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湖北地区西汉墓出土陶器初探.pdf_第1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湖北地区西汉墓出土陶器初探.pdf_第2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湖北地区西汉墓出土陶器初探.pdf_第3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湖北地区西汉墓出土陶器初探.pdf_第4页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论文)湖北地区西汉墓出土陶器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随葬品是古代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地区汉化过程随葬陶器的演变 和组合特征经历了由以仿铜礼器为主向生活化的模型明器为主体的转变过程,体 现了该地区先民在丧葬礼俗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变化轨迹。不仅境内不同区域之间 因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的不同而呈现出一定的区域特征,而且其与周边地区西汉 墓出土陶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该地区陶器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面貌,从一个 侧面反映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历史进程。 全文共分五个部分 1 前言对湖北地区西汉墓葬的发现与研究概况作以总结; 2 将变化快、特征明显的典型陶器分成仿铜礼器、实用器和模型明器三大类 进行类型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域内西汉墓分为三期五段,即西汉早期前后段、 西汉中期前后段和西汉晚期,初步建立该地区西汉墓的年代框架; 3 对该地区鄂西北地区、江汉平原地区和鄂东地区三个不同地理区域内的陶 器特征进行比较,以襄樊为中心的鄂西北地区的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存在共同 性,但地方特征也比较明显。江汉平原地区则保留了较浓厚的楚文化因素。鄂东 地区除反映出楚、汉、秦等文化因素外,它在一定程度上也继承了长江下游地区 东周时期吴越文化的文化因素形成了地域性文化: 4 关中地区西汉墓陶器在西汉早期对周秦之制继承较多,出现较早的仓、灶 等模型明器也对周边地区的陶器形制及其组合特征存在较大影响,同时,该地区 在承袭传统礼制的过程中也吸收了周边地区丧葬习俗的因素,如博山炉顶形器在 关中也有发现等。而湖北地区,由于处于楚旧地,对楚文化因素有较多继承。封 建礼制的影响在远离政治中心的湖北则比京畿地区要弱的多。仿铜礼器组合在该 地区的较早消失正是这一历史现实的具体体现; 5 通过对湖北地区陶器特征的总结和与关中地区的对比,可以看出西汉时 期,各地区的丧葬礼俗呈现出一定的区域性牡征,但统一性是整个葬制的主线特 征,各地葬制发展的不平衡状况,正是对其传统的继承在总的统一性基础之上表 现出来的个性特点。及至西汉末至东汉时期,这种葬制的区域性不平衡状况己经 基本消失。 关键词:陶器演变区域特征历史进程 a b s t r a c t t h ef u n e r a r yo b j e c t sw e l et h ei m p o r t a n tp a r t so fo u ra n c i e n t b u r y - c u l t u r e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c o m b i n a t i o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f u n e r a r yp o t t e r yo b j e c t si nh u b e i ,w h i c he x p e r i e n c e df r o mi m i t a t i n gt h e c o p p e rs a c r i f i c i a lv e s s e l sp r i m 撕l yt om o d e lf u n e r a r yo b j e c t sa st h em a i n b o d y , m a n i f e s t e d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p r o g r e s so ft h ef u n e r a ld e c o r u ma n d c u s t o m sa n dt h ei d e o l o g ya s p e c t si nt h i sl o c a la r e a n o to n l yh a v e d i f f e r e n ta r e a sac e r t a i nl o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d u et ot h ed i f f e r e n th i s t o r i c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a n dg e o g r a p h i c a lp o s i t i o n ,b u t a l s ot h e yh a v eac e r t a i n d i f f e r e n c ec o m p a r e dw i t he a r t h e n w a r eu n e a r t h e di nw e s t e r nh a r td y n a s t y t o m b so f p e r i p h e r a ll o c a la r e a s t h i sl o c a la r e a se a r t h e n w a r ew h i c hh a v e d i f f e r e n ta p p e a r a n c e si nd i f f e r e n t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 ,a l s or e f l e c t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o u rm u l t i - n a t i o n a l i t i e su n i f yc o u n t r yf r o mo n e s i d e t h e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p a r t s 1 p r e f a c e i ts u m m a r i z e dt h ed i s c o v e r ya n dr e s e a r c ho fw e s t e r nh a n d y n a s t yt o m b si nh u b e i 2 i nt h i sc h a p t e r , w es t u d i e ds o m et y p i c a lp o t t e r yo b j e c t s o nt h i sb a s i s , w ea r r a n g e d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t o m b sb y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i nt h i s a r e a ,a n d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er u l eo f 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t o m b s 3 c o m p a r e d w i t l lt h e p o t t e r y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r e ed i f f e r e n t g e o g r a p h i c a lr e g i o n s i nt h i s a r e a ,w es u m m e du pt h er e g i o n a l c h a m c t e r i s t i e s 4 c o m p a r e dw i t h t h e p o t t e r yo fw e s t e r n h a nd y n a s t yt o m b so f p e r i p h e r a ll o c a la r e a 8 ,w ec o n c l u d e d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a sw e l la st h e r e a s o no f 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5 c o n c l u s i o n k e yw o r d s :p o t t e r yo b j e c t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r e g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 h i s t o r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前言 湖北省地处我国中部,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分别属于江夏、武陵、南阳 和南郡四郡。由于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当时的经济和文化都相当发达。而 曾是楚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江陵,在西汉时期又是全国的重要商业中心之 一,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了重要作用。 墓葬作为内涵丰富的丧葬习俗的集中体现,是最能反映文化传统的考古遗存 之一,而“丧葬制度作为一种文化因子,已渗透到( 汉) 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积 淀成为封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1 西汉墓遍及湖北省全境,经考古发掘的已有 十余个县市,近五百多座墓。其中较为重要的有罗州城遗址周围对面山等七个墓 地,襄阳王坡墓地,当阳岱家山墓地以及江陵凤凰山、张家山、毛家园,宜昌前 坪和葛洲坝,宜城楚皇城,襄阳擂鼓台一号墓,光化五座坟,云梦睡虎地和大坟 头,黄岗太平寺,鄂城钢厂等,并且发现了大批内容丰富的竹简牍和木简牍,年 代最早、保存最好的男尸,以及数量众多的精美漆器等珍贵文物,对研究西汉时 期湖北地区的历史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湖北地区西汉墓葬受秦文化的影响和对楚文化的继承使得湖北地区西汉墓 葬形成了集秦、楚、汉三种文化因素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墓葬文化。这一特征典 型地表现在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品两个方面。陶器又是该地区西汉墓出土随葬品中 数量最多,组合与形制变化最明显的随葬品种类。因此,对湖北地区西汉墓葬出 土陶器的系统分析,对于我们了解该地区历史和物质文化的发展历程不无裨益。 一、湖北西汉墓的发现与研究 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也是汉民族形成的重要时期。西汉时 期,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并立局面、秦朝残暴的统治都已结束,在政治统一、经济 逐渐复苏繁荣的形势下,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各个地方性文化不断融合,丧葬礼 俗便是其中重要的一方面。汉承秦制,“但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则明显保留有周代 的传统和楚文化的因素,在丧葬礼制方面的表现,则尤为突出。”“这一特征在 曾为楚地的湖北地区表现尤为明显。 【1 】韩国河: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第4 页 1 ( 一) 自然环境与历史沿革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东西跨经度1 0 8 。2 1 - - 1 1 6 。0 7 , 南北跨纬度2 9 。0 5 - - 3 3 。2 1 ,面积为1 8 5 ,8 9 7 平方公里,属亚热带季风气 候。全省光照较为丰富,热量资源比较充足,气温偏高,霜冻期短,年平均温度 为1 6 一1 7 。东邻安徽,南接江西、湖南,西连四川,西北接陕西,北界河南。 它正好处在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西、北、 东三面被山地和丘陵环绕,中南部为低湿平原,略呈盆地之势。大致以光化( 老 河口) 经南漳到宜昌一线为界分为鄂东、鄂西两大部分。 西部为鄂西山地,其中又以长江为界,分为由秦岭东段、武当山、大巴山东 段等山脉组成的鄂西南山原。鄂西北山地群峰耸立,海拔均在1 0 0 0 米以上,森 林密布;鄂西南山原山高谷深,一般海拔虽然也在1 5 0 0 米左右,但是山顶平广, 具有高原性山地特征,适合旱作农业的经营。 鄂省东部是以长江、汉水冲积而成的江汉平原为主体。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河网交织,湖泊密布,堤垸纵横,历史时期以来就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富庶之地。 江汉平原的东部受地质构造的影响,在与河南、安徽两省之间由大洪山和大别山 组成鄂东丘陵地区,在与湖南、江西两省交界处有幕阜山构成的鄂东南丘陵。“ 图一一溯匕: 洲卿盘葺竭 【2 1 韩国河:秦汉魏晋丧葬制度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 9 9 9 年,第5 0 页 f 3 】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3 版,第2 3 3 2 3 4 页 2 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湖北活动。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全省已发 现4 0 0 多处。其中最为著名的京山屈家岭遗址嘲,年代晚于仰韶文化而早于龙山 文化,距今约4 0 0 0 多年。据文献记载,在湖北境内,商代有楚( 今南漳荆山) 、 卢( 今襄樊) 、彭( 今房县) 、庸( 今竹山) 等封国旧。在今武汉市黄陂区的地 方发掘的盘龙城脚,四周有夯筑城垣,城内有大片宫殿遗址,城外有作坊遗址和 墓葬区,出土大批精美的铜器,是我国迄今在长江流域发现最早的商代古城之一。 湖北省是古代楚文化的发祥地。春秋战国时期,楚是当时湖北境内疆域最大的国 家。楚国在长达8 0 0 多年历史中,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秦统一天下后,分全国 为4 6 郡,郡下设县。楚作地名,重了秦始皇父亲的名讳,遂改以荆山( 今南漳) 之“荆”称之,后来湖北多称荆,有时合称荆楚。 西汉时,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 3 州。湖北主要部分属荆州。三国时期直至西 晋统一全国后,湖北境内大部分地区仍为荆州所辖。北宋初年,以洞庭以北至荆 山,西包沅澧二水之地,置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之名即由此始。元代将 湖北的东南部和湖南、广西划为湖广行省。明代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清 康熙3 年,分湖广省为左右布政使司。6 年,湖广左司改为湖北省,沿袭至今。 ( 二) 西汉墓葬的考古发现及研究现状 湖北地区东周时期为楚国政治中心区域,战国晚期后段( 公元前2 7 8 年) 为 秦所占,汉代主要为南郡、江夏等郡辖地,经济较为发达,是全国重要的商业中 心之一。因而,汉墓分布较广,其中西汉墓发掘数量较多,约发掘有五百余座, 集中发现于江陵、云梦、宜昌、襄阳、老河口等地。这一地区,不仅西汉墓葬数 量多,且保存较好,随葬品丰富,特别是常伴有简牍出土,因而为人们所重视。 相应地,分期编年的研究也多侧重于西汉。 截至2 0 0 7 年,涉及该地区西汉墓葬的发掘报告主要有襄阳王坡东周秦汉 墓m ,当阳岱家山楚汉墓啪,罗州城与汉墓。1 ,荆州高台秦汉墓 【4 j 向绪成:t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第1 版,第2 6 8 2 1 3 页 【5 l 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 9 5 9 年第1 版 【6 1 张之恒等:夏商周考古,南京大擘出版社,1 9 9 5 年1 0 月第1 版,第5 8 6 3 页 【7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襄阳王坡东周秦汉基,科学出版社,2 0 0 5 年第1 版 【8 l 湖北省宜昌博物馆:当阳岱家山楚汉墓。科学出版社,2 0 0 6 年第1 版 【9 】9 黄冈市博物馆等:誓罗州城与汉墓,科学出版社,2 0 0 0 年第1 版 3 1 0 j 荆门罗坡岗与子陵岗i n l e 这些发掘报告公布了十几个西汉墓葬比较集中 的墓地资料另外,湖北地区西汉墓葬的发掘简报也相当丰富,如宜昌前坪战 国两汉墓 “4 ,( 1 9 7 8 年云梦秦汉墓发掘报告“”,( 1 9 8 6 - 1 9 8 7 年湖北房县松 嘴战国两汉墓发掘报告 1 4 j 湖北襄樊余岗战国至东汉墓葬发掘报告e t s 襄 樊余岗战国秦汉墓地二次发掘简报n 町,湖北房县松嘴战国两汉墓地第三、四 次发掘报告“n ,光化五座坟西汉墓e t a 老河口市百花山西汉墓清理简报 1 9 1 ,湖北襄樊郑家山战国秦汉墓,江陵岳山秦汉墓l 2 1 ,江陵凤凰山 一六八号墓嘲,随州市孔家坡墓地m 8 发掘简报嘲,湖北枣阳市沙河南 岸汉墓的清理嘲,湖北秭归东门头汉墓与宋墓清理简报嘲,云梦龙岗秦 汉墓地第一次发掘简报嘲,湖北云梦龙岗秦汉墓地地二次发掘简报口力,谷 城过山战国西汉墓葬伽,荆门市瓦岗山西汉墓嘲,丹江口市肖川战国两 汉墓葬,湖北襄阳法龙付岗墓地发掘简报 a f t宜都陆城发掘的一座西 汉墓葬简报嘲,沙市东郊汉墓清理简报嘲,襄樊团山卞营墓地第二次发 掘咖,枝城乱葬岗古墓第二次发掘简报d 町,湖北襄阳邓城韩岗遗址汉唐 【1 0 l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等:荆州高台秦汉墓,科学出版社2 0 0 0 年第l 版 【1 1 l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荆门罗坡岗与子陵岗,科学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版 【1 2 l 湖北省博物馆:翟宜昌前坪战国两汉墓,考古学报1 9 7 6 年第2 期 【1 3 l 湖北省博物馆:9 1 9 7 8 年云梦秦汉基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 9 8 6 年第4 期 【1 4 l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 9 8 6 一一1 9 8 7 年湖北房县松嘴战国两汉墓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 9 9 2 年第2 期 【1 5 l 襄樊市博物馆:瑶湖北襄樊市余岗战国至东汉墓葬发掘简报,考古学报1 9 9 6 年第3 期 【1 6 】襄樊市博物馆:襄樊余岗战国秦汉墓第二次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 0 0 3 年第2 期 【1 7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t 湖北房县松嘴战国两汉基地第三,四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 9 9 8 年 第2 期 【1 8 】湖北省博物馆:光化五座坟西汉墓,考古学报1 9 7 6 年第2 期 【l9 】老河口市博物馆:老河口市百花山西汉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1 9 9 6 年第3 期 【2 0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襄樊郑家山战国秦汉墓,g 考古擘报1 9 9 9 年第3 期 【2 l 】湖北省江陵县文物局等:江陵岳山秦汉墓,考古学报2 0 0 0 年第4 期 【2 2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汉墓,考古学报1 9 9 3 年第4 期 【2 3 l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譬随州市孔家坡m 8 发掘简报,文物2 0 0 1 年第9 期 【2 4 l 鬟湖北阜阳市沙河南岸汉墓的清理,誓考古2 0 0 1 年第6 期 【2 爿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誓湖北秭归东九头汉墓与宋墓清理简报,江汉考古2 0 0 2 第3 期 【2 6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云梦龙岗秦汉基地第一次发掘简报,t 江汉考古1 9 9 0 年第3 期 【2 7 1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l 云梦龙岗秦汉墓地第二次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 9 9 3 年第l 期 【2 8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谷城过山战国两汉墓葬,江汉考古1 9 9 0 年第3 期 1 2 9 】荆门市博物馆:荆门市瓦岗山西汉墓,江汉考古1 9 8 6 年第1 期 【3 0 】湖北省博物馆等:丹江口市肖川战国两汉墓葬,江汉考古1 9 8 8 年第4 期 【3 1 】囊石复线襄樊考古队:湖北襄阳法龙付岗基地发掘简报,叠江汉考古2 0 0 2 年第4 期 【3 2 1 宜昌地区博物馆等:宜昌陆城发掘的一座西汉墓葬简报,江汉考古1 9 8 9 年第2 期 3 3 】沙市博物馆:誓沙市东郊汉墓清理簿报,江汉考古1 9 8 2 年第2 期 【3 4 l 囊凳市考古队:襄樊团山卞营基地第二次发掘,江汉考古2 0 0 0 年第2 期 1 3 5 l 宜昌市博物馆:枝城乱葬岗古墓第二次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 9 9 5 年第3 期 4 墓葬 嘲,湖北黄州汪家冲西汉墓葬口玎,丹江口市玉皇庙汉晋墓发掘简 报) 矧,巴东县西滚口古墓葬2 0 0 0 年发掘简报臼帕,( 1 9 9 2 年辛冲汉墓发掘 简报) 嗍, 襄樊王寨许家岗墓群发掘 4 1 1 襄阳竹条汉代墓葬、窑址发掘 h 叮,武汉市新洲技校汉墓发掘简报嘲,襄樊彭岗汉墓群发掘简报m ,襄 樊长虹南路汉墓清理简报晌,武昌县金1 1 1 汉晋墓发掘简报m ,秭归卜 庄河古墓发掘简报啪,老河口市柴店岗西汉墓葬,襄樊市高庄墓群第 三次发掘,襄樊市高庄墓群发掘报告删,湖北黄州太平寺西汉墓发掘 哪! ,湖北麻城栗山岗战国秦汉墓清理简报嘲,关沮秦汉墓清理简报嘲, 湖北江陵凤凰山西汉墓发掘简报嘲,湖北荆沙市瓦坟园西汉墓发掘简报 嘲,湖北随州市城北西汉墓嘲,湖北襄樊市毛纺厂汉墓清理简报m ,远 安孙家岗古墓发掘简报删,湖北襄樊市岘山汉墓清理简报璐蚰,荆门市子 陵岗古墓发掘简报删,湖北襄阳马集、李食店墓葬发掘简报 6 1 3 ,试论涪 陵小田溪墓地的分期与时代,嘲湖北云梦西汉墓发掘简报等约公布了 5 0 0 多座西汉墓葬。这一大批墓葬资料的公布为我们研究湖北地区西汉墓葬的分 期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襄阳邓城韩岗遗址汉唐墓葬,江汉考古2 0 0 2 年第2 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黄州汪家冲西汉墓葬,江汉考古1 9 9 8 年第2 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鬈丹江口市玉皇庙汉晋基发掘简报,江汉考古 2 0 0 1 年第1 期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工作0 - :巴东县西凄口古墓葬2 0 0 0 年发掘简报, 武汉市博物馆等:9 1 9 9 2 年辛冲汉墓群发掘简报,程江汉考古1 9 9 6 年第4 期 囊樊市考古队:襄樊王寨许家岗墓群发掘,江汉考古1 9 9 9 年第4 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完所等:襄阳竹条汉代墓葬窑址发掘,江汉考古2 0 0 0 年第1 期 武汉市新洲县文物管理所等:武汉市新洲技棱汉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 9 9 8 年第3 期 襄樊市考古队:襄樊市彭荔汉墓群发掘简报,江汉考古2 0 0 0 年第2 期 襄樊市考古队:襄樊长虹南路援墓清理简报玑g 江汪考古1 9 9 9 年第4 期 武汉市考古队等:武昌县金口汉晋墓发掘简报, 宜昌地区博物馆等:秭归卜庄河古墓发掘报告,江汉考古1 9 9 1 年第4 期 老河口市博物馆:湖北老河口市棠岗两汉墓葬,考古2 0 0 1 年第7 期 襄樊市考古队襄樊市高庄基群第三次发掘。l 江汉考古2 0 0 6 年第1 期 襄樊市考古队:襄樊市高庄墓群发掘报告,江汉考古1 9 9 9 年第4 期 黄州古墓发掘队:湖北黄州太平寺西汉墓发掘,江汉考古1 9 8 3 年第4 期 武汉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湖北省麻城栗山岗战国秦汉墓清理简报,鬈考古1 9 9 0 年第1 1 期 湖北省荆州市周粱玉桥遗址博物馆:l 关沮秦汉墓清理简报,文物1 9 9 9 年第6 期 长江流域第二期文物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湖北江陵风凰山西汉墓发掘简报,誓文物1 9 7 4 年第6 荆州市博物馆:湖北荆沙市瓦坟园西汉基发掘简报,考古1 9 9 5 年第1 1 期 随州市博物馆:湖北随州市域北西汉墓,考古1 9 8 9 年第8 期 襄类市博物馆:湖北襄樊市毛纺厂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 9 9 7 年第1 2 期 宜昌市博物馆等:远安孙家岗古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 9 9 9 年第l 期 襄樊市博物馆:湖北襄樊市岘山汉墓清理简报,考古1 9 9 6 年第5 期 荆门市博物馆:簟荆门市子陵岗古墓发掘简报,江汉考古1 9 9 0 年第4 期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湖北襄阳马集,李食店墓葬发掘简报,鬈江汉考古2 0 0 6 年第3 期 蒋晓春:试论涪陵小田溪墓地的分期与时代,江汉考古2 0 0 2 年第3 期 湖北省博物馆:( ( 1 9 7 8 年云梦秦汉墓发掘简报,考古学报1 9 8 6 年第4 期 5 硒”诣曲蚰札鸵拈”如n记吼卯诣鼬种n以以 目前所能见到的对湖北西汉墓葬做出专门系统研究的文章不多,但文章中关 于该地区西汉墓诸多方面的学术观点都为我们在此方面的系统研究提供了有益 的帮助,如:陈振裕在湖北西汉墓初析洲中,对湖北地区建国以来发现的西 汉墓葬做出了初步总结和归纳,就西汉墓葬的墓葬形制、随葬品类型与年代分期 提出了独到的见地,并据此对西汉各期物质文化的发展、文化特征以及湖北西汉 墓与长沙、洛阳等地的西汉墓葬作出了简要的比较研究,得出了学界广为认同的 结论。在他的另一篇文章湖北考古的世纪回顾呻 中,他对湖北地区西汉墓 又作出了高度概括,使得我们对西汉墓葬在湖北地区的发现情况和研究现状得以 有了整体认识。陈平的浅谈江汉地区战国秦汉墓的分期和秦墓的识别问题嘲 一文对宜昌前坪“西汉墓”断代作出了甄别,并对判定江汉地区西汉墓的三条标 准作出了较有说服力的探讨。 二、湖北汉墓陶器的基本形制及演变 湖北地区西汉墓葬出土陶器的发展变化基本符合秦末至两汉随葬陶器演化 的一般规律,大致经历了由随葬陶礼器为主向生活化的实用器和模型明器发展的 过程。由于其历史文化背景的特殊性,该地区陶器在组合和器类、器型上又体现 出一定的地方特色。 ( 一) 湖北西汉墓出土陶器概况 建国至今,正式刊物出版、发表的发掘报告、简报共公布了约五百多座湖北 地区的西汉墓资料,出土陶器达数千件之多。就其用途而言可分为仿铜礼器、日 用器和模型明器三大类,其性质实为专门随葬死者的冥器,应无实用价值。 陶器的陶系以泥质灰、褐陶为大宗,占随葬陶器的8 5 以上,其中又以泥质 灰陶为主,夹砂灰、褐、红陶和泥质红、褐陶器不多,所占比例约略相当。在这 批陶器中有少量陶质仿铜礼器的器表饰有一层黑衣。烧制火候普遍不高。不少器 物仍呈现土坯色,或外表为烧造后的颜色,而内芯仍呈现土坯色。这些特征都反 映出其作为随葬用品而不具实用价值的特性。陶器的硬度较低,以致很多陶器在 出土时破碎严重,整理时无法修复。因此,有些报告中也称之为“软陶”。 【64 】陈振裕:湖北西汉墓初析,文博,1 9 8 8 年第2 期 【6 5 】陈振格:湖北考古的世纪回顾与展望,考古2 0 0 0 年第8 期 【6 6 】陈平:薯浅谈江汉地区战国秦汉墓的分期和秦墓的识剐问题,江汉考古1 9 8 3 年第3 期 6 陶器的制作方法主要有轮制、模制和手制三种。一般器身、器型较大的陶器 和器盖多用轮制。器物的装饰如铺首衔环、耳、足、纽等轮制方法难以操作的多 用模制。而一些小型器物如汲水瓶、灶上所置之釜、甑等则用手制。 器物的纹饰和装饰方法相对较为简单,仿铜礼器和部分日用器、模型明器的 器表大多素面为主,或以弦纹装饰,双耳罐、垂腹瓮和模型明器仓的器身均饰绳 纹,并问以抹痕。在装饰方法上,前者为轮制旋转所致,后者则是用模板或卷绳 的木棍拍印而成。仅有少量陶灶的灶面装饰有刻划或戳印的几何纹,如圆圈纹、 三角纹等。在一些早期墓的陶器中也有少量黑衣陶的黑衣上涂绘的红彩装饰图 案,但由于大部分保存不好而难以窥其全貌。 从这些己公布的材料看,湖北地区西汉墓葬随葬的陶器主要器类有鼎、盒、 钫、壶、盘、匝、豆、罐、瓮、鍪、茧形壶、蒜头壶、斗、鼷壶、灯,小盒、灶、 釜、甑、仓、井、汲水瓶、熏炉、熏壶、饼、瓿、碗、盂、勺、耳杯、斗、钵、 匕、板瓦、盆、器盖、洗、磨、猪圈、猪、鸡、狗、鸭、鹅、马、牛、鸟、吊瓶 等近5 0 种,还有一些器表饰釉的釉陶器。 ( 二) 陶器基本形制及演变 建国以来公布资料的湖北地区西汉纪年墓6 座。江陵凤凰山一六八号墓, 葬于汉文帝十二年( 前1 6 7 年) 五月十三日,九号墓葬于汉文帝十六年( 前1 6 4 年) ,十号墓葬于汉景帝四年闰九月二十一日( 前1 5 3 年) ,毛家园一号墓葬于 汉文帝十二年八月( 前1 6 8 年) ,张家山二四七号墓出土竹简历谱,在汉惠 帝元年( 前1 9 4 年) 条下记有“病免”,证明墓主人年事已高,当死于吕后时期 或稍晚一些时间m ,荆州高台m 1 8 葬于文帝前元七年嘲。这6 座纪年墓的发现为 湖北地区西汉初年至文景时期墓葬的年代分期树立了标尺。但是文帝之后的年代 分期,尚无纪年墓资料。因此,关于湖北地区西汉墓年代分期,仍有必要作分析 探讨。 目前,湖北西汉墓出土的铜器,以西汉初年居多,而文景时期与中晚期的铜 器都很少,因而西汉墓的铜器尚难于排出年代早晚的分期图表。西汉墓葬出土的 陶器,不仅因年代而其陶器组合不同,而且墓葬的类别不同其陶器组合也不同, 【6 7 】陈振裕:湖北西汉基初析,文博,1 9 8 8 年第2 期 f 6 8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等:鬈荆州高台秦汲墓,科学出版社,2 0 0 0 年第1 版 7 因此,在进行年代分期研究中我们并不是将各种组合全部列出,而是将常见的、 早晚型式变化明显的陶鼎、盒、壶、钫、罐、瓮、盂、灶、仓、井等进行比较分 析,并将他们归为仿铜礼器、日用器和模型明器三类予以介绍: 1 、仿铜礼器 包括鼎、盒、壶、钫等。 鼎根据底部特征之不同可分为四型。 a 型:平底,蹄足。依其腹部和底部之区别可分两个亚型。 a a 型:大平底,直腹微鼓。依蹄足特征变化可分五式。 i 式:三兽蹄足较高,足端稍外撇。茅草山m 2 5 :2 4 ,平底内凹弧,泥质 灰陶,腹部有旋削棱数道,通高1 9 、口径1 4 4 、腹深7 2 厘米( 图二一,1 ) 。 h 式:蹄足变矮,足端向外曲撇。鲰鱼嘴m 1 7 :1 1 ,夹砂橙黄陶,通高1 6 7 、 口径1 7 、腹深8 厘米( 图二一,2 ) i 式:腹变浅,蹄足扁薄略向外撇。对面山m i o :8 ,泥质浅黄陶,通商 1 7 2 、口径1 6 、腹深5 8 厘米( 图二一,3 ) 。 式:腹更扁浅,直蹄足。鲰鱼嘴m 2 7 :8 ,通高1 6 、口径1 5 2 、腹深6 厘米( 图二一,4 ) 。 v 式:蹄足较小,剖面呈外圆内平半圆形,足上有三条凸棱。付家山m 5 : 1 7 ,泥质浅灰陶,通高1 5 8 、口径1 7 2 、腹深7 5 厘米( 图二一,5 ) 。 需踊饼勰涮 2345 耐瓣厨骈四 67 89 1 0 图二一西汉墓出土a 型陶鼎 1 a a i 式( 茅草山m 2 5 :2 4 )2 a a i i 式( 鲰鱼嘴m 1 7 :1 1 )3 a a i i i 式( 对面山m 1 0 :8 ) 4 a i y 式( 鲰鱼嘴m 2 7 :8 ) 5 a a v 式( 付家山m 5 :1 7 ) 6 x b i 式( 茅草山m 1 7 :3 ) 7 a b l i 式( 茅草山m 6 :1 9 ) 8 x b i i i 式( 鲰鱼嘴m 2 2 :7 ) 9 a b i v 式( 茅草山m g :1 ) 1 0 a b v 式( 陈家大地m i :5 ) a b 型:小平底,弧腹斜收。分五式。 i 式:三蹄足较高,斜弧腹较深。茅草山m 1 7 :3 ( 图二一,6 ) 。 i i 式:三蹄足变矮,弧腹加深,蹄足向外略弧撇。茅草山m 6 :1 9 ,通高1 9 2 、 口径1 5 2 、腹深9 8 厘米( 图二一,7 ) m 式:斜腹小平底,三蹄足较矮鲰鱼嘴m 2 2 :7 ,夹细砂褐陶,通高1 5 8 、 口径1 6 a 、腹深8 2 厘米( 图二一,8 ) 式:三蹄足略向外曲撇,腹变浅。茅草山m 9 :l ,泥质灰陶,通高1 2 4 、 口径1 4 5 、腹深6 5 厘米( 图二一,9 ) v 式:平底略圜,三蹄足弧曲。陈家大地m 1 :5 ,通高1 9 7 、口径1 8 、腹 深1 0 8 厘米( 图二一,1 0 ) 。 丹田同回 58 国网骨q 6 9 帮仰国 3 4 7l o 图二二西汉墓出土b 型陶鼎 1 b a 型i 式( 王坡m 4 8 :8 ) 2 b a 型i i 式( 王坡m 7 6 :4 ) 3 b a 型i i i 式( 对面山m 9 :5 ) 4 b a 型i v 式( 茅草山m 1 5 : 8 ) 5 6b b 型i ,i i 式( 王坡埘1 :5 1 4 1 0 5 :5 ) 7 b b 型 i i i 式( 茅草山m 1 9 :2 ) 8 b c 型i 式( 茅草山m 2 1 :2 ) 9 b c 型i i 式( 茅草山m 1 6 :6 ) 1 0 b e 型i h 式( 茅草山m 8 : 8 ) b 型:圆底,蹄足。根据盖与腹部特征之不同可分三个亚型。 b a 型:球面盖,斜弧腹。可分四式。 i 式:上腹壁较直,下腹缓收,深腹,蹄足直立。王坡m 4 8 :8 ,泥质褐陶, 残高1 4 6 、口径1 6 3 、腹径1 8 4 ( 图二二,1 ) 。 l l 式:器体变高,蹄足略向外曲撇。王坡m 7 6 :4 ,泥质褐陶,残高1 5 2 、 口径1 6 8 、腹径1 9 6 ( 图二二,2 ) 。 i n 式:蹄足变矮,外撇。对面山m 9 :5 ,泥质灰陶,通高1 5 2 ,口径1 6 6 、 腹深6 4 厘米( 图二二,3 ) 。 9 式:腹变浅,蹄足矮而粗,外撤更甚茅草山m 1 5 :8 ,泥质黄褐陶,通 高1 6 、口径1 6 、腹深6 4 厘米( 图二二,4 ) b b 型:覆盘状盖,深直腹。可分三式 i 式:三蹄足直立,蹄足较矮,盘状盖较浅。王坡m 5 1 :5 ,泥质灰褐陶, 通高1 2 6 、口径1 6 3 、腹径1 8 6 厘米( 图二二,5 ) 式:整体矮胖,腹较深,矮蹄足,弧盘状盖变深。王坡m 1 0 5 :5 ,泥质黑 衣褐陶,通高1 8 2 、口径1 5 2 、腹径1 8 8 厘米( 图二二,6 ) 。 i 式:更矮胖,深腹,矮蹄足,盘状盖顶部隆起。茅草山m 1 9 :2 ,泥质黄 陶,通高1 3 9 、口径1 8 4 、腹深6 2 厘米( 图二二,7 ) b e 型;覆碗式盖,圈足形盖纽,深腹。分三式: i 式:盖较高,呈深腹碗状。茅草山m 2 1 :2 ,泥质黄褐陶,通高1 8 、口径 1 6 、腹深8 8 厘米( 图二二,8 ) 。 式:子口变窄,腹变浅。茅草山m 1 6 :6 ,泥质红褐陶,通高1 7 6 、口径 1 8 6 、腹深8 厘米( 图二二,9 ) 。 l i i 式:覆碗状盖更浅,器体较扁。三蹄足内聚。茅草山m 8 :8 ,泥质黄陶, 通高1 5 2 、口径1 7 6 、腹深5 6 厘米( 图二二,1 0 ) 。 丽翩衙讲回 l 23 4 图二三西汉墓出土c 型陶鼎 1 c 型i 式( 王坡g l o g :8 ) 2 c 型i l 式( 王坡m 3 9 :2 ) 3 c 型i i i 式( 王坡9 1 2 6 :2 ) 4 c 型i v 式( 王坡9 1 6 2 :1 1 ) c 型:器体宽扁,圜底,宽扁状柱足。依其腹和柱足的变化可分四式。 i 式:器体扁平,浅腹,大平底略弧,柱足高宽扁。王坡m 3 9 :2 ,残高1 9 6 、 口径1 7 6 、腹径2 1 2 厘米( 图二三,1 ) 。 i i 式:柱足变短,腹变深,下腹弧壁急收成尖圜底。王坡m 1 0 9 :8 ,泥质褐 陶,残高1 9 6 、口径1 8 4 、腹径2 1 2 厘米( 图二三,2 ) 。 i i i 式:深腹下垂,凸圜底,柱足较矮,横断面呈半圆形。王坡m 1 2 6 :2 , 泥质黑衣褐陶,通高1 7 2 、口径2 0 8 、腹径2 4 2 厘米( 图二三,3 ) 。 式:深折腹,尖圜底,釜形鼎,柱足粗短,断面呈梯形。王坡m 1 6 2 :1 1 , 1 0 泥质灰陶。通高1 7 、口径1 5 2 、腹径1 9 6 厘米( 图二三,4 ) 。 盒依其有无圈足可分两型 a 型:有圈足。可分四式 i 式:整体较高,上腹较直,下腹至底部急收王坡m 6 7 :7 ,泥质红褐陶, 通高1 8 2 、体高l o 8 、口径1 8 8 、圈足径9 6 厘米( 图二四,1 ) 式:整体变矮胖,器体上腹微弧,下腹弧壁内收。襄樊郑家山m 3 7 :3 , 泥质黑陶,口径1 7 2 、底径1 2 、通高1 5 6 厘米( 图二四,2 ) 式:器体宽扁,上腹微弧,中腹以下斜壁内收襄樊郑家山m 3 1 :3 ,泥 质黑陶,口径1 8 8 、底径8 4 、通高1 4 8 厘米( 图二四,3 ) 。 式:盒盖无圈足,整器宽扁。襄阳王坡m 1 2 6 :l ,泥质黑衣灰陶,通高 1 4 6 、体高9 、口径1 9 2 、圈足径1 0 厘米( 图二四,4 ) 。 田 o l234 图二四a 型陶盒 1 a 型i 式( 王坡m 6 7 :7 ) 2 a 型i i 式( 襄樊郑家山m 3 7 :3 ) 3 a 型i i i 式( 襄樊郑家山m 3 1 :3 ) 4 型i v 式( 襄阳王坡m 12 6 :1 ) b 型:无圈足。可分五式。 i 式:器体上腹较直,下腹弧壁内收,整体较方正。襄樊许家岗m 2 8 :l , 泥质灰褐陶,口径1 6 8 、底径8 、通高1 4 8 厘米( 图二五,1 ) 。 式:上腹弧壁更甚,下腹弧壁内收,整体更矮胖。襄樊长虹南路m 2 :7 , 口径1 6 4 、底径9 6 、通高1 0 6 厘米( 图二五,2 ) 。 i i i 式:腹壁弧壁内收,整器变宽扁。随州孔家坡m 8 :2 2 ,口径1 8 8 、通高 1 3 厘米( 图二五,3 ) 。 o eo 5 2 34 图二五b 型陶盒 1 b 型i 式( 襄樊许家岗m 2 8 :1 ) 2 b 型i i 式( 襄樊长虹南路m 2 :7 ) 3 b 型i i i 式( 随州孔家坡m 8 :2 2 ) 4 b 型i v 式( 当阳岱家山m 1 0 5 : 9 ) 5 b 型v 式( 襄樊高庄m 7 :2 6 ) 式:整体更宽扁,盒盖呈圜底盘状当阳岱家山m 1 0 5 :9 ( 图二五,4 ) 。 v 式:折腹,下腹斜壁内收成平底,盒盖呈尖圜底盘状。襄樊高庄m 7 :2 6 , 口径1 6 8 、底径l o 、通高1 4 8 厘米( 图二五,5 ) 。 钫依项之不同形制可分两型。 a 型:尖顶覆斗形盖。折直口,方凸鼓腹,方圈足。茅草山m 3 - 2 ,泥质灰 陶,通高3 7 、口径1 0 6 、腹径2 1 8 厘米( 图二六,1 ) b 型:覆斗形盈顶。可分四式。 i 式:方口外侈,溜肩,鼓腹,平底,方圈足。整体瘦高。云梦大坟头m 2 - 3 ,口长1 1 5 、圈足长1 4 5 、通高3 7 厘米( 图二六,3 ) 襄阳王坡m 4 8 :2 ,泥 质褐陶,通高3 7 - 2 、口边长1 1 1 、底边长1 4 厘米( 图二六,2 ) 。 式:长鼓腹微下垂。随州孔家坡m 8 :5 ,口径1 1 2 、通高3 6 8 厘米( 图 二六,4 ) 。 式:垂腹,高圈足,平底。房县松嘴m 6 2 3 ,泥质黄灰陶,口径1 2 8 、 腹径2 l 、通高4 0 厘米( 图二六,5 ) 式:鼓腹较甚,粗短径,圈足变矮。整体粗短。襄阳王坡m 5 1 :4 ,泥质 黑衣红褐陶,通高3 8 2 、口边长1 2 4 、底边长1 4 2 厘米( 图二六,6 ) 。 壶子母口,束颈,鼓腹,圈足, a 型有圈足。分四个亚型。 a a 型:整体较小。平折沿,溜肩, 图二六 ,b 型陶钫 la 型( 茅草山m 3 :2 ) 2 b 型i 式( 襄阳王坡m 4 8 :2 ) 3 b 型i 式( 云梦大坟头m 2 :3 ) 4 b 型i i 式( 随州孔家坡m 8 :5 ) 5 b 型i i i 式( 房县松嘴m 6 2 :3 ) 6 b 型i v 式( 襄阳王坡m 5 l :4 ) 上承盖。依圈足之不同可分三型。 浅弧盘状盖。依器身和盖的变化分三式。 i 式:盘口极浅,细长颈内束,溜肩,圆鼓腹,圜底,深圈足稍窄。襄阳王 坡m 1 5 7 ;4 ,泥质黑衣褐陶,通高3 2 、口径1 0 4 ,腹径1 7 2 、圈足径1 2 4 厘米 ( 图二七,1 ) 式:浅盘口,细束颈,圆鼓腹略垂,圜底近平,浅圈足。对面山m 6 :1 , 圈足圆弧,泥质浅黄陶,通高2 8 、口径1 2 2 、腹径2 1 2 厘米( 图二七,2 ) 。 i 式:浅盘口,微束颈较粗短,溜肩,垂鼓腹,圜底,浅圈足较宽。鲰鱼 嘴m 2 5 :1 7 ,夹细砂灰陶,通高4 1 2 、口径1 5 2 、腹径2 8 厘米( 图二七,3 ) 。 69 图二七a 型陶壶 1 a 型i 式( 襄阳王坡m 1 5 7 :4 )2 a 型i i 式( 对面山 m 6 :1 ) 3 a 型i i i 式( 鲰鱼嘴m 2 5 :1 7 ) 4 a b 型i 式( 襄 阳王坡m 1 7 1 :1 ) 5 b 型i i 式( 草林山m 1 2 :2 3 ) 6 b 型i i i 式( 襄樊团山卞营m 9 :9 ) 7 c 型i 式( 襄阳王坡 m 1 0 9 :1 0 ) 8 a c 型i i 式( 襄樊余岗l m 5 :1 ) 9 a c 型 i i i 式( ) 1 0 a d 型( 襄阳王坡m 3 5 :1 6 ) a b 型:整体较大。粗短颈,圆肩,大圆鼓腹,圜底,深宽圈足,浅弧盘状 盖。肩部有兽面铺首衔环。依其器身与盖的变化可分三式。 i 式:侈口,长颈内束较甚,溜肩,鼓腹。襄阳王坡m 1 7 1 :1 ,夹砂黑衣 灰陶肩、中腹分别饰三、两道凹弦纹。通高约5 0 、口径2 2 2 、腹径3 8 、圈足径 2 0 4 厘米( 图二七,4 ) 。 i i 式:浅盘口,口沿内侧内敛,细束颈稍短,圆肩,鼓腹略下垂。草林山 1 3 邪7冯。强4 函啻 蛋。:峦 m 1 2 :2 3 ,泥质浅黄陶,通高5 0 、口径1 9 4 、腹径3 7 6 厘米( 图二七,5 ) 式:盘口,颈较粗短,溜肩,扁腹襄樊团山卞营m 9 :9 ,泥质红陶。 肩、腹各饰二、一道凹弦纹,下腹饰横绳纹。口径1 7 6 、底径1 7 6 、通高3 4 4 厘米( 图二七,6 ) a c 型盘口,长颈微束,颈壁较直,圆肩,圆鼓腹。依其颈部、腹部、圈 足之变化可分三式 i 式:盘口较浅,细长颈。襄阳王坡m 1 0 9 :1 0 ,下腹及底残,泥质黑衣褐 陶,承子口浅弧盘状盖,素面残高2 6 、口径1 0 8 厘米( 图2 二七,7 ) 式:泥质灰陶,盘口较深,粗颈,腹外鼓较甚,圜底,宽圈足较深。襄樊 余岗l m 5 :l ,泥质褐陶,上中腹分饰两周凹弦纹,下腹及底饰绳纹。口径1 7 6 、 圈足径1 7 2 、通高3 7 2 厘米( 图二七,8 ) 。 i 式:长束颈变短粗,圆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