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摘 要 摘要内容:李建林是我国著名的手风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他通过自己在长 期演奏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些关于手风琴作品民族化的探索他认为,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对于外来乐器大都持有“欢迎”的态度。因为这种乐器与本土的民 族乐器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别,所以它能够给自己民族的人民带来新的欢乐。 “外来乐器 民族化”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这既能让这个远道而来的“客人”在我们自己的土壤上 扎根,又让我们的人民都喜爱它、接纳它,同时可以用它来表达自己人民的喜怒哀乐。 他通过自己在长期演奏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也进行了一些关于手风琴作品民族化的探 索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对于外来乐器大都持有“欢迎”的态度。因为这种 乐器与本土的民族乐器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别, 所以它能够给自己民族的人民带来新的欢 乐。他在长期演奏和教学实践的同时,创作、改编了近四十首手风琴独奏作品,多数作 品洋溢着蕴含民族民间音调和戏曲因素,深受广大手风琴演奏者和爱好者的喜爱。 李建林自八十年代开始创作、改编手风琴作品以来,一直默默地、执着地耕耘着这 片土地,至今还在继续。笔者在学习演奏十七年手风琴的过程中,深感到他的手风琴作 品在手风琴民族化道路的探索中不可估量的作用及很高的艺术价值。 目前国内关于李建 林与手风琴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器乐系主任单建鑫的情景 交融,自出己抒李建林手风琴作品美学思想探微(在科教文汇2007 年 3 月中 旬刊上发表),郭振祺的风箱鼓情,琴韵心声记手风琴演奏家李建林(在当 代人2009 年第 6 期上发表)。 他的创作,在手风琴这种外来乐器民族化的进程中,在手风琴作品创作民族特色和 艺术风格的探索中,都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绩。所以,我认为,选取李建林手风琴作品 的分析研究作为专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笔者跟随李建林自 2003 年学习手风琴至 今,对他所创作的手风琴作品都非常熟悉,并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本文通过对他 所创作的手风琴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窥探他的代表作品以及不同种类、不同体裁作 品的创作风格特征。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李建林简介及艺术创作 首先介绍了李建林的基本情况,随后介绍了他的创作理念以及创作、改编的主要作 iv 品。 第二部分:李建林作品本体的分析研究 该部分根据李建林作品创作体裁、艺术风格以及作品美学思想的不同,将他的作品 分为四类家乡民间改编作品;民族、西洋乐器改编作品;戏曲风格作品;少数民族、 地方民歌风格作品。并分别选取代表作品从音乐本体出发,结合乐曲的创作背景及思想 内涵对其结构特点、曲式结构、作曲技法、旋律节奏、美学思想等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 分析。从李建林不同风格种类的作品出发,对作品进行系统分析。 第三部分:李建林个人创作风格特征 该部分从李建林创作、改编的四类作品入手分别从“戏曲风” 、 “民族韵” 、 “故 乡情” 、 “名作结”四个方面对李建林的个人创作风格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笔者力图从中 找出独具匠心之处,希望能促进中国手风琴民族化创作实践的繁荣与进步。 关键词:李建林 手风琴 民族化 作品分析 创作特点 v abstract content: li jianlin is a famous accordion player, composer, educator. through his playing and teaching practice in long-term process, but also carried out some work on the accordion nationalization of exploration - he believes that any one country and nation for the majority of holders of foreign musical instruments welcome attitude. because such instruments and the local ethnic musical instruments have more or less the difference, so it is able to bring new people in their own ethnic joy. external instrument nationalization process is essential: this will not only let this come from afar guests in our own soil to take root, perhaps we the people have loved it, accept it, and at the same time you can use it to express their peoples emotions. through his playing and teaching practice in long-term process, but also carried out some work on the accordion nationalization of exploration - he believes that any one country and nation for the majority of holders of foreign musical instruments welcome attitude. because such instruments and the local ethnic musical instruments have more or less the difference, so it is able to bring new people in their own ethnic joy. his playing and teaching practice in the long run at the same time, creation, adaptation accordion solo for almost 40 works, the majority of work was filled with folk tone and the drama inherent factors, well received by the accordion players and fans alike. li jianlin since the eighties, began writing an adaptation accordion works, has been quietly, dedication to hard work with this piece of land has continued. in the seventeen years i learned to play accordion in the process of deep-felt his accordion accordion nationalization of road works in the exploration of an inestimable role and a very high artistic value. currently li jianlin and accordion on the papers as an object of study include: hebei normal university conservatory of music dean shan jian-xins scenes from a already express - li jianlin accordion works aesthetic thoughts (in science and education wenhui 2007, 3 published in mid-xunkan), guozhen qis drum bellows situation, musical voice - recorded accordion virtuoso jian-lin li (in the contemporary and in 2009 published the first six). his own creation, the accordion, this process of nationalization of foreign musical instruments, in the accordion works by creating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artistic styles of exploration, have made indelible achievements. so, i think that the analysis of selected works of li jianlin vi accordion studies as a research topic is very necessary. i follow li jianlin since 2003 to learn the accordion since the creation of his works are very familiar with the accordion and made a more in-depth analysis and study. this paper, the works of his creative accordion-depth research and analysis, as well as get a glimpse of his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different types, different genres of creative work style characteristics, such a study to explore his ethnic characteristics and artistic style. this discuss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part:li jianlin introduction and first part of the art first, li jianlin, introduced the basic situation, then introduced his creative ideas and creative adaptation of the major works. part:li jianlin works of the analysis of ontology research this part of the creative works according to li jianlin genre, art style and the works of aesthetic ideas different from his work will b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 private home adaptation works; ethnic, western musical instruments adaptation works; opera style works; ethnic minorities, local works of folk styles. and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were selected proceeding from the music ontology, combined with the creation of music background and ideological content of its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musical structure, composition techniques, melody rhythm, aesthetics and other aspects of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li jianlin different styles from the types of work starting on the work system analysis. part:li jianlin personal creative styl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rt of the creation from the li jianlin, adaptation of the four categories of works start - one each from the opera style, national dance, hometown, masterpiece knot li jianlin of the four aspects of individual creative style characteristics analyzed. i tried to find out the originality of the office, hoping to promote chinas accordion nationalization of prosperity and progress of writing practice. key words: li jianlin accordion nationalization works analysis creative feactures ii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 李建林手风琴作品的分析研究 , 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 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 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确认(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签名) : 指导教师(签名) :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1 引 言 引 言 20 世纪之初,手风琴从遥远的欧洲传入了我国,属于外来乐器的一种,并得到了迅 速的普及与发展。通过一代代艺术家们的不断努力,使手风琴这种西洋乐器迅速融入于 中国民族音乐的文化土壤之中,并吸收了大量许多极为丰富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元 素。经过了漫长的世纪以来,由于大批手风琴艺术家们的倾心专注和呕心沥血,我国的 手风琴艺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为我国的手风琴学习者及爱好者们介绍了大量的 国外经典作品,同时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手风琴作曲家及演奏家。一直倾注于我国手风 琴艺术事业的工作者们认为, 中国手风琴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就是要创作具有中国特 色文化民族韵味的手风琴音乐作品。 以上这些都是中国手风琴民族化发展之漫长的过程 中十分有力的探索。 李建林就是这些探索手风琴民族化发展过程的艺术家们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在从事 演奏与教学实践的同时,改编创作了近四十首手风琴独奏曲,并且,在他所创作的这些 手风琴作品当中,多数作品都赋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李建林通过自己在长期演奏与教学 实践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些关于手风琴作品民族化的探索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 和民族对于外来乐器大都持有“欢迎”的态度。因为这种乐器与本土的民族乐器都有或 多或少的差别,所以它能够给自己民族的人民带来新的欢乐。 “外来乐器民族化”的过 程是必不可少的:这既能让这个远道而来的“客人”在我们自己的土壤上扎根,又让我 们的人民都喜爱它、接纳它,同时可以用它来表达自己人民的喜怒哀乐。他的创作,在 手风琴这种外来乐器民族化的进程中,在手风琴作品创作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的探索 中,都取得了不可磨灭的成绩。所以,我认为,选取李建林手风琴作品的分析研究作为 专题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李建林自八十年代开始创作、改编手风琴作品以来,一直默默地、执着地耕耘着这 片土地,至今还在继续。笔者在学习演奏十七年手风琴的过程中,深感到他的手风琴作 品在手风琴民族化道路的探索中不可估量的作用及很高的艺术价值。 目前国内关于李建 林与手风琴作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有: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器乐系主任单建鑫的情景 交融,自出己抒李建林手风琴作品美学思想探微(在科教文汇2007 年 3 月中 旬刊上发表),郭振祺的风箱鼓情,琴韵心声记手风琴演奏家李建林(在当 代人2009 年第 6 期上刊登)。 2 笔者跟随李建林自 2003 年学习手风琴至今, 对他所创作的手风琴作品都非常熟悉, 并作了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通过对他所创作的手风琴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我们可 以窥探他的代表作品以及不同种类、不同体裁作品的创作风格特征,这样的研究对探索 他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应该是不无益处的事情。同时,笔者也期望能够借助此次的 分析研究发掘他作品的艺术价值, 为我国手风琴作品民族化的探索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 薄之力。 3 第一章 李建林简介及艺术创作 第一章 李建林简介及艺术创作 一、 李建林简介 一、 李建林简介 李建林,1957 年 12 月生于河北省邯郸市,手风琴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河北 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中国手风琴学会理事,中国教师手风琴学会理事,中国 手风琴爱好者学会理事,河北省音乐家学会理事兼手风琴委员会副主任。 11973 年,十 六岁的李建林非常幸运地进入到河北师院文体系音乐专业学习手风琴, 先后师从于我国 著名的手风琴演奏家、教育家闪源昌先生、王域平先生。1980 年,他凭借自己优秀的专 业水平留校任教,成为了河北师范大学艺术系手风琴专业教师中的一员,并由此开始了 自己的手风琴艺术人生以及手风琴的教学生涯。 除了日常的教学以外,刻苦练琴成为李建林一项最常做的“功课”从训练基本 功的哈农、车尔尼等练习曲作品到体现综合水准的综合性乐曲;从气势浩大、颇具影响 力的国外经典作品,到柔美细腻、耳熟能详的中国民歌改编作品;从体现右手炫技类演 奏技术的轮指、刮奏、倚音、琶音、波音、颤音、震音、滑音,到身体控制风箱的抖动、 气息控制风箱的力度变化,再到变音器与乐曲的默契配合,都被他日以计日、无以计数 地重复操练。 2逐渐地,他在枯燥而无止境的反复练习中获得了快感,又由日积月累的 快感升华为对作品理解的灵感。点点滴滴的积累,使他由一名普通的手风琴演奏者逐渐 成为一位十分出色的手风琴演奏家。 登台演出,是一名手风琴表演艺术家向一名成功演奏家过渡的必经过程。无论是到 各地慰问演出,还是社会各界朋友们的邀请;无论观众的多少,演出条件的优劣,他都 能够做到认真准备,几乎完美演绎乐曲中的每一个音符。他常说:要像对待自己的眼睛 一样来善待每一个音符。多年来在社会各界的演出中,使他在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演出经 验的同时,学会了如何正确地驾驭音乐,做到了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并形成了自己独树 一帜的稳重、大方、风趣的表演风格以及刚劲中凸显柔美的演奏风格。正是他这种心怀 远志、勤奋实践的决心,为他走出河北、走向全国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 1986 年和 1987 年, 他先后两次与他人合作在我国音乐艺术表演的最高殿堂北京音乐厅, 成功举办 了两场手风琴独奏音乐会。在音乐会中,李建林演奏了多首由他自己创作、改编的中外 作品苗岭情 、 绣荷包 、 二泉映月 、 京调 、 豫剧的风格等,以其精湛的 4 表演技艺将自己作为一名手风琴演奏家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3 手风琴独奏作品的创作,是李建林艺术创作中的另一种追求。他认为,喜爱创作, 不仅是对手风琴表演情感的一种延续, 也是对手风琴艺术化主观理性思考的加深。 因此, 他在长期从事演奏与教学实践的过程的同时,创作和改编了大量的手风琴独奏作品。这 些作品有的气势宏大,有的短小精炼,有的抒发情感,有的反映生活,行行音符之间, 流露出他对手风琴艺术的深刻思考这些都是他 “艺术化” 心路历程成熟的必经之路。 4 此外,他所创作、改编的一些手风琴作品在手风琴专业期刊上发表苗岭情 , 在全国高师手风琴学会手风琴曲选上发表; 回娘家在中国手风琴报上发表, 并在首届中国手风琴作品的评比大会上荣获改编奖; 绣荷包在中国手风琴学会会刊 手风琴园地上发表。 51992 年,在庆祝法国音乐节的过程中,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 参赞特邀李建林演奏了由他自己改编的二泉映月 ,这首脍炙人口的二胡名曲在他精 湛的演绎下,受到了在场中外嘉宾们的高度赞扬。 李建林不仅是优秀的演奏家、作曲家,还是一名手风琴教育家。多年来,在他所教 的众多学生中,在全国手风琴比赛和河北省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和其他奖项,好多学生都 成为高校的骨干教师。 二、 李建林的艺术创作 (一) 创作理念 二、 李建林的艺术创作 (一) 创作理念 20 世纪初期, 手风琴作为一种外来乐器从遥远的欧洲传入了中国, 并得到了迅速的 普及与发展。通过一代代艺术家们的不断努力,使手风琴这种西洋乐器迅速融入于中国 民族音乐的文化土壤之中,并吮吸着极为丰富的关于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营养。经过了 漫长的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大批手风琴艺术家们的倾心专注和呕心沥血,我国的手风琴 艺术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为我国的手风琴学习者及爱好者们介绍了大量的国外经 典作品,同时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手风琴作曲家及演奏家。 6一直倾注于我国手风琴艺 术事业的工作者们认为, 中国手风琴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是要创作具有中国特色文化 民族韵味的手风琴音乐作品。 以上这些都是中国手风琴民族化发展之漫长的过程中十分 有力的探索。 5 李建林通过自己在长期演奏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 也进行了一些关于手风琴作品民 族化的探索他认为,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对于外来乐器大都持有“欢迎”的态度。 因为这种乐器与本土的民族乐器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别, 所以它能够给自己民族的人民带 来新的欢乐。 “外来乐器民族化”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这既能让这个远道而来的“客 人”在我们自己的土壤上扎根,又让我们的人民都喜爱它、接纳它,同时可以用它来表 达人民的喜怒哀乐。如果没有这个过程,只是勉强地将它“拿过来” 、 “为我所用” ,并 且强制性溶化、 吸收为自己民族文化所具有的新的因素以丰富自己民族的音乐文化 内涵是不可能的。 7 (二) 主要作品 (二) 主要作品 李建林在长期演奏和教学实践的同时,创作、改编了近四十首手风琴独奏作品,多 数作品洋溢着蕴含民族民间音调和戏曲因素,深受广大手风琴演奏者和爱好者的喜爱, 主要作品有: (如表 1 所示) 8 表 1 李建林主要作品 序号 作品名称序号 作品名称 作品备注 作品备注 1 苗 岭 情 李建林曲 2 长 鼓 舞 朝鲜民歌 李建林编曲 3 绣 荷 包 山西民歌 李建林编曲 4 快乐的啰嗦 彝族民间乐曲 李建林改编 5 放 风 筝 河北民歌 李建林改编 6 小 放 牛 河北民歌 李建林改编 7 反 对 花 河北民歌 李建林改编 8 茉 莉 花 河北民歌 李建林改编 9 回 娘 家 河北民歌 李建林改编 10 二泉映月 华彦均曲 李建林改编 11 江 河 水 东北民间乐曲 李建林改编 12 梆子的风格 李建林曲 13 豫剧的印象 李建林曲 14 京 调 李建林编曲 15 牧童短笛 贺绿汀曲 李建林改编 6 第二章 李建林作品本体的分析研究 第二章 李建林作品本体的分析研究 根据李建林作品创作体裁、艺术风格以及作品美学思想的不同,将他的作品分为四 类,分别是: 少数民族、 地方民歌风格作品此类作品是作者通过对我国少数民族风俗以及 地方民俗而创作的一组反映真实生活写照的作品,包括: 苗岭情 、 长鼓舞 、 绣荷 包 、 快乐的啰嗦等。 民族、 西洋乐器改编作品此类作品是作者根据原作者创作的其他器乐演奏的 名曲改编而成的同名手风琴作品,包括: 二泉映月 、 牧童短笛等。 戏曲风格作品此类作品是作者根据自己对戏曲不同剧种的主要特点,并采 集、收集当地的民俗资料创作而成的作品,包括: 梆子的风格 、 豫剧的印象 、 京 调等。 家乡民间改编作品此类作品是作者根据家乡脍炙人口的民歌, 并广泛收集民 间叙事歌曲中的情节创作改编而成的作品,包括: 回娘家 、 小放牛 、 反对花 、 茉 莉花 、 放风筝等。 一、 关于少数民族风格作品的研究 一、 关于少数民族风格作品的研究 此类作品是作者通过对我国少数民族风俗以及地方民俗而创作的一组反映真实生 活写照的作品,包括: 苗岭情 、 长鼓舞 、 绣荷包 、 快乐的啰嗦等。 苗岭情 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表现了西南边疆苗族山寨的节日盛况。 (一) 创作背景 (一) 创作背景 苗岭情是李建林根据我国苗族民间音调所创作的一首手风琴独奏作品,是“按 照生活原有的模式反映生活”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来完成的。 9流畅的音乐线条如实地 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情景,展示出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民俗画面。本曲借助于手风琴 右手部分高低音区的对比、技法的广泛应用、多种音色的频繁变换、以及左手对风箱力 度的控制,描绘了中国西南边疆苗族人民的民间节日盛况。在这个西方的外来乐器上, 展现出我国西南地区苗族山寨独舞、 双人舞、 集体舞、 山歌的热闹场面, 勾勒出一副 “曲 中有画,画中有人”的音乐画卷。 7 (二) 关于作品的本体分析(二) 关于作品的本体分析 1、结构图示 引子 59(4+5) a a a1 bc 4 4 4 4 a1 a2 a3 b1 c1 4 4 4 7(4+3) 首部(1547) 小引子 4 4 4 4 4 4 4 4 4 2 2 2 2 12 10 12 中部(48138) d羽: bb宫: 4 4 2 3 bb宫: 引子 a 引子 a be: f: d宫: a a1 b c 4 4 4 4 a2 a3 b1 c1 4 4 4 8(4+4) aa1 d羽: bb宫: 再现部(139174)尾声(175182) 224 coda be宫 2、作品分析 此曲是李建林创作的以反映现实生活情景为音乐元素的民族风格作品, 整体结构为 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结构,调性位置为 d 羽调式。 10这首作品最显著的特点在于作者 8 运用单纯统一的音乐材料,通过变化重复、主题展开等手法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展示 出一幅幅细腻的音乐画卷。全曲以我国苗族地区的音调为主导音型和动机而贯穿于全 曲, 并借助了手风琴技法的广泛应用、 右手多种音色的频繁变化、 音区之间的高低对比、 以及风箱对乐曲力度的控制,勾勒出苗族民间节日的盛况,并含蓄地透露了作曲家丰富 的情感,同时,更流露出作曲家独特的创作风格。 引子(1-14 小节) ,由两个部分构成。其中第部分为 1-5 小节,第 1 小节为全曲 主导动机 a,主要运用了苗族民间音乐中特有的小三度复倚音的延绵音调,音色上巧妙 地模仿了苗笛吹奏“巴鸟”的音色。 (见谱例 1) (谱例 1) 第部分为 6-14 小节,第 6 小节为全曲主导动机 b,主要运用了十六分音符这种节 奏型,并加入“波音”装饰手法,在主导音型上凭借展开、裁截、密接等发展手法, 11 描写了鸟儿嬉戏的热闹场面: 13-14 小节在右手主音的持续下, 引出了左手低音蕴含苗 族舞曲特征的伴奏音型。 (见谱例 2) (谱例 2) 整个引子部分为我们展示出苗寨地区的黎明,晨雾还未消散,村村寨寨,恬静而又 安详的美丽景色,充满着苗家的地域特色与“乐语”的基本特征。 12 首部(15-35 小节) ,由 a 与 a1 两个并列关系的乐段构成。 a 段(15-30 小节) :a 句(15-18)+a1 句(19-22)+b 句(23-26)+c 句(27-30) , 9 为乐曲的第一主题。在 13-14 小节低音的伴奏下,主题旋律缓缓地进入,旋律从以主导 动机 a 中的小三度进行开始,并在稍慢的行板上进行(见谱例 3) ,从而准确地表现出苗 族独舞者轻盈端庄的舞步和优美动人的舞姿,使整个旋律都充满着“苗歌”的味道,独 特的伴奏音型以及半音进行的巧妙运用也饱含着苗族乡土的韵味。 (谱例 3) a1 段(31-47 小节) :a2 句(31-34)+a3 句(35-38)+b1 句(39-42)+c1 句(43-47),乐 曲转到 bb 宫调上陈述,从而很自然地将听众从单人舞的“端庄”带到了双人舞的“婀 娜” 。旋律的主要音调与 a 段大致相同,创作手法从开始的单旋律进行,变成了二声部 对位的复调乐段, 表现了成双成对的青年男女伴随着优美动听的旋律婀娜多姿地跳起了 双人舞(见谱例 4) ,并着重使用了纯四度、纯五度、大小三、六度等和弦音段,和声进 行具有苗族民间二重唱的旋律特色。此外,旋律声部较前面乐段高八度进行,更能使人 在脑海中浮现出年轻人们跃跃欲试的动人画面。 (谱例 4) 中部(48-138 小节) ,由五个集合型的乐段构成,可以看成是插部式中部的写法, 在 be 宫调上陈述。 中部的小引子(48-51) ,乐曲从首部以宽广速度为主的 4/4 拍变成了以快板奏出的 2/4 拍上陈述。短短的四个小节,为后面苗族人民热闹的群舞欢庆场面做好了铺垫(见 谱例 5) 。除此之外,引子从强奏开始,有明显的舞蹈节奏标志,这与刚刚在首部末形成 10 的渐慢的音乐进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谱例 5) 第部分(52-67 小节) :(52-55)+(56-59)+(60-63)+(64-67) ,为 乐曲的第二主题。第 52 小节和 53 小节分别为中部的两个主导动机(见谱例 6) ,其中第 52 小节音级呈下行小三度进行,第 53 小节音级呈上行小三度进行,两个小节合起来又 呈拱形旋律进行,仿佛是在模仿舞者们翩翩起舞时“弯腰”和“起身”的瞬间。52-59 小节,作曲家全部以八分音符为主,再加上波音、跳音、重音、连线等表情符号的广泛 应用,为我们塑造出了一副唯美的舞蹈画卷。60-67 小节,在主要音头保持原有实值的 前提下,作曲家改用以十六分音符为主的、变奏的陈述方式。这种将音符密集排列的写 作方式,不仅使听众加深了对这个“唯美”主题的印象,同时也给人以清新舒畅的感觉。 (谱例 6) 第部分(68-83 小节) :(68-71)+(72-75)+(76-79)+(80-83) 。这 一部分音乐全部运用十六分音符写作,更为节奏紧凑的音符进行,让原本为男女青年婀 娜多姿的双人舞场面更加热闹起来,人们奔走相告,只为能一起分享这个难得的节日欢 庆场面。 第部分(84-91 小节) :(84-85)+(86-87)+(88-89)+(90-91) ,乐 曲在 4/4 拍上陈述。作者将首部的主要旋律在低声部作对主要乐思裁截、宽放处理,高 声部则配合旋律声部的和声作分解和弦以及琶音等处理。 13分别为两个小节的四个乐 11 节,伴奏声部都是第 1 小节呈下行进行,第 2 小节呈上行进行,并且都在第 2 小节末拍 以两个主要和声进行的八分音符强势收尾(见谱例 7) 。如此有心机的写作,让听众感受 到苗族老百姓跳集体舞此起彼伏的热闹场面。第 91 小节并没有像前面几个乐节一样以 两个八分音符结束,而是用“由弱到强”的力度进行将四个十六分音符组连接起来,仿 佛是在缓冲,为后面更为热烈的舞蹈做准备。 (谱例 7) 第部分(92-125 小节) :(92-103)+(104-113)+(114-125) ,乐曲在 2/4 和 3/4 拍上交替陈述。第 92 小节为这部分旋律的发展动机(见谱例 8) ,92-97 小节 为该部分第阶段上片的陈述,以主导动机为线索,将中音和属音自然地连接起来, 96-97 小节的低音部分是对前面 4 个小节主要旋律音调的总结,使听众加深了对主要旋 律主导动机的印象。 98-103 小节为第阶段小片的陈述, 内部陈述方式与上片的陈述大 致相同,只是在第 103 小节末拍落在 bb 大调的主音位置上。104-113 小节为第阶段, 其中 104-106 是将第阶段上片裁截,并将 92 小节、95 小节、97 小节三个小节进行密 接处理。107-109 小节是将第一阶段下片的裁截,并将 98 小节、101 小节、103 小节三 个小节进行密接处理。110-111 小节分别是对 105、108 小节以及 106、109 小节后半拍 的裁截、 密接处理, 并分别重复一次。 114-125 小节为第阶段, 在 2/4 拍上陈述, 114-115 小节将原本在 3/4 拍上陈述的 112-113 小节去掉一拍,进行了密接处理,并分别重复一 次。118-119 小节旋律声部分别取自 105 小节和 108 小节,低音声部则分别取自 106 小 节和 109 小节,并分别重复一次。122-124 小节材料来源于 114 小节前一拍,重复六次, 并在 125 小节落在 be 宫调的属七和弦上,速度渐慢、力度增强,增加了对乐曲高潮部 分的期待感。 12 (谱例 8) 这部分音乐用“问”与“答”的独特方式为我们展示了舞者们的舞步频率加快、气 氛更为高亢的节日场面,具有“苗舞”活泼跳跃的律动特点。 14第阶段的上、下两 片旋律最为完整,强弱分明,有条不紊地一问一答。第阶段旋律做了减缩处理,人们 之间的对话开始变得简短起来。 第阶段旋律更加紧凑, 愈来愈多的人们参与到 “喜庆” 当中,伴随着音乐力度的增强以及旋律进行速度的逐渐加快, “问”与“答”浑然一体, 苗寨老百姓融合在这愈演愈烈的欢庆氛围之中。 而第 125 小节旋律速度的突然减慢以及 力度的渐强处理,都仿佛是在缓冲真正高潮部分的到来。 第部分(126-138 小节) :全曲的高潮部分。力度达到全曲的极限,音乐改在 4/4 拍上陈述,旋律以宽广的速度、宽放的音调以及丰满的和声织体进行使音乐达到了狂欢 般的高潮,形成了千万同胞对今日幸福生活的赞歌,一副万众欢腾的激动场面(见谱例 9) 。126-129 小节在 be 调上陈述,127、129 小节进行了离调处理。130-135 小节在 f 大 调上陈述,130-133 小节是对 126-129 小节上移大二度的转调陈述,131、133 小节进行 了离调处理。高潮部分这种和声进行的展开与动荡,更加给高潮部分注入了新的推动性 力量。同时,由于不在主调上进行,是对主要主题片段的回顾,所以它更像是再现部之 前的 “假再现” 。 136-138 小节逐渐转入到主调上陈述, 速度回到首部旋律开始处的行板, 且力度逐渐减弱,低音部分的伴奏织体回到了蕴含苗族舞曲特征的伴奏音型上,起到了 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为真正再现部的出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13 (谱例 9) 再现部(139-174 小节) :由 a 与 a1 两个并列关系的乐段构成。 再现部是对首部的完全再现重复, 与第一部分的曲式和结构句法、 规模都完全相同, 乐曲得以完型, 听众心理恢复了平衡。 旋律从刚刚的 “万众欢腾” 又回到了 “轻盈端庄” 、 “婀娜多姿” ,更加深了听众对“苗歌”印象。 尾声(175-182 小节) ,(175-176)+(177-178)+(179-182),再现了引子的音 调。第部分材料来源与动机 a,将引子部分第 1 小节和第 4 小节分别上移纯四度,并 进行了裁截、密接处理方式。第部分材料来源于动机 b,将引子部分第 6 小节和第 8 小节分别下移五度,并进行裁截、密接处理。第 179 小节和第 180 小节前半部分,是将 引子部分 12、13 小节下移纯五度的重复。最后,全曲以一个上行的琶音进行以及织体 的逐渐加厚, 伴随着逐渐减弱的力度进行, 最终在极弱的状态下结束。 渲染出夕阳西下, 晚霞映照青山绿水的迷人景象。 (谱例 10) (谱例 10) 全曲给听众总的感觉是:曲中有画,画中有人。渲染出动听的山歌轻盈的独舞 婀娜多姿的双人舞愈演愈烈的集体舞万众欢腾的模式为特征的苗族节日 的盛大场面,勾勒出一副唯美的苗家现实生活的音乐图画。作者从现实主义手法出发, 在西方传统乐器键盘手风琴上展示出: “苗家的山、苗家的水,苗家的清晨和黄昏,苗 家的村寨、苗家的人,苗家的歌舞和苗家人的心”的民族情韵。 15用西方外来乐器勾 画出当今中国西南边疆的独特风情。可以说,在手风琴这件乐器的民族化道路以及手风 14 琴作品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的探索上,这首作品是很有成绩和创造性的。 二、 关于民间器乐改编作品的研究 二、 关于民间器乐改编作品的研究 此类作品是作者根据原作者创作的其他器乐演奏的名曲改编而成的同名手风琴作 品,包括: 二泉映月 、 牧童短笛等。 二泉映月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 (一) 原作简介 (一) 原作简介 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我国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人。因患眼疾而导致 双目失明。他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并广泛地吸取了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 出了 270 多首民间乐曲。现留存有二胡曲二泉映月 、 听松 、 寒春风曲和琵琶曲 大浪淘沙 、 龙船 、 昭君出塞六首作品。 16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品,创作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江苏的无锡惠山泉, 世称为“天下第二泉” 。作者华彦钧以“二泉映月”来为乐曲命名,不仅将人们引入了 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听完全曲,更犹如见其真人 一个刚直顽强的盲艺人 在向人们倾诉他坎坷的一生。 17 这首作品的主题是命运, 表现了一个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与磨难的民间流浪艺人的 辛酸苦辣和倔强不屈。全曲婉转流畅、跌宕起伏,是一首变奏曲式的作品,深情的旋律 如悲如怒、如泣如诉,时而委婉迂回、时而激越高亢,不仅抒发了作者内心感受之愤懑 和哀痛,也表达了他对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向往。 18 这部不朽的作品显示了中国二 胡艺术的独特魅力,拓宽了二胡艺术的表现力,并获得了“20 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 奖”。 (二) 关于作品的本体分析 (二) 关于作品的本体分析 15 1、结构图示 引子 a 2 2 a1 4 2 4 2 10 6 114 2 4 2 10 6 11 a2 a3 + 8 8 a4(尾声) 2 62 6 变 奏 曲 式 a宫:d宫: 2、作品分析 手风琴作品二泉映月是李建林根据我国二胡民间艺术家阿炳创作的二胡独奏曲 改编的一首手风琴独奏作品。每位表演艺术家都会由于个人性格、审美爱好、艺术气质 的相互差别而形成不同的表演个性。李建林所特有的手风琴风格,不仅能够非常全面的 汲取各种表演风格的表演技巧,更能将其与静谧、淡雅、细致的“柔功”结合在一起。 正是因为这些先决条件,才能使他改编和演奏的二泉映月与众不同,形成了自己独 树一帜的创作及演奏风格他运用手风琴特有的乐器特点(变音器、风箱、左右手同 时演奏)和演奏技巧(波音、倚音、跳音、连音、轮指、顿音等) ,极为高质量的模仿 了二胡宛如人声、极具歌唱性的音色,使二泉映月这部名作被手风琴这件外来的西 洋乐器演绎的淋漓尽致;再者,通过对风箱的严格把握,他将气息控制得非常细小,再 加上运用音色的频繁转换,更是赋予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以全新的艺术美感清 新恬淡,柔中显真功。 此曲的整体结构为变奏曲式。 引子(1-2 小节) :4/4 拍,在 d 宫调式上陈述(见谱例 11) 。乐曲开始是个极为短 小的引子,从弱拍的弱位置上低沉而缓慢地进入,仿佛是一声深沉痛苦的叹息。右手旋 律部分由短短的六个音组成,变音器运用了手风琴最低沉的音色(短笛) ,旋律从角音 开始,经过迂回,最后下行至羽音位置上。结构虽然短小,改编者运用了连音线、波音、 16 倚音等标记准确地模仿了二胡中连弓、颤弓、揉弓等演奏技巧。左手部分旋律从第 2 小 节进入,在低音部(角音)的衬托下,羽音上行三度并做级进下行。准确地表达了原作 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情感向我们诉说他一生的坎坷遭遇,也可以理解为,在乐曲开始 之前,阿炳已经在心中默念好久了,不知不觉、情不自禁地发出这声叹息。 (谱例 11) a 段(3-12 小节),由三个乐句构成:(3-6 小节)+(7-8 小节)+(9-14 小 节) ,且其中前两个部分分别为乐曲的两个主题。 第主题 3-6 小节,右手部分从 d 宫调式的角音开始,前三个音为该主题发展的动 机,且三个音为连贯状态,并在第三个音上做了短暂停顿,从而模仿了二胡的连弓、顿 弓技巧(见谱例 12) 。 19接着,旋律在后面小节呈迂回上升的旋律进行,改编者将这些 音两个一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煤矿安全知识
- 沃森徳吊篮施工方案
- 西安交通大学《大学数学(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江畔独行刘禹锡》课件
-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普通化学Ⅱ》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长江职业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西南大学《医学机能学实验(Ⅱ)》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预分支电缆施工方案
- 美术轮滑写生课件
- 2025至2031年中国微型光刷治疗仪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中国普通食物营养成分表(修正版)
- 江苏省建筑与装饰工程计价定额(2014)电子表格版
- 常用建筑材料容重表
- 智慧树知到《求职那点儿事-大学生就业指导》章节测试答案
- 土方工程投标文件
- 酒店流水单模版
- XR-WS1600型乳化液箱随机图册
- 《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学习研讨发言材料
- SartoriusPB10pH计校正方法
- 本科毕业论文氯化聚氯乙烯树脂的工艺研究及其供需现状
- 在产业链建设调度推进会议上的讲话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