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学位论文-外部危机下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doc_第1页
硕士学位论文-外部危机下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doc_第2页
硕士学位论文-外部危机下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doc_第3页
硕士学位论文-外部危机下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doc_第4页
硕士学位论文-外部危机下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成功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向开放性经济的转变,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实现了贸易自由化,过去流行的出口导向和外向型经济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外开放特别是贸易开放已经成为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保持外贸政策稳定和长期平衡发展已经成为中国贸易发展的重要内容。2008年一场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在扰乱国际金融市场后,通过传递作用引起国际贸易市场的动荡。2009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2072.7亿美元,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12016.7亿美元,同2008年相比下降16%,陷入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谷。在世界经济萎靡,外部市场需求下降,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情况下,怎样突破重围,保持中国对外贸易持续发展成为大家研究的重点。围绕这一主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中国对外贸易现状阐述对外贸易发展面临的问题,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分析中国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探讨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状况和危机后的变化趋势。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金融危机引发一系列外部危机的重要战略期,中国要维持并提升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应将当前全方位比较优势体现的短期竞争力与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长期竞争力结合起来,将个别产业发展的局部竞争力与产业升级带来的综合竞争力结合起来,不应局限于企业和产业层面,更应该分析政府行为对国际竞争力的作用,将贸易政策、产业环境纳入到研究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通过企业创新、产业升级和国家调控,协调发挥作用。关键词:外部危机,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贸易竞争优势指数ABSTRACT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has successfully transformed from the closed and semi closed to open economic. After joining the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China has achieved trade liberalization. Export-led and export-oriented economy has undergone fundamental changes. Opening up policy, especaily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become the inherent requirement of market economy system. It is important to maintain stability and long-term balance of foreign trade policy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rade development of China.A centry financial crisis happened in 2008, disrupted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rke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market through transitiveness. In 2009, Chinas foreign trade worth 2.20727 trillion USD, down 13.9%, with exports 1.20167 trillion USD which compared with 2008, down 16%, falling into the trough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Now, facing the economic depression, external market demand declining and trade prtectionism prevailing, how to break the siege and keep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ign trade of China become the focus of this study. Around this main line, we described the facing problems by analyzing the economic situtation changes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and foreign trade situation of China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research, and showed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competitive advatage by using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and trade specilization coeffieient of main export products of China in order to scrach the deveoplment trend of foreign trade after crisis.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 that, the financial crisis has triggered a series of external crises. In this important strategic period, if China wants to maintain and enhanc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foreign trade, we should merge short-term competiveness reflected all-rou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long-term competiveness derived from 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combine individual competitiveness from loc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nd the overall competitiveness from industrial upgrading. Not be limited in enterprise and industry levels,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ffect of government act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put the trade policy and industrial environment into the process of studying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and 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through business innovation, 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national regulation.Han Xin (International Trade)Directed by Liang ShengangKEYWORDS:External crisis, International trade of China,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index, Trade specilization coeffieient 目 录第一章 前言 1第一节 研究背景 1第二节 研究思路 1第三节 研究方法 2第二章 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综述 3第一节 国际竞争力与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 3第二节 国外关于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3一、比较优势理论 4二、竞争优势理论 5第三节 国内关于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6一、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成果 6二、提升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8三、理论评述及本文观点 8第三章 外部危机下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9第一节 世界经济形势 9一、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 9二、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问题 10第二节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11一、对外贸易发展现状11二、原因分析12第四章 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分析15第一节 基于比较优势的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15一、中国主要出口产品的比较优势15二、对外贸易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国别比较16三、综合比较各类产品的比较优势19第二节 基于竞争优势的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21一、中国进出口货物竞争优势的数据分析21二、中国对外贸易竞争优势总体分析23第五章 外部危机下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26第一节 市场多元化战略26一、深化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必然性27二、深化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传统贸易市场,拓展新兴贸易市场28第二节 “科技强贸”战略31一、科技兴贸战略升级的迫切性31二、从“科技兴贸”到“科技强贸”的战略升级32第三节 “走出去”战略35一、继续推进“走出去”战略的必要性35二、继续推进以对外直接投资为核心的 “走出去”战略 36第六章 结论38第一节 本文的结论38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与未来展望38致谢 40参考文献 41V上海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外部危机下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第一章 前言第一节 研究背景改革开放30年,中国成功地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向开放型经济的转变,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实现了贸易自由化,完成了与多边规则接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一方面,国际贸易与投资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另一方面,中国不得不一定程度上承受外部危机的压力和损失。2008年,一场百年难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特别是对外贸易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贸易下降逐步成为外部危机向中国传递的主要渠道。据海关统计,2009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22072.7亿美元,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12016.7亿美元,同2008年相比下降16%,进口10056.6亿美元,下降11.2%,陷入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谷。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国内外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格局调整、整顿振荡的时代。怎样保证对外贸易的持续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否能够达到这一目的。中国现有的贸易优势有哪些,又需要培育哪些新的优势来提升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本文将从这些出发,分析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运用国际竞争力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探索外部危机下提升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节 研究思路新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完成由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转变。影响这一转变的因素很多,既包括中国对外贸易发展中自身的问题,又包括各种国外经贸环境的制约因素。在这种复杂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分析目前国内外贸易环境,及时对新形势作出反应,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是维持对外贸易发展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在金融爆发后,各国经济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冲击,而且通过贸易的传递作用,中国对外贸易在持续三十年的繁荣发展后出现下滑,怎样在外部危机重重的情况下,整合各种优势,提升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本文对其进行了分析。首先,从国内外关于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出发,探讨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理论的发展,以及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构建和提升的理论依据。其次,通过描述金融危机以来主要发达国家、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现状,以及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所要面对的外部危机。再次,在进一步分析危机前后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状况,研究对外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相关理论研究讨论新形势下,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方向以及战略选择。 第三节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理论研究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外部危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遇到的问题。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采用数据分析法,通过分析农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比较优势,解释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强弱,以及危机前后的变化;利用区域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采用对比分析法,通过与主要贸易伙伴国的比较,客观认识国别间的比较优势、劣势以及危机下竞争力的变化趋势。利用竞争优势指数,采用数据分析法,分析中国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揭示国际竞争力强弱;运用理论分析法,从微观层面分析缺乏竞争优势的原因。最后,将理论分析和对策研究相结合,为新形势下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持续发展提供战略性选择和相关具体措施。42第二章 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综述第一节 国际竞争力与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关于国际竞争力的使用,最早出现在军事领域。后来,一些国家、国际经济组织以市场理论为依据,运用现代经济学分析手段,扩充了其内涵。世界经济论坛1986年发表的关于国际竞争力的报告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比其国内外竞争者更有吸引力的价格、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瑞士洛桑管理发展学院1996年年鉴定义国际竞争力为 “一国或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世界经济论坛则从经济增长前景角度来研究国际竞争力,将一国国际竞争力定义为“在人均实际收入方面达到持续高增长的能力就像以不变价来测定人均收入一样”。经合组织指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在自由和公平的市场条件下,能够产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的产品和劳务,而同时又能够维持和扩大本国人民长期的实际收入水平的程度。中国有专家认为,国际竞争力就是在国际间自由贸易条件下(排除了贸易壁垒因素的假设条件下),一国某特定产业的产品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领市场并以此获得利润的能力。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就是一国向众多国家持续、大量出口并且获得大量贸易利益的能力。从这个概念出发,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有两个方面,一是是否有能力向众多国家持续、大量出口,二是是否能够从跟这种出口当中获得大量的贸易利益;从宏观的角度看,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集中体现在各个产业的出口能力、出口产业的层次上。由此可以看出,创造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应该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创造各个出口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最终形成本国综合的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二是将创造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与产业政策结合起来,对于各种朝阳产业、高技术产业、有较大外部效应的产业、有带动作用的产业等进行扶持,使得这些产业在对外贸易中获得国际竞争力 徐复,中国对外贸易,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二节 国外关于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国外学者多将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放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上,并由此衍生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一、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是解释国际贸易原因和贸易利益的传统主导理论,可以从成本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以及要素禀赋角度分析国际竞争力,经历从古典贸易模型到新古典贸易模型的发展,已经成为较为完备的体系。李嘉图的由于劳动这单一要素时间差别体现出的比较优势在赫克歇尔、俄林从投入的生产资源要素比例出发的要素禀赋理论成立后得到了发展,将国际贸易的活动看成广义要素的空间转换。(一) 理论内容比较优势理论是在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指出发生国际贸易是由于各国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即优势较大或不利较小)的产品,并以此安排国际分工从中获益,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这就是著名的“两优取其重,两劣择其轻”的比较优势分工与国际贸易原则 顾卫平,中国对外贸易战略性进展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2月版。但李嘉图的这一理论并没有对各国成本产生差异的原因作出很好的解释。以俄林为代表的新古典贸易理论从均衡分析法出发,指出由于各个国家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各国都生产以本国最富裕要素为原料的产品,由生产要素富裕程度和要素密集程度决定的产品价格差异就构成了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各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最大福利。根据这一理论,发展中国家由于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所以生产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具有相对优势,而发达国家的资本和技术资源丰富,所以生产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具有相对优势。最后导致发展中国家出口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发达国家出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使得各国在国际贸易中获利。(二) 理论评述1.理论贡献。比较优势理论以李嘉图的比较优势为基础,结合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指出在各国的供给条件、生产条件不可改变,资源、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流动,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不变,要素密集度不发生逆转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是产品的差别,这种差别可能表现在以劳动生产率差异为基础的比较成本,也可能表现在以生产要素供给为基础的要素禀赋。2局限性。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要素之间的国际流动,市场的不完全竞争,自然资源的改造和再造等不再满足比较优势理论成立的假设。另一方面,处于分工低阶梯的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初级产品缺乏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产量调高的收益将由于贸易条件恶化而完全丧失,本国实际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与增长前相比有所下降,出现福利恶化的“贫困化增长”。另外,比较优势理论基本上适用于产业与厂商,很难考虑国民经济、经济安全、再循环这类大概念,而当代国际贸易与产业发展的快速融合,政府干预的新贸易保护主义、管理贸易政策更重视运用系列政策,从而冲击、扭曲比较优势理论。二、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与竞争力是联系非常紧密的两个概念。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企业有竞争力,在市场竞争中将表现出它的竞争优势;如果一个国家的某个产业有竞争力,那么这个国家的该产业在国际市场中应该有比较大的市场份额,显示出比较强的竞争优势。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部分新兴产业受到了日本、西欧等国的冲击,如何提高国际竞争力成为当时美国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部门面临的重要议题。在此背景下,迈克尔波特提出了竞争优势理论。(一) 理论内容从解释一国的经济环境、机构与政策在产业竞争优势中所扮演的角色出发,迈克尔波特指出在国家层面上,“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中信出版社,2007年10月版。,一个国家能否发展、强大,就看其能否在国际竞争中体现竞争优势。竞争优势的两种基本形式成本领先和差异,又体现于国家整体、产业与企业三个层面。在对外贸易方面,企业与产业的竞争优势来自于经济规模、技术领先和独特的产品,国家的竞争优势则来源于以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四个关键要素和机会、政府两个辅助要素构成的“钻石模型”中(见图2-2-1)。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同业竞争机 会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产业与支持性产业政 府图2-2-1 钻石模型(二) 理论评述1理论贡献。竞争优势理论强调国家在影响竞争力方面的积极作用,指出国家是企业最基本的竞争优势,因为它能创造并保持企业的竞争条件。国家不但影响企业所做的战略,也是创造并延续生产与技术发展的核心。随着竞争力来源的转变,政府也应该更多的在产业的研发创新、人力资本的教育培训、促进市场需求、通过政策引资、实施补贴或者其他优惠政策等。2局限性。波特的钻石理论模型强调国内企业和市场,是在分析美国、日本、欧盟这样的发达经济体国家贸易发展中建立起来的,如果运用到其他外向型经济或发展中国家,则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随着科技的进步,在现代国际竞争力中,人力资本、知识创新以及企业的战略机制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过去那些凭借资源察赋而获得竞争力,则更需要依靠产业的创新和升级来获取竞争力。相比于比较优势理论,竞争优势理论体现了产业竞争与贸易发展相结合的联系趋势,更适应于规模经济与不完全市场竞争的当代世界经济常态,并体现出政府干预经济、贸易、产业发展的节奏与力度。第三节 国内关于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开始进行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标志性的开始为1991年原国家科委下达的软课题“国际竞争力的研究”,由狄昂照等学者担任研究任务,其研究成果国际竞争力一书为中国在该领取得的最早成果。自此,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经济的持续发展,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研究学者,越来越重视全球化驱使下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一、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成果国内学者多采用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研究中国构建和提升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方法。1995年中国社科院工经所承担了中科院的招标课题“我国工业品国际竞争力的比较研究”,金碚博士为该课题的带头人,根据我国的国情建立了工业品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从图2-2-2中可以看出他是通过结果和原因两个角度分析国际竞争力的大小,解释影响竞争力的直接原因有价格、成本、质量以及销售能力等,间接原因有生产要素条件、国内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产业、市主体结构与行为、政府、机遇等。该模型加入了对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以及工业自身的特点,对以后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范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影响竞争力的间接因素影响竞争力的直接因素国际竞争的结果竞争潜力竞争实力竞争的实现间接因素指标直接因素指标实现指标图2-2-2 工业品竞争力框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张文兵,在波特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总结国内学者鲜有将政府作用在学理上进行规范研究的缺陷,建立了一个分析政府行为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通过贸易政策和产业环境,政府对参与国际竞争产业进行政策影响。张文兵提出的这个析框架,解释了政府这个重要因素在对国际竞争力发生影响的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对于将模型应用于现实分析提供了更为清晰可行的理论框架。胡麦秀则基于波特的“钻石模型”提出了“八要素模型”(见图2-2-3)。该模型是以发展中国家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作为分析起点,强调产业生命周期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竞争力的决定作用,同时把政府支持作为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来考虑。模型中包括了要素条件、企业组织和发展战略、产业的生命周期、相关的支持性产业、市场需求、产业的市场竞争结构、政府支持、机会。这八个要素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用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产业竞争力模型。产业竞争力企业组织和发展战略要素条件相关的支持性产业政府支持市场需求产业的市场竞争结构产业的生命周期机会图2-2-3 八要素模型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历程来看,忽略比较优势,单纯分析竞争优势来研究国际竞争力是不够的。作为一个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的人口大国,中国基于廉价劳动力资源,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遵循比较优势理论构建的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使中国对外贸易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迅猛发展,获得了巨大成功。中国的进出口总额,从1978 年的206.4 亿美元,持续高速增长,截至2007年底,进出口总额超过2万亿美元,跃居世界贸易大国行列。受此推动,国家外汇储备快速增长,截至2009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23992亿美元。因此,研究中国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需要从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两个方面分析。二、提升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国内学者结合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在探讨提升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的问题上分析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关系,主要形成了以下两种观点: 第一种看法认为,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只是形成竞争优势的诸多因素之一,不是实现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应该强调的是竞争优势。廖国民和王永钦认为,一国如果只靠资源禀赋的比较优势,会缺乏国际竞争力,必然缺乏自生能力,不能从专业化分工和国际贸易中获得持久的好处;如果在交易效率和规模经济上存在优势,即便资源禀赋处于劣势,该国仍具有竞争力,可以享受内生比较利益,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向发达国家收敛 廖国民、王永钦,“论比较优势与自生能力的关系”,经济研究,2003年第9期。谢娟认为,单纯地依靠资源禀赋的国际贸易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作为出口导向,会导致“比较利益陷阱”,因为这种劳动力的优势无法增强国际竞争力。第二种看法认为,比较优势是竞争优势的基础,目前应该由比较优势导向变成以竞争优势为导向,但发挥比较优势是重要条件。王佃凯认为,现在国家贸易的目的已不是互通有无、调剂余缺,而在于占领市场,要想获得国际贸易中的利益就必须要将本国产品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但并不否定比较优势的发挥 王佃凯,“比较优势陷阱与中国贸易战略选择”,经济评论,2002年第2期。贾继峰认为,应该将当前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结合起来,将个别产业的发展与整体优势的提升结合起来,着重以政府的力量来建立长期优势,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鲍晓华和王子先等认为,比较优势是由一国资源禀赋和交易条件所决定的静态优势,是竞争优势的条件、基础,只有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才能形成真正的出口竞争力。三、理论评述及本文观点上述理论根据中国对外贸易不同的发展阶段,结合各个时期的不同特点来阐述国际竞争力的构建和提升。在目前金融危机引发一系列外部危机的重要战略期,中国要维持并提升对外贸易国际竞争力,应将当前比较优势体现的短期竞争力与国家竞争优势形成的长期竞争力结合起来,将个别产业发展的局部竞争力与产业升级带来的综合竞争力结合起来,不局限于企业和产业层面,更应该分析政府行为对国际竞争力的作用,将贸易政策、产业环境纳入到研究国际竞争力的过程中,通过企业创新、产业升级和国家调控,协调发挥作用。第三章 外部危机下世界经济形势与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一场次贷危机,在横扫美国华尔街之后,迅速蔓延,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中国虽然不是这场金融危机的直接受害者,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带给其他国家的危机却通过金融、贸易、价格和心理预期等渠道传递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个角落。另一方面,金融危机后各种数据所显示出的发展中新兴国家经济增长势头强盛,世界经济重心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偏移等现象,刺激西方一些国家做出不够理性和不具建设性的举措,使得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带来新的挑战。第一节 世界经济形势一、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金融、消费领域的“去杠杆化”引发产业领域的“去库存化”,总需求的大幅萎缩导致总供给急剧调整,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最终降临。作为市场浮动利率基准的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LIBOR)在国际金融危机后变化巨大,2008年10月美元LIBOR升至4.825%,达到历史最低水平;另一个核心指标隔夜指数掉期(LIBOR-OIS)息差也达到364个基点的历史最高位。为了应对这场危机,各国出台了各种刺激经济的措施,包括了扩张性货币政策和刺激性财政政策。(一)扩张性货币政策全球主要央行联手大幅下调基准利率,美、欧等国货币当局采取了不寻常的大规模量化宽松政策,市场由此获得了充足的流动性和信用注入。美联储当前的资产负债表下可以看到金额庞大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定期资产支持证券和商业票据等,这些在银行系统主导的间接融资渠道不顺畅的情况下,为众多机构提供了资金支持;欧盟各国通过出台上万亿欧元的金融救市计划,为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注入资金和提供债务担保,促进金融机构间资金流通。英格兰银行动用了非传统的“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注入了1750亿英镑资金;欧洲央行加大了对金融机构的注资力度,仅2009年6月份的一年期贷款拍卖就一次性投放资金4420亿欧元,并于7月份宣布陆续投入600以欧元资产担保债权。(二)刺激性财政政策在财政政策上,各国政府不遗余力。2009年度,美国财政赤字达1.42万亿美元,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0%;英国财政赤字达到2251亿英镑(1英镑约合1.65美元),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2%;日本财政赤字规模预计达102万亿日元(1美元约合95日元),占全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0.5%。另外,一些发展中经济体采取降息、减税、扩大财政开支等不同形式的经济刺激政策,在扩大流动性、促进投资和消费以及维持必要的经济增长方面收效显著。针对出口下滑、通货紧缩压力增加等挑战,中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出4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采取减税、降息和帮助中小企业获得信贷等措施;巴西政府及时采取减税、降息、增加消费贷款和提高最低工资等措施;印度政府严格控制金融业,在外汇和外国投资方面也采取管控措施;东盟、拉美和中东等发展中经济体也实施了形式多样的经济刺激计划。二、经济发展出现的新问题经过一年多的整顿恢复,美国和英国经济的下滑速度明显放缓,日本、德国和法国经济已恢复增长,以中国为首的部分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开始加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奥利维耶布兰查德认为,世界经济的复苏“已经开始”。不过,细查之下,仍有许多实质性问题掩藏在“复苏”的表面之下。(一)失业率上升,消费力下降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从2009年第一季度的萎缩6.4%大幅改善到第二季度的萎缩1%,但与2008年同期相比,第二季度仍收缩了3.9%,全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下降2.5%,而且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中最重要的个人消费支出呈下降趋势,消费信贷按年率也出现34年以来最大降幅,有专家支出,美国的家庭储蓄率可能会升值7%9%。促使这种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人们对未来经济形势的悲观预期,一方面是失业率的上升。2009年11月,美国失业率和欧元区失业率双双升至10%,创历史新高,日本失业率一度升至5.7%。“无就业复苏”的出现可能对经济产生新的冲击。(二)通货膨胀推高长期利率为应对金融危机,各国都背负了巨额财政赤字,在无法通过加税扭转财政赤字的情况下,单凭借债支撑,将推高长期利率,增加整个经济运行的成本。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阿瑟拉弗就曾说过:“尽管深度衰退带来的短期阵痛非常剧烈,但两位数的通胀造成的长期后果才是毁灭性的。”伴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上升,有些商品价格创出新高,这为通胀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一些经济情况相对较好的经济体已经开始把政策重点转向预防通胀风险。(三) 实体经济发展迟缓危机后,各国政策倾向救市,恢复金融体系、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行,而忽视了作为复苏重要支撑的实体经济。欧洲央行的数据显示,2009年欧元区金融机构向非金融企业发放贷款总额环比持续萎缩,同比增长放缓1.6%。由于金融机构不肯向实体经济部门房贷,导致欧元区企业仍面临信贷紧缩的危险,这势必威胁到经济复苏,而宏观经济形势的恶化反过来又波及金融业。另外,尽管一些发展中经济体的不俗表现有效缓解了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消极影响,也有不少经济体仍然面临信贷萎缩、贸易下滑和内需不足等问题。第二节 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及原因分析一、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贸易带来灾难性后果,2009年世界贸易额下滑12%,创出1945年以来最大跌幅,并超出世贸组织此前预测的10%的下滑速度。由于中国对外贸易为外需主导型,外部危机对中国对外出口影响最大。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22072.7亿美元,同比下降13.9%,其中出口12016.7亿美元,同2008年相比下降16%,进口10056.6亿美元,同比下降11.2%,陷入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谷。(一)进出口增速持续大幅下滑自2008年下半年开始,随着外部危机的不断蔓延,国际市场严重萎缩,中国进出口增速持续下降,到11月份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进入2009年出口下滑趋势进一步加剧,5月份下滑达到低谷,当月出口比上年下降26.5%,直至12月份才开始止跌回升,出口总值1307.3亿美元,同比增长17.7%。(二)外商直接投资大幅下降在中国对外贸易中,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占大部分比重,2009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12174.37亿美元,同比下降13.69%,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5.16%。其中出口6722.3亿美元,同比下降14.97%,占全国出口总值的55.94%;进口5452.07亿美元,下降12.06%,占同期进口总值的54.22%。而外商直接投资的大幅下降影响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下降。(三)加工贸易明显萎缩2009年,全国加工贸易进出口9093.2亿美元,同比下降13.7%,占同期全国进出口总值的41.2%。其中出口5869.8亿美元,下降13.1%,占同期出口总值的48.8%;进口3223.4亿美元,下降14.8%,占同期进口总值的32.1%。(四)对主要贸易伙伴国进出口急剧萎缩中国主要贸易伙伴国欧盟、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经济体在金融危机后经历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居民消费愿望大幅下降,造成中国出口难度加大,出口量持续下滑。2009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3640.9亿美元,同比下降14.5%;中美双边贸易总值2982.6亿美元,同比下降10.6%;中日双边贸易总值2288.5亿美元,同比下降14.2%。(五)主要出口行业出现大幅下滑中国贸易结构比较落后,劳动密集型行业出口在出口总额中占有相当比重,虽然经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机电设备、高新技术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有所提高,但核心技术、关键设备主要依赖进口。2009年,全国纺织服装出口累计1670.24亿美元,同比下降9.8%,占全国出口总值的13.9%;农产品出口395.9亿美元,同比下降2.3%,占全国出口总值的3.3%;机电产品出口7131.1亿美元,同比下降13.4%,占全国出口总值的59.3%;高新技术产品出口3769.1亿美元,同比下降9.3%,占全国出口总值的31.4%。二、原因分析金融危机爆发后,一方面,各国内需疲软,国际市场萎缩,企业面临争夺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为扶持和保护国内产业,一些国家通过提高关税、增加非关税措施、频繁实施贸易救济措施等,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急剧升温。另外,一些银行坏账随着危机逐渐显现,失业率、本国货币汇率、外贸环境和股市风险等不确定因素,为经济复苏前景增添了变数。中国虽然远离金融危机的核心区,但也给中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特别是对外贸易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贸易下降逐步成为外部危机向中国传递的主要渠道。(一)国际市场萎缩,外需下降我们需要承认,对外贸易与投资是拉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的外部危机通过金融、贸易、价格和心理与其等多种渠道向中国传递。另外,贸易渠道的传递是与其他渠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特别是金融危机刚爆发的时候,由于对危机骤然升温的恐慌导致人们不敢投资、不敢借贷、停止生产、消化库存、减少交易、减少订单等,使对外贸易发生了自由落体式的坠落。(二)反倾销比重有所下降,反补贴、保障措施、特保占比增加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统计,2009年国外对华启动的119起贸易救济案件中,反倾销76起,同比减少4起,反补贴调查13起,同比增加2起,涉华保障措施23起,同比增加9起,特别保障措施7起,同比增加4起。由于反倾销调查发起国范围的扩大,反补贴调查案件的增多,以及涉华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案件的比重上升,中国产品的出口受到严重打击。(三)主要出口产品成为调查重点2009年启动的119起贸易救济案件中76起反倾销调查涉及纺织、轻工、冶金、机械等11个行业。其中,涉及冶金工业的案件位居首位,为14起,占比18.4%;化工次之,为13起,占比各17.1%;位居第三位的是纺织和轻工,均为12起,占比各15.8%。涉及上述4个行业的案件数占比达到67.1%。从涉案产品来看,2009年,国外对华反倾销调查的重点不仅是传统产品,例如鞋类产品、织物,而且部分附加值较高的机电产品和冶金产品开始成为调查重点,例如SDH光传输设备、货物扫描系统、石油管材等。(四)贸易壁垒摩擦影响波及产业和制度领域随着中国出口商品结构的升级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对华贸易保护主义的领域正从货物贸易向汇率问题、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领域扩展,贸易摩擦的争执点也从单个产品向整个产业扩散,最后直抵税收、投资、贸易、产业、土地、国企改革等中央、地方经济政策和制度体系。不仅直接影响了众多涉案企业的生产经营,也间接影响了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五)贸易和技术等壁垒措施对中国出口产品影响较大当前名目繁多的“新贸易壁垒”措施,如安全标准、卫生标准、包装标识、信息技术标准、环境标志、劳工安全标准和福利标准等,已成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特征,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限制和影响更大、更持久。2008年,中国36.1%的出口企业受到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的影响,全年出口贸易直接损失达505.42亿美元,2009年的情况将更严峻。(六)部分进口产品量增价跌,对国内产业造成较大冲击和损害在外部危机的影响下,部分国外企业企图通过低价倾销产品转嫁危机,严重冲击了中国市场。中国产业损害预警系统检测到包括多种化工、机械产品在内的几十种进口产品出现量增价跌情况。这些严重损害了中国化工、钢铁、电子、机械和农产品等行业的利益,企业、行业协会维权和要求保护的诉求不断增加。(七)人民币升值压力自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已经升值近20%,但因主要经济体在危机后深陷复苏乏力,美元贬值,人民币汇率相对稳定以及巨大的贸易顺差,全球范围内的关于人民币升值的呼声越来越高,尤其以美国及东盟和周边国家为甚。虽然中国的贸易模式已发生了重大转变,进口增速急速上升,贸易顺差持续收窄,从2009年10月的2000多亿美元骤降至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