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垃圾产生和分类的生态哲学分析.pdf_第1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垃圾产生和分类的生态哲学分析.pdf_第2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垃圾产生和分类的生态哲学分析.pdf_第3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垃圾产生和分类的生态哲学分析.pdf_第4页
(科学技术哲学专业论文)垃圾产生和分类的生态哲学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从生态哲学视角研究垃圾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的方法。作者对垃圾的 不同界说进行了考察,并提出自己的垃圾概念。文章分析了垃圾的本质特征及垃 圾功能转移的瓶颈垃圾分类问题。 本文从循环经济、生态伦理和减轻消费主义压力三个方面分析了垃圾分类的 历史必然性,明确了垃圾分类在垃圾消纳中的作用。 本文指出由于居民环境意识不够、社会协同不足及相关法规不健全是垃圾分 类未能实施的障碍。并通过挖掘人性方面的原因、经济方面的原因及管理方面的 原因来深入探讨上述障碍的根源。 在对垃圾分类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之后,本文提出了垃圾分类机制的建 设框架。认为应通过教育为主的动力机制、社区为主的组织机制、制度为主的保 障机制、权益为主的激励机制和回收利用为主的协同机制来对垃圾分类事业进行 全方位的促进和建设。 关键词:垃圾垃圾分类生态哲学循环经济 a b s t r a c t t h i sa r t i c l ea n a l y s i st h er e a s o n so f g a r b a g ed i l e m m aa n d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t h r o u g h t h e a s p e c t o fe n v i r o n m e n t p h i l o s o p h y i t c o n t r a s t st h ed i f f e r e n c eo fs e v e r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 sa n dg i v e san e w v i e w i te x p o u n d st h ee s s e n t i a le a r m a r ko f g a r b a g ea n d t h el i m i t a t i o no f g a r b a g ef u n c t i o n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g a r b a g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d i s c u s st h eh i s t o r yn e c e s s i t yo fg a r b a g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f r o mt h r e e a s p e c t so f r o t a t i o ne c o n o m y , e n v i r o n m e n te t h i c sa n dr e l i e v et h ep r e s s u r eo fc o n s u m e d o c t r i n e i tp o i n to u tt h ei m p a c to f g a r b a g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i nd i s p o s a l t h e r ea r et h r e eo b s t a c l e so fg a r b a g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t h e ya r et h ea b s e n c eo f c i t i z e n a w a r e n e s s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l a c ko f t e a m w o r ko f s o c i e t ya n dt h es c a r c i t yo f l e g i s l a t i o n a n de x p l a i nt h eh u m a n i t y , t h ee c o n o m y a n dt h em a n a g e m e n ti st h es o u r c e o f 山eo b s t a c l e s a tt h eb a s eo fp e d e s t a lv i e wo fg a r b a g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t ot a b l ea p r o p o s a lo fg a r b a g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f r a m e r e g a r d se d u c a t i o na st h em a i n a s p e c t o fi m p e t u s m e c h a n i s m ,r e g a r d s t h e c o m m u n i t y a st h em a i n a s p e c t o f o r g a n i z a t i o nm e c h a n i s m ,r e g a r d s t h e s y s t e m a st h em a i n a s p e c t o fu n d e r t a k e m e c h a n i s m ,r e g a r d t h er i g h ta st h em a i na s p e c to f i n s p i r em e c h a n i s m a n dr e g a r d st h e r e c l a i ma st h em a i n a s p e c to f c o o p e r a t i o n m e c h a n i s m k e y w o r d s :g a r b a g eg a r b a g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e n v i r o m e n tp h i l o s o p h y r o t a t i o ne c o n o m y 前言 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迫使人们全面反思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生活方式,可持续发 展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垃圾问题是环境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与人的 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目前,人们在解决垃圾问题时,比较多地是考虑在技术层面 上如何收运、焚烧、掩埋、堆肥等实践问题,而垃圾问题的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关 系问题。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不但要靠技术的进步,更要靠人类哲学的反思。 本文试图从生态哲学的角度出发,分析垃圾之所以成为问题的原因,考证人们对 待垃圾的态度和根源,论述垃圾分类的历史必然性,并初步构建垃圾分类机制的 框架。 借鉴工业生产污染源头治理的思路,在家庭中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的做法 在国外已有了较好的实践。在我国,由于经济的迅速而不平衡的发展,垃圾问题 日益严重。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根本之道。如何面对垃圾分类的客观障碍, 建立相应的垃圾分类机制,使垃圾分类能够尽早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是本文的重 点内容。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在于提出了垃圾一词的生态哲学涵义,分析了垃圾的本质 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垃圾分类的历史必然性。对于垃圾分类的障碍和 产生这些障碍的原因,本文也给出了比较全面的论述。 垃圾产生和分粪的生态哲学分析 1 绪论 1 1 问题与背景 般说来,人们对垃圾的态度普遍来说是疏于关心的,这是一种正常的态度 毕竟,我们有那么多重要的或有趣的事情吸引着我们的视线。垃圾,还是免 谈吧。在我们扎紧垃圾袋的封口,非常潇洒地把它抛进垃圾箱的时候,通常自欺 欺人地认为垃圾问题已经解决了。但现在这种眼不见心不烦的态度必须改变,因 为垃圾已经确确实实成了一个问题。比如某天你想从钢筋水泥丛林的城市中逃 出去透透气,你看到的先是铁路沿线那绿树枝头随风招展的塑料袋,仿佛地狱的 鬼卒在摇旗呐喊。等你到了梦想中那湖光山色秀美的天堂,是水面那千奇百怪的 漂浮物取代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吟唱。你扫兴而归,城市与城市之间连绵不 绝的垃圾山和城市中某一个三不管角落的垃圾村将毫不客气地闯入你的视线。你 不由长叹一声:垃圾,我能把你扔到脑后,但我能不转身吗? 埋吧,可填埋场的 选址一天比天让人们头疼;烧吧,可二恶英的魔魇让人谈烧色变;堆肥,这是 一个聪明的法子,可谁敢放心使用那蕴含着相当多毒素的垃圾肥昵? 实践己敲响 了警钟:如果不加分类而妄图一劳永逸是不能解决垃圾问题的。 诚然,垃圾问题已经到了应该引起我们全面关注的时候了。作为我们改造自 然的物证,垃圾以一种另人厌恶又无奈的骚扰呼唤着我们对自身的反省,我们究 竟是要一种什么样的生活? 垃圾问题既然来源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就只能通过 我们每个人切实的努力来加以解决。 在我们驾乘着物质文明的巨轮滚滚前行的时候,垃圾问题恰如冰山一角,已 然浮出海面。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物品在线性经济的末端自然而然地变成垃圾需 要处理,另方面,许许多多垃圾的成分是如此之复杂己远远超出了大自然循环 净化的能力。在世界各国,尽管地理环境、社会制度、经济条件和生活习惯不同, 城市废物的产量或成分也存在较大差异,但是城市废物的产量都在持续增长,废 物成分也日益庞杂,大量难处理物进入混台收集过程,垃圾对城市环境的威胁越 来越明显。致使城市公共卫生问题异常尖锐突出,垃圾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环境公 害问题。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垃圾威胁下的的世界,那就是“拥塞”。 垃圾产生和分类的生态哲学分析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目前以垃圾为专题的论著并不多见,但在环境哲学相关的论著中常有部分章 节提到固体废弃物的内容。这些论述分属两种截然相反的阵营。一种论点支持通 过循环再生利用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双赢,比如在康芒纳的著作与地球和平共处 一书中,通过大量详实的数据及实验事例来说明垃圾分类对于垃圾问题重要性。 支持这一观点的还有李赶顺的文章浅析日本“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实施及其 方策,它介绍了当前日本“环之国”的循环经济的成功运行。另一种观点却比 较极端,它以硬绿一书中的论点为代表,认为市场已经证明了垃圾分类的做 法是没有前途的。 内贝尔在环境科学一书中曾经探讨过垃圾分类是否经济的问题,并提出 一个公式: 重复利用的损益= 回收物资的价值 + 取代其它方法后节省下来的费用 一分类收集和回收的费用 在这本书中,内贝尔以一个真正的科学家的冷静与客观分析了环境与经济之 间的关系。告诉我们解决环境问题有赖于其方法的经济性。其实环境学与经济学 是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的出发点之一即是对资源稀缺性的认识。在谈论环境的时 候,对经济应该是扬弃而不是批判或者回避。而且,作者以发展的观点指出,上 述重复利用公式中的因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地价和运输用的燃料费用日益 增加、填坑处理的费用的逐步上升,回收物资的价值将会随供需关系的变化而增 减。这本书虽然成书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但由于我国的经济比美国落后大约 几十年,书中论述的情况恰恰是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情况。 1 9 9 9 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由周文萍、连惠幸翻译的由美国威廉 拉什杰和库伦默菲合著的垃圾之歌。这本书可以视为以垃圾问题为专题的开 山之作。总的来说,作者的态度是比较客观的,从他的研究方法上我们就不能不 承认美国人在“少谈些主义,多研究些问题”上做得比我们要好。为了真正地认 识垃圾问题,他们成立了一个专门小组。先从垃圾场实地调查。用专门的钻探工 具挖出深埋在地下几十米处的若千年前的垃圾。通过分析垃圾的成分来分析社会 发展的情况。他把垃圾看做是“洪流”,承认垃圾问题的严重性,并提出“垃圾 垃圾产生和分类的生态哲学分析 十诫”的命题。他认为:垃圾是一面镜子,忠实地记录人们的生活,是人类存在 的万年物证。垃圾的研究揭示出许多我们自以为知道但其实并不了解的问题。这 本书以垃圾的考古为研究切入点分析美国当今社会现实。对垃圾的产生、来源、 现状等都有比较精到的论述。并提出垃圾分类在解决垃圾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还有些论著虽然没有直接谈到垃圾问题,比如陈祖海等在论环境自动演替 与社会调控机制一文但我认为它对于垃圾问题的思考还是提供了一种思路, 该文将生态环境的自动演替分为三个阶段,即原始演替阶段、近代演替阶段和现 代演替阶段。并总结出三个阶段的特点分别是:在原始演替阶段,主要依靠自然 的帮助完成演替,资金要素不参与生态经济结构的形成,技术手段简单、效率低 下,演替速度慢、规模小,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采有限,演替在生态经济阈值之 内,生态环境达到原始协调发展:在近代演替阶段具有经济主导特征,生态基础 要素的定向演替通过经济技术的投入来实现,资源加速桔竭,生态失衡,开采超 过生态阈值,自然循环受阻;在现代演替阶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透过经济手 段干预生态系统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生态系统向更加有序的结构演化, 较多的物质产品输入经济系统又会引起经济向更有序的方向发展,人类与环境协 同进化。我国的现状正处于由近代演替阶段向现代演替阶段转化的过程中,生态 失衡状况比较严重。我认为,这是从宏观上分析了垃圾成为问题的大背景。 同时,由于经济的发展,垃圾成分的变化,大分子合成物的增多,自然界已 没有能力分解人类社会的大量垃圾。无论从量的程度上,还是从质的复杂上,垃 圾问题已成了自然界所不能承受之重。蔡林在垃圾分类回收是根治垃圾污染和 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由之路一文中提出,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多样化,垃 圾成分不断变化,废旧电器不能一扔了之,必须分类后进行专门的处理。 d a n i e lh o o m w e g 在怎样对待垃圾:亚洲的固体垃圾管理一文中论述了 垃圾的成分和垃圾的发展趋势。并对垃圾产出速率有专门的研究,它提出,垃圾 的数量和经济的繁荣、城镇人口的比例成正比关系。所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 4 0 0 美元以下的国家每日产出垃圾数量少于0 7 k 人,当国民生产总值增加到中 等收入时,人均垃圾产出量也相应增加至o 5 一1 1 k g 天,高收入国家的垃圾产出 率最高,达到1 1 5 0 7 人天。同时,富裕家庭的垃圾包装物为主流,而较为贫 困的家庭的垃圾多为可降解的有机物。 垃圾产生和分类的生态哲学分析 可以这样说,在现有的关于垃圾产生及处理的文章中,从技术角度考察有关 垃圾问题各种指标的是一种务实的倾向,以期通过更有说服力的数据来支持某种 观点;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考察人们对待垃圾的心态则是一种务虚的倾向,但它 却有着拨云见日的作用,使我们在面对自己的时候更能够有所思、有所悟。 1 3 本文的研究思路 本文从生态哲学的角度出发,整合现有的垃圾论点,比较垃圾不同界说之间 的区别和优缺点;探讨垃圾的本质特征和概念,分析垃圾的本质属性及垃圾问题 产生的自然的、经济的、社会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垃圾分类的历史必然性, 分析当前垃圾分类实施不利的障碍因素和产生这些障碍的原因;并对建立垃圾分 类机制做了多方位的探索。 所谓生态哲学,就是与生态文明时代相适应的哲学思想。生态哲学是唯物辩 证法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学说在生态领域的具体化,它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 法论,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人类更自觉地改造自然、更科学地创造人类文明 的思想武器。那么,什么是生态文明时代呢? 生态文明时代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世界观上,它强调的是人类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它把人类和自然视 为一个共存共荣的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反对把人类和自然割裂开来的宗教神学 和机械论的绝对人类中心主义: 二、在文明的内涵上,它强调“地球文明”与“人类文明”的统一与和谐。 它把保持和发展一个文明的地球作为实现人类文明的先决条件,反对以牺牲地球 文明为代价来实现人类文明的发展; 三、在实践上,它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统一与协调。它把可持续发 展作为自己的战略选择,摈弃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生态效益的行为,反对以 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社会的发展; 四、在实践主体上,它冲破了阶级、国家和民族的狭隘眼界,把“个人”和 “人们”变成了人类,强调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和共同义务。它强调“我们只有一 个地球”,全人类无论种族、国度、信仰有多大的差异,都是“地球村”的公民, 都应该担负起保护和洁净地球的责任。 垃圾问题,正是人与自然间不和谐的音符,是人类文明发展对地球文明发展 垃圾产生和分类的生态哲学分析 干预太过的表征,是可持续发展观没有真正深入人心的反映。我们正处于由物质 文明时代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的转变过程中,对于垃圾问题目前的困境,人们很自 然地想到两种法子。一种是技术性的办法,比如如何更好地利用填埋场、焚烧炉 和堆肥技术。另一种是功能性的办法,这就是垃圾分类。如果用治病来做个比喻 的话,技术性的法子好比是提高药的疗效和医生治疗的水平,而功能性的法子则 是提高病人自身的免疫能力。技术性的法子与功能上的法子从目的上来说是不矛 盾的,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以往,我们过于偏重技术性办法的进步,在学习国外 的垃圾治理时也比较多地介绍填埋场的选址及本底资料的考察、焚烧炉的温控及 余烬处理以及堆肥的堆型及技巧等。而对垃圾分类具体实践的操作和运转介绍得 比较少。 从某种意义上说,垃圾分类应该是一个知难行易的工作。要每个人都准确地 了解垃圾的成分也许不容易,但要他们把电池、灯管、废纸、菜叶和塑料袋分开 还是很好操作的。可是,分开之后怎么办? 由谁来办? 这也正是垃圾分类能否进 行下去的关键。当前在我国,垃圾分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障碍。这些障碍有经 济方面的原因,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也有管理方面的原因。深入而透彻地分析这 些障碍并提出建立相应的机制,我认为应该是垃圾问题的破解之道。 垃圾产生和分类的生态哲学分析 2 垃圾产生及其转化的生态哲学思考 2 1 垃圾的界定及其本质 2 1 1 产生垃圾问题的历史根源 首先,垃圾问题的产生有其自然的原因。由于人口增长和环境承载力之间的 矛盾,使我们不能再用一扔了之的方法来对待垃圾。假如我们的人口没有像今天 这样达到空前的6 0 亿的纪录,也许我们还可以在这个广阔的星球上恣意妄为。 康芒纳在封闭的循环中有这么一段话:一个孤伶伶的美国人在如何处理他粪 便的问题上本来是不成问题的。正是由于环境的承载力有限,才不能容纳人口爆 炸性增长所产生的垃圾。r a y m o n dh m e r r i t t 在 r e a s s e s s m e n to ft e c h n o l o g y ) ) 一文中指出:当前现代社会的主要挑战是在一个已被现代技术拥塞的自然环境中 寻找倾倒废物的地方。这些警世之言揭示出了垃圾产生的自然的原因。 其次,垃圾问题的产生有其经济方面的原因。由农业到工业生产方式、消费 方式的转变,自给自足的自然生产被社会分工所取代。“线型生产流程向家庭和 企业提供它们所需要的商品,而垃圾这种污染物就是线型生产流程不可避免的终 端废物。大多数进入家庭的商品迟早会以垃圾的形式被扫地出门。”1 由于科技的 发展,大量合成物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而这种商品变成的垃圾是 自然界不能正常消解的,因为这些高分子的化合物不能通过自然的力量进入物质 循环和能量循环。同时,一次 生用品的泛滥和大工业、大商业的经济主导地位对 于包装的客观要求都是加剧垃圾绝对数量激增主要因素。在超市这种商业营销模 式下,包装物垃圾数量成倍增加。更多人的更多便利是以不断地为自然施加压力 为代价的。 最后,也是最本质的原因,即垃圾问题的社会原因,是由于人们的伦理观尚 未普遍覆盖到环境。伦理观覆盖到的层次是人类的文明之光达到的层次。当前, 占主导地位的伦理观仍是弱人类中心主义生态伦理观。这种伦理观只承认人与人 之间的相互义务,而不承认人对环境也负有义务。正是如此,人们对自然的态度 6 垃圾产生和分类的生态哲学分析 是一味地索取,将其视为无尽的资源提供者和废物的容纳地。人们追求的不是人 与自然的平衡协调,而是个人欲望的无限满足。在这种伦理观背景下,人们以追 求便利为目标的所作所为就成了理所当然之举,成了正义和发展的代称。 总而言之,垃圾问题的产生有着相当复杂的根源。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人 们对自然界的态度由“听之顺之”逐渐转化为“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人们对 自己的目标是“满足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们的能力已远远超出了他的 智慧。人们对自己能做什么越来越乐观,而对自己不能做什么却越来越缺乏冷静 的认识。所以,垃圾问题才会如此地积重难返。 2 。1 2 垃圾界说 垃圾一词古已有之,原指脏土或扔掉的破烂渣滓。宋朝吴自牧梦粱录河 舟中记述了当时的垃圾处理场景:“更有载垃圾粪土之船,成群搬运而去”。在 诸色杂货中亦记载有垃圾清运收费的情形:“亦有每日扫街盘垃圾者,每日 以钱犒之”。垃圾指代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变化而有所改变。 如何正确地认识垃圾,应从它的含义开始加以考证。 现在,人们对垃圾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的看法。d a n i e lh o o m w e g 在怎样对待垃圾:亚洲的固体垃圾管理提出,垃圾是城市发展的碎屑。这是 一种非常形象的比喻。我们姑且称之为“碎屑说”。这种观点比较客观地描摩出 垃圾的状态。在目的性非常强的城市生活及城市化进程中,垃圾是目的之外的副 产品。这种副产品增长速度之快超出了自认为是理性的人们的预期。“碎屑”已 不可忽视。 在环境保护的期刊上,人们在讨论环境问题时为垃圾的术语命名为“固体废 弃物”,这种说法颇可质疑。垃圾是否真能“废”以概之,“弃”以待之呢? 恐怕 不能。先说“废”字,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不懂得垃圾处理和利 用,把垃圾视为废物和负担的人们是原始的。冠以“废”字,也许是因为垃圾是 产生于在人们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的过程中,达到目的之外的副伴生物。但垃圾 本身却并不是“废”的,例如垃圾堆肥。再说“弃”字,一方面由于自然界消纳 废物的能力是有限的,已不能允许人们随意乱弃,另一方面,由于“废”的不成 立,“弃”也自然行不通:垃圾中蕴含着相当的财富,一味地抛弃掉是一种浪费。 7 垃圾产生和分类的生态哲学分析 毛主席说过,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如此说来,所谓“废弃”二字,也许仅 仅代表了人们一种漫不经心的态度。往深处说,这种漫不经心的态度来源于人类 中心主义君临万物的自大意识的泛化。所以,“固体废弃物”这个术语虽然能够 概括出垃圾的表现形态和产生根源,还是值得商榷的。 在本文中。我认为口语化的“垃圾”这个不含主观色彩的语词更不易引起岐 意。无论是“碎屑说”还是“固体废弃物说”抑或“被放错了地方的财富说”都 有其特定的使用场合,但它们都没有揭示出垃圾到底是什么这个命题。我认为, 垃圾是在满足主体特定需求后,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不能实现其本身固有的其它 可能的价值的物质。 2 1 3 垃圾的本质特征 垃圾是这样一种东西,它产生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却是目标之外的伴生物。 由海德格尔技术哲学中的批判观点可以推出技术社会垃圾增量产生的根本原因: 由于技术的发达,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增加,从而对环境的限定性增强,因而被技 术限定后的“持存物”,只能在特定方向上展现其价值,其它可能的价值反而被更 加深刻地“遮蔽”。通俗地说,技术产品人为地被“从来处来,往去处去”的自然 循环中选择、截取、隔离了出来。当它人为设计的目的满足之后,就成了垃圾。 这就是垃圾最本质的特性即价值的相对性。 正是由于价值的相对性,垃圾还具有了第二个本质特性即功能的可转移性。 “你当是粪土,他却看作珍珠”。这句诗用来形容垃圾是最恰当不过的了。由于 这种“持存物”已在其特定的方向上完成了其价值,被其主流价值所遮蔽的其它 可能的价值从而水落石出。已被命名为垃圾而仍有价值可言正在于其功能可以转 移。功能的可转移性也正是人们从多种角度探讨垃圾问题出发的根源。 第三,由于来源于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垃圾形态的也是多种多样的。 仅举牛奶的包装物一例来说,当人们购买一定体积的牛奶并把它消费掉以后,它 的容器就成了垃圾。有塑料袋装的,有利乐砖袋装的,有新鲜屋盒装的,有塑料 瓶及玻璃瓶装的。等等。形态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功能转移的难度。 第四,垃圾有着成分的复杂性的特征。还如上例,仅仅是牛奶这一种商品消 费后形成的垃圾成分就非常复杂。而且,垃圾成分通常还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的 垃圾产生和分类的生态哲学分析 所不同,并与当地的自然物产、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习惯、燃料结构相关。 第五,危害的隐蔽性。相对于大气污染、水污染等还没有被人们广泛地认识 到。随着垃圾被清运走,它暂时离开了人们的视线,但它对人们的影响并没有消 失。比如曾被视为先进的所谓“卫生填埋法”。多年以后,那些表面葱荣的绿地 下悄然散发的毒素成了人们谈之色变的环境公害。 2 2 垃圾转化:实现垃圾相对价值的途径 2 2 1 垃圾转化的现状 人们很早就意识到垃圾可以变废为宝。曾几何时,我们的国土上垃圾量是很 少的,处理方法也是成功的。首先是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第二是送去资源化, 其中非常巧妙地顺应了自然界物质循环的规律,即:资源一生产一生活一垃圾一 再生资源一再生产一生活。美国人虽然嘲笑过中国人把垃圾粪便施于农田上,但 这却恰恰符合了事物转化共生的客观规律。什么时候垃圾竟成了牛皮癣般又痒又 丑的痼疾呢? 也许是因为改革开放后大家都去注意大事,而忽视了身边的小事。 以至于小事成了难题,成了大事,造成了相当严重的环境问题。 垃圾转化就是垃圾功能转移的实践。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目前垃圾功能转移的 现状,即部分实现了垃圾的功能转移但存在相当多的问题。由于物资回收行业的 萎缩,许多原来可以卖废品的东西也进入了垃圾堆。这就是说,原来可以再生利 用的物品已大部分进入垃圾消纳处理的领域。而人们处理垃圾的三种常见方式各 有利弊。焚烧最能吸引人之处是在于其可以制取能源,但是,姑且不论其能源制 取是否经济,它的安全性己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因 素它似乎再次证明这样一个不乏悲观意味的说法:人们所发明的技术总是在 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带来一堆问题。垃圾焚化厂二氧杂芑的排放己成为众矢之 的。堆肥是一种古老的生物处理技术,但随着垃圾成分的变化,垃圾中有机物的 t 例的减少及高分子化合物比例的增加,垃圾肥污染农田、污染地下水的事例时 见报端。填埋场的是人类对垃圾处理一扔了之的修正,为了把散发着恶臭的垃圾 盖住,人们挖了些垃圾坑,隔一段时间在坑上盖些土,并美其名日“卫生填埋 法”。但填埋场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经常是比它设计寿命更早地结束。并且这 垃圾产生和分类的生态哲学分析 种处理方法在时间的考验里简直是掩耳盗铃,非但不“卫生”,还是一种严重的 污染源。由于缺乏监控措施,垃圾中的有害废物很容易侵蚀至周围的地下水中, 其有害气体还会缓慢地挥发出来,对环境造成长期的危害。 2 2 2 垃圾转化的瓶颈:垃圾分类 要垃圾功能实现转移,就必须进行垃圾分类。要进行垃圾分类,就必须认定 垃圾分类的主体。我们可以很直观地认定垃圾分类的主体是每个公民,因为,解 铃还需系铃人,垃圾既然是跟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它的解决也必然依赖每 个公民的努力。尤其是当商品变成垃圾的一霎那。举例来说,当酱油瓶被倒空拿 在住户的手中时,它就面临着何去何从的命运。如果把它扔进垃圾桶,它就只能 成为垃圾,只能使环境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但如果住户能把它洗刷干净并通过一 种机制使之重新回到酱油厂,就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危害。所以,垃圾分类必然 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无论后续处理的技术多么发达,在它变成垃圾的 一瞬间决定它的命运确实是最有效的,也是最经济的。 垃圾分类的做法说来简单,但执行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人们需要改变的不 单单是一种生活习惯,对垃圾的认识是人们正确分类的基础。在土地资源特别缺 乏的香港和日本,垃圾分类的方法和各种不同的垃圾收集的时间像月份牌那样被 印发给社区居民,帮助他们正确掌握对垃圾成分的认识,以及对垃圾分类合适的 度的掌握。我认为这是一种相当可行的法子,我们的近邻日本在这方面又走在了 我们的前面2 。本着拿来主义的态度,我们应该认真学习日本垃圾分类的做法。 垃圾分类的难点,是分类后的垃圾获得再生的保障,即适用的垃圾再生技术。 对于堆肥处理来说,只要把可以分解的有机物单独处理问题就不大了,而像越来 越多的人工合成物,比如废旧电池、更换下来的汽车轮胎、淘汰的旧家电,即使 人们不把它扔进垃圾堆而单独集中处理也有相当大的难度。而且这种垃圾的数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日俱增。如何对这种垃圾进行再生,确实是技术界应该倾力解 决的问题。 并且,解决人的问题的关键是建立一种机制,使人能够把分类进行下去。如 果我们只号召居民在家中进行垃圾分类而不能做到相应的分类收集、分类处理, 很难想象这种分类有什么意义。还以酱油瓶为例,酱油吃完了,出于对环境的保 垃圾产生和分类的生态哲学分析 护,我们可以把瓶洗涮干净另傲它用。但我还要吃酱油呀,也就是说,我每吃一 瓶酱油,就会剩下一个瓶。我这一生要吃掉多少酱油? 而且,不单是酱油,几乎 各种生活必需品都伴随着包装,尤其是日用品,往往包装比它本身难于消解得多。 由此可见,建立一种循环的机制比口头上教育人们进行垃圾分类重要多了。坦白 的说,本文写到现在,笔者在生活中已经陷入一种自相矛盾的境地。一方面,在 文章中畅谈垃圾分类的历史必然性,而另一方面,却仍在生活中把各种明知应分 开的垃圾一股脑地倒进垃圾桶没办法,即使我把成分不同的垃圾一一分开, 它们在进入垃圾桶的时候仍将混为一体分类收集垃圾在河南的省会郑州还 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话题。让我们真诚地呼唤机制的早日建立吧! 垃圾产生和分类的生态哲学分斩 3 垃圾分类的生态哲学解析 3 1 垃圾分类的概念 分类就好比把淹没在故纸堆中的“死档”变成了对人们有价值的科研文献资 料。将所有的废弃物杂糅在一起只能成为人人避之莫及的垃圾山,而分类之后就 能对其进行适当回收利用和妥善处理。分类就我们日常产生的垃圾来说,从不同 的分类标准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3 。具体有:源地分类法,即主要根据各类城市 废物产生的场所分类,可分为家庭垃圾、零散垃圾、市场垃圾、街道扫集物、医 院垃圾、建筑垃圾等。可燃烧的难易程度分类法:不燃物如金属、玻璃、砖瓦、 灰土;难燃物如塑料、橡胶、皮革、厨余:易燃物如废纸、木头。元素分类法, 即根据废物的化学成分分类;重量分类法,即根据废物的轻重分类。本文讨论的 垃圾分类主要是从垃圾循环处理的角度出发,各个家庭中在排出废物的过程中, 实行源头的分类排放。以便后续的垃圾消纳和转化。 进行垃圾分类,是为了后续处理的方便。分类是管理的开端,可以说是各行 各业的基础。正确的分类来自于深刻而系统的认识。垃圾分类作为一种污染的控 制措施,它是借鉴了工业污染源头治理的思想,即,将污染控制在它产生的过程 中。许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调告诉我们,控制在萌芽状态是一种战术上的主 动,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垃圾也可以不加分类混装清运,但除了一股 脑地原始露天堆放外都需要进行预处理,即机械分拣这个必要的步骤,尤其是焚 烧和堆肥这两种消纳方式。这种末端分拣不但需要专用而昂贵的设备,而且不能 完全有效。有人计算过避免产生1 吨垃圾和治理1 吨垃圾的经费比是1 :l o4 。 可是垃圾分类拥护者的尴尬就在于其收益的不确定性。在一个经济社会里,许多 良好主观愿望的最大敌人是不能通过市场的检验。如果我们对垃圾处理有1 个单 位的投入,我们主观上必然希望有大于1 个单位的产出。因为我们还不习惯为垃 圾付费,而更倾向于把这类付费当作一种投资。但环境问题有时候是容不得我们 和自然讨价还价的。垃圾分类是解决垃圾问题的首要步骤。 垃圾产生和分类的生态哲学分析 3 2 垃圾分类的历史必然性 作为人们解决垃圾问题的功能性的办法垃圾分类,虽然目前还没有能够 有效地开展,但我不是认为它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实 践。因为线性的经济模式必然要被循环经济模式所替代,而在循环经济模式中, 垃圾分类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旦经济有所需要,垃圾分类必然因有利可图 而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随着社会伦理观的进步,人们会逐渐对环境产生认同, 会从环境的角度出发来反思自己的生活。从而自觉地追求垃圾分类。随着越来越 多的人们意识到消费主义的危害,理性的人们会自觉思考并实行垃圾分类。也就 是说,经济的利益将诱导人们进行垃圾分类,环境的良知将促进人们进行垃圾分 类,消费的理性将引导人们进行垃圾分类。垃圾分类,有其历史的必然。 3 2 1 垃圾分类是循环经济的客观要求 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型经济的简称。它最大限度地参考了自然界生态圈的 智慧。在巴里康芒纳一本充满智慧的著作封闭的循环中,告诉我们了生态 学的四条法则:一,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二,一切事物必然都要有其 去向;三,自然界所懂得的是最好的;四,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我们用这四条 法则来考察垃圾问题,那么造成目前垃圾困境的原因正是由于对生态法则的视而 不见。一个理想的循环经济系统通常包括四类主要的行为者:资源开采者、处理 者( 制造商) 、消费者和废物处理者( 回收商) 。由于存在反馈式、网络式的相互 联系,系统内不同行为者之间的物质流远远大于出入系统的物质流。循环经济的 是对传统的两高一低的线性经济模式的修正,后者内部是一些相互不发生关系的 线性物质流的叠加,由此造成出入系统的物质流远远大子内部相互交流的物质 流,造成经济活动的“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而前者则要求系统内部以互 联的方式进行物质交换,以最大限度利用进入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从而能够形成 “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结果。循环经济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向, 也是人类汲取自然智慧的理性的回归。垃圾问题是单个个人排放行为的集合与放 大。是线性经济模式的必然结果。对于生活在线性经济模式中的人来说,即使其 意识到垃圾问题,也很难超越自己的生活方式。只有当社会发展到较高的循环经 垃圾产生和分类的生态哲学分析 济的阶段,人们才会对垃圾分类进入一种自觉状态,这时的垃圾分类行为将成为 循环经济的重要环节。 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有限的时候,人们本能的会特别珍惜进入到人类经济 生活中的物质。我们可能都对小时候家里卖废品的场景记忆犹新。有入收购的事 实说明这些东西都切实进入了再利用的环节。也就是说,在经济不发达的时候, 可以视为一种较低水平和层次的循环经济。而随着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的普遍提 高,在市场这只手的调节下,人们对于获利更高的行业蜂拥而至,这种低层次的 循环经济就被打破了。虽然商品的终端即它变为垃圾的时候依然有这样或那样的 用途,但由于环境在当时的背景中是废物无尽的容纳地,于是扔了它就是最经济 和便利的法子。如此一来,扔掉的东西在量上突破了自然净化的阈值,在质上背 离了自然净化的方式。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自然是讲究物质循环的,所以说,这种线性经济的模式必然是短命的。 因为它自身是不可持续的,它越发达,对自身的反动也就越强。我国沿着线性经 济模式的发展进入物质相对丰裕的时间不过区区二十年,环境危机就拉响了警 钟。 我们在上个世纪已经认识到,自然界物质演化有进化、退化和循环三种基本 情况。以人为尺度来评价物质演化的方向则把进化视为主导方向。由于熵增原理, 从量的方面来看,是小范围内的进化带来或伴随大范围的退化。某个系统趋向有 序化的过程,有赖于从周围环境中输入负熵流,并导致周围环境中熵的增加。但 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发展线性经济的借口。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思路,发展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绝不是同一水平线上的周而复始,而是对进入经济活动的物质进行最大 程度的利用。循环经济的建立是社会协同的主要方面,同时也是人类将环境内化, 从而将熵内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垃圾分类这一关键环节,大量导致环境熵增的因 素被人们主动地转化为新一轮生产和生活的要素。在人类的主动选择中,循环经 济将和人们一起进入新的历史阶段。 3 2 2 垃圾分类是环境伦理观念深入人心的客观反映 人是善于对自身的行为加以反思的。日本为什么最先建立了循环经济的模 式? 正是由于日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环境公害的痛定思痛。随着人们环境伦 4 垃圾产生和分类的生态哲学分析 理观念的进步,人们将逐渐接受对环境负责的深层生态学的伦理观。1 9 7 3 年, 挪威哲学家阿伦奈斯在探索杂志上发表了浅层生态运动和深层、长远的 生态运动:一个概要一文,试图在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有限的具体的浅层方案 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综合的生态整体主义哲学世界观。深层生态主义是一种很有 前途的理论。它把思想的深刻性与通俗性统一起来,是一种实践的哲学。深层生 态学之所以是深层的,就在于它对浅层生态学不愿过问的根本性问题提出质疑并 不断向深层追问。 事实上,人凭着经验和直觉般都能获得的一种浅层生态意识。对于现代人 来说,我们虽然关注环境问题,但仅仅是把它看作是需要面对的诸多问题的一种, 因而很自然地寻求外部的解决途径,缺乏内向追问的自省。深层生态意识取决于 一个人与他人他物的认同能力。一个人是否具有这种思想,与他的生态敏感性密 切相关。敏感性是一种由知觉、态度和判断构成的综合模式。把深层生态意识的 培养看成是“超世俗的”和“准宗教的”是有道理的。深层生态意识的培养仅仅 依靠理性是不够的,它需要直觉和信仰的帮助。从浅层生态意识向深层生态意识 的转换,是一种激发个人自身内在潜能的过程,它把对社会的环境保护的期望变 成自己的一种实实在在的责任。完成这一过程,无需依靠外部的力量,更不需要 依靠专家和政府,只需自己不断地向深层发问、思考和寻求答案5 。深层生态意 识的社会观明确支持适度消费和再生利用6 。当一个人具有了深层生态意识,他 便会自觉地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放弃物质生活的高标准而追求生活的高质量。 深层生态意识要求现行的生活方式的转变: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垃圾分类做 起。 我们明自,垃圾的产生和增量是不可避免的,由人类发展的本质和历史所规 定着。垃圾产出速率受社会经济发展、工业化程度和气候的影响。通常,经济越 繁荣,城镇人口比例越高,产出的固体垃圾数量也越多。我们每天制造的垃圾, 绝不是我们自欺欺人地以为的那样,从我们扎紧垃圾袋的封口,拎出家门,扔到 垃圾回收站就万事大吉了。对待垃圾漠不关心的态度必须转变。我们必须多做一 些事情,来有助于这个我们力所能及的问题的解决。在意识中自觉放弃物质生活 标准的追求,因为它己远远超出了基本需要的范畴:通过启发人心灵上争取解放 的力量而达到一种深刻的自觉,崇尚用简朴的手段达到生活丰富的目的;将节俭 垃圾产生和分类的生态哲学分析 视为美好的德行;将对自然的感恩和自律结合起来,认真做好垃圾分类工作。垃 圾分类基于普遍联系的世界观,是人与自然认同的表现,是人对一切相互联系的 事物的洞察力的体现。垃圾分类可以使公众认识到自身的力量,b 口人人都有能力 为保护生态环境作贡献。说到底,深层生态意识是一种狭隘的自我观念在心理上 扩展的结果。这种狭隘的自我观念被埋藏在本我之中,通过认同面的泛化,最终 成为一种对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认同和渗透的自我意识。 3 2 3 垃圾分类是减轻消费主义对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 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作为资本增值必然结果和其主动文化策略选择的 消费主义也在两个方面向全球扩散。首先是西方消费主义所造成的恶果的全球性 影响的扩散。比如对发展中国家来说,还未来得及享受工业文明的进步,却先品 尝了工业污染的恶果;其次是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资本主义的腐朽文化也正在“全 球化”,这就是消费主义在全球的广泛蔓延,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对发展中国 家人民的消极示范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涉及很多方面 7 。它的显著特点是消费至上,把物欲的满足、感官的享受作为人生追求的主要 目标和最高价值。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文明的产物。鉴于消费主义的价值观以及 生产方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对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进行深刻 反思,一般民众也对粗俗的消费主义感到厌恶。但消费主义并没有终结,消费主 义也不会在资本主义制度内消失。这是因为,价值观的根本变革是需要以制度的 根本变革为基础的。而消费主义的价值倾向实际上是与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逻辑 相一致的。消费主义适应了资本增值的需要,消费主义的广泛蔓延,反映了社会 不同领域上的非均衡性或片面性:而世俗化的社会心理取向,则成为消费主义持 久、隐蔽的驱动力量。 消费主义对个体主体意识的张扬表现在对个人现实生活幸福快乐的充分肯 定,即相信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为自己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在微观层面上, 强调人的需求、人格、天赋权利等的被重视,而较少强调人应负担的义务。世俗 化文化的过分发展表现在物质消费方面,就是无节制的贪欲、奢侈腐化的生活方 式。同时,对技术的过分宣传使人们产生盲目崇拜,以为依靠技术的进步,可以 完全把今天人们造出的垃圾变成一座宝藏或将其消弭于无形。在这种社会心理暗 6 垃圾产生和分类的生态哲学分析 示下,终极追问和关怀变得苍白,作为为子孙万世计的环境保护远不如现实中的 一点点利益和快乐来得更重要。 作为目的副伴生物不依人类主观愿望而出现的垃圾,在人类的欲望不加节制 的条件下必然而极度膨胀。而垃圾问题之所以成为问题,首先在于其绝对数量已 到了自然界无法承受的地步。而垃圾分类对于消费主义泛滥的恶果虽然是亡羊补 牢,但如果能够普及,则可以在两个方面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一方面可以使大量 的垃圾得到源头上的分类,使后续的消纳处理能够达到三化的目标;另一方面可 以适当抑制过分消费的倾向,当人们普遍地需要对垃圾问题负责的时候,人们或 许为了避免垃圾分类的麻烦而减少不必要消费的数量。 3 2 4 垃圾分类是实现“三化”目标的重要前提 我们已经分析过,垃圾是人目的的副伴生物,人们处理垃圾的思路则是在不 影响目的实现的前提下减少这种副伴生物的数量和降低其危害。即实现减量化、 无害化和资源化。减量化是垃圾处理的首要目标,如果能够减少到自然界能够消 纳的程度,那么垃圾问题就不是问题。进行分类后的垃圾由于可以回收或分别处 理,客观上起到了相当可观的减量作用。比如将大量适宜堆肥的有机厨余垃圾进 行堆肥转化后,垃圾无论是体积还是重量都得到了极大的缩减。从丽延长了填埋 场的使用寿命。垃圾分类是无害化综合处理的前提。比如通过饲养蚯蚓和栽培蘑 菇的方法实现对垃圾的利用,就要求采用经过筛分并发酵的垃圾和较为纯粹的树 林落叶垃圾。至于资源化的目标,则是实行垃圾分类最充足的理由。 3 3 垃圾分类在各种消纳方式中的作用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各国使用填埋、焚烧和堆肥等常规处理方法,对解决废 物污染、维护城市环境质量和促进废物再资源化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由于处 理工艺和设备还不尽完善、垃圾本身成分不断改变等客观原因,所以在实施治理 和资源再利用的过程中,常出现二次污染问题。这部分是由于人们在处理垃圾问 题时忽视了功能性办法而偏重技术性办法的后果。就像为了实现健康的目的不能 仅仅靠医生来治疗疾病,而必须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一样。如果技术性的办法和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