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1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2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3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4页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淇县一中2017-2018高一上期历史期中考试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I卷 选择题(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意在揭示( )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2三字经中说:“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反映了周朝政治文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出现这一现象的政治原因主要是( )A周朝吸取商亡教训 B周朝实行宗法分封制C周王善于管理国家 D西周人民安居乐业3“汉朝早期,统治者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间走一条中间路线。”这里的“中间路线”是指 ( )A中朝制度 B 刺史制度 C 郡国并行制度 D行省制度 4作为一位有作为的帝王,汉武帝在政治体制上形成了两个官僚系统:一个由大将军、尚书等组成的中朝(又称内朝或内廷),是决策机关;一个以丞相为首的外朝,是政务机关。这一局面的形成( ) A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B促使了官僚政治的基本形成 C限制了权臣对皇权的威胁 D避免了帝王暴政局面的出现5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C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D便于约束权力的滥用6明太祖实录记载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作法的根本目的是( )A不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C各部权限分明、效率提高 D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7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趋势看,最终是走向了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又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历史时期是( )A秦汉 B隋唐 C魏晋南北朝 D明清8“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科举制度“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9185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伦敦的海德公园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剪彩,充分展示了英国强大的工业实力,同时也昭示了英国对市场的需求,基于这种需求,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在战后签订的条约中最能体现这一需求的是()A勒索大量赔款 B协定关税 C开放通商口岸 D割占香港岛10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突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当地居民,平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英军)的战事,好像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材料主要说明( )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B普通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C英军笼络了广东下层民众 D清政府已完全失去人民支持11 与鸦片战争开放的通商口岸相比,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被迫开放的口岸具有的特点( ) 数量增多 开始深入中国内地 由东部延伸到西部 从东南沿海扩展至整个沿海地区A B C D12朱维铮在重读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A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1319世纪末,一位外国军事考察员沿长江考察中国海域情况,他最远可以到达哪里 ( )A汉口 B九江 C重庆 D宜昌14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卖国条约,其危害有 ( ) 帝国主义向中国输出资本,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大举外债,使列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的内地 出现严重的民族危机A BCD15曾以清光绪帝名义发布的罪己诏称:“今兹议约,不侵吾主权,不割吾领土,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文中的“议约”是指()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6如果请你担任历史纪实片1911年的北京东交民巷的导演,在反映当时的北京东交民巷时,不应该出现的画面是()A各国使馆林立 B某国使馆举办舞会 C居住着大量北京居民 D驻扎有外国军队17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A 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 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天津条约和戊戌变法 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18有学者说,因为辛亥革命,中国人的脑袋与双膝不再为磕头而准备着,而是为思考问题、为走路而准备着。这里强调的是辛亥革命( ) A提供了可以大胆尝试的民主政治舞台 B促进了民主精神以及平等意识的觉醒C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D奠定了中国实行民主宪政的制度框架19辛亥革命是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失败的。之所以说辛亥革命失败了,最主要的依据是()A资产阶级不敢依靠和发动群众 B资产阶级不愿同帝国主义完全决裂C袁世凯篡夺了革命果实 D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发生质的改变201924年国共两党实现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 )A孙中山提出新三民主义使两党合作具备了政治基础B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两党的共同目标C苏联和共产国际的大力支持D国共两党实现合作有利于壮大革命力量21国民大革命相对于辛亥革命而言,有内在继承性,这主要表现在()A革命任务上B革命的领导阶级上 C革命的结局上 D革命的指导思想上22以下是抗战初期国民党政府的作战方针:“国军一部集中华北持久抗战,特别注意保卫山西之天然堡垒;国军主力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凇沪要地,巩固首都;另以最少兵力守备华南各港口。”对这一作战方针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国民政府武装自卫的决心 B体现了国民政府防御的特点C体现了国民政府执行的是片面抗战路线 D体现了国民政府消极抵抗的态度23有一首诗: “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起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挽国邦。”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处应该填写()A遵义会议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土地革命241946年6月,国共两党全面内战爆发,其时世人议论纷纷。下列世人评论最接近史实本质的是( )A煮豆燃豆萁,相煎何太急 B楚汉相争,成者为王败者寇C“五四”以来,社会势力演化之必然 D玩偶皮影之戏,列强其后也25“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首诗反映的史实是 () 渡江战役 挺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 解放南京A B C D26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中,有三名民主党派,分别是民革的宋庆龄、李济深和民盟的张澜。这说明中央人民政府是 ()A 民主联合政府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府C共产党不居于领导地位的政府D实行多党制的政府27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C国民党的灭亡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81954年,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今后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 继续作为团结全国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国外华侨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人民 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段话的背景是( ) A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B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大的召开 D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29 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新特点是( ) A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B规定国家权力属于人民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30“一国两制”构想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 主要在于它()A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B遵循了实事求是的原则C始终奉行和平共处原则 D贯彻了民族平等的原则第卷 非选择题(4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18分;第32题22分,共计40分。)31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 上面三幅图片分别代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什么重大事件?(3分)(2) 三幅图片所反映的事件分别取得了什么重大成果?(6分)(3) 面对民族危亡,中国各界纷纷掀起救亡图存的浪潮,请列举各阶级的主要活动。(9分)3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有世界“史库”之称的美国时代周刊,在20世纪30、40年代,对中国的报道涉及到政治层面的比较多。它独特的报道风格和对中国局势的关注,受到国人的瞩目。材料一:1936年2月24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 远东四大元首: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材料二:1942年6月1日时代周刊封面人物蒋介石(1) 材料一中,“远东危机”指什么?它对国际社会产生了什么主要影响?(6分)(2) 材料一中,时代周刊认为这四大“元首”都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你同意这个观点吗?(1分)请说明你的理由(6分)(3) 根据所学并结合材料二回答,蒋介石及领导的国民政府在抗战中有什么积极表现?(6分)(4)综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将以上人物列为封面人物的原因。(3分)高一 历史 期中考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第I卷 选择题(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DBCCDDCABB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BCDDCDBDB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ADACBABCCB第卷 非选择题(40分)31 (18分)(1)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运动、五四运动。(3分)(2)成果: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同时也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迫使清政府进行了改革。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五四运动:迫使北洋政府罢免了三个卖国贼职务;没有在凡尔赛和约签字(6分)(3)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清政府进行的局部改革(清末新政、预备立宪等)农民阶级:19世纪中期的太平天国运动;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的辛亥革命运动;先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掀起的新文化运动。无产阶级:1919年,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发挥了重要作用。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领导中国的新民主革命,最终领导中国人民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任写三个,共9分)32.(22分)(1)“远东危机”指的是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回答 进一步侵略东亚地区或满蒙地区,也可酌情给分,2分)影响:造成远东国际格局的变化;损害美英等国家在华利益。(4分)(2)不同意。(1分)理由:溥仪是日本扶植下的傀儡皇帝,苏联忙于欧洲事务和国内建设,无暇东顾,他们都不是解决危机的关键。中国是抵抗日本侵略的主要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