是红字,我们只能去爱她。她有着千万倍的力量来使我 赔偿自己的罪孽。你们千万不能把她带走! 否则我宁愿先死去! 8 珠儿是海斯特过错 的产物,但又是纯洁和仙女的象征,阿时也是无忧无虑、美好幸福的象征,她任性调 皮、充满活力、逗人喜爱。 霍桑还注重刻画人物潜意识的活动,从而赋予主角心理个性化。凭心而论,海丝 特失足之后,清教对海丝特的惩处,尽管严峻,但和古代基督世界,伊斯兰世界对此 霍桑著,胡允桓译红字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3 年,第7 页 7 吴笛著阴暗土地上的辉煌的罪恶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 9 9 1 年:第2 “- 2 9 4 页 o 霍桑著,侍析译,红字 ,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6 2 页 霍桑红字) 中的双面人形象分析第二章双面人形象的社会和思想特征 种事件的惩处相比并不极端。当时对她的审判中也并没有限制她的自由,没有严格地 将她局限在清教徒的居住区内。但海斯特没有取下代表着耻辱的“a 字,也没有逃 离这个地方,相反,她用猩红的丝线绣成了一个醒目的装饰物,时刻地戴在胸前,说 明了她的确承认自己有罪。她留下来的一个主要原因便是在她心中有一个信念,那就 是她对上帝的绝对的信仰:“将她束缚在这里的,是深深嵌进她心灵深处的铁打的锁 链,永远不可能断裂了”。作者霍桑通过自己的手笔,将自己的宗教观深深嵌入到主 人公海斯特的头脑中,使她意识到自己所犯下的不仅仅是“通奸罪 ,而且还是难以 宽恕的“原罪 。可同时她仍旧深爱着年轻的牧师,仍旧希望有一天能与他在一起。 她企图说服自己留在这里是为了洗刷干净她的灵魂,于是,她在理智与潜意识的想法 中挣扎。“或许是无疑的确是如此,虽然她也用这个秘密瞒着自己。而每当这种秘 密像蛇探头出洞般从她的心里钻出来时,她即面无人色她几乎不敢面对这个观 念,而急忙将它深锁在它的地窖里。关于她继续留在新英格兰的动机,她作了一个解 释,并强迫自己相信那其实一半是真理,一半是自我欺编”。作者通过人物内心双重 性格的刻画,反映了分裂对立意识的共存。 当海斯特从监狱中被释放出来后,就和自己的私生女一起住在远离集镇的一所旧 的茅舍内,开始了自己漫长的“赎罪 过程。她用博大的心胸开始去帮助她周围的穷 人,病人和那些需要抚慰的不幸者。“她的柔爱之情如涌泉一般流向每一个确实需要 得到它的人,永远不会阻滞、永远不会枯竭。 她充分利用卓越的针线技巧以及无穷的 善心来使自己融入周围的社会。“她的针线刺绣出现在总督的衣领上,军人的肩巾上, 牧师的领结上,以及婴儿的小帽上 海丝特的善良宽厚、助人为乐等种种美德最终 不仅使她获得了众人的谅解和尊重,而且还被看成是传播福音的天使。海斯特凭借着 与生俱来的性格力量和不同寻常的能力在生活中得到了一个自己扮演的角色。人们来 到她的小屋,将他们的悲哀和困扰倾诉给她,寻求她的忠告。海斯特竭尽所能去安慰 劝导她们,并郑重告诉她们坚信当世界渐臻成熟,某个更加光明的时代到来时,会在 一个更为可靠的保证相互幸福的基础上,建立起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整个关系。一正是 因她这种对美好生活的强烈的热情,使她实现了自己作为一个女人的存在价值。这种 敢于斗争的形象和反抗命运的精神鼓舞着成千上万的女性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也 正因为如此,她胸前原来代表耻辱的红字a 此时却成为了女性意识觉醒的标志,具 有永恒的意义,至今仍闪耀着耀眼的光辉。“a 字这一罪之罚的形式标志也被她绣 1 2 霍桑红字) 中的双面人形象分析 第二章双面人形象的社会和思想特征 得光彩夺目,并成为“她进入别的女人不敢涉足的领域的通行证 9 。 历史是人类文明渐进的过程。在文艺复兴的大潮下,人的权利和欲望得到了空前 的彰显和尊重,女权运动在十九世纪的美国也已开始苏醒和萌动。在霍桑作为作家和 外交家的生涯中,他和当时的许多杰出妇女结识和交往,她们的思想对霍桑影响深刻, 而这种影响在其作品中事实上也会表现出来。在红字中,尽管海丝特从内心为通 奸的事用历经七年的孤寂岁月和苦行为自己赎罪,但矛盾的是,她却又没有真正从内 心忏悔,这从她对佩在胸前的耻辱标志的精心装饰中也可以看出,并且由于海丝特的 “冥顽不化 ,清教教会最终也未能迫使她说出“奸夫”的名字。她表面顺从,内心 依然我行我素,主动约情人在密林深处会面,在林中相会时目睹了心爱的人被折磨得 形影枯槁,她再也顾不上道德的约束和社会的斥责,她以突如其来的、不顾一切的柔 情,伸出双臂拥抱着牧师,把他的头压在她的胸前,爆发出自己的激情1 0 0 在勇敢地 站出来向丈夫为情人求情毫无结果的情况下,她又精心策划,“对海丝特来说,七年的 放逐和耻辱不过是为这一刻做准备 。海丝特极力怂恿情人和她逃入荒野,试图逃离到 一个没有白人的世界里去,开始一种新的生活,并想好了几种脱离清教社会的办法。 她让情人看到未来的希望,她的话语掷地有声:“这七年悲惨的重荷将你压垮了。但 是,你应该将这一切抛掉! 把这一切悲惨和毁灭就地留下。让一切重新开始! 只因为一次尝试的失败就放弃一切可能吗? 未来还充满着尝试和成功。还有幸福 可以享受! 抛弃虚伪的你换成真实的你吧! 去布道,去写作,去行动,什么事 都可以做,只是不能躺下和死掉。 1 1 海丝特一番恳切的言辞动摇了情人的信念,使 “已跌入生命的低谷,别无所求,只想苟活下去”的他有了重新开始人生的念头,让 沉浸于一时欢乐中的情人像一个“从他心灵地牢里逃出的囚犯 ,呼吸着“无人管辖 的莽莽荒野里的自由空气 。1 2 由此可见,作者霍桑笔下所描绘的女主人公海斯特也 并非是一个因犯通奸罪而被清教驯顺的奴隶,而是一个外表美丽、心地坦然,勇于承 担“罪责一,在经过无数难以忍受的折磨摧残,一切抗争无望时能够挺身而出、毫无 顾忌地奋斗的新时期的新女性形象。海斯特是进步和保守矛盾合一的形象,她张扬了 叛逆的个性,象征了道德的升华。正如尼娜贝姆所说:“在海斯特这个形象中,霍桑 9 霍桑著,胡允桓译红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3 年,第1 6 2 页 1 0 霍桑著,余士雄译红字,北京:作家出版社,l9 9 r 7 年,第1 4 6 页 霍桑著,胡允桓译红字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3 年,第1 6 0 - 1 6 l 页 1 2 霍桑著,胡允桓译红字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3 年,第1 4 4 页 1 3 霍桑红字中的双面人形象分析第二章双面人形象的社会和思想特征 塑造了美国小说中的第一个真正的女主角,同时也是其中永远的英雄之一。 海斯特 以她的行动告诉女性应该怎样在逆境中求生存,怎样才能赢得自身的平等和自由的权 利,怎样才能真正找到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第三节忏悔的布道者丁梅斯代尔 红字中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年轻的牧师丁梅斯代尔,这个内心充满矛盾、 心情异常复杂的可悲的角色,深刻体现了作家宗教意识的矛盾性,展示了作者对罪恶、 惩罚、拯救以及伦理道德等问题的思考,该形象自身的内涵及象征意义是丰富、复杂、 令人深思的。丁梅斯代尔敏感忧郁,受过良好教育且富于理性。其悲剧性的缺陷一软 弱一直让他没有足够的勇气公开承认自己的罪过。于是,这种负疚感日复一日在心中 煎熬。一方面他是个十分虔诚的清教徒,一位德高望重的牧师。在他的头脑中,宗教 思想是居于重要地位的,无论何时何地,他都意识到他是一个职业的真理宣讲师。每 当做弥撒时,他都会口若悬河、用自己的宗教热情和雄辩的口才努力地为人们做好布 道。他慨然而谈如何尊奉上帝的旨意,谆谆教导他的教民要笃信基督教义,他把自己 所有的学识都无私地奉献给了人民,表现出的无比虔诚和渊博的学识让广大教友心悦 诚服。在众人的心目中,牧师丁梅斯代尔是一个令人祟拜、令人尊敬的善者。从这个 角度来看,丁梅斯代尔的确是一位忠实的信徒,是一个出色的殉道者。正因为如此, 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就连他的脚所踏过的土地都是神圣的;而另 一方面他正是“通奸罪 的制造者,是清教想方设法追查的那个通奸犯。他犯了通奸 罪,但又缺乏公开承认的勇气。他既偷吃了“禁果,憧憬着幸福的爱情,又自我标 榜“除了在上帝给我指定的领域里,勉强过着的现世的生活以外,再没有旁的想头; 与海斯特在一起使他感到快慰和温暖,但同时他又离不开“上帝,舍不得那带着圣 光的面纱。他深知自己应将所做的一切坦诚相告,但又害怕失去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 于是内心极度矛盾仿徨,成了自己心灵的囚犯。 根据圣经的记载,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吃了智慧之树上的禁果,冒犯 了上帝而遭到严厉的惩罚,从无忧无虑的伊甸园被驱逐到人间,开始了人世的苦难历 程。但是,人类却也因此具有了知识,有了分辨善恶是非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真正明 白了成为人意味着什么。然后,人通过自己的忏悔和赎罪来获得新生,重回伊甸园一 1 4 霍桑红字,中的双面人形象分析第二章双面人形象的社会和思想特征 天堂。红字中的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正是这种人类命运的隐喻,是霍桑忏悔意识 的集中体现者。身为教长,犯了罪却不敢承担罪责,也暴露了他性格特征中的怯懦自 私。在爱情与上帝之间,他进退维谷,左右两难,那“一半是天使,一半是恶魔”的 双重身份,使他身心分离、人格出现可怕的“分裂 。作为一个牧师和一个隐罪者, 言与行的极大反差使丁梅斯代尔十分痛苦,生活在极度的矛盾之中。他不敢像海丝特 那样坦然面对事实,尤其在奇林渥斯紧追不舍地追问、诱逼下更是痛苦万分,一筹莫 展。如果不是奇林渥思揭露伪善的牧师,当地根本不会有人怀疑虔诚的牧师匕天 派来的使者和代言人正是海丝特不愿公开的通奸犯。这个代表清教文化的上层人 物,在宗教的庇护下,却干了违反清教教义的事情。作为一个笃信上帝的牧师却又是 隐罪者,他小心谨慎地忏悔,受着灵魂极度烦恼的折磨,和肉体疾病的痛苦,同时又 听凭他的死对头任意摆布,这所有的一切都加重了对自己的惩罚,痛苦让他产生幻觉, 认清自己的真实。可以说,他处在爱情与上帝不可兼而得之的不可解决的矛盾中。他 爱海斯特,但又无法使她不蒙受耻辱。面对海丝特充满内疚,面对广大教友十分惶恐, 信仰的铁栏“一面在囚禁他,一面却也在支持他。他厌恶虚伪,但又不敢公开自己 的“罪孽 。然而,在其内心深处,他却感到自己是一个罪人。人们越是敬仰他,越 是崇拜他,他心里的罪恶感也就越深。要想摆脱这种罪孽,只有诚心崇拜上帝,用自 己的善行求得上帝的恩典,才能免入地狱。但由于清教徒们对他的极度崇拜,上帝的 这种恩典实际上也被剥夺了。他在公开忏悔的愿望与怯懦的天性之间的冲突中倍受煎 熬,实在是左右为难,无所适从,到了生不如死的地步,但他还有道德良知,在他看 来,毕生的善行难以洗脱他灵魂深处的“负罪感 ,无数的磨难也难以得到上帝的宽 恕,因而,在终于当众承认了自己的“罪孽 后的死亡一回到本来属于他的天国才 使他的灵魂最终得到了解脱。在作者看来,正是他的最终敢于承认错误,使他重新回到 了海斯特的身边,回到了民众之间。从作者对丁梅斯代尔所表现的态度来看,作者对 罪恶的基本观点是:罪恶无所不包,无所不在,重要的不是否认罪恶,而是如何超越 和解脱,如何进行赎罪。因此,丁梅斯代尔留给民众和读者的印象,仍然是圣徒。 由于幼年丧父,霍桑对生父的记忆极其模糊,他对父亲的印象其实在很大程度上 是对舅舅的印象,因为舅舅几乎承担了霍桑父亲应尽的全部义务。霍桑的舅舅罗伯特 对霍桑关爱有加,因为他期望霍桑成为自己事业的继承人。为了使霍桑成才,他对霍 桑管教极严,这也令霍桑非常反感,因为他极不情愿像舅舅那样经商,更不喜欢舅舅 1 5 霍桑红字 中的双面人形象分析第二章双面人形象的社会和思想特征 的严厉。他对舅舅的感情非常复杂,可以说是爱恨交织。因此,霍桑在红字中塑 造的父亲丁梅斯代尔的形象也是具有矛盾的双重身份的。他对自己和珠儿的关系从一 开始就心知肚明,可是到临终才公开承认了他们的关系。丁梅斯代尔这样做是由于他 的伪善:他偷尝禁果,却没有勇气与海丝特一起承担因此而带来的后果。他爱珠儿, 却不愿为她放弃那令人敬慕的牧师地位。对于丁梅斯代尔而言,珠儿时时提醒他内心 隐秘的罪恶;他越是否认他与海丝特及其孩子珠儿的关系,他内心的负罪感也就越深 重,看着被自己遗弃的女儿从自己那里遗传的基因一天天逐渐显露,他的良心倍受折 磨,“在丁梅斯代尔上锁的密室中,有一条血淋淋的鞭子,这位虔诚的清教徒经常用 它抽打自己的双肩直到双腿颤抖 ,他明知自己的忏悔是虚伪的,但是又无力自 拔。在这种虚伪的生活中,他是极其痛苦的,生命也曰渐损毁。与海丝特林中相会,他 身体里灌输了海丝特的勇敢和力量,甚至也有了些反叛精神。他感到心灵的安慰与放 松,“这种鼓舞的效果,在一个刚从自己的心狱中逃出来的囚犯身上,就如踏上一片 未经人践踏、未受基督教化、没有法律的领域里,而呼吸到旷野自由气息时的情形一 样。一林中归来,丁梅斯代尔的内心充满反叛、放纵的情绪,而且做出了一些不庄重 的、亵渎的行为。“他每走一步,都想作一件奇怪、狂野、邪恶之类的事,同时感到 那既是出于被迫而又是故意的,一方面是不由自主,一方面却是由于比反对这种冲动 的一个更深刻的自我所发生出来的。一丁梅斯代尔的这些想法与他牧师的身份是矛盾 的,实际上也是一种对清教制度的反叛以及他对自身屈从的不满。然而,最终他仍旧 成了宗教的牺牲品,等他良心悔悟时,他却已到了生命的尽头,无法为那可怜的母女 带来快乐,留给她们的只是个残缺的家庭。面对罪孽,丁梅斯代尔历经7 年的自审与 忏悔,最终在上帝恩典的感召下在公众面前承认了海斯特母女。 第四节复仇的医生奇林渥斯 小说红字刻画的第三个主要人物奇林渥斯是极具两面性的人物,可以说集“人 性 与“魔性 为一体。一方面他是清教的代表人物,其内心充满了狠毒、阴险和伪 善。对其外貌的描写就明显地给人以暗示,“他的身体略有畸形”,“左肩略高于右肩, “身上穿着集文明与野蛮于一身的不伦不类的衣服 。1 3 但另一方面,奇林渥斯又是 1 3 霍桑著,胡允桓译红字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3 年,第1 3 页 1 6 霍桑红字中的双面人形象分析 第二章双面人形象的社会和思想特征 一位满腹经纶的学者,他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追求也是有目共睹的,即便“在被印第 安人监禁期间,他仍没有放松过对科技的追求和探索,强烈的求知欲使处处留心的他 获得了许多有关本地药根、药草的效能等知识。所有的努力和汗水使他成了一名卓越 的、难得的人才。而且他本是位“亲切、诚实、公正 的人,也曾是一个专心为了 他人、很少替自己着想的人,正如他说的,“谁的生活也比不上我的生活那么平静和 单纯;很少人的生活像我这样富于赐予他人的恩惠。 他也曾对海丝特说过,“我的一 生是由认真的、勤勉的、沉思的和平静的岁月组成的。我诚心诚意地把这些岁月用于 增长自己的知识,而且也诚心诚意地,尽管后面的目的对另一个目的来说是不经心的 诚心诚意地为了增进人类的幸福 。 正是这样一位天生畸形,而又学识渊博的学者,“渴望得到海丝特的爱,渴望从 僻静的书房里走出来时在炉火的火光中和婚后她的微笑中坐下享一享家庭之乐。需要 用这种微笑来温暖自己,以便驱除他那学者心中长时间独自钻研书本的凉意刀1 4 。 为了能够像正常人一样拥有爱情和幸福,他以勤补拙,本想以脑力天赋掩盖生理的缺 陷,以赢得年轻女子的心。然而他错了,他娶了海丝特却没有赢得她的心。“在他的前 半生,他的研究已使他广泛地了解当时的医学。 一个人能够在一个领域达到如此精湛 的水平,他的博学岂能是骐骥一跃所能达到? 但这一切并没有获得海丝特的心,她并不 欣赏这位才华横溢却又老气横秋,身体畸形的学者,相反,她厌恶他的年老,厌恶他 的丑陋,甚至厌恶他因钻研学识而对她的冷落,“她越发讨厌他那苍白、消瘦、学究 似的外表和他那因研读大部头书籍弄得昏花和迷糊的双眼 。作为妻子的海丝特丝毫 不理解、不支持丈夫的事业。所以当奇林渥斯从阿姆斯特丹回到马萨诸塞州,本期望 能和自己阔别两年的妻子团聚,可他看到的第一幕却是看到自己的妻子胸佩代表耻辱 的红字“a 一,怀抱一个3 个月大的婴儿,站在绞刑台上示众。自从希望破灭,无法得 到年轻貌美的海丝特的青睐后,他不愿原谅妻子的不忠,更惧怕与妻子相认可能带给 他的耻辱,奇林渥斯强烈而又无法释放的爱只能变成恨,甚至还愚蠢地决定要像掘墓 人从坟墓中掘宝一样,掘出通奸犯,并全然不顾道德和良心的谴责,对妻子的情人进行 惨无人道的灵魂的折磨和摧残。一种本能的满足可以代替另一种本能的满足,复仇的 欲望已经控制了他的灵魂,狂热的需要紧紧抓住了这位老人,让他最终走上了复仇的 道路,且到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地步,并在对别人的摧残中得到快感,疯狂满足自 1 4 霍桑著,余士雄译红字 ,北京:作家出版社,1 9 9 7 年,第1 2 8 页 1 7 霍桑红字 中的双面人形象分析第二章双面人形象的社会和思想特征 己的欲望,从而以弥补自己爱的缺乏。他由一个“受害者 转变成迫害狂,他的傲慢 和偏执使自己成为一个难以救赎的罪人。当他窥探到牧师的秘密时,那简直可以说是 欣喜若狂了,其程度光是眼睛和面容都不足以表现,因此整个丑陋的身子都来帮忙了 “不禁手舞足蹈起来 ,用这种过分的动作来放肆地表现他那喜悦的心情1 5 。 为了复仇,奇林渥斯甚至不惜改名换姓,过着几乎是苦行僧的生活。为了复仇, 他以一个伪善的朋友的面貌出现,无时无刻不在刺探丁梅斯代尔的内心,像毒蛇一样 对丁梅斯代尔纠缠不清,对他竭尽精神折磨,想要使对手的灵魂灭亡。他利用自己医 生的职业,用孜孜以求的态度、超群的洞察力和饱经世故的双眼一步步地探出了丁梅 斯迪尔心中的秘密,并最终借助科学,利用药物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虽然复仇计划使本 来乐于关心别人的奇林渥思陷入了可悲的荒诞之事中,但他对科学事业执着、孜孜以 求的奋斗精神自始至终都未改变过,他通过科学智能在揭露宗教伪善方面无疑也带有 进步意义。 在奇林渥斯的心里,报复就是要让对方活着受罪。他一面假扮成医生照顾丁梅斯 代尔的健康,一面无时无刻挖空心思地去刺激和折磨牧师那脆弱的心灵。“某个和 他一起被埋葬了的可怕秘密。他若在活着的时候就把这个秘密说出来,那就好了。一 在西方人的意识里,人的躯体由于生活的煎熬和命运的变迁可能要经受各种磨难,然 而人的内心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奇林渥斯的所作所为无疑是在亵渎神灵。他犯了刺 探和折磨人心的不可饶恕的大罪。海丝特与奇林渥斯原是一对合法夫妻,而奇林渥斯 又是红字的制造者。当丁梅斯代尔最后把自己的内心袒露给世人时,他却又竭力阻挠, 因为他还想继续他的复仇,继续他对仇敌的折磨。但是,奇林渥斯并没有因此而后快, 在丁梅斯代尔死后,他的精力与体力,如同在一刹那间弃他而去,他的生命在失去报 复价值以后,也明显地凋谢了。在此,作者写道:“一个值得探讨的、引人入胜的课 题是:恨和爱,归根结底是不是同一的东西。二者在发展到极端时,都必须是高度的 密不可分和息息相通;二者都可以使一个人向对方谋求爱慕和精神生活的食粮;二者 在完成其课题之后,都能够将自己热爱的人或痛恨的人同样置于孤寂凄凉的境地。因 此,从哲学上看,这两种感情在本质上似乎是相同的,只不过一种刚好显现于神圣的 天光中,而另一种则隐蔽在晦暗的幽光里。”1 6 1 5 霍桑著,余士雄译红字) ,北京:作家出版社,1 9 9 7 年,第9 0 页 撕霍桑著,胡允桓译红字)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3 年,第9 8 页 1 8 霍桑红字 中的双面人形象分析第二章双面人形象的社会和思想特征 而对于导致奇林渥斯复仇计划的另一个主要人物,背叛自己的“合法妻子”海斯 特,霍桑笔下这个虚伪、自私,身上体现着邪恶和卑劣的特点的奇林渥思除了说“让 这个灼人的耻辱得以不断在你的胸口燃烧;背负着你的耻辱 以外,并没有采取 过激的报复手段。他与海斯特的这场婚姻,正如奇林渥斯自己所认识的那样,“首先 是我伤害了你,我设法将你含苞欲放的青春和我的凋残衰朽结成一种虚伪而又不自然 的关系。”他和海丝特的结合虽然出于他追求家庭温暖和个人幸福的一已之私,但毕 竟也是一种爱,原也无可厚非。但当这种爱转变成恨,把复仇作为生活目标时,奇林 渥斯反倒由被害者堕落成“最坏的罪人 。他的这一下场源自于他对海丝特的自私、 霸道的爱,然而,也正是由于奇林渥斯的心里的这一份爱,放射出其善良人性的光芒, 对与他没有血源关系的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的女儿珠儿万般疼爱,并且在临终时立下 遗嘱,将为数十分可观的遗产全部留给了珠儿,让珠儿此后生活安定、幸福有了前提 和保证。这样的结局意味深长,耐人寻味,给读者留下一个思索的空间。 1 9 霍桑红字中的双面人形象分析第三章双面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特征 第三章双面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特征 红字自问世以来,一直是文学评论界的宠儿。霍桑凭借自己娴熟的笔墨,高 超的驾驭文字的能力,洞察秋毫的细致的心理描写,模糊的感情倾向,为我们塑造了 一个个鲜活又颇有争议的、充满魅力的、栩栩如生的双面人人物形象。红字中人 物形象的双面性,不仅成为霍桑人物形象塑造的主要特点,也成为整个小说的突出特 点。人物形象的双面性,决定了霍桑小说的艺术魅力,能激发起读者对人性、道德等 问题的深入思考,对读者有着特别的回味感受。霍桑对人物形象双面性的刻画,对其 余的美国作家和后世读者也有深刻的影响,是霍桑小说创作的突出成就之一。本文将 主要从象征手法、语言艺术这两方面来对红字这部作品中人物形象双面性的艺术 塑造手段来进行阐述。 第一节双面性的艺术表现 霍桑是一位深受清教意识、超验哲学和神秘主义三种思想影响的作家。他意识到 清教伦理对人性的压抑和对幸福生活的摧残,但同时又无法彻底摆脱这种他从小就耳 濡目染的旧的文化传统。生活在这个历史转折时期和这种文化环境中的霍桑就成了一 个常常处在困惑、犹疑和仿徨心态中的作家。他惯用象征的文学创作艺术手法,即把 眼前所见的事物与以往所感受过的事物联系起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抽象的事物 和意义,诱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形成独特的新的意境,从而表达一种耐人寻味的思 想感情。但霍桑同时又赋予这些象征以模糊的含义,导致多种不同乃至相互矛盾的解 释,以挖掘它们所代表的精神内涵或更高层次的真理。这些都最好地体现了霍桑的创 作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双面性。 红字中运用了大量的象征,小说以a 开头又以a 结尾,全部内容都包含在 这个字母中,人物的命运,情节的发展,无不与之息息相关,所以红字“a 一代表了 小说本身,受到作家个性和风格的影响,其象征意义双面性和矛盾性最为典型。它既 是清教徒惩罚的标志,又是残酷对付海丝特的手段;既是丁梅斯代尔过去罪恶的纪念 物,又是奇灵渥斯暗中寻找报复的刺激物;既说明海丝特是通奸妇,又表现她善良能 霍桑红字 中的双面人形象分析第三章双面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特征 干。红字“a 是爱的象征,也是罪的象征;它代表了上帝的惩罚,又是上帝的怜悯: 它既解救人的灵魂,又压制人的天性;它既给人幸福,又令人痛苦,它的象征意义随 着情节和人物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小说以海丝特因为被认为与丁梅斯代尔通奸而佩戴这个红色的a 字上刑场为开 场,在这里红字。a 一是清教徒惩罚的标志,代表耻辱的通奸罪。红字“a 是作为 对她的惩罚出现的,佩戴它是为了规范她的行为,同时教化她的道德,约束她的野性。 但当海斯特怀抱婴儿站在刑台上接受审判和惩罚时,她站在刑台上俨然一幅圣母玛丽 亚的模样,美丽、端庄、高贵,浑身散发着圣洁的灵光。这个美丽的妇人,她那美丽 如画的服饰和神采以及她怀中的婴孩,都自然地令清教徒想起圣母的形象,然而这神 圣画面的背后隐藏的却是耻辱和卑琐。 红字a 使海丝特一生过着孤独的生活遭受各种磨难,对于佩戴这个耻辱的红a 字,海丝特感到羞愧,“她总是情不自禁地想用手去遮住这个符号,却又总是抑制住 了自己”。在海斯特的心中,她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因此努力劳动。虽遭唾弃和侮辱, 她依然以一颗真诚而热情的心去帮助周围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以其秀美的针线活和 乐于助人的善行闻名于小镇上,以自己的美德赋予了红字神圣的含义,她的同情心和 献身精神产生了巨大的力量。终于,由于她的善良、友好和勤劳,她最终被社会所接 受,在人们的心中,红字已不再是罪恶的代表符号了,而是转变成了能干( a b l e ) 的 代表。1 7 海丝特是觉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