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doc.doc_第1页
2008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doc.doc_第2页
2008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doc.doc_第3页
2008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doc.doc_第4页
2008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doc.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高考语文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2008年4月24日核按钮诗歌鉴赏题集释板块一鉴赏诗歌形象1、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注释】:渭川:即渭水。源于甘肃鸟鼠山,经陕西,流入黄河。墟落:村庄。穷巷:深巷。荆扉:柴门。雉雊(zhgu):野鸡鸣叫。秀:麦子吐华曰“秀”。式微:诗经篇名,其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之句,表归隐之意。【作者简介】:王维(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译文】:斜阳照在村墟篱落,放牧的牛羊回到了深深的小巷。村中一位老叟。拄着拐杖倚靠在柴门前。等候放牧晚归的牧童。吐穗华发的麦地里,传来野鸡的阵阵呜叫声。桑树上桑叶稀疏,蚕儿就要吐丝。从田里归来的农夫扛着锄头,相见时打着招呼絮语依依。此情此景。怎能不羡慕隐居的安详,吟咏着式微的诗章,意欲归隐又不能如愿,心绪不免紊乱惆怅。【写作背景】:这是王维晚年所写的田园诗。诗描写的是初夏傍晚农村一些常见景色:夕阳西下、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这些初夏景色极其寻常,作者随手写去,然而诗意盎然。体现出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王维把农村表现得这样平静闲适、悠闲可爱,是他当时心境的反映,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夕阳西下、夜幕将临之际,诗人面对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油然而生羡慕之情。诗的核心是一个“归”字。诗人一开头,首先描写夕阳斜照村落的景象,渲染暮色苍茫的浓烈气氛,作为总背景,统摄全篇。接着,诗人一笔就落到“归”字上,描绘了牛羊徐徐归村的情景,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诗经里的几句诗:“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人痴情地目送牛羊归村,直至没入深巷。就在这时,诗人看到了更为动人的情景:柴门外,一位慈祥的老人拄着拐杖,正迎候着放牧归来的小孩。这种朴素的散发着泥土芬芳的深情,感染了诗人,似乎也分享到了牧童归家的乐趣。顿时间,他感到这田野上的一切生命,在这黄昏时节,似乎都在思归。不是吗?麦地里的野鸡叫得多动情啊,那是在呼唤自己的配偶呢;桑林里的桑叶已所剩无几,蚕儿开始吐丝作茧,营就自己的安乐窝,找到自己的归宿了。田野上,农夫们三三两两,扛着锄头下地归来,在田间小道上偶然相遇,亲切絮语,简直有点乐而忘归呢。诗人目睹这一切,联想到自己的处境和身世,十分感慨。自开元二十五年(737)宰相张九龄被排挤出朝廷之后,王维深感政治上失去依傍,进退两难。在这种心绪下他来到原野,看到人皆有所归,唯独自己尚旁徨中路,怎能不既羡慕又惆怅?所以诗人感慨系之地说:“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其实,农夫们并不闲逸。但诗人觉得和自己担惊受怕的官场生活相比,农夫们安然得多,自在得多,故有闲逸之感。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诗中反复咏叹:“式微,式微,胡不归?”诗人借以抒发自己急欲归隐田园的心情,不仅在意境上与首句“斜阳照墟落”相照映,而且在内容上也落在“归”字上,使写景与抒情契合无间,浑然一体,画龙点睛式地揭示了主题。读完这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前面写了那么多的“归”,实际上都是反衬,以人皆有所归,反衬自己独无所归;以人皆归得及时、亲切、惬意,反衬自己归隐太迟以及自己混迹官场的孤单、苦闷。这最后一句是全诗的重心和灵魂。如果以为诗人的本意就在于完成那幅田家晚归图,这就失之于肤浅了。全诗不事雕绘,纯用白描,自然清新,诗意盎然。2、画鹰杜甫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这是一首题画诗,句句是鹰,句句是画(杜诗解)。与房兵曹胡马约作于同时。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自己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画上题诗,是我国绘画艺术特有的一种民族风格。古代文人画家,为了阐发画意,寄托感慨,往往于作品完成以后,在画面上题诗,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为画题诗自唐代始,但当时只是以诗赞画,真正把诗题在画上,是宋代以后的事。不过,唐代诗人的题画诗,对后世画上题诗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杜甫的题画诗数量之多与影响之大,终唐之世未有出其右者。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开元末年,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此时诗人正当年少,富于理想,也过着“快意”的生活,充满着青春活力,富有积极进取之心。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他那嫉恶如仇的激情和凌云的壮志。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何谓倒插法?试看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曰:“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是谓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曰:“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画鹘行的起笔曰:“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曰:“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的(sng耸)身”就是“竦身”。“侧目”,句见汉书。李广传:“侧目而视,号曰苍鹰。”又见孙楚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再见傅玄猿猴赋:“扬眉蹙额,若愁若嗔。”杜甫这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象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真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绦镟(totaoxuan滔眩)”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镟”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轩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画鹰悬挂之地。这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象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此两联中,“思”与“似”、“摘”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摘”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词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大意是说: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自己的感慨曰:“为君除狡兔,会见翻鞲上。”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浦起龙读杜心解评曰:“起作惊疑问答之势。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结则竟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可见此诗,不唯章法谨严,而且形象生动,寓意深远,不愧为题画诗的杰作。3、望秦川回归:在眷恋与厌弃之间【望秦川】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客有归欤叹,凄其霜露浓。【注释】(1)秦川:泛指今秦岭以北平原地带。按此诗中意思指长安一带。(2)炯:遥远。(3)净:明洁。(4)重:重叠。(5)五陵:长安城外汉代的五个皇帝的陵墓。(6)归欤:归去。(7)凄其:寒冷的样子。【译文】我清晨从长安出发,回头东望,离秦川已经很远了,太阳从东峰上冉冉升起。天气晴朗,远处的山水明洁清净,可清清楚楚地看见;长安城蜿蜒曲折,重重叠叠宏伟壮丽。秋风吹起,家家户户的竹林飒飒作响,五陵一带的松林蒙上一层寒冷的色彩。我有归去的感叹,这里霜寒露冷,还是回去吧。李颀(),东川(今四川雅安一带)人,少年时寄居颍阳(今河南许昌附近)。唐代诗人。曾任新乡县尉,因久不升迁,遂归隐故乡东川。李颀诗风豪迈,多有边塞之作。这首诗是诗人将归东川,临离长安时,眺望秦川之作。诗以明净的色调,简洁的笔触,描绘出长安一带山川明净而阔朗的秋天景色。【赏析】李颀是开元、天宝时期一位重要的诗人。唐才子传说他“性疏简,厌薄世务。慕神仙,服饵丹砂,明轻举之道,结好尘喧之外。一时名辈,莫不重之”。他年轻时是个浮躁之徒,四十岁上才中进士,被授了个新乡尉的小官,日子过得紧巴巴,如他自己所说的,“数年作吏家屡空,谁道黑头成老翁。男儿在世无产业,行子出门如转蓬”。几年后他辞官归隐,过起闲逸恬淡的日子。这首诗是他将归东川,临离长安时,眺望秦川而作。诗以简洁的笔触,描绘出长安一带山川明净而阔朗的秋景。前两联写登高望远之所见。首句是“朝望秦川迥”的倒装,扣合题面。“朝”字点明时间。早早起来望远,想必昨夜必无酣眠。“迥”字写视野之开阔,暗伏下句。大地河山广袤,层峦叠嶂,泾渭互衬,尽收眼底。站得高而能看得远,是因为天气晴明。“日出正东峰”,表明这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红日当空,青峰苍翠,新的一天拉开了序幕,这样明媚的秋景似乎给诗人内心片刻的放达与舒坦。颔联紧接着写朝阳映照下山河、城郭的风景。长安都城随山势逶迤绵延,重楼深院,森严罗列,尤为雄伟壮观。第三句呼应首句的“迥”字,展现出一派气势恢宏的景象。着一“净”字,突出秋阳映照下山川的清秀明丽,似乎纤尘不染。置身明净的山水中,烦杂的心也应该要澄澈下来吧!着一“重”字,极写长安城之庄严繁华。前两联所绘之景,色调明媚,情感欢愉,隐约透露出诗人对“城阙”生活的留恋不舍。颈联仍旧写景,而笔锋陡转。此联绘声绘色,是一幅动感的立体画。这两句是“万户竹秋声,五陵松寒色”的倒装。秋风阵阵,万竿翠竹飒飒作响;城郊汉陵周遭,松涛阵阵,翠色苍苍,弥漫着悄怆幽邃、凄神寒骨的冷。着一“寒”字,令人感到秋天的肃杀与严峻。与前四句相比,这两句写景,色调阴郁。先前的那种欢愉、留恋一扫而空,此时翻涌的是浓浓的失意与幽怨。如此判若霄壤的对比,究竟是为什么?尾联上句“客有归欤叹”道出了个中因缘。“归欤”语出论语?公冶长,孔子周游列国,于陈、蔡绝粮时感叹:“归欤,归欤!”东汉末年的王粲登楼赋中有“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句,他借此表达不得志且思乡的心志。一样的,李颀这种叹息,多有“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懊悔和“田园芜兮胡不归”的慨叹。“客”是诗人自指,在外为官,作客他乡,辞官回乡叫“归”。该句表明他辞官归隐的决心。结句写景传情。“凄”是凄然、悲凉的意思,浓重的秋霜使人格外感到凄清萧索,如经了风霜摧折的衰草一样。礼记?祭义中说:“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凄怆之心,非其寒之谓语也。”这一“寒”不仅仅指天气之凉,原野之荒;更是诗人仕宦不得志而心灰意冷的情绪的外化。全诗前后两层构成对比映衬,前者写乐景,营造出萧疏、散淡的意境;与后者的哀景伤情形成对比,又以哀景来渲染、烘托凄苦的心情:情景交融,意蕴悠远。令人玩味的是本诗前后情感的反差。既艳羡城阙,又喟叹“归欤”;由欣而悲,从恋到弃,因弃而多少掺杂些留连,这矛盾而摇摆的心态,恰恰是那个时代很多士子坎坷心路历程的缩影。4、舟中望月朱超(南北朝)大江阔千里,孤舟无四邻。唯余故楼月,远近必随人。入风先绕晕,排雾急移轮。若教长似扇,堪拂艳歌尘。注:1、入风先绕晕:即“月晕而风”的意思。轮:月轮。这两句是说月亮将遇风时,就会先出现晕圈;当被云雾遮掩时,便急速移动,欲破雾而出。2、扇:团扇。古时歌舞有时持扇。这两句是说月若长圆似扇,则可为歌人拂尘。而歌者可能即是诗人所想念的“故楼”中的人物。【说明】这是一首望月怀人的诗。诗人写自己在孤舟上面,只有原来在楼中所见的月亮相随,倍觉亲切。这里通过歌颂“故楼月”,实际有怀念“故楼人”的意思。5、五洲夜发阴铿夜江雾里阔,新月迥中明。溜船惟识火,惊凫但听声。劳者时歌榜,愁人数问更。【作者】字子坚,武成姑臧(今甘肃省武成县)人。博涉史传,五言诗为当代所重。在梁朝曾为湘东王法曹参军。在陈朝曾为始兴王中录事参军。阴铿与何逊并称,传诗不多,风格流丽。【注释】五洲:在令湖北省浠水县西兰溪西大江中。溜船:顺流而下的船。这句是说见灯火而知有行船。声:指凫飞之声。这句是说因闻声而知有惊凫。“惊凫”也可能指船而言。木华海赋“鹬如惊凫之失侣”,就是以惊凫比船行之速。古人画鸟象于船头,有“鷁首”、“青雀”、“白鹄”、“鸭头船”等名。劳者:指榜人,即船夫。【品评】辞真意切清丽隽永阴铿五洲夜发赏析本篇描写江舟夜行的情景。开头两句写高远之景,先是放眼平视。后是仰头而望。三四句写近景。前句写所见:夜雾中闪烁着点点灯火,只有从灯火的移动,才能觉察出船儿在行驶。后句写所闻:江面上不时传来一两声鸟叫,那是行船惊动了夜栖的水鸟,写出了夜江行舟的独特景致。最后两句由写景转为写人。茫茫夜色中,船夫一边摇橹,一边和着吱呀声,唱起悠扬的歌;直到最后才点出“愁人”,“愁人”却仿佛一直伫立船首,他的心绪就像夜雾般茫然,孤零零的新月映着他孤单单的身影。全诗以“夜发”为线索,首尾呼应。掩卷之余,似乎可以看到船儿载着“愁人”,咿咿呀呀地摇向夜雾深处。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写的是乘舟夜行途中的见闻与感受。阴铿是南北朝梁陈时期诗人,据南史?本传载:阴铿自幼聪慧,五岁能诵诗赋,日千言,长大后,博涉经史。他擅长五言诗,为时人所看重,诗名与何逊并称,诗歌风格流丽。五洲在今湖北省浠水县西兰溪江西。首二句写远景。上句写平视之所见:夜色昏暗,宽阔的江面,笼罩着浓浓的雾气。下句写仰观之所得:高远而深蓝的天空,挂着一镰新月,是那样的明亮。一“阔”,一“迥”,描绘出一派寥廓、清空的境界。三、四句写近景。这两句是“识火惟溜船,听声但惊凫”的倒装。上句写视觉之所得。雾气弥漫中隐隐约约闪烁着点点渔火,那是顺流急驶的航船。“溜船”即顺流而下的航船,以“溜”字形容,突出顺水行舟之轻快。下句写听觉之所闻。江渚上、岸汀边,夜栖的水鸟,受了惊扰,发出阵阵骇人的鸣叫。这两句声形并具,生动地再现了江船夜航的情景。一“惟”,一“但”,凸显出夜色的凄清、静寂。五、六句由景而人,抒写乘客的内心感受。劳者,即船夫。船夫在船头一边摇橹,一边和着“唉乃”橹声,唱起粗犷的行船歌。此时的乘客,已是忧愁满腹,如那江上笼罩的迷离的雾气。他伫立船头,仰望那天边斜斜的孤月,耳畔时而是夜鸟惊心动魄的怪叫,时而是船夫悠扬的歌声。他禁不住一次次地询问:“船老大,现在是什么时辰了?”一“时”,一“数”,前呼后应,渲染了旅人的愁思苦绪。那船夫越是一遍接一遍优游自在地歌吟,就使他一次比一次的焦灼不安:也许他急盼回家,也许是想知道离家的里程千般愁绪如那滔滔江水一样无法阻断。这两句前后构成对比,前者是后者的反衬,强化了旅人的伤愁。全诗层次清晰,脉络分明,辞真意切,清丽隽永。诗人以景寄情,以情衬情,将夜行者的愁情真切而生动地表现出来,使人如身临其境。【南北朝诗歌阅读鉴赏笔记之一】读阴铿的五言诗,尤其是他的山水诗,我仿佛看到了李、杜、王维等人的影踪。他的五言山水诗歌在语言的运用、意象的选择、韵律的加工,为唐朝的五律,为李、杜的以山水、风物为主要反映对象的诗歌提供了一个纯粹的摹本。生于一个声色犬马的浮靡时代,却不为绮罗香泽所浸染,而能有清新明丽之美,当真是淤泥塘里的荷花了。阅读使人发现自己的浅薄,鉴赏使人发现自己的寡陋,分析使人发现自己的乏力,写作使人发现语言的无能:这或许是文学阅读、鉴赏、评论存在的一个理由。任何一个时代的诗歌对于后代读者的接受而言,都是一种有着无限潜力的创造。阅读为了追忆,鉴赏为了深入,分析为了创造。凡有才情的诗人,他们都在极力的摆脱同时代的某种成规。而如何突破成规呢?一是从继承中推陈出新,一是基于兼收并蓄的创造。阴铿诗歌的重音律,与齐永明时代的周顒、沈约的四声、永明体的规范有直接的关联。6、【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注释】:皋(go):山边。这里泛指田野和高地。徒倚:徘徊。依:归依犊(d):小牛。怀采薇:用伯夷、叔齐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的典故,表达避世隐身之意。【品评】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点评:王绩野望作品取境开阔,风格清新,属对工整,格律谐和,是唐初最早的五言律诗之一。王尧衢曰:此诗格调最清,宜取以压卷。视此,则律中起承转合了然矣。(古唐诗合解)王绩(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为人放诞纵酒,诗多以酒为题材,表现对现实不满,偶尔也流露出颓放消极思想。有东皋子集。7、马诗(其五)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马诗是通过咏马、赞马或慨叹马的命运,来表现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其表现方法属比体。而此诗在比兴手法运用上却特有意味。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乍看是运用赋法: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象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燕山月似钩”与“晓月当帘挂玉弓”(南园其六)匠心正同,“钩”是一种弯刀,与“玉弓”均属武器,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就含有思战斗之意。作者所处的贞元、元和之际,正是藩镇极为跋扈的时代,而“燕山”暗示的幽州蓟门一带又是藩镇肆虐为时最久、为祸最烈的地带,所以诗意是颇有现实感慨的。思战之意也有针对性。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所以这两句写景实启后两句的抒情,又具兴义。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马诗其一云:“龙背铁连钱,银蹄白踏烟。无人织锦襜,谁为铸金鞭?”“无人织锦襜”二句的慨叹与“何当金络脑”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就是企盼把良马当作良马对待,以效大用。“金络脑”、“锦襜”、“金鞭”统属贵重鞍具,都是象征马受重用。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此诗与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都是写同一种投笔从戎、削平藩镇、为国建功的热切愿望。但南园是直抒胸臆,此诗则属寓言体或比体。直抒胸臆,较为痛快淋漓;而用比体,则觉婉曲耐味。而诗的一、二句中,以雪喻沙,以钩喻月,也是比;从一个富有特征性的景色写起以引出抒情,又是兴。短短二十字中,比中见兴,兴中有比,大大丰富了诗的表现力。从句法上看,后二句一气呵成,以“何当”领起作设问,强烈传出无限企盼意,且有唱叹味;而“踏清秋”三字,声调铿锵,词语搭配新奇,盖“清秋”草黄马肥,正好驰驱,冠以“快走”二字,形象暗示出骏马轻捷矫健的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