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三维伦理视角下的海丝特·白兰.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三维伦理视角下的海丝特·白兰.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三维伦理视角下的海丝特·白兰.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三维伦理视角下的海丝特·白兰.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论三维伦理视角下的海丝特·白兰.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r s t h e s i s 摘要 纳撒尼尔霍桑是最早一个以他的全部作品演绎人类社会道德问题的美国作 家,作为十九世纪美国文学浪漫主义时期最杰出代表,“美利坚民族第一位伟大小 说家”,他对人类道德的许多思考反映在其小说创作中。他作品中的道德主题对人 性中的善恶两面分析得极为透彻,并指出人性中的恶是导致人的堕落,社会道德败 坏的主要根源,同时指出这种恶的因素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得到改善的,从而使 心灵得到净化。 霍桑的代表作红字是一部公认的反映社会道德问题的小说,霍桑在整部小 说中始终探讨着“罪”、“恶”与“罚”的问题。就伦理道德而言,作品中的女主人 公海丝特白兰显示出非常复杂的个性和特色,同时她也是其小说中最为突出和有 争议的一个女性形象。 本文试图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来研究霍桑红 字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作家与创作 关系的角度,研究霍桑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产生的原因、时代背景、特 点,他的道德倾向在红字中的具体表现以及他对其作品中主人公海丝特白兰 的伦理道德诠释等。第二部分试图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研究作品与现实社会 中存在的各种道德现象的关系,分析作品在当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倾向,展现作品 的社会和道德价值等。第三部分对这部作品的主要人物海丝特白兰的伦理道德观 进行挖掘。最后,在结语部分,通过对上三部分伦理道德观的论述,最终得出“以 爱制恶”爱可以征服一切的主题思想。通过对霍桑的道德主题的研究,可以 引起我们对当今社会的道德问题的反思与再认识,对美国文化精神的研究也有一定 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伦理道德海丝特白兰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n a t h a n i e lh a w t h o m ei st h ea m e r i c a nw r i t e rt h a td e d u c e dm a n k i n ds o c i a lq u e s t i o n o fe t h i c sb va l lo fh i sw o r k sa tt h ee a r l i e s ts t a g e ,i s1 9c e n t u r i e sa m e r i c a nl i t e r a t u r e r o m a n t i cd o c t r i n ep e r i o dt h em o s to u t s t a n d i n g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b e a u t i f u lb e n e f i th a r dr a c e t h ef i r s tg r e a tn o v e l i s t ”,h er e f l e c t e di ni t sn o v e lc r e a t i o n st om a n yt h i n k i n go ft h e m a n k i n dm o r a l s h et h em o r a l st o p i ci nt h ew e r ka n a l y z e st ot h eg o o da n de v i lb o t hs i d e s i nt h eh u m a nn a t u r ee x t r e m e l yv e r yc i e a r , a n dp o i n to u th u m a nn a t u r ei no fb a di sc a u s e p e r s o no fd e p r a v i t y t h es o c i e t ym o r a l l yd e g e n e r a t e so fm a i ns o u r c e ,p o i n to u ti nt h e m e a n t i m et h i sk i n do fe v i l n e s s f a c t o ri st op a s st h ed a ya f t e rt o m o r r o wt og e tt h e i m p r o v e dh a r d ,m a k i n gt h em i n dg e td e c o n t a m i n a t i o nt h u s 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t i v ew e r ko fn a t h a n i e lh a w t h o m et h es c a r l e tl e t t e ri san o v e l w h i c hr e f l e c t ss o c i a lq u e s t i o no f e t h i c sg e n e r a l l ya c c e p t ,t h en a t h a n i e lh a w t h o r n e i n q u i r yi n t o “o f f e n s e ”a l w a y si nt h ew h o l en o v e l ”b a d w i t ht h ep r o b l e mf o r p u n i s h i n r e g a r dt oe t h i c sm o r a l s , i ss i l ki nt h eh o s t e s sh e s t e rp r y n n ei nt h ew o r de s p e c i a l l y ? 伯e w h i t eo r c h i dd i s p l a y sv e r yc o m p l i c a t e dc h a r a c t e ra n ds p e c i a lf e a t u r e s ,i nt h em e a n t i m e s h ei sa l s ot h em o s to u t s t a n d i n gi ni t sn o v e lw i t hd i s p u t eo faf e m a l ei m a g e t h i st e x tt r i e sf r o mt h ea n g l eo ft h ee t h i c sa n dt h em o r a l s ,m a k i n gu s eo fe t h i c a l 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m e t h o d s t u d yn a t h a n i e lh a w t h o r n en e s e a r l e tl e t t e rm e d i u mo fi s s i l ki nt h eh o s t e s sh e s t e rp r y n n eo r c h i d m a i n l y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t h ef i r s tm a i n s t u d yt h ee t h i c sm o r a lc o n c e p to fn a t h a n i e lh a w t h o m ef r o mt h ea n g l eo ft h ew r i t e ra n d t h ec r e a t i o n sr e l a t i o na n dt h e s ej d e ao ft h er e a s o n a g eb a c k g r o u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e so f c r e a t i o n h i sm o r a l si n c l i n et oi nt h es c a r l e tl e t t e ro fc o n c r e t ep e r f o r m a n c ea n dh ea st o i t si st h eh o s t sh e s t e rp r y n n ei nt h ew e r ke s p e c i a l l y t h ee t h i c sm o r a l so fw h i t eo r c h i d e x p l a i n se t c p a r t2t r i e sv a j r i o u se x i s t e n tm o r a l sp h e n o m e n a lf r o me t h i c a ll i t e r a r y c r i t i c i s ma l l g l e ,r e s c a r e hw e r ka n dr e a l i s t i cs o c i e t yo fr e l a t i o n ,a n a l y z et h em o r a l sw o r k e x p r e s sa tt h a tt i m et e n d e n c y , e m e r g et h es o c i e t ya n dm o r a 】v a l u ee t c o fw o r ki st h e p a r t3 sl e a d i n g f i g u r et ot h i sw o r kh e s t e rp r y n n e t h ee t h i c sm o r a l sv i e wo fw h i t e o r c h i dc a r r i e so ne x c a v a t i o n e n d ,a tt h e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p a s si st h r e ep a r to ft r e a t i s eo f v i e wo ft h ee t h i c sm o r a l st ot h et o p e n dg e t “w i t hl e v er e s t r a i nb a d ”一t h el e v ec a l l c o n q u e r t h ew h o l et o p i ct h o u 曲t s 。p a s s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m o r a l st o p i ct ot h en a t h a n i e l h a w t h o r n e c a l lc a u s eu st oi n t r o s p e c tn o w a d a y st ot h es o c i a lq u e s t i o no fe t h i c sw i t h k n o wa g a i n ,a l s oh a st e r r a i nt h e o r i e sa n dr e a l i s t i cm e a n i n gt ot h er e s e a r c ho fa m e r i c a n c u l t u r a ls p i r i t k e yw o r d s :e t h i c a l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 e t h i c sm o r a l sh e s t e rp r y n n e 赶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己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鲐俅3 日期:历9 年,月另-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 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 作者签名:徘j 日期:b o 年l 口y - j 埘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势可按“章程”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壶途塞逞窒卮澄卮;旦圭生;旦二生;旦三生蕉鱼! 作者签名下虮j 日期:1 0 1 ) 、7 年f 。月日 导师签名: 日期:矿q 年。月确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刖置 在所有的社会意识形式中,文学与道德的联系是最为直接,受道德的影响也是 最为明显的,正如华中师范大学聂珍钊教授所指出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学的产 生最初完全是为了伦理和道德的目的。文学与艺术美的欣赏并不是文学艺术的主要 目的,而是为其道德目的服务的。”回可以说,文学是因为人类伦理及道德情感或观 念表达的需要而产生的。因此,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总不免将文学与道德联系 起来,用道德准则要求文学和评价文学。“通过文学批评的方式要求作家、批评家 在创作与批评时负有更多的道德与社会责任,并由此建立起人类高洁的精神空间, 显然这是文学应该追求的崇高理想”。,与此同时,文学的发展与伦理道德的变化 是同步的,不同时代的人对文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善恶观念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这 就为我们用伦理道德的方法来分析文学作品提供了可能性。 纳撒尼尔霍桑( n a t h a n i e lh a w t h o r n e ,1 8 0 4 1 8 6 4 ) 是美国十九世纪最重 要的浪漫主义小说家,也是美国文学的真正奠基人之一,研究他的作品对我们了解 美国传统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霍桑是一个勤奋但不多产的作家,他的创作生涯是 从短篇小说的锤炼开始的,在以1 8 2 8 年自费出版第一部小说范肖为起点,到 1 8 6 2 年他生前发表的最后一篇文章关于战争的时局的三十四年时间里,共出版 了五部长篇( 包括范肖、红字、七个尖角阁的房子、福谷传奇、玉石雕 像) 、四部短篇小说集、两部童话集以及大量的非小说性散文、传记、随笔、游 记等。他去世后。人们还整理出版了他未完成的五部作品:塞普提米斯费尔顿, 或长生不老的灵丹、格里姆萧医生的秘密、哈里斯医生的鬼影、祖先遗踪、 多利佛传奇。在继承前人成就的基础上,霍桑以本民族的文化为背景,细腻形 象地反映了殖民地时期人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作品因精湛的艺术表现技巧和对人 性、人生所作的独特思考早己赢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他同时代的爱伦坡认为“他 具有发明、创造、想象、创新的精神”,他的小说“属于艺术的最高层次,一种服 从于非常崇高级别的天才的艺术。”。后代许多著名小说大师如亨利詹姆斯、海明 威、福克纳无不承认深受霍桑教益,对其大加赞赏。他同时代的好友,著名的小说 家赫尔曼麦尔维尔也对霍桑充满着崇拜和敬仰之情,评价“霍桑和英国的莎士比 。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外国文学研究,2 0 0 5 年第】期。 畔口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三维指向,外国文学研究,2 0 0 5 年第1 期。 。罗伯特e 斯比勒:美国文学的周期,。f 长荣译,上海外语教育h j 版社。1 9 9 0 年。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亚不分轩轾”。确实,他是无可争辩的“美利坚民族第一位伟大的小说家”。美国 文学从霍桑开始走向成熟。其中红字是霍桑的代表作,以其主题思想深遂、想 象丰富、写作手法独特而标志着美国长篇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重大突破,集中体现了 霍桑卓越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刻的宗教思想,具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和魅力。霍桑 在整部小说中始终探讨着“罪”、“恶”与“罚”的问题,却始终没有给出明确的、 唯一的答案。在塑造笔下的人物形象时,他所使用的言语和流露出的感情常常处于 对立、矛盾的地位,这使得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显示出非常复杂的个性 和特色。本文主要用聂老师最新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来解析这部作品,剖 析女主人公海斯特白兰所呈现出来的伦理道德问题。 目前,中国的文学批评呈现出异常繁荣的景象,人们纷纷从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批评的方法中,找寻出路,从女权主义、表现主义、精神分析、象征主义等方面对 文学作研究,往往注重的是形式而非内容,重艺术手法而非思想内容,追求生僻难 懂,出现伦理道德价值缺位。在此种背景下,华中师范大学以聂珍钊教授、邹建军 教授等为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方法一文学伦理学批评,倡导文学 批评应该肩负起道德责任,以实现文学伦理道德价值的回归,让我们重新把视角转 向文学与道德这个最基本的关系上,对现实社会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人们站在 更加客观的立场上评价社会、作家、作品提供了依据。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目的“不 仅在于说明文学的伦理和道德方面的特点或是作家创作文学的伦理学问题,而更在 于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以及文学与社会、文学与作家、文学与读者等 关系的种种问题。除此而外,作家从事写作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批评家批评文学的 道德责任与义务,甚至包括学者研究文学的学术规范等,都应该属于文学伦理学批 评的范畴”圆。 本人在进行论文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发现,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学术界,很少有 专著对霍桑及其作品进行研究,可喜的是近几年来有不少学术期刊和优秀硕博论文 登载了关于它的一些课题,对霍桑小说的研究也越来越被人们关注和重视。然而, 对其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其人物、作品或作家本身的零散、单一的分析上。目前,从 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角度来研究西方文学的作品还很少,对霍桑小说进行研究更是没 有,本人希望借这次毕业论文的创作,从文学伦理学批评这样一个全新的视角,对 霍桑小说红字进行研究,希望这一新的研究视角能对霍桑小说研究的薄弱环节 作一些探讨、补充,有填补该学术空白之用,相信对美国文化精神的研究也有一定 。史志康:美国文学背景概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 9 9 8 年。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t 外国文学研究2 0 0 4 年第5 期。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本文试图从伦理和道德的角度来研究霍桑红字中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 以霍桑的小说文本和他人的汇评与解析为依据,通过解读红字,采取文学批评 与伦理研究并用、道德展望与文本解析同步的方式,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观点和 原理,从艺术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观照的多视角,发掘出红字中丰富而有深度 的伦理道德主题,并通过文本中反映出来的作家伦理道德观、社会伦理道德观以及 作品中主人公自己的伦理道德观,来把握作品的基本内涵,迸一步分析红字中 呈现出来的包括作者、社会、作品人物的道德观念,特别是对作品中女主人公海丝 特白兰的道德标准与作家创作的道德观念进行重点剖析,对文学中的道德现象作 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探究作家所处时代也就是十九世纪的美国社会的道德观和 价值观,最后再升华到对人住的总结,对真善美的认可,呈现出文学批评与伦理研 究之间共同的研究主旨,同时也探索霍桑小说表现十九世纪美国文化精神的经验和 特点,有助于加深对美国文化精神的理解,这是笔者要致力完成的课题。 论文正文分三个部分,主要从作家、社会、人物三维视角来谈海丝特白兰的 伦理主题。第一部分主要是从作家方面着手,揭示了霍桑的伦理道德观是清教徒的 伦理道德观,其作品红字是一部清教伦理的寓言,他作品中人物海丝特白兰 是一个犯有通奸罪的夏娃式女子,这些观念是他在深受清教主义思想的影响,而产 生的矛盾复杂的伦理道德观,这种伦理道德观对美国的传统文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从社会方面,主要从中西方传统的社会道德标准出发,从婚姻、家庭与爱 情之间的伦理道德层面,剖析红字中海丝特白兰的行为,揭示她的情欲与当 时的社会道德标准的相违背,研究她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道德现象的关系,将 虚拟世界的文学现象与现实社会中的伦理道德观念结合,指出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社 会道德价值取向。第三部分则从作品本身出发,对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海丝特白兰 的伦理道德观进行挖掘,既不在于批判她,也不在于肯定和歌颂她,而是揭露她本 身的伦理道德观念,还虚拟文学一个历史真实。她的道德观是圣经文化和希腊 文化结合下的产物,她既是堕落的精灵,又是圣洁的天使,她在情欲的驱使下,被 社会所抛弃,但她又在罪恶的救赎下,被世人所尊重,在她身上体现出了道德与情 欲之间的矛盾与统一,体现出了人物伦理道德的多面性,文章第三部分是全文的落 脚点所在。最后,在结语部分,通过对上三部分伦理道德观的论述,最终得出“以 爱制恶”爱可以征服一切的主题思想。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一章霍桑的伦理视角 “什么是伦理? 所谓伦理其实是以某种价值观念为经脉的生命感觉,反过来 说,一种生命感觉就是一种伦理:有多少种生命感觉,就有多少伦理。伦理学是关 于生命感觉的知识,考究各种生命感觉的真实意义。”。这是刘晓枫在他的沉重的 肉身一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中提出的。他认为伦理学有两种:理性的和叙事的。 叙述性伦理学不同于理性伦理学,它不似理性伦理学,去探究生命感觉的一般法则, 也不制造关于生命感觉的理则,而是讲述个人经历的生命故事,通过个人经历的叙 事提出关于生命感觉的问题,关注个人生活的深渊。叙事伦理学关心的是道德的特 殊状况,而真实的伦理问题从来就只是在道德的特殊状况中出现。因此,叙事伦理 学总是通过叙述某个人的生命经历去触摸生命感觉的一般法则和人的生活应遵 循的道德原则的例外情形。 纳撒尼尔霍桑( n a t h a n i e lh a w t h o r n e ,1 8 0 4 1 8 6 4 ) 作为美国1 9 世纪影响最 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选择美国本土作为自己的创作背景,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 幅幅新英格兰生活的画面,他的代表作红字以主题思想深遂、想象丰富、写作 手法独特而标志着美国长篇小说创作上的一个重大突破,被认为是第一本美国人自 己写的本土小说,并被奉为美国文学经典,从而结束了美国小说以英国小说为翻版 的历史,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第一位伟大的小说家,成为美国文学史上浪漫 主义小说的开创者,美国心理分析小说的鼻祖和象征主义奠基人。 本章主要从作家与创作关系的角度,研究霍桑的伦理道德观念以及这些观念的 产生的原因、时代背景、特点,他的道德倾向在红字中的具体表现以及他对其 作品中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的伦理道德诠释等。 一、霍桑的清教主义伦理道薅观 纵观霍桑的小说,不难发现他的作品大多植根于清教的土壤,他深受当时社会、 家族及个人成长过程中清教主义思想的影响,并由此产生了复杂而矛盾的伦理道德 观,在“原罪”、“内在堕落”、“赎罪”、“罪得赦免”等清教主义宗教思想和观念的 指引下,他致力于探索道德和罪感的问题,他的伦理道德观对美国的传统文学有着 深远的影响。 o 刘晓枫:沉重的肉身一现代性伦理的叙事纬语,华夏h j 版社,2 0 0 4 年第一二舨。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霍桑深受清教思想的影响,由于清教自身的复杂状况,霍桑对清教的态度也是 复杂的。霍桑的代表作红字典型而深刻地体现了他对清教伦理道德既认同又怀 疑的矛盾心态,其认同表现在对人性恶及灵魂新生的探究,其怀疑表现在对清教伦 理道德之于正当人性压抑的揭示。 1 、清教的发展概况 清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始出现1 6 世纪6 0 年代。持此信仰的人们信奉的清 教主义思想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个包括宗教、政治、家庭、社会生活、 经济、艺术和科学等方面的错综复杂的观念。基督教起源于犹太教,相信上帝即天 父是一切存在的根源。在关于上帝的观念中,基督教注重他的道德品质,以及他对 人须有的道德品质的严格要求,因而道德成了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督教的基础 是原罪观和赎罪观。基督徒相信人都是有罪的,这种生而有之的罪起源于人类的始 祖亚当,由于他不服从上帝的意愿,与夏娃一起在伊甸园偷食禁果,因而被逐出乐 园,从此“罪”便进入尘世。由于亚当是人类的始祖,他的堕落必然使全人类蒙上 污点,无人得以幸免。又由于遗传、效法和习惯的作用,“罪”成了人固有的素质, 因此他的人类子孙注定要背负与生俱来的罪孽,一生都在为了获得救赎而生活,而 且每个人的命运也早有定数,是挣脱不得的。在中世纪的欧洲大陆,教会有着至高 无上的权利。因对教义的理解不同,教会内部也产生了很大分歧,并历经一系列的 宗教改革。在此过程中。基督教派生出许多教派,加尔文派是其中重要的一支。该 派别以其倡导者加尔文的名字命名,他写的基督教原理是宗教改革运动中最伟 大的神学著作。加尔文认为,圣经是“永恒的真理准则”,服从上帝在圣经 中启示的意志,不仅是完善无缺的信仰的源泉,也是对上帝的一切正确认识的源泉, 因此教会的组织和纪律,基督徒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以至基督教的全部教义, 无不以圣经为依据。加尔文主义的基本观点可以归纳为五点:( 1 ) 彻底的堕落, ( 2 ) 无条件挑选,( 3 ) 有限的赎罪,“) 不可抗拒的思想,( 5 ) 圣人的坚忍。 清教起源于第二次宗教改革,加尔文主义是清教徒最重要的神学体系,它要求 教徒以圣经中基督徒的体验和行为以及圣经记载的教会制度和教义作为规 则和典范,做到虔敬、诚实、节俭、勤勉、清心寡欲。它专注于灵魂的改善,并规 定了宗教修炼的方式和行为规则,要求教徒避免尘世的享受和娱乐,以祷告、研究 圣经、布道、听道及格守成律的方式对上帝表示敬畏、感恩与赞美。由于清教 徒反对罗马教皇的专制,反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风气,因而受到英王詹姆士一世的残 酷追害。因为不堪忍受这种宗教迫害,一批清教徒于1 6 2 0 年乘坐“五月花号”轮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船抵达北美马萨诸塞,抱着重建人间乐土的思想,在这片新土地上扎下根来。清教 徒们坚信,移民北美是上帝“垂赐”给他们的机会,可以重演圣经中犹太人的 经历,是上帝展示力量和伟大的事件,并以清教徒克勤克俭的精神,在这片古老的 土地上生活耕种,编织着重建伊甸园的梦想。他们还把所生活的地区称为“新英格 兰”,将其建成美国的文化中心,意喻其不忘故土的情怀。 殖民时期的美国清教内部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分歧,统一教理教规便成了当时宗 教改革家头脑中牢不可破的观念。在教会看来,世俗政权对各种宗教派别和异端采 取容忍态度是明显的罪恶。到1 9 世纪3 0 年代,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政治经济迅速 发展,人们的思想也出现了动荡,脱胎于加尔文教的唯一理教派此时成了新英格兰 地区的主要势力。在该教派的观念中,圣子耶酥变成了人,与教众成了兄弟关系, 他们还认为人不必通过任何中介,即可与上帝直接沟通。尤其重要的是,他们否定 原罪观和命定论,提倡以个人的修炼来升华灵魂。这一主张使人们得到解脱,不再 象从前那样一生都在负罪的重压下听凭命运的安排。超验主义便源于这一宗教观, 力主人可以超越感觉和理性直接认识真理,凭借“直觉”即智慧和理解力获取知识, 并启发人们靠自身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刚刚崛起的美国,这些观点于国于 民都大有裨益。 殖民时期的清教思想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主题或题材,丰富了美国文学的内容。 由于“文学却借助艺术想象和艺术描写,把现实世界转化为艺术世界,把真实的人 类社会转化为虚构的艺术社会,把现实中的各种道德现象转化为艺术中各种道德矛 盾与冲突。文学过去和现在都是- 一种富有特点和不可替代的道德思考形式。文 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典型地、集中地反映人类社会道德现象,描写了社会存在 的道德矛盾和冲突。”国因此,文学就不可避免地将与现实世界紧密相关联,集中地 反映社会存在的道德矛盾和冲突。霍桑便是以清教为背景描写社会生活的作家中的 杰出代表,清教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道德矛盾和冲突就成了他在文学创作中所着 力探讨的问题。 2 、霍桑与清教的种种关联 接下来,我们大致了解一下霍桑创作的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霍桑出生于马萨 诸塞州塞勒姆镇的一个具有清教传统的新英格兰破落贵族世家。其祖先中有两人都 是殖民地政教合一权利机关中的殖民地长官和清教法官,曾以清教徒的狂热参与迫 害宗教异端的活动。这在殖民地史料中有所记载。他的一位祖先曾是一位殖民地法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外国文学研究2 0 0 4 年第5 期。 6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官,因对十七世纪新英格兰贵格会成员进行残酷的迫害而臭名昭著,而另一位祖先 与1 6 9 2 年塞勒姆“驱巫案”有关。后来家族败落,他的祖父辈便以航海为生。其 父早亡,他与母亲和两个姐姐过着清教徒修道院似的生活,家庭气氛阴郁压抑。这 种环境与霍桑孤高自傲、顾虑多疑的性格形成有很大关系。他习惯于孤独,好沉思 默想,对一切事物都持怀疑、批判和观望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生都只是 观察者,而不是一名参与者。从其性格出发,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当他1 8 2 5 年从 波多因大学毕业后,回到塞勒姆镇,能够整整十二年与世隔绝,专门从事写作和思 考。他开始潜心孜孜攻读研究新英格兰殖民时代的历史,对清教主义产生浓厚的兴 趣并对人性进行深入的思考。对充满血腥和罪孽的家族史的了解,加深了霍桑与生 俱来的沉重的负罪感,霍桑祖先的深重罪恶在他敏感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关于祖先的罪恶行径,经常在他脑际萦绕,他深信自己家族 后来的没落是罪有应得。他渴望摆脱先祖恶迹的诅咒,涤除家族邪恶的污染。成人 之后,他便改姓霍桑,以求获得新生的祝福。可事实上,家族记忆和性格己似胎记 烙印在他身上,永难抹去。塞勒姆镇的地方传说、早期殖民时代的历史、以及祖先 臭名昭著的宗教狂行为成为他后来文学创作的背景和素材。 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思想、反对清教苛刻戒律和严厉惩罚而自身又出 生于笃信宗教家庭的小说家,霍桑深刻地思考、敏锐地审视宗教、社会道德、人类 文明乃至人性的问题。然而,霍桑生活的时代里,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社 会结构发生着重大变化。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蓬勃发展并产生了相应的理论 超验主义。爱默生和梭罗就是其典型代表。他们反对宗教愚昧,大力倡导发扬个性, 推崇精神万能。超验主义思想运动在当时是合乎历史前进方向,起过积极作用的进 步思潮。身处这个时代的霍桑在四十年代对此有所接触,曾参加过超验主义者兴办 的布鲁克合作农场。但不久以后,他对超验主义虚浮的乐观不以为然,从而退出了 农场,重新埋头于新英格兰清教历史的研究与思考之中。加尔文教中有关“原罪”、 “内在的堕落”等观念对他产生了强烈的震撼。他认为清教主义在某种意义上对人 性的理解远比超验主义虚浮的乐观深刻得多。但不可否认的是,超验主义提倡的浪 漫主义手法与霍桑作为一个传奇作家所钟爱的象征手法是有共同之处的。霍桑并不 是一个盲目的宗教崇拜者,事实上,他自己并不是清教徒。他用深邃的眼光冷静地 分析研究清教主义,对于清教主义思想有着独特的理解。在研究新英格兰殖民历史 的过程中,他深刻体验到了宗教的愚昧和偏执、政教合一社会里的统治者的伪善和 残酷。他的许多作品猛烈抨击了宗教狂热和宗教教条对人性的摧残和压抑。而对于 殖民缝时期统治阶级利用清教主义“命定论”来愚昧大众的丑恶嘴脸更是淋漓尽致 7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地加以揭露。 受其社会时代、家族历史,以及成长经历的影响,霍桑伦理道德观中具有鲜明 的清教主义倾向。一方面,在清教主义罪恶观念的影响下,霍桑致力于探索道德和 罪恶的问题,探索隐匿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原罪”,并主张通过善行和仟悔来洗刷 罪恶,净化心灵,从而得到救赎;另一方面,清教徒对异己教派的排斥与残杀、清 教教规对人性的压抑与摧残,又让霍桑充满了怀疑与困惑,反映在其作品中,便是 一种极其矛盾的恩想。主观上他对作品中人物充满了同情与理解,客观上他直以 来所接触的清教主义思想又使他不得不对作品中犯下宗教罪行的人物进行道德谴 责。这种思想倾向在他红字中塑造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身上,体现得尤为 明显。 与此同时,霍桑对当时美国社会道德沦丧和资产阶级的伪善不满,但是他又不 想从根本上改变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只谋求社会道德的改进,宣扬上帝,主张道德 的自我完善。总的来说,霍桑的伦理道德观乃是以清教主义思想为出发点的,是清 教主义伦理道德观。 二、红字清教伦理的寓言 2 0 世纪2 0 年代初英国小说家劳伦斯在经典美国文学研究一书中对红字 进行了评价:“红字不是一部悦人的漂亮传奇,而是一个寓言,一个寓隐恶的现 世故事”。红字作为霍桑的代表作,以新英格兰的宗教背景为场景并以神秘的象 征手法反映美国早期清教徒的道德历史,其中加尔文教关于原罪的观念是霍桑集中 描绘的主题,更是突出地反映了他的伦理道德观。它讲述了新英格兰清教主义盛行 时期的一个悲剧故事。一位名叫海丝特白兰的女子与一个清教徒牧师丁梅斯代尔 犯了“第七戒”中的通奸罪。作者入木三分地刻划了罪恶给主人公带来的后果。故 事开始时描写波士顿市场内一个示众台上女主人公抱着幼女,胸前戴着“a ”字示 众( 字母a 代表a d u l t e r y ,意为通奸罪) 。她拒绝说出情人丁梅斯代尔的名字。她的 丈夫齐灵渥斯开始以他独有的方式对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进行残酷的心灵折磨,来 实现其报复计划。最后牧师不堪忍受精神的折磨,在教民面前承认了罪过,然后死 去。而海丝特几年来忍辱负重,积善行德,赢得了人们的谅解和尊重,胸前那耻辱 的“a ”字也成了天使( a n g e l ) 的象征。她的丈夫则因一心想着报仇,侵犯了他人的 灵魂和感情而成了真正的魔鬼。红字开篇第一章“狱门”中首先映入读者眼帘 的就是这样一句话:“新殖民地的开拓者们,不管他们的头脑中起初有着怎样关于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人类品德和幸福的美妙理想,总要在各种实际的草创之中,忘不了划出一片未开垦 的处女地充当墓地,再划出另一片地来修建监狱。”。这表明霍桑的基本态度:罪恶 与人类如影随形。此外,作者还竭力描述“坟场”“丑陋的花草”,以象征道德罪恶 与自然罪恶。 可以说,霍桑继承了美国文学中的宗教传统,他对清教的反思及难以跨越的清 教情结使其作品表现出鲜明的宗教伦理道德观。霍桑在红字的第一章结束的时 候说:“我要摘下一朵野玫瑰呈现给读者,但愿它能用来象征在这个讲述有关人性 脆弱和人生悲哀的故事的过程中随处可见的芬芳清新的道德之花,用它来缓解一下 故事令人黯然神伤的结局。”在霍桑看来,只有实现人性与自然的结合,真善美才 能回归,才能结出“芬芳清新的道德之花”。 三、霍桑眼中的海丝特白兰“夏娃式的女人” 从某种意义上讲,红字的故事就是关于海丝特白兰的故事。小说中所有 的故事都是围绕她而来的,许多批评家认为她是书中最好的、最富有人性化的一个 人物。不仅如此,在把她塑造成这样一个人物的过程中,霍桑也最突出地展现了他 本人对海丝特、对清教的矛盾观点。正如她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性格特色一样,海丝 特身上体现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圣经人物原型。一种是夏娃原型,即堕落妇 人原型和叛逆者原型;另一种是圣母玛利亚原型,即圣母原型和圣徒原型。伊甸园 的故事在西方传统文化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类的始祖亚当夏娃违背上帝的禁 令偷食禁果而被驱逐出伊甸园并受到惩罚的悲剧,实际上也成为了西方文学的一个 原型性的悲剧,成为后来所有悲剧所仿效的范本,被奉为经典。对于悲剧的定义, 亚里士多德曾指出悲剧是通过摹仿而“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 “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而引起的”。定义强调了文学的伦理道德功 能,陶冶性情,净化灵魂,这既是悲剧要达到的效果,也是悲剧的伦理功能。 在作者霍桑的眼中,海丝特白兰实际上是夏娃的原型,一个堕落妇人的形象, 她有着与夏娃几乎致的经历:生活在人间的天堂堕落磨难得到拯 救。从红字中为数不多的几段回忆中,我们可以知晓海丝特白兰出生于一个 己破落的英国贵族家庭,后来嫁给了一个有一定身份和财力的学者,她的物质生活 并不贫乏。当清教徒吹响号角要在新大陆建立一个人间天堂,现世伊甸园时,海斯 。鞲桑:红宁,姚乃强译,译林出版社,1 9 9 8 年 。亚里上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 h 版社,1 9 6 2 年。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特白兰的丈夫罗杰齐灵渥斯也决定举家迁往这一代表平等、自由和希望的新大 陆。白兰首先被他送到了那儿,她本可以继续在这一“人间天堂”里过着安逸舒适 的生活,和许许多多其它的平凡女性一样,但是她却违背了上帝和基督教的教义, 如夏娃一样偷吃了“禁果”,被赶出了“天堂”。犯了通奸罪的海丝特白兰被押在 刑台上示众,成为了所有人道德谴责的对象,被完全排除在“人间天堂”之外,并 被处罚终生佩带象征堕落的罪恶的“a ”字。海丝特白兰被人们排除在一切友爱、 真情之外,并没有选择逃避和远走高飞,而是勇敢地留了下来,在城镇的郊外,但 又不靠近任何别的居民区的一间孤零零的小茅屋里默默地承受被社会遗弃、被人们 唾弃的打击,开始她“殉道”一般的漫长赎罪生涯。她相信,她“犯下罪孽的地方, 也应该是她受人间惩罚的地方”。她靠自己勤劳、灵巧的双手养活自己和孩子。除 在孩子身上多花一点钱来打扮一下之外,她把多余的钱都旅舍给穷人。海丝特白 兰坚忍不拔地默默承受种种不公的待遇,努力用自己的善行弥补罪过,“最终净化 了她的灵魂”,“并造就出一个比她失去的更纯洁、更神圣的灵魂”。她的仁爱随着 自己的认识和忧伤与日俱增,以至她终于用行动感化了众人,许多妇女去她那里寻 求安慰和忠告。人们也开始重新认识和解释红字“a ”的含义,把它说成是“能力” ( a b l e ) 的缩写,甚至有很多人开始相信,它实际上是“天使”( a n g e l ) 的缩写。 海斯特白兰通过漫长的禁欲和苦难生活,得到了灵魂的净化终于达到至善的境界, 得到了拯救。 作为夏娃原型的海丝特白兰,还体现了另外一种不同于清教传统观念的夏娃 的个性:叛逆和探寻。海丝特白兰是一个很典型的探求型女主人公,她在漫长的 赎罪生涯中对罪恶( 自己的和他人的) 的思索和自我救赎,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其实 是她对自身意义和在父权社会中的位置的寻求。这就使人不得不想起另一个探求型 女主人公圣经中的夏娃。事实上,她们的探求都是通过对上帝的反叛实现 的。上帝代表着父性权力的威严,夏娃起而叛之,偷吃能知善恶的禁果,正是为了 找到“关于自我的认识以及自己在男性统治世界中的位置”。海丝特白兰为寻找 自己的爱和自己的个体价值,对宗教理念和戒律进行了反叛,与夏娃不同的是,她 没有听信谁的谎言,而是自觉地选择了这条悲剧之路。 可以说,海丝特身上体现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圣经人物原型,看起来似乎有 些自相矛盾,其实这种矛盾的对立反映出霍桑本人矛盾纠缠的宗教情结和困惑。在 霍桑眼里,海丝特确实违反了他本人深信的基督教伦理道德观念和人生信条,是有 罪的罪人,即是个夏娃式的女人,但海丝特以及丁梅斯代尔却默默忍受基督教的极 端和偏执,或用善行、或用自我折磨和自我牺牲来救赎自己和众人,是善的,是圣 l o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 t h e s i s 徒,即使是齐灵渥斯,这个在原著中如同魔鬼一样的人物。其实,也不是罪大恶极 的,比如他知道海斯特白兰对他的背叛后,他从未对她和她的女儿进行过报复, 而他对丁梅斯代尔的报复,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理解成是他忠实地执行着他的 任务去揭露清教徒和清教徒社会的虚伪和邪恶,并且最后通过给予珠儿他 所一心揭露和折磨的罪人的唯一子嗣以全部财产,来表达他的忏悔和善意,最终也 完成了他的救赎。由此可见,霍桑极力反对的是基督教极端、偏执和严酷的一面, 而不是它的基础和基本教义,不是基督教的善的一面。某种意义上来说,霍桑的红 字创作,符合“在文学的伦理功能和教诲作用上,文学创作应该有益于善而不能 有益于恶”o 这一道德原则。 不可否认的是,圣经对霍桑创作红字有着巨大的影响,作家对圣经原 型的巧妙运用与复杂置换清晰地表现了霍桑自身纠缠的宗教困惑和宗教情结。圣 经对霍桑的影响也体现在红字中许多别的方面。红字中重要事件和重要 人物与圣经具有特殊的关联,这使得作品不同于一般的浪漫小说,而是上升到了圣 经和史诗的层次。同时,霍桑透过圣经中的人物原型对宗教、道德和人性以及尊严 进行的探讨也使他的作品超越了纯粹的历史时间和空间,而成为一个沉重而严肃的 人类问题。 红字中人物形象,特别是海丝特白兰所体现出来的内部冲突和矛盾深刻 地揭示了霍桑本人的宗教伦理观念和情感道德观念的矛盾。在批评清教严酷和不近 人情的同时,作家又不自觉地采用它的基本立场和精神来评判他笔下的人物和处理 他们的命运。一方面,由于清教的至深影响,霍桑无意否定基督教,而是视宗教为 人类的重要精神支柱;另一方面,超验主义的影响使得作家希望在肯定基督教重要 作用的同时否定教会虚伪、残酷的一面。与此同时,霍桑再三肯定了“罪恶”的净 化作用,并希望唤起人与人之问的友爱和关怀、体谅和宽恕。 。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道德批评,外围文学研究2 0 0 6 年第2 期。 1 1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二章社会的伦理视角 红字是一部公认的探讨道德问题的小说,无论是它所包含的社会背景 十七世纪新殖民地时期的波士顿,还是它的写作背景十九世纪美国现实社会, 社会道德标准都是不认可海丝特白兰行为的,她对家庭婚姻观念的认识,对丈夫 的背叛违反了传统的伦理秩序和公认的道德规则。如果仅从道德批评的角度评价 她,人们要么会对她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