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魏晋南北朝疾疫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魏晋南北朝疾疫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魏晋南北朝疾疫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魏晋南北朝疾疫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魏晋南北朝疾疫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疫病的个高发阶段。当时比较多见的疫病主 要有:各种寄生虫病、伤寒、痢疾、疟疾、麻肛l 病、肺结核、狂犬病、赤斑病等。 通过对此时期疾疫资料的整理,可以发现如下特点:第一,疾疫与政局动荡 矾争兵燹密切相关;其次,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特征,多发于夏季和江 南地区:第三,疫病多与水旱灾害相伴而来;最后,沉重的徭役征发也容易引发 疾疫。天灾人祸并作,使饱受压迫的人们生活更加痛苦。 疾疫的一次次爆发和流行,对当时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最明显的就 是引起人口减少,对社会经济的i f 常发展造成破坏;其次,它对战争进程往往具 有决定性影响,成为各割据政权在规划作战方针时的制约因素之一;再次,它还 刈当时人们的心态产生了重大影响。 m f 对次次疫情的侵袭,社会各界纷纷作出反应。主要措施包括积极医治病 人、埋葬死者,减轻百姓负担、鼓励民间恢复和发展生产,隔离病人,以迷信手 段来祛灾避疫等四项。人们在与疫病的一次次斗争中积累经验,推动了整个社会 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疾疫;原因:战争;影响:措施 o ne p i d e m i cd i s e a s e so fw e i j i n ,s o u t ha n dn o r t hd y n a s t y a b s t r a c t w e i j i n ,s o u t ha n dn o r t hd y n a s t yp e r i o dw a so n eo ft h ep e a kp r a s e si na n c l e n t c h i n af o rt h ee p i d e m i cd i s e a s e s a tt h a tt i m em o r ee p i d e m i cd i s e a s e st h a ts a ww e t e m a i n l ya sf o l l o w s :v a r i o u sk i n d so fp a r a s i t i cd i s e a s e ,t y p h o i d ,d y s e n t e r y ,m a l a r i a , l e p r o s y ,p u l m o n a r yt u b e r c u l o s i s ,r a b i e s ,r e ds p o tg e t t i n gi 1 1 e t c t h r o u g ht ot h ea r r a n g e m e n to ft h ee p i d e m i cd i s e a s e so ft h i sp e r i o d ,w ec a nf i n d t h ef o l l o w i n g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f i r s t ,e p i d e m i cd i s e a s e sw e r e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t op o l i t i c a l s i t u a t i o nt u r b u l e n c ea n di n c e s s a n t w a r ;s e c o n d l y ,h a do b v i o u ss e a s o n a l i t ya n d r e g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t h ep i l o s i t y ,t os u m m e ra n dt h es o u t ha r e a s ;t h i r d ,t h e e p i d e m i cd i s e a s e sw e r eo f t e na c c o m p a n i e dn a t u r a lc a l a m i t i e ss u c ha sb l o o d sa n d d r o u g h t s ;f i n a l l y , i tw a sa p tt oc a u s ee p i d e m i cd i s e a s e st h a tt h eh e a v yf o r c e dl a b o u r t a k i n gp l a c e n a t u r a la n dm a n - m a d ec a l a m i t i e sh a v ea g g r a v a t e dt h ea g o n yo fp e o p l e o p p r e s s e dd e e p l y t h eb r e a k so u ta n dp r e v a i l i n ga g a i na n da g a i no ft h ee p i d e m i cd i s e a s e s ,l i n d e x e r t e da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s o c i e t ya tt h a tt i m e f i r s to fa l l ,t h em o s to b v i o u s i n f l u e n c ew a st oc a u s ep o p u l a t i o nr e d u c ea n dd e s t r o yt os o c i a ln o r m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e c o n o m y ;s e c o n d l y , t h e yb e c a m eo n eo ft h er e s t r i c t i o nf a c t o r so fr e g i m ei np l a n n i n g c o n c e p to fo p e r a t i o n st ot h eo f t e nd e c i s i v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w a rp r o c e s s ;m o r e o v e r , t h e yh a de x e r t e da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nt h ep s y c h o l o g yo f p e o p l ea tt h a tt i m e f a c i n gt h ei n v a s i o na n da t t a c ko f e a c he p i d e m i cs i t u a t i o n ,t h ev a r i o u sc i r c l e so f s o c i e t yr e a c to n ea f t e ra n o t h e r t h em a i nm e a s u r ei n c l u d e sc u r i n gp a t i e n t s ,b u r y i n g t h ed e a da c t i v e l y , l i g h t e n i n gc o m m o np e o p l e sb u r d e n ,e n c o u r a g i n gt h ep e o p l et o r e s u m ea n dd e v e l o pp r o d u c t i o n ,i s o l a t i n gp a t i e n t s ,d r i v i n gt h ec a l a m i t ya n ds e r i o u si l l n e s s a w a yb ys u p e r s t i t i o u sm e a n s p e o p l ei na c c u m u l a t ee x p e r i e n c ew i t he a c hs t r u g g l eo f e p i d e m i cd i s e a s e ,p r o m o t ew h o l es o c i e t yc o n s t a n t l yt op r o g r e s s k e y w o r d s :w e i - j i n ,s o u t ha n dn o r t hd y n a s t y ;e p i d e m i cd i s e a s e ;r e a s o n ;w a r i n f l u e n c e ;m e a s u r e p o s t g r d u a t e :s u nl i d i r e c t e db y :p r o f e s s o rz h o uz h a o w a n g 独创性声明 q 9 0 0 5 s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巾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沦文巾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南鼻土学或其他教育机 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 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井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烈、砥 签字日期:知以年上月,占h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盎墨姜壁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沦文的规定, 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阕和 借阅。水人授权盎墨姜壁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天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扩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 r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削、硐 导师签名: 签字f l 期:2 玉年 月,细 签字日期 学位沦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i 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辩穆 渺见乒如膨日 魏晋南北朝疾疫研究 魏晋南北朝痪疫研究 引言 f 一,选题缘起 人之一生,最密切相关的,不外乎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整个人类活动的历 史,也是一部与各类疾病相抗争的历史。然而以往的历史研究和历史著作多关注 于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文化史等传统领域,对于疾病方面的论题则鲜有涉 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史中的医疗史研究在西方l 史学界已成为主 流,大陆及台湾学术界也开始兴起对疾病医疗社会史的研究。所谓疾病医疗社会 史,是指从社会史的角度探讨历史上疾病、医疗及相关问题的分支学科是中国 社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陆学者关注较多的是对社会影响较大的疫病。 所谓疫,指瘟疫,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通称。它跟一般的疾病基本只与病人 及其亲属直接相关不同,疫隋一旦发生,就关系到方方面面的社会问题。所以龅, 对于古代疫病研究,单纯由医史学界从技术史角度进行古今病名对照、疫病内涵 及流变、疫病治疗等疫病本身内容的探讨是远远不够的,史学工作者应当把它归 入社会史的范畴,藉此来了解历史上人们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环境与社会的 变动等等问题,以期更好地考察社会历史的变迁。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秩序动荡不安,自然灾害频繁发作,人口大规模流动, 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我国古代的疫病流行,也呈现出第一次高潮。疫病又 往往与战争、水旱灾害等相伴而来,使得其破坏性更加严重。魏晋南北朝时期, 人口增长十分缓慢,医疗水平不断提高,道教和佛教的兴起与泛滥,以及士人心 态的变化等等,均与疾疫密切相关。因此,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疾疫资料的梳理, 无疑有助于加深我们对此时期社会变动、人们的社会生活、文化心态的认识,帮 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段的历史。 基于以上考虑,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我选择了魏晋南北朝疾疫研究作 为自己的硕士学位论文。 r 二,学术史回顾 现代中国疾疫史的研究是与中国医学史相伴出现的,或者说是附着在中国医 魏晋南北朗疾疫研究 学史研究之中的,而最初的疾疫史研究基本上都是通史性的,因此,魏晋南北朝 疾疫史的研究成果大多出现在中国医学史的著作中。1 9 1 9 年,陈邦贤先生出版 了第一部中国医史著作中国医学史,此后三度增改,成为现代中国医学 史和疾疫史开山之作。以后,随着医学史研究的深入和发展,中国疾疫史的研究 取得了不小的进展。2 0 世纪8 0 年代以后,在医史学界的研究仍在继续和深入的 同时中外一批史学研究者也相继加入,使这一研究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由于学医与学史出身者在学术背景和研究思路等方面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以下就 从两个方面对以往涉及魏晋南北朝疾疫史的研究作一简单回顾。 先来看医史学界对魏晋疾疫的研究。中国疾疫史研究基本上一直是中国医学 史研究的附庸。陈邦贤在其中国医学史旺1 中,以近三分之一的篇幅论述了中 国疾病史。在第五篇第一章“传染病史”,专门探讨历史上的传染病名、症状及 有关该病的某些重要史料,提出并加以说明的病名达1 8 种之多,几乎囊括了当 时已知的所有的重要传染病,其中部分内容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建国后由于 政府的大力提倡,中医学研究空前活跃起来,疾病史的研究一度取得一定的进展。 1 9 5 3 年,范行准的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3 1 以其深厚的医学修养和历史文献功 力,使该书成为中国医学史里程碑式的著作。陈邦贤则撰几种急性传染病的史 料特辑对原来中国医学史“传染病史”中的内容作了有选择的补充和修改 h 1 。庞京周论述了中国的疟疾史5 1 ,刘牧之和萧运春分别对麻风病作了探讨, 姜春华等人探讨传统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7 1 ,以上论文也多有涉及魏晋南北朝时 期的内容。 8 0 年代以后,范行准又撰中国医学史略啪和中国病史新义9 1 ,郭雷 春编撰了中国医史年表i l o i 在这些通史性的著作中都有关于魏晋南北朝疫病 的记载。该时期有关疾疫史的论文也很多。张志斌的古代疫病流行的诸种因素 初探颇引人注目她根据医书、正史和1 9 4 9 年以前一些医史学者的研究,对 中国历代疫情发生情况作了统计,并分析其与政局、战争、地理环境、人v i 、灾 荒、民俗、防疫措施等因素间的关系t i l l 。就医史学界来说,她的研究实在可以 说是洞开了一个新的研究天地,尽管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她的统计和分析还显得 h 疏。何斌我国疟疾流行简史( 1 9 4 9 年以前) 简要论述了中医对疟疾的认泌, 认为中医对疟疾的治疗效果是好的1 1 2 1d 高明明指出中国古代有熏蒸法、涂抹法、 魏晋南北j l j 疾疫研究 佩挂法、服药法、隔离法、入痘接种法等有效的消毒防疫方法t 1 3 1o 周岳君认为 温病病因学起源于春秋战国直至晋唐时代,奠基于宋元时代,形成于明清u 寸代, 直到现代又得到了继承、运用和发展1 4 1o 邱梅、阳煜合作祖国医学对于传染 病的认识,对历代医家论著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总结了祖国医学在传染病的病 因、发生、流行及防治等方面的丰富经验i l s i 。魏晋时期的疫情在以上论文中也 有所体现。此外,还有学者撰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个别疫情作了号门的分析。 如李友松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的探讨“和乔富渠“战争瘟疫”斑 疹伤寒使曹操兵败赤壁7 1 对曹军赤壁大疫发表了不同的观点。赖文、李永宸 认为东汉末建安二十二年大疫是一次流行性感冒1 1 8 1 。 总体而苦,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疾疫,医史学界的研究关注点较多的局限 于技术与病理层面,除范行准、张志斌等少数人外,资料利用上也基本限于历代 医籍,可供史学工作者借鉴的地方有限。 接着来看一下历史学界对魏晋南北朝疾疫史的研究。历史学者关注的大多并 非疾疫本身,而是疾疫造成的社会影响,目前史学界对疾疫史的研究几乎全部集 中在传染病上。1 9 9 8 年,张剑光出版了4 8 万字的三千年疫情1 9 1 , 足f i | 前唯 一的关于中国疫病史的通论性著作。其中第3 部分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情概 况、某些重要疫情、医家与疾疫等问题作了论述。作为拓荒性的著作,它为我 f i l 勾画出了魏晋南北朝疫情的大致脉络,对引发人们对疫病以及疫病对中国历史进 程之影响的关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到目前为止,专门探讨魏晋南北朝疫情的史学论文至少有一篇,即薛瑞泽的 六朝时期疫病流行及社会救助1 2 0 1 , 文中通过对疫情数据的统计分析,指出六 朝时期的疫病流行呈现出地域广、时间长的趋势,对社会造成了严重危害,人们 认识到疫病产生的原因及其传染性,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及积极的社会救助。还 有不少文章涉及到此问题。杨俭、潘风英在我国秦至清末的疫病灾害研究一 文中,依据中国历代天灾人祸表中疫病的文字记载,统计出各个历史时期疫 病发生时间( 季节) 、频数及其与旱、涝( 水) 、地震、战争等灾难事件的关系, 进而推测历史时期疫病所包含的急性传染病,证实疫病周期与太阳、太阳系活动 规律有明显的相关性1 2 1 3o 郭黎安和胡阿祥均指出疾疫与气候、灾害、环境等自 然因素之间存在着某些必然联系1 2 2 1 。毕万忱认为三国抒情赋抒发的忧伤哀惋之 魏晋南北制疾疫研究 情正是战争、疾疫夺去了大量生命所带来的社会性的怨旷之情1 2 3 1o 阁唯一南 朝涛人忧患意识淡化的文化思考表达了魏晋时期医疗技术进步很快的观念1 2 4 | 赵夏竹指出疫病反复的、大规模的爆发,除了造成人口减少、经济上的损失之外, 更对人们的心态及社会文化的取向有深刻的影响,为道教的形成和玄学的兴起提 供了社会基础 2 5 1 黄勇也认为瘟疫对道教的形成和发展影响颇巨,道教的出现 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解决瘟疫之灾,它为战胜瘟疫提供了技术系统和信仰主义两 种解决之道1 2 6 1 范家伟则讨论了道教与民间流传的疟鬼的互动关系t 2 3 1 0 赵小华 魏晋士人的生命空间反映了在疾疫横行的乱世中士人心态的变化吐柏;梅铮 铮认为三国时期薄葬之风的出现,与社会动荡、天灾入祸频发的背景密切相关 1 2 9 1 。以上论文都从不同角度谈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情,可供后学者借鉴。 此外,余新忠所著的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t 3 0 1 可以从研究方法、理论方面给我们以启发。林富士的中国疾病史研究刍议更 探讨了一些可能的研究途径、研究课题、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1 3 1 1 , 可为后来者 提供理论指导。 由以上分析可知,迄今为止,还没有论文和专著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疫情进 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上面这些学者的研究成果都在某些方面与本课题有关,从不 同角度解决了一些问题,为进一步研究魏晋南北朝疫情提供了一些思考方法和可 供借鉴的成果。笔者结合这些研究成果,在大量阅读基本史料的基础上,决定以 “魏晋南北朝时期疫情研究”为题,对此时期的疫情作一次比较系统地整理。当 然,因本人才疏学浅,有些资料收集不全,特别是医史材料更是有限,所以纰漏 之处在所难免,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魏晋南北朝疾疫错究 一、疫情概述 f 一,社企背景 从自然坏境上来看,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寒冷、干燥的时 期,自然灾害特别频繁。邓云特先生在中国救荒史一书中综述此时期的自然 灾害说:“终魏晋之世,黄河、长江两流域间,连岁凶灾,几无一年或断。总计 二百年中,遇灾儿三百零四次。其频度之密远逾前代。举儿地震、水、旱、风、 雹、蝗螟、霜雪、疾疫之灾,无不纷至沓来,一时俱见。以言旱灾,则:百年问, 见于史书者,儿六十次;以言水灾,办达五十六次。至于风灾,共达五十四次; 次为地震,计五十三次,频度亦密;再次为雨雹之灾,计亦五十三次。此外疫灾 十七次;蝗灾十四次;歉饥十三次。他如霜雪、地沸。各仅两次,不足述矣 东晋之后,继复有南北朝之割据。百六十九年中,祸乱相承,所见之灾害更多。 计水、早、蝗螟、地震、霜雹、疫疠诸灾,总共达三百十五次。以与一百六十九 年之数日相较,所超者及一倍以上。如再加以详细之分析,则此一百六十九年中, 频数最高者为水旱之灾,计各七十七次;其次为地震,凡四十次;再次为风灾, 共三十三次。此外霜雪为灾二十七;雨雹为灾十八次;蝗灾十七次;疫灾亦如之, 歉饥十六次。凡此各种灾害,其烈度更胜往时”3 2 1 ( p 。:;p 。,) 。 从社会环境上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长的分裂时期,国家大一统的局面 被打破,各股政治力量分化组合,政权更迭频繁,大小战争连年爆发。寒冷干燥 的气候促使以匈奴、鲜卑、羯、氐、茺为主的各少数民族相继南下,而连绵的战 火又逼使中原居民大规模的避向相对安定的长江流域,小部分迁往东北或河西。 天灾人祸并作,使得这一时期的人口缓升急降,整个社会在破坏一恢复一再破坏 一再恢复的模式下缓慢发展,人民不仅要承担整个统治阶级的奢靡生活所需,更 要供应几无一年或断的战争之需,生活十分痛苦。 r 二j 疫情概况 邓云特先生对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灾害的综述已足以令我们触目谅心,然撇 丌其它的灾害不说,仅就疫疠之灾而言,邓先生的数据还不够确切。笔者主要依 据资治通鉴及此时期的正史材料,以一个疾疫发生年为单位,统计出自1 9 6 年曹操挟汉献帝都许,至5 8 9 年隋灭南陈为止( 期间隋朝情况除外) ,3 9 3 年问 魏晋南北刺疾疫训究 能查出确切纪年的共有7 4 年次出现疫情,其中魏晋时期4 8 年次,南北朝时期 7 6 年次。这些大大小小的疫灾与其它的天灾入祸一起,使得人口大量减少,m 地荒芜,人们背井离乡,更加剧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 下面分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三个阶段来了解一下此时期疾疫发生的地 区、频度、规模及破坏程度。 ,、三国时期 公元1 9 6 年,曹操挟汉献帝定都于许( 今河南许昌县东) | 3 3 1 取得政治上的 优势,势力逐步壮大起来,至2 8 0 年西晋灭吴,实现全国的统 ,我们把这段历 史归入三国时期。除西晋情况外,短短8 4 年内,全国各地发生的疾疫( 史书上 育确切纪年的) 达1 6 年次,平均每5 、2 5 年发生一次。疫情主要在魏、吴两国境 内发生,蜀国未发现明确的记载。 建安十三年( 2 0 8 年) ,曹操南征,军队前期进展顺利。然而这年九月, 军队到达赤壁( 今湖北武昌西赤矶山) 时已有疫情出现,战斗力大为减弱, 被孙刘联军设计打败,“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d 4 1 ( 卷6 5 ,献帝建安十三年, p m ,) ,曹操无奈引军北还,三国鼎立的局面由此奠定。建安二十年( 2 1 5 年) 八月,孙权率众围攻曹魏之合肥,攻城十余日毫无进展,“会疾疫“3 5 1 ( 卷5 5 , 冕占什。j 传,p ) ,孙权撤围归吴。建安二十二年( 2 1 7 年) 曹魏境内大 疫,人口死亡不计其数,派出征吴的军队到达居巢( 今安徽巢湖南) 时办感 染疫情。建安二十三年,曹魏又发生大疫,似与去年的疫情有关。建安二十 四年,吴国大疫。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毙时,“士民颇苦劳役,又有疾 疠”( 卷1 5 ,魏忠贾逵传裴注引,p 4 8 1 ) ,可见曹魏仍有疫情发生。魏文 帝黄初四年( 2 2 3 年) 春,被魏军围困达六个月之久的吴国江陵城中爆发了 以肿病为特征的疫病。三月,魏国“宛( 今河南南阳) 许大疫,死者万数” ( 卷3 4 ,而行忠五,p i m ) 。为防止征吴士兵被感染而使疫情更重,魏文帝命 诺师撤围退还。吴大帝黄龙二年( 2 3 0 年) ,大将卫温、诸葛直到达夷州( 今 台湾) ,与此同时还有支军队在征伐珠崖( 今海南岛) ,三国志吴志全 琮传记载此事日:“军行经岁,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盱 ( 卷6 0 ,p 1 3 。3 ) 。 魏明帝青龙二年( 2 3 4 年) ,“夏四月,大疫”昭5 1 ( 卷3 ,魏;鑫明帝纪。p ) ; 晋书- 天文志下则记作“是年夏及冬,大疫”u 7 1 ( 卷1 3 ,p 3 6 2 ) ,疫情发 6 规晋南北朝疾疫研究 ,上的月份人人延长。依此记载,则青龙三年春正月,京都洛阳发生的人疫应 与之密切相关。吴大帝赤乌五年( 2 4 2 年) 大疫。吴会稽王建兴二年( 2 5 3 年) 夏四月,诺葛恪率军围魏之合肥新城,攻城弥月,“士卒疲劳,因暑饮 水,泄下流肿,病者大半,死伤涂地”n 5 1 ( 卷6 4 ,吴志诸葛恪传p t 4 3 8 ) 。 至秋七月,恪被追解围回吴。魏元帝景元四年( 2 6 3 年) ,吴乘蜀败,派兵袭 罗宪所守的巴东城( 今四川奉节i 东) ,巴东被围六个月,至次年夏五月,“城 中疾疫太半”唧1 ( 卷5 7 ,罗宪传,p 2 ) 。吴末帝风凰元年至三年( 2 7 2 - - 2 7 4 年) ,吴国连续三年大疫。 另还有五项未有确切纪年的民问疫情,三国志中记载了三次:卷11 魏志管宁传裴注引:建安十六年之后,扈累( 时一隐者) “随徙民诣 邺( 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遭疾疫丧其妇”5 1 ( p 。) 。按时间推算,扈累之妇 或许谯于建安二十二年之大疫中。卷1 8 魏志庞清传裴注引:“酒泉( 今 甘肃酒泉) 烈女庞娥亲者,表氏庞子夏之妻,禄福赵君安之女也。君安为同 县李寿所系,娥亲有男弟三人,皆欲报仇,寿深以为备。会遭灾疫,三入皆 死”5 1 ( p 。) ,- - f l 子息俱死,可见疫疠之严酷。卷3 8 蜀志许靖传载: “( 许) 靖与曹公书日:靖寻循诸岸五千余里,复遇疾疫,伯母陨命, 并及群从,自诸妻子,一时略尽。复相扶持,前到此郡,计为兵害及病亡者, 十遗一二。生民之艰,辛苦之甚,岂可俱陈哉! ”“3 5 1 ( p ,。9 6 ,) 许靖扶老携 幼,率全家自交州渡海北还,辗转流徙中的人们本身就又累又乏,食物供应 不能保证,一旦遭到疾疫,必定会迅速蔓延开来。晋书孝友夏方传记 载了吴时的一次灾疫:“夏方字文正,会稽永兴( 今浙江萧山) 人也。家遭 疫疠,父母伯叔群从死者十三人”n 7 1 ( 卷8 8 ,p 2 2 7 7 ) 。夏方当时刁十四岁,用 了十七年的时间才把这些亲人葬送完毕,吴政权为了嘉奖他,拜他为仁义都 尉。抱朴子( 内篇) 卷9 道意亦记载:“吴曾有大疫,死者过半”3 舳 ( p 。) ,不知道究竟指哪一次大疫。 综观上述疫情可以看出,三国时期的疫情都发生在各割据范围之内,没 有一次波及全国,但出于疾疫爆发频繁,甚至连续几年不退,造成人口大量 减少,对社会的破坏性很大。 2 ,两香十六国时期 7 魏晋南北科j 疾疫研究 公元2 6 5 年西晋代魏,至4 2 0 年东晋刘裕代晋建宋,是我国历史上的两 晋十六固时期。此时期统一和平的时间极短,不过十余年,之后八王之乱、 五胡乱华、晋室南渡、东晋政权与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纷争、各割据政权 内部的权力之争等诸项动乱接踵而至,各种灾荒、饥疫亦相伴而来,总计1 5 5 年问共发生疫情3 3 年次( 其中泰始_ i 年与三国时期吴凤凰三年重合) ,平均 每4 、7 年发生一次,比三国时期有增无减。 宋书五行志五载:“晋武帝泰始十年( 2 7 4 年) ,大瘦。吴七亦二j ” 1 3 6 | ( 卷3 4 ,p i 0 0 9 ) ,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次全国规模的疫情爆发。成宁元 年( 2 7 5 年) 十二月,“是月大疫,洛阳死者大半”口7 1 ( 卷3 ,武帝纪,p 6 5 ) : 宋书五行志五则记为:“咸宁元年十一月,大疫,京都死者十万人”3 6 1 ( 卷3 4 ,p t o o o ) ,起始月份有所提前,疫死人数则更确切。这次疾疫一直持续 到咸宁二年才渐渐消退。太康三年( 2 8 2 年) 春,又有疫情出现。 晋惠帝在位期间共出现了5 年次疫情:元康元年( 2 9 1 年) 七月,“雍州 ( 辖今陕西中部、甘肃东南部、宁夏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的一部) 大旱,殒 霜疾疫“”1 ( 卷3 1 ,五行志二,p 0 0 6 ) ;元康二年( 2 9 2 年) “冬十一月,大疫” 1 3 7 1 ( 卷4 ,惠帝纪,p 0 2 ) ;元康六年冬十一月,“关中饥,大疫“3 7 1 ( 山处同 上,p 9 4 ) :元康七年,“秋七月,秦( 辖今甘肃定西、静宁以南、清水县以西, 陕西凤县、略阳,四川平武,及青海黄河以南贵德以东地) 雍二州大早,疾 疫”1 ( 卷2 8 ,五行忠中,p 8 3 9 ) :光熙元年( 3 0 6 年) ,“宁州( 辖今云南省 雪山以南,怒江以东,元江以东以北地区) 频岁饥疫,死者以十万计”3 4 ( 卷 8 6 ,晋惠帝光熙元年p 2 7 1 s ) 。 晋怀帝永嘉四年( 3 1 0 年) ,夏五月,“秦、雍州饥疫至秋”6 1 ( 卷3 4 ,五行 。无,p 。) ;冬十一月,“襄阳( 今湖北襄樊) 大疫,死者三千余人”3 7 1 ( 卷5 怀帝纪,p 。) 。永嘉五年春征月,石勒军队屯于江西,企图保据江汉“军粮不 接,死疫太半m ( 卷1 0 4 ,石勒载记上,p 2 7 1 ,) ;同年,曾与晋怀帝谋昧东海王 司马越的苟唏军中( 驻于蒙城,今安徽蒙城) 也出现疫情,加之苟唏骄奢苛暴, 刚愎自用,部下多叛,遂为石勒所灭。永嘉六年,西晋大疫;这年二月,石勒“于 葛陂( 今河南新蔡县北) 缮室宇,课农造舟,将寇建邺。会霖雨历三月不止,元 帝( 司马睿) 使诸将率江南之众大集寿春,勒军中饥疫。死者太半”“7 1 ( j 处同 魏晋南托朝疾疫研究 上,p 2 7 ,6 ) ,三个月的大雨 1 发的军中饥疫,再次挡住了羯人南下的铁骑。 晋愍帝建兴元年( 3 1 3 年) 春,西晋征剿李特流民起义的军队在“涪陵( 治 今四川彭水) 多疫疠嵋如( 卷8 ,火同出,p m ) 。建兴四年( 3 1 6 年) 前赵“饥 疫相仍“3 7 1 ( 卷1 0 2 ,刘聪载记,p 2 6 7 3 ) 。 东晋元帝大兴三年( 3 2 0 年) ,前赵镇守洛阳的征东大将军、广平王刘岳的 军队内爆发了严重的疫情,刘岳只好退电渑池,其部将多降于石勒,洛阳失守。 永昌元年( 3 2 2 年) ,刘曜亲自率兵进攻仇池( 在今甘肃成县境内) 氐杨难敌“时 曜寝疾,兼疠疫甚”3 7 1 ( 卷1 0 3 ,刘曜载记,p2 6 9 i ) ,刘曜只好与杨难敌暂时和解: 同年底,刘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在粟邑为其父及妻修建陵墓,并遣刘岳等率 一力i 骑兵,到太原迎其父及弟丧,结果“疫气大行,死者十三四”b 7 1 ( 出处同上, p 2 r , 9 3 ) ;这一年河朔地区及石勒后赵境内也有疫情出现;东晋王朝则在此年“冬十 月,大疫,死者十二三”b 7 1 ( 卷6 ,元帝纪,p m ) 。 明帝太宁元年( 3 2 3 年) ,在青州据守广固城( 今山东益都西北) 的晋征东 将军曹嶷军中发生了严重的疾疫。太宁三年闰八月,明帝崩时,晋书明帝纪 占:“于时兵凶岁饥,死疫过半” 7 1 ( 卷6 p 。) 。 成帝咸和五年( 3 3 0 年) ,“夏五月,早,且饥疫”1 3 7 1 ( 卷7 ,成帝纪,p 1 7 5 ) 。 咸康元年( 3 3 5 年) 夏四月,后赵石虎的将领石遇率兵围攻东晋襄阳,“遇攻守 二旬,军中饥疫而还“3 7 1 ( 卷1 0 6 ,石季龙载记上,p 2 7 6 3 ) 。咸康四年秋八月,成 汉“天连阴雨,禾稼伤损,百姓饥疫”蜘( 卷9 ,李特雄期寿势志p 。) 。 穆帝永和六年( 3 5 0 年) ,东晋大疫。永和七年,冉魏统治的中原地区饥疫 横行;同年四月,原后赵将领刘显弑赵主石祗及诸将帅,导致“山东大乱,疾疫 死亡”1 ( 卷1 3 ,天文志下,p m ) 。永和九年夏五月,东晋大疫。 海西公太和四年( 3 6 9 年) ,大司马桓温征发徐、兖州民修筑广陵城( 今江 苏扬州) ,“时征役既频,加之疫疠,死者十四五”3 4 ( 卷1 0 2 。晋海附公太雨| 四年, :,) ;是年冬,东晋境内又有大疫发生。 孝武帝太元三年( 3 7 8 年) ,苻坚遣将南寇,拔襄阳,俘朱序,荆州刺史桓 冲“既惮坚众,又以疾疫”川( 卷7 4 ,桓彝传附子冲传,p 。,。) ,在上明( 今湖北 松滋县西) 拥兵七万而不敢进。太元四年春三月,东晋大疫。太元五年夏五月, 。自冬大疫,至于此夏。多绝户者”1 ( 卷3 4 ,五行志五,p l o l o ) 。刚刚经历过一 9 魏晋南北城疾档弼 究 次大疫侵袭的东晋子民又被抛入这次长达半年之久的疾疫中,入口大量减少,甚 至出现很多全家染疫死绝的情况。 安帝隆安元年( 3 9 7 年) 秋八月,北魏拓跋琏徙军于常山之九门( 今河北桌 城县西北) ,“时大疫,人马牛多死。帝问疫于诸将,对日:在者j 十四五。是 时中山犹固守,而饥疫并臻”“0 1 ( 卷2 ,太祝纪,p 3 0 ) 。拓跋硅不为所动,仍按照 原定计划布兵追将,攻后燕之中山城。隆安五年,孙恩率众白海入寇,欲向京师 建康,结果连续三次被刘裕打败,“恩自是饥馑疾疫,死者太半”“( 卷l ,武帝 本纪上,p 3 ) ,力量大大受损。义熙元年( 4 0 5 年) ,“十月,大疫,发赤斑乃愈” ”( 卷3 4 ,五行忠五p i o o ) 。义熙四年秋,刘敬宣伐蜀的军队在黄虎( 在今四 川射洪县界) “食粮尽,军中多疾疫,死者太半”( 卷1 1 4 ,晋安帝义熙四年p j 6 0 9 ) , 刘敬宜被迫退军。义熙七年春,东晋又出现疫情。 晋书中还有三次不知确切纪年的疫情记载。卷7 0 应詹传载:“初, 京兆( 治今陕西西安市西北) 韦泓丧乱之际,亲属遇饥疫并尽”n 7 1 ( p ) :卷 9 l 儒林范宣传载:“( 宣) 家于豫章( 治今江西南昌) ,庾爱之以宣索贫, 加年荒疾疫,厚饷给之宣又不受”3 7 1 ( p 2 。) ;卷7 6 王虞传弟子彪之附传: “永和末,多疾疫3 7 1 ( p :。) 。考之相关叙述,韦泓亲属遇疫应在西晋怀帝永嘉 年f b l ( 3 0 7 3 1 3 年) ,范宣家遇疫应为东晋穆帝永和年间( 3 4 5 - - 3 5 7 年) 之事, 后者不知是否与永和六年、九年的疾疫相关。 与三国时期相比,两晋十六国时期疫情爆发更为频繁,而且经常会,年之内 多处发生。 亏、南北朝时期 从4 2 0 年晋朱禅代,南方相继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至5 8 9 年为隋所灭; 北方则经历了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至5 8 1 年隋代周,这段 时删历史上称之为南北朝时期。除隋统治区外,南北朝辖境内共发生疫情2 6 年 次,平均每6 、5 年发生一次,比三国两晋时期明显减少。 宋营阳王景平元年( 4 2 3 年) 夏四月,北魏叔孙建围刘宋青州( 今山东益都) 的部队中“疫病过半”( 卷3 8 ,刁雍传,p 。) ,为防止更大损失,建解围撤退。 闰四月,叔孙建向西会同司空奚斤共攻虎牢( 今河南荥阳县泄水镇) ,此时虎牢 已被围二百日。魏军采用作地道使城内水位下降的卑鄙伎俩,导致“城中人马渴 l o 魏晋南北朝疾疫韧f 究 乏,被创者不复出血,重以饥疫”4 1 ( 卷1 1 9 ,宋营阳t 景平元年,p 3 7 5 a ) ,魏军趁势 急攻,终于攻下虎牢。不过北魏军队也没躲过疫病的袭击,魏书太宗纪载: “士众大疫,死者十二三”们( 卷3 ,) ,起因或许与叔孙建已经染疫的部队弓i 起的传染有关。 宋文帝元嘉三年( 4 2 6 年) ,吴兴乌程( 今浙江吴兴) 人吴逵“家疫,父母 兄嫂并亡,逵夫妻行赁,力负土成七坟,十二棺”4 ( 卷1 2 ,粜太机文皇帝纪, p m ) :而宋书孝义吴逵传9 l 【i 作“葬十三棺”1 ( 卷9 1 ,1 1 2 2 4 7 ) ,估计此瘦情 不会仪此一例。元嘉四年夏血月,京师建康出现疫情,一直持续到次年春正月, “时大旱,疾疫”( 卷1 2 1 ,宋文帝元嘉五年,p 3 7 9 s ) 。元嘉七年,宋文帝派到彦 之率众北伐,欲收复河南,至冬十一月,“时河冰将合,粮食又罄,彦之先有目 疾,至是大动,将士疾疫”h 2 ( 卷2 5 ,剑彦之传,p 6 7 s ) ,无奈之下,到彦之丢掉 武器辎重,仓促撤退。元嘉二十四年( 4 4 7 年) 夏六月,建康又出现疫情。元嘉 _ 十八年春证月初,北魏拓跋焘亲率兵悉力攻宋盱眙( 今安徽盱眙县东北) ,攻 杀三旬,魏军损失惨重,“且疾疫死者甚众”b 6 1 ( 卷7 4 ,臧质传,p 。,) ,一:月, 魏军烧攻具退走;同年夏四月,刘宋都城建康疾疫。 宋孝武帝大明元年( 4 5 7 年) 夏四月,“京邑疾疫”3 6 1 ( 卷6 ,孝武帝纪,p 。) 。 大明三年夏四月至秋七月,北讨南兖州( 治所在今扬州西北) 刺史,竟陵王刘涎 的军队中又有疠疾出现。大明四年夏四月,“京邑疾疫”玎( 卷3 4 ,五行忐五, p 。) ;同年秋九月,北魏西征吐谷浑的军队过黄河后“遇瘴气,多有疫疾”0 1 ( 卷5 ,高宗纪,p 9 ) 。 宋明帝泰始四年( 4 6 8 年) 夏,“普天大疫州姗( 卷2 6 ,五行志四p v 5 6 ) ,刘 宋及北魏统治区内均受到感染;魏书天象志三汜此事日:“旱,河决,州镇 = 十七皆饥,寻又天下大疫”0 1 ( 卷1 0 5 ,p 2 4 。) ,疫情的相关因素办稍作介绍; 同年十月,北魏“豫州( 辖今淮河以北的豫东、皖北地) 疫,民死十四五万”4 0 1 ( 卷1 1 2 ,灵征忠上,p 2 9 1 6 ) 。 齐明帝建武二年( 4 9 5 年) ,剡县有赤斑病疫情出现。齐和帝中兴元年( 5 0 1 年) 秋七月,萧衍的大军攻克了齐东昏侯势力下的郢城( 今湖北武昌) ,郢城被围 二百余闩,疾疫流肿,死者十七八”n 4 1 ( 卷1 4 4 ,齐和帝中兴元年,p 4 4 9 3 ) 。 梁武帝天监二年( 5 0 3 年) ,“是夏多疠疫“3 1 ( 卷2 ,武帝纪中,p ,。) 。天监三 魏晋南北耕疾疫研究 年,“天下多疾疫”4 ( 卷1 7 ,粱高十n 武皇帝纪,p 6 7 4 ) 。 北魏世宗永平三年( , 5 1 0 年) 夏四月,“平阳郡之禽昌( 今山西洪洞县东南) 、 襄陵( 今山西襄陵县东) 二县大疫,自正月至此月,死者二千七百三十人”0 1 ( 卷8 , 进宗纪,p 2 0 9 ) ,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项关于疫区及死亡人数最为确切 的记载。 梁武帝天监十四年( 5 1 5 年) ,在淮水上修筑浮山堰( 在今安徽嘉山县境内) 的二十万军民“夏同疾疫,死者相枕,蝇虫昼夜声相合”“3 1 ( 卷1 8 ,康绚传,p 2 9 1 ) 。 中大通元年( 5 2 9 年) 夏六月,“都下疫甚“4 2 ( 卷7 ,粱武帝纪下,p 2 0 6 ) 。大同八 年( 5 4 2 年) 春,粱武帝派新州( 治今广东东兴) 刺史卢予雄等人讨伐造反的交州 土豪李贲,遇瘴疠,军“至合浦( 治今广东合浦东北) ,死者十六七,众并惮役 溃散,禁之不可,乃引其余兵退还”4 1 ( 卷8 ,杜僧明传,p i3 ,) 。太清元年至二年 ( 5 4 7 5 4 8 年) ,一场颇具神话色彩的早疫自月。阳( 治今江苏南京) 引发,迅速 扩散,并持续肆虐达二年之久,史载“扬、徐、究、豫( 梁时这四州均在淮河和 长江流域) 尤甚“4 5 1 ( 卷2 3 ,五行忐下,p 6 6 0 ) 。太清二年十月至三年三月,被侯 景围困的建康台城内疫病大流行,死者不计其数,史载“横尸满路,无人埋瘗, 臭气熏数晕,烂汁满沟洫“4 2 1 ( 卷8 0 ,贼臣候景传,p 2 0 0 6 ) 。 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十五年( 5 4 9 年) 夏四月,被东魏军围困已达一年的 豳魏长社( 今河南长葛东) 犹在固守,东魏军为求速决,堰洧水( 今河南双泊河) 灌城,至夏六月,“城中无盐,人病挛肿,死者十八九”3 4 1 ( 卷1 6 2 ,梁武帝太清j 年,p s o l g ) 。在大水冲坏城墙的情况下,长社终于被攻破。 梁简文帝大宝二年( 5 5 1 年) 夏四月至五月,侯景军队昼夜围攻梁元帝部将驻 守的巴陵( 今湖南岳阳) ,“军中食尽疾疫死伤太半”4 1 ( 卷1 6 4 ,梁简文帝火宝二 年,p 。) ,在其精兵良将又被梁援军打败的情况下,侯景只好借着夜幕的掩护率 军狼狈逃遁。 北齐武成帝高湛河清三年( 5 6 4 年) ,“是时频岁大水,州郡多遇沉溺,谷价 腾踊。朝廷遣使丌仓,从贵价以籴之,而百姓无益,饥馑犹甚。重以疾疫相乘, 死者十四五焉”4 5 ( 卷2 4 食货志p 6 7 8 ) 。后主高纬天统元年( 5 6 6 年) ,河南 大疫”“( 卷8 ,后士纪,p 6 8 ) 。武平四年( 5 7 3 年) 春三月,陈将吴明彻出兵北 伐,兵锋首先指向秦郡( 治今江苏六台) ,当时北齐的秦州刺史为陆青。北史陆 魏晋南北韧疾疫研究 俟传附印弟杳传载:“武平中,为寇所围。经百余同,就加丌府仪同三司。城 中多疫疠,死者过半,人无异心”1 4 6 1 ( 器2 8 ,p t m g ) ;七月至十月,吴明彻围攻北 齐寿阳城( 今安徽寿县西南) ,并引淮水灌城导致“城中苦湿,多腹疾,手足 皆肿,死者十六七”4 1 ( 卷9 ,是明彻传,p 1 6 2 ) 。 除以上史料外,史书中还有三条未有确切纪年的资料和二条诏二b 中的内容均 与此时期的疫情有关。宋书孝义范叔孙传载:“范叔孙,吴郡钱庸( 今浙江 杭州) 人也。少而仁厚,周穷济急。同里范法先父母兄弟七人,同时疫死,唯余 法先,病又危笃,嵌尸经月不收。叔孙悉备棺器,亲为殡埋。又同里施渊夫疾病, 父母死不殡,又同里范苗父子并亡,又同罩危敬宗家口六人俱得病,_ 二人丧没, 亲邻畏远,莫敢营视。叔孙并殡葬,躬恤病者,并皆得全。乡曲贵其义行,莫有 呼其名者。世祖孝建初,除竟陵国中军将军,不就”3 “( 卷9 1 ,p :,:,) 。由最 后的这个时削,可推知上述史料应为元嘉、孝建年间事,但无法确知是一次疫情 中所发生的、还是几次疫情中的事。同书同卷孝义许昭先传又载:“许昭先, 义兴( 今江苏宣兴、溧阳县地) 人也。阳先舅夫妻并疫病死亡,家贫无以殡 送,昭先卖衣物以营殡葬”旧们( p 。,) 。梁书止足顾宪之传载:“齐高帝即位, ( 顾宪之) 除衡阳( 治今湖南湘潭县西) 内史。先是,郡境连岁疾疫,死者太半” 1 4 3 1 ( 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