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专业论文)新型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评价.pdf_第1页
(分析化学专业论文)新型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评价.pdf_第2页
(分析化学专业论文)新型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评价.pdf_第3页
(分析化学专业论文)新型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评价.pdf_第4页
(分析化学专业论文)新型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评价.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分析化学专业论文)新型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评价.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新型表面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合成及评价 中文摘要 分子印迹技术以分子识别理论为基础制备具有选择性的聚合物。分子印迹聚 合物在许多分析领域已经展现出其优越性( 例如选择性与化学稳定性) ,是一种很 有发展潜力的固相提取材料。该技术与h p l c 相结合,已广泛用于药物及生物样 品有效成分的分离和固相萃取。本论文探索了一种较新的印迹聚合物合成方法一 表面接枝分子印迹法,并结合多种分析手段,研究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亲和能力 及选择性。论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综述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基本理论、制备技术和应用研究进展。并且着 重介绍了表面印迹方法的优点及发展。 二、用悬浮聚合法合成了一系列不同交联度,不同孔径的季戊四醇三丙烯酸 酯一丙烯酸丁醑微球,作为表面接枝印迹聚合物的基质球。研究了单体 与致孔剂比例、两种单体比例及不同致孔剂对于聚合物孑l 结构的影响, 并使用扫描电镜、b e t 氮气吸附,傅立叶红外光谱等分析手段,对微球 进行了结构测定,经过合成条件的筛选,得到了平均孔径为1 0r i m 左右 的球形聚合物。 三、以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微球为基质,应用自由基活性聚合中的引发转移 终止剂( 砸f c t e 哟法,在基质球表面进行分子印迹接枝聚合,并对合成 条件进行了优化,制备了以麻黄碱为模板分子的接枝印迹聚合微球,对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亲和能力及选择性进行了评价。 研究结果表明,本项研究的合成条件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但作为一种较新 南开人学倾i 沂究生毕业论史 的分子印迹方法,表面印迹在印迹材料的制备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是一种具有 很好前景的印迹材料制备方法。 关键词:表面分子印迹技术,悬浮聚合,麻黄碱,活性自由基接枝聚合,引发转 移终止剂 i l i 南开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a b s t r a c t m o l e c u l a ri m p 6 n t i n gi sat e c h n o l o g yt om a k er e c e p t o r - l i k ep o l y m e r sb a s e do nt h e m o l e c u l a rr e c o g n i t i o nt h e o r y m o l e c u l a r l yi m p r i n t e dp o l y m e r s ( m i p s ) h a v es h o w n a d v a n t a g e ss u c h a s p r e - d e t e r m i n e ds e l e c t i v i t ya n dc h e m i c a ls t a b i l i t yi nm a n y a n a l y t i c a la r e a sa n dh a v eb e c o m eap o t e n t i a ls t a t i o n a r yp h a s ei nt h es o l i d p h a s e e x t r a c t i o n 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t h et e c h n i q u ew i t hh p l c i sw i d e l yu s e di ns o l i dp h a s e e x t r a c t i o n ( s p e ) o fd r u ga n db i o l o g i c a ls a m p l e s i nt h i ss t u d y ,s u r f a c eg r a f t i n go fm l p o np o r o u ss p h e r i c a lr e s i n ,an e wm e t h o df o rs y n t h e s i z i n gm i p sw a se x p l o r e d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p o l y m e r sw e r es t u d i e dw i t hd i f f e r e n ta n a l y l i c a lt e c h n i q u e s ,t h e t h e s i si n e l u d e st h r e ep a r t s : 1 t h eb a s i ct h e o r y ,p r o g r e s sa n da p p l i c a t i o no fm o l e c u l a ri m p r i n t i n gt e c h n i q u e w e r er e v i e w e d t h ea d v a n t a g e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u r f a c ei m p r i n t e dm i p sw e r e e m p h a s i z e d 2 n e ws p h e r i c a lp e n t a e t - y t h r i t o lt r i a c r y l a t e b u t y la c r y l a t ec o - p o l y m e rr e s i n sw e r e s y n t h e s i z e dw i t hs u s p e n s i o np o l y m e r i z a t i o nm e t h o d t h et e x t u r e so f t h ep o l y m e r s w e r ea n a l y z e db ys c a n n i n ge l e c t r o nm i c r o s c o p y t h ep o r ed i a m e t e ra n ds t r u c t u r e s o ft h ep o l y m e r sw e r es t u d i e dw i t hb e tm e t h o da n df o u r i e ri rs p e c t r o s c o p y d i f f e r e n ts y n t h e t i cc o n d i t i o n sw e r eu s e dt os t u d y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p o r o g e n i c a g e n t ,m o n o m e r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a n dr a t i o o fp e n t a e r y l h r r o l t r i a c r y l a t e b u t y l a c r y l a t eo nt h es t r e n g t ha n dp o r es t r u c t u r e so ft h ep o l y m e r s a f t e rt h ec o n d i t i o n s e l e c t i o n ,s p h e r i c a lp e n t a e r y t h r i t o lt r i a e r y t a t e b u t y la c r y l a t ec o p o l y m e rw i t h a v e r a g ep o r ed i a m e t e ra b o u t1 0t u bw a so b t a i n e d t h er e s i n sw e r eu s e di nt h e s u r f a c eg r a r i n gi nt h ef o l l o w i n gs t u d y 3 p e n t a e r y t h r i t o lt r i a c r y l a t er e s i n sw e r es u r f a c eg r a h e dw i t hm o l e c u l a r l yi m p r i n t e d p o l y m e re m p l o y i n gi n r i a t o r - t r a n s f e ra g e n bt e r r r d n a t o r ( i n i f e t t e r ) m e t h o d t h e s y n t h e t i cc o n d i t i o n sw e r es e l e c t e d t h eg l a r e dm o l e c u l a r l yi m p r i n t e ds p h e r e s w i t hl - e p h e d r i n ea st h et e m p l a t ew e r es y n t h e s i z e d + t h ea f f i n i t ya n ds e l e c t i v i t yo f t h er e s u l t i n gm i pg r a f t e dr e s i n sw a sr e s e a r c h e d 。 a l t h o u g hm o r er e s e a r c h e sn e e dt ob ed o n et oo p t i m i z et h es y n t h e t i cc o n d i t i o n sf o rt h e s u r f a c em o l e c u l a r l yi m p r i n t e dp o l y m e r s ,t h i st e c h n i q u eh a sm o r ea d v a n t a g e si nt h e 南开大学砸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m o l e c u l a r l yi m p r i n t e dt e c h n i q u e t h i st e c h n i q u ew i l lb ed e v e l o p e di nt h ef u t u r e k e yw o r d s :s u r f a c ei m p r i n t i n gt e c h n i q u e ,s u s p e n s i o np o l y m e r i z a t i o n ,l - e p h e d r i n e , l i v i n gr a d i c a lg r a f t i n gp o l y m e r i z a t i o n ,i n i f e r t e r v 撼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1 1 分子印迹技术研究进展 分子印迹技术源于生化领域的分子识别概念。分予识别一般指主体分子对客 体分子的特定的结合与相互作用,而选择性是分子识别的重簧特征但是,具有 分子识别功能的天然生物大分子一股提取困难、稳定性差、存储和操作不便、在 高温或其它恶劣环境下容易失活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然而。在这些生物大分子的特殊结构及性能的启发下,化学工作者们歼始尝 试通过化学合成方法模拟具有某些类似生命分子功能的人工主体。在此类研究 中,分子印迹技术以其研究设备简单、稳定性好、成本低、可以预定选择性,具 有与酶、受体和抗体相类似的结合特性等优点,成为目前分子识别的一个焦点。 1 1 1 分子印迹聚合物简介 1 9 7 2 年德国的肌j 课题组首次提出了分子印迹聚合物( m i p ) 的概念随着 胁f j ! 豇 如s 6 钟 【2 l 和鼢f ,捌6 p f 3 i 等在共价、非共价型分子印迹聚合物制备上的 开拓性工作,分子印迹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分子印迹是一种通用的方法,用此 方法可以制备具有选择性分予识别性质的大分予骨架,这些分予印迹的骨架具有 制备简便、价格便宜及性能稳定等特点。 分子印迹技术( m o l e c u l a r i m p r i n t i n g t e c h n i q u e ,m i t ) 以目标分子为模板分子, 将能与其结合的功能单体通过共价或非共价键作用相结合,并加入交联剂进行聚 合反应,反应完成后将模板分子洗脱出来,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固定空穴大小和形 状及具有确定排列功能团的交联高聚物,这种交联商聚物即分子印迹聚合物 ( m i p s ) 。 1 9 4 9 年,d i c k e y t 4 i 提出了“分子印遮”这一概念;1 9 7 3 年,肌,5 1 等利用酶 和抗体具有分子形状、空间结构选择性的特点,发展了用于色谱手性拆分的分子 印迹聚合物,使印逊技术得到了人们的重视;8 0 年代,n o r r l o w l 等进一步发展 第一章绪论 了这一技术,但主要用于小分子物质如多肽或辅酶的分离纯化:1 9 9 5 年m a r r i a k e m p e l 7 1 等又将该技术用于蛋白质的分离纯化。此后,分子印迹技术在不同的分 离及识别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迅猛发展。从而成为建立能对模板分子的形状和官能 团位置进行“记忆”的三维网络而使用的一项合成技术。 以主客体的作用方式选择性地重新结合,m i p s 除广泛应用于选择性分离的 色谱固定相外,也用于固相萃取、传感器、免疫检测、催化、酶的人工模拟等许 多领域、作为天然生物选择器的模拟品。它可以对手性化合物中的一个对映体或 一组结构相似的化合物中的一个特定化合物具有很赢的选择性,印迹的分子被更 强地保留而最后洗脱出来。因此。可预测洗脱顺序是m i p s 作为色谱固定相的 突出优点。 在高效波相色谱( h i g hp e r f o r m a n c el i q u i dc h r o m a t o g r a p h y , 瑚o 中tm i p s 作为手性固定相( c h i r a ls t a t i o n a r yp h a s e 丑c s p s ) ,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尽管在某 军孛情况下m i ls 拄的理论塔板数较少,但出予m i p s 的离选择佳,多种手性化舍 物都可以用m i p h p l c 进行分离。 然而,模板分子的色谱行为经常表现为色谱峰严整的交宽和拖尾,因诧阻碍 了这一技术的发展。这现豫的产生是因为:( 1 ) 模板和活性位点之间较慢的动 力学反应;( 2 ) 与几何形状和可接近程度相关的键合位点的不均匀性使不同的印 迹点与配体的亲和性相差很大,产生不同的缔合和艉离动力学,使得模扳分子在 m i p s 上产生非线性的等温吸收:( 3 ) 咝溶液聚合方法得到的m i p s 经研磨和筛分 成不规则的颗粒( 9 0 ) ,制得的m i p s 颗粒均一觌 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很方便的设计m i p s 尺寸大小。作为h p l c 填料,压降小 传质效率高分离塔板数( n ) 大不影响对映拆分选择性,其动力学性能、色谱 性能等大大优越于用传统方法制备的m i p s 。 水解缩聚法h y d r o l y s i sa n dp o l y c o n d e n s a t i o n ) a 够等6 6 1 用金属卧啉( 铁【i i i 、锰【i i i 】) 硅溶胶,在氮碱( 毗啶、咪唑或4 - 苯基 咪唑) 存在下,与四乙氧基硅( t f t r a e t h o x y s i l a n e ,t e o s ) 水解缩聚合成m i p s 。m a k o t e 研究小组1 4 7 1 在研究溶胶凝胶印迹体系对c u 2 + 吸附时也发现由于溶胶- 凝胶品 格体系具有疏水性所以能显著提高印迹作用对目标金属离子的选择性。 化学气相沉积( c h e m i c a lv a p o rd e p o s i t i o n ) 根据安息香酸容易与金属氧化物s n 0 2 、a 1 2 0 3 、z r 0 2 、t i 0 2 等反应生成安息 香酸盐,而安息香酸盐容易与氨气反应生成氟苯并可以洗去的特点。k o d a k a r i 研究小组以安息香醛为棋扳,以氧化锡为骨架。通过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将硅 醇固定在氧化锡表面,从而合成m i p s ,通过调节生成模板聚合物时的温度,可 以对不同模扳分子进行识别。 第一乖绪论 接枝共聚( g r a f t i n ge o p o l y m e r i z a t i o n ) s u l i t z k y 等6 8 i 最近报道了一种新的基于硅胶表面修饰的m i p s 制备方法利 用硅胶颗粒表面含有活泼硅醇基团,将m i p s 的薄膜接枝共聚到球表面技术。利 用这项技术制备了形状规整,厚度均一的以乙一苯基丙氨酰替苯胺为模板的分子 印迹聚合物,这种m i p s 能显著改普动力学性质、提高柱容量以及分离能力。 1 2 2 3 基于硅胶表面修饰的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 处理放射性污水 目前,随着核技术的发展,如何妥善处理核燃料废料液成为一个人们非常关 注的问题。法国科学家曾设想在硅胶上面负载一些低分子配体如氨基、醚基、羟 基和嘧啶基团( 这些基团能与镅、钚等金属离子结合) 并且把它固定在硅胶骨架 上通过溶胶一凝胶作用可以制得m i p s 。英国核燃料有限公司( b n f l ) 则在铀酰 的优良配体氯代乙酸存在下,通过交联聚合制得m i p s i 叫。 毛细管电色谱( c e c ) 和高效液相色谱( h p l c ) 对于对映体拆分尽管现在有很多分离方法,如亲和毛细管电泳、环糊精一 电色谱以及毛细管电泳一质谱等方法,这些方法具有速度快、灵敏度高、进样量 少、分离度高等优点,但并不是所有光学异构体豢f 【可以用手性柱或环糊精进行分 离,而且不能预先决定选择性。 c h i r i c a t t o l 致力于专门为毛细管电色谱设计填料的研究。1 9 9 9 年,他们报道 了采用硅酸盐诱捕柱填料,在毛细管内壁表面形成稳定均一的印迹涂层。与非诱 捕柱相比较,这种装有逆楣填料的柱予在分离高级芳烃如萘、菲、芴和葸等物质 方面更加快速( 分离时闷节省半) 更加有效。 分予印迹技术在高效液相色谱中的应用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个应用领域。 a k i y a m a i l 将丙烯酰环式糊精与n , n - 弼2 甲萋丙烯酰胺通过共聚并乙烯化固定在 硅胶上,制得以多孔硅胶为骨架的环糊精印迹高分子。这种印迹高分子层以硅胶 为骨架,其机械性能有了很大静改普,被成功的应用到h p l c 中作为固定楣。 选择性催化 制备专一选择性的催化剂是分子印逊技术很重要的应用领域。2 0 0 1 年, m a r k o w i t z 掣7 列以口一靡蛋白酶为模板制备m i p s ,催化苯甲酰l 精氨酸。p 埘j 基 苯胺( l b a p n a ) 水解。实验表明,l b a p n a 能顺利水解而d b a p n a 没有水 9 第一章绪论 解,从而证明这种m i p s 具有专一催化性能。 1 2 3 聚台物表面改性研究 与传统的硅胶表面改性相比,在聚合物微球表丽进行改性的研究比较少见。 g l a j 1 报道了在p o l y t r i m 微球表面进行表面印迹氨基酸衍生物 b o c l p h e o h ,并将此种聚合物与传统的溶液聚合的聚合物进行对比。作为 h p l c 的填料,表面印迹聚合物比传统封管印迹聚合物有更好柱效和更低的柱 匝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很有前途的色谱填料。 与硅胶表面印逊聚合物相比,聚合物微球表面印迹聚合物具有以下优点: ( 1 ) 不需要进行表面活化。由于聚合物微球本身可以具有多种结构,因此, 在进行聚合以前就可以选定聚合物微球的种类,直接进行表面接校改性,不需要 像硅胶球一样需预先活化,所受到的限制也较小; ( 2 ) 聚合物微球的内孔表面可以同时进行印迹反应,这增大表面印迹的面积, 同时聚合物微球相对于硅胶球来说,适应p h 值范围较广。 聚合物微球表面印迹聚合物豹缺点主要是在于聚合物微球的硬度不如硅胶 球而且聚合物微球的粒径不易控制这些是我们课题目前和以后研究的主要方 向。 1 2 4 膜改性研究 近十几年来,生物传感器以其突出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使 传感器技术的研究不断更新和发展。但生物传感器多是以生物物质如酶、受体、 抗体等作为分子识别元件,这些物质往往不易长期保存,且操作稳定性差,这在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生物传感器的应用和发展。而分子模板聚合物对环境 7 3 1 、医 药【7 4 爝领域所使用的许多化舍物都展现了良好的专- 性。综合上述两者的优点, 分子印迹聚合物膜开始将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于传感器方面。 膜的传送过程,包括识别和催化,是膜的基本功能。对于有选择性的膜,它 的机理昆通过孔道的传导而这种传导包牺膜本身的材料和识别系统的信号。当 有特殊的吸附作用存在于孔表面上时膜就可以应用于特殊领域。在传统的m i p s 第一章绪论 微球上,在球表面或球的孔道表面与模板分子发生作用,这与膜的孑l 道十分相似。 因此,对于膜来说,在其表面和孔道表面接技做成分子印迹膜,从理论上是可以 的。目前,分子印迹膜主要有以下几种: 1 2 4 1 原位聚合法合成分子印迹膜 1 9 9 0 年,p i 觚k y 等人7 5 】合成了第一个分子印迹膜,他们运用原位聚合法, 以磷酸腺苷为模板分子,丙烯酸衍生物为功能单体。合成了分子印迹膜。该印迹 膜成功从a m p 、a d p 、c t p 、g t p 、t t p 和a t p 的混合物中分离了a m p 。最近 报到了的一种分子印迹膜 7 6 1 ( 以核苷为模板,m a a 、m a 为功能单体,e g d m a 为交联i f | ) 成功的分离了核苷。这两个研究表明,分子印迹膜可以获得更快的分 离速度和更好的分离效果。 1 2 4 2 干式相转换法金成分予e p 迹膜 y o s h i k a w a 等人【7 7 - 8 0 】使用干式相转换法合成分子印迹膜。他们使用氨基僳护 的肽树脂b o c l t r p 作为模板分子,与丙烯膊和苯乙烯等制膜材料一同溶解于四 氢呋喃中,溶解后,将溶液涂于光滑的平面上,溶剂蒸发后,用甲醇洗脱模板分 子,制成了聚苯乙烯分子印迹膜。实验结果表明,在特定的分散条件下,d t r p 渗透速度快于l - t r p 。其流量达到了5 n m o l c m 2h ,太于原位聚合法合成的分子印 迹膜。而且这个膜对于其它氨基酸也有异构选择性。 1 2 4 3 湿式相转换法合成分子印迹膜 k o b a y a s h i 等人【8 1 - $ 3 报道了运用铸膜漫溃沉淀的相转换法制备了聚丙烯腈 一丙烯酸共聚膜。这种膜的孔结构具有不均匀性,其分离层的孔径2 0 5 0 n m 。在 超滤条件下,这种膜对于模板分子t h e o p h y l l i n e 丌h o ) 比t a f f e i n e ( c a f ) 分子很好 的吸附选择性。而且在低温下聚合的膜有更高的分离效率。这与在大孔膜表面进 行接枝的聚合物膜的行为很相似。 l 244 表面接校法制鲁分子印迹膜 最早将分子印迹技术应用于膜表面的是w a n g 等人l 科1 8 5 1 。他们运用光反应原 理,在他们实验室自制的膜表面进行了接枝改性。他们使用紫外光引发接枝,以 t h e o p h y l l i n c ( t h o ) 为目标分子,将丙烯酸( a a ) 和m 二亚甲基二丙烯酰胺共聚接 枝在膜表面。这种方法的缺点是孔强度不均匀,而且合成时间较长( 2 4 h ) 。 笫一帝鲁荐论 有文献报道1 9 6 8 7 l ,用商品膜m f 膜作为载体,采用光引发的方法,以氯仿为 制孔荆,t e r b u m e t o n e 作为模板分子,可以将功能单体丙烯酸( a a ) 、交联刺 e g d m a 接枝共聚到膜表面,得到分子印迹膜( 图1 5 ) 。泼分子印迹膜的分离过 程迅速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分离过程。 蚓1 5 表面接枝分子印迹膜的合成及分离过程 f i g i - 5t h es y n t h e s i z ea n ds e p a r a t i o no f g r a f t e dm i p sm e m b r a n e 1 2 5 前景与展望 基予表面修饰的分子印迹技术由于有载体的存在,合成的m i p s 不需碾磨、 筛分等工序,颗粒均匀机械强度高,这种m l p s 极大地降低了非特异吸附,减 少“包埋”现琢,使得其在手性分离、h p l c 、c e c 、手性台成、催化、等方面 都得到了推广而分子印迹膜以及在膜表面的分子印迹改性则在模拟酶、传感器 以及生物识别方面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1 3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本论文探索了一种新的表面分子印迹的合成方法,研究了其作为液相色谱固 鹅一章雅论 定相,对于立体异构体的分离效果。这种方法相对子传统的印迹聚合物来说,能 够提高柱效,有利于印迹固定相的制备:同时探讨了印迹聚合物的识别机理,并 研究了表面分子印迹的合成条件。通过这种方法的发展,表面分子印迹材料可望 在环境检测、药品管理、i 临床分析、传感器以及生产中得到实际应用。 0 j 1 】 2 】 3 】 4 】 5 】 1 6 1 1 7 1 【1 8 1 参考文献 w u l f f o ,s a r h a na a n g e w ( h e m i n t , e d e n g ,【j ,1 9 7 2 ,1l :3 4 v l m a k i sga n d e r s s o nli ,m o s b a e hk ,e ta 1 n a t u r e ( l o n d o n ) 【习,t 9 9 3 ,3 6 1 6 4 5 6 4 7 w h i t c o m b emj ,r o d r i h u e zme ,v t i i a rp a m c h e m s o c j ,1 9 9 5 ,11 7 7 1 0 5 7 1 i i d i c k e yfh p r o c n a t l a c a d s c i , j 】,1 9 4 9 ,3 5 :2 2 7 w u 啦gs a r h a na ,z a b r o e k ik 。t e t r a h e d r o nl e t t , j l ,1 9 7 3 ,4 4 :4 3 2 9 4 3 3 2 n o r r l o wo ,g l a dm ,m o s b a c hk zc h r o m a t o g r j ,1 9 8 4 ,2 9 9 ( i ) :2 9 4 l k e m p em ,m o s b a c hk j c h r o m a t o g r , 【j 】,1 9 9 5 ,6 9 1 ( 2 ) :3 1 7 3 2 3 孟子晖。王清海。朱道乾等,分彩纪笋f j 】,1 9 9 7 ,2 5 ( 3 ) :3 4 9 s e l l e r g r e nb ,l e p i s t om ,m o s b a e hk j :a m ( h e m s o c 【j 】,19 8 8 ,1lo ( 17 ) 5 8 5 3 - 5 8 6 0 s h a n n e s ydj ,e k b e r gb 。m o s b a c hk a n a l b i o c h e m 【j 】,1 9 8 9 ,1 7 7 :1 4 4 1 4 9 m a t s u ij k a t ot t a k e u c h it e ta 1 a n a l c h 棚【j 】,1 9 9 3 ,6 5 :2 2 2 3 2 2 2 4 l a ijp l u x y ,l u cy a n a l , c h i m a e t a 【j 】,2 0 0 1 ,4 4 2 :1 0 5 - 1 1 1 g l a dm ,r e i i h o l d s s o nj ,m o s b a c hk r e a c t p o l y m 【j 】,1 9 9 5 ,2 5 ( 1 ) :4 7 - 5 4 d h a lfk ,v i d y a s a n k a rs ,a m o l dfh ,c h e m m a t e r , j 】,1 9 9 5 ,7 :1 5 4 b a g g i a n ic ,t r o t t at ,g i r a u d iq e ta t 一c h r o m a t o g ra 。【j 】,t 9 9 3 ,7 8 6 ( 1 ) 2 3 2 9 m u l l c t twm ,l 8 iepc a n a l c h e m 【j 】1 9 9 8 ,7 0 ( i 7 ) :3 6 3 6 - 3 6 4 l p i l e t s k ysa ,k a r i mk ,p i l e t s k aeve ta l ,a n a l y s t0 1 ,2 0 0 1 ,1 2 6 ( 1 0 ) 1 8 2 6 1 8 3 0 s ul q ,l i uxl ,w a n gjd ,e ta 1 c h e m zc h i n e s eu n i v 】,2 0 0 l ,2 2 ( 7 ) 1 1 2 2 ,1 1 2 4 【1 9 r o b i n s o ndk ,m o s b a c hk jc h e m s o c ( h e m c o m m u n j 】,1 9 8 9 ( 1 4 ) :9 6 9 【2 0 】s a r h a na ,z a h a bm a m a k r o m 0 1 c h e m r a p i dc o m m u n j 】,i9 8 7 ( 8 ) : 5 5 5 5 5 7 【2 1 1t s u k a g o s h i k ,y u ky ,t a k a g i m b u l l ( h e m s o c 勿h 【j 】,1 9 9 3 , 6 6 :1 1 4 ( 2 2 】s e r m o l d t m ,s i e m a n n m ,m o s b a c h k ,e ta 1 a n a l , l e f t 吲,1 9 9 7 ,3 0 ( 1 0 ) :1 8 0 9 1 8 2 l 2 3 】p i l e t s k ysa ,p i l e t s k aev ,b o s s ia :e ta 1 b i o s e n 童b i o e l e c t r o j 1 ,2 0 0 i , 1 6 ( 9 1 2 1 :7 0 i 7 0 7 窿 p 一玲陋门哆p 第一章绪论 f 2 4 】 【2 5 1 2 6 】 【2 7 】 【2 8 】 【2 9 】 【3 0 ( 3 1 】 【3 2 】 【3 3 】 3 4 】 3 5 】 【3 6 】 3 7 】 【3 8 3 9 】 4 0 】 【4 1 】 4 2 】 4 3 】 【4 4 】 4 5 】 4 6 1 【4 7 】 ( 4 8 】 4 9 】 【5 0 】 【5 l 】 【5 2 】 【5 3 】 【5 4 1 【5 5 1 5 6 】 【s 7 】 【5 8 】 【5 9 l u och ,l i umq ,m oyc ,e ta 1 a n a t c h i m a c t a j 】,2 0 0 1 ,4 2 8 ( 1 ) 1 4 3 1 4 8 p e n gh ,l i a n gcd ,h edl ,e ta 1 a n a l l e t t j 1 ,2 0 0 0 3 3 ( 5 ) :7 9 3 8 0 8 王进防,周良模。孟子鲜等,劳析兜笋 j 】,1 9 9 9 ,2 7 ( 1 2 ) :1 4 2 0 1 4 2 3 宁君,孔繁柞。李殿海等彩学通按【j 】。1 9 9 8 ,4 3 :1 2 2 9 1 2 3 l = ;= 超,杨彦果赵中璋等,影学翅嬲【j 】,1 9 9 9 ,4 4 :1 9 5 1 1 9 5 5 熊博晖,沈丽,丛涧滋等。彦拶 j 】1 9 9 8 ,1 6 ( 6 ) :4 9 2 4 9 4 k i d oh ,m i y a j i m at ,t s u k a g o s h ik ,e ta 1 a h a ! s c i 【j 】,1 9 9 2 ,8 :7 4 9 y uk ,t s u k a g o s h ik ,t a k a g im ,e ta 1 a n a l ti s ,1 9 9 2 ,8 :7 0 1 u e z uk ,n a k a m u r ah ,g o t om j c h e m e n g , j a p 【j 】,1 9 9 4 ,2 7 :4 3 6 m u r a t am ,h i j i y as ,m a e d am ,e ta 1 b u l l c h e m s o c 印h 【j 】,1 9 9 6 ,6 9 :6 3 7 k o i d ey ,s e n b ah ,s h o s e n j ih e ta 1 b u l l , c h e m s o c o n j 1 ,19 9 6 ,6 9 :12 5 h o s o y ak ,y o s h i z a k ok ,t a n a k an ,c h e m l e t t ,1 9 9 4 :1 4 3 7 h o s o y a k ,f r d e h e t j mj ,p o l y m c h e m 【j 1 ,1 9 9 3 ,3 1 :2 1 2 9 m a t s u ij ,k a t ot ,融e u c h it a n a l c h e m 【j 】,1 9 9 3 ,6 5 :2 2 2 3 h a g i n a k aj ,t a k e h i r ah ,h o s o y ak ,t a n a k an c h e m l e t t 【j 。19 9 7 ,6 :5 5 5 h a g i n a k aj t a k e h i r ah ,h o s o y ak c h r o m a t o g r a 阮1 9 9 8 ,8 1 6 :11 3 u e z uk ,n a k a m u r ah ,g o t om j c h e m e n g j a p 【j 】 1 9 9 9 ,3 2 ( 3 ) :2 6 2 k a r m a k a rrn ,k u l k a r m img m a s h c l k a rra ,m a c r o m o l e c u l e s j 1 , 1 9 9 6 ,2 9 :1 3 6 6 n o r r l o w0 ,g l a dm ,m o s b a c hm jc h r o m a t o g r j 】l9 8 4 ,2 9 :2 9 9 w u l f fg ,o b e r k o b u s e hm ,m i n a r i km r e a c t p o l y m 【j 】b u l lc h e ms o c 印n , 19 8 5 ,3 :2 6 1 s h i m a d at ,n a k a n i s h ik ,m o r i h a r ak 。b u t t c h e m s o c o n f j 】,1 9 9 2 ,6 5 : 9 5 4 m o f i h m ak 。d o is ,t a k i g u i e h im ,e ta 1 b u c h e m s o c , 妇月【j 】,l9 9 3 ,6 6 : 2 9 7 7 m a y e sag ,m o s b a c hk a n a l c h e m j 】,19 9 6 ,6 8 ( 21 ) :3 7 6 9 y el ,c o r m a c kpag ,m o s b a c hk ,a n a lc o m m u n 【j 】,l9 9 9 ,3 6 :3 5 y el c o r m a c kpag ,m o s b a c hk a n a l , c h i m a c i a 【j 】。2 0 0 1 ,4 3 5 :1 8 7 m a t s u ij ,o k a d am ,t s u r u o k am ,e ta 1 a n a l c o m m u n ( j 】,1 9 9 7 ( 3 4 ) :8 5 m a y e sag ,m o s b a c hk , , 1 h a l c h e m 。 j 】。t 9 9 6 ( 6 8 ) :3 7 6 9 。 h o s o y ak ,t a n a k an ,b a r t s c hra ,m a e d am ( e d s ) m o l e c u l a ra n di o n i c r e c o g n i t i o nw i t hi m p r i n t e dp o l y m e r s 【m 】。a m e r i c a nc h e r o i c a ls o c i e t y , w a s h i n g t o n ,d c ,1 9 9 8 :1 4 3 k o i d ey ,s e e b ah s h o s e n j ih ,e ta 1 b u l l c h e m ,s o c 劫n 【j 】,1 9 9 6 ( 6 9 ) :1 2 5 b a r r e l sh ,c h r o m a t o g r 【j 】,1 9 6 7 3 0 :l1 3 b a r r e l sh 睨弘n o r g , 么移孚c h e m f j 】,1 9 6 7 ,3 5 0 :1 4 3 b e c k e t tah ,a n d e m o np j :p h a r m p h a r m a c o “j 1 。1 9 6 0 ,1 2 :2 2 8 b e e k e t tah ,y o u s s e f hz 。,p h a r m p h a r m a c o lf j l ,1 9 6 3 ,1 5 :2 5 3 m o f i h a r ak ,k u r i h a r as ,s u z u k ij 丑“i t c h e m s o c 劫凡f j 】,l9 8 8 ,61 :3 9 9 l m o r i h a r ak ,k u r o k a w am ,k a m a t ay ,c h e n ts o c c h e m c o m m j 1 ,1 9 9 2 : 3 5 8 m o r i h a r ak ,k a w a s a k is b u l 7c h e m s o cj p n f j ,1 9 9 3 ,6 6 :9 0 6 第一章绪论 6 0 】 6 1 j 6 2 1 f 6 3 】 【6 4 【6 5 】 【6 6 】 f 6 7 】 6 8 】 【6 9 】 【7 0 】 【7 1 】 7 2 】 【7 3 】 【7 4 】 【7 5 】 【7 6 】 【7 7 】 【7 8 【7 9 】 【8 1 0 】 【8 l 】 f s 2 j 【8 3 8 4 】 【8 5 】 8 6 】 【8 7 】 k o d a l ( 蒯n ,k a t a d an ,n i w am c h e m s a c c h e m c o m m j 】,19 9 5 :6 2 3 k o d a k a r in ,k a t a d an ,n i w am a p p ls u r f s c i j ,1 9 9 7 ,1 2 1 1 1 2 2 :2 9 2 k o d a k a r in ,s a k a m o t ot ,s h i n k a w ak b u l l c h e m s a c 印 j ,l9 9 8 , 7 l ( 2 ) :5 1 3 d a is ,s h i ny ,b a r n e sce c h e m m a t e r j 】,l9 9 7 ,9 ( 11 ) :2 5 2 1 m a k o t erd ,d a is a n a l c h i m a c t a 【j 】,2 0 0 1 ,4 3 5 :1 6 9 y i l m a ze ,r a m s t r o mo ,m o i l e rp ,m a t e r e t 【j 】,2 0 0 2 ,l2 ( 5 ) :l5 7 7 c i u f f ikj ,s a c c ohc ,b i a z z o t t ojc ,n o n ,c r y s ,勘,“j 1 2 0 0 0 ,2 7 3 ( 1 - 3 ) : l o o m a k o r erd ,d a js ,a n a l c h i m a c l a j 1 ,2 0 0 1 ,4 3 5 :16 9 s u l i t z k yc ,r u c k e r tb ,h 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