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举本统末的辩证认知思想——王弼“无”义新探.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举本统末的辩证认知思想——王弼“无”义新探.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举本统末的辩证认知思想——王弼“无”义新探.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举本统末的辩证认知思想——王弼“无”义新探.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举本统末的辩证认知思想——王弼“无”义新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本文引述前人论著,叙述、探讨了魏晋玄学中王弼之“无”概念的原义和流 变,后学诸贤的再解读;自我阐发了我的述评,我对王弼之“无”的理解,表明 我的态度和观点。从老、易原典而得其主旨有三,是为:一、循自然而无 为,二、处两极而必返,三、守弱下而胜强。要之为存在于天人之际客观事物之 中,然后通过认识的抽象成为“理论化的实体”的“反转来看、对照着思的辩证 认识方法和原则”的有中国哲学特色的辩证认知思想,进而被王弼指称为“无 , 并倡导“以无为本”、“举本统末”。本着这种看法,在厘清辩证法的两种含义和 区别何为老义何为王义的前提下,从分析答裴徽语、圣人有情说以及本末、动 静、一多、自然名教等六个方面,运用“联系当时社会环境”和“得意忘言”的 解读方法,领会贯穿于六者之中的就是被王弼指称为“无”的“反转来看、对照 着思的辩证认识方法和原则或阴阳辩证法则”的辩证法思想。是为本文之提要。 关键词:阴阳辩证认知法则得意忘言以无为本举本统末 1 1 1 a bs t r a c t t h i st h e s i sc i t e d sa n c i e n tp h i l o s o p h e r sw o r k sa n dr e s e a r c h e s t h e o r i g i n a lm e a n i n ga n dc h a n g i n go ft h ew o r do fw a n g b i sn i h i l i t yi nt h e m e t a p h y s i c s i nt h ew e ia n dj i nd y n a s t i e so fc h i n aa n dd i f f e r e n t e x p l a n a t i o n st ot h i sw o r d i nt h ea r t i c l e ,ig i v es o m ec o m m e n t so nt h e s e d i f f e r e n te x p l a n a t i o n sa n ds h o wm yv i e w sa b o u ti t a c c o r d i n gt o a n d ,it h i n kt h e r ea r et h r e em a i ni d e a sa b o u tt h et w ob o o k s f i r s t l y , f o l l o w i n g t h en a t u r a ll a wr a t h e rt h a n d o i n gt h i n g s a c t i v e l y s e c o n d l y , w h e nt h i n g s r e a c h t h e e x t r e m e ,t h e y w i l lr e t u m b a c k t h i r d l y , t h ew e a kt h i n g s c a nd e f e a t s t r o n go n e s t h e s ec a nb e s u m m a r i z e da sf o l l o w s :t h a ti st h e d i a l e c t i c a l - c o g n i t i o ni d e o l o g yw h i c h e x i s t s i nt h eo b j e c t i v e t h i n g s o fn a t u r ea n dh u m a ns o c i e t y , b e c o m e s ”t h e o r e t i c a l o n t o l o g y ”a f t e ra b s t r a c tc o g n i t i o n ,t h ed i a l e c t i c a l c o g n i t i o n i d e o l o g y sm e t h o d sa n da t t i t u d er e l a t i v e l yl o o k so na n dt h i n ka b o u t ,t h e d i a l e c t i c a l c o g n i t i o ni d e o l o g y w i t ht h ec h a r a c t e r so fc h i n e s e p h i l o s o p h y ,w h i c hf u r t h e rr e g a r d e da sn i h i l i t ya n da d v o c a t e dt oo n t o l o g y b yw a b g b i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v i e w p o i n t s ,p o i n t i n g o u tt h e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l a o z ia n dw a n g b i ,a n a l y z i n gt h ew a n g b i sa n s w e rt op e i w e i ,t h e v i e wc o n f u c i u sh a s f e e l i n g s ,t h e r e a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 s p e c i f i c a n d o n t o l o g y , s p o r t sc h a n g ea n ds t a t i cr e l a t i o n s h i p ,i n t e g r a lp a r to fm o s tt i n y a n dr e l a t i o n s h i pa n dn a t u r a ll a wa n de t h i c s ,iu s et h em e t h o d st h a t i v c o n t a c tw a s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g r a s pt h em a i ni d e ai sn o td o g m a t i c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t e x to fs u r f a c e ,u n d e r s t a n dw a n g b i sn i h i l i t yt h e o r y t h i si st h em a i nv i e w p o i n to ft h ea r t i c l e k e y w o r d s : y i na n d y a n gd i a l e c t i c a l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 t h el a w m a s t e rm a i ni d e ai sn o tad o g m a “n i h i l i t y f o ro n t o l o g y g u i d i n gc o n c r e t ea c c o r d i n gt oo n t o l o g y v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 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己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 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 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 明确方式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垓殇乏 3 t , d 、_ , 一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 属兰州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兰州大学有关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兰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 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 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 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兰州大学。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样:粗逊- “ i l 兰州大学硕上学位论文举本统末的辩证认知思想 王弼“无”义新探 一、开篇絮语 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英雄异名,然皆偏至之材,人臣之 任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将。故一人之身,兼有英雄,乃能役英与雄。 能役英与雄,故能成大业也。 哲学史所昭示给我们的,是一系列的高尚的心灵,是许多理性思维的英雄们 的展览,他们凭借理性的力量深入事物,自然和心灵的本质一一深入上帝的本质, 并且为我们赢得最高的珍宝,理性知识的珍宝。 所谓英雄者,必具二种特质,其一是聪明秀出,其一是胆力过人。文臣武将 思想家,只要具备此二种特质,自当堪称英雄。对于理论界来说,其胆力过人是 指该思想是独树一帜,其聪明秀出是指思想者能自圆其说。黑格尔将哲学史上理 性思维的“高尚的心灵”们称作英雄,怕也是这个理。纵观中国哲学史,这样的 英雄纵使为数不多,而我们现在要谈论的王弼却算得一个,也是名副其实。 常言道“时势造英雄”。对于魏晋玄学这一时代思潮来说,期间产生了众多 英雄,正是这句话的最好写照。王弼虽是正始玄风的倡导者,也是这一思潮中的 英雄之一;魏晋玄学产生的历史原因,正是王弼登台的时代背景。( 但是,时势 有时也不造英雄。已往的且不说,就说当今时代,正需对“名实”、“义利”做出 激辩,理论界却鸦雀无声。可见,思想者个人的天然禀赋,尤属重要。) 同时, “英雄造时势”也是公理。没有王弼等人的聪明胆识,这一思潮的气势怕也不长。 王弼的思想虽其来有自,但他个人才华的展示亦不容否定。 田永胜认为,除了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思想背景来说明王弼玄学产生的原因 之外,我们更应该重视王弼的个人素质在玄学创立过程中所起到的主要作用。任 何新思想的产生,与新思想资源的注入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也与新思想的创立者、 倡导者有更重要的联系。如果我们不考虑王弼对道家著作的重视,而是力图仅仅 从历史的角度猜测正始玄学的起源和产生根源,恐怕是缘木求鱼。因为这种理由 回刘劭人物志英雄篇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导言商务印书馆第七页 l 兰州大学硕十学位论文举本统末的辩证认知思想王弼“无”义新探 不足以说明为什么在王弼等正始玄学家们之前以及同时代许多既重视儒家思想 也重视道家思想的学者没有创立玄学。在他们之前,无论是汉代,还是魏初,都 有人曾兼宗儒道,但是都没有形成一种强大的新的社会思潮。所以,探讨正始玄 学产生的根本原因时,不可忽略和忘记首倡者的地位及所起的作用。 现代人中,牟宗三、余英时两位先生就充分评价了何晏、王弼本人在形成正 始玄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牟宗三说:“魏晋名士人格,外在地说,当然是由时 代而逼出;内在地说亦是生命之独特。人之内在生命之独特的机括在某一时代 之特殊情境中迸发出此一特殊之姿态。故名士人格确有其生命上之本质的意义。 非可尽因外缘所能解析。王弼早慧如此,成就又偏向玄学理论的建立,未始不 是他天生才质特具智悟能力使然。” 余英时认为:“崇尚玄远,乃为汉晋间士 大夫内心自觉之一般倾向,则正始之音,其来有自,而太和玄谈亦无足异矣。 故谓粲、傅之谈论已先王、何而涉及宇宙之本体则可;至于援引道家,正式建 立玄学体系,则王弼、何晏实为吾国中古思想史上划时代之人物,他人不能夺 其席也。 王弼自身的素质使他能够创立独树一帜的玄学思想。在儒家思想仍然有强大 势力的情况下,何晏、王弼的社会地位也为玄学开一代新学风起到非常重要的作 用。何晏在正始时期的权势和威望对天下的学术风气产生很大的影响,三国 志魏志曹爽传裴注引魏略说,何晏“黄初时无所事任。及明帝立,颇 为冗官。至正始初,曲和于曹爽,亦以才能,故爽用为散骑侍郎。晏前以尚主, 得赐爵列侯,又其母在内,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晏为尚书, 主选举,其宿与之有旧者,多被拔擢”。这些被何晏所选拔的人都成为当时的名 士,这也对正始玄学的产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王弼的无本论是魏晋玄学思潮中的主旨。它的本意及其后来诸贤的众多解读 自是我们关注的必要话题,而我的不同看法也当有哲学探索的些微意义。在论文 写作过程中,前人的有益思考是我们绕不过去的可靠资料依据,我们当尽可能地 引用前入的研究成果以作该篇论文的有力佐证。在分析、借鉴前人对“无”的含 义的理解后,接着前人的思路,试图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为魏晋玄学研究提供 田永胜手弼恐想j 诠释文本第1 9 页光明f 1 报 版社 宙牟宗三才性与玄理第1 1 0 页台湾学生书局1 9 8 0 年版 余英时汉晋之际十之新自觉与新思潮原载新弧学报卷明一期第1 0 1 - - 1 0 4 页 田永胜王弼思想与淦释文奉第2 0 页光明u 报j j 版社 2 兰州人学硕二 :学位论文举本统末的辩证认知思想工弼“无”义新探 一个不同的视角。由此可以更清晰地看出,我们所取得的每一分成绩,都是站在 巨人肩上的嘹望,循着先贤足迹的前行,向着哲人思想的指引。 后学们对“无”的再解读大多数都能自圆其说,并且都很“哲学”。然而, 在我看来,这些依傍于西方哲学的概念和理论对“无”的再解读,不管是有意( 证 明中国有哲学) ,还是有益( 促进中国哲学的现代化) ,都不外乎戴着西方哲学的 复合眼镜去看这朵中国哲学之树上绽放的哲学之花颜色各异却难落实处。更 要命的是,依据现有资料,学者们大都是基于王弼“无”的字面意义,用现代思 维去将之解读,却忘了王弼曾经说过的理解古人微言大义的几句最要紧的话。这 几句话简言之,就是“得意忘言 。虽然王弼是针对解易解老而言,但何尝不能 用之于我们理解王弼之“无 ? 在我构思这篇论文时,王晓兴教授指出要联系先 哲所处的社会环境去理解古人的思想主张,所言极是,我当遵循。 以上所说,即是我关注、写作王弼思想的原由和方法。 本篇论文的题目叫做举本统末的辩证认知思想王弼“无 义新探。 在叙述了何晏王弼论“无”的原义及后学们对王弼“无”义的多种解读后,鉴于 后学们解读“无”大都是基于“无”的字面义,而王弼之“以无为本 、“举本统 末”的思想却是贯穿于他的全部语文中,于是,我们将从答裴徽语、圣人有情 说、本末关系、动静关系、一多关系、自然名教等方面,运用“联系当时社会 环境”和“得意忘言”的解读方法,来论证为什么王弼的无本论是“举本统末的 辩证认知思想”的。不当之处,恳请老师们批评指正。 3 兰州人学硕一 :学位论文举本统末的辩证认知思想:e 弼“无”义新探 二、 何王述“无 王弼,字辅嗣,生于公元2 2 6 年( 魏文帝黄初七年) ,卒于公元2 4 9 年( 魏 齐王芳嘉平元年) ,三国时期魏国山阳( 今河南焦作市) 人。“弼幼而察惠,年十 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何劭王弼传) 。王弼与何晏齐名,二人同为正始贵 无论玄学的倡导者。王弼受时风影响,高谈“以无为本”,惜英年早逝,未能为 哲学史贡献更多的思想成果。 王弼出身官僚世家,其曾外祖父是东汉末号称“八俊”之一、身为荆州牧的 刘表。据三国志魏书钟会传注引博物记和博物志人名考、王弼 别传等记载,东汉末年大乱中,弼祖父王凯与其族弟王粲避乱荆州,依附刘表, 刘表重粲之才。欲以女妻之,而又嫌其形貌丑陋,非女婿才,将女嫁给王凯。凯 有风貌。凯生子业,业生弼。弼为刘表之曾外孙。王粲于建安二十二年( 2 1 7 ) 从曹操征孙权,病死途中,而粲之二子又坐罪处死。粲绝嗣后而以王业为继嗣。 王粲又成了王弼的继祖父。王粲是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其才学出众, 少年成名。十四岁至长安受到著名文学家、大学者蔡邕礼遇,即将家藏书籍文章 万卷送给了王粲。装载数车的书籍,后来全为王业所有。这对王弼的成长提供了 极有利的条件。王弼的家庭祖风对王弼的成长也有重大影响。其六世祖王龚,名 高天下,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五世祖王畅为汉末“八俊”之一,官至司空, 亦列“三公”;其父王业,官至谒者仆射,再加上继祖王粲的文学地位,都会对 王弼成长产生极大的有利影响。而王弼身世的由来,j 下是魏晋玄学兴起的历史背 景。恩格斯曾经说过:“每一个时代的哲学作为分工的一个特定的领域,都具有 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的提。 陈来老师 在朱熹哲学研究中说:“任何一个时代哲学的出现都具有其由以产生的物质 条件和思想条件。前者指物质生活条件,即决定精神生产的社会存在,后者则指 思想资料来源,即每一时代哲学具有的、由它的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 特定思想材料。”这两段话对于魏晋玄学也同样适用。 综合前人的研究,我们看到,魏晋玄学产生的物质条件和思想条件是多方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第四卷第4 8 5 页 陈来朱熹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i ;版社第4 页 4 兰州人掌硕j :学位论文举本统末的辩证认知思想】:弼“无”义新探 的。包括社会政治及学术因素、诸子之学特别是道家思想的渐盛、儒学余绪及其 潜藏的变革、儒道融合的现实需求及理论趋势、荆州学派不注重章句之风对魏晋 玄学的影响、汉未清议及月旦评的辩论形式对玄学清谈的形式的影响、刘邵人 物志的过渡性质对玄学清谈内容的影响、何晏王弼个人素质的作用以及士人精 神学理的需求等等。 由以上多种主、客观条件促成了魏晋玄学的产生,王弼也就自然而然地登上 了哲学史的舞台。他与何晏一起大力倡导“以无为本”,这个“无”,是何晏总结 了前人的思辨成果而提炼出来的。 何晏的道论说:“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夫道之 而无语,名之而无名,视之而无形,听之而无声,则道之全焉。故能昭音响而出 气物,色形神而章光影。玄以之黑,素以之白,矩以之方,规以之圆,圆方得形, 而此无形,白黑得名,而此无名也。”( 列子天瑞篇,张湛注引) 何晏注论语“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说:“夫思者,当思其反。反是不 思,所以为远。能思其反,何远之有? 言权可知,唯不知思耳! 思之有次序,斯 可知矣。”( 论语集解子罕) 何晏注论语“仁者乐山”句,说道:“仁者乐如山之安固,自然不动, 而万物生焉。” 何晏景福殿赋中说:“大哉惟魏,世有哲圣。武( 曹操) 创元基,文( 曹 丕) 集大命。皆体天作制,顺时立政。至于帝皇( 曹教) ,遂重熙而累盛。远则 袭阴阳之自然,近则本人物之至情。上则崇稽古之弘道,下则阐长世之善经。庶 事既康,天秩孔明。故载祀二三,而国富刑清。” 从以上所列几条文句,可看出何晏是在道家思想之主旨的指导下提炼出作为 “本”的无、并将“无”树为万事万物之“本”的。虽然汉代严君平首倡“以无 为本”,但他的“无”却是“虚无”之意,只能算是道家思想旁枝的浅显发挥。 甚至就连王弼所注释复训的老子的个别思想( 如“无”之生成义) 也不是道家思 想之主旨,自然与何晏的“无所指非一。那么,道家思想之主旨究竟为何,何 晏之“无”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老子一书,凡五千言。从万物之始,到世间百态,诚可谓究天人之际、 兰州人学硕一f :学位论文举奉统末的辩证认知思想十弼“无”义新探 发形上哲思。庄子一书,恣肆淋漓。虽将老子之玄思“推演”至相对主 义,却也不失其思辨色彩。总观两者,将其“旁枝剔出,得主旨有三,是为: 一、循自然而无为,二、处两极而必返,三、守弱下而胜强。这些都是“道”这 个范畴应有之义。然而“道”的含义杂多,主次相混,为强调此三者,需另加称 谓。并且何晏敏锐地看到了此三者的思辨意蕴,进而将其当做万事万物之规律、 根据、方法,树之为万事万物之“本”,亦当另加称谓。前引道论云:“有之 为有,恃无以生。”这句话可有两种理解。一是“有”是从“无”中产生的,二 是“无”是“有”赖以产生的根据。若说这句话可导致第一种理解,固然不假, 但令人生疑。若从“事而为事,由无以成 以及后面数段引文总起来看,则第二 种理解更应为真,并贴切可信。由对此三主旨的强调进而“本体化”,以及此三 点之合一者与“道 之义有同有异,同则皆为万物之本,异则道有生成义。从其 同处看,可以互训;从其异处看,自当另加称谓。如何称谓? “无”而已矣。于 是,何晏从“道”提炼出了“无”,并且明言“以无为本”。 但是,如何“以以无为本的原则为方法来构建起一个圆贯的哲学体系, 把这一原则具体贯彻在对事例的说明中,却非易事。至于如何具体运用以 无为本的原则来解释现象界,何晏无能为力,而王弼则大显身手。 王弼比何 晏高明的是,他用“以无为本”的本体论原则,结合以“举本统末”、“崇本息末”、 “守母存子”的方法论原则去说明自然和社会现象,使他的“无”本论思想贯通 了天人之际,连接了理论与现实,灵活解释古典文本以为己用为世用,亦使他自 己成为耀眼的明星活跃在正始时期的诸清谈场合而名垂史册。那么,王弼是怎样 述说自己的“无 本论思想的呢? 近人汤用彤曾说:“( 王弼) 玄理有三事 最可注意:( 一) 大衍义,( 二) 答裴徽语,( 三) 圣人有情说。 并且 写了数篇文章以说明,首开“无 之本体论之见,自有独到之处。任继愈先生认 为,王弼“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是从四个方面即( 1 ) 本末关系,( 2 ) 动静关系, ( 3 ) 一多关系,( 4 ) 自然无为以及自然名教等角度来论证的。下面仅举他与此 相关的重要言论数例以备讨论。 “( 裴微) 问弼日: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也。然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中 康中乾自无之辩魏晋玄学本体思想再解读人民 ;版社第1 6 0 页 圆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 弼大衍义略释中华书局第2 4 5 贞 6 兰州大学硕 :学位论文举本统末的辩证认知思想于弼“无”义新探 之无已者何? 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 言无所不足。”( 何劭王弼传) “演天地之数所赖者五十也。其用四十有九,则其一不用也。不用而用以 之通,非数而数以之成,斯易之太极也。四十有九,数之极也,夫无不可以无明, 必因于有,故常于有物之极,而必明其所由之宗也。”( 王弼易注) “圣人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体冲和以通无;五 情同,故不能无哀乐以应物。然则圣人之情,应物而无累于物者也。今以其无累, 便谓不复应物,失之多矣。”( 何劭王弼传) “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 崇本息末而已矣。观其所由,寻其 所归,言不远宗,事不失主。文虽五千,贯之者一;义虽广瞻,众则同类。解其 一言以蔽之,则无幽而不识;每事各为意,则虽辩而愈惑。尝试论之曰:夫邪之 兴也,岂邪者之所为乎? 淫之所起也,岂淫者之所造乎? 故闲邪在乎存诚,不在 善察;息淫在乎去华,不在滋章;绝盗在乎去欲,不在严刑;止讼存乎不尚,不 在善听。故不攻其为也,使其无心于为也;不害其欲也,使其无心于欲也。谋之 于未兆,为之于未始,如斯而已矣。故竭圣智以治巧伪,未若见质素以静民欲; 兴仁义以敦薄俗,未若抱朴以全笃实;多巧利以兴事用,未若寡私欲以息华竞。 故绝司祭,潜聪明,去劝进,翦华誉,弃巧用,贱宝货。唯在使民爱欲不生,不 在攻其为邪也。故见素朴以绝圣智,寡私欲以弃巧利,皆崇本以息末之谓也。” ( 老子指略) “守其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大美配天 而华不作。舍其母而用其子,弃其本而适其末,虽极其大,必有 不周,虽盛其美,必有患忧。”( 老子注三十八章) “夫欲定物之本者,则虽近而必自远以证其始。夫欲明物之所由者,则虽 显而必自幽以叙其本。故取天地之外,以明形骸之内;明侯王孤寡之义,而从道 一以宣其始。”( ( 老子指略) “复者反本之谓也。天地以本为心者也。凡动息则静,静非对动者也。语 息则默,默非对语者也。然则天地虽大,富有万物,雷动风行,运化万变,寂然 至无,是其本矣。”( 王弼易注) “是故用无常道,事( 无) 轨度,动静屈伸,唯变所适。”( 老子指略) 7 兰州人学硕i :学位论文举本统末的辩证认知思想王弼“无”义新探 “一阴一阳者,或谓之阴,或谓之阳,不可定谬也。夫为阴则不能为阳,为柔则 不能为刚。唯不阴不阳,然后能为阴阳之宗;不柔不刚,然后能为刚柔之主。故无 方无体,非阴非阳,始得谓之道,始得谓之神。”( 易系辞) “万物万形,其归一也。何由致一? 由于无也。由无乃一,一可谓无。”( 老 子四十二章注) “昔始也。一,数之始而物之极也。各是一物之生,所以为主也。物皆各得 此一以成,既成而舍以居成,居成则失其母。”( 老子三十九章注) “夫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者也。夫动不能制动,制天下之动者,贞夫 一者也。”“故自统而寻之,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也;由本以观之,义虽 博,则知可以一名举也。”“夫少者,多之所贵也;寡者,众之所宗也。”( 周 易略例明彖) “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 老子注二十五章注) “天地任自然, 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 老子注第五章注) “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 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 老子注二十九章注)“始制,谓朴散始 为官长之时也。始制官长,不可不立名分以定尊卑,故始制有名也。过此以往, 将争锥刀之末,故日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也。遂任名以号物,则失治之母也。” ( 老子注三十二章注) “如此则可冕旒充目而不惧于欺,靛纩塞耳而无戚于慢。” ( 老子注四十九章注) 由以上所列几条文句,我们可看出王弼思想之主旨彰显无遗矣。他对世问物 事的观点不是有一说一、就事论事,而是反转来看、对照着思。这种“反转来看、 对照着思”的方法或原理,已不是“道”这个概念原有的含义,它超出了“道” 而无以名之,王弼就用时下( 汉魏之时) 人们惯常使用、清谈必倡的“无”来称 谓,并把它在学术上上升到万物之“本”的地位。我们有理出相信,这种“反转 来看、对照着思”的方法或原理,不仅体现在王弼所著的各个文本中,更是贯穿 于王弼所参与的各种清谈场合上。正由于此,王弼才让入觉得“好论儒道,辞才 逸辫”( 陈寿三国志钟会传) ,才让人觉得“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 ( 世说新语文学) 并且出现“晏闻弼名,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日:此理仆以 为极,可得复难不? 弼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弼自为客主数番,皆一 坐所不及。 的精彩场面。那么,王弼的这个万物之本的“无”究竟是个什么东 8 兰州大学硕i :学位论文举本统末的辩证认知思想:e 弼“无”义新探 西呢? 在我看来,其本义似乎更应该是具有中国哲学特色的辩证法思想。何来如 此看法呢? 这还得从“魏晋玄学”的“玄”说起。因为魏晋玄学的主旨乃王弼“本 无论 ,可见玄与无之间有着内在而必然的联系。而“无 之“反转来看、对照 着思的“辩证法 义,古人却罕有明确表述。但是,与“无”有着内在而必然 联系的“玄 的含义,古人可是多处着墨。所以,根据玄与无的关系,通过对古 人理解的“玄 之义的再解读,我们似乎可以大致了解“无 的本义。所以说, 欲了解“无”,得先说“玄 。 我们知道,魏晋玄学肇始自何晏王弼所倡导的“以无为本”。晋书王 衍传记载:“魏正始中,何晏,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 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阴阳恃以化生, 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 矣。”王弼的思想多是以注释老、易、论语的形式来表明的。他在 论语释疑中说:“道者,无之称也,无不通也,无不由也,况之日道。 寂然无体,不可为象。”虽然“寂然无体,不可为象 句有释老子“道”之 “无形无象”的生成义意,但前面一句却是借老子的“道”说出王弼自己 的“无 为本之意更为可信更为明显。是以王弼的“无本论”思想就成魏 晋玄学的主旨了( 康中乾语) 。于是就有了疑问: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叫“魏 晋无学”却叫“魏晋玄学”呢? 我们不妨这样去解答:说“王弼的无本 论思想就成魏晋玄学的主旨”,可见“无”与“玄”二者有( 部分) 相同 或相通之处;而为什么不叫“魏晋无学却叫“魏晋玄学 ,可见“无 与“玄 二者有相异的地方。区别二者之同异,则要看王弼“无 与魏晋 “玄 的本来含义。前面我们说过,王弼“无”之本来含义当是集“道 之“循自然而无为、处两极而必返、守弱下而胜强的具有中国哲学特色的辩 证法思想。那么“玄”呢? “玄 这一概念首见于老子道德经,第一章开宗明义地说:“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 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此处的“玄”,当是形容“有无相生,相役相应,相反相求”的幽深玄妙的 理论意境的意思。这时的“玄”与“无”就不相同。此其一也。 9 兰州人学硕一 :学位论文举本统末的辩证认知思想乇弼“无”义新探 王弼注云:“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 名也。凡有皆始于无。故未形无名时,则为万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时,则长之 育之亭之毒之。为其母也,言道以无形无名始成万物。( 万物) 以始以成而不知 其所以( 然) 。玄之又玄也。妙者微之极也,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 故常无欲空虚,可以观其始物之妙,徼归终也。凡有之为利,必以无为用。欲之 所本,适道而后济。故常有欲,可以观其终物之徼也。两者始与母也,同出者同 出于玄也。异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则谓之始,在终则谓之母。玄者冥( 也) 默 ( 然) 无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日玄。而言( 同) 谓 之玄者,取于不可得而谓之然也。( 不可得而) 谓之然,则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 ( 若定乎一玄) 则是名则失之远矣。故日玄之又玄也。众妙皆从( 同) ( 玄) 而 出,故日众妙之门也。”此处的“玄”,则是揭示王弼“无”形而上的思辨意蕴。 杨雄在太玄中所说的“夫玄也者,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兼三道而天名 之”,“玄者,幽嚆万类而不见其形者也,资陶虚无而生乎规,揆神明而定摹,通 同古今以开类,嚆措阴阳而发气”,“晓天下之聩聩,莹天下之晦晦者,其惟玄乎”。 这里的“玄 与“无 就是同义。见于魏晋南北朝立于学馆的玄学科之“玄 即 与王弼之“无”同义亦可为证。世人常说的易、老、庄也因为都含有形 而上的思辨意蕴( 尽管庄子把它演绎成了相对主义) 而不是其他才称它们为“三 玄”。如此说来,“玄 或者“无”,在中国古人理解,就是把矛盾着的事物两极, 反转来看、对照着思的辩证认识方法和原则,仅此而已( 而不像西方古典哲学的 辩证法样在西方入看来是事物存在变化发展的辩证逻辑规则和学说,尽管它也有 这种意思) 。此其二也。 众所周知,我们常说的“魏晋玄学”,不仅指王弼的“无本论 ,还包括裴颁 的“祟有论、郭象的“独化论”、张湛的“至虚论”、僧肇的“空论”和嵇康的 “名教自然论等。即使它们都有“形而上的思辨意蕴”,“无本论”也不能把 它们代替或囊括,故不能把它们等同看待玄学不单指无本论。这时的“玄 与“无”也就不相同。此其三也。 其他人对“玄 的理解因不在魏晋玄学的题意中,故此处不多论。 由此三者看来,第一种“玄”,是形容义;第二种“玄”,是中国特色的辩证 法义;第三种“玄,是泛指。玄与无的关系,是同中有异。“无”在“玄”中, l o 兰州人学硕t 学位论文举本统末的辩证认知思想王弼“无”义新探 玄与无同;“玄”包含“无”,玄与无异。玄与无同,则“玄”的辩证色彩正是“无” 的思辨意蕴;玄与无异,则只说“魏晋玄学”而不说“魏晋无学”,其义明矣。 故由“玄”之义可知“无 之义,“无”之义,就是有中国哲学特色的辩证法思 想。这个“中国哲学特色”即指反转来看、对照着思的辩证认识方法和原则。 所以说,在我看来,王弼之“无”,其本义似乎更应该是具有中国哲学特色 的辩证法思想。在未有西学东渐之时,中国古人以中国之思不难明了个中之深意。 然而后来诸贤,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的许多学者却因囿于对西方哲学理论概念 的钟爱和全面受教的先入之见,竟对此明了表述而思无所措,岂不憾哉! 近现代以来中国的许多学者对王弼之“无”有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兹概述如 下。 兰州大学硕。l :学位论文举本统末的辩证认知思想王弼“无”义新探 三、后学解读 对王弼“无 论研究的开拓性的工作自然是由汤用彤先生奠定的。2 0 世纪 3 0 4 0 年代,汤用彤先生首次撰文指出,汉代哲学研究的是宇宙论问题,即宇 宙是由什么构成的以及是如何发生的:而魏晋玄学研究的则是本体论问题,它“不 复拘拘于宇宙运行之外用,进而论天地万物之本体”,“而流连于存存本本之 真 ( 同上) 。所以,玄学乃本末有无之辩的本体之学。在对玄学如此定位的基础 上,汤先生认为,王辅嗣之学的实质在于主张“万有群变以无为本。是则万有归 于一本。群变原即寂无。未有非于本无之外,另有实在,与之对立。故虽万物之 富,变化之烈,未有不以无为本也。此无对之本体,号日无,而非谓有无之无。 因其为道之全,故超乎言象,无名无形。圆方由之得形,而此无形。白黑由此得 名,而此无名。万有群生由之以成而非器形之所谓生。形器之生,如此生彼,昭 然二物。而宇宙之本,虽开物成务,然万物未尝对本而各有实体”( 同上) 。在汤 先生看来,王弼的“无”不是有无的无,它乃是宇宙万物及社会人生的依据、本 原。 继汤先生之后,学界的一致意见是:魏晋玄学是研究有无本末之辩的本体之 学,而王弼的“无”就是宇宙万物及社会人生之存在的依据、本体。然而,这个 “无”究竟是什么性质昵? 学术界的典型看法大致有四种。 一是认为王弼的“无”是万物的“本始”或生成者。持此说的有侯外庐先生 等人。他们认为,王弼所说的“混成或无都是第一理,他也称之为道”。 这个道,他又称作极或宗主”。“现实世界有宗主,万物的最后根源也有宗 主,因此,抽象的形而上学的道便是像上帝一样的一种宗主了,它掌握着 人类社会的一切命运。 王葆弦先生认为“王弼哲学既是玄学本体论的早期形 态,便不可能十分成熟;它既是由宇宙构成论演化来的,便不可能割断同宇宙构 成论的联系。 王晓毅先生认为王弼哲学中的“道”有二义:一是“道”始万 物,一是“道”成万物。就“道”始万物来说,“道”就是万物的开始阶段。 二是认为王弼的“无”是抽象的一般。冯友兰先生的观点很有代表性,他 。汤用彤汤用彤学术论文集魏晋玄学流别略论中华书局第2 3 3 页 圆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第l1 4 - - 1 1 5 页 国土葆王玄怎样认识上弼的本体论见文史哲1 9 8 5 年第三期之魏晋幺学笔谈( 一) 1 2 兰州人学硕上学位论文举本统末的辩证认知思想乇弼“无”义新探 说:群有就是一大群殊相,一大群具体的事物。寓于一大群殊相的就是有 这个共相,有这个共相不可能是任何殊相,不可能是任何具体的事物。因为 如果它是这种具体事物,它就不可能是那种具体的事物了。它要是那种具体的事 物,就不能是这种具体的事物了。在理论上说,它可能是任何东西;在实际上说, 它不可能是任何东西,它是不是任何东西的东西。可是实际上不可能有不是任何 东西的东西,因此,有又变成无了。”汤一介先生说“在王弼那里, 所谓无实际上是把客观世界一切属性抽空了的、最高的抽象概念”“王弼 的无实际上是指抽掉一切具体规定性的有,即最抽象的一般。如果说, 任何具体的事物都有其具体的规定性,即以某种规定性为性,那么王弼的无, 它不是什么具体的东西,它是无规定性的,即以无规定性为性。无规定 性的无是不存在的,但它又是一切存在的根据,是纯有。” 总之,王弼 的“无”是无形无名的抽象一般。 三是认为王弼的“无”是种共相。许抗生先生认为:“王弼这个本体的虚 静的无是没有任何物质属性和内容的东西,是无形无名、无状无象,无 声无响,无不是感性存在着的东西,是纯粹思想的创造物。因此这样 的东西是不能被我们的感觉器官感触到的”。陈来老师也说:“玄学的无究 竟指什么? 实际上,贵无论的最高范畴无就是由无为、无形、无 名、无音、无声等等特定的有限的无中抽象出来的一般的无。玄 学所谓无音、无声、无形、无象、无功、无名、无誉、无为、无事,虽然比无一 百块钱来的广泛些,但相对于无来说都是获得了一个规定了的内容,属于规 定了的无,而贵无论的无正是作为这一特殊的无的进一步抽象。这个被玄 学视为本体的无,相当于黑格尔所谓纯无的意义,即它是一个抽象的、一般 的无。而无形、无名、无为、无事则是某种规定物、某一内容的无。” 四是认为王弼的“无”是“作用方式。王晓毅认为:“道这个名字的意 思是道路,引申为规律,它本身不具有无为这个思想内涵,将其改造为含有 冯友兰哲学i 口i 忆录载中困哲学第7 辑 汤一介郭象1 j 魏晋- 幺学湖北人民 l ;版朴第4 7 页 汤一介论魏晋幺学载中国哲学的诠释j 发艘张岱年先生九十寿庆纪念论文集北京大学 :版 社1 9 9 9 年五月版 回许抗生魏晋幺学史陕西师范大学版社第9 3 页 陈米魏晋玄学的“有”“无”范畴新探载哲学研究1 9 8 6 年第几期 兰州人学硕士学位论文举本统末的辩证认知思想王弼“无”义新探 无为内涵的无,成了王弼建立哲学体系的第一步改造工程。 楼宇烈说 “这里所谓无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指顺自然 。陈来说“无为思想是 玄学以无为本思想的真正内容和基础,崇有与贵无之争,从根 本上说就是有为与无为之争。”高晨阳说“我们认为,所谓无是指 某种作用方式或某种特定的原则或原理,其内容即是自然或无为。自然者, 不为而然,自己而然之意,所以玄学家常把二者并称为自然无为。这就是说, 无指以自然或无为为内容的作用方式,或万物存在变化所依据的原则。“无 作为自然或无为之意,可由客观和主观两面而定。所谓客观是从宇宙本体方面说, 主观则是从人事或主体的精神境界方面说。可见,在玄学中,无不管是 作为客观性的原则,还是作为主观性的原则,总是表示自然之义,或说表示无为 之义。” 于是,康中乾博士就总结说,王弼“无”范畴有三种( 五个方面) 的涵义。 那就是( 1 ) 生成义,( 2 ) 本体义,( 3 ) 抽象义,( 4 ) 功能义,( 5 ) 境界义。并 且他也指出,这五个义虽都为王弼“无”范畴所涵有,但这五个方面却并没有构 成一个完整的层次性,即它们在理论上不连贯,不能由此及彼,形不成融贯自洽 的逻辑论述。还特别指出生成义和抽象义不能兼容。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对王弼“无”论的含义也做了些有益的阐述。 康中乾在他的另一篇文章中似乎剔除了生成义,而强调“无”的抽象义。他 从他的“存在论”出发,认为“无”是个“存在物”的“内参照系构架”中的“存 在物自身中的非自身性、非存在性、否定性的性质和规定”,以此去说明“无” 的抽象义。又从他对“无”的定义出发,得出王弼之“无”不过是个“有”罢了。 刘梁剑认为王弼之“无”是“体”,“有”为“用”,“无”主“有 次, 有无互训,体用不二。 赵涛先生认为,“反者道之动”的思想,是老子辨证思想的重要体现,王弼继 - f 晓毅f 5 百5 宇宙本体论新探载孔了研究1 9 9 0 年第二期 。楼字烈么学j 中田传统哲学载北京人学学报1 9 9 8 年第一期 国陈来魏晋玄学的“有”“无”范畴新探载哲学珂f 究1 9 8 6 年第几期 固高晨阳论幺学“有”“无”范畴的根本义蕴载文史哲1 9 9 6 年第一期 康中乾有无之辩一魏晋玄学本体思想以解读人民f i 版社 康中乾论f 弼“无”本论的哲学实质中国哲学史2 0 0 0 年第4 期 。刘梁剑工弼论体用关系渤海人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 4 年3 月第2 6 卷第2 期 1 4 兰州人学硕 :学位论文举本统末的辩证认知思想王弼“无”义新探 承这一思想,并成为其重要的思维工具。 兰州大学的李晓春博士认为,把握王弼思想的钥匙是“崇本息末”,本是“无”, 末是“自身”,“无”是“自身”的对立面,这个思想来自老子的辩证法。王弼思 想需从两方面看待,一是无本论,一是生成论。无本论是王弼自己的,生成论是 老子和汉初黄老思想。王弼思想之从无本到无用的实现坏节是体悟和践行。 以上列举了研究王弼思想的部分学者的观点,我们不妨分别评述之。 。赵涛谈谈王弼“以无为本之无的内涵国学数典论坛 l s 兰州人学硕i :学位论文举本统末的辩证认知思想 上弼“无”义新探 四、我的述评 就汤先生所论而言,王弼之“无”是本体论学说。“本体论这个词是典型的 西方哲学用语。这里我没有能力也不需要对它作更深入的理解和演绎。综合当前 哲学界学者的论述和理解,西方哲学所探讨的本体论,特别是“黑格尔化”的本 体论思想,在中国哲学当中是不存在的。因此,康中乾博士就把它转释为“中国 化的本体论”,即“宇宙万物及社会人生的依据、本原”。就其实质来说,它即是 “本根论”( 百度“本体论条”) 。不管是本体论还是本根论,从中国哲学的语 境出发,它必是“体用一源”、“体用不二”的“体”,而不是西方哲学当中“是 论”背后作为哲学本原的逻辑本体。具有“宇宙万物及社会人生的依据、本原” 含义的中国哲学的本体,因其是“体用一源”、“体用不二”的“本体 ,则必须 是有体必有用、有用必有体的本体。因其是有体必有用、有用必有体的本体,则 它必定是有用且有体、有体且能用的“实体”。如果它仅仅只是纯粹抽象的产物, 成为概念间的思想、思想中的概念,而不是客观事物的概念、概念化的客观事物, 那么它将会是与客观事物相脱离的“虚体”,难以实现“体用一源”、“体用不二” ( 这一点,西方哲学即是明显的例证) 。那么,王弼之“无”又如何呢? 我们认 为,王弼之“无 ,作为“反转来看、对照着思的辩证认识方法和原则”的辩证 法,它就存在于天人之际客观事物之中,然后通过认识的抽象成为思想的对象。 它来源于客观事物,抽象成为思想的对象,思想的对象与客观事物并未截然脱离。 作为认识的对象的客观事物的辩证法是“客观实体”,抽象成为思想的对象的辩 证法是认识对客观事物的辩证法的反映,是“理论实体”。究其实质来说,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