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8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本文以李绂催漕这一事件为研究内容,依据漕行日记、漕运全书 等丰富的文献资料,采用叙述史学的方法,在阐明李绂催漕史实的基础上, 对其采取的独特的有效措施及整个事件作出了应有的客观评判。 本文正文部分主要分四个章节,来对李绂的催漕活动加以论述和评判。 第一章:通过对隋唐以来催漕发展脉络的整理,得出催漕渐为朝廷重视的 观点。并对李绂出任钦差负责催漕的起因进行论述,认为朝廷之所以选用 李绂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第二章:根据漕行日记记载,将李绂催漕过 程分为督催漕运北上、天津截留及起米运通三个阶段,认为此次催漕因着 李绂的督导乃取得令朝野意想不到的收效。第三章:从李绂改革速漕之法、 督禁运丁庙前演剧及调制官弁与运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探讨,显示了 李绂在思想上躬行实践、行事上雷厉风行、催漕风格与众不同的独特性。 第四章:对李绂催漕全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关键词:李绂;催漕;漕行日记 a b s t r a c t l if uu r g e dw a t e rt r a n s p o r ti st h er e s e a r c ht o p i co ft h i sp a p e r , d e p e n d i n go n t h ef i r s tm a t e r i a lo f ”w a t e rt r a n s p o r tt r a v e l i n gd i a r y ”a n dt h eo t h e rr i c h l i t e r a t u r em a t e r i a l so f ”t h et r a n s p o r t i n gg r a i ne n t i r eb o o k ”a n ds oo n ,u s e st h e n a r r a t i o nh i s t o r ym e t h o d ,a n da tt h eb a s e m e mo fe x p o u n d i n gt h eh i s t o r i c a lf a c t ,i m a k et h eo b j e c t i v ej u d g m e r i tt ot h ep a r t i c u l a re f f e c t i v em e a s u r e sa n dt h i se v e n t t h i st e s td i v i d e sf o u rb i gc h a p t e r st os t u d ) ,l if uu r g e dt h ew a t e rt r a n s p o r t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 b yt i d y i n gu pt h eu r g e dw a t e rt r a n s p o r td e v e l o p m e n ts i n c e s u ia n dt a n gd y n a s t i e s ,io b t a i nt h ev i e w p o i n tt h a ti ti st a k e ns e r i o u s l yb yt h e r o y a lg o v e r n m e n t a n d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r e a s o no ft a k et h ep o s to ft h ei m p e r i a l e n v o yb yl if ut ou r g et h ew a t e rt r a n s p o r t ,w eo b t a i nt h ev i e w p o i n to fr o y a l g o v e r n m e n tt os e l e c tl if ui sb yt h ed e e p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 a c c o r d i n gt o ”w a t e rt r a n s p o r tt r a v e l i n gd i a r y ”,i d i v i d ei n t ot h r e ep h a s e so ft h ep r o c e s s :u r g e dt h et r a n s p o r t i n gg r a i nb yw a t e rt o n o r t h e r n ,t ow i t h h o l di nt i a n j i na n dr e m o v er i c et ot o n gz h o u io b t a i nt h e v i e w p o i n tt h a tt h i su r g e dw a t e rt r a n s p o r tb e c a u s eo fl if ut o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m a d e t h eg o v e r n m e n ta n dt h ep e o p l eu n e x p e c t e de f f e c t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 , t h i sc h a p t e rw a sm a i n l yr e f o r m sl a wo ft h ef a s tw a t e r t r a n s p o r t ,t os u p e r v i s ea n de m b a r g oj a c k - t a rt o a c tb e f o r et e m p l ea n dt o m o d u l a t e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o f f i c e r sa n dj a c k - t a rt oa n a l y z e ,t od e m o n s t r a t el i f up r a c t i c e dw h a to n ep r e a c h e si nt h et h o u g h tt h a ti nt h ec o n d u c tv i g o r o u sa n d r e s o l u t e ,o u to ft h eo r d i n a r yu r g e dt h ew a t e rt r a n s p o r tt h ed i s t i n c t i v eq u a l i t yt o b e t h ef o u r t hc h a p t e r , t op o n d e ra n de v a l u a t et h ee n t i r ep r o c e s so fl if uu r g e d t h ew a t e rt r a n s p o r t k e yw o r d s :l if u ;t h eu r g e dw a t e rt r a n s p o r t ;”w a t e rt r a n s p o r tt r a v e l i n gd i a r y ”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 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 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江西师范 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 日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年月 日 表1 - 1 : 表1 - 2 : 表1 - 3 : 表1 - 4 : 表1 - 5 : 表2 - 1 : 表2 _ 2 : 表2 - 3 : 表2 - 4 : 表2 - 5 : 表2 6 : 表3 - 1 : 表4 - 1 : 附录 明清催漕简表1 7 各省漕帮过淮抵通期限表2 3 过淮、抵通违限处罚表2 4 漕艘冻阻制约因素表2 4 漕艘冻阻例表2 6 李、傅同行时空表2 8 八闸情形一览表3 l 李绂济宁行程表3 5 李绂独催尾帮行迹表3 7 天津起米囤储进程表4 4 通州起米进程表4 8 济宁州闸座间距表5 2 李绂功勋一览表6 5 v 李绂催漕研究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本文选择以李绂催漕事件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 首先是在经过导师提点之下,李绂这从前毫无所知的历史人物,突地 呈现在了我的心间。一年半前左右,当我还在为搜寻研究选题而苦恼时, 梁师建议我可以试做一下“李绂及其催漕”。在这种机缘下,原来有些颓废 的心间重又燃起了一把烈火,并决心把李绂这个题目做好。因为这一“馈 赠,我对梁师一直充满着不尽谢忱。 其次,随着学术视野不断的扩大和深入研究,发觉李绂研究尚有比较大 的研究余地。就笔者目力所及,对于李绂催漕的研究,至今学界无人涉猎。 这就为本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视角,也使得本文写作有了必要和意义。 再次,是基于李绂催漕在雍正朝的重要性及其在清代漕运史上的典型性 两个维度的考虑。雍正登基伊始,由于时局之需要,漕运现状亟需改善, 而李绂亦不负圣意最终成功催漕,因而深得雍正帝嘉奖。而且,李绂催漕 在清代漕运史上本身也是一个奇迹,故又具有典型性。 最后,通过对李绂传记和相关资料记载等长期频繁地接触整理后,除了 对李绂愈加了解外,感情上对其亦产生了诸如敬仰、爱戴、佩服等方面的 同化性情感。这也一直成为笔者对李绂作自觉研究的强大动力。 总之,本文在以往研究成果基础之上,试图以事件过程为经线,来探讨 李绂催漕这一清代杰出的漕运个案。通过对李绂催漕的起因、过程、内容 及成功原因等方面的论述,肯定李绂催漕的功绩以及在清代漕运史上的历 史地位,分析李绂成功催漕的人为因素,以期对当今相关的管理活动及社 会的和谐发展有所启示。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出于选题所限,本文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作相关学术史回顾。 ( 一) 李绂研究。 关于李绂生平方面的论著:对李绂大致生平的撰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 篇传记中,清史列传李绂、清史稿李绂 、清代七百名人传李 。王钟翰点校:清史列传,中华- - i 哼局,1 9 8 7 年版 。( 清) 赵尔巽:( 清史稿,中华书局,1 9 7 6 年版。 l 硕士学位论文 绂、全祖望阁学f 临ij l 李公绂神道碑铭圆、李友堂李穆堂侍郎事略 及袁枚的内阁学士原任直隶总督临川李公传。这几篇传记多从李绂 从政后一生经历及其重要政治事迹作一陈述,简明扼要,皆对李绂的人品 及政绩等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相比而言,全祖望及袁枚的撰述则显得更为 深情一些。李春光在清代名人轶事辑览李绂中收集了诸多有关李绂 奇闻趣事的传闻性材料,如茶余客话里李绂博闻强记、分甘余话里 李绂有万夫之禀等,这些多为清代学者对李绂的回忆录 。杨朝亮则在论 李绂的生平与学术一文中,对李绂的人生从政治经历入手,按照其三起 三落的历程来陈述其一生的事迹及性情 。 关于李绂王学方面的著述:李绂一生深受王学之熏陶、牵系,对于李 绂的王学思想,自然就成为了李绂研究的最核心内容,目前国内学术界对 此研究较多。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以一节专门论述了李绂, 对李绂的人品及学术做出了很高的评价,指出李绂“办事极风烈而又条理 缜密,但赋性伉直,常触忤权贵,所以一生风波极多,暮年卒以锢废终, 而其气不稍挫。并认为“敢说清代理学家陆王学派还有人物,程朱学派绝 无人物。李穆堂却算陆王派之最后一人。 o 而钱穆先生在中国近三百年 学术史中以专章不但论述了与李绂相关的人物,如李光地、全祖望等, 而且大篇幅地详细阐明了李绂的治学及思想,并且予以了肯定。指出李绂 论学的真实背景是躬行实践,“穆堂之所谓躬行实践,所以修之己而责之人 者,惟问实事,不争虚辨。此固陆王讲学精神之一端,而穆堂则特以为当 时之箴砭也。故穆堂所以平骘朱陆之异同者,其事是非当别论;而穆堂为 人之俊伟,以博闻强记之学谓陆王本心良知作发明,以考史论世谓心性义 理作裁判,学术、经济、文章冶于一炉,其在当时,虽意有所激,语有所 偏,然磊落俊伟,光明简切,以有清一代陆王学者第一重镇推之,当无愧 矣。” 张舜徵对李绂治学也进行了论述,认为“清初为陆王之学而能不堕 虚玄者,必推斯人( 指李绂) 为巨擘矣。 伍贤达论李绂的道统史观 一文对李绂道统背景及其思想内容等进行了阐述,认为李绂不仅完成了对 心学道统的建立,也确立了自己的心学道统史观。 o ( 清) 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国书店,1 9 8 4 年版 口( 清) 全祖望:阁学临川i 李公绂神道碑铭 o 国朝先正事略,续修四库全书本 。( 清) 袁枚小仓山房文集,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 o 李春光:清代名入轶事辑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 回杨朝亮:( 论李绂的生平与学术,东岳论丛2 0 0 3 年第6 期 。梁启超:(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书店,1 9 8 5 年版,第5 1 - 5 2 页 。钱穆:( (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 9 9 7 年版,第3 1 2 页 o 张舜徼:清人文集别录张舜徵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卷4 伍贤达:论李绂的道统史观,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 0 0 8 年第1 期 2 李绂催漕研究 同时,学界对李绂其他方面也有一定的研究。陈小辉李绂的家乡情 结论从李绂与家乡先贤、李绂与家乡建设和李绂与家乡学术等方面论述 了李绂的浓重家乡情结,认为家乡先贤对李绂的影响非常之大,并肯定了李 绂对家乡所作的贡献。陈小辉在李绂交游简论中,还从李绂与老师游 十洲、布衣陈彦瑜、座师李光地、桐城方苞、弟子全祖望等人的交往为着 眼点,阐明了李绂与老师交之以尊敬、与同年交之以忠信、与弟子交之以 爱护的高贵品质。 冯啸天、杨占坡在论李绂及雍正朝的朋党之争还对 李绂不得志的因由进行了论述,认为李绂不过是雍正帝用来打压科举、朋 党的一颗棋子和牺牲品罢了。 此外,还有从方志和科举思想等角度来对 李绂进行的研究。鲫 总之,不论从深度或广度来看,学术界对李绂的研究均取得了相当的 成就。但整体而言,目前对李绂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从研 究的基点看,以往成果多侧重于就李绂谈李绂,而没能结合具体的历史事 件来对李绂进行探究。就研究内容而言,学界又大多局限于李绂生平和王 学思想等方面。这样,对李绂的研究就几近于千篇一律,不再有新意,而 新的研究角度就亟待发现和进一步挖掘探讨之。 ( - - ) 清代漕运史研究。 近代意义上的漕运史研究,始于2 0 世纪初,第一个研究高峰出现在3 0 、 4 0 年代。到5 0 、6 0 年代,国内漕运史研究又陷入低谷,日本学者却在这一 时期里取得了一些成果。星斌夫关于清代漕运的经营一文,以清代漕 运业务经营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焦点,论证了以水手为中心的民间力量 的必要性,并指出这正是漕运经营产生崩溃的最大问题。 另外,他在其它 文章中对清代河运漕粮的运道、坐粮厅、粮食商品化趋势及向海运的过渡 等问题,也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海里一隆清代运河漕运的地域考 察一文则论述了江浙地区的漕运在全国的地位及其作用。回 直至7 0 年代末,漕运历史才开始重新为国内学者所重视。进入8 0 年 代后,史学界对中国各王朝实行的漕运制度展开了深入研究,关于清代漕 运的研究成果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它涉及多个方面,研究也更加深入 。陈小辉:李绂的家乡情结论,语文学刊2 0 0 6 年第1 1 期。 。陈小辉:李绂交游简论,( 哈尔滨学院学报2 0 0 6 年第9 期 。冯啸天、杨占坡等:论李绂及雍正朝的朋党之争,( 黑龙江史志2 0 0 7 年第8 期 。褚赣生:( ( 李绂方志理论研究,江西社会科学1 9 9 3 年第5 期;杨朝亮:李绂科 举思想分析,大连大学学报,2 0 0 8 年第2 期 。星斌夫:( ( 关于清代漕运的经营,中国史研究入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 9 9 4 年版 回海里一隆:( ( 清代运河漕运的地域考察,载中国史研究入门(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1 9 9 4 年版) 硕士学位论文 丰富,呈现出多领域、多层次和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新趋势。 对于清代漕运制度整体论述的著作,当推彭云鹤的明清漕运史和李 文治、江太新的清代漕运。这两部著作是研究清代漕运的必参文本。彭 云鹤明清漕运史依据大量文献史料,对漕运制度( 尤其是明清) 的演 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明清漕运制度的专著。 该书对中国古代漕运制度的基本发展历程作了阐述,指出唐代是漕运各项 规章制度初创时期,元代是初步完善时期,明代是健全时期,清代是成熟 严密时期。并厘清了明清时期中国漕运制度及管理的发展脉络,并提出漕 运不仅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运河两岸城镇的繁荣,同时也给南方及运河 两岸人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还给沿岸的农业生产带来不利因素的观点。 李文治与江太新合著的清代漕运,则详细论述了有清一代的漕运全况。 该书从中国古代漕运制度的发生和演变入手,继谈漕粮在财政、赈恤等方 面的功能,接着论述漕运制度本身的一些情况,如漕粮的征收兑运交仓、 漕运的官制和船制、运丁、屯田及运河的疏浚和管理等等,最后论及漕运 弊端和漕运对商品经济的影响,并且有专章来论述海运。作者在充分占有 资料的基础上,宏观把握,详细分析,阐明了清代漕运由盛至衰、最后停 止的全部过程。圆该书的问世,标志着学术界对漕运史的研究突破了宏观框 架的描述,将研究引向了纵深。 对清代漕运制度的研究,除上述著作外,近二十年来还涌现出一些对 旗丁、水手、仓场胥役、漕弊等具体问题论证的文章。如吴琦清代漕运 水手行帮会社的形成从庵堂到老堂船、陈峰清代漕运水手的结帮活 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杨杭军嘉道时期漕运旗丁的若干问题等,分别 从水手的宗教组织、工作环境及其自身性质和运丁结帮弊端中所扮演的角 色进行了论证。 这些文章对运丁水手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论证深刻详细, 对于我们进一步从事运丁等角色的研究提供了研究理论和基础。在关于漕 运制度弊端问题的探讨上,学界基本对此达成一致意见,认为漕弊不外乎 这几个方面,分别为州县征漕各种加派、官绅勾结来贪索税户、土豪劣绅 分肥、各处漕吏胥役对帮船运丁的贪索、漕吏营私舞弊、州县征漕浮收勒 折以及漕粮缺失霉变等,而且指出这些漕弊更多地发生于清代中叶尤其在 嘉道之际。这些观点在倪玉平嘉道之际的漕弊问题、杨航军略论清朝 。彭云鹤:明清漕运史,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5 年版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中华书局,1 9 9 5 年版 。吴琦:( 清代漕运水手行帮会社的形成一一从庵堂到老堂船,江汉论坛2 0 0 2 年 第1 2 期:陈峰:清代漕运水手的结帮活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社会科学战线 1 9 9 6 年第2 期;杨杭军:( ( 嘉道时期漕运旗丁的若干问题,(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1 9 9 8 第2 期 4 李绂催漕研究 嘉道时期漕运之弊极其影响、陈峰略论清代的漕弊等也有体现。 国家开凿运河( 主要指京杭段) ,目的主要是为了输运漕粮赋税,于此 同时,也带来了其他客观影响。于是,漕运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也成为了学 术界关注的焦点。李文治、江太新在清代漕运中专章论述了“漕运与 商品经济 ,文中着力探讨了清代漕运对运河流域商品流通和商业城镇发 展所起到的促进作用。 除此之外,许檀明清时期运河商品流通通过对 运河商品流通宏观的研究,总结出运河的商品流通存在着依靠商船往来带 货、漕船夹带土宜和回空揽载货物三种方式,还对流通商品的种类作出了 陈述,并以淮安关、浒墅关、临清关的关税为例,论证了明清时期运河商 品流通量很大。 张照东清代漕运与南北物资交流、周祚绍清代前期 漕运及其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则分别从运河的兴衰和对清代前期国内市场 考察的基础上,阐明了运河的兴衰对中央和地方,对促进南北商品交流有 重要影响。 陈峰在其清代漕运运输者的私货运销活动一文中,则从政 府对运丁运销私货的宽容态度这一新颖的视角,认可了运河促进南北商品 流通的观点。四 2 0 世纪8 0 年代后,区域史研究兴起并发展起来,这使得历史研究更加 的具体化和本体化,而当漕运整体性研究陷于亚饱和状态时,区域史就无 疑为漕运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对于漕运区域性的研究,成果颇多。吴 琦清代湖广漕额辩析、李留文明清河南漕粮探析等分别针对湖广漕 额和河南漕粮进行了分析阐述。 山东段运河为京航运河的重中之重,研究 此段运河区域而又成果斐然的,尤以王云引人注目。王云发表了一系列论 文来阐明山东运河区域的商业、社会、风俗等,在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 域的徽商中,她论述了徽商在山东运河区域的投资经营、侨居等活动对 城镇居民结构的影响,带动了山东运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随后在其另 一篇文章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金龙四大王崇拜中,又从金龙四大 王的渊源着手,论证了运河在传播文化,丰富人们信仰方面的作用。 她的 倪玉平:嘉道之际的漕弊问题,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 0 0 3 年第4 期;杨 航军:略论清朝嘉道时期漕运之弊极其影响,中州学刊1 9 9 8 年第1 期;陈峰: 略论清代的漕弊,西北大学学报1 9 9 8 年第4 期。 田李文治、江太新:( ( 清代漕运,中华书局,1 9 9 5 年版 锄许檀:明清时期运河商品流通,( ( 历史档案1 9 9 2 年第1 期 锄张照东:清代漕运与南北物资交流,( 清史研究1 9 9 2 年第3 期;周祚绍:清 代前期漕运及其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山东大学学报1 9 9 4 年第1 期 田陈峰:清代漕运运输者的私货运销活动,西北大学学报1 9 9 7 年第4 期 呻吴琦:清代湖广漕额辩析,中国农史1 9 8 8 年第3 期;李留文j 明清河南漕根 探析,( (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 0 0 3 年第1 期。 田王云: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徽商,( ( 安徽史学2 0 0 4 年第3 期 田王云:( 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金龙四大王崇拜,( ( 民俗研究2 0 0 5 年第2 期 5 硕士学位论文 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一书,更是区域史在漕运研究方面的力作, 该书从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商业与产业结构、文化与社会习俗和山东 区域社会变迁等层面对明清时期山东运河流域的社会风情进行了深刻而又 全面的诠释,向我们展示了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的社会面貌。 总之,随 着区域史研究的发展,学术界的视野更加丰富,将地方与国家大局相结合, 对历史的重现更加真实与全面。这些成果为我们继续展开研究提供了基础。 随着社会史等学科的发展,学术研究呈现出多学科交叉发展的新局面, 各种研究理论彼此影响和相互渗透。对于漕运的研究也不例外,九十年代 后,尝试利用其它学科研究理论从事漕运研究的中青年学者不断涌现,而 且他们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吴琦的漕运与中国社会可谓是代表性著 作。是书通过对封建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社会制衡、人文及封建社会 的延续等与漕运的关系的深刻论述,从而发掘漕运与中国社会之内在联系; 并通过对漕运社会意义的探析,进一步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特性与机制。 吴琦从社会学和社会史的角度切入漕运研究,拓展了漕运研究的视角,独 辟新径,也为我们从事漕运研究打开了视野,证明了漕运研究向其它学科 领域深入的可行性。 对于催漕,特别是专以“催漕为题的研究则极少,学术界多是将其归 到漕运制度中通述而已,李治亭在中国漕运史一书中对漕运从秦汉初 始至清末衰败的发展史进行了系统地论述。在该书中对催漕有所涉猎,但 论述简洁也不甚全面。该书中涉及催漕的部分,多只从漕运组织管理的角 度入手,对漕务官员的设立、发展及其职责安排等方面有所研究,其中包 含对催漕官弁相关要求和职责的阐述。 李文治与江太新在清代漕运一 书中对催漕相关方面的论述则相对详尽些。在该书中以几章的篇幅论述了 漕粮从征收到交仓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作者分别从漕粮的征收兑运和交仓、 漕运官制和船制等章节中对催漕的相关问题作了较为系统地论述。在“漕 粮的征收兑运和交仓 一章中,对漕粮交兑后各帮漕船的水次、行船期限 和稽迟情形、起拨和拉纤、漕粮交仓情形及各项禁令和赏罚规程等作了较 为详尽的阐述。在“漕运官制和船制”一章也对催漕的相关官吏作了一定 地论述。这些对催漕相关问题的阐述虽是从漕运制度的角度着手所进行的 涵盖性的论述,但是也为今后从事催漕视角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性和知识行 基础。 从上述对漕运史研究的学术回顾中,不难发现,漕运作为学术界研究的 。王云: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 0 0 6 年版 。吴琦:漕运与中国社会,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9 年版 。李治亭:( 中国漕运史,近代中国史料丛刊,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 。李文治、江太新:清代漕运,中华书局,1 9 9 5 年版 6 李绂催漕研究 一大热点,各方面成果非常的丰富。 总之,以上学术成果均在拓展笔者研究视野的同时,也影响了本文的课 题选择,还为本研究提供了充分的研究理论与方法。毋庸置疑,前人的成 果皆为本选题的确定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对本选题也具有重要 的参考价值。 三、本文思路及突破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前所述,前人的丰硕成果无疑为本课题研 究奠定了坚实的学术基础,也为本文的写作提供了一定的范式和理论方法。 尤为关键的是,它们还为笔者发现新的研究角度提供了依据。 在对李绂的研究上:从目前国内学术界关于李绂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 果,明显的可以看到,以往研究太多地局限于李绂的王学思想,而对其它 很多领域的涉猎甚少。事实上,李绂的很多相关内容均可作为人们的研究 对象,而且不止对于李绂,学术界对于清代其它许多名人都有很大的研究 空间。 在漕运研究方面:学术界往往集中在漕运本身,就漕运谈漕运,多注 重漕运制度的建制及存在的弊端问题。就漕运相关制度而言,更多地倾向 于漕运完整运作体系的研究,而对漕运运转过程的研究则较少,因此还有 一定的研究空间。再则,历史是人参与的历史,制度亦是由人创制与遵行 的,因此,对制度的研究自然不能摆脱人的因素,更不能忽视人在历史中 所起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那些有明显功绩的突出人物。而这又是目前漕运 史研究中的一个不足之处。 在史料占有方面:史料学是历史研究的看家本领,充分的史料是从事 历史方面钻研必不可少的前提。笔者以李绂催漕为选题,即是建立在丰富 史料的基础上。首先,李绂催漕途中所撰写的三万余字的漕行日记堪 称研究李绂催漕的第一手资料,而这在漕运研究中,尚未被使用过,这就 成为了李绂研究最新颖的资料来源和最新鲜的血液。利用这些有动态感觉 的资料,无疑有助于描述出- - n 生动、完整的催漕景象。其次,结合利用 其他一些相关资料,如大清会典则例、漕运全书、穆堂初稿、穆 堂别稿及清实录等,这样有利于避免论证的片面化。 因此,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依托丰富的史料,针对目前对于漕运与 李绂研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笔者试从“催漕”这一视角去探索漕运的历 史轨迹。本文将李绂催漕这一事件作为切入点,采取叙述史学的方法,从 个案研究的角度入手,把人物研究与制度研究,个案与整体研究结合起来, 使单一事件与大制度、大背景相互映衬,凸显以点写面,以小见大的写作 7 硕士学位论文 意图,从而使清代催漕的活跃画面显现在读者眼前。 本文分六个部分对李绂催漕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是“绪论 :交代本文的选题缘由及意义、相关学术史的回 顾、本文的思路及突破等。 第二部分“催漕的发展概述及李绂催漕的缘由:主要是为本研究提 供一个学术背景。首先对隋唐以来催漕发展情况作一简单论述,接着从李 绂其人、雍正新登大宝的政治背景和李绂奉旨催漕三方面来阐明李绂催漕 的事发情形。 第三部分“李绂催漕的过程 :本部分按照漕行日记所载李绂督 催漕船北上抵津、截留尾帮漕粮与天津囤贮、起米运通三个阶段对李绂催 漕的全过程进行详细阐述。 第四部分“李绂催漕的新气象 :对李绂催漕过程中所作出的一些方法 和措施的改良进行专门论述。 第五部分“李绂催漕成功的原因 :从雍正帝与李绂本人两方面的因 素进行研究。 最后一部分是“结语 :主要对本文作简短总结,力图将本文基本观点 再进一步升华和深化。 总之,本文通过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相结合来研究,既希望使文中人物 活灵活现、有血有肉,又寄望于避免单纯事件和制度研究的枯燥性。倘若 说本文有所收获的话,那就是丰富了对李绂的研究和填写了对于李绂催漕 方面研究的空白,其中,填充空白将是本文最大的突破。 四、“催漕”概念界定 天顺六年,差侍郎杨鼎催攒粮船量宜收贮。太监牛玉传奉圣旨, 如今天气寒冷,河道将冻,粮船未到的,着侍郎杨鼎上紧催攒,不要 冻阻了回船 一一漕运通志卷八漕例略 “顺治十一年九月辛亥,降总督漕运兵部尚书沈文奎三级调用以 其督催漕运稽迟也。” 一一( ( 孝章皇帝实录卷八十六 “康熙二十六年题准沿涂催漕将弁,纵兵索诈漕船以致运军畏避 船米撞沉者,革职严孥究拟” 一一( ( 大清会典则例卷四十三户部漕运三 “雍正元年谕钦差出京沿涂地方官向有馈送督抚派于州县,州 县派于里民,朕深知此弊,于散振、催漕、看河各钦差大臣官员出京 李绂催漕研究 时,皆逐一谆谆告诫,不令骚扰地方官民。” 一一( ( 大清会典则例卷十四吏部 “雍正二年闰四月己丑,谕河南、山东巡抚并沿河镇道等官,粮 船关系甚重,务须及时抵通。豫省向因漕米截留,并不留心河道,渐 至淤浅。今粮船逾限未至,此系尔地方官责任,必须开浚深通,使舟 行无阻,早到早回,不误抵次。再南粮大米帮船、亦为迟滞,至今未 过临清。尔等皆有催漕之责,当协力趱行,务令速得抵通,将来回空 之船,方不致迟误冬兑。” 一一宪皇帝实录卷十九 “乾隆四年奏准催漕弁兵需索运军银钱土物者,经该管上司及巡漕 御史察出,系兵将该管千把照失察衙役犯赃例议处。 一一( ( 大清会典则例卷四十三户部漕运三 由以上摘录的史料可见,“催漕一词在文献记载中频频出现,笔者认 为,所谓催漕,即是催趱漕运这一过程。同时,也指漕务官弁必须恪尽职 守的一种职责,如有违规或渎职,将会给漕运带来不良后果,从而影响漕 运的顺利进行。 m 那么究竟何为“催漕 ? 首先看“漕 。说文解字:“漕( 褥) ,水转 谷也。一日人之所乘及船也。司马贞史记索隐释为:“车运日转,水 运日漕。可见,漕本义是指用水上工具转运谷物。说文解字约注又云: “汉书赵光国传:臣前部士入山伐材木大小六万枚,皆在水次,冰解漕 下。颜注云:漕下,以水运木而下也。是漕之为用,不专于转谷矣。 玉篇云:漕,水转运也。于义较妥。回由此可见,所谓“漕是指用水 路进行运输的一种手段或方式,并不专指对谷物的运输。但从隋唐以来, 政府每年所依赖的高额漕粮,如清代每年高达4 0 0 万石,主要是通过运河 运至京师的。因此,漕运作为一种政府干涉的政治经济行为,其运输对象 主要是谷物,即所谓之漕粮。再看“催( 胆) 。说文解字释之日:“相 捣也。从人崔声。徐锴日:“捣,相迫蹙也。 康熙字典:“促也,迫也。 本作趣,古有趣无催,催促皆后人所增。催趣同声,实一字。张舜徵在说 文解字约注解释说:“捣犹推也。今人遇事之行进迟缓必有力以敦迫之, 谓之推动,亦日促进,皆即相迫蹙之意。一 综上可知,所谓“催漕 ,是指为避免漕运迟缓,由漕务官弁沿途督催 漕艘重运北上京师或回空南下的一种政治经济行为。除常设催漕官员督催 。张舜徵:说文解字约注 9 硕士学位论文 漕运外,还有一种非常情形,即在漕艘冻阻的情况下,由朝廷另派其他官 员前往督催的现象。催漕是保证漕运有效完成的重要手段,不管是直关漕 务的漕运、粮道官吏,还是沿河省份的督抚、县丞等地方官员皆须极力配 合催趱,如有做出影响漕粮运输致使漕艘延期、漕粮亏损之事则会受到严 厉的惩罚。也正因为催漕对于漕运的重要意义,而学界对其作专门的研究 又少之极少,是以笔者在充分占有史料的基础之上,希冀能对李绂催漕这 一事件作出有益的探究。 1 0 李绂催漕研究 第一章隋唐以来催漕概况及李绂催漕的缘由 作为漕运的有机结合体,催漕与漕运同步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完善。 本章将对隋唐以来催漕的发展脉络作一梳理,并探讨李绂催漕的动因。 一、隋唐以来催漕概述 漕运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经济形式,起源很早,史记中就有关于 “漕”的记载。而据漕运通志:“粤自大禹所列九州之贡,虽未及漕, 而后世漕运之法实叻( 仿) 于此。迨僖公十三年( 前6 4 7 年) ,秦输粟于晋, 自雍及绛。哀公九年( 前4 8 6 年) ,吴成邗沟通江、淮,而舟运渐著。 这 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泛舟之役 ,虽是利用自然河道运输漕粮,但仍被视 为是中国漕运的开端。其后,由楚国于公元前6 1 3 年开凿的鸿沟和吴王夫 差于公元前4 8 6 年开凿的邗沟,虽主要是用来输送军粮和军用物资,但自 此我国进入了利用人工渠道沟通水系从事运输的阶段,漕运正式确立。 以邗沟和鸿沟为主体的人工运河的开凿,沟通了黄、淮和长江几大流 域以及其他各大水系,为后来全国范围内水路交通网的形成及漕运制度的 确立奠定了基础。再经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系列水渠的兴建,形成了几 乎遍布大半个中国的水路交通网,这为隋代南北大运河的开通奠定了基础。 至隋唐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在全国第二次大一统和 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经过隋文帝和隋炀帝先后对广通渠、通济 渠、邗沟、江南河和永济渠的开通与相互连接,将海河、黄河、淮河、长 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巧妙有机地由北向南连结起来,使得长安和洛阳至 余杭的水路得以沟通。南北大运河通航伊始,便显示出其不凡的魅力,“时 百姓承平日久,虽数遭水旱,而户口岁增。诸州调物,每岁河南自潼关, 河北自蒲坂,达于京师,相属于路,昼夜不绝者数月。 随着历史车轮不 。( 西汉) 司马迁:史记河渠书:“( 汉元光中) 是时郑当时为大农,言日:异时 关东漕粟从渭中上,度六月而罢,而漕水道九百余里,时有难处引渭穿渠起长安, 并南山下,至河三百余里,径,易漕,度可令三月罢;而渠下民田万馀顷,又可得 以溉田:此损漕省卒,而益肥关中之地,得谷天子以为然,令齐入水工徐伯表, 悉发卒数万人穿漕渠,三岁而通通,以漕,大便利其後漕稍多,而渠下之民颇 得以溉田矣” 。( 明) 谢纯:漕运通志卷一( 漕渠表,四库全书本 o 按:春秋前期,晋国发生大灾荒,秦穆公为援救晋国,从雍州利用渭水调运粮食, 经风陵渡溯黄河北上入汾水至晋国都成绛州( 今山西翼城县东) 隋书卷二十四食货志 1 1 硕士学位论文 断地向前迈进,大运河在社会生活中产生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好,在国家 统一的局面下,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自是,天下利于转输。通济 渠西通河洛,南达江淮,炀帝巡幸,每泛舟而往江都焉。其交、广、荆、 益、扬、越等州,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与运河繁忙景象相适应的是, 运河还成为运输国家所需粮赋最重要的一条途径,这也是隋朝统治者开凿 运河最为重要的初衷和目的。因此,运河开通后便一直承担着输送漕粮的 重要任务。唐朝初期所运漕粮总额二十万石,至唐中期,高达二百多万石。 宋代更是有着六百万石的高额纪录。明清以来的运河运输量,总体上比较 稳定,年均达四百万石。综上,隋代国祚虽短,但由其贯通的大运河却无 疑成为以后历代王朝不可或缺的重要经济动脉。 伴随着运河漕运功能的逐渐发展,漕运制度也得到了不断发展并日趋 成熟。催漕作为漕运的有机结合体和保证漕运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亦伴 随着漕运制度的发展而发展,至明清时期趋于成熟和完善。 隋朝国祚短促,总共才三十七年。故南北大运河虽修凿于当时,但带 来的更多是害处,唐代诗人皮日休就谈道:“在隋之民,不胜其害也。 隋 初,置水部侍郎一人,隶属于工部尚书;又设置都水台使者、丞各两人, 参军三十人,河堤谒者六十人,录事二人,皆负责“领掌船局 ;另有都水 尉二人,掌领诸津;还改都水台为监,更名使者为监。炀帝时,又对运河 各部门进行大幅度调整,或更名,或重新确定级别,“都水监改为使者,增 为正五品;丞为从七品。统舟械、河渠二署。舟械署,每津置尉一人。五 年,又改使者为监,四品;加置少监,为五品。后又改监、少监为令,从 三品;少令从四品。 隋朝官名变化不断,但没有专门设立漕官。可见, 隋代在漕运制度的建设上尚处于摸索阶段,我们从中也无法看出关于催漕 的内容。因此说,催漕在隋代还没有被纳入到漕运政策范围内。 唐朝是我国漕运事业快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开元年间以后。唐高祖、 太宗之时,“用物有节而易赡,水陆漕运,每年的漕粮不过二十万石,“故 漕事简。至唐玄宗先天年间,正式设置漕运官员“水陆发运使,开元年 间又改称“转运使专司漕运。在此之前,秦虽“变封建为郡县,始漕郡 国之粟,以给京师,但直至“汉时,漕事皆郡县自办,朝廷未尝设官以领 之。西汉末,尝置都尉以司其防护,至东汉初又罢。晋初,始以大司农部 护漕掾,其后又以都水使者督运;然司农本掌仓储,都水官职司水利,皆 。通典卷十( 漕运 口( 唐) 皮日休:皮子文薮卷四汴河铭 。( 隋书卷二十八( 百官志下 。新唐书卷五十九( ( 食货志三 1 2 李绂催漕研究 非专掌漕事者。只有到设立“转运使 ,才“领漕始有专职 。起初,水 陆发运使专管洛阳至长安间的漕粮运输事务。后又改设江、淮转运使,负 责东南各道的水陆转运,并且还在诸道设转运使,掌管各道谷物财货的运 输。代宗后,水陆发运使又多与盐铁使合并,故称盐铁转运使,因权力太 重,往往由宰相兼领,在各道设有巡院。唐肃宗时“元载以中书侍郎代吕 疆。是时淮河阻,兵飞挽,路绝,盐铁租赋皆沂汉而上,以侍御史穆宁为 河南道转运租庸盐铁使,寻加户部员外迁鄂州刺史,以总东南贡赋。 唐 代宗时“废句当度支使,以刘晏颛领东都、河南、淮西、江南东西转运、 租庸、铸钱、盐铁,转输至上都,度支所领诸道租庸观察使,凡漕事亦皆 决于晏。晏即盐利顾佣分吏督之,随江、汴、河、渭所宜。一 可见,唐朝 转运使职责明确,专管漕运事务。而漕粮或盐铁赋税能否如期顺利抵京, 逐渐也成为了唐政权极为关注的大事,督催漕运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每 当运河或黄、淮等入运河流遇水浅或遇水涝之时,朝廷皆会派出专员沿运 督促,确保漕赋顺利入库。当然,督催漕粮也并非是一件容易之事,如果 没有成功,且发生严重事件,督催官员将会受到严厉的惩处。由此亦可见 朝廷对于督催漕粮的重视程度。 再经五代十国短暂的分裂后,后周殿前都点检赵匡胤于9 6 0 年称帝建 国,从而开创了宋代三百余年的基业。但由于唐末以来的长期战乱,使得 北方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经济中心已移至南方江淮地区,再加上两宋进献 辽、夏或金的“岁币一和“冗官 、“冗兵 、“冗费 的无法改善,政府对 东南地区的依赖空前加重。这无疑为漕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我国也自此进入漕运制度空前发达的时期。宋代每年的漕额平均可达五六 百万石,这些漕粮和输送的其他物资是宋朝政权赖以生存的经济和物质基 础。因此,两宋皆自始至终全力地组织和经营漕运,努力提高漕运水平。 在漕官设置上,宋代沿用唐朝的转运使职,并发展设置了发运使、都转 运使、转运使等官职。这些官员皆对漕运负有重权,职责也更加明确,“发 运一司其制始于淳化而备于皇佑之后,权六路丰凶,而行平籴之法。员 在真州,督江、浙等路粮运;一员在泗州,趣自真州至京粮运。 回发运使 除“掌经度山泽财货之源,漕淮、浙、江、湖六路储廪以输中都 ,还“兼 制茶盐、泉宝之政,及专举刺官吏之事。 都转运使、转运使、副使及判官 “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岁行所部, 。( 清) 纪昀等:( ( 历代职官表卷六十漕运各官历代建制 口旧唐书卷四十九( ( 食货志下 口新唐书卷五十九食货志三 。( 宋) 王应麟:玉海卷一百八十二食货漕运 1 3 硕士学位论文 检察储积、稽考帐籍,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呵 知转运使负责地方漕运事宜,而发运使又掌管各路转运使。宋代还专门为 此设有管理机构即“转运司,其主事官员称为“漕臣,漕臣主管漕务, 还负责督催漕粮运输。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大一统王朝,其规模 空前,疆域“北跄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东南所至 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 这一时期的漕运事业 同样得到了空前发展。元朝对我国漕运事业的主要历史贡献,在于使京杭 大运河全线开通。元政府通过凿修济州河、会通河及通惠河,使海河、黄 河、淮河、长江及钱塘江五大水系连接起来,漕运路线大大缩短,为漕运 的发展提供了最基础的客观条件,也为明清时期漕运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元代的漕运制度和组织较前代更加健全。元世祖时在中央最高权力机 构中书省内设有参议中书省事,参议中书省事又分设左、右司,其中 左司所管理的事务中就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石河子大学《药物分析实验》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现代教育技术》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石河子大学《纪录片赏析》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自动检测技术》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色彩构成》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建筑力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后期特效》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2021-2022学年期末试卷
- 沈阳理工大学《测量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海商法修改船舶融资租赁合同
- 《市场营销》教案(第3周)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 租地种香蕉合同
- 上海市虹口区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初三物理试卷-学生版
- 旧市场提升改造方案
- 湖北汉江王甫洲水力发电限责任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6人】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统编版 七年级上册(2024修订) 第四单元 13 纪念白求恩 课件
- 外汇兑换居间劳务协议
- 国开(甘肃)2024年春《地域文化(专)》形考任务1-4终考答案
- 档案整理及数字化服务方案(技术标 )
- 《宏观经济学乘数论》PPT课件.ppt
- 警务监督员表态发言(共4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