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4.风筝-教案.doc_第1页
七上4.风筝-教案.doc_第2页
七上4.风筝-教案.doc_第3页
七上4.风筝-教案.doc_第4页
七上4.风筝-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风筝课堂教学建议【教材分析】 本文通过对风筝事件的叙述和严肃的自我解剖,批判了那些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子弟的父兄,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由景入题,即由北京的冬天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第二部分(311段),叙述“风筝事件”的经过。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3、4段),“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 第二层(5、6段),“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懊悔。 第三层(711段),“我”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第三部分(12、13段),由景衬情,即由故乡的春天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用记叙文的六要素简要概括作者回忆的少年往事。 3、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教学重点】 弄清课文围绕“风筝”写了哪两件事,其中第一件事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教学难点】 怎样从不同角度理解课文。【教学建议】 1、这是学生升入中学第一次读鲁迅的作品。教师在课前要简明扼要地介绍鲁迅的生平,并结合鲁迅童年生活讲述与课文有关的内容,自然导入对课文的学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可借助“思考与练习”第二题,帮助学生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 3、这篇课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因此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在课堂上,可采用合作与探究的方式,进行小组研讨,各抒己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作者是如何刻画弟弟的形象的。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语句。 3、理解作品的批判意义。【教学重点】 1、作者通过外貌(包括神情)、动作刻画弟弟形象的人物描写方法。 2、课文首尾段的写作用意。【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批判意义:由作者自我的反省引发出的对教育的反思【教学建议】 1、诚如课文所言,“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对课文细加体会,使其不仅在认识上受益,而且提高其对品味文学语言的兴趣。 2、可采用比较教学法,用本文与鲁迅的另一篇文章我的兄弟进行比较。 3、这篇文章有一定的难度,在理解其批判意义时,不必要求学生一下子理解透彻,避免学生对鲁迅的作品产生畏难情绪。上传时间:2011-3-7 14:42:07初中语文教材部上传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 (一)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课文结构、内容。 (二)继续巩固有关记叙要素的知识,培养叙事的能力。 (三)掌握本文人物描写的语言和方法。 (四)了解本文丰富的意蕴及主旨。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教师可适当介绍语文七年级(下)鲁迅自传有关内容,帮助学生了解鲁迅生平及创作情况。 2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3用简练的语言复述文中叙述的两件事,并填好“思考与练习二”的表格。 (二)活动流程 1学生交流有关鲁迅生平事迹及创作的情况。(用多媒体打出有关内容) 鲁迅简介及本文背景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本文写于1925年1月24日,选自散文诗集野草。野草,共收作品23篇,此集是鲁迅在广州编成的,并于26日深夜写了题辞(散文诗)。 1932年,鲁迅在自选集自序中说:“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风筝一文所写的就是作家对现实的“感触”封建教育思想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摧残触目惊心。 2给加点字正音: 蜈蚣()伶仃()憔悴() 点缀()诀()别嫌()恶瑟()缩 苦心孤诣()虐()杀堕()下去宽恕() 3解释下列词语(可用多媒体打出): 丫叉 伶仃 憔悴 点缀 诀别 嫌恶 缠绕 笑柄 惊惶 瑟缩 虐杀 瘦得不堪 恍然大悟 苦心孤诣 4学生或教师朗读课文。 5讨论:全文12节,可以分为几部分? 本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由北京的冬天景象引出对故乡春天的描写。 第二部分(310段),叙述故乡“风筝事件”的经过。 第三部分(11、12段),由故乡的春天再回到北京现实的冬天,照应开头。 6全文主体部分又写了哪些事? 学生讨论。 明确: 这一部分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3、4段),“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 第二层(5、6段),“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懊悔。 第三层(710段),“我”想补过而不得的经过。 7第四节写“我”粗暴干涉弟弟做风筝之事,请学生按照记叙要素复述,其余学生填表。 时间有一天 地点堆积杂物的小屋 人物“我”和弟弟 起因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我恍然大悟 经过我发现弟弟在专心致志地制作风筝,粗暴地拆毁了弟弟精心制作的风筝。 结果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8弟弟是个怎样的小孩,作者用了哪些语言和方法描写他的? 读第3节讨论。 明确:“多病”、“瘦得不堪”,形象地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多病的小兄弟的外貌体态;“张着小嘴”“呆看着”“出神”,以一连串的动词传神地显现小兄弟凝精会神、仰头长时间看放风筝的神态;或“惊呼”、或“跳跃”的动作描写,更是形象逼真地写出小兄弟喜欢风筝到了极点即便自己不能放,也如痴如醉的动作。本段文字综合运用肖像、神态、动作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一个天真、活泼、瘦弱的小兄弟形象。 9质疑讨论,选定下一课讨论话题,使内容引向深处: 找出描写我粗暴拆毁弟弟风筝的动作的词语,想想这些动作描写有何作用。 二十多年后,作者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首尾写对北京现实的感受,有什么用意? (三)活动延伸 1书面作业:抄写解释课上所学字词。 2研读课文,搜集资料,准备讨论话题。 3写一段话,描写某一情境中,某同学特有的外貌、神情、动作,字数不少于250字。 板书设计 人物描写词语描写方法 弟弟多病 瘦得不堪外貌 瘦弱 天真张着小嘴 活泼呆看着 出神神情 惊呼 跳跃动作 第二课时 (一)讨论活动:讨论上节课选定的话题 话题:找出描写我粗暴折毁弟弟风筝的动作的词语,想想这些动作描写有何作用。 学生讨论。 明确:写“我”用了“折断”“掷”“踏”这些动词。 描绘了我对弟弟的不理解之后,所产生的粗暴行为,这种行为描写得越具体越真切越鲜明,就越表现了当时我的傲然和不在意,也就越增加了后面醒悟后的沉重感,越能体现作者勇于解剖自己,正视自己错误和不足的崇高精神。 话题:二十多年后,作者的思想发生了哪些变化?产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回答。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点拨总结。 明确:第五节中的“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即明白了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 我撕毁风筝又是对儿童“精神的虐杀”。严肃反省反思自己,明白了自己思想上的不足,揭示了自己行为的本质。 制风筝与撕风筝,代表着两个方面。制风筝是童心、是天性、是人生、是童趣;撕风筝则与之相反,是伤害、是摧残、是毁灭、是冷酷。概言之,撕风筝这种事情和现象并非偶然、并非随意,它是我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结果。追根溯源,是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对人,尤其是对儿童无情压制和迫害的结果。正是深刻地认识到了事实的本质,所以,作者感情上不仅极其自责、悔恨,心情沉重,而且是极其沉痛和悲哀。与前面的傲然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感情上的跌宕,有力地增加了悲哀的分量。 这里充分表现了作者严于解剖自己,知错就改,勇于自责反省的精神品质。 话题:首尾写对北京现实的感受,有什么用意? 先读首尾段找出描写作者感受的语句。 明确:开头写“北京的冬季”,“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 结尾写“我的心沉重着”,“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四面正给我非常地寒威和冷气”。 让学生讨论这样写的用意。(这是难点,让学生说几句,教师可以主讲) 教师归纳总结:由上节课背景介绍,我们可以知道,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那时北京还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时代社会一概未能有所变化,封建的伦理道德、封建的礼教依然束缚和毒害着人们,作者深深知道自己的悲哀来自何方,这就是:个人的悲哀缘于时代的悲哀。所以,他才有了这样巨大的悲哀,才有了深深的厌恶现实之情,他才对故乡的久经逝去了的春天,对故乡春天里的风筝无比地向往和憧憬。其实,这正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追求。以景衬情,这也正是首尾写景写感受的用意所在。所以说,本文的意蕴和主旨是非常丰富的。 总结归纳文章丰富的意蕴和主旨。本文通过对“我”撕毁弟弟风筝和“我”欲要补过而不能的经过叙述,批判了一些人深受封建教育思想影响、无端压制童心的粗暴行为,抒发了因四周的寒威和冷气而形成的无可把握的悲哀,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对春天的热烈向往和憧憬。 (二)活动延伸 1抄写字词。 2课文第5段里谈到“游戏是儿童正常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结合课文和自己乃至现实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并准备在下一课上口头交流发言。(时间不超过3分钟) 要求:观点集中明确,理由和事实充分,语言表达要有条理,要连贯,还要注意表情和语气,使发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3课外背诵一两首鲁迅的诗歌。 板书设计 现象:撕风筝 本质:封建礼教的迫害(个人的悲哀缘于时代的悲哀)。 情感:沉重、悲哀、厌恶 向往、憧憬、追求(首尾以景衬情)风筝教学设计辽宁省沈阳市第七中学陈新颖一、设计说明 鲁迅的风筝意蕴丰富,含义深刻,对刚入初一的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这篇文章被编排在本单元的最末,便于学生在了解记叙文的一般知识和分析方法之后,整体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写作思路,通过理解文中的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来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文章的深刻含义和现实意义。教学本文,可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采用情境激趣法,同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就生发出的问题展开自由研讨。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儿童热爱玩具、喜欢游戏的天性,认识成人对这种天性的妨害和摧残。 2.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情境激趣 1.导入之一:由“风筝”引入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同时提供一系列风筝图片,说说诗中表达的感情以及自己放风筝的经历和感受。 2.导入之二:播放介绍鲁迅生平的视频,特别是有关百草园的资料,了解作者眼中的“乐土”,初步感知游戏对儿童身心发展的重要性。 (二)整体感知,把握感情 1.学生略读课文,圈点勾画出描写细致、含义深刻或者难以理解的语句。 2.在大屏幕上展示下面一段文字,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在北京的天空中看到风筝,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发现弟弟竟瞒着我偷做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我非常(愤怒),折断了风筝;中年之后,我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感到(不幸或懊悔);我希望得到小兄弟的宽恕,他却全然忘却,我的心越发地(沉重),并感到了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 (三)精读段落,合作探究 1.分层次朗读311段(男女生分开读或小组分读),快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我”少年时虐杀了弟弟的风筝梦“我”中年时读了儿童教育的书籍后感到无限懊悔“我”想补过而不得。 2.合作探究,围绕下列问题,小组展开讨论: “我”和小兄弟对待风筝的态度有哪些不同? 找出文中细致描写小兄弟的语句,从中可以看出小兄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找出描写“我”的动作的词语,揣摩用词的准确性,并对“我”的形象进行评价。 看到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对“我”而言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谈谈自己对儿童做游戏的看法。 “我”想补过,但小兄弟“全然忘却”了我的过错,你怎样看待小兄弟的这种态度? 为什么小兄弟忘却了,“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