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摘摘 要要 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经学大师,在哲学、经学、史学和小学等各方面都有深入 研究和重要贡献,是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和音韵学家,被后人称为清代古音学的 “开山之祖” 。顾炎武的古韵学造诣颇深,他所创的入配阴声理论、离析唐韵 的研究方法和古韵十部的建立受到了古音学家的赞同。 他的古音学著作 音学五书 在清代古音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音学五书从理论和实践 上彻底的否定了叶韵说,奠定了古音学研究的基础。顾炎武以离析的方法将古韵分 为十部,堪称古韵研究方法的典范。顾炎武及其音韵学理论为古音学研究奠定了坚 实的基础,后世的音韵学家研究古音,深受顾氏音学理论的影响,从顾氏的研究成 果中得到启示。 顾炎武及其著作音学五书不单开拓了清代音韵学研究的新领域,还为现今 的古韵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顾炎武的古韵研究贡献除了广为人知的入配阴声体 系的开创以及建立了一整套以考据学为基础的古音学体系外,主要还是他对入声韵 分部研究所作出的巨大贡献。顾炎武离析入声韵,将三十四个入声韵目中的“屋、 沃、觉、药、铎”等韵一分为二派入四部相配阴声,尤其是顾炎武对-k 尾入声韵的 离析,对后代入声研究影响巨大,后之学者江永、段玉裁、江有诰等皆接受其入声 韵部的划分,虽然顾炎武在入声与阴声的具体相配关系上稍有欠缺,但瑕不掩玉, 顾氏首创之丰功伟绩之贡献仍不可磨灭,为汉语音韵学史所铭记,名垂千古。 后世研究者对顾炎武的入声分部尤其是-k 尾入声韵的研究很少, 而种种古音研 究资料表明,顾炎武在入声分部方面的贡献尤为重要。以音学五书唐韵正中 对入声韵字的离析为例,顾炎武离析“屋、沃、烛、觉、药、铎、陌、麦、昔、锡” 等 10 个带-k 尾的入声韵,除了“屋”韵三分外,其余九韵基本是一分为二。顾炎 武离析之精审得当,后世学者段玉裁、戴震、江有诰等人都有过极高的评价,而清 儒研究上古入声韵部在很大程度上皆是借力于此。 关键词 关键词:顾炎武; 音学五书 ;离析;-k 尾入声韵;阴入相配 ii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abstract gu yanwu was a celebrated scholar in late ming and early qing dynasty .he had a lot of gigantic achievement in philosophy, classics, history and ancient chinese linguistics. as a celebrated scholar, gu yanwu was respeceted as “the founder of ancient chinese linguistics in qing dynasty”. gu yanwus theory of ru sheng match yin sheng, method of analyse tang yun ,and the ten parts of ancient phonology were praised by other scholars until today. gu yanwus achievement of ancient phonology embody in his book yin xue wu shu .this book had great attribution in ancient phonology of qing dynasty and gains highly praise in academic study. gu yanwu againsted xie yun thoroughly from theory to methods, and his study established the foundation of ancient phonology. the method of analyse tang yun that classified ancient phonology for ten parts be known as the model of similar aspects. gu yamwu and his theory created the new field in ancient phonology of qing dynasty. almost the all scholars of qing dynasty who birthed after gu yanwu affected by gus theory, and many of them got inspiration from gus ten parts of ancient phonology. gu yanwu and his book yin xue wu shu not only created the new field in ancient phonology of qing dynasty, but also provided valuable experience for todays study. as all to know, gu yanwus contributions of ancient phonology were the theory of ru sheng match yin sheng and a set of systems established what based on textology .but we think gus mainly achievement of ancient phonology was his study on ru sheng(entering tone) . gu yanwu analyse tang yun, classified all types of ru sheng yun for four parts. some ru sheng yun were divided into two branches, such as wu (屋), wo (沃), jue (觉), yao (药), duo (铎) ect. gu yanwu analyse 25 types of ru sheng yun ,and matched yin sheng yun. gus study on ru sheng especially the kind of ru sheng with k tail, left huge influence in latter scholars study. jiang yong, duan yucai, jiang yougao and other scholars accepted gus partition of ru sheng .although gus ru sheng match yin sheng had some mistakes in its details , his contributions on ancient phonology would be remembered forever. iii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summarized the results of recent years what study on gu yanwu and his achievement of ancient phonology, we found that scholars research rarely focused on gu yanwus four parts of ru sheng especially the kind of ru sheng with k tail. but lots of materials showed that gus contributions of classified ru sheng were very important to ancient phonology of qing dynasty. in the essay, we try to analyse some characters of ru sheng yun , and all the characters we selected from tang yun zheng , its one part of gus book yin xue wu shu. we would mainly discussed and classified ten characters with k tail, these characters were: wu (屋), wo (沃), zhu (烛), jue (觉), yao (药), duo (铎), mo (陌), mai (麦), xi (昔), xi (锡). in our analyse of the ten characters, we found that nine in ten of these characters divided into two branches, just only wu (屋) divided into three branches. gu yanwus precise analyse of ru sheng yun with k tail got highly praise from scholars of qing dynasty, such as duan yucai, dai zhen, jiang yougao,ect. and many scholars of qing dynasty study ru sheng and its classified almostl benifited from gu yanwus theories. key words: gu yanwu; yin xue wu shu; analyse and classified; ru sheng with k tail; ru sheng match yin sheng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 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 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 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 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 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论文。 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1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1 绪绪 论论 传统的汉语音韵学研究主要有三个方向:古音学研究、今音学研究和等韵学研究。在这三 个方向的研究中,以古音学的研究开始得最早,研究最深入。清代是我国古音研究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收获颇多,名家辈出。学界普遍认为古音学研究在清代达到了一个全新的 高度。 顾炎武作为清代音韵学名家之一,在清代古音学研究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他被后世誉为 清代古音学的“开山之祖”。顾炎武在古音韵研究上多有创见,他继承了前人研究古音的成果, 并大胆的提出了新颖独到的观点,撰写音学五书阐述了自己较为完整的音学理论。顾炎武 的音学理论使人们对古音学的认识变得清晰起来, 自此之后的古音研究逐渐走上了正确的道路。 毫不夸张的说顾炎武的研究成果为后世的古音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 顾炎武和音学五书顾炎武和音学五书 1.1.1 生平和著述生平和著述 顾炎武 (1613-1682) 本名绛, 江苏昆山人。 一六四五年明朝灭亡后改名为炎武, 字宁人。自称蒋山佣,号亭林,后世学者称顾炎武为亭林先生。顾炎武少年时曾参 加过复社,清兵南下时,他参加了抗清起义。鲁王时出任兵部职方郎中,参加昆山、 嘉定一带的抗清起义失败后,顾氏矢志不仕,十谒明陵,垦荒种地,交游同道,不 忘复兴。晚年卜居华阴,卒于曲沃。 顾炎武平生学问博洽,曾遍游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地,访风问俗, 搜集材料,研究学术。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地理河漕、兵农经济、 经史百家、 金石文字、 音韵训诂之学都有深入的研究, 为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 其治学侧重考证,提倡经世致用,联系社会实际,反对空谈,开创了清代朴学风气。 关于顾氏生平事迹的更多资料,见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 清史列传卷六十 八、 清儒学案小识卷三、 国朝耆献类征卷四百、 国朝先正事略卷二十七 2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等。 顾炎武是清代古音学的奠基人,一生著述繁富,论学涉及了哲学、经学、史学、 金石、地理、语言学等众多领域。顾炎武的著作,据张穆、吴映奎等人考证过的顾 氏书目, 大约有四十多部专著, 总计达到了四百余卷, 其中有二十一种被收入了 四 库全书 。顾炎武的主要著作有: 日知录 、 天下郡国利病书 、 肇域志 、 亭林 杂录 、 亭林诗文集 等, 这还不包括顾氏在语言学方面的著作。 根据清代张穆 顾 亭林先生年谱的记载,顾炎武语言学方面的著作主要有: 音学五书三十八卷、 韵补正一卷、 唐宋韵补异同一卷、 九经误字一卷、 石经考一卷、 金 石文字记六卷以及左传杜解补正三卷。此外顾氏的亭林杂录 、 日知录 这些著作中也有部分章节的内容涉及到了语言学的问题。顾炎武的这些语言学著 作,最能代表其古音研究成就的当属音学五书 。 1.1.2 音学五书概述音学五书概述 音学五书的创作,据吴映奎、张穆所著顾亭林先生年谱记载始于十七 世纪四十年代。顾炎武抗清失败后流浪他乡,频频奔走于黄河中下游一带,对不同 地区的语音有了实际的接触和了解。顾炎武发现当时的语言和上古语言有很大的差 异,为了还原上古汉语本来的面貌,帮助后代更加准确的理解前人的作品,于是顾 氏开始研究古音,写作了音学五书来专论上古音韵。顾氏在阐述自己著述目标 时说: “天之未亡斯文,必有圣人复起,举今日之音而还之湻古者。 ” (顾炎武音 学五书叙 )关于音学五书的创作过程,顾炎武在音学五书后叙中说: “子纂辑此书几三十年,所过山川亭鄣无日不以自随,凡五易稿而手书者三矣。 ” 我们可以看出,顾炎武耗费了几近三十年的功夫来创作这本音学巨著,甚至前后五 次修改书稿,著书立说用力之勤可见一斑。其实顾炎武中年时期的漂泊经验对音 学五书的创作也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而非顾炎武在音学五书叙中所说 的“然久客荒壤,于古人之书多所未见。 ”奔走他乡的过程当中,顾氏遍查各种版 本的古籍,以大量的书面语言资料、金石资料以及方音资料来考证离析古音。 音学五书历经了三十几年的创作和修改后,终于在一六八零年刊印成书。 3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这是一部专门研究汉语上古音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共包括五个部分: 音论三卷、 诗本音十卷、 易音三卷、 唐韵正二十卷以及古音表二卷。书前收录 有顾炎武自叙、后叙以及顾氏答友人李子德的书信一封。 音学五书的五个部分 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关于上古音问题研究的理论体系。顾氏的音学五书在清代古 音学研究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它从理论和实践上彻底否定了叶韵说,奠定 了古音学研究的基础,开拓了音韵学研究的新领域。顾炎武的这部音学著作被后世 学者评价为清代古音学研究的开山之作。 1.2 音学五书研究概况音学五书研究概况 顾炎武继承了前人古音研究的成果,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诗经 、 周易等先 秦韵文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归纳,发现上古汉语和当代汉语有很大的差异,于是顾 炎武运用离析唐韵的方法以大量的书面语言材料来考证上古韵字音读,从而著述出 音学五书中最重要的一部书唐韵正 ,顾氏又在离析唐韵的基础上提出 了自己独特而新颖的古韵分部及阴入相配理论,进而在音学五书中构成了一套 完整的古音学理论。顾炎武之后的清代著名古音学家江永说: “凡著述有三难:淹 博难、识断难、精审难。 ” 1准确的指出了论述著书的艰难。著述不仅要有广博的知 识,还要掌握所收集的材料并作出精准的分析判断。顾炎武的音学五书就充分 说明了这一点,该书选材丰富,通过分析大量古代书面语言材料谨慎的考证自己的 古音理论,可以说是后代著书立说的典范。顾炎武开创了清代古音研究的新局面, 他在古音研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评价顾炎 武说: “论清学开山之祖,舍亭林没有第二个人。 ” 2 顾炎武的音学五书初步建立了上古汉语语音的韵类体系,在古音学史上有 重要的地位和价值。 音学五书全面反应了顾炎武古音研究的理论成果,它离析 唐韵将古韵分为十部,给上古汉语韵部体系描绘出了一个粗略的轮廓,这对后世的 古韵分部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离析唐韵的过程中,顾炎武变更了自广韵 以来的入声韵分配系统,揭示出上古入声韵和阴声韵的关系。顾炎武之后的古音学 家自江永、戴震,到后来的章炳麟、黄侃、王力等人的古韵研究几乎都是以顾氏的 4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古韵研究为基础,他们在顾氏的分部上进一步离析各部韵字,最终得到自己的古韵 分部。顾炎武古韵研究的贡献就如同四库全书总目音论提要述评的那样: 自陈第作 毛诗古音考 、 屈宋古音义 , 而古音之门径始明。 然创辟榛芜, 犹未及研求邃密。至炎武乃探讨本原,推寻经传,作音学五书以正之。 全书持论精博。百余年来,言韵学者,虽愈阐愈密,或出于炎武所论之外,而 发明古义,则陈第之后,炎武屹为正宗。 顾炎武之后的清代音韵学家大都是站在自己古韵分部的立场上来批判顾氏,如 江永、段玉裁、孔广森等,批判了顾氏古韵分部的不足,修正了顾氏分部的不足并 提出了自己的分部理论。现代学者当中,对顾炎武古音学理论体系研究最全面的首 推王力先生,其他学者则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和总结。 总之前人有关顾炎武及音学五书的研究很多,基本上各个方面都有涉及, 笔者就目前所搜集研究资料的内容,将前人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生平事迹研究。从考据学的角度,对顾氏的生平事迹以及所有著作进行 详实的考证,编撰顾氏生平事迹年谱,收录整理出顾氏各种著作的合集。 第二、理论体系研究。从汉语音韵学史的角度,对顾氏音学理论的形成及产生 的影响进行仔细的梳理,从整体上评价顾氏古音研究的贡献以及顾氏音学理论的不 足。 第三、 音学五书专题研究。就顾氏古音研究的具体问题或顾氏的某一观点 来阐述和评价。 下面,我们将从上所述的三个方面对顾炎武及音学五书的研究概况进行阐 述。 (一)生平事迹研究 光绪年间的清代学者吴映奎、张穆等人著有顾亭林先生年谱 3,详细的记 载了顾炎武的生平事迹。道光年间的清代古音学家李光地在其著作榕村语录 4 中也有专门的篇章叙述顾炎武的生平以及音学五书的成书经过。近人谢国桢于 1957 年出版了顾亭林学谱 5,其后又有张舜徽作顾亭林学记6,这两本专 著都详实的考证了顾炎武一生著书立说之巨细。此外,今人王显于 1957 年在中国 5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语文上发表清代古音学创始人顾炎武 7,其后王显又发表了多篇专门研究顾炎 武生平及其古音理论的学术论文。王显之后还有很多学者也发表了研究顾炎武生平 事迹的文章。这些学术专著及论文为顾炎武及其著作音学五书的研究提供了更 多详实可信的资料。 (二)理论体系研究 自清代以来研究古音学的著作中,顾炎武总是音韵学家不得不提的重要人物。 差不多所有研究上古音韵的著作都会辟出专门的章节来讨论顾炎武和音学五书 。 有关顾炎武音学理论体系研究的专著和文章不胜枚举,故笔者根据这些研究资料出 现时间的先后顺序整理为如下内容。 顾炎武之后的清代学者在其著作中几乎都提到了顾氏及其音学五书 ,在这 些论及顾炎武音学理论的著作中,以专门的章节对顾炎武的古音研究作出较为客观 评价的有江永的古韵标准 1、戴震的声韵考8、段玉裁的答江晋三论韵 9及江有诰的音学十书10等。此外梁启超在其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2也以 专门的篇章探讨了顾炎武的古音研究及贡献。 现代学者中,研究顾炎武古音学理论的早期代表是王力,她的清代古音学 11 一书中单独用一章来探讨了顾炎武的古音理论。王力对顾氏音学五书每一 个章节的内容都做了详细的研究,并对顾氏离析唐韵和古音表中的阴入相配两方面 的内容给出了较高的评价。王力还将古音表中所列古韵十部逐一剖析,并与后 世的古韵分部作比较,总结出顾炎武音学五书中研究古韵的得失,肯定了顾炎 氏对古音学研究所做的巨大贡献。除王立之外,钱穆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2、 张世禄的中国音韵学史 13、何九盈的中国古代语言学史14、濮之珍的中 国语言学史 15、李恕豪的中国历代语言学家评传顾炎武16等著作中都对顾 炎武及其古音理论有整体评价。 近几年来,对顾炎武研究最多的首推张民权。他于 1998 年在福建师范大学学 报上发表顾炎武古音学成就论衡 17一文,该文中不仅总结了顾炎武古音学的成 功和不足,还就顾氏研究的不足做出了深入而独到的分析。此后张民权在其博士论 文顾炎武古音学考论 18中不仅全面概括了顾炎武的古音学成就,还从音学五 6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书中所涉及的音论、诗韵考证、古韵分部等方面一一作了剖析并提出了重要的见 解。在张民权的这一系列顾炎武研究专题中,值得重视的是他于 1996 年在南京社 会科学上发表的李光地和音学五书 19,该文专门比较了顾炎武和李光地的古音 学理论,分析了李光地对顾炎武音学理论的继承和修正,张民权的这一比较研究更 加明晰的整理出了后世学者对顾氏古音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的脉络。使人们更加清 楚的看到了顾炎武音学理论的整体情况。除此之外,王显 1957 年在中国语文上发 表的清代古音学创始人顾炎武 7、顾之川 1984 年在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上发表的 清代古音学的开山之作音学五书述评 20、陈芳 2002 年在福建师范大 学学报上发表的顾炎武古音学思想之继承与阐释高树然诗音研究(一) 21。这些学术论文为后人研究顾炎武的音学理论和贡献提供了更新更全面的资料。 (三) 音学五书专题研究 关于顾炎武音学五书的专题研究主要还是现代学者所作,他们多以学术论 文的形式来探讨书中所涉及的各种问题。这些学者论文的内容涉及各个方面,从总 体上来看,所有的论文资料都可根据音学五书的具体内容细分为如下四类: (1) 音论专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这些: 朱晓农顾炎武的“四声一贯” 22(1987) 龙异腾顾炎武江永的古声调理论 23(1989) 孟蓬生 “四声一贯”说之我见 24(1992) 杨荣祥从顾炎武对入声的认识看其古音研究的得失 25(1992) 陈雪竹简评顾炎武关于上古声调的认识 26(2004) 陈燕顾炎武对入声的认识及其影响 27(2005) 上述学者的研究中,大都是以顾炎武的“四声一贯”理论为立足点,分析顾炎 武研究上古声、调问题的得失。 音论涉及了声韵起源、四声、入声等问题,学 者们对顾炎武音论中所提出的古音理论争议最大的当属四声和入声问题。 朱晓农和孟蓬生两位针对顾炎武提出的“古人四声一贯”理论提出了各自的看 法,前者认为顾炎武的“四声一贯”说从本质上来看仍然和宋儒们的叶音说观点一 致,后者则认为“四声一贯”说与宋儒们的叶音说稍有不同,顾氏的“四声一贯” 7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虽反对叶韵, 但本质上却是叶声, 作者还进一步分析了顾炎武四声理论叶声的原因。 龙异腾在顾炎武江永的古声调理论一文中比较了顾炎武和江永上古声调理 论的异同。龙异腾认为顾炎武和江永都认为上古有四声之实,但无四声之名。顾氏 和江氏的声调理论不同之处在于顾氏认为四声中的入声没有固定的本音,可以随意 通转为其它三声,而江氏则认为入声虽可通韵其它三声,但入声有其固定的本音。 杨荣祥从顾氏入声研究成果的角度总结顾炎武古音研究的得失,他认为顾氏承 认上古有入声,且以入声配阴声是顾炎武古音研究的杰出贡献,但顾氏的入声随意 通转其它三声之观点和入声的审音问题则是顾炎武古音研究的失误。杨荣祥还进一 步分析了顾氏入声认识错误的原因。 陈雪竹在简评顾炎武关于上古声调的认识一文中也是从顾炎武的“四声一 贯”说入手,点评顾炎武研究上古声调的贡献和过失。 陈燕的研究以顾炎武入声研究的得失为切入点,客观的评价了顾炎武入配阴声 的贡献,同时也指出了顾炎武入声通转以及阴入相配的不足。 (2) 诗本音专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这些: 张民权论顾炎武对诗经通韵合韵处理之得失 28(1999) 张民权顾炎武对诗经韵例的研究 29(1999) 陈鸿儒 诗本音所考古音和诗集传注音 30(2003) 以上两位学者的研究都是以顾炎武 诗本音 中所注读的诗韵材料为研究对象, 分析这些韵例所涉及的韵字离析方法、 古音读考证问题, 进而总结顾炎武 诗本音 研究的得失。 (3) 唐韵正专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这些: 张民权功盖千古,启牖后人论顾炎武对-k 尾入声韵的离析及其贡献 31 (2000) 谢艳红再论顾炎武的离析唐韵 32(2009) 葛琳 唐韵正 “熊”字、 “华”字补考 33(2008) 上述研究材料,主要评价了顾炎武离析唐韵的贡献。张民权从顾炎武的入声韵 字离析入手,总结了顾炎武唐韵正入声分部的贡献,他还分析了唐韵正的 8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入声离析和古音表的入声分部不一致的原因。谢艳红的研究以较为客观的态度 评价了顾炎武唐韵正离析古韵为十部的得失。葛琳则是对唐韵正中个别韵 字的离析进行了补充和修正。 (4) 古音表专题的研究主要有以下这些: 孙玉文顾炎武古音表中“并入”和“收入”解析 34(1988) 张民权顾炎武对古音分部及其演变的研究 35(1999) 陈芳 高树然与顾炎武古韵分部之比较高树然 诗音 研究 (二) 36 (2003) 谢艳红试析顾炎武在古韵分部过程中对系联法的运用 37(2006) 上述研究材料,涉及了古音表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孙玉文和谢艳红的研 究是探讨顾炎武古韵分部过程中的处理方法,前者对古音表中的术语“并入” 和“收入”进行了阐释,后者则是对古韵分部过程中对系联法的运用进行的分析。 张民权评价了顾炎武的古韵十部,并探讨了古韵分部的演变。陈芳则是将高树然和 顾炎武的古韵分部做了比较,分析了高树然对顾炎武古韵分部的继承和创新。 1.3 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研究音学五书 ,如何正确看待这部古音学巨著,对于我们研究上古汉语语 音的发展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音学五书被后世学者奉为清代古音学的开 山之作,而顾炎武更被视作清代古音学的奠基人,顾氏的音学理论开创了清代古音 研究的新局面。经历了几百年的不断研究和论证后,顾炎武的这部古音学著作仍然 在汉语音韵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们仍有必要以客观严谨的研究态度,对顾氏 及其著作展开进一步的学习和探讨。以更科学的研究手段对音学五书的成功和 不足进行全面的研究,溯源析流,从而掌握汉语音韵学史的发展规律。 通观学者们对顾炎武古音理论的研究不难发现,大部分的研究材料都是以音 学五书 中的古韵分部为依据, 先肯定顾炎武的贡献, 再指出他存在的错误和不足, 最后简略的分析其原因。通过对这些研究材料的归类整理,我们发现当前学者研究 顾炎武的音学理论,大多是对顾氏音学理论在汉语音韵学上的贡献与不足给出整体 性的评述或阐述顾氏音学理论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还有一部分是针对顾氏古音研究 9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探讨。相比之下,关于顾炎武入声韵的研究较少,涉及顾氏入 声韵分部以及-k 尾入声韵字配置问题的研究内容就更少了。 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 顾炎武入声韵问题进行更多的探讨, 尤其是对顾氏入声韵分部以及-k 尾入声韵字的 配置体系这两个问题,大有深入讨论的必要。本文尝试以顾炎武入声韵字分部问题 为研究角度,拟从唐韵正中离析的入声韵字材料以及-k 尾入声韵字的配置体系 入手,对音学五书中的入声韵字进行分析,客观的总结顾氏研究入声韵的得失。 笔者认为顾氏在入声韵字分部问题上所取得的成就和表现出的不足同样突出,后世 研究者应该予以重视,针对顾氏入声韵这一问题的探讨能帮助我们更全面的看待顾 炎武对古音研究所做的贡献及其不足之处,因此有关顾氏入声韵的探讨具有重要的 研究价值。 1.3.1 研究材料研究材料 音学五书共三十八卷,清顾炎武撰,约成书于一六四三年。 音学五书 的版本诸多,常见的版本有康熙六年(1667 年)山阳张弨符山堂刊本(中华书局影 印本于 2005 年出版) 、光绪十一年(1885 年)四明观稼楼刊本(中华书局影印本于 2000 年出版) 、光绪十六年(1890 年)思贤讲舍刊本、湘阴郭氏岵瞻堂刊本、民国 上海文瑞楼石印本、鸿章书局石印本;民国二十二年(1933 年)严氏诲辑音韵学 丛书中也收录了音学五书 。 本文所选用入声韵字材料均来自于音学五书唐韵正 。此外论文写作过程 中参考的顾氏著作资料还有: 四库全书中所收入的相关材料、中华书局标点本 的顾亭林诗文集38、1984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的日知录39。 1.3.2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 本文拟通过对顾炎武著作音学五书入声韵字材料的系统梳理,全面的总结 分析顾氏入声韵分部研究的得失,并将顾氏的入声分部及其配置系统与同时代学 者、后代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比较,从而理清后世学者对顾氏入声研究成果的 继承和发展脉络,证明顾炎武入声韵研究在古音学史上的开创地位以及卓越贡献。 10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笔者运用计算语言学为辅助研究手段。先将音学五书制作成电子文本,而 后把唐韵正中所收录的全部入声韵字文本材料按照韵尾的不同进行分类,最后 通过穷尽式的测查,分析具体的分类统计数据,得出顾炎武入声韵分部结论,并将 之与其他学者的入声研究成果比较互证。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三方面的比较: 把顾炎武的入声分部和前代学者的分部相比较,总结顾氏入声分部的贡献与 不足; 将顾炎武的入声分部和后代学者的分部作比较,讨论后人对顾氏分部的继承 和发展。 将顾炎武对-k 尾韵入声韵字的离析与后世音韵学家的相关研究作比较, 肯定 其价值。 本文写作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部分,简介顾炎武及其著作音学五书 ,重点介绍后世学者对 顾氏及其古音理论的研究,同时阐释后人对顾氏音学理论的评价,从而确立我们的 选题意义和价值。 第二章介绍音学五书的内容和体例。本章按照音学五书五个部分的内 容逐一介绍,重点阐述和分析唐韵正的内容和体例,辅以后世研究者的对顾炎 武离析唐韵的解析和评价。 第三章为音学五书入声韵研究,介绍顾氏入声韵的研究内容,重点分析顾 炎武的入声韵研究成果和其他学者相关研究的差异,运用比较互证的方法,并以-k 尾入声韵字为例进行分析,总结顾氏入声研究的得失。 论文的最后总结了顾炎武入声韵研究的成就,客观评价了顾氏入声理论对整个 清代古音研究的贡献以及顾氏入声理论在上古汉语研究中的重要价值。 11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2 音学五书的内容和体例音学五书的内容和体例 2.1 音学五书的内容音学五书的内容 明末清初的古音学大师顾炎武,开拓了清代古音研究的新局面,其著作音学 五书堪称清代古音学“开山之作” 。 音学五书全面反映了顾炎武的语言学研究 成就, 音学五书当是顾炎武诸多语言学著述中的集大成之作。顾炎武耗费了毕 生精力反复斟酌这一部博大思精的古韵学巨著。根据音学五书后叙所载,顾 氏花了将近三十年来创作此书,前后进行了多次的修改。由此可知,这部书确实灌 注了作者毕生的心血和精力,是一部呕心沥血之作。 顾炎武所写有关古音研究的著作统称为音学五书 。五书包括: 音论三卷、 诗本音十卷、 易音三卷、 唐韵正二十卷及古音表二卷。五书构成了 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音论三卷十五篇,泛论古音韵,是五书的纲领; 诗 本音是顾炎武认为五书中最重要的一部,他把诗经全部抄录下来并一一注明 韵读; 易音专门讨论周易的押韵; 唐韵正是用顾氏所考订的古韵来整理 广韵的韵读; 古音表是顾氏对古韵分部的说明,可以把它看做是唐韵正 的简化。我们将音学五书的具体内容分为了如下五个方面: (一) 音论 音论是音学五书的纲领部分,分为上、中、下三卷,以十五篇专题论 文的形式来讨论上古音及古韵学的重大问题,主要综述了汉语音韵学的源流。 音 论上卷的三篇专题分别是古曰音今曰韵 、 韵书之始和唐宋韵谱异同 。 三篇文章论述了古今学者对音韵认识的异同、音韵的源起、韵书的编制和发展、唐 宋韵谱异同的分析等问题。中卷六篇文章涉及声、韵、调具体问题的讨论,包括了 古人韵缓不烦改字 、 古诗无叶音 、 四声之始 、 古人四声一贯 、 入为闰声 和近代入声之误 。 音论下卷则是关于六书转注、两声各义之说、反切以及反 语、 读若等问题的探讨, 收录了 六书转注之解 、 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 、 反 12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切之始 、 南北朝反语 、 反切之名和读若共计六篇专题论文。 后世研究者普遍认为音论收录的十五篇专题论文中最重要的有四篇,分别 是:其一古人韵缓不烦改字 。顾炎武认为先秦古人用韵比较宽缓,作诗押韵不 似唐诗那样严格,诗歌用韵只要声音相近,听起来和谐即可押韵,因此今人读诗 经不必改变某些韵字的读音;其二古诗无叶音 。顾炎武在此篇中完全赞同前 人陈第的主张,他认为古今语音是变化发展的,古人无任意改读韵字的情况,宋儒 所谓叶音,正是古人的实际读音,顾氏的研究彻底否定了叶音说,开创了古音研究 的新局面;其三古人四声一贯 。顾炎武认为古人虽有四声,但四声是可以通转 的,比如平声可转上、去、入,上声可转为去、入,且四声通转是有规律的,入声 多转为去声。因此先秦古人作诗时押韵可以不必拘束,不像唐诗那样要求押韵字必 须声、调相同;其四先儒两声各义之说不尽然 。顾氏认为前人关于一个字的不 同读音可以表示不同意义的看法不完全对。比如中古以后“爱恶”之“恶”读去声, “美恶”之“恶”读入声,顾氏认为先秦没有这种读音分别。 (二) 诗本音 顾炎武认为诗本音是五书中最重要的一部。顾炎武著诗本音把诗经 全文抄录下来,以诗经押韵字的注音为主,参考其它经书和方言的古音材料一 一注明其中的韵读。具体的做法就是在诗经原本的韵脚下,注明广韵的韵 部,当广韵的韵部和顾氏考订的古韵有差别或是完全不同时,顾氏就将两者详 细的分别注明。凡顾氏认为古今读音不同的字,则往往在其韵脚下注明诗经的 古读,并统计出这个韵字在诗经和其它经书中作为押韵字出现的次数,以证明 所考证的古读。例如周南关雎篇“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服”字下注明 “古音蒲北反,与匐同考。服字, 诗凡一十七见, 易三见, 仪礼三见, 礼 记二见, 尔雅一见, 楚辞六见,并同。诸子先秦两汉之书皆然。后人误入 一屋韵,详见唐韵正 。后凡言古音者仿此。 ”顾炎武所注明的多少见即是指该韵 字的古读在诗经 、 楚辞等古籍中出现了多少次。顾氏的这种注读方法彻底清 理了宋代以来的叶读诟病,是顾炎武对陈第语音发展观的继承 1,他已经认识到了古 1 陈第在毛诗古音考序中提到“盖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亦势所必至。故以今之 音读古之作,不免乖刺而不入,于是悉委之叶。 ”他认为古今语音不仅有变化,古音还有一定的演变趋势, 因此古代语音有古代的读法,不能一概用叶音去解释。顾炎武继承了陈第的语音变化观,在处理诗本音 韵读的时候,对押韵字的古音读进行了一一考证。 13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今韵读存在的差异。 (三) 易音 易音有三卷,专论周易用韵,内容和诗本音相似,但相较于诗 本音而言,最明显的差别是易音注读周易中的押韵字的古韵方法不同于 诗本音 。 诗经和周易的用韵大致相同,但顾炎武认为周易中个别韵 字的押韵是因为受到方音的影响,这是易音与诗本音的不同之处。顾氏认 定周易里很多注明韵脚的地方其实是不押韵的,所以他在注明韵读时没有抄录 周易的全文,而是仅仅选取他认为周易中有押韵的字句,对其中的押韵字 加注考证过的读音。顾炎武在注明易音韵读时并没有在韵脚下标明该韵字在其 它古籍中作为押韵字出现的次数,只是简略的注明广韵里的韵读,然后例举后人错 误注读该韵字的情况,最后考证该韵字在韵类划分上的归并情况。 (四) 唐韵正 顾炎武的唐韵正总共二十卷,是音学五书中篇幅最大的一部分。 唐 韵正取名意为改正唐宋韵书,用考订的古韵来整理广韵的韵读,实际上就是 对诗本音与易经的详细注释。顾炎武以他考证的先秦古音为正,用来纠正 唐韵的古韵注读。凡是唐韵注读与所他考古音不合的韵读,顾炎武都认为 唐韵注读是错误的。为了纠正唐韵注明的古音,顾炎武在押韵字下先注明 广韵所订的反切,其次注明他所考证的古音韵读,然后追本溯源,引证隋唐以 前的韵文、音读、声训及谐声等语言文字资料来证实他注读古音的正确性,最后指 出该字读音及所隶属的韵类音变的起始时代。 当然顾炎武不是每个字、每个韵都会如此详细的注明。凡是他认为的广韵 注读和古韵不合的才会一一加以注明。每个字下面除了例举诗经 、 周易等先 秦韵文的押韵材料外,还例举了汉代以下的诸多押韵材料。例如唐韵正卷一 “一东”韵下的“弓”字就注明“居戎切,古音肱。 诗大叔于田三章” 这段注读中分别列举了诗 、 左传 、 楚辞 、 韩非子 、汉梅乘赋七发 、 春 秋以及元戴侗六书共计 7 种不同的古籍材料。顾炎武还在注明了古读的变化 情况及他所考订的韵类, 如 “弓” 字下注明 “按弓字古无读居戎反者, 当改入蒸韵。 ” 14 华华 中 科中 科 技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文 顾炎武的注读原则就如同他在唐韵正凡例中所谈到的“凡韵中之字,今音与 古音同者,即不复注;其不同者,乃韵谱相传之误,则注云“古音某” ,并引经传 之文以正之。其一韵皆同而中有数字之误,则只就数字注之,一东是也。一韵皆误, 则每字注之,四江是也。同者半,不同者半,则同者注其略,不同者注其详,而明 其本二韵而误并为一,五支是也。一韵皆同,无误则不注,二冬三钟是也。 ” (五) 古音表 古音表是对顾炎武古韵分部的概括,主旨在于离合唐韵 ,实际上也就 是离合广韵的韵部,将二百零六韵综合归纳为古韵十部,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 唐韵正的纲要。 古音表分为上下两卷,离析唐韵以求古音,以平声为 首,其它三声与之配合,将古韵分为十部,用表的形式列出。顾炎武还改变了入声 的分配系统,以入声配阴声,表格的形式和入声的分配方法在古音研究中是首创, 顾炎武的独创也奠定了清代古音学研究的基础。 2.2 音学五书的体例音学五书的体例 音学五书是一部研究古音学的著作,作为清代古音学的开山之作,其编排 体例上也是极具特色,尤其是古音表的编排,顾氏首次以表格的形式将古韵分部的 情况简明而要的展示了出来。 从音学五书的整体编排来看, 音论集中了顾炎武古音研究各个方面的 理论,放在全书首位便于读者了解其古音理论的全貌。 诗本音是对诗经音 的注读,是前人研究最多的一部分, 诗本音是顾氏认为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因 此放在了音论之后。 易音和诗本音体例相似,但顾炎武没有将周易 原文韵字全部注读,因此置于诗本音之后。而唐韵正则是对诗本音和 易音的详细注解,自然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黄埔厨卫漏水施工方案
- 方程的知识梳理
- 金融市场基础知识
-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宾馆设计》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固定收益证券(英文版)》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网约车售后服务合同范本
- 周口师范学院《机器学习与混合现实》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微体古生物学》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2025航空器维修人员培训合同
- 2025至2031年中国布硅胶文胸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超声检测胃内容物在麻醉中应用
- 削竹式洞门隧道工程总体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平导竖井 全封闭复合式衬砌
- 人民医院呼吸科临床技术操作规范2023版
- 烟风道管道井防水构造做法及节点详图
- 案例分析一次C4506交换机CPU利用率过高的处理过程
- 2023年安全质量的表态发言稿5篇
- 2023年公安机关人民警察高级执法资格考试题卷
- 长输管道施工工序
- 2023年郑州轨道工程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埃森哲-基本财务比例与财务诊断内部报表
- 食品工程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