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论辛弃疾对庄子的接受.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辛弃疾对庄子的接受 摘要 庄子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后代众多学者所推 崇、接受,作为南宋词坛的杰出词人,经历坎坷的辛弃疾对庄子的接受尤为明显。本 文正文共分三个部分,从辛弃疾的思想与词的创作上着手,尽量全面地归纳辛弃疾对 庄子的接受,以期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对辛弃疾与庄子的关系作出新的阐释。 第一部分概述辛弃疾对庄子思想的接受,引入接受关学关于“期待视界”的概念, 揭示辛弃疾对庄子的接受是基于思想上的契合而产,i - :的独特的“期待视界”,并论述 其“期待视界”形成过程以及形成原因。 第二部分论述辛弃疾词对庄子散文的显性接受,列表分析辛弃词中庄子典故,直 观地证明辛弃疾在词作的湿性层面一卜对庄子散文的接受,并将辛词中庄子典故进行归 纳与类析,厘清庄子典故本身的涵义与其在辛弃疾渊中的涵义,进而联系辛弃疾的创 作背景,分析辛弃疾在创作词作时运用庄子典故的不同手法。 第三部分阐述辛弃疾词对庄子散文的隐性接受,相对于显性接受的可量化特征, 辛弃疾词对庄子散文的隐性接受是以感觉经验和潜意识发挥主导作用的一种接受。辛 弃疾词对庄子散文的隐性接受主要分为以下三点:首先是悲壮激越、沉郁悲凉的感情 基调;其次是博大雄浑、雅正清空的文学意境;再次是汪洋恣肆、包罗万象的创作手 法。 传统文学研究注重“影响与继承”,而辛弃疾对庄子的接受研究则更强调接受主 体的主观能动性,在接受的过程中,辛弃疾自身的视界因接受了庄子而不断发展, 庄子本文的意义也经由辛弃疾的文学创作得以重现,从而形成了一条绵延不断的 文学接受的历史之链。 关键词:辛弃疾;庄子;接受视界;显性接受;隐性接受 o nt h ea c c e p t a n c ef r o m c h u a n gt z ut ox i nq i j i a b s t r a c t c h u a n gt z ui s a i li m p o r t a n t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h i s t o r ya n dt h o u g h t h i s t o r yo fc h i n a ,m a n yl a t e rs c h o l a r sa c c e p t a n dv a l u eo fc h u a n gt z u a sa ne x c e l l e n c e p o e ti ns o n g ,x i nq i j i ,sa c c e p t a n c eo fc h u a n gt z ui sm o r eo b v i o u s t h e t e x ti sm a i n l y d i v i d e di n t 0f i v ep a a s , a n dt h ea i mo f t h i sp a p e ri st oc o m m e n c ef r o mx i nq i ji s h o u g h s a n dt h ec o m p o s i t i o no fc i ,a n dt r yt o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l ys u m m a r i z ex i n q i ji sa c c e p t a n c eo f c h u a n gt z u i no r d e rt og i v ea n e w e x p l a n a t i o n t ot h er e l a t i o no fx i nq i j ia n dc h u a n g t z u t h ef i r s tp a ng i v e sa no v e r v i e wo fx i nq i j i sa c c e p t a n c eo fc h u a n gt z u s h o u g h t s , a n di n t r o d u c e sa n da c c e p t st h ea e s t h e t i cc o n c e p to f “h o r i z o no fe x p e c t a t i o n ”a n d i ta l s o r e v e a l st h a tx i n ,sa c c e p t a n c e o fc h u a n gt z ui s b a s e do nt h eu n i q u e h o r i z o n o f e x p e c t a t i o n , w h i c hs t e m sf r o m t h e i r i d e o l o g i c a l f i t a n dd i s c u s st h e h o r i z o no f e x p e c t a t i o n ”f o r m a t i v ep r o c e s sa n d c a u s e s t h es e c o n dp a nd i s c u s s e sx i n se x p l i c i ta c c e p t a n c eo fc h u a n g t z u sp r o s e s i nt h l s p a r t , t a b l e sa r eu s e dt oa n a l y z et h ea l l u s i o n so fc h u a n g t z ui nx i n sc ia n dt od l r e c t i y p r o v ex i n ,sa c c e p t a n c eo fc h u a n gt z u s p r o s e sf r o mt h ee x p l i c i t l e v e lo fc 1 i ta l s o s u m m a r i z e sa n da n a l y s e st h e s ea l l u s i o n si no r d e r t om a k ec l e a rb o t ht h eo n 9 1 n a lm e a n m g a n dt h ei m p l i c a t i o ni nx i n sc i a n dt h e n i tr e l a t e st o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x i n ,a n d 锄a l y z e s t h ed i 虢r e n tt e c h n i q u e s h eu s e sw h e nh ee m p l o y st h ea l l u s i o n s o fc h u a n g i z ul n c o m p o s m g c l t h et h i r dd a nd i s c u s s e sx i n ,sr e c e s s i v ea c c e p t a n c eo fc h u a n g t z u sp r o s e s r e l a t i v e t om ef a c tt h a te x p l i c i ta c c e p t a n c ei sq u a n t i f i a b l e ,x i n sr e c e s s i v ea c c e p t a n c e o fc h u a n g t z u ,sp r o s e si sd o m i n a t e db ys e n s ee x p e r i e n c ea n d s u b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 a n dh i sa c c e p t a n c e o fc h u a n gt z ui sm a i n l yd i v i d e di n t ot h ef o l l o w i n gt h r e ep o i n t s :f i r s t ,t h e e m o t i o n a lm o o d t h a ti ss 0 1 e m na n ds t i r r i n g ,v e h e m e n t ,g l o o m ya n ds a d ;n e x tt h e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t h a t1 s l i b r o a da n dp r o f o u n d ,e l e g a n ta n dp u r e ;o n c e a n g i n a ,t h ew r i t i n gt e c h n i q u e s t h a ta r e u n r e s t r a i n e da n da l l - e m b r a c i n g t r a d i t i o n a ll i t e r a t u r es t u d i e sf o c u so n ”i n f l u e n c ea n di n h e r i t a n c e ”,w h i l et h es t u d yo n x i n sa c c e p t a n c eo fc h u a n gt z u p u t sm o r ee m p h a s i so nt h es u b j e c t i v ei n i t i a t i v eo ft h e r e c e p t o r s i nt h ea c c e p t a n c ep r o c e s s ,x i n sf i e l do fv i s i o nd e v e l o p sc o n t i n u o u s l yo w n i n gt o t h ea c c e p t a n c eo f c h u a n gt z u ”a n d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c h u a n gt z u a l s or e c u r s t h r o u g hx i n s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 i nt h i sw a y , ac o n t i n u o u sh i s t o r i c a lc h i n ao fl i t e r a t u r e r e c e p t i o ne m e r g e s k e yw o r d s :x i nq i j i ;c h u a n gt z u ;h o r i z o no fe x p e c t a t i o n ;e x p l i c i t a c c e p t a n c e ;r e c e s s i v ea c c e p t a n c e 目录 摘要i a b s t r a g t ii 绪论1 一、期待视界:辛弃疾对庄子思想的接受5 ( 一) 期待视界与辛弃疾的期待视界6 1 期待视界6 2 辛弃疾对庄子的期待视界7 ( 二) 辛弃疾对庄子期待视界的形成过程9 1 青壮年时期( 23 4 2 岁) 9 2 中年时期( 43 5 6 岁) 1 0 3 老年时期( 57 6 8 岁) 1 2 ( 三) 辛弃疾对庄子期待视界的形成原冈1 3 1 时代文化氛围1 4 2 社会历史背景1 5 3 个人生活经历1 6 二、辛弃疾词对庄子散文的显性接受17 ( 一) 辛词庄子典故量化1 8 ( 二) 辛词庄子典故类析,2 5 1 庄子之言2 5 2 庄子之象2 6 ( 三) 辛词庄子典故运用2 7 1 正用2 7 2 反用2 8 3 直用2 9 4 化用3 0 三、辛弃疾词对庄子散文的隐性接受3 4 ( 一) 悲壮激越、沉郁悲凉的感情基调3 5 1 庄子散文的情感3 5 2 辛弃疾词对庄子情感的接受3 6 ( 二) 博大雄浑、雅f 清空的文学意境3 8 1 庄子散文的意境3 8 i v 2 辛弃疾词对庄子散文意境的接受3 8 ( 三) 汪洋恣肆、包罗万象的创作手法4 l 1 庄子散文的手法4 1 2 辛弃疾词对庄子散文手法的接受4 2 结语4 5 参考文献4 6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 9 致谢5 0 浙江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5 1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5 1 v 一一 绪论 辛弃疾是两宋词史上最杰出的词人之一。辛弃疾的杰出,不仅在于他继苏 轼之后,将词的创作推向顶峰,实现了词体的一次重大变革,为后世留下“大 声鞋鞯,小声铿镝,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典范之作;辛弃疾的杰出,还在 于他以执着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人格追求,激励了后世无数的爱国志士;辛弃 疾的杰出,更在于他在屡遭谗言,数次归阴的仕宦生涯中,始终不曾放弃理想, 并最终于庄予的超然旷达中冷眼看穿世事人生。 庄子是我国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文学家 之一。庄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史记中对庄子有这样的记 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i n j n t 。其学 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街他有自己政治主张,即“明王之治,功 盖天下而似不自己,化贷万物而民弗恃;有莫举名,使物自喜,立乎不测,而 游于无有者也。” 庄子也曾像当时大多数士人一样周游天下,期望有一天能择 木而栖,发挥才能。然而在乱世中,他这种明显不切实际的政治主张必然不能 为当时的君王所用,于是退而著书立说,畅游山林,在文学与自然的体验中实 现自己的价值,“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钏欲入世而不能,理想与 现实矛盾重重,山林之乐并未能掩盖其内心的悲愤。庄子痛恨当时的社会,以 文学的形式猛烈抨击时政,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在严酷的现实面日订,庄子的 精神状态经历了一个由希望到失望而不免绝望的过程,苦闷、悲愤之余转而寻 求解脱,以使内心和精神得到平衡与放松,表面上态度消极、旷达,实质上愤 世、沉郁。这种矛盾的心理和情感其实也是中国士人相当典型的一种精神现象, 而庄子以强烈的人文关怀与追求自由的勇气为自己与后世文人创造了一个可容 纳这种精神现象的家园。后世文人或取其返璞归真、自然恬淡的思想,或取其 愤世嫉俗、傲对权贵的思想,使自己的内心得到皈依与解脱,以至于有“得志 辛史儒辛弁疾资料 7 l :编 m 北京:中f 仁书局,2 0 0 4 1 0 0 d 马辽史记 m 中华书局。2 0 0 5 ,1 7 0 4 方勇,陆水品序了硷订 m 成都:巴蜀书 l :,1 9 9 8 ,2 1 2 川马辽史记 m 北京:中 芦书局,2 0 0 5 ,1 7 0 4 绪论 于时而谋天下,则好管商;失志于时而谋其身,则好庄列”,的说法,当诗人 达时,都力求仕途上的作为,为天下谋;穷时,则回归庄子列子,独善其身。 庄子散文则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j 下如郭沫若在今昔蒲剑中所说: “庄子固然是中国有数的哲学家,但也是中国有数的文学家。他那思想的超脱 精微,文辞的清拔态肆,实在是古今无俩。他的书中有无数的寓言和故事,那 文学价值是超过他的哲学价值的。中国自秦以来的重要文学家差不多没有不受 庄子的影响。 的确,在文学上,庄子也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庄 子意蕴丰富,取材广泛,极具复杂与多样性,后代作家可以从不同的接受角 度去汲取庄子中的文学营养,“自周之书出,世之悦而好之者有四焉:好文 者资其辞,求道者意其妙,汩浴者遗其累,好邪者济其欲”回在内容上,或取其 蕴涵深刻、引人入胜的的寓言,或取其精微出奇、光怪陆离的想象;在艺术上, 或取其行云流水、汪洋恣肆的创作方法,或取其博大浑雅、雅正清空的文风。 历代很多文学家都从庄子中汲取到有益的营养。其中,嵇康、陶渊明、李 白、杜甫、苏轼等文学大家更是深受其影响,得其神韵。嵇康以庄子“逍遥游” 的自由姿态“越名教而任自然”,在诗文中铸就其魏晋风度的人格理想,他“托 好老庄,贱物贵身。志在守朴,养素全真”铆的本色人生尤其为后人所景仰。而 陶渊明则放弃官职以衔觞赋诗,以一生的实践证明了其在人格思想与文学创作 上对庄子的接受。诗仙李白继承了庄子的美学思想和文学创作方式,他称赞庄 子:“吐峥嵘之高论,丌浩荡之奇苦,”铆将庄子作为自己终身学习的榜样,并 将庄子散文所体现出来的雄奇瑰丽的意境移植到其诗歌中,展现出洒脱狂狷的 个性。而诗圣杜甫则对庄子的文辞语言极为青睐,常在诗文中化用庄子的典故, “真成穷辙鲋,或似丧家狗。” 与“山林托疲茶,未必免崎岖”中的“辙鲋” 与“疲茶”都出自庄子,以此描绘出自己穷愁一生的悲苦。时至宋代,苏轼 刘绍瑾庄子与中国美学 m 长沙:岳麓书社,2 0 0 6 :6 郭沭菪洙菪文集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0 :2 5 4 陆钦序刷思想研究 1 i t 郑州:河南人民版社。1 9 8 3 :1 0 2 ( 清) 沈德潜编:苗洪滓古诗源 m 北京:华夏版社,2 0 0 1 :2 1 0 ( 唐) 李白拿太臼集 m 长沙:岳麓书社。1 9 8 9 :2 4 4 ( 唐) 札甫札少陵伞集 m i :海:中央书店,1 9 3 5 :1 0 6 ( 唐) 札甫卡l 少陵伞集 m ,l :海:中央书店1 9 3 5 :1 2 0 一 一 绪论 曾坦言早年读庄子即有“得吾心矣”的感觉,而当他被卷入新旧党争的漩 涡中被贬再贬时,最终“逍遥齐物以追周”,完成了对庄子思想与生活方 式的全盘接受。 作为南宋杰出词人的辛弃疾更是如此,辛弃疾曾宣称:“案上数编书,非庄 即老。”( 感皇恩案上数编书) 并作哨遍词三首,来抒发其对庄子哲学 思想的感悟。在日常生活里,他把自己起居之处,称为秋水观,把自己得意之 词,唤作“秋水词”;在诗词创作中,他将庄子大量的语言成果运用到自己 的作品中,六百多首词作中,共有五十多首涉及到庄子典故;“怎得身似庄周, 梦中化蝶。”( 念奴娇为沽美酒) 庄子本人也作为一个重要意象,在他词作 之中屡屡出现,在思想性与艺术性上表现出与庄子极度的契合;庄子“充满天 地,苞裹六极”的宏大境界,也为辛弃疾所接受、学习,并在词作之中加以体 现;而庄子“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固的文学创作方法,也为辛弃疾示范 了一种有别有儒家文质彬彬的文学风格,使原本只写闺情与逸兴的歌词,到他 笔下成为虮嗦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别调,而异军特起,能于 翦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锄的豪放之词。 辛词之所以具有浓重的庄子痕迹,不仅源于其自身的性格气质,同时也源 于其颠沛流离的人生经历和终生不得志的政治生涯,辛词对庄子接受的这一现 象,也已经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如郑宏华在试论稼轩词与庄子铆一文中, 将庄子对辛弃疾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二者在浪漫主义精神气质上的神交 心许,二是艺术手法上辛词对庄子的继承,并在文章最后指出,辛弃疾所 接受庄子之哲学属于消极方面。王延荣则在庄子与稼轩词风的个性 一文中, 为庄子哲学思想翻案并发现其影响的复杂性,发掘出辛弃疾学习运用庄子散文 艺术的个性特征以及产生的成效。此外还有辛弃疾与道家、稼轩词的庄 子情结 等论文不同程度地就庄子对辛弃疾的影响进行了论述。而张爱民则在 ( 宋) 苏轼著:( 清) 冯应榴辑注:黄任轲,朱怀春校点轼诗集合注 m 上海:上海古籍 社,2 0 0 1 :2 3 2 邓广铭辛弁疾侧编年笺注 m 上海:_ i 二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下文所引辛弃疾词皆同 黄霖文心雕龙汇评 m j - 海:上海古籍j j 版 i :,2 0 0 5 :1 2 3 朱德才,薛祥生,邓红梅辛弃疾词新释辑评 m 北京:中国书店 l ;版社,2 0 0 6 2 2 郑宏华试论稼轩词与庄子 j 四j i l 师院学报,1 9 8 5 ,2 :7 0 l :延荣序了与稼轩词风的个性 j 浙江礼会科学,1 9 9 6 ,4 :8 9 赵晓岚辛弁疾j 道家 j 中国文学研究,2 0 0 7 。2 :4 8 黎义嚣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 2 0 0 8 :5 :3 2 绪论 其硕士论文宋代庄子的阐释与接受中通过对宋代庄子的阐释与接受的分析, 探讨了庄子的阐释与接受在宋学中的作用,并指出辛弃疾对庄子主动接受这样 一种状态:“辛弃疾在思想和创作上也靠近庄子,并从中吸取文学营养,从而把 内心世界的自我满足当作现实人生价值的取向,以自然世界为精神的最终归 宿。”把辛弃疾对庄子的接受当做论文中的一部分,却没有展开加以分析。 由此可见,辛弃疾词中庄子现象的研究已经受到一些学者的关注并且取得 了一定的成果。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已有的研究还存在值得探讨的空 间,如以往的学者们往往从庄子对辛弃疾词的影响这一角度论述辛弃疾词中的 庄子现象,而不是从辛弃疾对庄子的主动接受这一方面加以阐述。从接受美学 的角度来看,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并不是作者与作品单向地向读者灌输思想与形 象,而读者只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相反,读者在接受活动之前,已经有一 个期待视界,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又会对作家作品有着独特的理解和阐释,进 而对自己原先的视界和意向进行调整和改造,甚至于重新制作。辛弃疾对庄子 的接受过程,就是一个重新制作的过程,在对庄子接受的过程中,辛弃疾有着 自己的一套取舍标准,那么这个标准的依据,就是辛弃疾原先的各种经历、趣 味、素养、理想等综合形成的思想即期待视界。于是本文意图从接受美学的角 度,对辛弃疾在思想、词作内容、风格情感以及艺术手法上对庄子的接受作出 总结。通过辛弃疾对庄子的接受研究,更能突显出辛弃疾对庄子的接受的主体 能动作用,从时代、社会、个人生活经历等方面入手研究辛弃疾对庄子的接受, 我们可以发现,辛弃疾本身的视界因接受了庄子而不断发展,而庄子 本身的意义也由辛弃疾对他接受而得以再现。 接受外来的学术理论并不是为了湮没本民族的文化,而是从不同的角度发 掘本民族的文化资源,使民族文化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从而推动本民族文化的 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通过辛弃疾对庄子的接受研究,我们可以更为深刻地把 握辛弃疾是如何汲取、借鉴前人的文学创作经验来推动词坛创作的发展,从而 丰富辛弃疾研究的内容,拓宽辛弃疾研究的视野。 张爱民宋代序了的闸释与接受 d 济南:山东帅范人学义学院,2 0 0 4 :4 3 4 一一 一一 一、期待视界:辛弃疾对庄子思想的接受 探讨辛弃疾对庄子的接受,有必要从接受美学的理论谈起。接受美学又称 “接受理论”、“接受与效果研究”,或“接受反映文论”,是一种专注于读者与 阅读接受问题的美学理论。它发端于六七十年代的德国,随即传播至世界各地, 并于8 0 年代中期传入我国。接受关学将研究的重点置于接受者这一方,接受美 学认为:“在作者、作品与读者的三角关系中,读者绝不仅仅是被动的部分,或 者仅仅作出一种反应,相反,它自身就是历史的一个能动的构成。一部文学作 品的历史生命如果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是不可思议的。”也就是说,作品的 价值,不仅体现在作者将自身的思想、情感物化为文本,以文学的形式流传于 世,作品的价值,还在于接受者的阅读过程中将作品作为自身感悟的对象,从 而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此时,作品的价值才完全的体现出来。没有接受者 的参与,作品只可能是一件普通的物,而不是现实的有审美意义的文学作品。 可见,接受者的参与是实现作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美学改变了以往孤 立地看待作者作品读者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模式,将之转换为接受客 体接受本文接受主体,正式将读者引入到文学本体的意义中来,赋予 处于文学审美状态中的主体与客体应有的地位。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 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剖只有 接受主体通过美的形式即本文进入接受客体的心灵,才能在领会的基础上获得 审美愉悦,从而实现文学的价值。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研究辛弃疾与庄子之间关 系,可以使我们更加明确文学在流传过程中的传承与联系,也可以让我们清晰 地认识到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的重要性。其中,期待视界是接受美学的重要理 论之一,被尧斯称为“方法论的顶梁柱。” 会儿浦接受天学j 接受理论 m 沈m :辽宁人民j f j 版社,1 9 8 7 :2 7 黄霖义心雕龙汇评 m j :海:j :海古籍| j ;版礼,2 0 0 5 :1 5 7 一、期待视界:辛弃疾对庄子思想的接受 ( 一) 期待视界与辛弃疾的期待视界 著名美学家王朝闻先生在谈及有关戏剧美学的问题时,曾经说过:“我们对 什么东西感兴趣,表面看来,这是一种不自觉的选择,仿佛只是一种情感的体 验,其实在这种选择里,和理性认识相联系的审美理想在起着当事人未必已经 觉察到的支配作用。”王先生在这里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在阅读兴趣背后隐藏 着的“和理性认识相联系的审美理想”影响着读者对阅读重点的选择,在接受 美学理论中,我们将这种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融合称为“期待视界”。 1 期待视界 “所谓期待视界指在文学接受活动中,接受者原先各种经验、趣味、素养、 理想等综合形成的对文学作品的一种欣赏要求和欣赏水平,在具体阅读中,表 现为一种潜在的完美期待。”任何接受者,在阅读一部具体的文学作品之前, 其思想上都不是空白或一无所知,而是处于一种先知或先验的状念,以此来激 发、暗示接受者开发一种特定的接受趋向,并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改变、充实自 身的经验,以便为下一次阅读服务。此处的先知或先验并不是指对这一具体的 作品的先知先验,而是指接受者本身的心理或社会经验,也就是一种思想上的 准备,接受美学将之定义为期待视界。可以况,“期待视界”既可以是一种素养、 能力,也可以是一种爱好、倾向,它具体表现在接受者与被接受者思想的契合 上,是感性与理性的融合。在阅读过程中,以一种文学阅读的潜在选择,直接 影响到接受者阅读作品时的心理指向。中国画论中有“触目纵横千力朵,掌心 悦目两三枝”的说法,正是对接受者期待视界的极佳概括。一部优秀的文学作 品,其内容必然是多层次多角度的,接受者不可能在阅读的瞬间全部领会其意 蕴与内涵,那么接受者在阅读之前有准备的心理与社会经验形成内心的价值定 向,就成为此时接受者阅读的依托,从而以某种固定的心理模式对阅读对象进 行独特的接受,接受者此刻的选择就是他阅读的独特主题。可以说,接受者对 作品的接受必然与其文学或生活上的经验直接相关。 :f i 朝闻戏删美学思维 m 北京:中围戏刷版 f :,1 9 8 7 :3 朱讧儿现代两方英学二i 讲 m j i = l :汉:武汉版礼,2 0 0 6 :2 4 3 6 一、期待视界:辛弃疾对庄子思想的接受 辛弃疾对庄子的期待视界 “期待视界 是一个立体的概念,它与人的心理因素有关,却并非“心理 定势”,它既包含文学方面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接受者与被接受者在思想、意 识等更为形而上的因素,从而呈现出立体又多面化的特点。实质上,期待视界 的形成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而一个作者对另一个作者的接受,并不是 定向的、静态的,而是随时间的流逝以及自身思想发生的改变而不断更新、演 进,因此,影响辛弃疾对庄子的“期待视界”存在着“多种要素和层次”。所 谓要素,在这罩指辛弃疾既往的生活经验即对社会历史人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 形成的广阔的期待视界,而所谓层次,则是指辛弃疾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因经历、 思想的发展而对庄子所形成的动态的、多重的“期待视界”。 表面看来,辛弃疾本人豪迈的性格与经历与庄子“体道”的思想观点千h 去 甚远。然而,仅以“豪气”论弃疾并非真知弃疾,仅以“体道”论庄子也并非 真知庄子。无论是庄子还是辛弃疾,其思想与作品都具有多重性,并非一言可 以蔽之。作为接受客体的庄子,本身就极具复杂与多面性,而辛弃疾所接受的 庄子,则是基于其a 身接受视界之上对庄子的独特印象,而并非一般概念化的 庄子。这一印象首先在于庄子崇尚自然的生活哲学与态度;其次便在于庄子的 “有情有信”,即面i 对荒谬社会所生成的悲凉情绪。 首先,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博古通今的“隐者”。庄子对自然是一种 真实的、发自内心的歌颂。庄子从现实社会中退隐,亲近山水,崇尚自然,这从 某种角度来讲也是对现实社会的否定与批判。这种对自然的崇尚本质上是为了追 求人格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辛弃疾在隐居带湖、瓢泉的r 常生活中,接受了庄 子委运自然、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并企图于纵情山水中达到自己心安意适的追 求,以庄子“坐忘”“心斋 的哲学思想化解心中的忧愤。这与庄子的精神状态 极为相似。因此,在闲居期间,他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词作。然而,由于其本 身思想与个人气质,辛弃疾对庄子的接受更多地还是倾向于庄子的“有情有信”。 其次,庄子消极安命的主张表面上看来似乎“无情”,实际上是“有情有信” 表现的另一种方式。出于对现实的无奈与对统治者的绝望,庄子的悲观绝望, 离世愤俗是一种消极的反叛,庄子实际上是寄忧愤于悠闲。之所以采取安命的 念度,实在是为了躲避险恶处境的不得已的出路,庄子以他的散文丌辟了一个 7 一、期待视界:辛弃疾对庄子思想的接受 精神世界,以求自我安适,但内心还具有极强的时代忧患感。庄子散文中的愤 世与辛弃疾回归南宋以来屡遭打击的心灵相碰撞并产生共鸣。辛弃疾虽然也接 受了庄子崇尚自然、放旷达观的思想,但其以功业自许的人生理想却让他在接 受庄子的过程中步步地趋向了庄子的豪放与愤世,在自己心中树立起一个一 直与黑暗战斗着的庄子形象,形成了在特定条件下对庄子特殊的接受。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庄子哲学中的消极方面对辛弃疾思想的影响,特别 是当他不得志而处于无可奈何的绝望境地时,庄子“乐天知命”、“人生如梦” 的思想便会侵蚀其内心。庄子知北游中说:“人生天地之j 1 白j ,若白驹之过 隙,忽然而已。”与无穷的宇宙相比,人的一生的确短暂,因此,庄子认为只 有挣脱有形现实的束缚,将灵魂寄托于无形的梦境或自然之中,彳是摆脱苦脑 的唯一方式。庄子的这种思想,很容易引导后人走向消极面。辛弃疾也曾在词 中抒发自己人生如梦的感慨:“力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 最相宜? 宜醉宜游直睡。”( 西江月万事云烟忽过) “事如芳草春 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 鹧鸪天趁得检风汗漫游) 都是借词以抒发 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思想。在晚年的一些词作之中,辛弃疾也表现出对于庄 子万物一齐,物我两忘思想的认同。但这不是辛弃疾思想的主流,更不是其本 质,辛弃疾毕竟与庄子不同,他并没有身陷人生如梦,安之若命等颓废思想中 不能自拔,而是将其作为对其人生经历的一种反省与陈述,将颓废转化为一种 达观、自如的生活态度,从而在仕运委化、随遇而安中耿得心安理得的和谐。 总之,对于庄子的消极思想,辛弃疾给予最大程度的消解,对于庄子隐逸 山林的生活方式,他尽量接受而不热衷,而对庄子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愤世嫉 俗的悲世之心,他却主动接受、并积极地共鸣乃至再现。于是,在辛弃疾的认 知世界中,庄子与辛弃疾本人一样不能忘怀世情:“君看庄生达者,犹对山林皋 壤,哀乐未忘怀。”( 水调歌头木木翠楼出) 可以说,辛弃疾眼中庄子并不 是一般人所认知的完全出世的隐者,而是根据自身期待视界所生成对庄子的独 特的期待一位有理想、有抱负而又不得施展j 能的智者,这与其自身的经 验与定位有着莫大的关系。在辛弃疾看来,真f 的隐士是不存在的,山林中庄 子仍然心存魏阕。因而被辛弃疾所选择的庄子典故,自然就有着与他救世 之愿、悲世之心可重合的面;辛弃疾所接受的庄子词风,也是与他慷慨激昂、 、期待视界:辛弃疾对庄子思想的接受 忧患民生的心情相互激荡,从而构成辛弃疾所特有的“悲郁”词风。 ( 二) 辛弃疾对庄子期待视界的形成过程 在文学作品的接受过程中,读者的经验世界以及在阅读所处的状态与其具 体阅读发生密切联系,从而在一系列动态的循环往复的审美交流与对话过程中 完成文学接受。同时,被接受者本文中的召唤结构决定作品的意义存在空白与 不确定性,也意味着接受者在动态条件下阅读同一作品会存在不同的感受与认 识,导致这一动态过程发生的主观原因则是接受者阅读心境的变化。辛弃疾对 庄子的接受也是如此,在其对庄子的接受过程中,“期待视界”存在并不断发生 变化,阅读心境不断发生变化,接受的主客体双方也不断地影响着对方,具体 表现就是辛弃疾在青壮年、中年、老年三个人生阶段对庄子“期待视界“的不 断改变。 辛弃疾曾对其一生的写词描述:“世间喜愠更何其,笑先生三仕三已。”( 哨 遍一壑自专) “三仕三已”可谓对其一生的形象概括。具体来说,辛弃疾的 一生,经历了从青壮年时期的南归初仕至中年时期的隐居带湖、出仕福建,再 到老年时期的瓢泉再隐到出仕浙东直至归老铅山三个阶段。庄子虽然一直是辛 弃疾学习与接受的对象,但辛弃疾并非从丌始就对庄子式的隐闲生活死心踏地。 庄子不问政事,隐于山林的生活方式,对于出仕思想根深蒂固、君父不共戴天 之愤深入脑髓的辛弃疾来况,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而庄子文本中隐减在 体“道”之言背后的冷眼看穿与愤世嫉俗,也并非辛弃疾自始就可以感受或体 味。与幼俱来的理想主导着辛弃疾的前半生,然而却因各种外部原因不得实现, 一个人遭受打击时会不自觉地改变生活态度与方式,从而在另一种生活中重拾 信心。而别样的思想与生活方式要取代原本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必然要有充分 的条件与刺激。辛弃疾接受庄子的条件,恰恰在于辛弃疾一生中所遭受的多次 打击,随着辛弃疾三次去官的经历、人生的经验积累加深、对人情世态的认识 日益成熟而逐渐深入,对庄子的接受与领悟也与同俱深。 1 青壮年时期( 2 3 4 2 岁) 由于史料与文集中均没有辛弃疾2 3 岁之自订的词作,因此,考察辛弃疾对庄 9 一、期待视界:辛弃疾对庄子思想的接受 子的接受只能从辛弃疾2 3 岁南归后开始。2 3 岁的辛弃疾率五十骑入敌营活捉 叛徒张安国,再连夜过江,归顺朝廷,丌始了他的政治与文学创作生涯,是一 位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此时的辛弃疾对庄子颇为推崇,但这一阶段他倾 心的是庄子笔下光怪陆离的物象与庄子那慷慨激昂的气概。如果用一个关键词 来表达辛弃疾在此阶段对庄子的接受,那必然是逍遥而游的大鹏所包含的思想 与意蕴。他不只一次地在这一阶段中的词作中提到这只“翼若垂天之云 的鹏 鸟,如“鹏翼垂空,笑人世、苍然无物”,( 满江红鹏翼垂空) 又如“鹏北 海,风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 鹧鸪天白苎新袍入嫩凉) 表现出一种锐 意进取、渴望济世报国的入世精神。此时的辛弃疾,正如同庄子笔下的大鹏, 有所追求但必须有所依托,在这罩,我们可以将辛弃疾笔下的鹏鸟视为他的“鹏 之志”,甫从南归的辛弃疾踌躇满志,坚定地认为自己是一个济世之才,他有责 任有能力挽救祖国与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青年人的轻狂与自信在这里溢于言 表。然而,j 下如大鹏必须倚仗起风一般,辛弃疾也必须有所期待,那便是朝廷 对他的重用,自视甚高的辛弃疾此时正信心勃勃地等待着“九重深处”对他的 重用与倚重,为了实现他的鹏之志,他频频上书朝廷,先后有美芹十论、九 议等奏文,深入分析了宋龛局势与抗金方略,然而这些真知灼见却始终未得 到朝廷的采纳。可以说,青年时代的辛弃疾还未体会到仕宦的风险与南宋政治 的黑暗面,接受庄子,反复吟唱着庄子笔下的大鹏意象,也只是辛弃疾借以抒 发雄心、展示壮志的方式,而并非真的以庄子的生活哲学为己释怀,对于庄子 的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以及隐居自苦的生活方式,辛弃疾心神领会,但并不 打算心甘情愿地接受,他还是频频出现在各种需要酬唱应和的场合,希望遇见 自己的伯乐。所以,此时辛弃疾眼中的庄子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刻意忽视。 2 中年时期( 4 3 5 6 岁) 如果说,青年时代的辛弃疾词中流露的是无所顾忌的雄心壮志以及不被知 遇的失望之情,那么自淳熙八年以后的作品基调则开始向庄子的深沉绵曲方向 演变,从淳熙八年至绍熙五年的1 3 年间,辛弃疾其本上一直被朝廷闲置,隐居 在带湖一带。十多年的闲居,辛弃疾心系国事却又报国无门,个性张扬的慷慨 壮志已经被含蓄隐忍的无奈所替代。此时的辛弃疾对朝廷还未彻底失望,心中 i o 一、期待视界:辛弃疾对庄子思想的接受 还怀有对恢复河山,报效国家的深厚期望,但现实处境的无奈与为难,又让心 怀抱负,文武兼彳的他只能选择按捺一时,“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沈陆,几曾回首。算平戎力 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君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 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 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水龙吟渡江天马南来) 虽不在其位,但还是将 “平戎万里”作为自己的份内之事,期待有朝一日东山再起,重整乾坤,反映 了他时时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情怀。但福祸相倚,不在其位也让他有时间享受 闲居生活的闲情逸致,无宫职在身的闲适,让他彻底身处山水湖光之间,有时 间有心情欣赏眼前美景,“带湖吾甚爱,千丈翠奁丌。先生杖屦无事,一日走千 回。 ( 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 在自然山水的遨游与体悟现实人生。在这样 的心态中,辛弃疾不断领悟庄子哲学,从而更加钦慕庄子。他不再仅仅停留丁二 对庄r 了笔下瑰阿汀世界的向往,对于王见实中的功名富贵、对于自己的生活态度也 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他甚至将追求功名与隐逸闲居相对立:“稼轩f 1 向儿童说, 带湖买得新风月。头白早归来,种花花已丌。功名浑是错,更莫思量着。见说 小楼东,好山千万重。”( 菩萨蛮稼轩同向儿章说) 并以后者否定前者,体 现了一种隐逸之士的豪爽气概。在与自然的长久相处之中,辛弃疾发出了“一 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 鹧鸪天不向长安路上行) 的感慨,由 是观之,此时的辛弃疾,对庄子生活念度与处世方法的接受愈加深入,逐渐有 了庄子的“物化”之情,在“物我合一”的境界中摆脱人世问的纷纷扰扰,转 向人与自然的融合,从而实现其主体精神的最大自由。 庄子在庄子知北游曾自我剖析其隐逸生活中仍然未忘哀乐:“山林与! 皋壤与! 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乐未毕也,哀又继之。哀乐之来,吾不能御,其 去弗能止。悲夫,世人直为物逆旅耳! ”直言其在欢欣深处的悲哀。同样,山 色美景并没有使辛弃疾完全沉溺于中,他意识到即使是庄子这样的隐逸之士, 仍然不能走出人世的纷扰,“劝公饮,左手蟹,右手杯。人间万事变灭,今古几池 台。君看庄生达者,犹对山林皋壤,哀乐未忘怀”。( 水调歌头木术翠楼出) 因此,辛弃疾投闲时期的更多诗篇还是志在抒写他感情上仕与不仕的矛盾与他 方勇,陆永品序了诠评 m 成都:巴蜀书朴,1 9 9 8 :5 8 5 一、期待视界:辛弃疾对庄于思想的接受 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出庄子散文中悲凉的感情基凋的接受与认同。如念奴 娇近来何处:“近来何处有吾愁,何处还知吾乐。点凄凉千古意,独倚西 风寥廓。并竹寻泉,和云种树,唤做真闲客。此心闲处,不应长藉丘壑。休说 往事皆非,而今云是,且把清尊酌。醉里不知谁是我,非月非云非鹤。露冷风 高,松梢桂子,醉了还醒却。北窗高卧,莫教啼鸟惊著。”表面看来,词作表现 了辛弃疾隐居山林的闲客生活,寻泉种树、醉酒高卧,似乎已经到达庄子不知 愁喜,难辨谁我的境界,然而,“此心闲处,不应长藉丘壑”却透露了他心中愁 苦,借洒解忧的深层思想,可见,山水的陶冶并未使他忘怀自己英雄失路的寂 寞与愁绪,醉酒后的词人仍然心事重重。仕与隐的矛盾使辛弃疾的心态呈现出 多个侧面,有欲罢不能的出仕之望,有放松享受生活的开释之情,也有难以忘 怀的身世之恨。 3 老年时期( 5 7 6 8 岁) 虽然仍旧思慕从前“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气概,但老年的辛弃 疾己然看破名利,对于安邦治国、入仕辅政一事,显得有些心狄意冷,已全然没 有当年壮志凌云。因此,此期的辛词更加呈现出沉郁悲凉而意蕴窗深之态。试以 词观之:“此身忘世浑容易,使世相忘却自难”( 鹧鸪天老退何曾说着官) ; “君非我,任功名意气,莫恁徘徊”( 沁园春我见君来) ;“叹人生、不如意 事,十常八九”( 贺新郎肘后俄生柳) 。对于庄子的文学境界和思想主旨,晚 年的辛弃疾感受更为真切,认识更为通透。所思所想,一举一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四川蓬溪文旅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和工作人员4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一单元 我们真的长大了 第三课 伸出你的手 第1框 在关爱中成长教学设计 人民版
- 全国电子工业版初中信息技术第四册第1单元1.4活动3《预测高温时盆栽的用水量》教学设计
- 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13《探访古代文明》(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五四制)
-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第二单元 第5课时 解决问题教案
- 初中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三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教案
-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 第十课 绽放生命之花 第一框 感受生命的意义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 工程项目管理培训
- 七年级地理上册 1.3地图教学设计3 (新版)新人教版
- 2024云南广南供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2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籍贯对照表完整版
- AGC 系统安全事故应急处置程序
- 变位齿轮与变位齿轮传动
- 二级精神病医院评价细则
- TGIA 004-2020 垃圾填埋场地下水污染防治技术指南
- GB/T 148-1997印刷、书写和绘图纸幅面尺寸
- 《思想道德与法治》 课件 第三章 弘扬中国精神
-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均数教学教材课件
- (更新版)中国移动政企行业认证题库大全-上(单选题汇总-共3部分-1)
- 中国古钱币课件5(宋元明清)
- 2022年小升初入学考试数学真题重庆市巴川中学初一新生入学水平测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