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论黑格尔的感知理论.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论黑格尔的感知理论.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论黑格尔的感知理论.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论黑格尔的感知理论.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论黑格尔的感知理论.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黑格尔的感知理论是他关于感性确定性( 感性意识) 与知觉的论述或思想。 为获得对黑格尔感知理论的充分认识,本文从其提出背景开始,结合精神现象 学与精神哲学中方法上的差异详细论述这两书中的感知理论,这两书中的 感知理论体现精神现象学的现象学与辩证法相统一的方法与精神哲学的 精神辩证法的不同,但它们都同属精神概念的辩证法。这种辩证法的逻辑与历史 相一致的原则使得其感知理论在黑格尔其他著作中有对应部分。在经过与现代感 知理论如胡塞尔、梅洛一庞蒂和皮亚杰的感知理论进行一番比较之后,我们可以看 出,由于其所蕴含的精神概念辩证法,黑格尔的感知理论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 值。 关键词:黑格尔;感知理论;精神现象学;精神哲学;现象学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h e g e l st h e o r y o fs e n s ea n dp e r c e p t i o ni sh i sd e m o n s t r a t i o no rt h o u g h to n s e n s e - c e r t a i n t y ( s e n s e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 a n dp e r c e p t i o n i no r d e r t oo b t a i naf u l lk n o w l e d g e o fh e g e l st h e o r yo fs e n s ea n dp e r c e p t i o n , t h i st h e s i sb e g i n s 、析t h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i t s b e i n gp u tf o r w a r d t h r o u g hc o m b i n i n g 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i nm e t h o db e t w e e n “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o f s p i r i t ”a n d “t h ep h i l o s o p h yo f s p i r i t ”,i td e m o n s t r a t e s t h et h e o r i e s o fs e n s ea n dp e r c e p t i o ni nt h e s et w ob o o k si nd e t a i l h i st h e o r i e so fs e n s ea n d p e r c e p t i o ni nt h e s et w ob o o k se m b o d y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t h eu n i f i e dm e t h o d so f p h e n o m e n o l o g i c a lm e t h o da n dd i a l e c t i ci n 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o fs p i r i t ”a n dd i a l e c t i c o fs p i r i ti n “t h ep h i l o s o p h yo fs p i r i t ”,b u tt h e s et w om e t h o d sb o mb e l o n gt ot h e d i a l e c t i co fs p i r i t u a ln o t i o n t h ep r i n c i p l eo ft h i sd i a l e c t i ct h a tt h el o g i ca n dh i s t o r ya r e i d e n t i c a lm a k e sh i st h e o r yo fs e n s ea n dp e r c e p t i o nh a v ei t s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p a r t si n h e g e l so t h e rw o r k s a f t e rt h ec o m p a r i n gh i st h e o r yo fs e n s ea n dp e r c e p t i o nw i t ht h e c o n t e m p o r yt h e o r i e so fs e n s ea n dp e r c e p t i o ns u c ha sh u s s e r l s ,m e r l e a u p o n t y s ,a n d p i a g e t st h e o r i e so fs e n s ea n dp e r c e p t i o n , w ec a ns e et h a t ,b e c a u s eo ft h ed i a l e c t i co f s p i r i t u a ln o t i o nw h i c hi tc o n t a i n s ,h e g e l st h e o r yo fs e n s ea n dp e r c e p t i o nh a v ei t s u n i q u ev a l u ew h i c hc a n n o tb er e p l a c e d k e yw o r d s :h e g e l ;t h e o r yo f s e n s ea n dp e r c e p t i o n ; 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o f s p i r i t ”;“t h e p h i l o s o p h yo f s p r t ”;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 l i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墨蕉堑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一期:万年多日 f 1 一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墨蕉江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墨蕉江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 ) 年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电话: 邮编: 饧 勿只 日 绪论 绪论 首先必须界定本文中“感知理论”一词的定义,国外学者艾罗尔e 哈里斯 撰写了黑格尔的感知学说一文,他所说的“感知学说”主要指黑格尔精神 哲学中的人类学的灵魂阶段的理论,而笔者在本文中把“感知理论”界定为黑 格尔关于感性确定性( 感性意识) 与知觉的论述或思想,不是针对他关于人类学 灵魂阶段中的感觉、感受等阶段的论述或思想而言。 另外,笔者在本文中还必须界定“现象学显现 这个概念,这是笔者为了区 别“现象学还原”( 或“现象学悬搁”) 、“本质还原”、“先验还原”以免引起概念 上的混淆而不得不采用的新词。胡塞尔有时把现象学还原等同于先验还原,有时 专指“现象学悬搁”或“现象学心理学的还原 ,为了避免概念上的混淆,笔者采 用学者卿文光先生的主张,本文中的“现象学还原”专指“现象学悬搁,“仅 指对近代人的自然意识的自觉搁置”。同时,笔者为明确概念上的区分,把胡塞 尔意义的本质还原界定为“把现象显现为意识的明证性本质或共相”。把他的 “先验还原”界定为“把现象显现为先验的纯粹意识的明证性即显现为一切 现象皆为纯粹意识所构造的”。笔者还同意卿先生的见解,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 中的各种意识形态之间的过渡( 如从感性确定性到知觉的过渡) 与胡塞尔的本质 还原、先验还原存在着共性,即就它们都使用了现象学方法而言存在着共性。这 种共性是,它们都是在经过现象学还原后其本质性或真理性不高的现象或本质还 原或显现为较高的,更具真理性或本质性的本质,笔者把这一还原或显现界定为 “现象学显现”,卿老师把它界定为“先验还原”,故照卿老师的这种界定,胡塞 尔的“本质还原 是属于“先验还原”的,但笔者为了明确把“本质还原 与“先 验还原”区分开来,以便使“先验还原”的概念与胡塞尔所赋予的本义相符合一 致,笔者就不得不另采取一个概念“现象学显现”来界定上述那种意义。 黑格尔的感知理论主要见于其精神现象学和精神哲学。其中精神哲 函见 美 施泰因克劳斯编黑格尔哲学新研究 m 王树人等译商务印书馆,1 9 9 0 年版第9 0 1 1 5 页 圆卿文光论作为一种先验现象学的 m 德国哲学,2 0 0 7 年卷第1 11 页 这种观点来自卿文光的论作为一种先验现象学的 笔者注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学中的“感性意识”就是精神现象学的“感性确定性”,两者内容相同,只 是论述角度有差别而已( 本文在论述感性确定性时,如未特别提出是精神现象 学的“感性确定性 ,则感性确定性概念也可同时包括精神哲学中的感性意 识在内) 。精神现象学与精神哲学存在着方法上的重大差异,这一差别主 要表现为前者的方法是精神概念的辩证法与现象学相统一的方法,后者仅是精神 概念的辩证法。故研究黑格尔的感知理论须结合黑格尔这两本著作中的感知理论, 缺一不可,方能认识全面。本文即是结合这两书方法上的不同来论述黑格尔感知 理论的。本文首先论述黑格尔感知理论的哲学史背景( 第一章) ,然后详细论述精 神现象学与精神哲学中的感知理论( 第二、三章) ,及其感知理论在黑格尔 其他著作中的对应( 第四章) ,最后是黑格尔感知理论与现代若干感知理论的比较 ( 第五章) 。 由于主客观条件限制,对国外研究状况所知有限,就目前所知,对黑格尔的 感知理论的研究分散于各种黑格尔思想研究著作及文章中。无论是著作还是文章, 就我所知,现有的对黑格尔的感知理论的研究的最大缺陷是要么只对精神现象 学的感知理论研究论述,要么只对精神哲学的感知理论研究论述,要么虽 对两者做区别,但只是简略论之,而鲜有结合精神现象学与精神哲学方 法上的区别详述这两书中的感知理论的区别及其原因的。笔者认为从精神现象 学到精神哲学,黑格尔的感知理论有所变化,表现为关于从感性确定性( 感 性意识) 到知觉过渡的论述上的变化。尽管这些变化不是根本的变化,两者都体 现了精神概念的辩证法。但研究黑格尔的感知理论必须结合精神现象学与精 神哲学,方能认识全面。 比如,国外研究黑格尔的感知理论比较著名的是斯退士( w t s t a c e ) 著的黑 格尔哲学( 鲍训吾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版) 中的相关论述,其中也谈到 了精神现象学与精神哲学中论述从感性确定到知觉过渡的差别,但未详 述其差别,未涉及到精神现象学采用精神概念的辩证法与现象学相统一的方 法而精神哲学采用精神辩证法的不同,更没涉及到其不同之原因。斯退士的 见斯退士著黑格尔哲学第4 7 5 节 2 绪论 黑格尔哲学主要论述的是哲学全书体系,而把精神现象学的思想纳入 到精神哲学的思想中,只是略为提及精神现象学而未详述之,这是较片 面的。国内学者张世英所著论黑格尔的精神哲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版) 也是受斯退士的影响,简略地提到了精神现象学与精神哲学从感性确定 性到知觉过渡的差别,其论述基本与斯退士一样,未涉及两书中上述方法的区别 及区别的原因。还有一些研究的缺陷同上,如陶秀墩著的黑格尔认识论研究( 中 国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版) ,它从主客体双重建构的角度论述黑格尔的感知理论, 几乎未涉及精神哲学而只涉及精神现象学;杨寿堪所著黑格尔哲学概论 ( 福建人民出版社1 9 8 7 年版) 则认为精神现象学与精神哲学中的感知理 论内容重复而只论述精神现象学的感知理论,省略了论述精神哲学的感 知理论。邓晓芒著的邓晓芒讲黑格尔( 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6 年版) 论述感知 理论也是只涉及精神现象学。柯小刚所著的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 研究( 同济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 对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的感性确定性 分析做了详细的解读,但此解读并没有真正抓住黑格尔的精神概念的扬弃作用, 而是强调“指示这一源初动作对于辩证的逻辑结构的奠基作用 ,事实上,这些 动作的作用乃是植根于精神概念的否定之否定运动的,相反,他甚至错误地认为 黑格尔“透露了辩证法的秘密,或者说辩证运动之否定性、否定之否定运动的真 实来源:那便是:行动、实践、生活世界 ,这完全是用海德格尔等人的现象学 的角度解读黑格尔理论,是错误的,再例如他认为写下只能保持住不 存在的东西、即瞬间的意谓 ,事实上“写下”等动作是保持不住感性的“这 一个 的,另外,柯小刚解读感性确定性时只解读精神现象学中的,而精 神哲学中的“感性意识 他提都没提,这是十分片面的。至于国内期刊上发表 的文章,也是基本没有结合精神现象学与精神哲学来论述感性确定性与 知觉的。如许景行在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 9 8 6 年第二期发表的试论黑格 柯小刚海德格尔与黑格尔时间思想比较研究【m 】上海:同济人学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0 2 页 同上第1 0 2 页 同上第9 6 页 固见本文第一二章第一节第二小节:“感性确定性”中的相关解读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尔关于认识发展阶段的划分居然完全撇开精神哲学来论述黑格尔的认识论 包括感知理论,外在原因是精神哲学的中译本2 0 0 6 年才出版。 目前的研究中出现重视精神现象学的现象学方法这一迹象,即认精神 现象学是一种现象学,并将之与胡塞尔现象学作比较,如张士英在江海学刊 2 0 0 7 年第2 期发表的现象学口号“面向事情本身”的源头黑格尔 精神现象 学卜胡塞尔与黑格尔的一点对照,该篇文章认为精神现象学从感性确定 性到知觉的过渡是面向事情本身的过程中的一小段。这是从现象学的角度研究感 知理论,是一种进步,具有新颖性。但他没有指出黑格尔的现象学的本质和根据 就是精神概念的辩证法。卿老师的论作为一种先验现象学的 一 文则更进一步从精神现象学中现象学与辩证法相统一的角度来论述,包括论 述从感性确定性到知觉的过渡,但此篇论文没有涉及到精神哲学。卿老师在此 篇论文中详细论述了精神现象学与胡塞尔意义上的先验现象学的区别,认为 精神现象学这种现象学的本质和根据是概念辩证法,其现象学方法和辩证法是 完全统一在一起的,本文接受卿文光的这些观点,进而与精神哲学进行比较, 认为精神现象学与精神哲学存在着现象学方法与精神辩证法相统一的方 法与单纯的精神辩证法的不同,并结合这种不同来论述黑格尔的感知理论在这两 书中的差异,从而对黑格尔的感知理论有更全面的认识。 另外,上述所有著作和文章对黑格尔的感知理论的研究都基本未涉及其与现 代一些重要哲学家或心理学家的感知理论的比较。只有在比较中才能更加深入了 解黑格尔的感知理论,为弥补此种缺陷,本文选取了具有重大的比较价值的胡塞 尔、梅洛庞蒂和皮亚杰的感知理论,将它们与黑格尔的感知理论进行比较研究, 这一研究凸显了黑格尔的感知理论的独特价值,此种价值主要在于这种感知理论 所蕴含的精神概念的辩证法,它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考虑到在关于黑格尔的感知理论的国内外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足,笔 者选择了“论黑格尔的感知理论 这个课题,希望通过对此课题的全面而系统的 研究,克服目前研究中所表现的不足。研究黑格尔的感知理论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黑格尔的感知理论在其认识论占有重要的地位,因为认识是从感性阶段开 4 绪论 始的,感知领域属于认识和认识能力的低级领域或阶段,是认识的基础,若对感 知领域认识不清,对认识的高级环节知性、自我意识、理性等就无法获得真正的 理解。其次,黑格尔的感知理论在黑格尔的其他著作有对应部分,黑格尔的感知 理论所使用的方法是黑格尔哲学的典型方法。因此,对黑格尔的感知理论的全面 系统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整个黑格尔哲学,以及黑格尔辩证法与现象 学等等,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意义之所在。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黑格尔的感知理论的哲学史背景 古希腊哲学的思维与存在是同一的,即未把客观的外界存在当作是在意识领 域之外与意识对立而独立存在的,故发达的感知理论不能建立起来,近代哲学自 觉意识到思维与存在的对立,故其感知理论发达,它第一次意识到自我意识的原 则。由自我意识向前发展,到黑格尔哲学,才达到精神概念的认识,黑格尔正是 用蕴含有精神概念的主客体双重建构的思想扬弃之前哲学家的感知理论的局限性 而提出其感知理论的。 本章简要论述黑格尔之前西方若干重要哲学家的感知理论及其局限性,以及 描述黑格尔的感知理论的提出思路,或者说,本章是对黑格尔感知理论的哲学史 背景的论述。在论述本章时,笔者主要参考黑格尔的哲学史讲演录第一至四 卷。 第一节近代之前的西方若干哲学家的感知理论及其局限 古希腊哲学主要是本体论,认识论居从属地位,开始意识到感性认识与理性 认识方式的区分,但没意识到其对立,最早意识到认识两阶段之区分的是赫拉克 利特,因为他区分了可感觉的东西与逻各斯,认可感觉的东西是特殊的,不能独 立存在的和变化流逝的;而认识逻各斯就是认识规律,为关于自然的认识提供根 据,因而属于理性。理性是从感觉的个别东西当中把握住普遍性。但赫拉克利特 的逻各斯概念缺乏能动性,并且他只是预感到超感性的东西或理性的东西,因而 对于逻各斯的说法也是晦涩的,不能明确地区分理性与感性的领域。 古希腊哲学家大多对理性认识持肯定态度,贬低感性认识,因为到了古希腊 哲学阶段,哲学家已开始从原始宗教、神话的表象方式脱离出来,肯定本原的存 在,把世界分为本原和非本原,因而认识上也相应有两分法,如巴门尼德的存在 论,首次抓住了思想的规定存在概念,尽管它还只是最抽象的规定。因而他 比赫拉克利特更明确地意识到感性与理性之区分,尽管这一区分在巴门尼德那里 无认识论的意义,但他能通过其存在论明确地说出这一区分。他把存在的领域当 6 第一章黑格尔的感知理论的哲学史背景 做真理的领域,通过理性可认识此领域;而感性的领域则是不存在的,不存在归 于感性,感性与理性的区分于是就表现为真理与意见的对立。巴门尼德的“存在” 这个纯概念虽把哲学提高到思想的领域,但由于其空洞性,使得对于属于理性领 域的“存在 “不能加以进一步的说明,只能说思想与存在同一而己,更不能 对感性与理性领域作进一步的区分。 到了恩培多克勒,认识论问题突出了,哲学始论述感觉问题,他主张同类相 知说,由流射物触及感官,感觉因而产生,另一方面,知识又与感觉同一,这表 明恩培多克勒并没真正区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这是因为其作为本体论的四根 说是无思想的多元论,把灵魂当做由四元素的合成,因而没有能力区分开。 阿那克萨哥拉始提出努斯概念,努斯是能动的理智,它支配一切,永恒而无 限,靠主体的认识才能把握,他把本质定位为努斯,表明其哲学在这里前进了一 步,另一方面,认识有形的自然物要借助感觉,感觉由相反者生成,他主张异类 相知说。其局限性在于,其努斯原则未贯穿到底,表现为他在解释实在时还用种 子去解释,努斯说与种子论的矛盾导致他认为思想与感性认识都能把握真理,因 而面临着矛盾。 德谟克利特认为“有两种认识:真实的认识和暗昧的认识。属于后者的是视 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是真实的认识与这完全不同。” 当暗昧的认识 再也感觉不到时,“真实的认识就参加进来了,它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感性 认识与理性认识在这里有所区分,但德谟克利特并没有认识好感性与理性的关系, 在这里缺乏独立自为的努斯原则。 智者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一反古希腊自然哲学家们认人是自然产物的传 统,确立“人是万物的尺度”此命题,此命题是说,个体的感觉是衡量万物的尺 度,事物的真实与否是通过感觉来判定的,在这里感性与理性的区别毫无意义, 因为真实与否的唯一尺度是感觉。因此,普罗泰戈拉实际上是取消了感性与理性 。 德 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 m 贺麟,王太庆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 9 5 6 年第2 6 7 页 圆北京人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1 年第5 l 页 同上第5 l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区分。 苏格拉底反对智者派的把认识看作是以个人的感觉为标准的观点,因为个人 感觉到的东西是个别的、流变的感性的东西,对于此感性的东西我们只能有意见 而不可能形成知识,认识事物的概念或普遍的本质才能形成知识,此普遍的本质 超越了感觉的特殊性,是共相。但苏格拉底还不能把共相从个别事物中完全独立 出来形成柏拉图那样的理念论,因而认识阶段在苏格拉底哲学那里也就没有明确 的细分。 柏拉图比前苏格拉底哲学前进一步,因为他能抓住思想中的规定事物的 概念,即共相,并且他把苏格拉底的认识事物的概念的原则贯穿到底,即把事物 的概念从个别事物中完全独立出来,形成其理念论,因而在认识论上认识阶段就 有了更加明确的划分,此划分即“四线段喻”的思想,世界分为可感世界与可知世界, 可感世界由低到高分为影像与影像之原本即具体事物,而可知世界由低到高 分为数学理念与伦理理念。与上述四个领域对应的灵魂的四种功能由低到高依次 为:猜想、相信、推论和理智,前两者属于感性认识,后两者属于理性认识,柏 拉图认为,纯粹的感觉不会产生任何知识,知识是关于理念的知识,只有理念才 是真实的,而理念是不能被感官所发现的,而是通过理性才能认识的,理念是真 实客观的,并非仅仅“我”对事物进行分类,理念自身是独立于我的心灵而存在的。 感性事物的真实本质即理念,但获得关于理念知识的途径却非感觉,而是理性。“对 于任何一类事物,除了适用于它的概念以外,我们什么也不知道 ,我们对事物 所说的总是一些词,而每一个词都是表示一个概念。我说在我面前有一个白色的、 硬的,平面的东西,它叫纸,但纸的这些谓词都是概念而己,而这些谓词皆为纸 的性质,但纸本身是什么呢? 一个概念不是一个特定的事物;不是感性的这一个, 它是普遍的类,是共相,如白的、长方形的等皆为共相,只有类或共相才 是真实的,纸无非是许多共相的聚集,这纸不是我们想象之物,而是存在于心灵 之外,我们也须承认理念或共相是客观独立于我的心灵而存在的,此客观的共相 国 英 w t 斯退七著黑格尔哲学 m 鲍训吾译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第6 页 8 第一章黑格尔的感知理论的哲学史背景 柏拉图称之为理念。 上述的过程有点类似于黑格尔的从感性确定性到知觉的过渡的思路,因为知 觉也是认识到事物之共相,由此,感性确定性的真理在于认识到共相,因而提高 至知觉。但是,由于柏拉图的“理念 的抽象性,使得他对于感性、知性、理性 的关系没能详细推出,没能使辩证法贯穿彻底,也就不能把感性、知性、理性推 出来,具体表现为他只是用四线段喻这种比喻方式形象地说明各认识能力。 亚里士多德哲学比柏拉图哲学深一步,因为有“潜能”、“现实 等更高级的 哲学概念,故他能从灵魂方面考察人的认识能力,把灵魂分为三类,依次为营养 灵魂、感觉灵魂与理智灵魂。后二者属于认识论,他把感觉灵魂分为三种,即感 觉、欲望和位置移动,感觉大致相当于感性认识,感觉灵魂的这三种功能为人与 动物所共有,但他未区分动物的感觉与人的感觉。感觉的对象是外物,即个别物, 是偶然的感性个别物,其接受的只是对象的形式而非质料。他提出蜡块说,即感 觉机能不能脱离感官而存在,它在外物的作用下,感官按接纳到的可感形式排除 质料。感觉的局限在于感觉不告诉任何事物之所以然,要把握事物一般本质,则 是理智,而人区别于动物在于人有理智灵魂。“所谓理智,指灵魂用来思索和判断 的部分”,理智又分为能动的理智与被动的理智,被动理智指思维的能力,但它 不能脱离肉体而存在,在接受对象而思维时才是现实存在。被动理智是与感觉、 知觉相关的理性,大致相当于知性,赋有处理感觉材料的功能。而从感觉上升到 被动理智,要借助于归纳认识普遍。但被动理智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其对象是 表象,表象是以往知觉在心灵中的沉淀。理智之另一种为能动理智,它思想自身, 不与别物混杂,即思想思想它自己,以自身为对象,这大致相当于理性。 亚里士多德上述感觉、被动理智、能动理智的认识论划分就大致相当于感性、 知性、理性三阶段的划分,这显然受柏拉图哲学的影响,其超越柏拉图之处在于 他提出潜在到现实的发展的概念,来规定感觉、被动理智和能动理智的这三种认 识能力。但终因其未自觉意识到思想与存在明确对立( 这是整个古希腊哲学的局 回 英 w t 斯退十著黑格尔哲学 m 鲍训吾译石家序:河北人民出版社,1 9 8 6 年第6 - 7 页 雪苗力田主编古希腊哲学 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 l 版社。1 9 8 9 年第4 9 2 页 9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限性) ,其认识论尚不发达。表现之一就是他不能区分感觉与知觉等。 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化时代的哲学的感知理论没有多少新东西,这时期的 感知理论主要有伊壁鸠鲁的感觉主义的准则学,在他的哲学那里,判定真理的标 准只有三类:感觉、预见和情感。理性是没有地位的,因为理性也是完全来自感 觉的。这时期的感知理论的另一代表是是新柏拉图主义代表人物普罗提诺的感知 理论,普罗提诺把柏拉图的理性思辨神秘化,认为把握最高的“太一 不是靠知 性而是靠出神的直觉,因为知性是对有限的东西的认识能力。但他继承柏拉图贬 低感觉的倾向,认为感觉是从世界灵魂流溢出来的,而这种流溢就是一种堕落, 是灵魂化为肉体的步骤。其神秘主义的哲学没有给理性、知性应有的地位使得其 感知理论不甚发达。 哲学到了中世纪阶段,存在着思想与存在的二元化过程,但主要考察神的领 域,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因而认识论还没彰显出来,其感知理论也没有多少新 东西,主要代表是艾克哈特的感知理论,艾克哈特和新柏拉图主义一样有神秘主 义的倾向,他认为神是不能用言语形容的,是不可规定的,认识分为感性、理性 和超理性三阶段,理性相当于西方哲学史上的知性阶段,超理性是神秘的感觉, 只有超理性才能把握上帝。 中世纪哲学到近代哲学的过渡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能从神学束缚中摆脱出来,又有思想与存在二元化的本体论基础,因而能有更完 善的感知理论。这时期的感知理论的代表是尼古拉库萨的感知理论,他认为认 识是精神整体的活动,由低到高表现为感性、想象力、知性、理性这四种能力, 感性是借助感官接受外部刺激的能力,是一切认识的开端,想象力把感觉结合起 来形成整体印象,知性就是在分离、区分、分析中思维,并进行判断和推理,理 性能发现对立面统一,是一种综合与直观,在理性直观中,灵魂与上帝达到一致, 主客体的对立消失。在这四种能力中,较低的能力是较高能力的基础,不同的认 识能力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依赖的,构成一个认识整体或系统。尼古拉库萨 哲学中的这四种认识能力比较接近黑格尔认识论中感性意识、知觉、知性与理性 这四种认识能力。虽然尼古拉库萨没有能力把这四种能力逻辑地推演出来,但 1 0 第一章黑格尔的感知理论的哲学史背景 其感知理论对近代哲学的感知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二节黑格尔之前的近代西方若干重要哲学家的感知理论 及其局限 经中世纪哲学的思想与存在的二元化,到了康德之前的近代哲学阶段,哲学 己意识到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对立,也自觉到了感性和理性的对立,这是 近代哲学认识论转向的基础,因此,近代哲学能集中于考察认识论,其认识论也 就十分发达,主要有经验论与唯理论两派,后者强调理性认识;而前者强调感性 认识,认为一切认识源于感觉经验。第一次区分了感觉、知觉的是洛克,他本着 经验论原则即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的原则,认为经验分为外部经验与内部经验, 前者指由外部的客观事物作用于感官引起之感觉,如色、香、味等等;后者是心 灵反省观念,包括知觉、思想、怀疑、信仰、推论、认识、意愿等。感觉是外部 事物作用于感官引起的,而知觉则是人的内感知,属于心灵反省观念,是对自己 心灵内部的知觉。他认为思维只是从经验、观察中派生出来的,只是简单观念外 在地比较结合而已,因而其局限性在于缺乏理性思维的能动性,只是把思维还原 为感觉知觉经验。 巴克莱继承并改造了洛克经验论的基本原则,将可感知物与事物本身看作是 同一的,认识的对象即观念,分为三种观念,一为“由感官印入的观念 ,一为 “由于注意人心的各种情感和作用而感知的观念 ,一为“借助于记忆和想象 即混合、分解或简单地表象那些由于上述方法而认识的原始观念而形成 的观念 ,前两者为感觉观念,第三种为通过组合与分解感觉观念所形成的观念。 所有这些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因而感觉事物的存在在于被感知,即是说, 一切事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其局限性与洛克一样,此感知理论缺乏理性的内 容,没明确回答知觉与表象的本质是什么,感觉、知觉和对于感知的推理在思维 活动中纠缠不清,并不能把握住思想。 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巳卜卷 m 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1 年第5 0 2 页 。劂上第5 0 2 页 o 同上第5 0 2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种感知领域的细分要到休谟感知理论那里才得到明晰,因为休谟认识论能 把经验论原则贯穿到底,是最彻底的经验论,只有此种经验论才能够对知觉有详 细论述。其知觉概念是十分广义的概念,泛指一切意识经验,它分为印象和观念, 印象与观念的差别在于强烈、生动程度不同,只是量的差别,前者指比较生动之 知觉,即当下所生的感觉、情感和情绪等生动活泼的知觉,包括感觉印象与反省 印象,感觉印象是直接产生于心中,而我们并未意识到产生之原因,而反省印象 出现于感觉印象之后,由感觉印象得来,但产生于相关观念之前。知觉的另一种 即观念,为印象在心中之摹本,在记忆、想象中的再现,即印象在思维和推理中 的微弱意向,是心灵反省感觉运动的比较不生动、不活泼之知觉。可见,他把感 觉纳入到知觉概念中,感觉只是知觉中的印象中的一种而已,是最原始的,最先 产生的,知觉中的其他种类都来源于感觉印象,因而一切观念或知识最终来源于 感觉印象,印象与观念的关系只是原本与摹本的关系而已,并没有质的差别,只 有量的差别。其局限在于他抹杀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质的差异,这归根结底是 因为他仍然把理性、思想还原为感觉,这也是其根本局限。另外,由于其经验论 固有的局限性,其认识论如洛克一样缺乏思维的能动性,因其认为因果联系只是 习惯性联想,普遍性在知觉中找不到,+ 必然性被他看成是偶然的、毫无思想的东 西。 在唯理论派方面,其创始人同时也是近代哲学的创始人笛卡尔反对经验论认 为知识来源于感觉经验的原则,认为清楚明白的知识只能源于与生俱来的天赋观 念,感觉是靠不住的,只有理智才能认识事物之本质。他把观念分为三种:一为 天赋的,一为从外面来的,一为我自己制造出来的;对应三种心理功能,前者出 于纯粹理智,第二种出于感觉,后者借助于想象;其中后二者大致相当于洛克所 说的外部经验与内部经验,只不过笛卡尔承认有脱离感觉的天赋观念,而经验论 者不承认。笛卡尔虽然建立起自我意识的原则,使知识在自我意识中得到内在明 证,而直接的感性的确定性是无任何必然性的( 这一点为黑格尔所继承) ,从而使 哲学建立于确定性的基础上,但其自我意识还不是具能动创造性的自我意识,因 而还不能把上述三种机能内在地推演出来,只是以朴素的方式论述,而天赋观念 1 2 第一章黑格尔的感知理论的哲学史背景 这个名词并不能概括精神的本性,还只是从经验中取得思维内容,因而不能蕴含 有概念的推演,具体表现是不能把身心亦即存在与思维用理性原则统一起来,其 身心二元论有克服不了的矛盾。 斯宾诺莎克服了笛卡尔二元论的矛盾及其非思辨性,把思维与存在统一起来, 统一于“实体 的概念中,因而其哲学蕴含有实体性的原则,思维具有普遍者的 意义,他把认识方式或知识种类分为三种:一、感性知识,是意见或想象,是从 个别性之直接经验得来的泛泛的感觉经验知识,二、理性知识,即推理得到的知 识,三、直观知识,是理智对事物本质直接把握得来的知识;三者一级比一级高。 这就是其认识论之三分法。其局限在于其“实体”概念一是缺乏主观性的自我意 识这一环节,二是缺乏能动性,使得他没有能力对三种认识能力之间进行必然地 推演。 莱布尼茨正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此局限,引入其个体性原则,提出单子论及 其感知理论,他认为知觉是单子本身的属性,我们的一切思想都来自自己内部而 非感觉给予,否定了经验论之基本原则,因为单子的基本属性是知觉,单子之变 化是一种知觉向另一种知觉的变化与过渡。其知觉概念是十分广义的概念,连植 物以至无意识的无机物都有知觉,只不过是微知觉,因为它们的单子有最不清晰 的“微知觉”。动物就有较为清晰的知觉与记忆,动物的灵魂也只是感性灵魂,这属 于感性认识,人的意识具有更清晰的知觉和自我意识,有统觉与理性,即理性认 识。他把认识统一于单子的知觉,因而连人在沉睡昏迷状态中也有模糊的知觉。 这样,他取消了各种意识的质的区别,把其差别归结于知觉的明晰程度。莱布尼 兹的知觉概念是最广义的概念,不同于经验论者的知觉,经验论者的知觉在莱布 尼兹看来只是感觉的东西。认识毫不来源于感觉,他主张天赋观念论,因为任何 单子本身具有知觉,故知觉是心灵内在具有的,是内在知觉,为一切事物本身所 具有,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人本身就包含一些概念的原则潜在于心中,借助感觉 这一机缘才使潜在变为现实。莱布尼茨的上述感知理论有其局限性,原因在于它 建立于单子论基础上,虽认单子有能知觉的特征,即能动的理智特征,但没详尽 发挥这种理智特征,使得单子的知觉过程与人的认识过程并没有自在自为地统一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起来,此局限导致单子有意识的知觉过程并不出现必然的联系,这是认识论的失 败,即是说,他并没必然地推演出各认识能力之间的关系。 近代哲学的思维与存在之对立在认识论上表现为感性和理性的对立,克服此 对立,融合经验派与唯理派则是康德的任务。哲学史上虽在古希腊哲学就有认识 过程之阶段的划分思想,但首次对这些阶段的十分详尽而明确的论述则是康德的 认识论,“我们的知识起源于内心的两个基本源泉,其中第一个是感受表象的能力 ( 对印象的接受性) ,第二个是以这些表象来认识一个对象的能力( 概念的自发 性) 。感性是接受的能力,为接受外物刺激获得直观表象之能力,为感性知识 提供素材,而知性是自发性,在于思维感性对象,本身却不提供感性对象,知性 与感性质料结合,通过纯知性范畴的综合使普遍必然性的知识得以可能。而认识 的第三个阶段理性把知性所得到的经验加以最高的综合统一,但对于认识只有消 极的意义。 在感性中,决不仅仅只有被动接受刺激之能力,同时也有对诸多印象进行综 合统一的主动构造能力,而此综合统一的主动构造则来源于纯粹的直观,即先天 的直观形式时间空间把主观的感觉质料综合统一为现象,形成感性表象,此感性 表象并非真正的知识,为什么呢? 因为感性虽有一定的能动的主动构造能力,但 毕竟感觉材料只是被动地接受来的,具有偶然性、个别性与杂多性。另外,感性 的先天时空形式不能形成真正的判断,感性的作用只是为更高的认识能力知性进 一步提供认识之质料,而知性比感性高级,因其能对感觉材料进行综合与统一, 借助十二先天范畴,即纯知性范畴,使之对感觉材料形成真正的判断,因而构成 真正的知识。可见,感性与知性是不可分离的,感性只能直观不能思维,知性只 能思维不能直观,感性只为认识提供素材,知性为认识提供概念,判断和形式,“思 维无内容是空的,直观无概念是盲的 ,只有两者结合,才形成知识,因而回答 了先天综合判断如何可能的问题。遗憾的是,康德对知觉( w a h m e h m u n g ) 论述相 对少,他把知觉和感觉看成是并列的能力,知觉是和感觉同时存在的,“知觉是经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 】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a s 0 ,b 7 4 圆同上a s i ,b 7 5 1 4 第一章黑格尔的感知理论的哲学史背景 验性的的意识,也就是在其中同时存在着感觉的这样一种意识”,知觉并非是独 立的认识能力,康德的知觉在认识论上没有独立的地盘。 康德的感知理论的局限性在于他对认识各阶段只是经验地予以接受,其感性、 知性、理性的区分只是按心理学的方式直接列举,而非根据概念逻辑必然地推演 它们,在先验阐明中,认为数学命题先天出现,这些命题借助的时空形式可从直 观里得到,而不是通过知性和概念得出,他对于时空形式的本性没有阐述清楚, 因为他缺乏概念、没有逻辑必然地推演它们。关于知性范畴,他还没辨证地推演 这些范畴,只是从普通逻辑学中经验地现成接受这些范畴。 费希特在某种程度上克服康德的上述局限,他发展了康德对认识能力的演绎, 对理论认识能力的演绎主要见于其著作全部知识学的基础中的“表象的演绎 这一部分。康德没真正论证认识能力的统一性与必然性,费希特提出这是他知识 学的任务,费希特把康德的范畴体系改造为辩证发展的模式,不是从形式逻辑中 引出范畴,而是从先验自我中推演出的,自我的认识能力也是由自我的活动所推 出来的,理论自我认识活动包括感觉、直观、想象力、知性、判断力与理性几个 阶段。先验自我首先不可能是直接看到的,只能通过自我设立非我间接地看到自 身,因而自我需要一个反思,此反思带来限制,受到限制的情感,即感觉,自我 又对感觉结果进行反思,把感觉的结果呈现为外来的东西,即自我第二个反思, 即直观,对直观进行反思,模拟再造直观的结果,即想象力的作用,自我又对想 象力结果进行反思,于是意识有其思维活动,此即知性,它固定此前的认识结果, 知性把其想象力之产品变为实在的东西,即成为客体的非我。费希特与康德一样, 知觉概念并没有在其哲学中占有独立地盘。 因而从感觉到知性的过程是自我的演绎过程。从而是哲学史上第一次对认识 过程的辩证演绎过程,即从一种认识能力经辩证发展成为高级的认识能力。这深 深地影响了谢林与黑格尔。但费希特此种演绎还是具有外在性,因为费希特认为 感觉的发生需外来的阻碍才获得自身之感觉质料,自我始终受对立物非我所 牵制,自我设立非我,非我作为偶然的外在东西对自我限制才产生认识活动,知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 】邓晓芒译,杨祖陶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b 2 0 7 1 5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识的两个因素,自我与外在的非我,仍是分离的,认识能力只是外在、形式地推 出,非自己本身之推演,这是因为他没有把自我的原则“理解为理念”或精神, 仍把它“理解为我们在寻求知识的活动中的意识”,停留于自我意识的“主观性 形式上 。 谢林扬弃费希特的自我概念,费希特的“自我”还需设立非我使之对立才产 生认识过程,而谢林的“t l 我”既创造了感性质料,又创造先天概念,两者都来 源于自我的活动,在创造性直观中得到统一,自我的绝对同一原则使自我与非我 的对立消除,但这个原则不是通过概念理解,而是通过理智直观,因而理智直观 的活动贯穿其整个认识论。“谢林为克服康德费希特的形式主义,把认识的发展作 为自我的理智直观活动不断上升的直观级次的发展,以此来解决直观和概念的关 系问题。 他把认识活动看做自我意识内对立不断发生又不断同一的过程,自我 意识一方面有一种主体意识的限制作用,另一方面有一种是客体意识的被限制, 二者综合统一于自我意识,因而主客的对立成了推动认识活动之动力,而认识正 是主客对立不断发生又不断解决的无穷序列,此序列中主体返回客体的过程即理 论认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从原始感觉到创造性直观,从创造性直观到反思, 从反思到绝对意志活动,其中,这三个阶段的过渡即理智直观活动不断上升的直 观级次之发展。首先,自我直观到自身受限制,未意识到此限制由自我意识活动 产生,不把自己直观为对象,此种有限制之直观即感觉,因自我是为自身而受限 定,那么感觉活动必须再成为对象,通过第三种活动直观活动克服感觉的原 始矛盾即自我在感觉中受限制又竭力摆脱限制的矛盾。此第三种活动是第二 级次之直观即创造性直观,是一种理智的直观,它在自觉之我和自在之物之 间产生一产物,即现象。创造性直观分为外直观和内直观,即空间与时间,在此 阶段中,感觉的主体性己变成自我之对象,在空间中表现为实体,在时间中表现 为偶性,此两方面分离时构成同一个对象之活动,即“原因”与“结果”。因果性同时 德 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 m 贺瞵,王太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7 8 年第3 1 2 页 o 同上第3 1 2 页 同 :第3 1 2 页 陶秀墩黑格尔认识论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第9 6 页 1 6 第一章黑格尔的感知理论的哲学史背景 设定时成为交互作用,由此推演出了知性的范畴,然而自我要真正达到对自身的 直观,要通过第三级次活动,即自由的反思的活动,反思阶段产生了概念,通过 抽象、判断,范式,使意识与对象由此达到同一。 可见,谢林上述三个阶段大致相当于感性、知性、与理性,完全由自我意识 通过理智直观建立起来,感性质料的先天根据皆源于自我之活动,从而克服康德 的形式主义,并且克服费希特自我的活动需要有外来的非我的阻碍来发生认识活 动的缺点,费希特哲学中的认识能力还只是形式地、外在地按目的推出来,非自 我建构之结果,而谢林就克服了费希特这种形式主义,其辩证法为理智直观的辩证 法。 其局限性在于,主客的绝对同一还不是精神,还只是理智直观的同一,理智 直观的同一只不过是空洞抽象的同一,理智直观还只是具有偶然性而不是必然性 的,似乎只有少数天才才具有,这与哲学的普遍性不符。谢林认认识能力是按自 我的理智直观的不断上升的直观级次的发展,级次的差别还只是量的差别,因而 认识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