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摘要 客观相似性是人际吸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有研究者提出人际吸引可以仅 通过相似的主观经验便可以实现,而主我分享是实现主观经验相似的一种重要形 式。但是有研究发现主我分享可能受虚假一致性偏差的影响,即过高地估计与他 态度一致的人的数量,进而会高估分享主观经验的程度。这就让我们联系到成人 依恋的人际吸引特点。近来,研究者集中探讨了成人依恋与人际吸引的关系:依 恋回避者不容易相信别人的积极性,抛弃“他人具有消极特征 的信念也很困难, 表现出防御性保守策略;依恋焦虑者在人际交往中则表现出冲动性策略,只需要 少量的证据就能让其对他大制啦再瓶或积该翔砺_ = 究的意义在于,主观经验的分享会使人们去发展一种更积极的情 面对那些与他们差异相当大的人的时候,让他们更倾向于从积极 推动人们之间的交流,有助于消除群际的距离和隔阂,促进人际 广竹丁在依恋未激活情况下,从验证性角度说明人际吸引 可以仅通过主观经验的分享这一途径即可达到。如果假设一正确,那么在依恋系 统被激活的情况下。( 2 ) 高依恋回避者对主、客观条件相似性表现较少的兴趣; - _ - _ 。_ _ _ 。_ 。_ - _ _ - 一 高依恋焦虑者对有、无主我分享表现出过度的喜好评价。( 3 ) 成人依恋和主、客 观相似条件对人际吸引有显著地交互作用。 为验证假设,两个实验共1 2 8 名浙江某大学学生作为正式被试。在依恋未激 活情况下,实验1 和实验2 均验证了主我分享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在依恋激活情 况下,实验1 采用主、客观复合词问卷,验证了客观相似性和依恋回避、主观相 似性( 主我分享) 和依恋焦虑对人际吸引的交互作用;实验2 采用情景剧本作为 材料,补充验证了客观相似条件和依恋焦虑对人际吸引的交互作用。实验1 和实 验2 结果均表明:在依恋未激活情况下,( 1 ) 主观相似条件对人际吸引有主效应, 说明人们对他人的喜欢更受主观相似条件影响。( 2 ) 依恋高回避面对客观相似和 不相似者的喜好程度差异不显著,面对有、无主观相似者的喜好差异也不显著, 这可能与依恋回避的抑制亲近有关。( 3 ) 依恋高焦虑面对客观相似性的喜好评价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差异不显著,但在主观条件下的喜好评价差异显著,这可能与依恋焦虑者对主观 经验相似更感兴趣,而且对有、无主观相似呈现过度的喜、恶评价,这可能与依 恋焦虑的过度激活有关。 本实验将被试身上的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特质分离出来,并进行主、客观相 似性的人际吸引实验,其结果让我们从客体关系角度揭示了成人依恋和情景对人 际吸引的影响,这对于亲密关系咨询和边缘型人格障碍进行心理动力学治疗,可 能存在着特殊的意义。 关键词成人依恋;主、客观条件相似性;主我分享;人际吸弓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t h ee f f e c t so fa d u l ta t t a c h m e n ta n di s h a r i n go n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a t t r a c t i o n a b s t r a c t :o b j e c t i v es i m i l a r i t ) ,i s 锄i m p o n a n tf h c t o fi n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a t n t i o n b u ts o m es c h o l 甜 p o i n t e do u tt h a ts u b j e c t i v es i m i l a r i t yc 觚l e a dt o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a 牡r a c t i o nw h i c hi - s h 鲥n gi so n e f 0 肿o ft h es u b j e c t i v es i m i la r i 够h o w e v e r ,s o m es t u d i e si n d i c a t e dt h a tl s h a r e dp e o p l em a yb e 硪i e c t e db yf a l c o 舾e 1 1 s u sb i 雒t oo v e r 鹳t i m a t e 廿1 eq u 柏t i 够o fo m e rw h ow 笛a c c o r d a n tw i t l l t 1 1 e m t h i ss i t u a t i o ni sr e l a t e dt ot 1 1 ec h a m c t e ro fa d u l tg c t a c h m e n ti n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a :c i r a c t i o n c u r r e n t l y s c h o l a r sf o c u s e do n 廿i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锄a d u l t 甜h m e n t 加d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a t t r a c t i o n a t t i c h m e n ta v o i d 锄c ei sh a r dt ob e l i e fi no t h e r sp o s i t i v i t ) ,卸dd i s c a r d st h ef a i t hi nn e g a t i v 时s o 勰t op e o 咖t h ed e f e n s i v et r a g e d y a t t a c h m e n t 锄x i e t ) ,i st e n dt 0m a l ( eap i t i v eo rn e g a t i v e j u d g m e n tb yi n s u f f j c i e n te v i d e n c es o 弱t op e r f o r m 心ei m p u l s i v e 恤崾回y 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r e s e 锄c hi sl i e si nc u l t i v a t i n gap o s i t i v ef e e l i n ge s p e c i a l l yf a c j n gt h e d j s c r e p 硼c yb e t 、 ,e e np e o p l e 1 tm a d ea no p t j m i s t i cv i e wt op u s hf o n a r dt oc o m m u n i c a l i o n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i m e r p e r s o n a lr e la t i o n s h i p w eh y p o t h e s i z e d 笛f o l l o w s f i r s t l y u n d e ri n a c t i v ea t t a c h m e n tc o n d i “o ns u b j e c t i v es h 撕n g c 醐l e a dt 0i n t e r p e r s o n a 】a t t r a u c t i o n s e c o n d l y a b o v e - a v e r 喀ep e o p l ei na n a c h m e n ta v o i d a n c e s h o w e du n o b v i o u si n t e r e s to ns i m i l 甜i t i e s b e l o w - a v e 陀g ep e o p l ei n 撇h m e n t 柚x i e 谚s h o w e d e x c e s s i v e 器s e s s m e n to n0 t h e r s s u b j e c t i v es i m i l a r i 妙t h i r d l y ,i n t e 甲e r s o n a la 仳r a c t i o nh 丛锄 i n t e r t i o ne 矗e c tb e t w e e na d u l ta :c t a c h m e n ta n ds i m i l a r i 妙 t bt e s tt h eh y p o t h e s i s ,l2 8s t l j d e n t s 、e r ep a r t i c i p a t e di n t o os t u d i e s u n d e ri n a c t i v e a t t a c h m e n tc o n d - t i o n b 沛t w os t u d i e sv e r i n e dt h ee f 弛c tt o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 鼢a c t i o nf r o m s u b j e c t i v es i m i i a r i 够u n d e ra c t i v ea :t t a c h m e n tc o n d i t i o n ,s t u d ylv e r i f j e dm e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 o b j e 嘶v es i m i l 盯时锄da 仳a c h m e n ta v o i d 卸c eb y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o fc o m p o u n dw o r d s i ta l s o s h o w e dt i l ei n t e m c t i o nb e t w ns u b j e c t i v es j m i l 撕t y 卸da t t h m e n t 鲫x i e 够s t u d y2 ,a s u p p i e m e n tw 罄m a d et 0v e r i 匆t h ei n t e r a c t i o nb e t w e e no b j e c t v es i m i l a r i t ya n d 卸x i e l yb y s c e n a r i o 1 w os t u d i e si n d i c a t e df i v er e s u 雒f o l l o w s f i r s t i y s u b j e c t i v es i m 1 a r i 哆s h o w e dam a i n e 毹c t0 ni n t e r p e r s o n a ia n r a c t i o n ,i no r d e rt od e m o n s t r a t et h a ts u b j e c t j v ec o n d i t i o nc 卸i n n u e n c e m ea 疏c t i o n 砌o n gp e o p l e s s e c o n d l y ,a b 0 v e - a v e r a g ep e o p l ei na n a c h m e n ta v o i d 锄c es h o w e dn o s i 助i f i c 柚ti n t e r e s t sb e t w e e no b j e c t i v es i m i l 盯i t y 锄do b j e c t i v ed i s s i m i i 撕吼t h e ya i s oh a v en o p r e f e r e n c eb 咖e 明s u b j e c t i v es i m i l a r i t y 锄ds u b j e c t i v ed i s s j m i l 捌够l tm a yb er e l a t e dt ot h e 陀s 乜面n i n go fi n t i m a t i n g t h i r d l y ,d b 0 v e - a v e 阻g ep e o p l e i na t t h m e n t 鲫x j e t ys h o w e dn o s i g n i f i c a n ti n t e r e s t sb e t 、v e e no b j c c t i v cs i m il 撕t ) ,卸do b j e c t i v ed j s s i m i l “够b u tt h e yp r e f e 丌e d s u b j e c t i v es i m i l 缸i t yt os u b j e c t i v ed i s s i m i l a r i 够l tm a yb cr e l a :t e d t ot h eh y p e r - a 商v a t e do f i n t i m a t i n g t h i ss e r i a is t u d i e ss e p a r a t e dt w o 删t so fa d u l t 纰c h i l l e n tt od i s c u s st h e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 a n 豫c t i d e rm es i t u a t i o no fs u b j e c t i v e 柏do b j e c t i v er e s e a r c h t h e 佗s u l t s 锄n o 明c e dt h e i i l f l u 锄u p o na d u l t 姗h m e n ta n dc i r c 啪s t a n c e si nn l ev i e wo fo 巧e c t 他l a t i o n st l l e o r y i tm a y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b ei m p o r t 锄c et 0c o n s u l t i n go fi n t i m a t er e l a t i o n 锄dt 1 1 ep s y c h o d y n 锄i c 也e r a p yo fb o r d e r l i n e p e r s o n a i i 哆d i s o r d e r k e yw o r d s :a d u l ta n a c h m e n t ;s u b j e c t i v es i m i l a r i 哆锄do b j e c t i v es i m 订鲥t ) r ;i s h 州n g ;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 撕扯t i o n i v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第l 章研究背景 1 前言 入际关系既是人社会属性的表现方式和实现途径。作为人际关系的具体因 素,人际吸引是社会心理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人际吸引的策略和研究范式,在 社会及行为科学研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研究的方向与结 论。在人际吸引的研究中存在两种不同的实验范式,即特质论与情境论。 杨国枢( 2 0 0 4 ) 从特质论的角度来说,国外发现人际吸引的主要原因有热情、 理解、真诚、诚实等,并且具有着高度的跨社会角色、跨文化和跨时代的一致性; 人际吸引指数高的人具有外向性、情绪较稳定和高情绪依赖性【l 】。人际吸引的特 质论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不同情况下,个体差异保持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并且 有别于他人的基本特性。特质作为一种心理结构,是人格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 行动一致性的原因,它作为测定人格时常用的基本单位,是一种表现在一系列情 景中的个人行为倾向性。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为了指代情景一致 性的关联行为模式而通常使用特质这一概念,特别针对具有表现性的或个人风格 性的行为倾向。研究者使用人格特质去界定稳定性和一致性的行为,并以此作为 揭示个体间差异的概念。这种人格评价方法其优点在于可以较好地描述人的群组 间整体差异,心理学家可以从容易产生人际吸引的特质着手,寻找人际关系中让 人们快速联接和喜欢的要素。 特质论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等级评定、因素分析、自陈量表、测验数据等问 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先列出描绘有关个人特质的词条,第一步对问卷进 行专家评选,筛查和整合,删除无关词条,组合相近的词条;第二步通过访谈让 人们列出自己喜欢的品质以及表达喜欢的程度,或者对所列出的品质进行排序: 第三步进行数据处理,即根据统计结果进行最后一步筛查以得到研究所要结果。 从情境论的角度来看,可以追溯到2 0 世纪6 0 年代由米歇尔提出的情境对个 体行为作用,即情景论。m i s c h e l ( 1 9 9 9 ) 认为:特质虽然较为充足的体现了静 态性一面的人格,但却未能探索到最有魅力的动态性一面,所以将人格和特质等 价进行研究,其最大缺陷是将特质中的行为成分从心理动力和加工过程中孤立出 来【2 】。所以他认为“跨情景的特质一致性并不存在 ,人们的行为主要受情景影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响而非特质。而后来的研究也发现,人们在解释行为时容易夸大行为特质而对情 景因素的关注不够,个体在多种情景中的行为并不具有高的一致性相关。 情景论的研究方法一般分为两种:一是对导致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进行客观 调查,即对人际吸引的环境因素即熟悉性、接近性进行调查;二是对多样化的情 景进行模拟。情景模拟又包括两类,一类是引导被试进行想象,即被要求听一段 录音或看一段文字,并想象自己已经身处其中,努力达到录音或文字中所描述的 情景中( 比如“你正处于开学的第一天,课堂上老师让每一个同学站起来做自我 介绍你此刻的感觉会感到紧张或 ) ,这种方式使用的是刺激反应模 式来探究个体对所处环境变量的反应状况,研究者可以利用此方法来确定在情 景、个人、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行为变异的比例成分。r e y n o l d s 等人( 2 0 0 3 ) 认为“人机互动”是情景模拟的第二类方法,即让被试听录音或看文字的同时还 能看到对方的照片,之后同样要求被试表明自己在此种情景下的感受,并要决定 做出怎样的反应。这个过程通常要求被试完成几个实验程序,每个程序由电脑呈 现6 0 个情景变式,其变化主要涉及人物特征的改变,如精心设计出让表达者的 相貌、音调和速度等发生变化。每一组被试在第一次实验后一到两周内进行第二 次实验,对同样的变化模拟情景做出反应并记录,研究者会要求被试指出他们的 反应决策会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1 3 1 。 近年来,r e y n o l d s 等( 2 0 0 3 ) 以及t e nb e 唱e 等( 2 0 0 2 ) 提出要共同考察特 质和情境的综合情况来提高预测具体行为的能力【3 4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者 提出要对“人 的内部进行分析。s t e p h e n ( 2 0 0 2 ) 认为,历史上长期忽视个体 的内部差异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却可以预测很多重要的现象【5 1 。r e y n o l d s 等的研 究表明,研究者可以对人自身内部变异的规律性、独特性模式进行测量和预测。 虽然个体的行为和情景特征关系甚为密切,但是某些情景特性和行为的关系可能 一直比较稳定,所以要探索个体的行为识别特征,对情景进行定义则愈显重要。 “入情境”之争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在某种程度上则是因为对情景的操作性 定义和分类难以取得一致共识。目前,随着对情景和特质这两个核心概念的重新 解构发现,将两者综合联系起来进行研究才更能解释个体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 具有着重要的心理学特征和研究意义。 综上所述,在人际吸引的研究中,对特质论和情景论的研究以及他们之间和 争论和联接远没有结束,因为他们在一段时间内的不同情景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 2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用,无论对特质的分析还是对情景互动的模拟,都让研究者对最终的目标做出了 自己的贡献。本研究则试图通过综合情景论和特质论研究,来更进一步了解作为 一个有思想、有情感、有行动的动力系统中的人的独特之处,充分展示了和谐变 化、有序的生命体之间的互动。 2 人际吸引的新情景主我分享及其研究范式 2 1 主我分享的相关概念 ( 1 ) 主我分享的定义 主我分享是一个充满对事物感知和体验的过程。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中,人们 在被他人对某种事物的看法和情感牵动的瞬间,对接收到的反馈信息感知到与对 方完全相同的观念、情绪和情感体验。p i n e l 和l o n g ( 2 0 0 6 ) 等人把主我分享定 义为二种“主观条件的相似 ,即一个人的主观经验与他人的主观经验部分或完 全相同所产生的感知和共鸣的过程嘲。 ( 2 ) 主我分享的理论来源 j 锄e s 将自我分成主体自我( i ) 和客体自我( m e ) 两类,作为主我分享的 理论来源,前者指个体主观经验,后者指经验的内容。米德认为客体自我是自我 意识的本体也是自我意识的内容和对象,是一种客观意义上的自我,而主体自我 是内心的动力成分,涉及自我内心的一种活动过程,具体表现在某一时刻对自我 的注意、反应、解释、说明和经历【7 1 。客体自我只有在人们决定提高他们的行为 表现的时候才有可能改变,而主体自我则时刻在变化着。 为何主我分享对人际吸引有如此深刻的影响? p i n e l 和l 0 n g ( 2 0 0 6 ) 提出两 个相关联的原因:第一,关于“主观上的自我 这一概念在人们的经验中起到重 要作用,当人们全身心的处于一项任务并失去对他们客体自我的关注,会给他们 带来幸福感;第二,人们基本存在的孤独感会着力吸引人们进行主我分享:尽管 人类有着千万年进化而来的交流方式,但我们始终无法进入对方的主观世界f 6 】。 ( 3 ) 主观、客观相似性与主我分享 f i - a y l o r ( 2 0 0 4 ) 根据j a m e s 对“自我”的分类,将相似性分为客观条件相似 性和主观条件相似性。客观相似性是指人们之间的种族背景、宗教、家庭、政治 派别、社会阶层、年龄和受教育水平等相似;主观相似性指的是人们之间对某个 事物或人的看法、态度和体验感知过程的相似嘲。主我分享是影响人际吸引的重 要因素,是主观条件相似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3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从2 0 世纪5 0 年代至今,人际吸引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客观条件相似性,包 括空间位置的接近性( p r o x i m 毋) 、见面频率导致的熟悉性( i l i a r i 锣) 、客观 背景的相似性( s 洫i l a r i 哆) 和一些个人特质【9 1 。比如k u p e r s m i d t 等( 1 9 9 5 ) 认为, 中学生同伴在入学时间、攻击性行为模式、社会退缩和年龄等程度上较为相近 【1 0 1 ;c a r l i 等( 1 9 9 1 ) 认为,大学生对随机分配到一起住的室友或邻居感到人格 比较接近的话,他们之间会更可能产生喜欢的感情,也更希望日后能够继续住在 一起f l l 】;s c h o e n 等( 1 9 8 9 ) 认为,在恋爱或婚姻中选择与自己客体相似的伙伴 的倾向也非常明显【1 2 】。 然而,主观条件的相似性也会促进喜欢。章志光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 提到有研究中表明,对事物的观念是否高度一致会决定人际吸引程度,即使在不 了解对方的前提下也会产生喜欢【7 1 。近来,p i n e l 和l 0 n g ( 2 0 0 6 ) 证明了两个客 观条件差异较大的个体在短时间内也可以产生人际吸引:个体间通过“主我分享 ( i s h a r i n g ) 这一分享主观相似条件的途径是完全可能的,即一个人与他人的主 观经验部分相同并产生共鸣的感知过程【6 】。主我分享即代表“自我中主观相似 的部分,受人的特质和环境的综合影响,这一研究试图从特质与情境综合的角度 对影响人际吸引的方面进行较为完善的阐述。 2 2 主观、客观相似条件和人际吸引的研究范式 p i n e l 和l 0 n g ( 2 0 0 6 ) 使用了复合词和情景剧本作为两个主我分享实验中的 研究材料。在复合词实验中,使用性格特质代表客观相似条件,生活经验代表主 观相似条件,即主我分享;在情景剧本实验中,剧本中人物的家乡背景代表客观 相似条件,而对乐队x 的喜欢是主观相似条件【6 】。具体如下: ( 1 ) 基于复合词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结果 2 ( 有主我分享:7 0 生活经验复合词;无主我分享:3 0 生活经验复合词) 2 ( 客观条件相似:7 0 性格特质复合词;客观条件不相似:3 0 性格特质复合 词) 。 第一步,给被试呈现l o 道主观生活经验复合词的搭配选择项( 如照片一 翻拍定位冲洗力工等) ,让被试按照自己的经历或理解对这些题目进行配对。 第二步呈现c 锄p b e n 的性格特质问卷,用于测量他们对客观自我的感受进 行二选一( 如淘气的严肃的,坚定果断的柔声细语的等) 。 最后告诉被试他的一个“同伴 在生活经验复合词和性格特质两个问卷的选 4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择上,各有3 0 的相似( 无相似) 或7 0 ( 有相似) ,让被试对这位“同伴 进 行7 点喜好评分,即本实验的因变量。其中,生活经验的相似性程度将影响被试 的主观相似程度,即主我分享所带来的喜好感受;性格特质的相似性程度将影响 被试对客观条件相似程度所带来的喜好感受。 实验结果验证了主观相似性对喜爱有重要影响,显示了主我分享的主效应。 ( 2 ) 基于情景剧本的研究方法及其研究结果 在情景剧本的研究范式中,让被试阅读设定好的剧本,以被试对剧本中表达 某种观点的人物( 主我分享) 进行喜好评分作为因变量,即人际吸引程度。剧本 内容为:开学第一天,学生a 进行自我介绍,与被试来自同一所城市的学生, 即客观背景相似;另外一个学生b ,与受试不是来自同一地方,即客观背景不相 似;接着主试随机让一部分受试在头脑中呈现对乐队x 的厌恶情绪,让另一部 分受试头脑中呈现喜爱该乐队的情绪,而剧本中人物a 和人物b 对第三个人物 c 谈起他们对乐队x 的喜欢与讨厌是随机平均分配的。如果人物a 或b 对乐队 x 的喜好观点与受试一样,那么就是有主我分享;相反如果人物a 或b 对乐队 x 的喜好观点与受试不一样,为无主我分享。 阅读完毕,要求被试用l o 点评分从1 ( 非常不喜欢) 到1 0 ( 非常喜欢) 来 表示他们对剧本中人物的喜好程度。被试对这个流行乐队的态度,会与剧本人物 的观点完全相同,他们在主观上产生了共鸣,也就产生了“主我分享 。被试对 有、无主我分享人物进行喜好评分的同时,也受到其客观背景的交互影响。实验 结果验证了两个假设:第一、实验显示了主我分享和客观背景条件的交互作用, 证明客观相似条件和主观相似条件对人际吸引有着重要影响;第二,比起客观背 景相似但无主我分享者,被试更偏向于喜欢客观背景不相似的主我分享者。 3 人际吸引的重要特质成人依恋及其研究方法 3 1 成人依恋的相关概念 ( 1 ) 成人依恋的定义 关于成人依恋,在1 9 9 4 年b e m 锄和s p e r l i n g 将成人依恋的定义概括为为: “人们通常去靠近他主观上认为能提供其满足生理、心理上安全港湾的特定对 象,并做出实质努力去建立和维持亲近,而这种个体稳定的倾向是由依恋的内部 工作模式进行调节的,是一种基于其在人际关系中形成的认知情感动机 模式 ,也是一种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质【1 3 】。 s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 2 ) 成人依恋的理论来源 依恋理论跨框架的构建,主要分为三个阶段【1 4 】: 第一阶段:上个世界6 0 年代,由英国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分析学家b o w l b y 为代表的研究者构建了依恋理论的主要框架。在依恋与丧失卷i :依恋一 书中,b o w l b y 解释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机制,阐述了早期社会依恋理论,研究 结果描绘了在生命最初几年里母婴之间依恋关系的发展。 第二阶段:从2 0 世纪6 0 年代末至8 0 年代中期,以a i i l s o 也为代表的研 究者发展了陌生情景技术。她通过对母子互动的细心观察,发明了著名的陌生情 景测验,并通过分析把儿童的依恋划分为焦虑、回避两个不安全依恋和一个安全 型依恋三个大类型,集中探讨了影响母婴依恋质量的因素和其跨文化分布。 第三阶段:从2 0 世纪8 0 年代至今,依恋研究在实验对象、实验方法、实 验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的进展,成为当前心理学研究的关键领域。在这一阶段,依 恋的研究对象已从儿童期发展到青少年、成人期的依恋。这一时期的研究领域主 要有依恋早期依恋关系、表征机制、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以及精神病理学上的危险 性。 ( 3 ) 成人依恋的类型说与维度说 对成人依恋风格的早期研究表明了人与人之间在可能拥有的关系类型方面 有着显著的差别。因此依恋研究很快变成了关系科学中最为活跃的领域。 b a n h o l o m e w 等人( 1 9 9 1 ) 提出了四类依恋类型【1 5 】( 参见表1 1 ) 。其一,安全型 ( s e c u r e ) ,和a i i l s w r o m 提出的安全型风格是一样的,即对他人的亲近保持热情、 信任,容易形成依恋关系。其二,多虑型( p r e o c c u p i e d ) ,是焦虑矛盾的新名称, 这样的人紧张的依赖于他人的认可才会有良好的自我感觉,因而这样的人贪婪地 寻求被接受,对关系有着较多的心思。其三,恐惧型( f e a m l ) 风格的人由于担 心陷入依赖他人的危险当中。其四,超脱型( d i s m i s s i n g ) 风格的人感觉与别人 的亲密并不值得忧虑,他们会自我满足,拒绝与别人的相互依赖,并不是真正关 心别人是否会喜欢自己。 b a n l l o l o m e w 认为人们对自己或对他人的总体评价风格即可以是相对积极 的也可以是相对消极的,这些风格可以从两个维度加以区分:对亲近的自在和对 遭到抛弃的忧虑两个连续性的维度,程度由低到高。所以将四个风格看做分立、 纯粹的四种类型进行讨论并不合理:在焦虑和自在感都居中、四种类型的边界相 6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交的时候,界定为任何一种其理由都不够充分,所以她认为需要对这两个重要的 维度进行研究。如果比较同一个方面得分高和得分低的人,就会看到人们处理关 系时有意义的差异。传统的依恋评估方法过于简单化,近年来基于分类测量分析 ( t a x i m e t r i c sa l l a l y s i s ) 的证据和其他研究实践,以f r a l e y ( 1 9 9 8 ) 和c 舔s i d y ( 2 0 0 3 ) 为代表的研究者支持用连续的维度得分来替代具体的依恋类型,即使用依恋回避 和依恋焦虑各自的得分进行研究,这样也使得处理人际关系的差异性时更容易理 解和解释【1 6 1 7 1 。故本文两个实验也采取依恋维度作为测量的连续性自变量。 表1 1b a r t h o i o m e w 依恋类型的四个类别的举例( 1 9 9 1 ) 羹翥 特点 害全 我觉得感情上很容易和人亲近。不论是依赖他人还是别人依赖我, 我都会感觉舒服,我不会担心独自相处或别人不接受我。 我希望与别人形成亲密的感情联系,但常发现别人不按我所希望的 多愿 那样和我亲近。我十分担心别人不像我珍惜他们那样地珍惜我,没有亲 密的关系我会不舒服。 孤怛与别人亲近我会不自在。完全相信或依赖别人对我是很困难的,即 使十分想要得到感情亲近的关系。我总是担心和别人太亲近会受伤害。 韶哺 没有亲近的感情关系我也很白在。对我来说独立和自给自足很重 要,我宁可不依赖别人或别人不依赖我。 3 2 成人依恋的社会认知研究 ( 1 ) 内部工作模式 b o w l b y ( 1 9 8 0 ) 提出“内部工作模型( i n t e m a 】w o d d n gm o d e l s ) 假说以探 究影响依恋行为的内部心理表征【l 剐。“内部工作模型”是指个体从婴儿期获得的 对自己、外界和重要他人的内部图式表征,这种工作模型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 的修正会变的愈加固定和概括化,并从最初的母子互动图式最终演化成对自我和 他人的表征。依恋类型的差异实质反映了个体自我他人工作模型的差异,并 且此工作模型同时存在积极和消极的表征特点。另外,不同依恋个体除了在“内 部工作模型”表征上存在差异,在情绪调节上也有策略应用上的不同。 在b a 吡o l o m e w 等人( 1 9 9 1 ) 提出成人依恋内部模型的两维概念后,便进 一步揭示了成人依恋的认知机制。这个内部工作模型主要分为自我模型和他人模 型。其中,安全依恋型即低回避低焦虑者将自己看作是值得被别人爱的、值得给 予支持的,同时将他人看作是值得信赖的、与之相处会感到较高的舒适性,他们 对自我和他人都有正性评价;冷漠型即高回避低焦虑者对自我评价过高,而对他 人评价低、看作不可接近的,于是过多采用自我防卫,回避情感上的亲近需求;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专注型即低回避高焦虑者正相反,对自我评价低,但对他人评价高,这样会导致 把自己看的消极,时刻过度担心亲密他人抛弃自己和关系的破裂;恐惧型即高回 避高焦虑者对自身和对他人的看法都是消极的【1 5 】,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表现非 常矛盾,对亲近既回避又渴望。 ( 2 ) 情感压力事件和依恋系统激活 在情绪和情感压力事件中的个体,更可能倾向于寻求依恋对象或依恋对象的 表征并与之保持亲近。m i k u l i n c e r ( 1 9 9 8 ,2 0 0 3 ) 认为,“次级依恋策略( s e c o n d a u a t t a c h m e n ts n 铽e g y ) 指的是,无法从依恋对象处获得安全感的个体会有意无意 地判断“亲密寻求 的可行性,如果亲密不可求那么便采取这种次级策略。在此 种情况下,高依恋焦虑会使用“过度激活策略( h y p e r - a c t i v a t i n gs t r a t e g i e s ) ,试 图通过纠缠、投射来控制对方的行为来保持或重新获得关注和支持,然而这一策 略可能使其在心理结构上产生混乱和一种自我放大的不良结果,过度表现喜好和 厌恶的情绪情感;高依恋回避个体在此种情况下将会使用“去激活策略 ( d e a c t “a t i n gs t r a = t e g i e s ) ,个体不再尝试接近依恋对象而避免再次受到真实或想 象表征中的伤害,抑制依恋系统对亲近性信息不敏感,保持在情感、认知、空间 和身体上远离他人【1 9 删。 为了准确地研究成人依恋,必须有效地激活依恋的内部工作系统。这个理论 来自b o w l b y ( 1 9 8 0 ) 对依恋情感压力事件作用的假设之一:生理或心理的威胁 会自动激活依恋系统一个以维持亲近支持性他人为目标的动机系统【1 8 】。王 争艳( 2 0 0 5 ) 认为一旦某个危险被评估,依恋系统的激活可以通过记忆网络中与 依恋有关的节点的易接近性( a c c e s s i b i l 时) 表现出来【2 i 】。m i k u l i n c e r ( 2 0 0 3 ) 也 发现在安斯沃斯对婴儿的陌生情境研究中,在激活依恋系统的情况下( 例如陌生 人进出,母亲离开等) 才能有效地考察依恋行为1 2 2 】。而m i k u l i n c e r 等( 2 0 0 2 ) 的 研究表明,恐惧启动增加了依恋对象心理表征的易接近性,他们使用以能造成心 理威胁的恐吓词或中立词为启动词让被试完成词汇抉择和s 仃0 0 p 任务【2 3 1 。因此, 王争艳( 2 0 0 5 ) 提出社会认知研究中的恐惧启动效应范式对成人依恋系统的激活, 使得研究其内部表征和内部工作模式的无意识特点成为了可能【2 l 】。 3 3 成人依恋的测量工具 b a r t h o l o m e w 和h o r 0 诵t z 根据依恋类型说的理论,编制了一个自我报告的 成人依恋量表,即关系问卷( r e l a t i o i l s l l i pq u e s t i o n i k l n ,r q ) 【1 5 】。该量表要求 8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受测者在7 点量表中,对四段成人依恋原型的描述进行判断,对每段描述与自己 的符合程度进行评分,研究者根据结果从四种类型中挑出一个最适合被试的依恋 类型。由于目前出现的“依恋测量维度说 逐渐代替了传统的“依恋类型说,这 种测量方法摒弃了迫选法,对每个题目中的符合程度上挑选最合适的得分,从而 为结果提供更多的解释信息,并且具有更加稳定的统计学指标。一系列的测量方 法的探索,引发了大量对成人依恋测量方法的研究和完善。 b r e 彻a l l 等人( 1 9 9 8 ) 也对深入探讨了依恋的测量方法,并尝试编制了一个 标准的成人依恋量表,即“亲密关系经历量表( e x p 嘶e n c e si nc l o s er e l 撕o i l s h i p s i n v e n t o 巧,e c r ) 。他们选择1 0 8 6 名大学生,对收集到的1 4 个已有成人依恋 量表进行施测,要求受测者对6 0 个子量表共3 2 3 到题目进行填写,研究者最后 对数据进行因素分析,抽取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因子,每个因子由1 8 道题 目构成。该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以及良好的构想效度和区分 效度【2 4 1 。该量表在随后的依恋研究中并被广泛使用,成为测量成人依恋的标准 量表。 为了考察e c r 量表的中文版的适用性,并检验其心理测量学的特征,李同 归和加藤和生( 2 0 0 6 ) 在2 3 1 名大学生中进行e c r 中文版的测试,检验该量表 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两个维度中的每一个项目是否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最终该研 究的依恋回避分量表和依恋焦虑分量表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 7 l 和0 7 2 ,也具备 较高的效度【2 5 1 。本实验即采用此修订版量表。 第2 章研究构想 1 问题提出 由前文所述,主我分享是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是特质与情境在影响人 际吸引方面的结合。但由于主体自我的瞬间不定性,所以很难明确主我分享的操 作性定义。高倩和左斌( 2 0 0 9 ) 认为,在主我分享的研究中,尽管研究者对它设 计了许多的标志和限制,但是仍然有无关变量的干扰【9 】,如有学者提出,主我分 享中的人们可能受虚假一致效应的影响,过高的估计与他态度相似的人的数量 【2 6 】 o 关于这点目前的一种解释是:依恋高回避和依恋高焦虑被试在对人际关系中 9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主、客观相似性判断的加工过程中,易受自我工作模型的干扰而产生偏差。z h 觚g 和h a z a n 【2 7 l 发现,依恋回避者不容易相信别人的积极性,抛弃“他人具有消极特 征 的信念也很困难,表现出防御性保守策略;依恋焦虑者在人际交往中则表现 出冲动性策略,只需要少量的证据就能让其对他人做出消极或积极判断。原因在 于:依恋高回避者有着积极的自我工作模型和消极的他人工作模型,往往会出现 “防御性投射( d e f e l l s i v ep r o j e c t i o n ) ,即容易认为陌生人具有“不希望自我 ( u n w a n t e ds e l f ) ”的某些特质,不易提取相似性特点,从而产生虚假独特性偏差 ( f a l s ed i s t i n c t i v e n e s sb i a s ) ;依恋高焦虑者有着消极的自我工作模型和积极的他 人工作模型,往往出现“投射性认同( p r o j e c t i v ei d e n t i f i c a t i o n ) ,即认为陌生人 具有“现实自我 某方面的特质,对相似性特点更容易提取,从而产生虚假一致 性偏差( f a l s ec o n s e n s u sb i a s ) 1 1 9 ,2 8 ,2 9 】。 显而易见,在主我分享实验中,研究者并没有考虑到自我工作模型的差异这 一因素。在p i n e l 和l o n g ( 2 0 0 6 ) 的主我分享实验中,生活经验复合词或主我分 享代表主观条件相似性,性格特质或客观背景代表客观条件相似性,让被试在不 同的主、客观条件的组合下,对材料中的虚拟同伴进行喜好评分即人际吸引的程 度。结果显示出:第一、主观条件的相似对人际吸引的影响呈现主效应,即在客 观条件不相似的人们之间也会产生人际吸引;第二,实验显示了主观相似性和客 观相似对人际吸引的交互作用。但是如果考虑到成人依恋这一因素后,我们认为 主观相似条件在不同依恋维度的被试之间,对人际吸引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客观 相似条件在不同依恋维度的被试之间,对人际吸引的影响也有区别。 虽然对主、客观相似性与人际吸引的研究已日益引起研究者们的重视,但由 于被试可能会高估分享主观经验的程度,所以本研究试图结合主、客观相似性和 成人依恋来进行人际吸引的研究,分别研究有、无主我分享和依恋回避、有、无 主我分享和依恋焦虑与人际吸引的关系,以及有、无客观条件相似性和依恋回避、 有、无客观条件相似性和依恋焦虑与人际吸引的关系。 因此,本研究试图在依恋激活后在两种相似性情境下探索人际吸引,一是为 了考察同一种情境下不同依恋维度被试的人际吸引差异特点,二是为了关注同一 种依恋维度被试在两种情境下的人际吸引变化。综上所述,本研究将试图综合主 我分享实验范式与成人依恋,采用p i n e l 和l 0 n g 实验中复合词和情景剧本材料, 对大学生进行人际吸引的实验。实验一将在成人依恋无、有激活情况下,采用性 浙江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格特质复合词( 客观条件) 和生活经验复合词( 主观条件,即主我分享) ,让被 试对虚拟同伴进行喜好评价( 人际吸引) 。实验二将在成人依恋无、有激活情况 下,采用情景剧本中客观背景相似( 客观条件) 和主观经验分享( 主我分享) , 让被试对剧本中的虚拟同伴进行喜好评价( 人际吸引) 。两个实验将验证:( 1 ) 主我分享对人际吸引有主效应,即不论客观条件是否相似,被试均喜欢有主我分 享的虚拟同伴;( 2 ) 客观相似条件与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对人际吸引的影响有交 互作用;( 3 ) 主我分享与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对人际吸引的影响有交互作用。 2 研究意义 2 1 理论意义 成人依恋与主我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保安服务公司2024专项活动安保协议
- 2024年简易劳工协议范本
- 2024年协议修改确认书格式
- 江苏省盐城市某校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期中素养大赛语文试卷
- 大数据在金融市场预测与决策支持中的应用前景考核试卷
- 岩巷快速施工技术巷道事故考核试卷
- 智能家居设备的发展趋势考核试卷
- 游乐园智能导览系统应用与推广考核试卷
- 油炸食品制造业的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与应对考核试卷
- 上海开放大学杜诗精读计分作业参考答案
- 砌筑工-技能评分记录表3
- 司索工安全操作规程
-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课本习题(题目)
- 钢筋合格证(共6页)
- BIM技术全过程工程管理及应用策划方案
- 弯扭构件制作工艺方案(共22页)
- 水利工程填塘固基、堤身加固施工方法
- 中医针灸的骨边穴怎样定位
-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表默写版(直接打印)
- 电脱水、电脱盐讲解
- 违约损失率(LGD)研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