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研究.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研究.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研究.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研究.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报告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第一章从哈贝马斯引入“生活 世界”概念的缘由入手,阐释了他如何对胡塞尔和许茨所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进行改造, 使之成为其后期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第二章较为详细地分析了生活世界的构成要素, 生活世界所具有的解释功能和捌功能,生活世界理性化所带来的后果。第三章分析了哈贝 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他奠基于生活世界之上的社会批判理论 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分析,指出了“生活世界殖民化”的内在逻辑必然性。第四章指出,后形 而上学社会中的社会整合问题是当代许多思想家关注的重要问题,哈贝马斯引入两层面的社 会分析框架,视社会为系统生活世界的复合体,他偏向于生活世界,决定了他必定从生 活世界( 交往行为) 的立场来探索当今的社会整合问题。第五章重点分析了法律的合法性与 生活世界的关系。法律在现代社会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在生活世界殖 民化过程中起了“帮凶”的作用,后形而上学社会需要法律,但它只能在系统与生活世界之 间起转换器的作用,它的功能就在于保护生活世界,为私人自治和公共自治保驾护航。结语 部分探讨了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特征,分析了它在哈贝马斯批判理论中的地位,并就这一理 论的价值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是其后期批判理论的基础,认真对待他的这一理论,将有益于 我国学术界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生活世界理论。 a b s t r a c t t h i sr e p o r tf o c u s e sm a i n l yo nh a b e r m a s st h e o r yo fl i f e w o r l d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b e g i n sw i t h t h er e a s o nw h yh a b e r m a si n t r o d u c e st h ei d e ao f “l i f e w o r l d ”i tf u r t h e re l a b o r a t e sh o wh a b e r m a s l r a n s f o r m st h ec o n c e p to f “l i f e w o r l d ”t h a tw a so r i g i n a l l yp u tf o r w a r db yh u s s e r l a l f r e ds c h u t z a n de n a b l e si tt ob e c o m ea l li m p o r t a n tc o n c e p ti nh i sl a t e rs o c i a lc r i t i c a lt h e o r y i nt h es e c o n d c h a p t e r ,t h ec o n s t i t u t i n ge l e m e n t so fl i f e w o r l d ,i t si n h e r e n te x p l a n a t o r ya n dc r i t i c a lf u n c t i o n s ,a n d t h ec o n s e q u e n c e so fi t sr a t i o n a l i z a t i o na r ea l la n a l y z e di nd e t a i l s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a n a l y z e st h e c l o s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h a b e r m a s s o c i a lc r i t i c a lt h e o r ya n dl l f e w o r l d h o wh a b e r m a s c r i t i c i z e st h em o d e ms o c i e t yb a s e do nt h et h e o r yo fl i f e w o f l di sa l s oe l a b o r a t e d t h el o g i c a l l y i n h e r e n ti n e v i t a b i l i t yo f c o l o n i z a t i o no fl i f e w o r l d ”i sp o i n t e do u t i n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 ,i ti s 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m a n yt h i n k smc o n c e r n e dw i t ht h es o c i a li n t e g r a t i o ni nt h ep o s t - m e t a p h y s i c a l s o c i e t y i n t r o d u c i n gad o u b l e - d i m e n s i o n a lf r a m e w o r ki n t os o c i a la n a l y s i s ,a n ds e e i n gs o c i e t ya sa c o m p l e xo fs y s t e m - l i f e w o r l d ,l - l a b e r m a st e n d st oe m p h a s i z em o r eo nl i f ew o r l d ,w h i c hd e t e r m i n e s t h a th em u s te x p l o r et h ec u r r e n ts o c i a l i n t e g r a t i o n f r o m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l i f e w o r l d ( c o m m u n i c a t i v ea c t i o n ) t h ef i f t hc h a p t e rm a i n l yd e a j sw i t h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l e g i t i m a c yo fl a w a n dl i f e w o r l d l a wp l a y sa ni m l 3 n s er o l ei n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a n dt h es t a b i l i z a t i o no fm o d e m s o c i a ls y s t e m , b u ti nt h ep r o c e s so fl i f e w o r l dc o l o n i z a t i o n ,i ts e i v e so n l ya saf a c i l i t a t o r p o s t m e t a p h y s i c a ls o c i e t yn e e d sl a w , b u ti ts h o u l dw o r k a 。t r a n s f o r m e rb e t w e e ns y s t e ma n d l i f e w o r l d i t sf u n c t i o n sa l et op r o t e c tt h el i f e w o r l d ,a n dt op a v et h ew a yf o rp r i v a t ea u t o n o m ya n d p u b f i ea u t o n o m y i nt h e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 , a f t e rt h ep r o b ei n t o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l i f e w o r l d ,i t s s t a t u si nh i sc r i t i c a lt h e o r yi sa n a l y z e d i na d d i t i o n ,p e r s o n a lo p i n i o n sa r ep u tf o r w a r di nt h e g h t h a b e r m a s t h e o r yo fl i f e w o r l di st h eb a s i so fh i sl a t e rc r i t i c a lt h e o r i e s t ot a k ei ts e r i o u s l y w i l lh e l p 缸t h e rd e v e l o pa n de n r i c hl i f e w o f l dt h e o r yi nt h ea c a d e m i c a lc i r c l ei nc h i n a 哈贝马斯 生活世界理论研究 关键词:哈贝马斯;生活世界;交往行为; 生活世界殖民化;社会整合;法律 o nh a be r m a s it h e o r o fl i f e w o r l d k e y w o r d s : h a b e r m a s ;l i f e w o r l d ;c o m m u n i c a t i v ea c t i o n ; c o l o n i z a t i o no fl i f e w o r l d ;s o c i a li n t e g r a t i o n ; l a w 绪言 尤尔根哈贝马斯( j f i r g e nh a b e r m a s1 9 2 9 一) 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其 思想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他涉及领域广博,著作等身。认识与兴趣、公共 领域的结构转型、交往行为理论、在事实与规范之间等影响深远。他的著作己被译为 多国文字。有关他的思想研究的著作、文章可以说是汗牛充栋。就国内已出版的研究性专著 就达十几本,1 与他思想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研究则更多。2 哈贝马斯的思想涉及面极其广博,本报告只关注有关他的“生活世界”理论研究方面的 情况。 一、国内研究现状 “生活世界”这一概念最初是胡塞尔在后期现象学中的重要概念,后来阿尔弗雷德许 茨改造成为社会现象学中的重要概念。哈贝马斯则进一步加以改造,使其成为他交往行为理 论的核心概念。可以说,任何一位研究哈贝马斯思想的人都不可能绕过他对“生活世界”的 理解。在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主要关注的是以下几个问题:( 1 ) 哈贝 马斯是如何理解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之间的关系;( 2 )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与胡塞尔、 许茨等所提出的生活世界理论之间的关系;( 3 ) 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的价值及意义。在研 1 这些著作主要有:薛华著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 ( 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8 8 年版) 、陈学明著哈贝马斯 的“晚期资本主义”论述评 ( 重庆出版社1 9 9 3 年版) 、欧力同著 (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0 1 年版) 以及曹卫东讲哈贝马斯) (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 、汪行福著 走出时代的困境)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 0 0 0 年版) 和通向话语民主之路( 四川人民出版杜2 0 0 2 年舨) 、郑召利著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 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舨) 、龚群著道德乌托邦的重构 ( 商务印书馆,2 0 0 3 年版) 、贺翠香著劳动交往实践:论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论的重建 ( 社会科学出 版社2 5 年版) 等 2 如倪粱康著现象学及其效应( - - 联书店1 9 9 4 年版) 、高秉江著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 ( 武汉 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应奇著从自由主义到后自由主义) ( 三联书店2 0 0 3 年版) ,等等 究方式上,大多数研究者都是从哈贝马斯的原著入手,清理出他们各自对生活世界的理解, 进而简略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欧力同先生的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是我国研究哈贝马斯理论中较早的一部专著, 其涉及面相当广,包括他早期的认识论、解释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也包括了早期的反科 学技术的浪漫主义及八十年代初所提出的交往行为理论。但在对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 论的研究方面存在一些误解。例如,他认为哈贝马斯对世界的划分是相当地含混的,甚至提 出了这样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既然人们是在生活世界范围内进行相互理解的,而人们 的交往又是在社会中进行的,那么,生活世界与社会世界处于什么关系呢? ”显然, 如果把“生活世界”理解为语言建构的产物,这些误解就不存在了。此外,“生活世界殖民 化”问题是哈贝马斯批判理论的核心问题,而这一专著则避而不谈。1 艾四林先生的哈贝马斯是西方思想家研究丛书中的一本,它是作者在博士论文基础 上增订修改而成的,涉及面也相当广。作者对交往行为与生活世界的关系作了准确的理解, 但到底是什么生活世界? 生活世界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 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如何? 对这些 基本问题,可能限于篇幅,作者语焉不详。对生活世界是如何被殖民化这一问题也没有进行 详细论述。 汪行福先生的博士论文走出时代的困境对哈贝马斯的现代性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反 思,其中专门有一章论述系统与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分析了现代性的问题生活世界被 殖民化的原因、表现、后果等。由于作者集论述与评价于一体,其问还有黑格尔、马克思、 韦伯等人对现代社会的理解。此外,法律在生活世界殖民化过程中的作用问题,社会整合问 题也掺杂其中,给人一种庞杂的感觉。 郑召利先生的博士论文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以交往行为理论为主线,阐述了哈 贝马斯如何对批判理论进行基础重构,如何以“系统生活世界”的理论架构来分析晚期 资本主义社会结构以及现代社会如何陷入困境。作者对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作了比较全 面的分析。由于篇幅与结构的限制,作者没有注意到与“系统生活世界”这一框架相对 应的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问题,也没有去分析法律在生活世界殖民化过程中的作用。 龚群先生的道德乌托邦的重构也是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进行增订修改而成的,作者 认为生活世界是哈贝马斯伦理学的本体。他对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与啥贝马斯的生活世界 理论作了对比研究,认为哈氏在许多方厩继承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哈贝马斯将胡塞尔 1 参阅欧力同著哈贝马斯的“批判理论” ,重庆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4 7 、2 5 1 页。 2 的生活世界的先在性思想改置为交往行为的背景条件,但遗憾的是,作者认为这种先在性只 是一种背景知识而己,那哈氏意义上的另外两个要素个性和社会在什么意义上是先在的 昵? 它们也是背景条件吗? 作者回避了这些问题。 此外,还有一些专著也或多或少地涉及到了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比较重要的倪梁 康著现象学及其效应( 三联书店1 9 9 4 年版) 、高秉江著胡塞尔与西方主体主义哲学 ( 武汉大学出版社2 0 0 0 年版) 等,他们主要从胡塞尔与哈贝马斯各自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入 手,分析哈贝马斯是如何批判地继承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 还有不少学者撰写了有关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方面的文章,比较重要的有傅永军、张 志平著“生活世界”学说:哈贝马斯的批判与改造( 山东大学学报,1 9 9 7 年第4 期) 、 任皑著哈贝马斯生活世界学说管窥( 马克思主义研究,2 0 0 2 年第4 期) 、黄皖毅 著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的价值(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 0 0 3 年第3 期) ,这些文章都着 重从某个方面对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作出了可贵的探索,限于篇幅,在此不作赘述。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也很重视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研究,大部分学者也是从哈贝马斯的原著出 来,着重探索这一理论的渊源、内涵,分析其蕴含的理论价值英国学者w i l l i a m0 u t w a i t e d 在其专著 h a b e r m a s :a c r i t i c a li n t r o d u c t i o n ”中对“生活世界殖民化”问题进行了较为 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但对生活世界与交往行为的关系、生活世界的构成、生活世界的实质等 基本阍题没有深入论述。 英国的s t a n l e yr a f f e l 在其专著“h a b e r m a s ,l y o t a r da n dt h ec o n c e p to fj u s t i c e ” 中对哈贝马斯与利奥塔在正义问题上的理论分歧作了分析,认为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概念是 现代正义的立足点,但他并没有进行详细的论证。至于生活世界与法律的合理性之间的问题 也没有深入的分析。 德国图宾根大学克哈特曼( kh a m m a n ) 在分析哈贝马斯“生活世界”概念时认为, 哈贝马斯采用了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的术语,将它理解为“一个社交群体的世界”,即“一 个在人群中给出的,为人群所接受的。在语言中或以语言为媒介的实践关系中存在的,为其 基源的一种场所。”但哈特曼坚持认为,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并不是胡塞尔所说的“生活世 界”。他列举t - - 点理由:首先,哈贝马斯并没有追随胡塞尔去进行以意识分析为基础的研 3 究。胡塞尔是以孤立的先验意识为出发点的,然而哈贝马斯却用言语行为的网络取代了胡塞 尔建立在意识基础上的探讨。其次,胡塞尔从认识论出发,一直认为在生活世界中,对生活 世界的感性表像总是优先于实践中的关切,但哈贝马斯对此并不以为然。他认为,在生活世 界中,人们与其他人相处,总是与理解和语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最后,胡塞尔总是力图解 决,生活世界的救治与科学的抽象真理关系这一问题,而哈贝马斯根本不关心这一点。1 不过,有一些国外学者充分认可了哈贝马斯关于生活世界的理解,他们甚至将他的这一 理论用于t l 己的理论建构中去,美国政治学家柯亨和阿拉托在市民社会与政治理论( 1 9 8 9 年) 一书中,就以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概念为基础建立起了自己的市民社会理论。他们 认为市民社会主要是由生活世界的机构或制度组成的。 三、本报告的研究情况 本人在研读哈贝马斯原著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对哈贝马斯的 生活世界理论进行了一番较为系统的梳理工作,是一篇关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理论较为全 面、系统的研究报告,也是当前国内学术界一项填补空白的研究报告。当然,本报告中还存 在着不少重复性、片面性、逻辑不严密性等局限。 本报告中的以下内容是其他研究者所忽视的:( 1 ) 形式语用学是交往行为理论的哲学基 础,它同时也是理解生活世界的前提,生活世界是一种形式的、抽象的东西,只有从形式语 用学的角度才能得到理解;( 2 ) 生活世界的本质虽然是语言建构的产物,但它却是客观世界、 主观世界和社会世界的综合体,是三位一体的;( 3 ) 详细分析了生活世界三个要素的内涵, 并就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4 ) 分析了生活世界与社会整合的关系;( 5 ) 从生活世界的立场阐述了现代法律的特征、合法性来源及其功能。 第一章从哈贝马斯引入“生活世界”概念的缘由入手,阐释了他如何对胡塞尔和许茨所 提出的“生活世界”概念进行改造,使之成为其后期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概念。第二章较为 详细地分析了生活世界的构成要素,生活世界所具有的解释功能和批判功能,生活世界理性 化所带来的后果。第三章分析了哈贝马斯的社会批判理论与生活世界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他 奠基于生活世界之上的社会批判理论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分析,指出了“生活世界殖民化”的 内在逻辑必然性。第四章指出,后形而上学社会中的社会整合问题是当代许多思想家关注的 1 参阅郑召利著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1 0 - 1 1 1 页。 4 重要问题。哈贝马斯引入两层面的社会分析框架,视社会为系统生活世界的复合体,他 偏向于生活世界,决定了他必定从生活世界( 交往行为) 的立场来探索当今的社会整合问题。 第五章重点分析了法律的合法性与生活世界的关系。法律在现代社会制度的确立和巩固方面 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在生活世界殖民化过程中起了“帮凶”的作用,后形而上学社会需要法 律,但它只能在系统与生活世界之间起转换器的作用,它的功能就在于保护生活世界,为私 人自治和公共自治保驾护航。结语部分探讨了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特征,分析了它在哈贝马 斯批判理论中的地位,并就这一理论的价值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是其后期批判理论的基础认真对待他的这一理论,将有益于 我国学术界进一步发展和丰富生活世界理论。 5 第一章生活世界:交往行为的补充概念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核心人物。他广泛地吸收了现象学、各种语言哲学以 及当代西方各种社会学理论等诸多学派的理论成就,并对它们进行有机的整合,形成了其独 树一帜的社会批判理论交往行为理论。他自认为他的这一理论并不是什么元理论,而是 一种试图明确其批判尺度的社会理论的开端。1 在他的交往行为理论体系中,有关“生活世 界”的理论是其整个理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缺乏这部分,交往行为理论就没有其规 范性基础。 众所周知,生活世界这一概念首先是由胡塞尔在1 9 3 6 年发表的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 和先验现象学中提出来的。但哈贝马斯对生活世界的理解已在许多方面完全不同于胡塞尔 对生活世界的最初理解。哈贝马斯宣称,生活世界是“交往行为”这一概念的补充,它只有 从形式语用学的立场才能得到解释。因此。要准确理解啥贝马斯的这一概念,就得首先了解 他整个理论的哲学基础形式语用学。也只有从这一基础入手,才可以发现他倩有独钟的 交往行为理论所蕴含的解释作用和批判功能。 第一节形式语用学理论2 2 0 世纪哲学是语言哲学的天下。语言哲学家人才辈出,他们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语言哲 学流派。语用学也只是整个语言哲学这棵大树的一个分枝而已。哈贝马斯所谓的普通语用学 或形式语用学则是这个分支的一道独特风景线。之所以这样说,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形 式语用学“以重建言语的普遍有效性基础为目的”3 ,它从规范分析的角度澄清语言应用的 1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第一卷,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3 页。 2 。普通语用学( u n i v e t s a l p t a g m a f i k ) ”与“形式语用学( f o r m a l p t a g m a l i k ) ”这两个称谓是一致的。“普通 语用学原是舒茨f f s c h f i t z c ) 在社会学发生角度的语用学 中提出的一个术语。哈贝马斯在1 9 7 6 年发 表的“什么是普通语用学( w a sh e i b tu n h c r s 嘶n 鲷埘k ) ”这篇长交中的第一个注释中就指出,他的语言哲 学称之为“形式语用学”这一术语更为合适,中译本译为。规范语用学”参阅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 化) ,重庆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1 6 页。在其后的交往行为理论 ( 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 、后形而 上学思想l ( 译林出版社2 0 0 1 年版) 等重要著作中,他一般把他自己的语言哲学称之为“f o n a a l p l a g m a t i k ”, 相应的中译本将其译为“形式语用学”。4 什么是形式语用学”一文晦涩难读,作为语言学专著,专业性强, 但这一思想在交往行为理论) 与后形而上学思想中得到了通俗的表达。 3 啥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重庆出版社1 9 9 3 年舨,第5 页。 6 过程,而其他的语用学则往往侧重从经验的立场来研究语言的具体运用。第二,形式语用学 是从语言分析理论通向交往行为理论的桥梁,作为一种社会批判理论的交往行为理论的哲学 依据就蕴含在形式语用学中。 一、形式语用学与其他语用学的区别 从传统意识哲学范式向语言哲学范式的转变是哲学史上的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它使传 统主客体关系被语言与世界、命题与事态的关系所取代。按哈贝马斯的理解,在这一转换过 程中,对语言符号意义的分析构成了语言哲学内在发展的主线并因此而形成了三种著名的语 用学理论。第一种是以格里斯( h p g r i c e ) 创立并由刘易斯( d l e w i s ) 补充并得到希福 ( s t s c h i f f e r ) 等人加工发展的意向主义语义学( i n t e n t i o n a l cs e m a n t i k ) 。他们认为,对于任 何一种语言表达“x ”,它的意义都可以还原为言说者用“x ”所展示出的直接或间接意图。 1 第二种是以最初由弗雷格( t & f r e g e ) 创立,后来在早期维特根斯坦和戴维森( p d a v i d s o n ) 、 达米特( m d u m m e t t ) 等那里得到不断发展的真值语义学( w a h r h e i t s c m a n t i k ) ,这种语义学 关注的重点是命题与事态以及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它认为一个命题的意义是由其真实性 条件决定的,或者说:“我们要想理解一个命题,首先就要了解使这个命题为真的条件。”哈 贝马斯认为这一理论所关注的重点是命题与事实、语言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超越了传统意识 哲学,揭示了“语言表达的意义与由此建构起来的命题的有效性之间的内在联系”3 ,但这 种语用学理论只局限在句子的分析上,并没有进一步扩展到言语行为的层面上来。第三种是 由后期维特根斯坦所开创并由奥斯丁( j l a u s 血) 和塞尔( j s e a r l e ) 进一步发展的意义应 用理论( g c b r a u c h s t h c o r j e d e r b e d e u t u n g ) 。哈贝马斯认为,他们三者的语言理论可称之为经 验语用学,这一理论把和语言表达所涉及的互动语境与语言行为联系起来,把语言表达常规 意义上的有效性与制度的社会作用联系起来( 维特根斯坦、塞尔) ,此外还对言语行为进行 了划分( 奥斯汀) 。在晗贝马斯看来,这理论也存在不足之处,其最睚显的就是把言语行 为中的以言行事功能视为一种非理性力量,认为它与作为有效性基础的命题内容是对立的。 4 1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第一卷,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6 2 页。 2 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曹卫东等译,译林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3 6 4 页。 3 同上l ,第2 6 4 页。 4 同上,第2 6 6 页。 7 从总体上看,这三种语用学理论都有共同的缺陷。这些缺陷如果不加以克服,就有“一 种关于可能理解的条件分析被丧失的危险”。这是因为:第一,它们没有达到充分的概括化 程度,不能达到有关言语行为的一般的、不可避免的假设前提、即先决条件的水平。第二, 它们仅仅借助于逻辑与语法这样的工具来分析言语表达,即使这些工具并不足以搞清语言与 世界、命题与事实之间的关系时依然如此;第三,它们错误地引导人们进入一个迄今还没有 人认真地加以分析过的基本概念形式化领域;第四,它们是从某种孤立的、有目的理性的行 为模式开始,因此不能解释以语言为媒介的交往中所蕴含的同一性意义或互主体性的有效性 要求的认可关系。1 在哈贝马斯看来,这些缺陷可以通过一种规范性的重构而得到克服,由后期维特根斯坦 所开创并由奥斯丁和塞尔进一步发展的意义应用理论,即言语行为理论可以作为建构形式语 用学最有希望的出发点。 二、言语及言语行为 语用学研究的对象是言语行为。什么是言语行为? 它能够进行规范分析吗? 在分析哈贝马斯的所谓的“言语行为”这一概念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分析一下“言语”。 最早将“语言”与“言语”进行区别的应追溯到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弗尔特南德索 绪尔( f e r d i n a n dd es a u s s u r e1 8 5 7 1 9 1 3 ) 是瑞士语言学家。他把语言( 1 a n g u a g e ) 和言语 ( p a r o l ,s p e e c h ) 区分开来,认为语言和言语是不同的。语言是规范性的,是一种符号系统, 它由语法、句法和词汇构成;言语是人的发声器官和听觉器官的活动,是语言的具体表现和 运用,是个人所说的话语,它反映了说话者的个性。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语言是社会性的, 而言语则是个人的;语言具有同质性,而言语则是异质的。人们可以对规范性的语言进行科 学的、理性的分析和研究,而对作为个人现象的言语是无法进行规范性分析的。索绪尔将语 言与言语区分开来的作法影响了后来的许多语言哲学家,语言哲学中的语义学、语形学等基 本上秉承了索绪尔的这种二分法。但是,以后期维特根斯坦、奥斯丁、塞尔等为代表的日常 语言分析哲学则反其道而行之,在他们看来,作为具体表现和应用的言语也是可以进行规范 分析的。 维特根斯坦认为,哲学的绝大多数错误产生于哲学家们对语言的误解,他们往往离开语 1 1 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8 页,引文部分有改动,参阅j i i r g e n h a b e r m a s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a n d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 s o c i e t y ,b a c o np r e s s 1 9 7 9 ,p 8 8 言的e t 常使用而孤立片面地考察语言及其词语的意义。在他看来,离开语言的使用去考察语 言的意义就如同离开工具的使用去考察工具的意义一样,就难以真正理解语言的。语言表达 的意义植根于人类的生活中,是人类生活形式的一部分。日常语言具有优越性,人们只有回 到e l 常语言的使用中去,才能医治好“哲学病”。为此,他主张“语言游戏论”。只有把语言 及其运用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语言的意义才能真正得到理解。同样,也只有在一定 的语言游戏规则中,语言表达才是有意义的。他所提出的语言表达的意义在于用法这一主张 对哈贝马斯的形式语用学有一定的影响。 奥斯汀( j 1 a u s t i n1 9 1 1 1 9 6 0 ) 早在上世纪3 0 - 4 0 年代就开始研究言语行为理论。在他 看来,日常语言是哲学研究的起点。人们使用语言时,不仅是为了表达一种意义,而且它自 身也是一种行为,亦即,我在说出某事的同时也在做某事。同样一个语句在不同的语境中可 以有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意义。因此对语句意义的解释重心,应从原来对说话者的内心意 向的强调转到对言语的行为的研究方面,即从言语行为方面去考察语句的意义。他认为可以 把不同的言语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 1 ) 以言表意的言语行为,即说出具有一定意义和所指 的言语行为,它以断言命题形式表达出来,如“他对我说:你不能这样做。( 2 ) 以言行 事的言语行为,即言说者在进行以言表意行为的同时所完成的行为,以表现其目的和意图, 其表现形式为完成行为命题,如“我抗议你这样做”。在他看来,以言行事行为所表达的不 仅仅在于其意义,更在于其所具有的一种特殊力量,一种因赞同或否定而来的、具有承诺特 征的约束力量。1 ( 3 ) 以言取效的言语行为,即言说者通过以言行事行为达到一定目的或效 果的行为,如“我不准你这样傲”。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言语就是行为,说话就是做 事。哈贝马斯认为,他的这一理论扩展了语言研究的范围,同时也成功地把语言功能与生活 实践结合起来。 约翰塞尔( j o h nr s e a r l e , 1 9 3 2 - - ) 是美国语言分析哲学家,他深受奥斯汀的思想的 影响,并对他的以言行事行为的分类又进行了进一步的划分。塞尔区分为判定式、执行式、 承诺式、行为式和阐释式等五种不同类型的言语行为。他继奥斯汀之后坚持并提倡言语行为 理论。他有时称言语行为为“语言行为”。他认为研究语句的意义在原则上与研究言语行为 没有区别。他认为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一是“说出的行为”:说出一 些语词和语句;二是。命题的行为”:指称、断定某事物;三是“以言行事的行为”:表示陈 述、警告、命令等意思。 1 啥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 ,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0 3 页。 9 他认为第三部分是言语行为的最主要部分,也是他的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哈 贝马斯对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倍加赞赏,因为,他从互主体性的角度揭示了言语者所追寻或 持有煦以言行事意图以及陈述的立场,而不管言语者完成的是记述式言语行为、承诺式言语 行为、指令式言语行为、宣告式言语行为或表现式言语行为。塞尔使用的是众所周知的理论 模式:世界被定义为实存事实的总和,言语者和行为者则是世界外部的立法者,行为者与世 界之间只允许建立两种关系,即:明确事实的认知关系以及实现行为目的的干预关系。1 这 样一来,以言行事力量构成了社会交往网络的核心环节;以言行事的词汇形成了一个平台, 让语言和社会制度可以相互渗透。2 与奥斯汀、塞尔等语言哲学家一样,哈贝马斯认为“不仅语言,而且言语一即在话语 中对句子的使用也是可以进行规范分析的。正如语言的要素单位( 句予) 一样,言语的 要素单位( 话语) 能够在某种重建性科学的方法论态度中加以分析。”3 那么,哈贝马斯是如何理解“言语行为”的呢? 在他看来,“就行为的最宽泛意义而言, 任何活动都是种行为,但只有以语言为媒介并在两个以上主体之间所进行的特定行为才能 称之为言语行为。”4 例如,我可以把我的一位朋友在大街的对面匆匆而过断定为一种行为。 我可以从观察者的角度对他的行为进行描述:“他跑过了大街”,他的目的可能有许多种。但 是,作为观察眷。我们无法推断行为者匆匆路过的意图是什么;我们只能设定一种具有普遍 意义的语境,来猜测他的行为意图。情况有多种多样,这位朋友可能是不想耽误火车,或者 是不想上课迟到,或者是有一个约会;当然也有可能是他感到被盯梢,因此想溜走;或者是 由于其他原因想逃避麻烦;或者就是在闲逛等等。换言之,从一个观察者的视角出发,我们 可以确定一种行为,但无法肯定地描述出其特定的行为目标、计划等,因为这需要我们对其 中的行为意图有所认识。我们至多可以根据表象来推断行为意图,并假设这就是行为者的意 图,但要想确切地断定这种意图,我们就要从参与者的视角出发。非语言行为决不会让人们 认识到它们是种有意图的行为。相反,言语行为则满足这个条件。豫设我的朋友命令我, 。不准抽烟”,那么,我对他的行为就十分清楚:他发出了具体的命令。我可以根据正常的 字面意义,就能认识到言语行为中言语者的意图;听者可以从命题的使用方式,也就是与命 1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第一卷,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3 0 - 3 0 8 页。 2 同上,第3 0 6 页。 3 哈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6 页。 4 哈贝马斯:后形而上学思想 ,曹卫东、付德根译,译林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页。 5 同上。 1 0 题相关的是何种行为这个角度,来推断出表达的语义学内涵。 哈贝马斯进一步指出,言语行为就是我们通过说出句子,例如发布一道命令,讲出个 承诺,提出一个问题等的方式实施的行为,它具有双重结构,也就是说,每个言语行为都是 由两个部分构成,其一是施行性部分;其二是陈述性的部分。在后来,哈贝马斯常常使用塞 尔的“以言行事”来表示“施行性”部分;用“以言表意”来表示“陈述性”部分。 哈贝马斯认为,在言语行为的两个构成部分中,存在着地位上的差别。“以言行事”部 分居于支配性地位。它确定句子的第二部分被表达的内容应作何理解,确定“以言表意”内 容的使用意义。而“以言表意”部分则处于依赖性地位,它在语法上起着构造正确的句子作 用。例如,在“我答应你:我明天来”中,“我答应你”是“以言行事”部分,“我明天来” 是以言表意部分。 另外,在言语行为的这两个构成部分中,还存在着功能上的差别。通过“我答应你”这 一以言行事部分,一个能够言说和行为的主体至少与另一个这样的主体之间就建立了一种特 殊的关系,从而双方由此进入互主体性层面。因而,“以言行事”部分起着建立人际关系的 作用,“以言表意”部分则通过信息的传递,起着表达事实情况的作用。因此,一个言语行 为使主体进入双重层面:互主体性层面和交流事实层面,也就是说,在互主体性层面上,人 们能够通过与听者发生某种人际联系的方式而彼此影响。在事实层面上,现实的东西能够被 当作行为主体的信息而被传递。 在分析了言语行为的一般性结构后,哈贝马斯对言语行为进行了分类。不过,与其他语 言哲学家所陈述或表达的方式来划分不同,哈贝马斯是根据双重结构之一的“以言行事”所 涉及的主题而进行区分。 三、言语行为的普遍有效性要求 从对一个简单的言语行为的意图及目的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一个言语行为( 或语言表达) 的意义能否得到理解,关键就在于它所展示的意图或目的对听者是否有效,因此,从这个角 度看,“意义层面和有效性层面是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1 这也就决定了对意义的理解过程 就不是一个静态过程,意义只有在动态的交往行为中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 以对言语行为进行规范分析为已任的语用学要具有“普遍有效性”,就必须进一步探讨 1 j i i r g e nh a b e r m a s ,n a c h m e t a p h y s i s c h e sd e n k e n , s u h r k a m pv e r l a gf r a n k f u r t m 1 9 8 8 ,s 3 1 l 言语的普遍有效性基础,这一点是哈贝马斯与其他语言哲学家的不同之处。所谓“言语的普 遍有效性基础”,是指“任何处于交往活动中的人,在旅行任何言语行为时,必须满足若干 普遍的有效性要求,并假定它们可以被验证( 或得到兑现) ”。1 这种有效性要求到底是什么 呢? 从哈贝马斯对言语行为的分类中我们便可以看到其思索的脉络。各种言语行为都有共同 的双重结构,即以言表意部分和以言行事部分。各种言语行为只不过在各自所强调的或“主 题化”的内容不同,但所有被主题化的内容却蕴含在任何一个言语行为中。这些有效性要求 包括四种。第一种是真实性要求,即言说者的表达必须说出或提供听者可理解的某种东西, 陈述的内容是真实的;第二种是正当性要求,即言说者所选择的话语必须符合公认的规范, 以使听者和言说者都能在公认的规范背景下达到“意见一致”或“认同”;第三种是真诚性 要求,即言说者的表达必须真诚地表达出自己的意向,以使听者能信任他;第四种是可领会 性要求,即言说者必须选用一个使言说者和听者能相互理解的“可领会的表达”,不过。这 种有效性要求弗不需要被主题化,因为可领会性是语言表达的基本要求。前三种有效性要求 如果得到了理解。一个言语行为也就完成了。 在哈贝马斯看来,对言语行为来说,“真实性要求”、“正当性要求”和“真诚性要求” 是任何一个言语行为都涉及到的,亦即这些有效性要求具有普遍性。不过,在不同的言语行 为中,对有效性要求的侧重点并不一样:“在语言的认知性运用中,陈述的内容的真实性 就居于显著地位:在语言的相互作用性运用中,人际关系的正当性( 或适宜性) 就居于显 著地位;在语言臁达性运用中,则是言说者的真诚性居于显著地位。”2 从语用学的角度 来看,无论是语言的表达功能、还是语言的表现功能以及互动功能都存在着有效性要求。我 们不妨举哈贝马斯在 交往行为理论中的一个例子加以说明。教授在课堂上向一位学生发 出了要求:“请您给我拿一杯水。”但这个学生原则上可以从三个有效性角度对教授的要求加 以质疑。他可以对表达的规范正当性提出质疑:“不,您不能把我当作是您的助手。”或者, 他可以对表达的主观真诚性提出质疑:“不,您实际上是想让我在其他学生面前出丑。”或者, 他可以对客观现实性加以质疑:“不,最近的水笼头都很远,我根本无法在下课之前赶回来。” ,在这三种情况下,听者通过提出理由来质疑教授的要求,通过这种质疑,学生和教师才能 共同对“请您给我拿一杯水”这样一种言语行为的意义获得共同的理解。从这一例子可以看 1 啥贝马斯:交往与社会进化) ,张博树译,重庆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2 页。 2 同上,第6 7 页。引文有所改动,参阅参阅j f i r g e n h a b e r m a s ,c o m m u n i c a t i o n a n d t h e e v o l u t i o n o f s o c i e t y ,b a c o n p r e s s ,1 9 7 9 , p 6 6 3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第一卷,曹卫东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2 9 1 2 9 2 页。 1 2 出,这一过程除了涉及所运用的词语要求具有可领会性之外,还涉及三种有效性要求,它们 只有从形式语用学中才能获得理解,如果不从有效性要求的角度加以审视,教授向学生所发 出的要求之意义是不明确的,也是没有办法理解的 这些有效性要求是普遍的,尽管它们在不同的言语行为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强调或主题 化。缺乏其中之一,一个言语行为就可能不被理解。哈贝马斯认为,“理解”就是言语行为 的根本。“理解的目标是导向某种认同。认同归于相互理解、共享知识、彼此信任、两相符 合的主观际相互依存。认同以对可领会性、真实性、真诚性和正当性这些相应的有效性要求 的认可为基础。”1 哈贝马斯在什么是普通语用学中强调指出,以重建言语的普遍有效性 基础为目的的研究,正是他所倡导的形式语用学的根本任务。2 第二节交往行为理论 如果说哈贝马斯的贡献仅仅在于对言语行为重新进行了分类,揭示出言语行为的最普遍 有效性要求,那么,他只能算是个语言哲学家。实际上,哈贝马斯并没有停留在语言哲学方 面。他将这一发现用来考察和分析社会,进行社会批判和社会建构。他的交往行为理论就是 形式语用学的引申和发展。 、 一、目的行为与交往行为 如果说,哈贝马斯的形式语用学理论旨在揭示出言语行为的普遍有效性基础,那么他的 交往行为理论则是在形式语用学的基础上,将这些有效性基础迸一步与具体的对象沟连起 来。 哈贝马斯在什么是普通语用学中提出了四类言语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