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摘要:本文研究了国内外有关土地评价的发展过程与动态,结合广东省农用地分等r 作实践,论述了广东省县级分等、市级汇总、省级汇总的技术路线与技术方法,提出了县 级农用地分等关键技术雨1 省级汇总关键技术。从耕地资源安全预警、士地利用总体j 【i l 划修 编、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整理等方面对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广东省的实际应川进行7 探讨。 为农用地分等在区域平衡、内涵扩展及综合应用等方面的进一步研究指明了方向。特别是 在县级成果的基础上经过市级过渡到省级汇总,丰富了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内容。在国家给 定指标区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点进行了细化,利用内插法对光温指数进行修订,使得分等 结果更加符合实际。 关键词: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定级;汇总;廊用 英文摘要 t h i sp a p e rs t u d i c st h ee v a l u a t i o no ft h el 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a n dd y n a m i c l i g h t w o r ko ft h eg u a n g d o n gp r o v i n c i a lf a r m l a n d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p r a c t i c e t h e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t h e c o u n t y i n g u a n g d o n gp r o v i n c e ,t h ec i t yc o l l e c t e d ,a n d p r o v i n c i a l - l e v e l t e c h n i c a lr o u t ea n dt e c h n i c a lm e t h o d s ,t h ec o u n t yf a r m l a n d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s u m m a r yo fk e yt e c h n o l o g i e sa n dp r o v i n c i a lk e yt e c h n o l o g i e s s a f e t y w a r n i n gf r o mt h ea r a b l el a n dr e s o u r c e s ,l a n d u s em a s t e rp l a nr e v i s i o n ,t h eb a l a n c eo f a r a b l ei a n d ,l a n di m p r o v e m e n tw i t hr e s p e c tt ot h e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o ff a r m l a n di n g u a n g d o n gp r o v i n c ea n dp r a c t i c a la p p l i c a t i o no fr e s u l t si nt h ep a p e n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o ff a m f l a n di nt h er e g i o n a lb a l a n c e ,m e a n i n g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t h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e x p a n s i o na n dp o i n t e do u tt h ed i r e c t i o nf o rf u r t h e rr e s e a r c h 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c o u n t y o nt h eb a s i so ft h er e s u l t sa f t e rt h et r a n s i t i o nt ot h ep r o v i n c i a ll e v e ls u m m a r y , e n r i c h e dt h ec o n t e n t so ft h eo u t c o m eo ft h ef a r m l a n d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i nt h ec o u n t r yt o s e tt a r g e t sb a s e d0 nt h el o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ac o m b i n a t i o no fr e f i n e m e n t ,u s i n g i n t e r p o l a t i o nt ol i g h t ,a i rt e m p e r a t u r ei n d e xr e v i s e d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m a k e sm o r e r e a l i s t i cr e s u l t s k e y w o r d s :g u a n g d o n gp r o v i n c e ;f m m l a n d ;g r a d a t i o n ;s u m m a r y a p p l i c a t i o n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及其府用研究 l 引言 1 1 研究背景 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项目是“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土地监测与调查工 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土地详查搞清楚了农用地数量和权属后,对农用 地质量的大调查;是迸一步摸清农用地资源、资产家底、建立城乡统一土地市 场,发挥社会主义市场机制,有效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 意义和理论价值。 农用地分等是运用依据全国统一制定的杯准耕作制度,以指定作物的光温 ( 气候) 生产潜力为基础,通过对土地自然质量、土地利用水平、土地经济水 平逐级订正,综合评定农用地等别。农用地分等成果具有全国可比性。 广东省于2 0 0 1 - - 2 0 0 2 年完成试点县( 区) 的分等、定级、估价工作;2 0 0 3 年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省全面铺开农用地分等与定级估价工作。目前, 已经全部完成各县( 市、区) 的分等工作,全省分等成果的省绒汇总正在进行 之中。 1 2 研究意义 广东省自然条件区域差异较大,影响土地质量的因素复杂,农用地的生产 能力有高有低。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耕地占补平衡,需要有区域横向可比的土 地评价成果作支撑。 广东省各县( 市、区) 以及地市之间的耕地后备资源、土地开发整理潜力、 建设占用耕地速度和规模不平衡,每个县( 市、区) 很难在本县域内实现占补 平衡。如果采取省域内异地占补,必须考虑土地质量的等级。随着广东省,尤 其是珠三角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开展跨区域横向可比的土地评价工作r 益迫切。 搞好农用地分等工作,对实现土地管理由数量管理向数量一质量综合管理 转变、搞好农用地生产力核算、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基本农用区划定等工作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将推动土地科学、土壤科学、地理科学、经济学 等学科的发展。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及其应用研究 1 3 研究内容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1 ) 研究广东省农用地分等中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为农用地分等提供 指导。 ( 2 ) 研究农用地分等成果省级汇总关键技术,包括参数控制、接边平衡、 面积汇总等技术环节。 ( 3 ) 研究农用地分等成果在耕地资源安全预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土地整理、耕地占补平衡考核、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等工作中的应用问题。 2 国内外农用地分等研究动态 2 1 国外土地评价研究动态 国外早期的土地评价研究主要是为土地征税发展起来的,资料最早见于1 5 世纪莫斯科公国的税册中。当时莫斯科公国已成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 给官员、贵族分封土地和敛取税赋,将耕地分为上、中、下三等,并登已造册。 1 8 7 7 年俄罗斯著名土壤物理学家道库恰耶夫对黑钙土地区进行了考察,为了查 明土地税和土地质量的关系,先后同气候学家、植物学家和经济学家在尼r 格 勒州,包勒特夫斯克省展开了土地评价工作。1 9 3 3 年,美国提出的“斯托利指 数分等”( s t r ) 和康乃尔评价系统及1 9 3 4 年德国财政部提出的农地评价条 例均作为赋税依据。 以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评价随着资源调查与合理选用规划的产生而 产生和发展。最早可追溯到2 0 世纪3 0 年代,但比较广泛和成熟的土地评价始 于2 0 世纪6 0 年代,美国在多年土地评价研究的基础上,于1 9 6 1 年j 下式颁布了 土地潜力分类系统。它以农业生产为目的,主要从土壤特征出发来进行土地潜 力评价,采用潜力级、亚潜力级和潜力单位三级分类制。许多国家参照美国的 做法,结合本国国情加以修改并在理论上给予了补充。如英国的土地利用潜力 分类系统( 1 9 6 9 ) ,加拿大的土地分类系统( 1 9 6 9 ) ,澳大利亚哈恩阳斯 ( h a a n t j e n s h a ) 制定的土地评价系统( 1 9 6 3 ) 以及日本农林省技术会议事务 局制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1 9 6 3 ) 等。 进入7 0 年代,随着土地资源研究的广泛深入,一般目的的土地评价已不能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及其廊用研究 满足土地利用规划的要求,特定目的的土地评价在许多国家广为开展。由于各 国社会经济条件、技术水平、自然环境条件及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不同,土地 评价系统多种多样,成果交流和应用极为不便。针对这一局面及美国土地潜力 分类系统的不足,联合国粮农组织( f a 0 ) 于1 9 7 2 年1 0 月在荷兰瓦格宁根举 行国际专家会议,对土地的概念、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评价方法及诊断指标进 行讨论,就土地评价的大部分原则达成协议,出版了会议纪要和建议。经过几 年的试验和经验总结,于1 9 7 6 年颁发了土地评价纲要。 同时,原苏联农业部土地利用与土地管理部门在广泛的全国性调查基础上, 于1 9 7 6 年正式颁布了应用于地籍工作的土地生产一发生分类方案,根据以土壤 性质发生一生产鉴定为依据的土地评价资料和最佳土地利用方式,将全苏联自 然地带土地划分为土地类、土地级、土地亚级和土地种四个级别。 8 0 年代以来,计算机在资源调查与评价中得到广泛应用,土地评价的理论 与方法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向着综合化、精确化、定量化、动态化的研究方 向发展。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在土地潜力分类基础上,于1 9 8 1 年提出“士地 评价和立地评价”系统,并应用于农业目的的土地评价,为土地合理利用决策 服务;f a o 在土地评价纲要的基础上,相继出版了旱地农业土地评价指 南( 1 9 8 4 ) 、雨耕农业土地评价纲要、林业土地评价( 1 9 8 4 ) 、牧业土地 评价( 1 9 8 6 ) 等文件,对土地评价起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从而提供了相当完整 的土地特性及与其相匹配的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了系统全面的土地评价体系, 是土地评价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随着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问题的提出,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己被 世界各国科学家所重视。f a o 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提出了“农业生态区( a e z ) ” 法,设计出不同农业投入水平下可养活人口的估算方法,并在1 1 7 个发展中国 家评价了2 0 0 0 年的土地人口承载力。 随着景观生态学的迅速发展,土地生念评价又成为土地评价研究的方向之 一。土地生态评价是以土地生态类型为基础,通过景观综合、景观诊断、景观 功能划分,分析景观内部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结构,评价景观生态价值及其功 能,评价结果直接服务于景观生态设计及其规划。 查塑查旦丝坌箜墨些皇旦竺塑 ,随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的提高,可持续土地管理评价成为土地评 价的又一重要方向。于1 9 9 1 年在泰国清迈举行的“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土地利用 管理评价国际研讨会”上,许多专家学者从自然、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各个方 面探讨了可持续土地利用管理评价的指标和方法。在此基础上,f a o 于1 9 9 3 年颁布了可持续土地管理纲要。1 9 9 7 年在荷兰召开了“国际可持续土地利 用管理及信息系统科学学术会”,各国专家认为土地利用可持续性衡量应当从自 然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习俗等方面予以考虑,这标志着可持续土地管 理又成为土地评价的重要内容。而且土地评价正进一步向综合化、多元化、精 确化、定量化、生态化和动态化方向发展。 2 2 国内土地评价研究动态 我国是世界上研究土地分类进行土地评价最早的国家。早在2 5 0 0 年前古籍 周礼地官司徒中就有关于土地质量高低的记载。公元前7 世纪,齐国 管仲废除公田制,按土地肥瘦决定田赋轻重。管子地员篇也曾就土地分等 作过比较详细的论述。禹贡一书将“九州”土地分类后,再按肥力高低将土 地划分为上、中、下三等。1 8 5 3 年太平天国颁钿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全 年单位面积产量评定田地等级,是最早最简单的土地经济评价。 解放后,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的土地评价研究工作逐步展 开、深化和繁荣。1 9 5 1 年为确定农业税税率、达到合理负担,由财政部组织了 “查田定产”工作。评价采取发动群众、民主评价和逐级平衡的方法,将全国 耕地划分类别,评定等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常年产量,依此确定农业税。我 国系统的土地评价研究工作始于5 0 年代的荒地普查。5 0 至6 0 年代对荒地资源 的综合性评价,产生了两个较为系统的土地评价系统。一是原农垦部荒地勘测 设计院提出的荒区、副区、等和级四级分类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首先按水热 条件把全国分为区和副区,在副区下再按开垦措施的难易程度划分等,等下分 级;另一类是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提出的三级分类评价体系, 即类、等和级。它首先按水热条件划分土地类,类下按土地质量的优劣划分土 地等,等下按限制因素和改良措施的种类分级。后者具有比较明确的土地自然 特性分级指标,能较为客观地反映荒地质量状况,但缺少经济分析,是一种土 4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及儿脚用研究 地自然评价。 二十世纪7 0 年代末至8 0 年代末,伴随着全国工作重点转向以经济建设为 中心,以合理利用土地为目的的土地评价研究蓬勃发展起来。如依照美国农业 部土地利用潜力分类系统拟定的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技术规程中的土 地生产力标准分级,采用单层次分级系统,根掘土地的适宜性和限制性,将全 国土地分为八级;以及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参照f a o 的土地 评价纲要并结合我国实际设定的1 :1 0 0 万土地资源图分类体系,采用血级分 类制,即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和土地资源单位。 区域性和地方性( 县级) 的土地评价也得到了广泛丌展。区域性土地评价 结合地区资源开发利用或环境整治进行;地方性土地评价形式多样,注重评价 方法的深入探讨,也不乏将土地评价研究与土地利用规划等实践任务相结合的 尝试。同时,在土地经济评价和单项土地评价方面均进行了研究与探讨,并与 f a o 合作进行了中国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广泛丌展了区域性土地人口承载力 研究。但该项研究未统筹考虑气候、地貌、土壤等影响因素。在全国建立具有 横向可比性的土地质量评价体系,加强这一领域问题的研究是我国当i j 土地评 价研究的发展趋势之一。 氨 2 。3 国内农用地分等研究动态 农用地分等研究既是土地评价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土地评价的结果,因 而它的研究是伴随着土地评价研究的深入而进行的。 我国农用地分等工作已经有3 0 多年的历史,若将5 0 年代初的查田定产工 作也计入,就有5 0 年历史。系统的农用地分等工作始于7 0 年代,当时我国土 壤学界与地理学界引入了联合国粮农组织( f a 0 ) ) 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开展了探 索性的研究。8 0 年代仞,农业部土壤普查加入了潜力分析,按生产能力划分了 8 级。同期开始拟定以地貌为分类因素的l :1 0 0 万土地资源图分类体系。8 0 年 代中期开始的土地详查工作,搞清了土地的数量家底,其中包括有土地评价的 内容,农业部也进入土地等级划分的试点工作。同时,地理、土壤、土地等各 学科在土壤质量评价、土地经济属性评价等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国家土地管理局一成立,就丌始考虑农用地分等工作。1 9 9 8 年制定了农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及其应用研究 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征求意见稿) ,陆续在全国有代表性的7 个县丌展了试点 工作。9 0 年代中期,在农用地分等定级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对农用地分等定 级规程( 征求意见稿) 进行了修订,编制了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 讨论稿) , 并于1 9 9 8 年召开了研讨会。此后对规程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1 9 9 9 年国 土资源大调查工程项目的启动,加速了规程的编制,2 0 0 1 年1 月农用地 分等定级规程通过国家验收。在全国各地农用地分等实践的经验和教训基础 上,2 0 0 2 年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发展完善为农用地分等规程和农用 地定级规程。2 0 0 3 年8 月1 日农用地分等规程、农用地定级规程和农 用地估价规程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颁布实施,建立了能够 在全国范围内可比,并与土地详查、土壤普查成果相衔接的农用地评价体系。 综合运用了土地自然评价、土地经济评价、土地潜力评价、土地利用评价的理 论与方法,建立了包括光温( 气候) 生产潜力、标准耕作制度、产量比系数、 指定作物最大产量、最大产量一成本指数等国家级参数体系,分等成果多层次、 多样性的特点,满足了成果应用的多目标需求。 我国许多专家学者也在基础理论、模型与方法、评价指标、技术程序、单 元划分、3 s 技术的应用、成果应用与相关研究方面对农用地分等进行了深入研 究。 理论基础研究。农用地分等是在土地适宜性分析基础上进行的土地生产潜 力与现实生产力的综合评价,其理论核心是土地生产力理论,并与土地肥力理 论、区位理论、级差地租理论和土地价值理论等密切相关。目前国内有关农用 地分等理论研究均围绕上述内容展开,如杨小雄对农用地分等的生产力理论、 区位理论、地租理论和地价理论等进行了研究,吴群则运用土地肥力理论以及 土地经济学基本原理分析了农用地质量“等级”体系建立的客观基础及其划分 理论依据。 模型与方法探讨。农用地分等方法体系是农用地分等研究的重要内容。高 向军等比较了农业部耕地地力等级划分体系和国土资源部农用土地分等评价体 系;李莹星等提出了耕地分等评价新方法自然产量剥离法。此外农用地分 等中的等别划分方法也由传统“加权指数求和法”发展到聚类分析法、主成分 6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及儿应用研究 分析法与因子分析法等多元统计方法。王晓鹏提出的模糊聚类与主成分分析相 结合的农用地分等方法,聂庆华等则提出农田质量分级的模糊稀疏度与模糊贴 近度比较算法模型。 评价指标研究。农用地分等是对影响农用地质量的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 素的综合评价,近年来国内学者针对自然质量因素的选取进行了大量研究,张 风荣等分析了农用地分等定级野外诊断指标体系原则、方法与依据以及农用地 分等中土壤质量指标体系。单胜道则研究了土壤因素及其在耕地定级估价中的 影响度。亦有学者认识到社会经济因素对农用地质量的影响,周际鹏等研究分 析了农用地生态经济评价指标,赵庚星选取交通运输条件等土地经济因素进行 了农用地综合经济评价,丁生喜讨论了地貌、土壤、气候、生产与植被等指标 评价指数定量求取的具体步骤与方法。王建国等构建了农用地分等的光温生产 力、供水质量和土壤质量指数以及农用地定级土地区位质量和土地作业质量指 数等评价模块数学模型方法,并具体讨论了土壤质量指数计算中土壤养分、有 效土层厚度、p h 值、质地、全盐量、障碍层深度与地下水位等因素评价模型。 若干概念与技术程序探讨。部分学者针对农用地分等规程中若干有待 进一步具体规范的概念与技术程序进行了深入探讨。张风荣等研究指出为使农 用地分等规程中土地利用系数概念更具社会公平公j 下性,该系数计算方法应 调整为正常投入水平下作物实际产量与当地该作物的土地生产潜力之比。钱建 平等结合湖北省农用地分等实际工作,对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的计算 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并尝试提出了线性模型来修证两个系数对农用地等别 的影响。马仁会等针对土地经济系数宏观分区计算,以可比区域的经济系数最 大值为参照基点,为全国农用地等别汇总提供依据。吴群认为土地利用系数计 算公式y j 应为指定作物在当地的一般、客观、平均产量,y j ,m a x 应为指定作 物的潜在最大产量,这样计算的系数才能真i f 反映一个地区土地利用现实客观 水平的高低,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可比。安萍莉等探讨了标准耕作制度的确定原 则,并从主要作物生态适宜性等方面论述了标准耕作制度的确定方法。燕新程 等提出采用土地类型适宜性程度评价法求算土壤有效系数的方法,并提出在农 用地分等中应引入反映土地区位条件和地块状况的立地条件系数。王洪波等则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及其应用研究 构建了利用滑动平均和二次回归法求算土壤有效系数数学模型,确定了连续型 和离散型分等指标的土壤有效系数并采用分区法与不分区法进行了县域农用地 自然质量分数计算比较研究,提出为确保农用地分等结果的可比性,宜采用不 分区方法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指数。关于分等成果的全国可比问题,杨建锋等 提出用标准样地修正法来解决自然质量分不可比的问题。 评价单元划分研究。评价单元是进行农用地等级评定的基本空问单位,单 元划分的精度与方法选择直接关系到农用地分等成果的精确性及其应用可行 性,因此评价单元划分研究是农用地分等的基础。马仁会等提出因素差异性、 界线分隔、边界完整性与相似性等分等单元划分原则以及编码要求,具体分析 了叠置法、地块法、详查图斑法和动态网格法等主要单元划分方法,并评价了 各自优缺点、适用地域和注意事项。王令超对比分析了三图叠置法、网格单元 法与矢量叠加法等单元划分方法的优缺点及适宜条件。龙辉刚详细介绍了依据 单因素图叠加法进行评价单元划分的基本流程与注意事项。成文等针对农用 地分等规程中有关评价单元划分需考虑地物权属界线的规定,提出评价单元 的界线划分不应考虑权属界线。 3 s 技术的应用研究。农用地分等涉及大量空间信息与土地属性信息,而地 理信息系统能有效实现空间数据与属性数据的结合,并具有拓朴、叠加与缓冲 等强大的空间数据分析功能,因此借助o i s 技术可快速实现农用地分等信息的 获取、处理、分析与输出,不少学者分别从属性库、图形库以及综合评价模型 构建等方面探讨a r c i n f o 、m a p 1 n f o 与m a p g i s 等g i s 软件系统支持下农 用地分等定级的技术路线与信息系统的建立,并初步研究了航空遥感技术在农 用土地分等定级单元划分及分等定级因素提取中的应用。 成果应用与相关研究。国内专家学者虽普遍认同农用地分等成果可为土地 整理、基本农田保护与耕地占补平衡提供科学依据,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征地补偿、农村集体使用土地流转具有重要意义。但对成果的具体应用,在农 用地分等规程中也未给予明确说明,部分学者对此进行了初步分析。刘水杏 等提出运用农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建立耕地质量平衡标准的实施方案及步 骤,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关文荣则具体分析了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在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发j e 府用研究 法定责任、土地资产合理配置与农业税制改革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围绕农用地 分等工作的开展,国内不少学者进行了农用地分等的相关研究,范胜龙等对全 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与实地调查数据的差异性和分等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表明,分等结果有较大差距,并非所有分等因素都采用土壤普查数据,尤其土 壤有机质含量、排水条件和水田耕层厚度等分等因素应采用现状调查数据。成 文等则指出社会、自然与经济等方面资料广泛收集是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的基 础,并重点整理了农用地分等定级所需要收集的自然条件、图件、农用地利用 和农用地经济资料及其他资料。 2 4 国内农用地分等简介 根据国土资源部颁布的农用地分等规程中相关内容的描述:“农用地分 等”是在全国范围内,按照标准耕作制度,在自然质量条件、平均土地利用条 件、平均土地经济条件下,根据规定的方法和程序进行的农用地质量综合评定, 划分出的农用地等别。 农用地分等包括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农用地利用等和农用地经济等。农用 地自然质量等别是通过耕地土壤的自然属性,包括水分、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水、热分配的地形、地貌、排水、灌溉等的限制程度对光温( 气候) 生产潜力 的修正所得,因此它侧重反映的是在一个区域范围内一定的自然条件下土地潜 在的( 或理论) 自然生产能力,又可称为土壤生产潜力,它与人的物化投入、 劳动投入和产出效益无关。农用地利用等别是在自然质量等的基础上考虑了人 的利用因素,即将自然生产能力转化为可实现的生产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 生产劳动技能、农技水平的高低,是从现实生产能力的角度进行的农用地综合 质量评价。农用地土地利用等别侧重反映因农用地潜在的区域自然质量和平均 利用水平不同而造成的农用地生产力水平的需要有区域横向可比的土地评价成 果作支撑差异。农用地经济等别是依据农用地自然质量条件、农用地所在土地 利用分区的平均利用条件和农用地所在土地经济分区的平均经济条件下,对农 用地进行的综合质量评定。农用地等别侧重反映农用地潜在的( 或理论的) 区 域自然质量、平均利用水平和平均效益水平不同,而造成农用地生产力水平差 异。 9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及其应用研究 圈| 圈l 圈| 圈 作 作 k c k 作作物物 j 八 物 崩 物 出 自 碰 利 1 - - 标然用 1 准 等等 等 指 a l 粮 指 指 “ 图l 农用地分等中的逐级订正示意图 农用地分等是在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分等单元、分 等方法( 因素法一因素因子指标体系的确定) 的前提下计算农用地自然质量分, 光温( 气候) 生产潜力指数、产量比系数、土地利用系数、产量一成本指数、 经济系数,由农用地自然质量分,光温( 气候) 生产潜力指数,产量比系数得 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由自然质量等指数和土地利用系数得出农用地利用 等指数,由利用等指数和土地经济系数得出农用地经济等,因此农用地自然质 量等、农用地利用等、农用地经济等是对光温( 气候) 生产潜力逐步订j 下所得 见图l 。 农用地分等属于土地评价的范畴,但与以往一般的土地评价相比,农用地 分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农用地分等属于土地管理型土地评价,而不是 科研型和生产型的土地评价;第二,农用地分等不仅综合考虑气候、地貌、土 壤等自然因素,而月还考虑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益等社会经济因素;第 三,农用地分等成果是多层次的,即包括自然等、利用等和经济等三个层次; 第四,农用地分等要求跨区域可比。 1 0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及h 心用研究 2 5 国内农用地分等存在的问题 农用地分等,旨在建立一套以农用地质量等别为基础的、全国可比的农用 地质量等别序列。农用地分等规程中要求,对省内各县级行政区农用地分等 成果要保证省内可比,各省级分等成果要全国可比。但在农用地分等实际工作 中,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 ( 1 ) 自然质量分的不可比性 从自然等指数的计算公式可以知道,光温( 气候) 生产潜力指数是根掘农 业生产条件和其它环境因素处于适宜情况下得到的理论值,产量比系数是以国 家指定的基准作物为基础,按当地基准作物实际产量与各种作物单位面积实际 产量之比,从理论上来讲都具有可比性。因此,要保证各分等单元自然等指数 的可比性,必须保证各指标区自然质量分的可比性,也就是说,自然质量分的 可比与否直接决定着农用地自然分等成果的可比性,进而影响分等的最终成果 的可比性。 规程中计算自然质量分的方法有因素法和样地法两种,分析其计算过 程可以知道,这两种方法虽然实现过程不一样,但其计算原理和依据是一致的。 自然质量分是以不同的分等因素指标区为单位计算,分等因素的选择、记分规 则表的编制等也都是以指标区为单位,这样就使自然质量分在各个指标区的之 间存在着独立性和差异性。由于各个指标区采用的评价因素体系和权重体系的 内涵不同,分等参评因素及其影响作用权重、指标一分值量化标准和方法等均 有所差异,就造成了各个指标区的自然质量分的内涵不同,因而各个指标区的 自然质量分也就不具有可比性。 1 ) 因素体系的内涵不同。各指标区所选因素数量不等。根据规程规定 的分等因素的确定原则和步骤,各指标区都有一套自己的因素体系,被选因素 对农用地等别影响显著。各指标区农用地分等时只采用该指标区对应的分等因 素体系,且因素数量多少不等,这样就导致了不同指标区间因素体系的内涵不 同,从而导致指标区问自然质量分具有不可比性。 2 ) 权重体系的内涵不同。由于指标区间地域的差异,不同指标区采用不同 的评价因素体系,各个因素对不同指标区农用地质量的作用程度是不同的,即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及其应用研究 权重不同。即使不同指标区采用同一个因素,也由于这个因素在不同指标区的 权重不同,造成了权重体系的内涵不同。 3 ) 自然质量分的内涵不同。规程规定,各分等单元各指定作物的自然 质量分是各分等单元各指定作物的分等因素指标分值经过几何平均法或加权平 均法计算出来的,由于各个指标区采用的评价因素体系和权重体系的内涵不同, 分等参评因素及其影响作用权重、指标一分值量化标准和方法等均有所差异, 造成了各个指标区的自然质量分的内涵不| 司,因而各个指标区的自然质量分也 就不具有可比性。 ( 2 ) 土地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计算公式的合理性 根据农用地分等规程,将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乘以土地利用系数和土 地经济系数作为最后的分等指数,存在一定缺陷。 用作物实际产量与理论产量之比来反映土地利用水平虽然便于操作,但在 理论上则不够准确,因为作物实际产量不仅与农用地自然潜在产量、土地利用 水平相关,而且与投入和土地产出效益密切相关。根掘在农村的实地调查,目 前许多农民因为种粮收入低而不关心粮食生产,本来可以种两季水稻的水用只 种一季晚稻,大多种米质优但产量低的品种,生产投入减少,导致粮食单产持 续下滑。但经济作物用地由于经济效益好,投入和产量一般都较高。这种相同 质量的农用地如果按照上述方法将被分成不同等别,明显与实际不符。由于土 地利用水平和效益水平有着很强的正相关。而且用实际产量与潜在产量比柬衡 量土地利用水平又不准确,所以将农用地自然质量等指数同时乘以土地利用系 数和土地经济系数作为最后的农用地分等指数缺乏其科学合理性。因此,土地 利用系数和经济系数的存在和计算公式的科学性仍需加强研究。 ( 3 ) 等值区的划分 按照规程,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等值区划分必须以行政村为单位 来划分。实际上由于地形复杂,广东省不少县份同行政村内地形、地貌、土 壤等自然条件也有定的差异,同行政村内土地利用系数、土地经济系数也 不相同。如果必须以行政村为单位来划分往往会造成这样一个局面:在实地考察 中,属于不同行政村的相邻地块,其土壤、地形、灌溉排水等自然条件相同,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及j 应用研究 产量、效益大致相同,等级也基本一致;但因分属不同的行政村,两村之间农 用地整体利用程度和效益存在差别,经过土地利用系数和土地经济系数的修正, 造成原本情况基本一致的相邻地块最终等别存在差异。 ( 4 ) 基础数掘的问题 农用地分等结果是否符合实际的关键是基础数据是否准确,所以基础数据 的采集至关重要。但是实际中由于各种原因,基础数据采集很困难,工作量大。 土壤基本性状如有效土层厚度、表土质地、剖面构型、有机质含量、p h 值 等因素是广东省农用地分等的主要因素。因此,不同的土壤分御影响了广东省 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同时也影响了农用地的利用等别和经济等别。土壤图作 为分等最重要的资料之一,用的是我国2 0 世纪8 0 年代第二次土壤普查的资料。 2 0 年来,广东省许多地区进行了中低产田改造、塌陷地的治理等,同时,许多 地区由于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和长期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使不少地区土壤质量 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由于没有及时更新调查,使用的土壤图不能很好反映现 实情况。 由于农用地分等数据采集量大,需要从最基层丌始,所以数据的准确性与 调查人员的专业素质、地方的重视程度和理解程度等等直接相关。例如相邻的 行政村的投入差不多,而且两个村的水土条件、种植作物和熟制等均基本相同, 但是产量却相差很大。其原因是:1 ) 在折算价格时发生了误差,种子、化肥、 农药、劳动力等一系列指标,调查人员把握不准;2 ) 由于理解、认识的偏差, 外业调查人员深入农村基层调查时,个别村负责人为了突出本村的粮食产量或 经济实力,夸大土地产出,造成数据失真,而有的村“地方保护”,故意瞒报产 量等等:3 ) 调查中的误差积累。由于不同地方调查人员的调查习惯不同,造成 调查结果的系统偏差;4 ) 技术队伍缺乏相应的农业、土壤知识和相应的调查技 巧,对数据的真伪辨别能力有限,属性判读和基础数据的调查没有经过熟悉当 地情况的土壤和农业种植业专家的把关。 要克服上述困难,一方面应建立国家基础信息定期更新的政策机制和保障 机制,另一方面应完善分等技术路线,尽量保证数据采集的方便、易操作。除 此之外,还应大力扩宽技术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深化当地土壤与农业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及其应用研究 部门的参与程度。 2 6 发展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土地评价大量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总的来看,土 地评价研究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一是农用地评价研究正向着综合化、多元化、精确化、定量化及信息系统 管理方向发展。 “综合化”是指土地评价工作中考虑的影响因素综合化,不仅 包括土壤、地貌,而且还包括气候,不仅包括自然方面的影响因素,而且还包 括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因素;“多元化”是指土地评价成果的多样化、层次化, 如:有土地适宜性、土地潜力、土地经济等评价成果;“精确化”主要是指土地 因素特征、评价结果描述上的精确,积极采用模糊数学、数理统计、拓扑学等 学科知识来开展土地评价,使土地评价工作定位准确、因素特征和评价结果描 述客观:定量化及信息系统管理是指充分应用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管理技术,提 高土地评价工作的速度、精度。 二是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应用研究更趋广泛。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领域非常 广泛,凡是涉及农用地质量的相关管理、市场配置及评价等方面都要用这一成 果,主要可用在耕地占补平衡、基本农田划定、农地流转、土地开发整理、农 村产权制度改革、农地金融等方面。尽管已有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但和 实践相结合,仍需深入研究农用地分等成果的应用,使农用地分等真币成为各 项工作的基础。 3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 3 1 研究区域概况 广东省位于我国大陆南部,东邻福建省,北接江西省与湖南省,西与广西 省接壤,南l 临南海并在珠江三角洲东西两侧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接壤, 西南端隔琼州海峡与海南省相望。全境位于北纬2 0 01 3 2 5 0 3 1 ,东经1 0 9 0 3 9 1 1 7 01 9 ,东西长约8 0 0 k m ,南北长约6 0 0 k m 。全省陆地总面积1 7 9 8 万k m 2 , 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1 8 7 。共有2 1 个地级市,1 2 1 个县( 市、区) 。2 0 0 4 年未全省常住人口8 3 0 3 7 2 万人。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综合状况全省可分成五 区:珠江三角洲平原、粤北山地、粤西山地台地、粤东山地丘陵、潮( 州) 汕( 头) 1 4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及茛府用研究 平原。珠江三角洲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江门、佛山及惠州、 肇庆的部分县区,总面积4 1 7 万k m 2 ,占全省约2 3 :粤东沿海地区包括汕头、 潮州、揭阳、汕尾四个市,总面积1 5 5 万k m 2 ,约占全省的8 6 :粤西沿海地 区包括阳江、茂名和湛江三市,面积3 2 6 万k m 2 ,约占全省的1 8 1 6 ;粤北山 区包括梅州、河源、韶关、清远、云浮五市以及惠州、肇庆部分县,土地面积 8 9 8 万k m 2 ,约占全省的5 0 。 1 自然地理 ( 1 ) 地貌 受地壳运动、岩性、褶皱和断裂构造以及外力作用的综合影晌,广东省地 貌类型复杂多样,主要有山地、丘陵、台地和平原,面积分别占全省土地总面 积的3 3 6 、2 4 9 、1 4 2 和2 1 7 ,河流、湖泊面积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 5 。 北部多为山地和丘陵,最高峰石坑崆( 1 9 0 2 m ) 位于阳山、乳源与湖南省的交 界处;南部则为平原和台地。全省山脉大多与地质构造的走向一致,以东北一 西南走向占优势,如斜贯粤西、粤中和粤北的罗平山脉和粤东的莲花山脉;粤 北的山脉则多为向南拱出的弧形山脉,此外粤东和粤西有少量西北一东南走向 的山脉;山脉之间有大小谷地和瓮地分布。平原以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大,潮汕 平原次之,此外还有高要、清远、杨村和惠阳等冲积平原。台地以雷州半岛一 电白一阳江一带和海丰一潮阳一带分布较多。基岩构成以花岗岩最为普遍,砂 岩和变质岩也较多,粤西北还有较大片的石灰岩分布,此外局部还有红色系地 貌,如丹霞山等;沿海拥有数量众多的优质沙滩以及雷州半岛西南岸的珊瑚礁。 沿海沿河地区多为第四纪沉积层,是构成耕地资源的物质基础。 ( 2 ) 气候 广东省属于东亚季风区,从北向南分别为中亚热带、南亚热带和热带气候, 是全国光、热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从北向南,年平均日照时数由不足 1 5 0 0 小时增加到2 3 0 0 小时以上,年太阳总辐射在4 2 0 0 5 4 0 0 兆焦耳平方米之 间,年平均气温约为1 9 。c 2 4 。c 。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7 4 5 8 小时,年平均气温 2 2 3 。c 。1 月平均气温约为1 6 c 1 9 。c ,7 月平均气温约为2 8 。c 2 9 。c 。 全年降水充沛,年平均降水量在1 3 0 0 m m 2 5 0 0 m m 之间,全省平均为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及其应用研究 1 7 7 7 m m 。降雨的空间分布基本上呈南高北低的趋势。受地形的影响,在有利于 水汽抬升形成降水的山地迎风坡有恩平、海丰和清远3 个多i i | 习中心,年平均降 水量均大于2 2 0 0 m m ,在背风坡的罗定盆地、兴梅瓮地和沿海的雷州半岛、潮 汕平原少雨区,年平均降水量小于1 4 0 0 m m 。降水的年内分配不均,4 - 9 月的汛 期降水占全年的8 0 以上:年际变化也较大,多雨年降水量为少雨年的2 倍以 上。洪涝和干旱灾害经常发生,台风的影响也较为频繁,此外春季的低温阴雨、 秋季的寒露风和秋末至春初的寒潮和霜冻,也是广东多发的灾害性天气。 ( 3 ) 土地资源 广东省是国内人多地少的省份之一,全省土地总面积为1 7 9 8 万k m 2 。 根据2 0 0 4 年土地利用更新调查资料,耕地3 0 3 7 万公顷,园地8 5 1 万公顷,林 地1 0 1 7 6 万公顷,牧草地2 8 万公顷。人均占有的土地面积和耕地面积分别为 o 2 1 公顷和o 0 5 公顷,均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2 社会经济概况 2 0 0 4 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1 6 0 3 9 4 6 亿元,比上年增长1 4 2 。其中,第一 产业增加值1 2 4 5 4 2 亿元,增长4 ,2 ;第二产业增加值8 8 9 0 2 9 亿元,增长1 8 4 : 第三产业增加值5 9 0 3 7 5 亿元,增长1 0 4 。在第三产业中,其他服务业增长 1 4 6 ,运输邮电业增长1 1 9 ,商业饮食业增长7 5 ,房地产业增长6 9 , 金融保险业增长5 8 。但是,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耕地却在不断减少,人地 关系更趋紧张。仅2 0 0 4 年全省建设占用耕地8 0 7 8 3 l h m 2 ,灾毁耕地5 4 9 2 7 h m 2 。 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 9 3 9 0 h m 2 。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6 1 2 2 5 1 h m 2 。 全年净减少耕地2 1 4 8 8 6 7 h m 2 。随着经济发展所占用农用地数量的增加,摸清 农用地的土地质量、价格和土地面积、类别和权属状况就成为一项要求迫切的 工作。 3 2 分等范围和对象 广东省行政范围内的农用地中的耕地和宜耕地,含2 1 个地级市,共1 2 1 个 县( 市、区) 分等成果的汇总,辖区土地总面积1 7 9 8 万k m 2 ,其中耕地面积 3 0 5 8 4 万公顷( 4 5 8 7 5 3 万亩,2 0 0 3 年) 。 1 6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及苴盹用研究 3 3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技术方法 3 3 1 分等单元的划分 分等单元是农用地等别评定的基本单位。有了评价单元,因素分值确定就 有了比照的范围;野外调查就有了具体的工作区域。单元划分方法不同,划分 的单元大小就不同,单元包含的信息及所反应的因素变化差异也不同。所以单 元划分方法的选择,以及单元划分的精度,直接关系到农用地等别的准确性, 是做好农用地分等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根据区域地形地貌特点、原有资料的可靠性和完整性以及可利用的技术和 设备等情况选择划分单元的方法。现行分等单元划分的方法有详查图斑法、叠 霄法、地块法和动态网格法等。各种单元划分方法的关键问题、优缺点、适用 范围以及选用该种方法的注意事项归纳如表l 。 一 表1分等单元划分方法评析 划分方法实施戈键优缺点分析 适川范闱注意事项 基本选川基本图优点:分等单元划分精度 十壤类掣、土要保让选用 图件件与底幽的能够保让各单元分等冈素地利州现状的基本幽f , 叠置比例尺应一的均一性,较好的满足分类掣不单一。很甜的吻合 叠致 等单元划分的原则与要求采_ 【 计算机 缺点:需要功能完善的g i s技术进行分 软什支持;对十地利用现等的地区 置 状类型、二卜壤、地貌类犁 单一的地区适官性差 因素应保让因素优点:分等单元划分与分适宜任何采替加后小幽 法分 分值图的准值计算同步完成用计算机技斑的处理及 值图确性缺点:划分的单元可能过术进行农崩农州地幽斑 叠置碎、过细 地分臀的地的剥离 区 底图、调查优点:单元划分一般符合 各类地区要注意经验 地资料的准确实际情况,实施中不存在判断时单元 块性和对实际 技术性问题边界勾绘的 法情况的了解缺点:客观依据不足,主观 准确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实习合同书范本参考
- 2024装修工程协议合同
- 个人借款合同法律解读
- 2024个人门面房屋租赁合同书常用版
- 经典代理合同参考
- 企业租车协议书样式
- 2024年度环保工程设计与施工合同
- 2024房屋抵款合同书
- 2024解除劳动合同的赔偿
- 成都市古建筑工程施工合同
- 大学二级学院(系)财务管理办法(试行)模版
- 新浙教版九年级上册初中数学 4.2 由平行线截得的比例线段 教学课件
- 中国联通通信网络运行维护规程-固定网络设备分册-传输详细
- 《CAXA电子图版》教学设计大纲
- 土木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划(PPT)
- 犬神经障碍性疾病的针灸诊疗
- (完整PPT)干眼的诊治课件
- 一对一谈心谈话记录3篇精选
- 男女有别亲密有间
- 抽水蓄能机组抽水工况的启动(1)SFC 83
-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护理学习教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