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波德莱尔的唯美主义文艺观.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abstract baudelaire, a representative poet in the western modern literature history, provides much resource for academic research. books and articles on baudelaire are considerable both in china and abroad, most of which put emphasi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his poetry and symbolist poetics. aesthetic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baudelaires aesthetic thinking, but the research effort in this respect is far from adequate. this thesis intends to position his aesthetic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coordinate of literature development, giving it a three-dimensional analysis from the respects of the shaping of his aesthetic literary criticism, its components and its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baudelaires aesthetic literary criticism, taking the drastic social-culture change in 19th century as its background and kants philosophy aesthetics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did not remain constant. on the contrary, it shifted from utilitarianism to aestheticis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aried factors. baudelaire put up a couple of aesthetic principles such as poetry has no purposes other than itself, the purpose of poetry is to dig up beauty out of evil, poetry should represent essential truth, and art is amoral. this shows that his aesthetic view on art stands in a dialectical relation with other literature and art views of his. baudelaires aesthetic literary criticism possesses all the common characteristic of aestheticism and at the same time has its own uniqueness. he broken into the forbidden area set up by the classical anesthetists for the first time and put forward the creative principle, dig up beauty out of evil, which contributed much to aestheticism and even the western literature history, and exerted a far-reaching influence on the whole aesthetic movement. key words: baudelaire; aesthetic literary criticism; uniqueness;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influence 1 引引 言言 波德莱尔是西方文学史上处于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承接点上 的重要诗人, 他的作品是近现代西方文学史中的奇葩, 他的文艺观 矛盾而复杂, 因此, 无论是其文艺观还是其作品都是很有研究价值 的。目前,国外关于波德莱尔的研究著述相当多,法国就已出版了 波德莱尔全集 、 波德莱尔通信集 ,还有波德莱尔的神秘主 义 、波德莱尔以来的诗歌 、波德莱尔的美学 等一批研究专著, 但这些专著还没有中文译本。 我国对波德莱尔的译介和研究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 1919 年至 20 世纪 40 年代末。1919 年 2 月, 周作人在新青年6 卷 2 期上刊载其散文诗小河序文时首次 提及波德莱尔,之后, 少年中国 、 新青年等杂志开始介绍、 评述波德莱尔及其作品,并给予较高评价。田汉的恶魔诗人波陀 雷尔的百年祭 ( 少年中国3 卷 4、5 期)是我国第一篇对波德 莱尔进行全面评介的文章,该文涉及波德莱尔的生平、特色、恶魔 主义等问题, 并明确肯定了诗人的地位及其对现代主义的影响, 文 后所附的 应和 等几首译作是波德莱尔的作品在中国最早的译文。 一些学者还专门论及波德莱尔的身世、 生活以及他对象征主义的重 大贡献。随后,周作人、徐志摩又评介了波德莱尔的散文诗。1930 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邢鹏举译的波德莱尔散文诗 ,这是波德莱尔 的作品首次在中国结集成书。 同时, 国外的研究成果也被引进, 1924 年闻天翻译的波特来耳研究发表在小说月报上,1931 年 新青年则刊登了杨昌熙的文坛消息:波特莱尔的新估价 , 主要介绍巴黎新出的对波德莱尔的评论。 40 年代出版了石民的 巴 黎之烦恼 (今译巴黎的忧郁 ,生活书店)和戴望舒的恶之花 掇英 (怀正文化社,1947 年)两个译本。此阶段,研究先行而翻 译后之,1919 年波德莱尔这个名字就已在中国叫响,而直到 1922 年才出现对其作品的翻译。 2 50 年代至 70 年代, 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与我国当时的主流意 识对文学的要求相悖,成为被批驳的对象,我国对波德莱尔的译介 和研究寥寥,70 年代基本处于停滞状态,直到 80 年代初才重新升 温。 第二个阶段,由 1980 年至今,波德莱尔的译介和研究开始复 苏、繁荣。1980 年程抱一在外国文学研究上发表论波德莱 尔 ,此后有关波德莱尔的翻译和研究如潮。这一阶段的研究可分 为四个大类:第一类是对波德莱尔的评价,既充分肯定了他在象 征主义、现代主义中的地位和影响,又指出了其局限和消极影响, 同时还翻译了国外的研究成果,如美国学者亨利詹姆斯的沙 尔波德莱尔和本雅明的论波德莱尔的几个主题 ,后者从现 代性的角度解读波德莱尔,为我国的波德莱尔研究提供了一个全 新的视角;第二类是作品分析及评论,学者们关注最多的是恶 之花 ,也谈到他的散文诗和爱情诗,更有学者深入到对其作品的 音乐性、文体场、创新艺术的研究,如波德莱尔的创新艺术 (郑克鲁,1995 年) ;第三类主要是对波德莱尔与李金发、戴望 舒、鲁迅、艾青、爱伦坡、兰波、艾略特等中外作家或流派(新 月派)的关系进行影响研究或平行研究,如离经叛道 独树一帜 埃德加爱伦坡与查尔斯波德莱尔生活与美学观比较 (何木英,2002 年) ;第四类则侧重对波德莱尔文艺观进行解析, 主要涉及波德莱尔的象征主义文艺观,也有少量文章谈到了其文 艺观的矛盾及历史评价问题,如波德莱尔,一个转变的历史过 程关于波德莱尔文艺观的矛盾与他的历史评价 (周颂喜, 1991 年) 。 至今, 波德莱尔的文学作品已经全部翻译过来, 其中 恶之花 、 巴黎的忧郁 已出现了十多个译本, 除郭宏安、 钱春绮、 胡小跃、 亚丁、怀宇等的译本外,还有台湾莫渝译的恶之花译析 (花城 出版社 1992 年) 、徐志摩等译的不吉祥的花 (国际文化出版公 司 1989 年)等。同时, 波德莱尔诗歌精选 (郑克鲁译) 、 波德 莱尔散文选 (怀宇译) 、 波德莱尔诗全集 (胡小跃等译) 、 我心 3 赤裸波德莱尔散文随笔集 (肖聿译) 、 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 (郭宏安译) 、波德莱尔最后的日子(法贝尔纳 -亨利 莱维著, 罗顺江译)和波德莱尔怎样读书 (李道新著)都为研究波德莱 尔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从研究现状来看, 我国对波德莱尔的 研究已经从简单的评介发展到了全面深入的透析, 波德莱尔被放置 在文学发展的坐标系中, 既有学者在文学思潮的纵向发展中寻找波 德莱尔的定位, 也有学者在同类作家的横向比较中发掘波德莱尔的 个性。总的来说,对诗集恶之花的分析、对波德莱尔“应和论” 的阐释是研究的重点,且成果颇丰。但是,对波德莱尔美学思想及 其文艺观的研究仍然是薄弱的一环, 而研究其唯美主义文艺观的著 述更是寥寥。 波德莱尔被公认为象征主义的先驱, 国内学界谈得较多的是他 的诗集恶之花以及他的象征主义诗歌艺术及美学思想,而对于 他的唯美主义文艺观及其贡献、影响则鲜有论述。而事实上,象征 主义与唯美主义之间并非截然分野,而是有着割不断的亲缘纽带。 新不列颠百科全书 (第十五版)唯美主义条目称: “唯美主义运 动与法国象征主义关系密切。 ”波德莱尔本人与唯美主义更是息息 相关,西方现代文艺批评家雷内韦勒克认为, “大体而言,波德 莱尔是位重要的唯美主义者” 。 1美国百科全书 (1985 年版)唯 美主义条目指出: “这一运动(唯美主义)的领袖在法国有戈蒂耶、 波德莱尔以及福楼拜。 ” 现代大百科事典 (日本,1984 年版)唯 美主义条目也认为: “19 世纪后期唯美主义代表作家有法国的波德 莱尔、英国的王尔德。 ” 而今,我国部分唯美主义研究论文已经将 波德莱尔视为法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 唯美主义研究 (薛家宝 著)一书更是单独列出一节对波德莱尔的唯美主义文艺观作了总 结, 可惜的是这本专著和这些相关论文并未深入探讨波德莱尔唯美 主义观形成的外部和内部因素, 缺乏对其文艺观之间的复杂联系的 分析,也没有对其唯美主义观的独特性、贡献做出评价。从已有的 资料来看, 国内还没有全面研究波德莱尔文艺观的专著, 更没有对 波德莱尔的唯美主义文艺观进行综合论述的论文。 笔者认为, 研究 4 波德莱尔的文艺观, 理清他与唯美主义的关系, 对目前国内波德莱 尔研究与唯美主义研究都是有所裨益的。 而且, 波德莱尔处在思潮 接替的端口, 其创作和文艺观必然因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和冲击而 显示出其复杂性, 这种复杂性所反映的是其所处时代文学发展的复 杂性。同时,考察其文艺观并加以分类,也有利于以小窥大地考察 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 并探询其社会历史原因、 哲学美 学基础, 从而对近代西方文学思潮的发展有更新更清晰的认识。 本 文力图对波德莱尔的唯美主义文艺观作综合的论述, 将其复杂的文 艺思想理清,并进一步发掘其文艺观的独特性、重要贡献和影响。 5 第一章 波德莱尔唯美主义文艺观的形成第一章 波德莱尔唯美主义文艺观的形成 唯美主义理论在 19 世纪上半叶欧洲动荡不安、纷繁复杂的历 史文化背景下萌生, 从康德哲学美学的理论土壤中汲取营养, 波德 莱尔的唯美主义文艺观也是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哲学美学思 想的影响下形成的。值得注意的是,1851 年以前,波德莱尔所持 的是艺术功利的观点, 之后才转向唯美主义。 为什么他的文艺观会 出现前后这样大的反差呢?本章试从其政治态度的变化、 对戈蒂耶 和爱伦 坡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的借鉴以及波德莱尔自身的生活 经历和个性气质三个方面来分析其原因。 第一节 历史文化背景第一节 历史文化背景 卢那察尔斯基说 : “最伟大的作家和艺术家却恰恰出现在社会 危机尖锐的时代 ,即是在各种互相矛盾的强大社会潮流影响之下 , 俗语叫做灵魂的那个东西分裂成为两半或好几部分的时代。正 是那时候, 人才能跳出老一套的生活方式。 他充满着强烈的印象和 痛苦, 极力要表现他的感受, 从而变成了跟自己类似的人们的喉舌。 他念念不忘要创造一种坚实的有价值的东西, 一种能够使他从纷纭 扰攘的社会的牵绊中解脱出来的新的情趣中心。 ”2波德莱尔所生 活的时代正是一个各种矛盾激化的时代, 他的美学思想正是在这样 的历史文化土壤中萌生的。 “在深刻改变西方文明的形态方面, 没有一个事件可以与法国 大革命和工业革命这两个革命相媲美。 现代历史伴随着它们而 开始。 ”3工业革命之后,经济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由“自由 竞争”向“国家垄断”过渡,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导致了失业率的攀升, 人异化成机器的奴隶, 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生 活水平却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孤独感、空虚感。19 世纪初,欧 洲封建主义急速土崩瓦解, 资本主义则发展得如火如荼。 拿破仑的 6 铁骑在欧洲的版图上勒住缰绳之后,又出现了“神圣同盟”的大反 动、大复辟,随之而来的是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全欧 处于激烈动荡、急剧变革之中。随着资本主义的迅猛发展,资本主 义社会固有的矛盾, 即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宗主国与 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都达到空前尖锐 的程度。与之并行的还有持续的文化危机,叔本华、尼采等哲学家 的非理性哲学崭露头角, 冲击着整个西方世界固有的思想体系。 与 西方社会的发展背道而驰的是道德信仰的匮乏和伦理价值体系的 皲裂, 历史学家施本格勒曾深刻地揭示外求型的浮士德式的西方文 化的衰落, 他认为这种衰落植根于外向的社会发展与内向的文化回 归之间的深刻矛盾。 现代西方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面对日复一日的 刺激早已不觉得新鲜, 他们成为直接感官刺激的接受者, 不再对意 义作更多的思索, 不再对价值作更哲理的判断, 这是那些追寻生存 意义的写诗的人最寂寞的时代。 我们再来看看此时的法国,从 1789 年法国大革命开始到 19 世纪中后期,法国的政局一直处于动荡不安中,革命、起义不断, 政权更替频繁。 “法国革命、第一帝国这两件彪炳史迹以及跟它们 形影相随的大屠杀, 使法国流尽了鲜血。 恐怖把贵族斩尽杀绝以后, 拿破仑继续完成断头台的使命, 使大量青年和活生生的性命白白地 断送在战争中。 ”4拿破仑统治世界的野心随着滑铁卢战役的溃败 破灭了, 法国国内漫溢着绝望情绪, 随之而来的精神反动也持续了 很长时间。 接下来的共和主义与复辟帝制之间的斗争也让战后的法 国难以平静,从 1830 年革命、1848 年革命直到 1851 年路易波 拿巴政变, 憧憬战后恢弘时期到来的人们普遍产生了厌倦感、 幻灭 感。 此外, 战后法国的社会阶层也起了巨大的变化。 由商人和农民 构成的中产阶级从战争的浩劫中捞到了油水, 取代了贵族, 而一跃 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中产阶级奉行的是功利主义哲学, 英国人杰 利米边沁(1748-1832)在其主要著作道德和立法原理 (1789 年)中宣称:一个社会要正常地发挥其功用,就需要承认人类本质 7 上是自私自利的, 又强迫人们为了社会大多数人的利益至少牺牲自 己的部分利益。任何社会组织、法律之优劣,都必须根据它们对社 会有用的程度来衡量。 然而, 中产阶级的这套原则并不讨作家们喜 欢,正如拉尔夫在世界文明史中所述: “许多作家哀叹社会分 裂, 认为这是工业革命的遗产。 另外一些人则对物质至上行为和伪 善提出批判,认为这是中产阶级的标志。 ”5巴尔扎克就在其人 间喜剧 中揭露了中产阶级的愚蠢贪婪和卑鄙无耻, 福楼拜的小说 包法利夫人 则反映了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平庸。 唯美主义者厌 恶社会中流行的惟利是图和伪善的风气,认为中产阶级精明而吝 啬、势利而平庸,戈蒂耶在序言中就指出: “他们 这些人不仅具有我所可能有的一切缺点, 而且还有着一个在我看来 是最大的、最严重的缺点这就是我要说的:虚伪。 ”6 另一方面, 消费文化的发展使艺术作品成为商品, 文化被称之 为“文化工业”, “商品不再是一个纯经济的概念,文化也不再是一 个纯文化的概念” 。7艺术不再拥有自己的“圣坛” ,不少艺术家被 迫从象牙塔中走出来去面对市场, “画家、作家、音乐家在社会里 不再各得其所了, 因为没有一个现存阶级对这些人的作品感到有任 何需要,也不把这些作品看成和自己利益一致的东西。 ”8本雅明 将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们比作城市的“拾垃圾者” ,他们 和“拾垃圾者”一样都处在一种反抗社会的低贱地位上,或多或少 地过着一种朝不保夕的生活, “他们像游手好闲之徒一样逛进市场, 似乎只为四处瞧瞧,实际上却是想找一个买主”。9 对资本主义社会各种丑恶现象的不满, 在动荡不安的现实面前 的惶惑不安,成为19世纪社会心理的普遍特征。 “全部唯美主义、 颓废主义运动都是在抗议十九世纪的压抑十九世纪的压抑造 成了人们精神上的神秘状态和恐惧心理” 。10在这样的境况下,一 部分文学艺术家把目光转向了艺术本身,意图在艺术中寻求永恒, 要求还艺术以独立的品质, 他们追求超功利的美、 纵情感官的享受, 并以此来对抗平庸、 枯燥的社会主流文化, 唯美主义思潮正是在这 样的背景下兴起的。王尔德说: “在这动荡和纷乱的时代,在这纷 8 争和绝望的可怕时刻,只有美的无忧的殿堂,可以使人忘却,使人 欢乐。我们不去往美的殿堂还能去往何方呢?”11 19世纪三四十年代,唯美主义思潮兴起于法国。1832年,法国 作家、诗人泰奥菲尔戈蒂耶(th ophile gautier,18111872) 在诗集阿贝杜斯的序言中初步表明了他的唯美主义观点。1834 年5月,他又发表了序言,更明确更完整地阐述了他 的唯美主义理论主张。1835年,小说莫班小姐的问世标志着法 国唯美主义运动的开始。 他的艺术观点和文学作品影响了一批法国 诗人、作家,波德莱尔就将他的诗集恶之花献给戈蒂耶,巴那 斯派也奉他为精神领袖, 他们还提出了自己的唯美主义观点并运用 到诗歌创作中,从而成为法国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流派) 。随后, “为艺术而艺术” 的响亮口号传到了英国, 在那里掀起了两个小高 潮:40年代末至60年代的拉斐尔前派运动,以及80年代至90年代末 以斯温伯恩、佩特、王尔德等人为代表的美学运动,并随着90年代 末王尔德的入狱而走向衰亡。 除英国以外, 唯美的热浪还波及俄国、 意大利、日本、中国,形成了19至20世纪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影响 广泛的文学潮流。唯美主义将“美”视为文学艺术的根本目的,要 求用艺术自身的内在尺度来进行审美,拒绝艺术为外在目的服务, 与一切“艺术工具论”对立,并系统地提出了以审美为中心的批评 与创作原则。 动荡复杂的社会历史环境是唯美主义者在美中寻求精神寄托 的外因,而康德的哲学美学思想则是唯美主义理论形成的内在依 据。 第二节 哲学美学基础第二节 哲学美学基础 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的哲学美学思想为 唯美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也为波德莱尔唯美 主义文艺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温床。 康德写了著名的“三大批判” ,即纯粹理性批判 (1781) 、 9 实践理性批判 (1788)和判断力批判 (1790) ,其美学理论 主要集中在“三大批判”的最后一部判断力批判当中,而康德 美学的核心则在该书的上卷审美判断力的批判当中,这一部分 又分为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两章。 判断力批判中所 体现的康德的美学观点可大致归结为: 第一,审美的“无利害感” (超功利性) 。康德认为,美是“无 目的的合目的性” , “美是那没有概念而普遍令人喜欢的东西” ,12 “美是一个对象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如果这形式是没有一个目的的 表象而在对象身上被知觉到的话” 。 13也就是说, 它本身无利害感, 却又能普遍使人愉快, 它既同对象的存在无直接关系, 又同对象的 概念无直接关系,而是主观上的各种心理功能的自由的协调一致。 这样一来,审美就是超越功利、不凭借概念的自由的鉴赏,这种鉴 赏又能引起主体合目的的愉快。第二,审美的形式化(唯形式论) 。 他认为“美是一个对象的符合目的性的形式” ,14而“美,它的判 定只以一单纯形式的合目的性,即以一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为根据 的” 。15简言之,即一个对象所显示出来的美是纯形式的。审美判 断与利害与善以及任何的外在目的都无关, 所以审美判断是无目的 的。 美在去掉了一切利害、 道德的内容之后, 剩下的就只有 “形式” 了,这种“形式”在主观上是符合目的的,康德认为一个美的事物 只是在形式方面表现了审美主体的合目的性。 他将美分成 “纯粹美” 和“依存美” ,其中, “纯粹美”指的就是不涉及概念和利害计较等 目的内容又存在着“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的纯形式的美。第三,重 视创造的想象力。 康德十分重视创造的想象力, 并指出想象力是在 审美和创造过程中引起人们普遍愉悦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美 的艺术需要想象力,悟性,精神和鉴赏力” 。16而创造的想象力是 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 包括以上四种心理功能, 并要求它们在艺术 创作中处于一种合目的的自由的协调状态。 西方哲学体系建立在柏拉图的唯心哲学与亚里士多德的唯理 哲学两块基石之上, 他们在古希腊的争论一直延续至今, 西方哲学 的发展在认识论的问题上显示出唯心的先验论与唯理的经验论 “正 10 反合” 螺旋发展的轨迹, 康德哲学就试图在两者之间作一个折 中的综合。 柏拉图认为, 世界存在一个先验的本源, 即 “理念” ( “理 式” ) 。 艺术灵感是神灵凭附使诗人产生迷狂状态所产生的, 即艺术 直接来自“理念” ,这是“灵感说” 。而亚里士多德则主张认识的经 验论,由此推导出美学上最早的“摹仿说” ,认为艺术摹仿自然。 此后,西方哲学美学史便沿着这两条轨迹发展,到了近代,又演变 为德国大陆理性主义与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美学观念的对立。 大陆理 性主义追求认识的普遍必然的真理性, 把这种真理性归纳为天赋的 理性, 以洛克为代表的英国经验主义则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官经 验的积累, 前者过分强调先验的理性, 后者过分依赖人的感官经验, 两种理论都存在其片面性。于是,康德辨证地、带有折中色彩地提 出了他哲学上的“三大批判” ,试图在二元的基础上调和德国的大 陆理性主义哲学与英国的经验主义哲学之间的矛盾, 将世界分为先 验的“物自体”和物质的“现象界” ,实际上也就是调和自古以来 经验论与先验论之间的矛盾。 在美学上, 康德一方面反对英国经验 主义美学将审美当作感官愉快, 另一方面又反对大陆理性主义美学 将审美当作对“完善”的模糊认识。康德提出“审美无利害感” , 主张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实际上是将先验的“无目的”和 经验的 “合目的性” 结合起来, 从而把上述两派美学折中调和起来。 可以说,康德哲学是欧洲近代哲学由形而上学到辩证法的转折点, 他的美学主张则是西方现代美学与传统美学的分水岭。 19 世纪初,康德美学及“为艺术而艺术”这一术语传入法国。 众所周知, “为艺术而艺术”是唯美主义的口号,然而,这一术语 并非法国唯美主义者首创,而是来自德国。法国作家、政治家邦雅 曼贡斯当的日记中 1804 年 2 月 10 日记载着: “我拜访过罗宾逊 谢林的学生。 他关于康德美学的著作中有不少深刻的见解。 为 艺术而艺术,无目的性,因为任何目的都是对艺术的滥用。但是, 艺术具有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17法国哲学家维克多库赞 (辛)在 1818 年的一次讲座中也宣称: “为宗教而宗教,为道德而 道德,为艺术而艺术。 ” 18法国作家、文艺评论家史达尔夫人, 11 于 1810 年写了论德国 (de lallemagne)一书,详细介绍了德 国美学以及浪漫派艺术。 论德国1813 年在英国出版,随后送往 法国, 给法国文艺界带来了新的理论, 法国许多著名学者纷纷在巴 黎大学发表关于康德哲学和美学的讲演。 “为艺术而艺术” (lart pour lart)这一术语也随着德国美学的盛行之风吹遍了法国学界, 又进一步被唯美主义者开掘和深化。 康德的美学观点对唯美主义的理论有着重要影响。 可以说, 康 德美学的传入,直接促成了法国唯美主义理论的形成。 “审美无利 害性” 是康德建立审美体系范畴的奠基石, 是康德美学中一系列重 要概念的理论前提,也是把审美(艺术)同现实分开来的审美(艺 术)自律论的立论基础。在“审美无利害性”这个概念出现以前, 艺术有认识的价值、理论的价值、社会的价值,惟独没有它自身的 价值。 审美无利害关系命题确立之后, 才真正确认了艺术本身的价 值。 “康德在他的判断力批判中第一次清晰而令人信服地证明 了艺术的自主性。 ”19唯美主义者将“审美无利害感”提炼为“为 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倡导艺术的超功利性和自由自主。同时,唯 美主义者们在实际创作当中又将康德的唯形式论发挥得淋漓尽致, “所谓唯美主义也就是唯形式为美,唯超功利的、不负载 任何政治或道德或思想的纯粹形式为美。 ”20他们十分注重形 式美的雕琢,将雕塑美、绘画美、音乐美融入诗作,甚至把美看成 是对不成形物质的一种征服。波德莱尔也不例外,他称“对美的研 究是一场殊死的决斗” ,21他不仅极力维护艺术王国的独立,而且 在艺术形式上更是精雕细琢,他以“一唱三叹”的方式寻求音乐效 果, “词汇在他看来除了表达意义之外,还存在本身所固有的美和 价值, 就象未经切割的宝石尽管不镶嵌于手镯、 项链或指环仍是美 的一样” 。22此外,想象力也是唯美主义者在进行文学批评和创作 时非常重视的元素之一,通过想象力的自由游弋贯通各个艺术门 类, 在艺术通感中充分展现美。 波德莱尔就把想象力摆在了相当高 的位置,视之为沟通各种感官以及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之间的桥 梁。 12 第三节 文艺观的转变:从功利到唯美第三节 文艺观的转变:从功利到唯美 波德莱尔的文艺观并非始终如一,而是前后存在着很大的转 变。 1851 年以前, 波德莱尔对政治的变迁寄予了某种希望, 在 1848 年革命中,曾以相当积极的态度在街垒中战斗,办革命的报纸。他 认为艺术与实用功利是直接相关的,写诗不是为了诗人自己的乐 趣,而是为了公众的乐趣。他在给资产者中公开申明: “这本 书自然是献给你们的, 因为任何一本书, 如果不对拥有数量和智力 的大多数人说话,都是一本愚蠢的书” 。23而在发表于 1851 年的 论比埃尔杜邦中,波德莱尔仍主张诗要成为公众的“感情的 征兆” ,并抨击唯美主义说:“为艺术而艺术派的幼稚的空想由 于排斥了道德,甚至常常排斥了激情,必然是毫无结果的。它明显 地违背人类的天性。 以普遍人生的最高原则的名义, 我们有权将其 斥为异端。”24他断言:艺术与道德和功利是不可分割的。然而, 1848 年革命失败特别是 1851 年路易波拿巴政变之后,波德莱尔 放弃了本来就十分模糊的政治信念, 脱离了那些具有共和思想的朋 友们,开始了对艺术本体的探求,提出了“诗除了自身并无别的目 的” 、 “发掘恶中之美” 、诗与真善分离等唯美主义文艺观。为什么 波德莱尔的文艺观会表现出前后如此巨大的差异呢?我们可以从 三个方面来寻找答案: 一、政治态度的变化带来文学观念的变化一、政治态度的变化带来文学观念的变化 年轻的波德莱尔参加过 1848 年推翻七月王朝的二月革命街垒 战,办过革命的刊物,同情建立共和的主张。随后,他又参加了旨 在反对资产阶级共和派独占统治的巴黎无产阶级六月起义。但是, 随着二月革命的果实被资产阶级共和派所独占,特别是 1851 年路 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复辟帝制并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之后,波德 莱尔感到彻底的失望。波德莱尔经历了 1830 年七月革命、1848 年 二月革命和 1851 年路易波拿巴政变, “在革命中,波德莱尔 体验过最大的兴奋和低沉、憧憬和失望。首先, 革命被赋予一 13 层梦幻般的绚丽色彩;最后, 革命在波德莱尔眼中宛如转瞬即 逝的海市蜃楼。 ”25 他从此决心要远离“骚乱” ,远离政治,他在 风景一诗中写道: “暴乱徒然地在我的窗前怒吼/不会让我从我 的书桌上抬头。 ”26 波德莱尔开始意识到政治功利与美的对立, 他说: “美总是引起消化不良,或者更确切地说,法国的胃立即拒 绝接受美。 我认为, 这不仅仅是因为法国生来就注重追求真甚于追 求美,还因为她的思想家们具有空想的、共产主义的、炼丹术的特 点,只允许她有一种排他性的激情,即对社会形态的激情。 ”27于 是, 他把目光投向了文艺自身的内部规律, 转而在诗的世界里寻求 超功利的美。1851 年,他以冥府为题发表了十一首诗,四年 后又以恶之花为总题发表了十八首诗。1857 年,他把冥府 和恶之花合在一起,另加了数十首诗,书名叫作恶之花 ,震 惊了整个法国,波德莱尔也因违背了政治和宗教伦理而被起诉。因 此, “波德莱尔的美,实际上是1830 年革命和1848 年革命之后,面 对大资产阶级的秩序日益巩固加强,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普遍感 到幻灭而产生的苦闷、彷徨、悲观、愤怒和反抗等情绪的反映” 。28 当政治态度发生变化,他的文艺观也随之而改变。 二、对戈蒂耶和爱伦坡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的借鉴二、对戈蒂耶和爱伦坡的唯美主义文学观念的借鉴 波德莱尔脱离了政治的漩涡之后,一脚踏进了法国的文艺沙 龙, 在那里他遇见了比他年长十岁的戈蒂耶。 从1849年在皮莫丹公 寓初次见面起, 波德莱尔与戈蒂耶就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 戈蒂 耶在波德莱尔逝世以后回忆道: “波德莱尔的成功完全是靠他自己 和他的独创性, 但他总是要以蒙受厚爱的学生的态度来感激同情他 的老师。他不仅口头上这样表示,在赠给我们的恶之花上 的题词,更是用很优雅的格式表达了他所奉献的全部的爱心和诗 情。 ”29他们经常一起谈论文学和艺术,谈论风尚和爱情,也一起 吸食大麻。他们有共同的政治态度、生活方式和文艺趣味,戈蒂耶 强调艺术应以自身为目的, 反对文学有任何功利目的, 强调艺术永 恒, 把创造形式美放到首位, 把美看作是对不成形物质的一种征服。 他的“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观直接影响着波德莱尔,波德莱尔创 14 造性地接受了其唯美主义观点。 与戈蒂耶不同,波德莱尔与爱伦坡之间并无直接接触,而只 是神交,这位身世遭遇、政治态度、思想情感、生活方式都与波德 莱尔神似的美国诗人在遥远的法国有了知音。 戈蒂耶后来证实了这 一点: “波德莱尔所持的哲学和文学原则可以说类同于爱伦坡 (edgar allan poe) 。 尽管他当时尚未动手翻译坡的作品, 他对坡已 怀着极大的企慕之情。 ”301847年1月27日,波德莱尔读到了慕尼 叶(isadelle meunieen)翻译的美国短篇小说黑猫 。这是他第一 次接触爱伦坡的作品。一年以后,在1848年7月15日的思想自 由杂志上,波德莱尔发表了翻译小说磁气启示 ,这是波德莱 尔第一次翻译坡的作品。此后,波德莱尔翻译爱伦坡的作品长达 十七年。他还向伦敦订购爱伦坡的作品集,发表了爱伦坡的 生涯和作品 、 再论埃德加爱伦坡等关于爱伦坡的译文和 论文。爱伦坡“为诗而诗”的美学思想也影响着波德莱尔,波德 莱尔在介绍坡的文章中指出:“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 他 (爱伦 坡, 笔者注) 认为诗的目的和诗的原理属同一性质, 诗除了自身之外不 应再考虑别的东西。 ”31而他在1857年发表的再论埃德加爱 伦坡一文中就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唯美主义观点,与上述坡的 观点非常相似。 “在埃德加坡身上,波德莱尔发现了一种可喜的 病态, 这种不健康气质与劫后法国潜伏的病态一脉相通” , 32而且, 坡小说中对“恶”的元素的精妙运用也启发波德莱尔提出“发掘恶 中之美”的观点,波德莱尔说: “埃德加坡喜欢让他的形象们活 动在透出腐尸的磷光和风暴的气味的发紫、 发绿的背景上。 所谓的 无生命的自然具有了有生命的自然的性质, 像后者一样, 发出可超 自然的、过电一般的震颤。 ”33爱伦坡对奇特形式美的把握深深 吸引着波德莱尔,而波德莱尔也把造成惊异的效果看作美的特征。 这里还需指出一点, 波德莱尔步入文坛之时, 唯美主义已经兴起并 不断壮大,因此,戈蒂耶和爱伦坡对波德莱尔的个人影响背后还 有整个唯美主义思潮的影响,在此就不赘言了。 15 三、生活经历、个性气质影响文艺观的转变三、生活经历、个性气质影响文艺观的转变 波德莱尔全名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其中“皮埃尔”在古法语里的意思是“利剑” ,波德 莱尔的一生正如他的名字, 像一把利剑叛逆地刺破来自家庭、 传统 的束缚。1821 年 4 月 9 日,波德莱尔出生于法国巴黎,其父弗朗 索瓦-约瑟夫波德莱尔时年 62 岁,其母卡罗莉娜阿尔香波-迪 费时年 28 岁。波德莱尔的父亲曾经在巴黎大学受过哲学和神学教 育并担任过神父,1793 年,放弃神职到一位公爵家里当家庭教师, 后来又在政府任职。老波德莱尔学识渊博,是 18 世纪启蒙思想家 的信徒, 对文艺有浓厚的兴趣, 父亲的作风和思想影响着年幼的波 德莱尔, 在其刚懂事的时候便常常带他出没于公园和画廊之中, 诱 发了小波德莱尔对文艺的爱好。然而,波德莱尔 6 岁时,父亲去世 了,幸福的童年离他远去。第二年母亲就匆匆改嫁,继父欧比克少 校是个生硬、 古板的军人, 他想把波德莱尔培养成一个循规蹈矩的 官场人物。叛逆的波德莱尔却一直与继父的愿望背道而驰,18 岁 时,因为不愿揭发同学而被路易大帝中学开除。此时,他已经开始 大量涉猎文学作品,立志当一个作家。波德莱尔生活放纵,挥霍无 度,但 23 岁那年,他的继父和母亲控制了他的经济来源,每月仅 允许支出 200 法郎,从此,经济上的拮据、精神上的痛苦和身体不 良状况一直缠绕着可怜的诗人。1867 年 8 月,诗人在母亲的怀中 睡去,时年 46 岁。 波德莱尔对革命产生兴趣的原因多半在于他对继父的反抗, 是 他从小养成的叛逆性格使然。1848 年革命中的波德莱尔,除了在 二月革命时期,积极投身革命斗争,加入布朗基的中央共和俱乐 部 ,与尚弗勒里合办社会拯救报 ,在国民论坛编辑部工作 外,还在 6 月工人起义时,主动参加街垒上的战斗。在街头的革命 群众中,波德莱尔举着被火药染黑了的双手,口里高喊: “枪毙欧 比克将军! ”谈到 1848 年革命,波德莱尔回忆道: “我在 1848 年的 麻醉:嗜好复仇。破坏中所产生的天然快乐/5 月 15 日。 始终是那种对破坏的热中”34可见,波德莱尔当时参与革命 16 是出于一种报复的欲望, 寻求一种破坏的快感, 并不是为了某种理 想或信仰而战。短暂的报复一旦结束,诗人便又陷入苦闷之中。在 现实生活中寻找不到精神的出口, 波德莱尔把目光转向了文艺, 因 为只有在文艺的殿堂里他才可以做自己的“君主” 。另一方面,自 童年就伴随着波德莱尔的孤独感一直深深刺痛着他,他在 1861 年 给母亲的信中这样诉说: “我孑然一身,没有可以倾诉的朋友,也 没有爱人,甚至连猫狗之类的宠物都没有。我仅存的,只有父亲的 肖像画,可它也缄默不语。 ”35从这段文字里,我们能感受到留存 在波德莱尔心底的难以忍受的孤独和挥之不去的忧郁。 一位心底充 满孤独和忧郁的诗人,一个习惯叛逆的年轻人,不会醉心于政治, 波德莱尔参加战斗,却不是为了革命的胜利;恰恰相反,童年时就 受生父启发而萌生的对文艺的浓厚兴趣一直如影随形, 诱发着诗人 对美的不懈追求。他只是在艺术中进行善与恶的较量 ,也只在艺术 中建造他的天堂。对于一个单纯而敏感的诗人而言 ,社会不是他运 筹帷幄的疆场 ,而是扼杀他、窒息他的所在。于是,在革命的幻梦 破灭以后,波德莱尔决然地否认了以前的文学功利观点。 17 第二章 波德莱尔的唯美主义文艺观的构成第二章 波德莱尔的唯美主义文艺观的构成 美国学者韦勒克称波德莱尔是 “一位重要的广义美学家和十分 卓越的文学批评家,虽然称不上自成体系的理论家” 。36的确,波 德莱尔的一生写过大量的批评文章,涉及绘画、小说、戏剧、音乐 等多个艺术领域, 但他的理论并没有形成体系。 他的文艺观复杂多 样, 但我们仍然可以找出其中的脉络, 分析其文艺观之间的辩证关 系。 第一节 波德莱尔的唯美主义美学原则第一节 波德莱尔的唯美主义美学原则 波德莱尔一生并没有写过系统的理论著作, 他的文艺观主要体 现在大量的画评、 书评、 函札和诗篇之中。 诗人在 25 岁时就以 给 青年文人的忠告一文表现出了不俗的批评才能,其后,他更是将 文艺批评的触角伸向了诗歌、小说、戏剧、绘画、雕塑、音乐、舞 蹈等各个领域, 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他的批评文章分别被收入两个 集子,其中文学批评方面的文章收在浪漫派的艺术中,而艺术 批评方面的文章被收入美学珍玩 。他的唯美主义文艺观主要体 现在 论泰奥菲尔 戈蒂耶(1859) 、对几位同代人的思考(1861) 、 埃德加爱伦坡的生平及其作品 (1856) 、 再论埃德加爱 伦坡 (1857) 、 哲学的艺术 (1868)等文章中,也从其作品中 隐现出来。波德莱尔的唯美主义美学原则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诗除了自身外并无其他目的一、诗除了自身外并无其他目的 波德莱尔十分重视诗歌的自律性,他认为诗歌应该绝对的自 治, “诗是自足的,诗是永恒的,从不需要求助于外界” 。37诗除 了表现至高无上的美之外, 没有其他需要它去完成的使命。 在他看 来,诗的本质是人类对一种最高的美的向往。因此,他宣称: “诗 除了自身外没有其他目的; 它不可能有其他目的, 除了纯粹为写诗 的快乐而写的诗之外,没有任何诗是伟大、高贵、真正无愧于诗这 18 个名称的。 ”38在此基础上,波德莱尔还进一步声明,诗不能等同 于科学和道德, 否则诗就会衰退和死亡。 他还打破了西方文学史中 真善美统一的论断,他认为“真是科学的基础和目的,它主要是要 求纯粹的智力。 善是道德追求的基础和目的。 美是趣味的唯一 的野心和专一的目的。 ”39唯美主义者都极力讴歌美的至高无上, 同时强调文艺的超功利性,波德莱尔也不例外。谈到美,波德莱尔 赞叹道:“我会很情愿地去爱她,她是神圣的,不死的。”40 在他 看来, 世界是一座应和的森林, 现象世界与本体世界之间以各种形 式的应和为沟通的桥梁,但只有本体世界才是真实的、永恒的,而 在纯粹的艺术中寻求美是追求永恒、 达到彼岸的一种途径, 也是波 德莱尔从现实的纷扰中抽离出来的途径。 因此, 波德莱尔非常重视 诗的超功利性, 他竭力反对诗变成为社会政治、 道德等功利目的服 务的工具, 他认为艺术工具论会导致诗的毁灭, 因为一种目标要求 的功能越多,它就越不高贵,越不纯粹。同时,波德莱尔还嘲讽那 些喜欢实用和道德的人在创作中常常不得要领。 当时的法国实用价 值支配一切, 许多艺术家被卷入了艺术商品化的洪流, 屈从于实用 目的而创作,波德莱尔呼吁道: “艺术家只属于他自己,他答应给 后世的只是他自己的作品。 他是他自己的君主、 他自己的教士 和他自己的上帝。 ”41 波德莱尔认为, “不规则,就是说出乎意料、令人惊讶、令人 奇怪,是美的特点和基本部分” 。42也就是说,波德莱尔把造成惊 讶看成美的本质, 惊奇能够引起人的巨大愉悦,美是一种出乎人意 料之外的艺术效果。 他竭力不让诗歌成为现实和自然的翻版, 反对 诗歌模仿日常的言行、 表达过分的激情, 他希望每一个进入诗歌领 域的客体都是经过艺术家精心处理的、超脱琐碎现实的。因此,诗 人对艺术家的表现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说: “一个人不能描 绘一切, 一切最温柔的东西和一切最可怕的东西, 从可见 到不可见,从天堂到地狱,他就不算是一位真正的诗人。 ”43 二、诗的目的就是发掘恶中之美二、诗的目的就是发掘恶中之美 19 波德莱尔宣称: “什么叫诗?什么是诗的目的?就是把善跟美 区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 ”44波德莱尔大胆地破除了传统的善恶 观,认为恶具有双重性,邪恶的土壤里也可以开出美丽的花。 “应 该按本来面目描绘罪恶 ,要么就视而不见” ,45他直率地描写传统 诗歌所不屑或不敢表现的“丑”的世界,这是波德莱尔对待艺术真 实的口号,这也是他以恶的意象入诗的直接原因。诗集恶之花 最具代表性地体现了波德莱尔的这一观点。在恶之花中,由社 会之恶、 自然之恶、 人性之恶的组合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恶的意象体 系。诗人向人们展示一个充斥着乞丐、拾垃圾者、妓女的颓败丑恶 的巴黎,他眼中的巴黎是一座充满了社会之恶的病态之城。诗集中 还出现了许多自然之恶的意象,如坟墓、腐尸、骷髅、蛇、恶魔、 幽灵、死亡,这些意象是令人厌恶的,甚至是恐怖的。此外,波德 莱尔还致力于探究人性之恶,他认为人天生就是魔鬼, “人并不理 解自己正在一秒一秒地走向完全的恶魔精神” 。46他在诗歌中大胆 地显露人的欲望尤其是情欲,表现为肉体的欣赏、变态性凶杀、同 性恋者的亲昵行为等,如入地狱的女子 、 被杀的女人 、 累斯 博斯 。诗集中运用了大量丑恶的意象、阴湿的环境描写以及变态 的人性刻画,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颠覆与反叛,完全消解了传统诗歌 理想化的审美准则。 恶之花问世后,雨果做出了这样的评价: “你给艺术的天空带来说不出的阴森可怕的光线, 你创造出新的战 栗。 ”47 波德莱尔究竟是如何发掘恶中之美的呢?所谓“发掘” ,就是 “经过艺术的表现带有韵律和节奏的痛苦使精神充满了一种 平静的快乐” 。 48当人们对“恶”作现实的、具体的思索时,是无 法产生美感的。但是, “自然丑也可以转化为艺术美,这就说明了 艺术家有描写丑恶的权利” 。 49当“恶”经过艺术的诗化后, “恶” 的意象在诗歌中改变了本身的功能,达到了形而上的高度,从而产 生了一种震慑人心的艺术魅力。读者在欣赏这些诗歌时,被其强大 的艺术力量所吸引,从而产生审美愉悦。可以这样说,事物本身是 恶的,诗却是美的, 艺术超越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