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利玛窦《交友论》与明末士林.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英文摘要 摘要:本文以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创作于明末的交友论为研究 对象,它是第一位成功进入中国内地的传教士所著的第一部中文伦理 著作。论文将从交友论一书的创作背景、传播和影响及其在中西 文化交流上的意义三个方面加以研究。此书在南昌一经完成便受到晚 明士林的欢迎,这一方面因为晚明文化界对朋友关系的关注,另一方 面也由于利玛窦有意识地在书中迎合中国人的口味。交友论在明 末的流传与影响表现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在伦理领域的首次共鸣,而 研究利玛窦和明末士人在友道话题上的对话与互动对于当今的中西 文化交流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比较文学中西文化关系宗教与文化利玛窦交 友论 a b s t r u c t :t h et r e a t i s eo nf r i e n d s h i pi st h es t u d yo b j e c to ft h i s p a p e r , w h i c hi st h ef i r s tb o o ko ne t h i cw r o t ei nc h i n e s eb yt h ew e s t e r n m i s s i o n a r ym a t t e or i c c ii nl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 , w h oi st h ef i r s tm i s s i o n a r y s u c c e s s f u l l ye n t e r e dt h eu p l a n do fc h i n a t h i sp a p e rw i l lr e s e a r c ht h e b o o kt h et r e a t i s eo nf r i e n d s h i po nt h r e ea s p e c t s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 w r i t i n g ,t h es p r e a da n di n f l u e n c e ,a n d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nc h i n e s ea n d w e s t e r n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o nc u l t u r e a ss o o na st h eb o o kw a sf i n i s h e di n n a n c h a n g ,i ts p r e dw i d e l ya m o n gt h el i t e r a t ii nl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 i ti s b e c a u s et h e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f r i e n d s h i po ft h el i t e r a t ii nl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 o no n eh a n d ,a n dm a t t e or i c c ic o n s c i o u s l yc a t e rt ot h et a s t eo fc h i n e s ei n t h eb o o ko nt h eo t h e r t h es p r e a da n d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t r e a t i s eo n f r i e n d s h i pi nl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r e p r e s e n t st h ef i r s tr e s o n a n c ei nt h ef i e l d o fe t h i co nc h i n e s ea n dw e s t e r nc o m m t m i c a t i o no nc u l t u r e a n dt h es t u d y o ft h e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m m t e or i c c ia n dt h e l i t e r a t ii nl a t em i n gd y n a s t yw i l la l s om a k eg r e a ts e n s et op r e s e n t d a y c h i n e s ea n dw e s t e r n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o nc u l t u r e k e yw o r d s :c o m p a r a t i v el i t e r a t u r e c h i n e s ea n dw e s t e r n 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nc u l t u r er e l i g i o na n dc u l t u r em a t t e or i c c it h e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艏馘嬲啸安彻j 7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名翻翩签 采伊 日期: j 【- 、 绪言 一课题史综述和课题价值 明末清初第一批耶稣会传教士来华,利玛窦( m a t t e or i c c i ,1 5 5 2 1 6 1 0 ) 是 其中第一位进入中国内地传教,第一位改僧为儒并入住京城,第一位荣获皇帝特 许葬在北京的西方传教士。交友论或称友论、友道,是利玛窦的第一本 中文著作,也是第一本西国传教士的中文著作。它是万历二十三年( 1 5 9 5 年) , 利玛窦在江西南昌应建安王朱多火节之邀编著的一本谈论友道的格言集。 目前学界在关于利玛窦的交友论这一研究课题上取得了一些成果,包括 散见于传教史著作中的一些观点及为数不多的相关论文等。从数量上来说,对它 作专门论述的还很少,大多是在大部头的研究著作中提到一两笔,对其进行专著 型研究的更是个空白。现仅就笔者所见,对近年来利玛窦交友论研究状况作 一概述。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交友论加以 论述: 一是从文本本身入手,包括对交友论中所述格言的出处探源,以及交 友论的思想内容探讨。学界的普遍看法都认为交友论是根据古今西方名人 有关友谊的格言所编译的一部格言集。据台湾学者方豪的考察,交友论的1 0 0 则格言中,有7 6 则分别引自欧洲古代2 8 位作家的格言,摘自2 3 种古代著作, 并一一指出了其出处1 :有的学者更进一步认为利玛窦是直接引用了西方某位作 家著作中选入的有关友谊的格言,也有少数一部分为自拟,如美国学者史景迁、 台湾学者张奉箴、李爽学,国内学者孙尚扬等。他们都认为交友论的格言大 多取材自德雷森迪( a n d r e ad er e s e n d e ) 所编选的古典作家有关友谊的作品2 :还 有学者认为交友论实际上是基督教和儒教的结合物,利玛窦不仅使用了欧洲 人的著作,也使用了诗经、论语、礼记等儒家经典,持这一观点的是法 国学者荣振华( j o s e p hd e h e r g n e ) 3 。至于交友论所述的主题与思想内容, 学者们的看法比较一致。认为其百条格言中,除了少数涉及宗教外,大多是从世 俗人伦角度来陈述友道的,并具有一定的人文主义色彩。 方豪利玛窦( 交友论) 新研,方豪六十白定稿,台湾:学生书局,1 9 6 9 ,第1 8 4 9 页。 2 张奉箴福音流传中国史略卷二上编,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 9 7 1 ,第6 4 3 页。转引自戴维扬从( 交 友论) 看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范例:利玛窦与徐光启;【美1 史景迁著,陈恒,梅义征译利玛窦的记 忆之富:当西方遇到东方,上海远东出版社,2 0 0 5 年,第1 9 6 页,第2 2 2 页。 3 【法l 荣振华利玛赛的( 交友论 的史料来源载 ,陈福村主编宗教与文化论丛,1 9 9 4 , 北京:东方出版社。包利民指出“友谊这个主题在当时明末特务横行、相互出卖之风猖獗、人心冷淡、 彼此失去信任的年代里是有显著意义的,如何在乱世中求得可以信赖的真朋友,是个能够抓住人心的话题。” 6 关启明利玛窦( 交友论) 及其对晚明社会的影响,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4 期。关启明认为“以 利玛窦为代表的耶稣会士首次意识到要让作为外来意识形态的基督教思想在中国社会的肌体里沉淀,发芽, 生根,必须理解中国的文化和各个阶层的社会心态,必须强调基督与儒学的共同点,并辅之以西方的科学 文化知识。” 7 关启明利玛窦( 交友论) 及其对晚明社会的影响,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4 期。戴维扬从( 交 友论) 看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范例:利玛窦与徐光启,载纪念利玛窦来华四百周年中西文化交流国 际学术会议论文集,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 9 8 3 。 5 沈定平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 0 0 1 ,第3 5 3 页。 康志杰论 的人伦思想兼说孔子与利玛窦人伦观之异同)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 0 0 1 年第4 期。 2 关系的参照系。”1 0 杨适r 友谊”( f r i e n d s h i p ) 观念的中西差异则从字源上入 手,指出“友谊”( f r i e n d s h i p ) 观念的中西差异在于西方人强调以爱与情作为朋 友关系的基础,以平等作为根本原则,以友爱来涵盖一切人际关系,包括对亲属 之爱;而中国传统伦理则建立于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宗法等级制度上,友伦远不 及亲亲之爱和君臣之义。1 1 综上所述,可见交友论是西方来华传教士创作的第一部以友谊为话题的 伦理意义上的格言集。它在晚明士林中反响巨大,可说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早 的一次友伦观上的碰撞。对于它在当时产生广泛影响的原因,本文拟在以往的研 究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其成书、刊刻流传及影响情况,通过疏理儒家传统友道和 利玛窦友论观的异同,结合明末士林于友伦观上体现出的新特征,例举明末士林 对它的回应情况和具体反应,作到位的解读和分析。交友论给我们提供了一 个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颇有意味的案例,当时中西学者关于友谊这个人生话题的对 话和互动,也给我们当下日益开放的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发。 二本文论点和研究使用的理论方法 利玛窦的交友论产生于明末南昌,有其现实和文化思想的背景,明末士 林因盛行聚友讲学遂重视和标举朋友一伦并积极实践,使得他们对交友话题极为 关注;而利玛窦到达江西后主动介入到这一语境,他改僧为儒、以文会友等一系 列传教策略的调整以及扎实的中文功底和文化素养,都为其友论风靡明末士林打 下了良好的基础。从交友论在明末士林中的流传和接受情况来看,这些明末 知识分子在接受利玛窦的友论时具备一种开放性的文化心态,但他们对交友论 的推重仍然是从自身传统的友论中去寻找可相契符之处,试图通过比附的方式将 之融合于中国文化,并在对利玛窦友论的引用和重读中产生了一些新的观点和概 念,有些不但超出了原著友论的范围,甚至也对原有的中国文化作了改变。交 友论对朋友一伦的强调和提倡平等交友的观点,客观上给明末士林带来了一种 与传统儒家以血缘亲情为纽带、讲究亲疏远近、上下尊卑的友道观不同的标准, 它向明末士林展现了西方伦理哲学的一部分,并引起了处于思想裂变中的晚明知 识分子对西学的兴趣和了解,不可否认其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1 0 刍b 振环利玛窦( 交友论) 的译刊与传播,载复旦学报,2 0 0 1 年第3 期。 1 杨适r 友谊”( f r i e n d s h i p ) 观念的中西差异,北京大学学报,1 9 9 3 年1 期。 3 本文在撰写中主要采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资料的考据法以及阐释学 等方法。通过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考察交友论在明末士林中的传播过程 和具体对哪些人产生了哪些影响,考析当时中西两方面在友论话题上的交流和互 动情况及两者之间发生共鸣的联结点,其问以扎实的资料考据作为具体分析研究 的材料支撑,同时考察其背后的文化语境和社会环境等因素,对明末士人的交友 观及其有关交友论的观点作适当的阐释。 三课题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和论文框架 本文在研究上主要面临以下的重点和难点: 1 缺少重视 从已有的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入华传教研究来看,由于利玛窦本身的知名度和 在华传教史中的重要地位,对利玛窦的研究不算少,获得的成果也不算少,但重 点大多放在对他的生平、传教策略以及他的一些比较著名的传教著作,如天主 实义( 一名天学实义) 、七克等上。从以上的学术史评述我们可以看出, 学界对利玛窦第一部带有伦理性质的中文著作交友论的重视不够,即使有争 论,焦点也大多放在其刊刻年代和文本来源上,对这部由西方传教士所编译的中 文著作为何会被儒家传统所包容,为何会在当时的士林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又 是如何对利玛窦以后的传教活动产生影响的,它对今天中西文化在更广泛的范匿 和更深层次的对话交流中又有着怎样的启示,都还远没有做到全面仔细的梳理和 解答。 2 缺少资料 关于明末士大夫对交友论一文的反应,至今还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资料 搜集和整理,而鉴于这些资料很大一部分是当时文人学子们的交往史实,大部分 已淹没于浩瀚历史之中,很难把他们当时围绕交友论讨论加以还原,所以笔 者只能尽可能从有限的人物传记,及保存在他们序言、笔记、书信里的内容寻找 他们对交友论的论述并对这些观点加以归纳分析。这是本论文在撰写中将要 克服的一大难题。 3 缺少论析 交友论为明末士大夫这一社会主流所接受并在当时取得巨大成功和广泛 4 影响,在利玛窦的创作当时看来似乎是偶然,但其背后一定存在着某些必然的时 代、社会及思想因素。迄今学界对交友论的研究虽然也开始意识到当时明末 知识分子的心态和中国友道传统与其影响的关系,但专门将交友论放入当时 明末学界所面临的时代环境、学林思潮和传统儒家交友文化传统语境中加以探讨 的却几乎没有,也没能从交友论的主要接受者,即明末知识分子阶层,以及, 他们的具体回应这一角度来加以论析。这些都是本文要作进一步探讨的地方。 论文纲目的确定遵循以下思路: 绪言部分,将对以往的利玛窦交友论研究作一简短的评述并指出课题研 究的价值和意义;提出本文的论点及研究使用的理论方法;指出研究中的重点和 难点并列出论文框架及各章节要点。 论文第一章首先简单介绍利玛窦创作交友论的契机和动机。重点考察其 首部中文著作在南昌诞生的背景;考察利玛窦创作 交友论的时代环境和文化 风尚,明末政治、社会和文化状况下的士林心态,文人交友结社潮流的兴盛和思 想界较为开放的时风为交友论的出现提供了必要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基础;同 时,利玛窦自身对传教策略的调整也起到了推动作用,正是当时中西两方面在友 道话题上显示出的共同兴趣,提供了利玛窦创作交友论的契机和动机,虽则 中西两方面的出发点有所不同,一者出于传教的目的和需要,一者则出于时风的 引领和好奇之心。但可以说是两者共同作用造就了这一中西文化交流中的杰作。 第二章将引向利玛窦交友论在当时的刊刻流传状况,并考察明末士林围 绕这部作品产生的不同反应。笔者将从现有的资料入手,力求客观地还原明末士 林对交友话题及利玛窦此文的直接或间接反应。具体将以建安王、冯应京、李贽、 焦兹等人的回应为例,包括他们的交流、回应和接受、融合等情况,分析交友 论在影响范围、对象和接受方式上的特点。 第三章在前几章的基础上,探讨交友论对明末士林的意义。首先将纵观 中国“友道”传统,侧重梳理传统儒家对于友道的论述,对其主要观点进行整理 分类;另一方面,在内容和思想上也对利玛窦在交友论中体现出的友论观进 行一番梳理,并对两者加以比较,探讨其契合与差异之处。其后将考察利玛窦和 晚明士人围绕交友论进行的中西交流和文化互动及其意义。由于伦理道德上 的共通性,交友论中那些相同或相似的方面在利玛窦努力融入士大夫阶层的 5 过程中充当了润滑剂的角色,而那些不同的方面则给试图冲破理学伦理观念的明 末士林吹来了一股适时的新风。交友论以浅显的表达方式,深刻而合时地谈 论了其友道思想,而晚明相对开放的文化心态,也促成了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这 一成功案例。在利玛窦本人,交友论作为其书籍传教的首次尝试,则是为他 后来进一步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并找到两者的联结点,独具眼光地提出合儒、补 儒、超儒的策略作了有力的铺垫。 最后结语将总结本文的得失,重申本文的论点和发现,指出利玛窦 交友论 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启示。 6 第一章利玛窦创作交友论的背景 本章将首先从利玛窦创作其首部中文伦理著作交友论的背景入手, 考察其诞生地江西南昌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上的优势,南昌的经济繁荣、交通 便利和人文鼎盛为利玛窦写作其第一部中文著作创造了不可或缺的客观条件;伴 随着晚明学界聚友讲学风气的盛行,明末士林尤为推重朋友一伦,甚至出现了将 友伦置于传统五伦之首的言论,这种强调友伦的倾向一方面促使利玛窦敏锐地抓 住朋友话题大作文章,另一方也为明末士人接受利玛窦的友论提供了心理认同的 基础;另外,利玛窦着手进行交友论的创作实践,也得益于他自身在长期的 传教经验基础上,及时地审时度势,作出了改僧为儒、以文会友等适应性传教策 略上的调整。 第一节首次尝试交友论 交友论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创作并出版的第一部伦理意义上的中文著 作,也是第一个进入中国内地传教的耶稣会士雨i 玛窦首次用中文编著的一部 具有人文主义色彩的格言集。这本小册子是利玛窦成功通过书籍向中国人介绍西 学并享誉明末士林的重要标志。它以简短的格言形式首次向中国人介绍了西方的 友谊观,造成了中西文化在交友观上最初的一次交流和碰撞。 这本编著于万历二十三年( 1 5 9 5 ) 的小册子,以谈论友谊为内容,大多为译 自西方古代名哲的名人名言,共一百条三千六百多字。体例上大多以格言为主, 其中一小部分( 九则) 为简短的寓言故事。 关于交友论的内容,学者们已作过相当深入的研究。台湾学者方豪曾考 察其分别引自欧洲古代2 8 位作家的格言,摘自2 3 种古代著作,他还一一指出了 其出处。包括苏格拉底的戒借贷、柏拉图的律息斯篇、亚里士多德的伦 理学、第奥杰纳斯( d i o g e n e s ) 的论朋友与奸人、柏罗多亚尔( p l u t u a r c o ) 的论忠奸之辨、奥古斯丁( s a u g u s t i n u s ) 的忏悔录、荷拉西( h o r a t i u s ) 歌集、西塞罗( c i c e r o ) 论友谊等书的内容。”台湾的学者张奉箴称大部 分是取材自桑代氏( a n d r e a sd er e s e n d ee b o r e n s i s ) 的格言与典型一书,而 住方豪利玛窦( 交友论) 新研) ,方豪六十自定稿 ,台湾:学生书局,1 9 6 9 ,第1 8 4 9 页 7 其他为利玛窦自拟。”美国学者史景迁认为,利玛窦在创作交友论时引用了 德雷森迪( a n d r e ad er e s e n d e ) 的同名著作中选入的古典作家有关友谊的作品, 其中包括古罗马哲学家塞内卡( s e n e c a ) 、古罗马诗人马提雅尔( m a r t i a l ) 、西塞 罗、普鲁塔克等人的格言,交友论中这些内容可能都来自他在学校阅读过的 雷森迪的作品并凭记忆完成的,同时史景迁对顾保鹄所持的其中有引用蒙田话语 的观点不以为然。“孙尚扬通过查核原书,考证交友论主要选自1 5 9 0 年巴黎 出版的一本书,认为这些格言主要选自1 5 9 0 年出版于巴黎的s e n t e n t i a ee t e x e m p l a 一书,并称在北京图书馆见到过利玛窦当年曾使用过的那本格言集,是 拉丁文和希腊文的对照本,其中还有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人文主义者爱拉斯谟 ( d e s i d e r i u se r a s m u s ,约1 4 6 9 - 1 5 3 6 ) 的格言,也有部分是利玛窦自拟的,但未 见收入蒙田的格言。“台湾学者李爽学也认为交友论多数内容译自莱申特( a n d r 6d er e s e n d e ,1 4 9 8 - 1 5 7 3 ) 的拉丁本金言与示范故事集( s e n t e n t i a ee te x e m p l a , 1 5 9 0 ) ”。 由此可见,利玛窦在编著交友论时,主要以1 5 9 0 年莱申特( a n d r 6d e r e s e n d e ,1 4 9 8 1 5 7 3 ) 所著的金言与示范故事集( s e n t e n t i a ee te x e m p l a ) 为 依据,从中挑选他所需要的名言警句翻译为中文格言,形成交友论的主体, 再加上他一些自己的观点,完成了交友论一书。 在内容选辑上,利玛窦并没有教内外之分,相反采用了不少人文主义的思想, 如人文主义者爱拉斯谟的格言,主要是从世俗伦理的角度来陈述友道的,因此, 从本质上来看,交友论仍属于德性伦理学。”利玛窦的这种选择,完全是为了 适应中国社会和文化的现实。因为,在他看来,当时中国人“只注重伦理道德”, 并且只重视“写作的能力”,因此创作若从伦理方面下功夫,似乎可以更快见 效。又由于明末中国人对外国人持有的怀疑和敌视的态度,利玛窦从以往的传教 经验意识到,直接宣扬宗教会引起人们的反感,因此,他避免选择那些会引起中 口张奉箴福音流传中国史略卷二上编,台湾:辅仁大学出版社,1 9 7 1 ,第6 4 3 页转引自戴维扬从 ( 交友论) 看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范例:利玛窦与徐光启。 【美】史景迁著,陈恒,梅义征译利玛窦的记忆之宫:当西方遇到东方,上海远东出版社,2 0 0 5 ,第1 9 6 页,第2 2 2 页。 孙尚扬明末儒学与基督教 ,东方出版社,1 9 9 4 ,第3 9 页,洼7 0 。 1 6 李爽学中国晚明与欧洲文学明末耶稣会古典型证道故事考诠,台湾中央研究院、联经出版公司, 2 0 0 5 年,第1 4 9 页。 1 7 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8 ,第6 1 7 7 页。 1 s 利玛窦在1 5 9 5 年1 1 月4 日写给罗马总会长的信中说;“中国人只注重伦理道德、言谈高雅,或更好说只 重写作的能力”,利玛窦书信集( 上) ,第2 0 9 页。 8 国人误解的具有宗教特性的说法,转而先从世俗伦理的角度来谈论友道,使之更 易见融于中国社会。 在文体上,他一开始采用的是问答体,后改为格言体,客观上符合流行于晚 明士林的清言小品文的风格,这是文人所喜爱的一种文体,显然,除了友谊主题 的喜闻乐见外,文体的适时也促成了交友论的流播。” 交友论是利玛窦利用书籍向中国传播西学的首次尝试,不可否认,作为 首部走红予明末士林的西人著作,它开启了其后明清西方传教士传教中国的一条 新途径。而这一不同于以往的传教实践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这 将在下文中具体分析。 埘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9 8 ,第6 3 页 9 第二节南昌的优势 利玛窦在华活动之地,主要是广东肇庆、韶州、江西南昌、南都南京及京城 北京。其中,利玛窦在南昌淹留长达三年之久( 1 5 9 5 6 1 5 9 8 回。在这里,他 首次以西儒的形象出现并受到南昌官民士绅的欢迎,也是在这里,他着手创作了 其最早的三部中文著作交友论( 又名友道) 、西国记法,以及他那兼基 督教神学和儒学于一身的精心之作天主实义。南昌文风之盛和宽松的学术氛 围为利玛窦进行中文创作和以文会友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环境和思想基础,南 昌三年也是利氏重新调整和确定以儒士为对象的学术传教和上层路线的重要时 期,其首部中文著作交友论诞生于南昌并非偶然单一的现象。本节将首 先从这一点出发,对交友论的诞生地及其文化环境作一概述。 1 5 9 5 年6 月2 8 日至1 5 9 8 年6 月2 5 日,利玛窦居住在江西南昌。利玛 窦为何选择南昌? 其中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首先是由于南昌所处的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明末以来,南昌在中外交通中的 地位逐渐提高。自1 4 8 6 年至1 5 5 7 年,葡萄牙建立并专营了来华航线,即里斯本 印度果阿澳门航线。外国传教士们从当时的葡萄牙殖民地澳门登陆,乘 船至广东后( 后来由于法国和葡萄牙保教权之争,也有少部分耶稣会士从福建登 陆) ,如欲进一步深入中国内地,尤其是前往当时的政治文化中心南京和北京, 主要捷径就是越梅岭至江西赣州,顺赣江而下,经吉安、樟树到南昌,再过鄱阳 湖入长江,西达武昌,东抵南京,转运河北上,南昌于是成为这一捷径中的必经 之地。利玛窦当年走的正是这条路线。2 1 1 5 9 5 年4 月,利玛窦以照顾兵部侍郎石星之子的健康为由,陪侍郎由粤北 上。他们一行经大庾岭,乘船过赣江,沿途经过赣州、吉安、樟树、南昌、饶州、 九江,最后在鄱阳湖乘船,沿长江行至南京。这是利玛窦在广东居住十数年后首 次北上,一路上他留心观察沿途的风土人情,以便为将来传教做准备,在他的书 却这是利玛窦在江西南昌“定居”的时间。【法】荣振华著,耿异译在华耶稣会士列传及书目补编,中华 书局,1 9 9 5 ,第5 4 3 页。此前利玛窦去南京途中曾经过江西全境,他在出发后的第十一天到达南昌,第二 十二天,五月三十一日,到达南京。见利玛窦著,罗渔译利玛赛书信集( 上) ( 以下简称书信集,光启 出版社t 辅仁大学出版社联合发行,第1 5 4 ,1 5 5 页) 。由此可以推断,利玛窦第一次踏足江西是在1 5 9 5 年5 月2 0 日,在江两境内行程1 l 天。 瓢法国学者谢和耐( p a u lc o h e n ) 称:“第一批耶稣会士是在一个海盗行为猖撅的时代企图进入中国的。此 外,在此之前葡萄牙商人还曾捷足先登,他们也显得如同是海盗,其行为似乎从来都不符合当地的法律。 人们会很容易地想象出他国人对他们的不信任感并对其进行严格控制。所以耶稣会上们必须使用诡计以进 入广东,然后经由梅岭关而进入江西,最终渗透进北京宫廷,并在那里赢得了皇帝的圣宠和某些高官的同 情。”见谢和酎著,耿舁译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9 5 ,第3 8 6 页。 1 0 信集中多次谈到路经江西时的见闻。 利玛窦进入江西,经过梅岭时,见到了当地客运商货往来繁忙的景象:“许 多省份的大量商货抵达这里,越山南运;同样地,也从另一侧越过山岭,运往相 反的方向。旅客骑马或者乘轿越岭,商货则用驮兽或挑夫运送,他们好像是 不计其数,队伍每天不绝于途。”2 2 经过赣州关时,他又观察到收税的情形:“赣 江上架一活动浮桥,每天开放让船只从下面通过,通过后付税金。”2 3 频繁的货 运和人流,使利玛窦大开眼界,对江西的城市印象颇好。首次到达南昌时,他前 去参观此地的名胜“铁柱宫”,发现这座“香火鼎盛”的庙宇“建设宏伟,里外 都是做生意的,好象天天开商展会似的,极为热闹”。2 4 途经九江的时候,利氏 还见到了庐山,并为其美景所倾倒:“因鄱阳湖水气连天,化为云虹,凝成烟雾, 所以庐山常在烟云迷雾之中,而增其幻”2 5 ,“那里,真如人家所说的,而我也 真注意到,在往返之间有一种突然的变化,在山项上,似乎被云雾覆盖着,在天 上,又有云层覆盖着附近的一切,以致无法看出它的真面日。”2 6 但路上也并非 一帆风顺,途经江西赣江十八滩时他差一点命丧于此。后来他对这次遇险之地的 描写显得心有余悸:“我们遭遇到一处极危险的地方,称之谓十八滩或急流, 两条河汇合之处,其间全是乱石沙滩,有些地方巨石沐出水而,水势浩大,河流 湍急,因而形成极危险之地。最后,我们通过这危险之地,到了一个名为天 竹潭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很深的急流,位于一座高山脚下。”2 7 在这里, 他所乘坐的船只因撞上礁石翻沉,利氏在急流中抓住一根绳子才得以幸免,但同 行的会士却不幸遇难。 然而利玛窦不只是路过南昌,而是在此居留长达三年,作为重新开教的地点, 还因为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当时深入南北二京传教的条件仍不成熟,他只有选择南昌才较理想。在 进入江西之前,利氏于广东的肇庆和韶州居住了十二年,期间他一直渴望有机会 北上,见到皇帝,获得他的同意,在中华帝国传教。1 5 9 5 年他终于获得了这个 矧玛窦、金尼阁著。何高济、王遵仲、李申译利玛窦中国札记( 以下简称札记) ,广西师范大学出 版社,2 0 0 1 ,第1 9 6 页。 o 札记,第1 4 9 页。 ”书信集( 上) ,第1 9 7 页。 丛书信集( 上) ,第1 9 9 页。 书信集( 上) ,第1 5 5 页。 ”书信集( 上) 第1 4 9 1 5 0 页。 良机,随同石侍郎一家北上。但行至吉安时,石侍郎鉴于中日在朝鲜不和,不便 携带外人上京,便建议利氏回广东,利不愿,石侍郎又建议他到南昌定居,因为 石侍郎以前在南昌做过官,有很多朋友。但利去南都心切,自行过南昌抵南京, 然而他在那里不仅没有见到皇帝,而且还遭到官员的排挤和驱逐。这使利玛窦非 常痛苦,遂想起好朋友瞿太素和石侍郎之语,于1 5 9 5 年6 月2 8 日返抵南昌,直 至1 5 9 8 年6 月2 5 日才重赴南京。嚣 二是出于传教的方便而看中了南昌。利玛窦在广东结交的朋友瞿太素f 又名 瞿汝夔) 和石侍郎都多次建议他去南昌传教,如利氏信札所说,“我有一位富有经 验的朋友,知我要建另一座会院的心意,便建议我来南昌传教,因为这里的人对 身后得救问题,较其它地方的人更有兴趣,他就是我的学生朋友瞿太素。”凹除 了南昌的人们对“身后得救”问题感兴趣外,还因“我的学生朋友瞿太素得是南 昌人,他的父亲在这里颇有名气”。瞿不止一次的告诉利玛窦,如果成立新会 院,南昌是最好的地方。在利氏给澳门视察员孟三德神父的一封信中说:“ 我们的好友瞿太素是位知名的学者,他知道非常多中国的事,他常向我说,南昌 是很适合我们来中国的目的,是可居住的好地方。”3 1 南昌的人文环境也更适合 于传教的展开。“全中国都知道南昌文人多,做官的多”,原计划带利玛窦去南京 的“石侍郎也给我们指出这一点,因为如果住在离海岸选的地方,人就不会猜疑 我们了。住在文人们中间,祈祷与作事都比较好,可以教导修德行善之道。”3 2 利 氏南京受挫后选择返回人地生疏的南昌,而非广东,一开始可能只是权益之计, 但不久后他便发现南昌的好处了。利玛窦将南昌与旧地广东作了一番比较,“南 昌不如广东有那么多的船只,但交通也颇频繁,在人口与房屋方面数字也庞大, 尤其文入、贵族与秀丽方面也首屈一指,这是我早向往参观的城市”。他对南 昌的文风之繁荣印象深刻:“南昌较广州更漂亮、更高尚,出了不少文人, 人人有礼,性格也好,房舍美观,街道广宽又直,各处有官府造的牌坊,这里的 牌坊比广东建筑得既多且好”。粥“在中国有一习惯,凡家中有出任大官者,在 利玛窦年谱,载方豪六十自定稿下册,第1 5 7 2 1 5 7 4 页。 书信集( 上) ,第1 7 6 页。 书信集( 上) ,第1 8 5 页。 书信集( 上k 第1 5 4 页。 书信集( 上) ,第1 5 4 页。 书信集f 上1 。第1 5 4 页。 书信集( 上) ,第1 6 0 页。 其旌地建立牌坊,以垂不朽。南昌街上这类牌坊雕得十分精致比比皆是,几乎无 空余地方可以再树立了。”对南昌的科举之盛也感到十分惊讶:“这里文学兴趣 之情形,还有很多伟大的文人,今年( 即1 5 9 5 年) 在北京举行考试,给予官级, 本城就获得了七、八个进十,这是全中国所颁给的其中之第一级,这等级的人, 全该是文官中最高级的官员,而在全广东省中,能考取这官级的,也只有五、六 个人而已。”3 6 “广东相比之下,好像不属于大明帝国似的其它地方都比广 东要进步,有文化。”3 7 宋代以来,江西书院教育发达,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江西的进士人数占全国总数的9 6 5 3 8 ,其中,又以南昌、吉安为盛。 与居住了十多年的广东省相比,南昌的人文鼎盛给利氏以莫大的安慰,而且也增 添了他无穷的信心,他在信中多次表示了这一点,他说“我相信在这里一年的收 获,较过去整个十余年在广东所获得的还多。”3 9 利氏到了南昌,仿佛看到一个 完全不同的文明世界,比他在广东“化外之地”所见景象要繁盛得多。柏这使他 又重新鼓起勇气开创新的传教事业。直到1 5 9 7 年1 2 月2 5 日,他还在南昌写信 告诉他的老师克拉维奥,南昌“比广东高贵得多,一切非常安静。”4 1 由于以上 缘故,利玛窦“发现南昌是个好地方”,“决定留在这里建立第二座会院,以目前 的光景而言,没有比这里再合适的了。”4 2 ”书信集( 上) 第2 0 4 页。 ”书信集( 上) 第1 6 1 页。 ”书信集( 上) ,第2 0 5 页。 许怀林江西史稿,江西高校出版社,1 9 9 8 ,第5 7 7 页 第1 7 9 页。 第1 7 9 页。 第2 5 0 页。 第2 0 4 页。 ) e 七七j l( 集集集集信信信信书书书书l 势柏札犯 第三节明末士林讲学交友之盛行 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的伦理关系中,孔子首提“君臣”、“父子”之说,孟子又 补上“夫妇”、“兄弟”与“朋友”三伦,至汉代白虎通,五伦遂成定论,成 为中国社会思想的主要支撑之一。前三者还被定为“三纲”,凌驾于其他伦序之 上。儒家首重亲疏等级,历来“友伦”在五伦中的排序位于最末是毫无争议的。 “有朋自远方来”和“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虽也被孔孟及其后学视为人生快事, 但朋友却远不及兄弟亲密。逮及明末,这种情况有所改观。晚明思想界和学术界 体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无论是王阳明心学、以何心隐、李贽为代表的“狂禅派”、 “不拘格套、独抒性灵”的公安派还是辟佛崇儒的东林学派,明末的思想界正处 于一个冲破传统,求新求异的时代,而文人结社在这一时期也达到了一个高潮, 人们在精神世界和文学世界上的不同体验迅速地通过聚友讲学的风气得到传播 和强化。在这种密集频繁的交往中,友谊作为儒家传统社会的美德受到士林的青 睐,其时书院四起,士子郊聚讲学,暂时抛却了家人,远离了尘嚣,当然不能不 讲友生之间的相处之道,友伦地位于是日益抬升,甚而被一些明末学者推崇于其 他四伦之上。明末士林中盛行讲会与标举友伦,形成一种较为开放宽容的文化环 境和注重友情的伦理倾向,也是利玛窦创作其交友论的重要契机之一。 晚明学者对朋友之伦有着特殊的强调,甚至推重友伦于家庭血缘关系之上, 这股尚友风尚与明末的讲会活动盛行有着密切的关系。4 3 讲会,简单地说就是以 讲学为目的士人聚会。“讲会既属地方社会中一种家庭血缘之外的社团活动,其 目的又在于与朋友切磋学问以增进德业,因此朋友一伦对游学在外的晚明士人具 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例如阳明士人多热衷四处游学,不为家庭所累,放而进德修 业,唯朋友可赖。阳明学者不仅在观念上强调朋友之于成德的必要性,实际生活 中也多优游于师友的讲学中,成为其普遍的一种生活状态。王阳明( 1 4 7 2 1 5 2 9 ) 船吕妙芬阳明学士人社群,北京:新星出版社,2 0 0 6 年,第2 5 2 页。 “吕妙芬指出明代讲会有多种形式,包括书院中日常的讲学、因某名儒到访而举行的特殊的讲学活动,朋 友问不定期的交游、相晤问学的聚会,或以教化地方人众为主的社会讲学等。与明末科举考试及上人社群 结构的变化相适应,讲会成员以各地生员为主。明中晚期后因官僚体制已里饱和,各地积累了相当多有知 识有抱负而无法挤入官场窄门的生员,他们虽不能像乡绅一样拥有很高的声望和影响力,但由于人数众多, 成为地方讲会活动的中坚力量,也是各种思想的重要接受者和传播者鸿儒名上的讲学活动加上他们的积 极参与带动了明末新的学术风潮。讲会与交友是明末上人游学生活中的重要活动内容,这两者之间联系密 切。相辅相成。最常见的是朋友们共约前赴某一讲会,在旅途中彼此问学或拜访某学者,以及散会后,小 群学者继续留会或共同游学。吕妙芬阳明学士人社群,北京:新星出版杜,2 0 0 6 ,第6 3 - 6 5 页。 1 4 4 5 说:“学问之益,莫大于朋友切磋,聚会不厌频数也。”4 6 朋友是明末士林精神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们有意识地追求与志同道合、情趣相当的师友相聚, 共同探讨论学,这种在朋友相交、讲会时获得的精神灵性的满足、生命的定位和 情感的认同,超脱于家庭俗务的境界,也绝非独自静坐读书可比拟,使得明末士 人对游学交友呈现出一种空前的热情。 在聚友讲学这一风潮的带动下,体现出的是明末士人学子们求友四方的理想 与实践。由于强调主动求友和突破小地方的视野,学人士子们可以忍受长途崎岖 奔波之苦,展现一种“友四方之士,友天下之士”大天下的气度和胸襟。这种时 代的异象也与当时科举制度、便利的交通网络、日益盛行的游学风气等现象密切 相关。从各省乡试到京城会试的层层筛选的考试制度本身,促使士子们突破乡党 地方的视野,而明中晚以降商品经济发达,城镇和各省水陆交通日益便捷,不仅 方便商贾往来交易,亦促进旅游活动的频繁和游学风气的盛行。 晚明士人融交友、旅游、赏景、论学诸活动于一体的生活方式,在罗洪先的 冬游记中有详细的描写。4 7 这些学者经常远游,少则旬月,多则经年,专注 于性命之学的追求,耿定向描述邹守益之勤于周游讲学:“若越之天真、闽之武 夷、徽之齐云、宁之水西,咸一至焉;至境内之青原、白鹭、石屋、武功、连山、 香积,岁每再三至,远者经年,近者弥月;常会七十,会聚以百计,大会凡十, 会聚以千。”4 8 在这个过程中高举朋友共学与讲会的重要性,认为在朋友讲学问 淬炼心志言行比囿于家庭的个人修业进德更崇高和深刻,这对于重视家庭血缘、 讲求三纲五常的儒家伦理无疑是一种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因此,在普遍重视内 心领域探索和德业提升的明末士林中,尽管明末社会家族的核心地位并未动摇, 但对某些个人尤其是游学求友的士人而言,朋友的地位实际上比家人占有更亲密 而重要的地位,与朋友间的交往成为他们生活的另一个重心,从而标举友伦的观 点和言行在明末士人中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王畿( 1 4 9 8 1 5 8 3 ) 说;“古人谓父子兄弟不责善,以责善归之朋友者,为不 椰( 明) 王守仁( 1 4 7 2 - 1 5 2 9 ) ,字伯安因晚年居于阳明洞,世称阳明先生。成化辛丑年( 1 4 8 1 ) 进士,官 至南京吏部尚书。他是明代最伟大的哲学家,其王学( 阳明学) 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 帕( 明) 王阳明与朱守忠,王阳明全书 ( 二) ,第2 5 页。转引自吕妙芬 阳明学士人社群) ,北京:新 星出版社,2 0 0 6 ,第2 5 2 页。 盯( 明) 罗洪先念庵文集,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3 年。 聘( 明) 耿定向耿天台先生文集。卷十四,台北:文海出版社,1 9 7 0 ,第2 7 页。转引自吕妙芬阳明学 士人社群 。北京:新星出版社。2 0 0 6 ,第2 6 4 页。 1 5 同志者言也。若文王之于周公,明道之于伊川,即父子兄弟为师友,家庭唯诺, 尤一毫躲闪不得,此志苟同,千百年之远,尚得相应;志苟不同,尧舜之于朱均, 亦徒然耳。”4 9 王畿以志于圣道之共同理想为基础的朋友关系来统摄家庭关系, 认为父子兄弟间血缘之亲必须在志同道合的追求中才得以体现和完美,没有共同 作圣的志向,即使生为尧舜至亲也没有价值。因此,王畿一改孟子之言,以为父 子兄弟之间应同朋友相交一样相互责善,换言之,也即与成就德性深切相关的同 志朋友关系被认为应该统摄家庭中的血缘关系和政治上的臣属关系,成为最崇高 也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深受王阳明心学影响的泰州学派何心隐( 1 5 1 7 1 5 7 9 ) ,在高举友伦上有更进 一步的发挥,他在论友一文中说: “天地交日泰,交尽于友也。友秉交也,道而学尽于友之交也。昆弟非不交 也,交而比也,未可以拟天地之交也。能不骄而泰乎? 夫妇也,父子也,君臣也, 非不交也,或交而匹,或交而呢,或交而陵、而援。八口之天地也,百姓之天地 也,非不交也,小乎其交者也。能不骄而泰乎? 不落比也,自可以交昆弟; 不落匹也,自可以交夫妇;不落呢也,自可以交父子;不落陵也,不落援也,自 可以交君臣。天地此法象也,交也,交尽于友也。友秉交也。”如 何心隐强调了所有人际关系中“交尽于友”这一点,他试图突破“亲亲”狭 隘的伦理观,即把朋友的地位置于其他四伦之上,视朋友相交为维系社会组织的 最重要环节,为所有人伦关系的最高统率。他认为一切人伦关系都具有朋友相交 的特点,或者说朋友相交的方式可以涵盖所有伦理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前提是 秉持朋友之间的交往方式将之延伸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关系中去,这种超 脱四伦传统相处模式局限和摆脱礼教约束的做法,可以以弥补家庭伦理和君臣阶 层关系中的不足。何心隐标高友论的观点虽然在当时还只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宣 言,却已经体现出人与人之间超越伦常桎梏,追求一种理想的平等自由交往状态 的思想萌芽。 何心隐的观点后为晚明学者所继承和发挥,吕坤( 1 5 3 6 1 6 1 8 ) 说: “惟夫朋友者朝夕相与,既不若师之进见有时,情礼无嫌,又不若父予兄弟 辑( 明) 王畿天心授受册,龙溪王先生全集 ,卷1 5 ,页3 6 - 3 8 。转引自吕妙芬阳明学士人社群 ,北 京;新星出版社,2 0 0 6 ,第2 7 4 页。 ( 明) 何心隐论友 ,容肇祖编何心隐集) ,中华书局,1 9 6 0 ,第2 8 页 1 6 之言语有忌。一德亏,则友责之;一业废,则友责之。美则相与奖劝,非则相与 匡救,日更月变,互感交摩,骚驳然不觉其劳且难而入于君子之域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证券从业资格证相关资讯通知试题及答案
- 2025年证券投资理念发展试题及答案
- 如何成功通过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的试题及答案
- 廉政承诺书内容
- 标新立异的工作方案计划
- 国际业务发展月度工作计划
- 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中时间分配策略的重要性试题及答案
- 资格认证考试复习重点试题及答案
- 品牌与用户生命周期分析计划
- 行政管理师知识理解提升试题及答案
- GB/T 14713-2009旋切机通用技术条件
- 低成本自动化的开展与案例课件
- 不予受理反诉民事上诉状(标准版)
- 高中英语语法之虚拟语气(课件3份)
- 粤教版2022年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期中测试试卷及答案2022-2023
- 北师大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教学设计
- 国际石油合作主要合同模式课件
- 桥梁加固改造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体系与措施
- 第二十六章慢性肾小球肾炎演示文稿
- 设施设备维修记录表
- 自动化设备检修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