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史专业论文)中古寺院经济和佛教慈善事业.pdf_第1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中古寺院经济和佛教慈善事业.pdf_第2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中古寺院经济和佛教慈善事业.pdf_第3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中古寺院经济和佛教慈善事业.pdf_第4页
(专门史专业论文)中古寺院经济和佛教慈善事业.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l 、坚持以“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本论文疑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 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材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涂弓i 文翔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馥入或其它机构 已经发袭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饨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 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骘i 乱 迎馥冀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劳向国家主管郝f 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最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陡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瓷i 萎作者签名:嗌兰勇 日 期:如呼聱芏盘 中文摘要 中古( 约3 9 世纪) 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中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而佛 教的兴起与繁荣则是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东汉末年,随着佛教的 传入和发展,佛教寺院经济也随之兴起。 在中古时期,佛教寺院经济经历了一个产生一发展一繁荣鼎盛一日趋 衰落的过程,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有其不同的特点,一方面反映了寺院 经济这一特殊个体的发展特点,另一方面,寺院经济作为当时封建社会经 济发展中的一部分,也是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反映。 佛教慈善事业是基于寺院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主要表现在济贫 赈灾、治病救人、保护生态环境、寄宿等方面,是中古时期社会慈善公益 事业的支柱之一,对当时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关于 中古佛教慈善事业的研究对当今社会的佛教慈善事业的开展也不无益处。 关键词:中古 佛教寺院经济慈善事业 a b s t r a c t t h em i d d l ea n c i e n t ( a b o u tf r o m3t o9c e n t u r y ) i sas p e c i a le r e o f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s o c i e t y ,t h eb u d d h i s mw a so n eo ft h eb e s to u t s t a n d i n g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t i m e a tt h ee n do fe a s t h a nd y n a s t y , t h eb u d d h i s mm o n a s t e r ye c o n o m yw a sc o m i n ga b o u ta l o n gw i t ht h ec o m i n g o ft h eb u d d h i s m i nt h em i d d l ea n c i e n te r e ,t h eb u d d h i s mm o n a s t e r ye c o n o m yh a da l o n gp r o c e s sf r o mt h r o w i n gu pt od e v e l o p i n g ,b o o m i n ga n dr e a c h i n gt h e z e n i t ha n dd e c l i n i n gl i t t l eb yl i t t l e ,a n di nt h ed i f f e r e n te r e ,i t h a dd i f f e r e n tf e a t u r e s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b u d d h i s mm o n a s t e r y e c o n o m yn o to n l ym i r r o r e dt h es p e c i a lf e a t u r e so fi t s e l f ,b u ta l s o m i r r o r e dt h ef e a t u r e so ft h es i n g l ef e u d a l s o c i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b u d d h i s mc h a r i t i e sw e r ed e p e n d e do nt h eb u d d h i s mm o n a s t e r y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yw e r ed i s p l a y e di nt h e s er e s p e c t s :a i dt h e p o o ra n dr e l i e v et h ep e o p l ei ns t r i c k e na r e a s ,c u r et h es i c k n e s st o s a v et h ep a t i e n t ,p r o t e c t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a n dl o d g ea n ds oo n t h e b u d d h i s mc h a r i t yw a so n ep i l l a ro ft h em i d d l ea n c i e n ts o c i a lc h a r i t y , a n dp l a y e dap o s i t i v er o l eo nt h es o c i a ls t e a d i e d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s t u d yo ft h em i d d l ea n c i e n tb u d d h i s mc h a r i t i e si so fv a l u et op r e s e n t b u d d h is mc h a r i t i e s k e yw o r d s t h em i d d l ea n c i e n t ;b u d d h i s m ;m o n a s t e r ye c o n o m y ;b u d d h i s mc h a r i t i e s 2 前言 一、问题之缘起 寺院经济的研究,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1 9 3 4 年,何兹全先 生的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开当时中国寺院经济研究之先河,给当时的 史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也引起了当时诸多学者的关注,随之纷纷发 表自己的意见。中古寺院经济的研究初步呈现出繁荣兴旺的景象,但由于种种 原因,此状况并没有持续,寺院经济的研究也一度处于荒废阶段。直至二十世 纪八十年代以后,沉睡多年的寺院经济研究才再度进入人们的视野,空前繁荣, 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论寺院地主庄园等经济基础的形成、性质还是寺院僧 官管理层面的上层建筑的研究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甚至像某些寺院经济的附 属问题如寺院依附人口等都有了细致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将寺院经济 的研究向纵深化方向推进。具体可参见谢重光五十年来国内汉唐寺院经济研 究综述1 ,白文固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寺院经济研究述评2 。 佛教是一个提倡慈济救世的宗教,因此慈善公益事业也一直是佛教僧徒所 致力而行的,而中古时期的佛教慈善事业更是立足于寺院经济这一基壤之上, 可以说是中古寺院经济的一个重要分支,但随着寺院经济研究的迸一步深化, 佛教慈善事业研究却一直鲜有问津者,全汉舁的中古佛教的慈善事业之后, 也一直没有专论性文章出现,所以笔者立足于寺院经济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对 中古佛教慈善事业进行了探讨,希望能抛砖引玉,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略尽绵薄 之力。而在中古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佛教的繁荣是其一大特点,因此当时佛 教慈善事业无论对统治阶层还是社会来说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值得我们 投入更多的精力去研究,去探讨,对当今的社会也会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1 五十年来国内汉唐寺院经济研究综述,谢重光 2 八十年代以来国内寺院经济研究述评 ,白文固 中国史研究动态,1 9 8 6 年第8 期,第6 _ 1 2 页。 世界宗教研究 ,1 9 9 8 年第2 期第1 4 仁1 4 9 页。 3 二、中古佛教寺院经济和慈善事业研究综述 寺院经济的研究发端于1 9 3 4 年何兹全先生的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3 , 此文章开寺院经济研究之先河,给当时的史学研究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也引 起了当时学者的关注,随之发表自己的意见如全汉异中古佛教寺院的慈善事业 4 ,叶受祺的唐代寺院经济之管窥5 ,何兹全中古大族寺院领户研究6 ,陶 希圣唐代寺院经济概说7 等。但由于种种原因,此种状况并没有持续,寺院 经济的研究也一度处于空白状态,直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寺院经济研究才 再次进入学者的视野,并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慈善事业作为寺院经济研究的 一部分,则一直处于受冷落状态,问津者寥寥几人。1 9 3 5 年,全汉异先生继何 先生后发表的中古佛教慈善事业是当时最早关于佛教慈善事业研究的专论性 文章,但此后一直无人问津。到今天,寺院经济的研究已经一片繁荣,而慈善事 业的研究依然如旧,只是在有些文章中有所涉及,专论性文章却未见到。就近几 年而言,佛教慈善事业的研究通常也只是作为一篇文章的某个方面而有所涉及。 如王尧敦煌吐蕃文书p t 1 2 9 7 号再释:兼论敦煌地区佛教寺院在缓和社会矛 盾中的作用8 一文,从敦煌出土文书的考察出发,指出当时的寺院无偿贷款在 缓和社会矛盾中所起的救济作用,而这也是佛教慈善事业的一个表现。王卫平的 唐宋时期慈善事业概说。则将唐宋时期佛教的慈善事业作为一个论证层面而 展开。张国刚的( 佛说诸德佛田经) 与中古佛教的慈善事业”则通过对“福田 经”的阐述,从思想层面对中古佛教慈善事业做一个概括。由此可见,至今佛教 慈善事业的研究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慈善事业作为寺院经济的一部 分,但二者的关系却一直没有人涉及到,而这也正是我这篇文章的立意所在。 3 中古时代之中国佛教寺院,何兹全,中国经济1 9 3 4 年9 月第2 卷第9 期,参见何兹全主编的五十 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6 年版。 4 中古佛教寺院的慈善事业,全汉异,食货 i 卷4 期,1 9 3 5 年1 月参见何兹全主编的五十年来汉 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6 年版。 5 唐代寺院经济之管窥,叶受祺,学风5 卷l o 期1 9 3 5 年1 2 月,参见何兹全主编的五十年来汉唐 佛教寺院经济研究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6 年版。 6 中古大族寺院领户研究) ,何兹全食货 3 卷4 期1 9 3 6 年1 月参见何兹全主编的五十年来汉唐 佛教寺院经济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6 年版。 7 唐代寺院经济概说,陶希圣,食货) 5 卷4 期,1 9 3 7 年2 月,参见何兹全主编的五十年来汉唐佛教 寺院经济研究)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8 6 年版。 8 敦煌吐蕃文书p t l 2 9 7 号再释:兼论敦煌地区佛教寺院在缓和社会矛盾中的作用 ,王尧。中国藏学) 1 9 9 8 年l 期。 9 唐宋时期慈善事业概说) ,王卫平史学月刊) 2 0 0 0 年3 期。 ( 佛说诸德佛田经) 与中古佛教的慈善事业) 。张国刚,史学集刊) 2 0 0 3 年2 期。 4 三、研究史料概述 前人的研究成果是本文研究的起点,但笔者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不仅参 考吸收前人的成果,而且还积极的对原始的史料进行收集、整理和引用,以期 在前辈的基础上能有一点点的进步。关于该论文涉及的史料主要有如下几类: 第一,佛学文献。由于本论文主要是论述佛教寺院经济和佛教慈善事业, 因此佛学文献也是本文的基本史料之一。主要有高僧传、续高僧传、宋 高僧传、佛祖统纪、出三藏记集等,这都是本文写作的基本史料来源。 第二,断代史书。由于论文主要论述时段为中古时期,所以中古时期的断 代史书几乎都有所涉及,如南史、北史、魏书、梁书、新唐书、i e l 唐书等等,尤其是魏书中的释老志更是论文写作的重要史料依据。 第三,石刻史料。由于本文是立足寺院的,所以石刻史料在文献采用中占 有很大的分量。有金石萃编、金石苑、山右石刻丛编等,弥补了正史 史料不足的缺陷。尤其是金石萃编,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宝贵史 料。 第四,杂著、文集、笔记、小说等。主要有唐文拾遗、全唐文、全 唐诗、古今图书集成、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唐摭言等。 第五,类书。主要有太平广记、册府元龟、文苑英华等中有关的 史料记载。 此外,由于本文论述的对象是佛教寺院,所以地方志中有关寺院的文献在 文中也屡有引用,如县志、府志等,此外出土文书如敦煌出土文书、吐鲁番出 土文书等都弥补了传世文献资料不足的缺陷,并与传世文献相印证,是本文写 作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总之,本文立足佛学文献和正史中的相关史料,并适当引用笔记、小说、 文集、出土文献等之类的相关史料,力求史料来源的全面性和权威性,使文章 的论点论据更具有说服力。但文献中的相关史料相当分散,必须经过长期的积 累和整理,才能做到信手拈来,作为晚辈后学,深知对史料的搜集难免会有遗 漏之处。 四、研究理论、方法与创新之处 本文主要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 研究方法,在大量搜集古籍文献的基础上,在具体分析中古时期佛教寺院经济与 慈善事业的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力图探讨二者在发展中的辩证关系。 自从1 9 3 5 年全汉异先生继何先生后写了一篇中古佛教慈善事业文章后, 此后慈善事业的研究一直无人问津,这是当时最早的关于佛教慈善事业研究的专 论性文章。到今天,寺院经济的研究已经一片繁荣,但慈善事业的研究却一直处 于薄弱状态,关于二者的关系探讨也一直没有研究论文涉及,故在评述的基础上, 力求探讨二者在发展中的相互辨证关系,也是本文的新意所在。 6 第一章中古寺院经济 第一节佛教寺院经济的由来 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土,至汉明帝时期,已在社会上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佛教的传入与流行,与之相适应的佛教寺院也随之在中土大地上兴起。而汉 晋时代,外来的西域僧人在中土没有根基,见于典籍的华夏早期佛寺,大都是王 廷官府营造的。如公元前后的赞摩寺是于阒国王建的,东汉的洛阳白马寺是汉明 帝建的,彭城浮屠祠是楚王刘英建的,徐州浮屠寺是笮融建的,孙吴的建业建初 寺是孙权建的,西晋两京:“广树伽蓝”,也大都由司马氏官府所建。“这些关于 早期佛寺的经济生活来源,没有资料可证,梁僧佑出三藏记集记载,东汉光 和三年( 1 7 9 ) 竺朔佛支谶在洛阳佛寺译校道行经,有“侍者南阳张少安,南 海子碧,劝助者孙和,周提立”,西晋太康七年( 2 8 6 ) 竺护法在敦煌译正法华 经,“竺德成、竺文盛、严威伯、续文承、赵叔初、张文龙、陈长玄等共劝助欢 喜。2 这些早期译事是靠民间“劝助”完成的。这些资助者大约是世俗地主和士 人。他们的资助,不仅是译事而且可能是早期佛寺经济生活的主要来源。 佛寺获得国家的定额供给,几乎同时在东晋与南燕出现。东晋武帝 ( 3 7 3 - 3 9 6 ) 时,襄阳高僧道安“俸给一同王公,物出所在”,是按照王公标 准给俸,由襄阳地方官府支给。南燕主慕容德( 3 9 8 4 0 4 ) 为高僧公建泰山神通 寺,“假号齐东王,给以二县租税,朗让王而去租税,为兴福业。朗公辞谢王号 而去租税4 。南方的道安,北方的僧朗,是最初获得国赋供给的中土高僧。而 在东晋士族官宦中的富裕信徒,也有给予佛寺常年性供养的。如晋尚书令何充 好佛,在他修营的佛寺里,“供给沙门以百数,糜费巨亿而不吝”,对贫苦的亲 友却无所施遗,“以此获讥于世5 。晋中庶子萧惠开为亡父起回寺,将国秩所 ”汉唐佛寺文化史,张弓著,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7 年版,第2 7 5 页。 ”出三藏记集 卷七道行经后记) 第2 6 4 页,卷八正法华经出经后记第3 0 4 页僧佑撰,北京 中华书局,1 9 9 5 年版。 ”高僧传 卷五道安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第1 8 0 页。 “高僧传,卷五竺僧朗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第1 9 0 页。 ”晋书) 卷七十七何充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2 0 3 0 页。 封的封阳县户调“悉供僧众。可见在汉地佛寺的自营经济形成以前,即在东 汉西晋时期,供养与募化是早期佛寺的传统,对寺院经济的初步形成曾起着重 要作用。至南北朝时期,寺院经济则日渐形成,并迅速发展、繁荣。 第二节中古时期寺院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一、发展的背景 寺院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和当时的历史有着重大的连带关系,在东晋初年, 虽然佛教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尚未形成佛教寺院本身独立的寺院经济,当时 佛寺的维持还需要政府民众的捐施才得以维持。至南北朝时期,则有了较大的 变化,随着佛教的国教化,寺院开始大量的占有土地,成为社会中的大土地所 有者,寺院经济也得以形成并迅速膨胀发展乃至繁荣。 魏晋两百多年的战乱,其影响是人民的流徙和土地的荒芜,同时,也因为 战乱之故,赋役繁多,社会混乱,弱小无力自保者只有依附豪族大家而生活, 无土地的贫民只好投靠地主以得到土地,为了避免课税及徭役亦只有徙附豪强 为佃客、部曲之类,这也即是庄园领主制经济形成的基础。事实上,当时全国 庄园领主第一是国家,第二是王公将帅等大族,第三即是寺院。寺院成为庄园 领主是在东晋以后,比大族更晚,但是它的发展却相当迅速”。由于社会上有投 附的情形,或为了避徭役赋税或为了生活而投靠于大族,相同的亦会有投靠于 寺院的情形发生。因此寺院在当时是特殊的团体,具有政治的庇护,而投靠于 寺院的人也就变成寺庙的依附人口了。正如弘明集所形容的:“而比者陵迟, 遂失斯道。京师竞其奢侈,荣观纷于朝市。天府以之倾匮,名器为之积黩。避 役锺于百里,道逃盈于寺庙。乃至一县数千,猥成屯落,邑聚游食之群,境积 不羁之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南北朝时期的寺院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 乃至繁荣。 ”宋书卷八十七萧惠开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7 4 年版,第2 2 0 0 页。 ”中古大族寺院领户的研究) ,何兹全,五十年来汉唐佛教寺院经济研究)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 9 8 6 年版,第6 6 页 ”弘明集卷一兰庐山慧远法师与桓玄论料简沙门书一首条 ,大藏经第五十二册,史传部四。台北: 新文丰出版公司,1 9 8 3 年影印本,第8 5 页。 8 二、寺院经济形成、发展的经过 佛教寺院经济基本上可以分为寺属土地、寺属人口及寺属财物三个方面。 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分别论述其形成与发展的过程。 ( 一) 土地的获得 最早的寺院地产是僧人自垦的。史籍记载北方寺僧垦田,始见于公元四世 纪初。常山扶柳( 今河北冀县西北) 人道安由于晋末战乱,这里的人民大量死 亡迁徙,土地大片抛荒”,扶柳的佛寺得以有地可种。北魏平阳郡( 今山西临汾) 武阳人法显,三岁即入寺做沙弥,“尝与同学数十人,于田中刈稻”,种的是 汾河谷中的水田,晋僧释道恒说沙门“垦殖田圃,与农夫齐流”,”可见当时寺 僧垦田自耕,已是常见的现象,但僧人自垦毕竟不是当时寺院地产的主要途径, 其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 1 、国家的赐与 国家赐田给寺院,南方始见于刘宋,北方始见于北魏,均稍晚于寺僧自耕。 2 宋元嘉二年,文帝赐田瑾县阿育王寺,田在寺东五十里处,萧梁时正式称为“塔 墅常住田”。齐建元二年,益州沙门玄畅建齐隆寺,高帝“敕蠲百户,用充资 给”。“齐武帝在西蜀齐山立会州寺,同时“度僧给田业”4 。梁武帝造大爱敬寺, 赐田八十顷,梁书载其事:“高祖于钟山造大爱敬寺,骞( 王骞) 旧墅在寺 侧,有良田八十余顷,即晋丞相王导赐田也。高祖遣主书宣旨就骞求市,欲以 施寺。骞答旨云:此田不卖,若有敕取,所不敢言。酬对又脱略。高祖怒,遂 付市评田价,以值逼还之。”南朝时,三吴地区的土地已被士族豪门占并几尽, 未垦荒地多在三吴之外。”所以萧衍虽有帝王之尊,也要强买田以赐爱敬寺。 北方赐田以净土宗祖庭玄中寺为早。该寺北魏延兴二年( 4 7 2 ) 初建,太和 哼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唐长孺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1 2 0 页。 加法显传校注,章巽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1 8 5 页。 2 1 弘明集) 卷六释道恒释驳论大藏经第五十二册,史传部四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 9 8 3 年影印 本,第3 5 页。 2 2 汉唐佛寺文化史,张弓著第2 8 1 页。 金石萃编卷一0 八阿育王寺常住田碑,石刻史料新编第三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 9 7 7 年 印行,第1 8 3 3 1 8 3 4 页。 2 4 佛祖统纪) 卷三十六法运通塞志卷第十七之- - ,江苏: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 9 9 2 年版,第1 4 8 0 页。 2 5 历代高僧传续高僧传 卷二十七法凝传 ,上海:上海书店,1 9 8 9 年版,第6 7 8 页。 拍粱书) 卷七皇后太宗王皇后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7 3 年版,第1 5 9 页。 2 7 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 ,唐长孺著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版,第1 0 6 - 1 0 7 页。 十八年( 4 9 4 ) 重修,次年将距寺1 5 0 里的一处山地,“特赐寺庄”名“夜饭庄 子”。又北齐天保初,文宣帝在邺县天城寺受戒,赐额“合水寺”,赐以山林, “封方十里,禁人樵采射猎”。国家赐田给佛寺,兼有奉佛与开垦土地意思, 南方北方皆然。 2 、 社会人士的捐施 社会人士的捐旆也是寺院土地获得的重要途径之一,如宋车骑将军范泰立 祗园寺,并施“果竹园六十亩”,南朝高门何胤病危,遗嘱“田畴馆宇,悉奉 众僧”“。又如金石萃编所载敬史君碑铭,后列施地檀越之名日:“施地山檀 越故颍川太守王儒,檀越元囿鬻施地仵( 伍) 什亩,檀越口景和仪和旌地卅亩, 檀越朱景略,息恩和施地廿亩。维大魏兴和二年( 东魏孝静帝,公元5 4 0 ) 龙集 庚申”。这是当时高门大族施地寺院的例子,而当时地方民众无论南方北方都 以乡里集众施田为多。东晋义熙( 4 0 5 4 1 8 ) 年问,慧远弟子法安至新康( 今湖 南宁乡西) ,数百乡民“留安立寺,左右田园皆舍为众业”。北方乡里有是同宗 合施。西魏大统三年( 5 3 7 ) 所立关中中兴寺像碑,记该寺所在地宗姓一族为 主的里人1 4 户共同施地,多者5 0 亩,少者1 0 亩,共2 8 4 亩;所施土地有宅田、 麻田、白田等”。以上都是清信之士自愿施舍给寺院的例子。除外,佛祖 统纪有一段相当有趣的记载,言陈宣帝太建元年( 公元5 6 9 ) 有道士诬告南岳 慧禅师,官司勘其实后,帝敕有司冶铁为十四券,识道士十四名,封为敕命,令 随师还山,“道众以老病告,愿奉田数顷,充香积,用赎老身。师日:留田当从 汝愿,因名留田庄( 原注:俗呼道士赎身庄) ”3 5 。 总之,寺院逐渐的拥有了大量的土地,故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不久,即 有“寺夺民居,三分且一”的情形,又云,“天下州镇僧寺亦然,侵夺民产,广 占民宅”。而且寺院的土地多是地质肥沃膏腴良田。如广弘明集载北齐时, 2 8 全唐文唐文续拾卷十特赐寺庄山林地土四至记( 唐长庆三年( 8 2 3 ) 五月二十三日立) ,北京: 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2 2 8 3 页。 唐文拾遗卷五十 卷七八八李槟请自出俸钱收赎普权寺事奏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8 2 4 1 - 8 2 4 2 页。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 卷一一0 僧寺部曩考四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6 0 9 8 5 页 永充常住之斋粥也。”这都是世豪之家施舍的例子。从南北朝到唐初的历史 阶段内,世俗地主对寺僧的捐献,一般不受法律限制。武后统治后期,捐献 土地入寺之风很劲,因此给社会土地问题带来了严重的弊端,引起了当朝统 治者的重视与警觉,如睿宗曾下诏禁止说:“依令式以外及官人百姓将庄田宅 布施者,在京并令司农即收,# i - 十1 t 给贫下课户”。他想对那些不经批准而擅 自旆舍的田产,采取没收充公或分给贫下课户的办法来抑制太多的施舍活动。 而玄宗于“先天二年( 7 1 3 ) 五月十四日敕:王公以下,不得救奏请将庄宅置 寺观”的禁令。”从几代皇帝下诏限制可以看出,这种现象是愈演愈烈,以致 不得不屡次下诏加以禁绝,可见这种施舍已影响到国家政权的经济利益,而 统治者也对其备加关注了。 小民的施舍多半发生在开元天宝之后,而在唐前期民间施地则多见于江 南佛寺。如地方志记载贞观年间,吉州阳城石泉寺得“里人龙孟常捐田”,良 山院得“张学瑜捐田”,赣州兴国县妙明寺得“邑人萧刚施田”等。广州 庄严寺,得高人“多回净施”,“镪藏巨亿,更入僧田”。大约由于江南地主 的经济势力,在隋末战争中并未受到多少冲击,所以,民间施地多集中于江 南。 3 、均田制下僧尼的受田 唐前期的土地制度是给予八十亩的口分田、二十亩的永业田的均田制。 这制度中有僧道授田的规定。即大唐六典卷三户部条云:“凡道士给田三 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之。”这种制度在中国也仅唐代有之,授田的动 机则是以宗教与国家财政为出发点,因僧尼拥有大量土地,故以法律来加以 限制,使他们只能抱有定额的田产。授田的意义在于把寺观纳入均田制度的 控制下,这也是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度下,政府对佛教寺院经济发展加快控制 的表现。 4 、寺院自身的发展 由于均田制度僧尼受田的限制,所以在唐前期,口分田、永业田的买卖 7 0 全唐文) 卷九二0 疏山自云禅院记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9 5 9 2 - - 9 5 9 3 页。 ”全唐文) 卷十九睿宗戒励风俗敢)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2 2 3 页。 托唐会要 卷五十杂记)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5 年版,第8 7 8 页 ”吉安府志 卷九建置志寺观永丰县) 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3 5 6 、3 6 5 页。 7 4 赣州府志 卷十六建置志寺观兴国县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3 3 7 页 全唐文) 卷- - k 四王勃广州宝庄严寺舍利塔碑)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1 8 7 2 页。 除特别场合以外是所严禁的。”故寺院在此时公然买卖土地并没有大行其道。 但此时的寺院经济本身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有能力来进行自身的发展与扩 张。而唐前期则表现为寺院土地的兼并。所谓土地兼并,包括种种,即有质 押的兼并,对于寺院或个人封户的兼并,个人所有土地的兼并,以计免税等 为目的的小农自行被兼并等,其中最多的例子是由不动产质押的兼并。册府 元龟卷四九五,天宝十一载十一诏云:“如闻,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此 置庄田,恣行吞并或该籍书,或云典贴,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 户,使其佃食,既夺居人之业,实生浮惰之端,远近皆然,因循亦久。”这是 指贵族富豪兼并土地,而寺院和这些贵族富豪则有着同样的情形,如资治 通鉴卷二0 五则天武后天册元年( 6 9 5 ) 下云:“所在公私田宅,多为僧有” 1 7 :全唐文卷一九睿宗诏云:“寺观广占田地及水碾础,侵损百姓”,旧 唐书卷一一八王缙传云:“凡京畿之丰田美利,多归于寺观,吏不能制” ”等。 唐前期寺院获得土地的四种来源中,决定寺院大土地发展趋势的是皇室 的赏赐和世俗地主的施舍。普通民众的旌舍是小量的。而均田制下的僧尼受 田实际上是一种限田行为,均不足以影响寺院经济的发展趋势。而寺院自身 的发展,即寺院对土地的购置和兼并等,在唐前期也是所见不多。寺院买卖 土地的现象普遍发生在唐中叶以后,那是社会土地制度发展变化的反映,也 是寺院经济发展变化的反映。 ( 二) 寺属人口的获得 前面已提过,寺属人1 :3 的获得通常由度僧和依附民两种情况。到唐代以 后,随着寺院经济的发展,寺属人口也即寺院依附人群有了变化。 唐初有个比较长时期的安定,对度僧权操持极严。当时度人为僧为道, 有公度私度两种,皆须纳钱领牒。公度之钱归于国家,私度之钱归于地方官 吏或地方寺院所有。因此当时度人为僧为道,其目的多在于增加公私收入, 而并不限定受度者出家,此亦为辛替否指出,他对中宗说:“臣以为出家者, 7 6 店律疏议卷一= 户婚律 “卖口分田”条,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 2 4 2 页。 开资治通鉴) 卷二0 五,北京:中华书局,1 9 5 6 年版,第6 4 9 8 页。 7 8 全唐文 卷一九申劝礼俗敕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3 4 1 7 页。 ”| 日唐书 卷一一八王缙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2 2 3 页 舍尘俗,离朋党,无私爱。今殖货营生,非舍尘俗,拔亲树知,非离朋党, 畜妻养奴,非无私爱,是致人以毁道,非广道以求人。”玄宗时,亦禁道士 僧尼虚挂名籍,侍养私门,托以为词,互相掩匿“。敬宗时,徐州节度使王智 兴于泗州置坛度人,意在规避王徭,影庇资产,为李德裕所论奏”。中宗久视 元年( 7 0 0 ) 则天武后建造大佛,宰相狄仁杰的上疏中云:“逃丁避罪,并集 法门,无知之僧,凡有几万。”由于受度者不必出家,为了影庇资产,亦可 以田地诡寄于寺观,因此而扩大了寺观庄园,亦为很自然的结果。 除了寺院度僧之外,寺院还有大致分为良口和贱1 2 两个等级的附属人口, 各种佣工、匠人泛称为“施力供给”“,是各列官籍的良口;各种依附人户, 是名附专籍的贱口。包括庄客在内的贱口依附人户,唐律称之为“寺部曲” “。如吐鲁番出土的乾封至永淳间( 6 6 6 6 8 2 ) 文书唐西州某县事目,有一 条记载称:“ 县 所管寺观 部 曲 ,并十八中男,速点勘”,官府征发从 役的寺观部曲,就是寺观依附户。在唐代有关典籍记载中,贱口依附人口的 名称,除“净人”之外,又有“家人”、“寺家人”。代僧种田的是“净人”,“家 人”、“寺家人”一般只执寺内劳务。唐代世俗佃客仍可以施受为佛寺农奴。 唐高宗将“净人百房”与“田园百顷”同赐西明寺,一户净人合耕地一顷, 同民间一丁受地数额相同,表明这些净人仍然是附着在这块庄田上的佃客, 后成为附属于寺院的寺属人口了。 ( 三) 寺属财产的进一步充实 由前节论述可知,在唐以前,由于信徒大量施舍钱物于寺院,所以寺院 逐渐拥有自己的财物,并日渐丰厚,而这也是南北朝时期寺院经济发展的一 个表现形式。到唐前期,寺院经济日臻繁荣的同时,其占有的财富也日渐增 多,并产生了自运营体系,使原有的寺属财产不断得到增殖,在南北朝时期, 寺院的手工加工和高利贷是其重要手段,至唐前期,则更是发达。 如唐前期,佛寺用碾硝经营粮食加工牟利,以北方居多。许多京畿佛寺 帅1 日唐书 卷一0 一辛替否传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3 1 5 7 - 3 1 5 8 页 “u 唐文) 卷二十八玄宗禁僧道掩匿诏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3 2 3 页。 蛇旧唐书卷十七上敬宗文宗上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5 1 3 页。 叮唐会要 卷四九像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5 年版第8 5 7 页。 量处轻重仪本,道宜撰,大正藏第四十五册,诸宗部二,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 9 8 3 年影印本,第 8 4 5 页。 ”唐律疏议卷六名例六长孙无忌等撰,刘俊文点校,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1 1 4 页。 髓( a t 鲁番出土文书第七册唐西州某县事目,。北京z 文物出版社1 9 8 6 年版。第3 4 5 页。 广占河渠碾硝。武则天女太平公主倚势“与僧寺争碾铠”,“百司皆希其旨意”, 雍州司户李元襁刚正不阿,将太平所占碾碹“断还僧寺”。开元初,王公寺 观在三辅诸渠竟立碾碹,仅白渠上就有7 0 余所。 寺院借贷以生活借贷为主。唐初邺城戒德寺以积粟放贷:“贞观中,沼州 宋尚礼者,博学有神明,好为谲诡诗赋。罢县还,贫无食。好乞贫至邺戒德 寺贷粟,数与不还;又从重贷,不与之。”武则天时,天台国清寺直岁智瑕, 用本寺财物放债,“将小布十端贷始丰县丞李意及”。东都太平寺将“寺中 钱及油、面”,贷给洛阳仓吏”。左拾遗辛替否曾惊呼:“是十分天下之财,而 佛有七八。”高利贷亦成为佛寺敛财的重要手段。 唐前期的“无尽藏”,是佛寺聚敛财富的又一重要形式。如太平广记 记载:“武德中( 6 1 8 6 2 6 ) ,有沙门信义习禅,以三阶为业。于化度寺置无尽 藏。贞观之后,舍施钱帛金玉,积聚不可胜计。常使此僧监当,分为三分: 一分供养天下伽蓝增修之各,一分以旆天下饥馁悲田之苦,一分以充供养无 碍。仕女礼忏阗咽,施舍争次不得。更有连车载钱帛,舍而弃去,不知姓名。” ”可见,“无尽藏”创立之初用于“三宝”和“福田”。武后、中宗时期,三阶 寺院以无尽藏名义,“多肆奸欺”,聚敛财物,一再引起朝廷关注。武则天曾 命高僧法藏,先后检校福先寺与化度寺的无尽藏。“唐玄宗下诏揭露两寺:“每 年正月四日,天下士女施钱,名为护法,称济贫弱,多肆奸欺,事非真正”, 命将“化度寺无尽藏财物、田宅、六畜,并宜散施京城观寺”,化度寺无尽 藏虽被毁禁,各地佛寺的无尽藏和无尽财仍然存在,唐后期还有所发展。 四、唐中后期:寺院经济发展至鼎盛 唐玄宗开元天宝时期,不仅是唐朝,也是整个中国封建时代的重要转折。 0 7 旧唐书卷九十八李元j i 6 传)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3 0 3 7 页。 珏唐会要,卷八十九碾铠,北京:中华书局,1 9 5 5 年版,第1 6 2 2 页。 粕历代高僧传续高僧传卷二十五释明解传,上海:上海书店,1 9 8 9 年版,第6 6 5 页。 释门自镜录 卷下悭损僧物 条,怀信撰,大正藏第五十一册,史传部三,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 1 9 8 3 年影印本,第8 2 0 页。 9 1 宋高僧传 卷五礼宗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第7 3 6 页。 啦| 日唐书) 卷一0 一辛替否传 ,北京: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第3 1 5 8 页。 竹太平广记) 卷四九三裴玄智传,北京:中华书局,1 9 6 1 年版,第4 0 4 7 页。 金石萃编,卷七十一大唐净域寺故大德法藏禅师塔铭,石刻史料新编) 第二册台北:新文丰出 版公司1 9 7 7 年印行,第1 2 0 6 页 鲇册府元龟 卷一五九帝王部革弊唐玄宗开元九年九月丁亥诏,北京:中华书局1 9 6 0 年版,第 1 9 2 4 页 均田制度在实行近三百年后终告废弛,土地兼并合法化,地主制经济进入“恣 人相吞,无复畔限”的自由生长时期,封建国家控制和干预土地占有状况的 能力大为削弱,这样的社会背景,为寺院地主的成长发育提供了新的契机。 ( 一) 寺院土地进一步充实: 这时期寺院地主的扩大,仍以信众捐施为重要途径,但施主的主体己由 皇族和世族地主,变为地方官员和寒门地主。朝廷或皇室赐田已十分罕见。 巨额施田几乎都来自大官僚和民间大地主。尤其是江南地区,官僚地主与民 间地主发展较快,名臣大族的巨额施地也多。唐代宗时,吴兴张氏后人张宗 达出家为僧,为苏州法华道场“置所庄二”,唐德宗时,宰相陆贽为衢州祥 符禅寺“捐助田千余亩以饭僧”。唐穆宗时,浙西观察使李德裕施俸,为润 州上元县开善寺“置膏腴之田,以供香火之用”。唐玄宗时,宰相裴休为灵 佑的大沩山密印寺,“置田三千七百亩”,唐懿宗时,岭南节度使韦宙“以 俸钱买菜园”,施给广州清远县广庆寺。以上诸例,是朝廷重臣买田捐施的 著名事件。 更多的施田来自民间,施主有衣冠大户等,也有贫苦农民。天宝时,遇 源人熊嗣兴“施山田地”给吉州卢陵县智林院”1 。贞元时,“皆擢尽是高第” 的杨凭兄弟三人,为长沙安国寺施建法华院,“加之以田产,因之以臧获”。 光启二年( 8 8 6 ) ,寄居弋阳的吴将刘汾创南山寺,佃山田八百亩舍于寺”。天 佑四年( 9 0 7 ) ,抚州崇仁县民邓进兄弟“豪富特达”,施“缗数百万”买地创 建普安禅院,随“舍附郭田三千把入常住”。这几例施主是土著富豪。以上 熊嗣兴、刘汾、杨凭兄弟、邓进兄弟,都是先自建寺,再施田庄于寺。这是 唐末五代盛行的一种功德方式。世俗大地主借此既可置寺做自家功德院,又 可将世俗田庄隐化为寺庄以避税。后唐时,赵州大户窦行军“舍果园一所” 全唐文卷九一八苏州支硎山报恩寺大和尚碑,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9 5 6 7 页。 9 7 衙州府志) 卷二十六寺观考,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1 6 3 9 页。 蜘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一一四上元县开善寺修志公和尚堂石柱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 第6 1 0 2 9 页。 钾长沙府志卷三十五方外志台北:成文出版杜,1 9 7 5 年版,第9 8 2 页。 瑚广州府志卷八十九古迹略 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5 2 5 页。 ”1 吉安府志) 卷九建置志,台北;成文出版社,1 9 7 5 年版,第3 5 4 页。 m 文苑英华) 卷八一七于蝠潭州法华院记 ,北京:中华书局,1 9 6 6 年版。第4 3 1 6 页。 埘全唐文,卷七九三刘汾大赦庵记,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8 3 1 5 页。 全唐文) 卷八七二任光唐临州府崇仁县地藏普安禅院碑铭,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9 1 2 4 页。 建真际禅院,“亦云窦家园“;后晋时,越州上虞民孙时,为家山请得“福 祈禅院”之额,再将山田施入,”也是用同样的方式。这种做法把经济动机掺 入宗教动机,世俗地主成了伪装的寺院地主,扩大了寺院地主的经济势力, 而伪寺院地主亦是寺院经济肌体上的寄附者。 下层农民被迫或主动施地入寺,施额不大,却相当普遍。大历年间 ( 7 6 6 7 7 9 ) ,简州阳安县民丁周七奴,有口分地在“弊崖侧峻”,“不堪佃食”, 施给无等道场充常住田”7 。蚕食农民的小额耕地,既是地方小寺地产的主要来 源,对寺院大地产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洛阳昭成寺的河阴县僧朗 谷庄就是一例。 如荆三林的 所表现的晚唐寺院经济情况, 就对昭成寺庄的形成过程有一个详细的分析。“洛阳昭成寺原是唐中宗韦皇后 置建的安东寺,后为睿宗昭成皇后追福改名。由于玄肃代德四帝都是昭成皇 后子孙,在八世纪初至九世纪初的百年之间,此寺备受尊崇,僧朗谷庄是昭 成寺的产业之一。广德二年( 7 6 4 ) 时,该庄仅有土地3 0 亩,贞元二十一年 ( 8 0 5 ,即永贞元年) 发展到1 7 9 1 5 亩,四十年间增加了6 0 倍,其中施地 3 6 起8 1 1 5 亩,买地3 4 起9 8 0 亩。而有的买地甚至带有强制性。如智用的 生缘地一顷二十五亩,就是乘别人在“建中元年为官事不辩,遂于昭成寺果 园庄,作钱一百贯文。”而另一位乡民因负债,2 2 亩地被迫卖给庄,在四十余 年中,僧朗谷及其附近地区,原属七十余户的1 8 0 亩谷内地、河曲地、山原 地、诸田及荒地,被昭成寺庄所兼并,而这则是中晚唐寺院大地产形成过程 的真实记录。由此可知,在中晚唐时期,寺院的自身发展即自身对土地的兼 并、购买已成为寺院大地产形成的重要来源。 在唐朝前期,由于中央政府的控制及均田制的限制,寺院经济尽管发展 己臻繁荣,但其自身发展却受诸多约束。至中晚唐时期,随着诸多约束因素 的消失,寺院地主也加入世俗地主兼并土地的大军,积极地兼并土地,于世 俗地主一同构成中晚唐时期的土地兼并之风。如肃宗时,扬州六合县灵居寺 ”5 全唐文 卷九九七阙名找周真际禅师行状) ,北京:中华书局,1 9 8 3 年版,第1 0 3 3 1 页。 唐文拾遗) 卷四十七张孝友福析禅院碑) ,台北:文海出版社有限公司1 9 8 0 年印行第6 3 6 页。 1 0 7 金石苑) 卷二唐施山田记附宋嘉泰二年施山田记) ,石刻史料新编) 第九册,台北:新文丰出版 公司1 9 7 7 年印行第6 3 0 5 页。 啪 所表现得晚唐寺院经济情况,荆三林。学术研究1 9 8 0 年第3 期。第 9 i 9 6 页 “崇常住业,置鸡笼肥地庄,山原连延,亘数十顷”。此寺以后一度废毁,“庄 墅典卖”。元和八年( 8 1 3 ) ,该寺僧“收复常住旧典赁田三千余顷”,寺庄恢 复旧观。”至德二载至大历三年( 7 5 7 7 6 8 ) ,杭州天竺寺“置田亩,岁收万斛” “o 。而这不仅在传世文献中屡有记载,而且在出土文献中也得到了印证。如敦 煌写本中有关的帐目记载显示,唐末五代的敦煌佛寺也盛行买田。如: 麦四石九斗,粟五石一斗,张留德买地价用。“1 丑达都头地价,粟三十石。“2 麦二十石,粟二十石,买罗家地价用。“3 以上的佛寺斛斗支出,都是向世俗官民买地用的。可见,到中晚唐时期, 不论中原地区,还是在边陲地区,寺院经济的自身发展即通过土地兼并运动 来扩大自己的经济势力,都成为其发展的重要手段。而寺院地主象昭成寺那 样以买进方式和受施方式兼并民田的事实还很多。如前面所述肃宗代宗时期, 扬州灵居寺有贤禅师,用善财置庄两所,做为灵居寺的常住田产。代宗、德 宗时期,杭州天竺寺僧道标,为该寺“置田产,岁收万斛”,充作常住田产。 唐文宗太和年间( 8 2 7 - 8 3 5 ) ,天台山国清寺“置寺庄田十二顷”,扩大了本寺 田产。上述几家寺院地主买田的数量都很大,显示了他们雄厚的经济实力。 唐中叶以后,由于朝廷官府对山林土地的控制削弱,寺院垦荒殖田的活 动得以大规模地展开,为寺院地主的成长开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