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二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_第1页
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二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_第2页
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二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_第3页
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二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_第4页
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二高一地理月考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一地理试题2012年3月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人口增长模式类型中,“原始型”和“现代型”的相同之处是( )A高出生率B低自然增长率C高死亡率D低出生率2、造成世界人口迅速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力水平的进步B自然环境的改变C出生率的上升D死亡率的下降下图是四种类型国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数据统计图。读图回答36题。3、图示四类国家中,最可能为欧洲国家的是( )A BC D4、四类国家中,经济较落后、医疗卫生条件较差的是( )ABC D5、四类国家中,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的是( )ABCD6、四类国家中,能表示中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ABC D甲市2008年户籍人口出生9.67万人,出生率为0.699;死亡l0.7万人,死亡率为0.773。甲市户籍人口这种自然增长态势已持续14年。结合四个地区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坐标图,完成78题。7、甲市可能是( )A西宁 B延安C上海D广州8、四个地区中,人口增长模式与甲市属于同一类型的地区是 ( )A BC D2010年11月1日0时我国开展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合下表资料完成9题。014岁1564岁65岁及以上第五次人口普查(2000年)22.8970.156.96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16.6074.538.879、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最接近下图中的( )人口自然增长率表明人口增长的程度和趋势。读某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完成10题。10、该国人口数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为( )A1B2C3 D4读我国南部沿海某城市人口增长统计示意图,回答l112题。11、2010年该市流动人口大约是有户籍人口的( )A2倍 B4倍 C6倍 D8倍12、该市三十年来人口迅猛增长的根本原因是( )A气候暖湿,环境优美B海洋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C现代农业的迅速发展D优越政策促进了工业迅速发展读下图,回答1315题。13、行政区界常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如果图中A、B、C是三个不同行政区,其中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a1b1 Bala2Cblb2 Dc1c214、如果图中A、B、C是三个不同的国家,其中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 ( )Aala2 BalblCblb2 Dclc215、如果A、B、C是三个不同国家,a1、b1、c1是农村地区,a2、b2、c2是城市地区。其中能够代表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人口主要迁移方向的是( )Aala2、alblBa1b1、b1b2Cb1b2、c1c2、a1a2Dc1c2、a1c1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16题。16、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由好到差的顺序依次为( )A B C D 17、下列与环境人口数量呈负相关的是( )A资源B科技水平C生产能力D消费水平读木桶效应(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长短不齐,那么这只木桶的盛水量,不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木板)图,回答1820题。18、以某地的四类要素测得各自所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000、10000、6000、4500,则该地的环境人口容量为( )A8000B10000C6000 D450019、如果用a表示本世纪初中国的人口数量,用b表示中国的人口合理容量,用c表示中国的环境承载力,那么a、b、c三者的大小关系是( )AabcBcbaCbac DacYZ,则三个区域内级别相同的某商业职能部门的服务范围可能是( )AX地最大BY地最大CZ地最大 D不确定28、若X、Y、Z三个区域地租水平为XYZ,则高楼林立、经济活动最繁忙的是 ( )AX BY CZ DX和Y读城市服务范围理论图,回答2930题。29、下列关于甲、乙、丙三城市等级高低和服务范围的正确判断是 ( )A城市等级:丙乙甲 B城市等级:甲乙丙C服务范围:丙甲乙 D服务范围:甲丙乙30、图示反映了城市服务范围的嵌套理论,各城市的服务范围在空间上的关系是 ( )A重叠交错,层层嵌套 B界线分明,彼此相离C界线分明偶有交错 D重叠交错,同级嵌套读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回答3132题。31、阶段I所表示的城市化阶段是( )A初期阶段 B中期阶段C逆城市化阶段 D后期阶段32、引起阶段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A城市内部经济的衰退 B乡村和小镇发展超过城市C城市环境状况的不断恶化 D轨道交通的发展国际上形成了两大类型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二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此回答3334题。33、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与日本、新加坡、中国香港之所以采用不同的城市扩容模式,其主要制约因素是( )A城市化水平 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密度 D人口数量34、近年来,我国一些地方在城市发展中,盲目效仿美、加、澳的规划模式,追求宽马路、大广场等低密度、高标准建筑的布局,这种做法产生的后果是( )A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 B失业人数增多C城市中心区萎缩加速 D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低读某国人口变化示意图,回答3536题。35、1982年该国城镇化水平约为( )A10%B20%C30%D40%36、20世纪该国城镇人口比重增长最快的时期是( )A60年代初期B70年代中期C80年代中期D90年代后期37、关于城市商业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商业区只分布在城市中心,呈块状分布B中心商务区是城市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区C商业区是城市内所有商业集中分布的地区,商业区内只有商业活动D便利的交通能吸引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在交通线上都会形成商业区38、关于城市工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为了共同分享集聚效益,城市发展初期便形成了工业区B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由于集聚效益而逐渐形成了工业区C为了争夺市场,工业区不断向城市中心移动D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工厂企业不断向近河流、近铁路和近公路的地方布置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甲、乙两城市三个年份的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图中楼高表示2000年城市商务楼相对高度。读图回答3940题。3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982-2000年,两城市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变化特征相同B1982-2000年,两城市的边缘区人口密度变化特征不同C2000年甲城市的人口规模比乙城市的小D2000年乙城市的服务范围比甲城市的小40、关于2000年两城市功能区分布的推断,最有可能的是( )甲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M处 乙城市的中心商务区位于P处 甲城市的卫星城位于N处 乙城市的卫星城位于Q处ABCD二综合题(共40分)41、阅读下表,完成有关问题。(每空2分,16分)1997年各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国家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韩国1.50.6印度2.91.0尼日利亚4.31.3埃及2.90.8德国0.931.09(1)这些国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_。(2)目前埃及的人口增长模式为_。(3)尼日利亚等国家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_,对该国人口增长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是_,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4)德国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_,对该国人口增长和社会产生的影响是_,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42、根据表中数据和我国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每空2分,14分)2010年M市和N省人口变动自然增长率(%)总增长率(%)M市-0.0155.292N省0.5640.562(1)M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最可能的原因:_。(2)N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_,其人口数量变化最可能的原因:_。(3)M市的人口总量变化趋势为_,影响人口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_。(4)人口迁移城乡结构图表明,目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特点是_。43、读我国某特大城市示意图,回答问题。(每空2分,10分)(1)早期该城市选址的有利条件是_。(2)M、P、Q中_处是高级住宅区。(3)拟在甲、乙两处规划建设高新技术工业城和石油化工城两座卫星城市。石油化工城应建在_处,理由是_。(4)请简述甲、乙两卫星城市建设对该城市发展的意义。_姓名:_考号:_班级:_考场:_高一地理试题 答题卷二综合题(共40分)41、(每空2分,共16分)(1)_ (2)_(3)_; _; _。(4)_; _; _。42、(每空2分,共14分)(1)_ _(2)_ _(3)_ _(4)_43、(每空2分,共10分)(1)_(2) _(3) _ _(4)_ _座号高一地理试题 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10 BADAC CCADD1120 CDABC ADDCD2130 BCBAD DCABA3140 BCCDB DBBDB二综合题(共40分)41、(每空2分,共16分)(1)德国(2)传统型(3)人口增长快,少年儿童比重大人口出生率高,人口自然增长快,出现了经济、教育、就业、环境等一系列问题,甚至陷入恶性循环控制人口增长,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4)人口老龄化严重,人口死亡率回升,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下降劳动力不足,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