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阶段检测试题(含解析)一、积累应用1. 按要求填空。(1)李白在登金陵凤凰台中比喻奸臣遮拦贤臣、自伤遭逐的两句诗是_,_。(2)“对写法”(以彼写此)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手法,柳永八声甘州中的_,_?就采用此种手法。(3)春秋时,伯牙善鼓琴,钟子期是其知音。钟子期死后,伯牙断弦破琴。黄庭坚登快阁中化用这一典故的一句诗是_。【答案】 (1). 总为浮云能蔽日 (2). 长安不见使人愁 (3). 想佳人妆楼颙望 (4). 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5). 朱弦已为佳人绝【解析】试题分析:此题为情景式默写,跟直接写出上下句不同,它的难度可以说是加大了,它不单要求考生熟悉诗歌,还要求考生理解诗歌。书写时要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如果错了一个字,该句默写即为0分。本题要注意“蔽”、“妆楼”、“颙”等。2. 按要求选择。(1)下列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小明与小李初次见面,小明说:“久违久违。” B小明送小李一幅画,小李说:“我定当惠存。”C小明有篇文章希望编辑给予修改,他对编辑说:“老师,请您斧正。” D小明对小李说:“你如果有困难,我会对你鼎力相助的。”(2)有些学生不懂得爱惜时间,你会选择下列哪一句名言对其进行劝诫?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C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D朝闻道,夕死可也(3)“诗贵含蓄”,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含蓄”这一手法的一项是A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C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D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答案】(1)C (2)B (3)D【解析】试题分析:第一题中的“久违”一般用作久别重逢的客套,是对很久没有见面的人说,表示客气;“惠存”,敬词,意思是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鼎力相助”,敬辞,大力帮助,表示请托或感谢别人时用。第二题“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比喻经过严酷考验,才有别具一格的品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比喻时间就像这奔流的河水一样,不论白天黑夜不停地流逝,该句劝人珍惜时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指每天学到一些过去所不知道的东西,每月都不能忘记已经学会的东西,这句是劝人要好学;“朝闻道,夕死可矣”指早晨明白了道理,哪怕晚上就死去,其中“道”是指儒家的“仁义之道”。第三题,ABC项都是借景抒情,只有D项是直抒胸臆,没有使用“委婉”这一手法。二、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张志忠21世纪是影视剧极盛的时代,视觉艺术以其声光色影和感官直觉,从文学作者和读者群中分流了很大的数量。这表明文化生活的丰富性和个人嗜好的选择性的拓展和多样化,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值得警惕的是文学作品日益影视化的负面影响。不少作家在写小说之初,就是以流行的中外电影电视剧为创作目标的,奔着有朝一日将小说改编为影视剧的目标而去,期冀获得经济上的高额回报,或者是将已经拍摄完成的影视剧本敷衍成小说,让那些影视剧的追捧者再做一番回味。其对文学造成的最大的伤害有二:一是只顾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的营构,而严重忽略文学语言的独创性,只求浅层次、直观性的表情达意,而忘却了对文学语言的自觉追求;二是只注重那些具有视觉和听觉特征、容易将其转化为画面和声音的场景,而 ,这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这句话看似老生常谈,但它蕴含着文学的真谛。影视剧以直观形象的艺术手段见长,它可以诉诸人们的视听感官,在短时间内形成很大的观众群,文学则把语言作为自己唯一的工具,同时在更高的层面上,语言的新颖独特,准确传神,以个人的或者集体的文学创作,丰富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精神表达的能力。因而,文学大师,一定也是语言大师。据专家统计,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共使用了两万个词,在古今作家中居于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托尔斯泰,他拥有_3_万个词汇。道理一目了然,作家的词汇量,就像建筑师的材料库,能够娴熟地选择和运用的词汇越多,越能够变化多姿和准确到位地表述出作家想要传达和抒发的精神世界,也反映出作家对纷纭万状的人性和生活的观察体验的能力。文学文本与影视作品的线性时间和一次性完成的特点不同,它可以打乱时空顺序,突破直观性的生活场景的局限,而在多个层面上展开,为揭示复杂的现实和人性提供足够的空间,读者也可以打乱文本顺序而反复地玩味作品。电影专家在讲述不同文本的差异时,爱引用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那位老渔民与名叫圣地亚哥的孩子的对话,老渔民口口声声说要拿他的鱼网,说到他做了一锅用鱼烧的米饭,然而孩子知道,“他们每天要扯一套这种谎话”。这种同时在真假两个层面上进行的现实的和心灵的活动,尤其是孩子心中暗暗展开的否定性,很难直接用影视语言表现出来。文学的强项在于,除了听觉和视觉等有形的感官,可以诉诸嗅觉、味觉,更可以直指人的心灵,它的大量的“潜台词”,远非影视文本所可比。它对于人的精神世界的高度关注与揭示,远远超越了其他的艺术门类。同时,语言可以表达某些抽象的意念,不受画面和声音的制约。雨果在悲惨世界的开篇中所写,比大海更广阔的是蓝天,比蓝天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这种广阔性,超出了具象的边界,而容纳了大量的玄思妙想和激情涌荡,只有用文学的语言才可以捕捉和勾勒。(有删节)3. 第段“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中的“这”是指_。4. 与第段中“敷衍”一词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A. 搪塞 B. 复制 C. 改编 D. 叙述5. 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段方框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作品越来越粗疏简陋作家对人性和心灵的关注日渐空缺忽略了对人性和生活的更具广阔性的精致描写文学的本体性因此越来越弱化作家的语言贫乏化A. B. C. D. 6. 第段中画线句的作用是_。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不少作家创作小说之初,就把流行的中外电影电视剧为创作目标,把有利于将小说改编为影视剧作为目标。B. 直观形象的艺术手段,可以诉诸人们的视听感官,在短时间内形成很大的观众群,这是电影电视剧的长处。C. 应重视文学语言的独创性,杜绝营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应自觉追求文学语言,杜绝浅层次、直观性的表情达意。D. 影视作品具有线性时间和一次性完成的特点;文学文本则可以打乱时空顺序,在多个层面上展开生活场景,读者可以打乱它的顺序而反复玩味。8. 运用本文的观点,谈谈西洲曲中的影视因素与文学因素。西洲曲(节选)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适合影视画面(请描绘):_适合文学表意(请解说):_【答案】3. 视觉艺术以其声光色影和感官直觉,从文学作者和读者群中分流了很大的数量。 4. D 5. B 6. 用莎士比亚、托尔斯泰作品中使用词语量之高,有力地证明(论证)上文“文学大师一定也是语言大师”的观点。 7. C 8. (1). 适合影视画面(请描绘): 秋天,南塘,莲花,采莲女。莲花高过采莲女。采莲女低头采摘莲子,莲子青青,如同池水。或:在秋天,采莲女到南塘采莲,莲花高过采莲女。采莲女低头采摘莲子,莲子青青,如同池水。 (2). 适合文学表意(请解说):“莲子”“青”语用双关,“莲”即“怜”,“莲子”即“怜子”,意为爱你。“清”即“情”,“青如水”就是我(采莲女)对你的爱情就像水一样纯洁。表达对采莲女的爱慕之情。【解析】试题分析:此文为论述类文本,论述类文本的考查有三个命题特征,一是观点鲜明,通常标题就是中心论点的简单概括,开头第一段可能就提出中心论点,结尾也常回扣中心论点。如本文的标题就是论证的中心“强化文学的语言本体自觉”,后面文章就紧扣这一论点展开论述。二是结构清晰,分论点置于段首或独立成段,分论点之间常有过渡衔接,如文本第二段,开头一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即该段的中心,该段对语言的重要性进行了论证,并列举了两个事实材料。三是命题紧扣文本,选择题的设置,部分设题是原文的相关内容的直接转换,部分选择题则需要适度的迁移,着眼于文本内容的整体理解,着眼于繁杂信息的把握、筛选。解题要通读全文,思考文本的中心(论点),文本是依照怎样的顺序谋篇布局、组织文章,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结构)行文中为论证观点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论证方法)以及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解答选择题,首先要对比原文,弄清概念,把握句意,辨析筛选;其次,要懂得审辨标志性词语,如顺序词、关联词、指代词、范围词,类别词、过渡词。此外还有文中不同地方反复出现的同义或近义的词语。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中代词的指代义,指代词语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指代词语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指代词语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必须从上文中寻找,由近及远地梳理。该词在文本第一段,考生可到第一段中寻找该词指代的相应区间,“21世纪是影视剧极盛的时代,视觉艺术以其声光色影和感官直觉,从文学作者和读者群中分流了很大的数量。这表明文化生活的丰富性和个人嗜好的选择性的拓展和多样化”这句话在代词“这”的前面,考生对这句话简要表述,即为“视觉艺术以其声光色影和感官直觉,从文学作者和读者群中分流了很大的数量”。点睛: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项重要技能,而理解指代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又是文章词语阅读的一种常见的题型。首先,要扣紧上下文语境来分析指代词语的指代义,先近后远逐步梳理,先句内后句群、语段及至全文;再逐层解析,确定指代对象的容量;最后将搜索到的指代对象代入该位置试读,看语意是否畅通,指称是否吻合(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否相称)。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在论述类文章中,主要是指理解指代性的词和短语在文中所指的具体内容;理解非指代性词和短语在文中的特定表达意义,主要是概念的内涵义、概括义。在理解词语含义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特别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词语的使用意义,尤其是临时意义,即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具体意思。此题即要求学生理解动词“敷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意思,“敷衍”本有搪塞之意,但在“或者是将已经拍摄完成的影视剧本敷衍成小说”这句中,把它理解为搪塞是不当的,“改编”一词看似妥当,当文中并未论及“改编”之事,因此,用“叙述”来理解是比较准确的。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语意连贯题,首先,根据空格前面的内容“二是只注重那些具有视觉和听觉特征、容易将其转化为画面和声音的场景”和表转折的连词“而”字可知,第一句应该填入一个与“注重”相对的句子,即第三句“忽略了对人性和生活的更具广阔性的精致描写”,忽略了精致描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使得“作品越来越粗疏简陋”,第四句是一句总括句,因而放在最后,至此即可得出答案为B项。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句段作用的把握,文中画线句子为“据专家统计,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共使用了两万个词,在古今作家中居于第一位,排在第二位的是托尔斯泰,他拥有1.6万个词汇”,这里列举了两个事实材料,说明两位大师级的作家,词汇量丰富,论证了该句的前一句话,即“文学大师,一定也是语言大师”。7.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可见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注意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在原文中的对应表述为“一是只顾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的营构,而严重忽略文学语言的独创性,只求浅层次、直观性的表情达意,而忘却了对文学语言的自觉追求”,选项C在转述时歪曲文意,作者并未在文中表示文学创作要“杜绝营构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8. 试题分析:此题为探究题,它要求考生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依据再来分析西洲曲中的影视因素和文学因素。文本第三、四段分析文学文本可以打乱时空,突破直观性的生活场景的局限,直指人的心灵,蕴含大量的潜台词,而影视剧则受画面和声音的限制,西洲曲中表现生活场景的是在秋天,采莲女到南塘采莲,莲花高过采莲女,采莲女低头采摘莲子,莲子青青,如同池水。而其中影视作品难以表现,适合文学表意的则有“莲子”“青”的双关意,“莲”即“怜”,“莲子”即“怜子”,意为爱你;“清”即“情”,“青如水”就是我(采莲女)对你的爱情就像水一样纯洁,表达对采莲女的爱慕之情。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带雨斜开扁豆花周志坚刚下过一场雨,天一下子凉爽起来,漫步小道,蓦地,我看见一架扁豆花。扁豆栽种在一户人家的院墙边。它们缠缠绕绕地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顺了院墙,爬;顺了院墙边的树,爬;顺了树枝,爬;又爬上半空中的电线上去了。电线连着路南和路北的人家,一条人行甬道的上空,就这样被扁豆们,很是诗意地搭起了一个绿篷子,上有花朵,缀着水珠,晶莹剔透地一小撮一小撮地开着。自始,我开始注释着这架扁豆花。秋渐深,别的花且开且落,扁豆花却且落且开。紫色的小花瓣,像蝶翅,在秋风里起舞翩跹,欢欣鼓舞。花落,结英,扁豆成型。邻居家四岁的小孩,说出的话最为生动,他说那是绿月亮。看着,还真像,是一弯一弯镶了紫色边的绿月亮。我走过时,稍稍一抬手,就会够着路旁的那些绿月亮。邻居家那个小小孩嚷嚷着要摘,我抱起他,他一扬手,摘了一瓣,“我摘到绿月亮了。”他高兴地喊着,真是童心可爱。这里的扁豆,无人采摘,一任它挂着。扁豆的主人大概是把它当风景看的。于扁豆而言,是福了,它可以不受打扰地自由生长,花开花落。想着若把它摘了切成碎片,清炒一下,放点蒜苗红辣椒之类,味道会很鲜美。从前,乡下人家不把它当稀奇,煮饭时,想起扁豆来,跑出屋子,在屋前的草垛旁,或是墙院边,随便捋一把,洗净,搁饭锅里蒸着。饭熟,扁豆也熟了。用大碗装了,放点盐,再拌点蒜泥,那是一碗不错的菜呢!可以吃得津津有味。那时,生活困顿,缺油,难得滴上两滴香油,那味道,只一个字,香。打嘴也不丢。那是儿时的记忆。常听人说,扁豆最贱了,不管栽倒哪里,只要有一方空间,无须怎么打理,都会开花结实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其生命力之强,犹如野草一般。“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于扁豆也是适用的。我想人也是应该这样,不管处于什么环境,都要顽强地生存,做出自己的努力,不求富贵闻达,不怨碌碌无为,走正路,不虚度年华,留下生命的足迹足矣。清代学者查学礼写过扁豆花:“碧水迢迢漾浅沙,几丛修竹野人家。最怜秋满疏篱外,带雨斜开扁豆花。”有人读出凄凉,有人读出寥落,我却读出欢喜。人生至秋,莫悲切,疏篱外,还有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9. 第段画线句巧用修辞格进行写景,表现力强,请加以欣赏。10. 第段中写到秋天里“别的花”,其意图是什么?11. 第段中说“扁豆最贱了”,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12. 赏析第段中关于煮饭时做饭人的“动作描写”表达效果。13. 文章最后一段耐人寻味,请加以赏析。【答案】9. 该句运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写扁豆蔓顺着院墙、院墙边的树、树上的高枝努力向上攀爬的情景,空间位置渐次显示(写景层次分明),赞扬其旺盛的生命力。 10. 写别的花且开且落,反衬扁豆花的且落且开,从而突出扁豆花的耐寒特点。(或:别的花且开且落,与扁豆花的且落且开形成反衬,突出了扁豆花的耐寒特点。) 11. 该词属于贬词褒用,扁豆不择地点,任何一方空间都可成长,似乎没有那些对地点、气温等要求严格的植物高贵,而这恰恰是其可贵之处。看似是贬低扁豆,实则赞美其生命力之强。 12. 用心理动词“想”以及“跑、捋、洗、搁”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做饭人动作麻利(干脆利落),突出了豆角能够解人燃眉之急的实用价值。 13. 该段引用扁豆花诗句,点明自己从中读出了欢喜之情,并告诫人们人生至秋,莫要悲切。引用诗文增强了文采。卒章显志(升华主旨),以扁豆花在斜风细雨中满满地开着的景色为基点(话题),然后直接表明作者对不惧艰难、生命蓬勃的礼赞。呼应题目,结构严谨。【解析】试题分析:此文为散文文体,形散而神不散是它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是指散文选取材料十分广泛,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组织材料、安排结构自由;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中手法的把握,题干明确要求考生对第段画线句巧用修辞格进行写景的赏析,考生先分析出修辞格,再结合画线句具体分析,最后指明使用该修辞的表达效果。该句“顺了爬”这一句式连用三句以上,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顺了”“爬”这两个题目的反复试用,采用了反复的手法,写出了扁豆蔓顺着院墙、院墙边的树、树上的高枝努力向上攀爬的情景,空间位置渐次显示(写景层次分明),赞扬其旺盛的生命力。10.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散文中写次要对象和内容的作用,任何文体中的次要对象都是为了烘托主要对象,可以是正面烘托,也可以说是反面衬托。文中写别的花在深秋里是“且开且落”,而扁豆花则是“且落且开”,此处运用反衬手法,突出表现了扁豆花的耐寒特点。11.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考生对文本中词语含义的理解。此题考查的是有特殊用法的词,“贱”字在此处贬词褒用,解答该词语的含义要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及前后句,该句后面说“不管栽倒哪里,只要有一方空间,无须怎么打理,都会开花结实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写它不择地点,任何一方空间都可成长,看上去比较低贱,而正是因为这样才显示其生命力之强,这正是作者要赞美它的地方。点睛:一般情况下,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同“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考查的词语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情况,一是体现作者观点态度或主旨的词语;二是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三是特殊指代的词语;四是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五是有特殊用法的词,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性活用等。12.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中表情达意非常出色的动词的理解和分析。考生应在相应区间先找出描写做饭人做饭的动词,其中有心理动词“想”以及“跑、捋、洗、搁”等,再分析这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产生的效果,它们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做饭人动作麻利、干脆利落),突出了豆角易得,能够解人燃眉之急的实用价值。13. 试题分析:此题要求考生赏析文章最后一段,结尾段的作用常有升华感情;深化主题;总结上文;卒章显志,点明主题;呼应开头(标题),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结合文本分析该结尾,以古诗文作结,增加了文章的文采;诗人从诗歌中读出了欢喜,并劝慰人们人生至秋,莫要悲切;主题上,卒章显志,表明作者对不惧艰难、生命蓬勃的礼赞;结构上,与标题“带雨斜开扁豆花”呼应,显得十分严谨。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点绛唇 (清)纳兰性德小院新凉,晚来顿觉罗衫薄。不成孤酌,形影空酬酢。萧寺怜君,别绪应萧索。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注】萧寺:佛寺。14. “点绛唇”是_。15. 下列对作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描绘了客观环境,表现出诗人伤怀念远、孤独寂寞的处境。B. “形影空酬酢”一句,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孤寂伤感的情景。C. 下片写曾与朋友在萧寺别离,含蓄地写出好友的孤独寂寞处境。D. 结尾描绘秋天小院,景语之处,句句怀人,显得尤为真挚感人。16. 从结构上看,诗中画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技巧?请简要分析。【答案】14. 词牌名 15. A 16. 以景结情。诗人思念好友却不直说,而是围绕“西风”“夕阳”“槐花”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傍晚小院凄凉寒冷的画面,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借景抒情。西风劲吹,随着晚风,天气转寒,那槐花也承受不起这寒风,萧萧索索,落了一阵,描绘出一幅傍晚小院凄凉寒冷的画面,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解析】14. 试题分析:点绛唇,词牌名,又名“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等。以冯延巳词点绛唇荫绿围红为正体,双调四十一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另有四十一字前后段各五句四仄韵,四十三字前段四句三仄韵,后段五句四仄韵的变体。代表作有苏轼点绛唇红杏飘香等。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情感的理解。上片从自己的感官出发,写怀友心绪,词人以“小院清凉”起笔,言及天气刚刚转冷,后句有“晚来”自然说到那一天至傍晚时,天气变得凉了,而由“清朝博学鸿词考试一般设于秋季”可知,此处说的应该是秋凉。秋凉便觉得有些寒意了。念及此处,便想起了那友人,为下片怀人之言埋下伏笔。而此时词人只能一个人驱寒,“形影空酬酢”一句便把词人自己的伤怀念远、孤独寂寞的心情刻画得惟妙惟肖。A项说“上片描绘了客观环境”不当,“小院新凉,晚来顿觉罗衫薄”是词人因为孤独寂寞而产生的主观感受。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词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的写作技巧的把握。“西风恶,夕阳吹角,一阵槐花落”一句是描绘景物的句子,分析写作技巧时抓住最主要的来分析即可,此句在创设意境上(造境)颇有讲究,借景抒情,诗人思念好友却不直说,而是围绕“西风”“夕阳”“槐花”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傍晚小院凄凉寒冷的画面,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的牵挂。点睛:古典诗词的结构策略,主要涉及构思、造境、布局三个层面,古典诗词艺术构思,重立意发想,抓切入角度,定主导意象。造境即创造意境,造境设计与情景关系至深,一般分为四种,情景互映、景因情设、情随景生、情景浑成。布局于古典诗词结构策略而言,颇为至要,它有三项基本要求,一是语脉贯通,整体完整;二是协调一致,和谐有机。即文本构成各部分、诸要素间相辅相成,相关相连,浑然一体;三是对立统一,曲折有致。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俞楫甫妻传(明)归有光俞允济楫甫妻周孺人,生而令淑明敏。其死,楫甫哭之甚悲。女子死,不以色爱而使丈夫悲之,未有如孺人者也。孺人祖伦,刑部尚书康僖公,父凤鸣,大理寺左侍臣。母顾氏,封宜人。孺人少通孝经小学,歘见奇警。大理公曰:“吾安得生男子,如此女足矣。”有以锦绮来市,心欲之而不敢言。大理公知之,谓顾宜人曰:“婿家贫,女须荆钗布裙,无用此也。”孺人惭,后常却炫丽不御。初,楫甫父璋与大理公同进士,卒官平事,官不遂。而周氏父子官显,门户赫奕,而楫甫近衰落。孺人恬然,不知为尚书家女。姑病,日侍汤药,丧之近衰。楫甫有两兄,同居三十年,娣姒间绝无嫌间。楫甫从父官岭南,触瘴雾亡,独遗一女子还。孺人养育齑嫁。寻死,复为治葬具。治家,储蓄米盐,宾客张具,必尽其能。见里媪慰姁,未尝以色加。时县胥以税粮为奸利,巧设方,故以疑误人,谓之改兑。楫甫亦惑而从之。孺人曰:“此虽获少赢,后必悔。”未几事败。楫甫甚不乐。孺人曰:“事岂可复悔耶?第偿之而已。”大理既殁,家大有疑事,顾宜人辄就问其女。盖推其明识也。卒年四十三。 赞曰:“余闻楫甫称其妇如此。问其姻戚,良然。女子贤异于丈夫,而行顾不外闻,人以是辄不信。余尝再失妇,有楫甫之悲,而不能以告人。其悲也,独自知之而已。昔雍门子吟,而孟尝于邑,事固有相感者。悲夫!悲夫!”【注】歘(x):迅速,快速。慰姁:宽厚和悦。17. 归有光是明朝著名散文家,高中阶段我们学过他的散文是_。18. 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有以锦绮来市 市:_ (2)姑病,日侍汤药 姑:_(3)娣姒间绝无嫌间 间:_ (4)第偿之而已 第:_19.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不以色爱而使丈夫悲之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B. 大理公知之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C. 而周氏父子官显 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与不遇之变D. 盖推其明识也 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20. 把第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女子贤异于丈夫,而行顾不外闻,人以是辄不信。余尝再失妇,有楫甫之悲,而不能以告人。21. 第段中“无用此也”中的“此”指代是_22. 依据第段相关事迹,概括周孺子的主要形象特点,完成表格。 相关事迹 周孺子的形象特点孺人恬然,不知为尚书家女(1) 姑病,日侍汤药(2) 嫁娶、安葬侄女(3) 评价“改兑”措施(4)【答案】17. 项脊轩志 18. (1). 市:卖 (2). 姑:婆母 (3). 间:隔阂/矛盾 (4). 第:只不过/只是/却 19. C 20. 女子的贤德不同于男人们,(她们)言行(美)却(或只是)不为外界所见闻,人们因此就不会相信(其贤德)。我曾两次失去妻子,有楫甫一样的悲痛,却不能把这种隐痛告知他人。 21. 锦绮/锦绮的布料(或衣服) 22. (1)随遇而安/安与贫困;(2)孝敬婆婆/孝敬公婆;(3)赈济族人/关爱家人;(4)远见卓识/真知灼见【解析】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常识的识记,高中阶段学过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归有光,字熙甫,又字开甫,别号震川,又号项脊生,世称“震川先生”,明代官员、散文家,著名古文家。他崇尚唐宋古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被称为“今之欧阳修”,后人称赞其散文为“明文第一”。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又与胡友信齐名,世称“归、胡”。著有震川先生集、三吴水利录等。他的项脊轩志是一篇回忆性记事散文,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全文语言自然本色,不事雕饰,不用奇字险句,力求朴而有致,淡而有味,营造出一种清疏淡雅的感觉。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根据上下文语境可知,有人拿着锦缎来市场上售卖,其中的“市”活用为动词,意为“卖”;旧时妻称夫的母亲为“姑”,夫称妻的母亲为“姑”,夫之父母合称姑翁、姑舅,妻之父母合称舅媪、舅姑、外舅姑;根据“楫甫有两兄,同居三十年”和“娣姒”可知,周孺人与妯娌相处和睦,没有嫌隙,“间”是隔阂、矛盾的意思;运用课文迁移法,可知“第”意为只是,高中课本中林觉民的与妻书中“第以今日事势观之”这句话中的“第”,就是这个意思。点睛:考生要推断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解题技巧很有必要。常用的方法有字形(汉字字形)推断法,如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语言结构推断法(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语法分析推断法(利用语法结构),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语境分析法(利用上下文语境),“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成语印证法(利用成语),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如“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不速之客,速,招致)。课文迁移法,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解答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代入检验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法宝越多,你获得成功的系数就越大。19.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要掌握好常见的十八个文言实词的虚词和用法,A项第一个“以”是介词,因为的意思,第二个“以”是表目的的连词,译为“来”;B项的第一个“之”作代词,意为“这件事”,第二个“之”是助词,意为“的”;C项“而”均为表转折的连词;D项第一个“其”为代词,代周孺人,第二个“其”是代词,代古人。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的关键词和句式有状语后置,“女子的贤德与男人们不同”;被动句,“言行美不被外界所知”;“再失妇”中“再”,两次;省略句“以告人”为“以(之)告人”,把这种隐痛告诉别人。21.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中代词的指代义,指代词语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指代词语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必须从上文中寻找,由近及远地梳理。该句大理公对顾宜人说,周孺人丈夫家贫穷,女儿应该穿粗布衣服,用不着穿这样的衣服,这样的衣服即前面周孺人想买的“锦绮”。22. 试题分析:该题为信息筛选、概括归纳题,题干给出了相关事迹,考生只要根据事迹来分析周孺人的形象特点即可,楫甫家几近衰损败落,孺人依然恬然,不知为尚书家女,表现了他的安与贫穷;姑病,日侍汤药,表明周孺人的孝顺;嫁娶、安葬侄女,体现了她的赈济族人、关爱家人;评价“改兑措施”,表现了周孺人的远见卓识、真知灼见。【参考译文】俞允济楫甫的妻子周孺人,平生德行善美,聪明机智。死后,楫甫痛哭悲伤至极。一个女人死去,不是因其容貌痛失而让丈夫悲伤的,没有哪个像周孺人这样的。周孺人的祖父周伦,官至南京刑部尚书,谥号康僖公。父亲周凤鸣,官至大理寺左侍臣。母亲顾氏,被封为“宜人”。周孺人年少时便通晓儒家经典孝经,蒙学读物小学,忽见机敏出众,出语惊人。大理公说:“我哪里需要生儿子,有这样一个女儿足够了。”市场上那些有花纹或图案的丝织品,她心里想买却又不敢说出来。大理公知道了这件事后,对周孺人说:“女婿家境贫困,你应该荆钗布裙,不要用锦绮之类了。”周孺人听后心怀惭愧,此后就不穿盛服艳装了。当初,楫甫的父亲俞璋与大理公一同考中进士,死在评事的官任上,仕途不顺。然而,周家父子的官位腾达,门户显赫美盛,可楫甫几近衰损败落。周孺人安然闲适,竟像不知道自己是尚书家之女。婆母患病,她每日侍奉汤药,精神委靡,几近衰老。楫甫有兄弟俩,一同居住三十年,妯娌之间绝无猜嫌隔阂。楫甫的叔父在岭南为官,因接触山林间能致病的瘴气而亡,他的一个女儿被送回家,周孺人把她抚养长大,并送陪嫁物品将侄女嫁出。不久死去,又为她准备丧葬物具。治家时,注意储备积蓄米盐,为宾客准备的帷帐膳具,必让它们各尽其能。遇见邻里老妇,出语体贴平和,未尝翻脸发怒。当时,县中办事的小吏拿税粮之事为奸获利,巧设方案,故意以疑惑误人,称之为改兑。楫甫也糊里糊涂地依从他们。周孺人说:“这样做即使能获小利,但事后一定悔之不及。”不久,事情就败露了。楫甫很不高兴。周孺人说:“凡事岂能再去后悔呢?只不过补偿它罢了。”大理公去世后,家里凡有大事疑难之事时,顾宜人动辄就询问她的女儿周孺人,这大概能够推知周孺人的见识高明了。去世时,仅四十三岁。赞叹说:我曾听到俞楫甫称说他的妻子是这样的。问他的姻亲,确实如此。女子的贤德与男子汉不同,言行却不为外界所见闻,人们因此就不会相信。我曾经两次失去妻子,有楫甫一样的悲痛,而不能把这种隐痛告知他人。那种悲痛啊,唯独自己知道而已。从前雍门子一微吟,孟尝君就呜咽悲戚,世事本来就有相互感应的现象。悲痛啊!悲痛啊!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思云记(明)文征明长洲顾君可求,自号思云。一日言于余曰:“福(即顾可求)甫乳而母氏见背,成童而先君继亡,茕茕孑立,仅以有成。而罔极之思,莫克云报。思云之称,庸以寄吾之悲云耳。先生其为我记之。”余惟狄梁公奉使过太行,顾瞻白云,悬情亲舍,慨然兴思。惟其至情迫切,足以感人,千载之下,育其言若新。而所为致人之感之者,亦惟其人也。人品有不同,事绪有不一,以顾君而附于梁公,殆非其拟;而君裹足里门,周旋于一室之间,无数百里之役,亦岂太行之比?然于中有不大相远者。父子之亲,慈爱之懿,梁公之所有,顾君未尝无也。是故山则出云,人则有亲,夫人皆得而拟之,岂梁公所得私 ?然而梁公弛情于暂违,而君寄怀于永弃,君视梁公,殆有甚焉。且君之父惟善号友云,君视云如亲,所为思之深而感之切,殆犹羹墙之在望,又奚梁公之拟为哉?古人谓五十知慕为大孝,君年垂七十而孺慕不已,其孝为何如!君读书善医,而执德厉行,忠信弗违,盖能充其孝者也。 (有删节)【注】顾君可求:顾福,字可求,作者友人。罔极之思:指人子对于父母的无穷哀思。庸:用。“余惟”四句:狄梁公即狄仁杰,字怀英,并州(今山西太原)人,唐代名相。大唐新语载:“(阎本立)特荐(狄仁杰)为并州法曹,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任于并州,登太行,南望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近此云下。悲泣,伫立久之,候云移乃行。”惟善:顾惟善,号友云。羹墙:“见羹见墙”,追念前辈或仰慕圣贤。后汉书李固传“昔尧殂之后,舜仰慕三年,坐则见尧于墙,食者睹尧于羹。” 孺慕:孺,小孩。慕:倾慕。原意是小孩哭悼追思死去的父母,后来就用来指对父母的孝敬。这里指幼童爱慕父母之情。23. 概括第段的意思。24. 第段方框中应填写的虚词是A. 矣 B. 耳 C. 哉 D. 乎25. 对第段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狄仁杰登太行山望白云孤飞而思亲。B. 睹物而产生思念父母之情人皆有之。C. 顾君裹足里门远不及狄公远离父母。D. 人们对白云产生思亲共鸣源自顾君。26. 作者认为顾可求的思亲比狄仁杰更深切,请概括其原因。(用自己的话回答)27. 第段写得一波三折,曲折有致,对此请加以分析。【答案】23. 顾可求自号“思云”缘于表达对已故父母的悲思,及请我为之作记。 24. C 25. D 26. 顾君与父母是永别;顾君的父亲的号为友云,君视云如看到父亲,思念深切;顾君年近七十仍然如小孩一样对父亲思慕不已;医德高尚,讲行忠信,也可看作“孝”。 27. 第段从狄仁杰的望白云孤飞而思亲写起;然后,欲擒故纵(先抑后扬),先说顾不能与狄相比拟,再转到内心思亲的情景并没有太大区别;接下来层层剖析,得出顾君的思亲远比狄仁杰更为深切。【参考译文】思云记文征明长洲人顾可求先生,自号思云。一天对我说:“我刚断奶母亲就去世了,十五岁父亲接着去世,孤独一生,只有小小的成就。而父母之思,不能报答。因此思云的称呼,用来寄托我的悲哀啊,请先生为我作记吧。”我想梁公奉命路过太行山,看到白云,想到父母,慨然心动。他的真切情怀,让人感动,千年以来,听他的话像刚说过的。而之所以让人感动的原因,也是想到他的为人。人品不同,事情的条理不一,把顾先生和梁公放在一起,大概不能这么比;顾先生在乡间生活,在一室之内进退,没有几百里地的劳役,又怎能和去太行相比?不过其中也有相差不远的地方。父子之间的亲情,母亲的美好德行,梁公有的,您却不曾有。因此云从山里出,人有至亲,人人都可以用来相比,难道是梁公自己私有的吗?不过,梁公神往于暂时的离别,而您确实因为父母离世有所寄托,您和梁公比较,大概还是您更甚吧。况且您的父亲顾惟善先生的号就是友云,您看待云和亲人一样,大概就是因为思念的深,感怀真切,大概像舜见到尧的幻像一样,又怎能只是梁公自己可比的吗?古人认为五十岁知道思慕父母就是大孝了,您将近七十岁了还思慕父母不已,这种孝又怎么来说呢!您读书擅长医术,遵守道德规范,严格执行,忠诚信义没有违背,大概扩充这种孝吧。【解析】2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第一段中心意思的概括,概括中心一般遵循“对象+事件”,第一段的对象为顾可求,事件有两个,一是他自号思云,是他为寄托自己不能报答父亲的悲戚,二是请作者为他作记。2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句末文言虚词的把握,原文的句子为“夫人皆得而拟之,岂梁公所得私 ?”这是一个反问句子,意思是“人人都可以用来相比,难道是梁公自己私有的吗?”选项中的虚词“矣”是表示感叹的语气助词;“耳”是表示限制的助词,译为而已、罢了;“哉”是文言语气助词,表疑问或反诘,相当于“吗”,“呢”;“乎”是表示疑问的文言助词,可译为“吗”。由此,可知答案为C,选“哉”。2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D项无中生有,原文说到“是故山则出云,人则有亲,夫人皆得而拟之”,意思是因此云从山里出,人有至亲,人人都可以用来相比,可见,人们对白云产生思亲共鸣并非源自顾君,而是人之常情。2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概括中心意思,考生锁定区间,逐条加以概括,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表述。题干要求考生把作者认为顾可求的思亲比狄仁杰更深切的原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考生到文本第二段中寻找答案,作者在“是故山则出云,人则有亲,夫人皆得而拟之,岂梁公所得私哉?”这一反问之后,开始阐述原因,首先是“梁公弛情于暂违,而君寄怀于永弃,君视梁公,殆有甚焉”,即顾君与父母是永别;第二“且君之父惟善号友云,君视云如亲,所为思之深而感之切,殆犹羹墙之在望,又奚梁公之拟为哉?”即顾君的父亲的号为友云,君视云如看到父亲,思念深切;第三“古人谓五十知慕为大孝,君年垂七十而孺慕不已,其孝为何如!”即顾君年近七十仍然如小孩一样对父亲思慕不已;第四“君读书善医,而执德厉行,忠信弗违,盖能充其孝者也”,即医德高尚,讲行忠信,也可看作“孝”。2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结构的把握,所谓“一波三折”,原指写字笔法的曲折多变,现在比喻文章的结构起伏曲折,也比喻事情进行中以外的变化很多。分析文章是否一波三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文章是否写出意外之事;二是文本是否写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三是文本是否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四是文本是否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等等。第段从狄仁杰的望白云孤飞而思亲写起;然后,欲擒故纵(先抑后扬),先说顾不能与狄相比拟,再转到内心思亲的情景并没有太大区别;接下来层层剖析,得出顾君的思亲远比狄仁杰更为深切。【参考译文】思云记文征明长洲人顾可求先生,自号思云。一天对我说:“我刚断奶母亲就去世了,十五岁父亲接着去世,孤独一生,只有小小的成就。而父母之思,不能报答。因此思云的称呼,用来寄托我的悲哀啊,请先生为我作记吧。”我想梁公奉命路过太行山,看到白云,想到父母,慨然心动。他的真切情怀,让人感动,千年以来,听他的话像刚说过的。而之所以让人感动的原因,也是想到他的为人。人品不同,事情的条理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