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四 第10课 管仲列传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_第1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四 第10课 管仲列传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_第2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四 第10课 管仲列传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_第3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四 第10课 管仲列传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_第4页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 专题四 第10课 管仲列传讲义 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仲列传春秋第一相管仲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名夷吾,字仲,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经鲍叔牙力荐,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被称为“春秋第一相”。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不拘一格降人才春秋时期,社会激烈动荡。周室衰微,诸侯壮大,周王室以血缘宗法维系的系统出现了崩溃趋势。在严酷的争霸过程中,各诸侯国国君为了在乱世中求得生存纷纷招揽贤才,因此,一些在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方面有才能的人,不论其身份地位的贵贱都得以重用。管仲就是这样的幸运者。在鲍叔牙的举荐下,齐桓公抛弃前嫌,任他为齐相,从此他有了用武之地,其政治才能也得以充分展现。在他的辅佐下,齐桓公终于成就了霸业,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本文通过生动形象的笔触、简约的笔墨,记述了管仲与鲍叔牙交往、任政于齐、辅佐齐桓公称霸等故事,表现了管仲达而念旧、富不忘本的高贵品质,以民为本、务本求实的为政理念和施政才能,以及因势利导、羞于转败为胜的政治家风范,展现了一位千古贤相的迷人风采。一、古今异义1鲍叔不以我为不肖古义:不贤,没有才能今义:品行不好2通货积财,富国强兵古义:交换货物今义: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3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古义:困窘,不得志 今义:贫穷4贵轻重,慎权衡古义:耻辱和荣誉的选择 今义:重量的大小5鲍叔不以我为无耻古义:不知羞耻 今义:卑鄙6以区区之齐在海滨古义:小 今义:少或不重要7少时常与鲍叔牙游古义:时,时候;常,常常 今义:常常、经常8故上下能相亲也古义:相,互相;亲,亲近今义:定亲前家长或本人到对方家相看二、一词多义1游2善3将4相5为6既7与三、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齐桓公以霸霸:称霸(2)名词作状语桓公实北征山戎 北:向北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 南:向南2动词活用(1)动词使动用法管仲因而信之 信:使守信用(2)动词为动用法召忽死之 死:为而死3形容词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将顺其美美:美好的事匡救其恶恶:不好的事(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然孔子小之 小:以为小,轻视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羞:以为羞耻:以为耻贵轻重 贵:以为贵(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富国强兵 富:使富强:使强四、文言句式1判断句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者,也”表判断)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也”表判断)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也”表判断)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也”表判断)2省略句不以(之)为言。(省略宾语)齐桓公以(之)霸。(省略宾语)管仲既任政相(于)齐。(省略介词)3倒装句(1)宾语前置句岂管仲之谓乎?(正常语序:岂谓管仲乎)尝与鲍叔贾,分财力多自与。(正常语序:分财力多与自)(2)状语后置句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正常语序: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于天下显也)管仲既用,任政于齐。(正常语序:管仲既用,于齐任政)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正常语序:责包茅不于周室入贡)4被动句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见于”表被动)管仲既用,任政于齐。(“用”含被动意味)管仲囚焉。(“囚”含被动意味)1课文第二段从哪些方面写鲍叔牙对管仲的深知和理解?突出强调了鲍叔牙的什么品格?又体现了管仲什么样的情感?明确:从经商、谋事、出仕、作战、事君等五个方面写鲍叔牙对管仲的深知和理解。从中看出了鲍叔牙的大度和知人。这些内容饱含着对鲍叔牙的感激,洋溢着对真挚友情的礼赞。2管仲治国期间采取了怎样的治国思想?明确:发展经济“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强调发展经济的重要作用,说明管仲充分认识到经济是政治教化的基础整体而言,这段文字体现了他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制约的辩证思想、民本思想和上层统治者应率先遵法的思想法制思想“上服度而六亲固”,重点强调统治者守法是国家团结安定的关键道德教化“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强调思想道德教化对巩固统治的作用民本思想“下令如流水之源,令顺民心”,强调国家法令政策要顺应民心,表现了管仲的民本思想3从这篇传记看,管仲从政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明确:4从管仲列传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对管仲怎样的态度?明确:司马迁详述管仲与鲍叔牙的交游情谊,说明鲍叔牙对管仲的能知能用,以此礼赞朋友相知的深厚情谊,抒发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寂寞感喟。 司马迁在为管仲立传时,对于齐桓公的任人唯贤,充满了神往之意。5课文最后一段是作者对管仲的直接评述,它至少包含了几层意思?作者的观点是什么?是怎样表达的?明确:两层意思:一层写自己对孔子小视管仲之意的揣摩,另一层写自己对管仲取得成功的原因的推断。作者对管仲的执政水平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是他自己观点的体现。但是,司马迁不是直接评价,而是巧借他人的话委婉道出,其表达方式十分讲究。论语中多次提到管仲,其中虽有批评,但总的来说,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很高的,但司马迁认为以管仲的才能,应该有更大的作为才是,因而巧借孔子的评论而加以推测,实际上是对管仲治国才干的高度肯定。管仲任政相齐,其治国方略是司马迁十分赞赏和推崇的,作者引用权威人士的话,对管仲施政的特点进行概括,精到而又耐人寻味。千古知音“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一句话写出了管仲对鲍叔牙的感激和赞美,管鲍之交成为千古美谈。鲍叔牙不以管仲为贪,知其贫也;不以管仲为愚,知其时有不利也;不以管仲为不肖,知其不遭时也;不以管仲为怯,知其有老母也;不以管仲为无耻,知其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管仲达而念旧,富贵不忘所自。管鲍之交,回肠荡气,透骨入髓,让人钦佩不已。应用角度:这则材料可用于与“知己”“朋友”“友谊”“真诚”等内容相关的作文中。精彩片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滚滚红尘,芸芸众生,能在同一时空相遇,已是一份机缘,若能相知进而志趣相投,那便是朋友了。从古至今,传诵着多少朋友情谊的佳话:俞伯牙和钟子期、管仲和鲍叔、嵇康和阮籍、李白和杜甫、鲁迅和瞿秋白友情像一根火柴,光亮虽然微弱,却照亮了你迷茫的道路;友情是救生圈,在你挣扎呛水的时刻套在你的身上;友情让彼此的心不再寂寞,友情好比冬日里的阳光,无论何时看到都会暖洋洋、亮光光。友谊是永不落山的太阳,请伸出你的友谊之手,让我们手牵手、肩并肩,真心体验友谊,真心感受友谊,珍惜友谊,让友谊之花处处盛开。退避三舍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异母兄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九年。经过千辛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君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侍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退避三舍” 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出自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第九一、千字文与千家诗1千字文千字文是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全书近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2千家诗千家诗是旧时蒙学读物。有新镌五言千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王相注,所选均七言诗。两种选本都分绝句、律诗两部分,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二、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1以作者姓名命名。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2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3以谥号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4以书斋命名。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文集(姚鼐)。5以作者字、号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李白)、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苏轼)、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徐宏祖)。6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长江集(贾岛)、梦溪笔谈(沈括)。7以出生地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8以帝王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祐集(苏洵)。(时间:40分钟满分:56分)一、基础知识(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终善遇之善:友好B鲍叔遂进管仲 进:举荐C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知:了解D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修:修建解析:选DD项,修:修复,修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选DA项,“以”,介词,把/动词,认为;B项,“之”,第三人称代词,他/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C项,“其”,第三人称代词,他/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些”;D项,“乃”,副词,于是,就。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管仲因而信之B贵轻重,慎权衡C然孔子小之D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解析:选AA项,使动用法, 其他三项均为意动用法。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B俗之所否,因而去之C鲍叔不以我为愚D鲍叔不以我为不肖解析:选CA项,“穷困”,古义为“困厄,处境艰难”;今义为“生活困难,贫穷”。B项,“因而”,古义为两个词“因”指“趁机”,“而”指“就”;今义为“表结果的连词”。C项,“愚”,古今意义相同,均为“愚笨”。D项,“不肖”,古义为“没有才能”;今义为“品行不好”。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牙善于识别人才,以至于在管仲被重用之后,天下人并不怎么看重管仲,而是赞美鲍叔牙能知人。B管仲执政善于顺应民情,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而且深知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C在柯地会盟中,桓公背弃了曹沫逼他订立的盟约。而管仲劝他信守盟约,说明管仲能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D司马迁认为管仲能够顺势助成君子的美德,纠正挽救他的过错,值得赞颂。这一点与孔子见解不同。解析:选CC项,原文是“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只是想法,还没变成现实。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鲍叔终善遇之。(2分)译文:_(2)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4分) 译文:_(3)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4分)译文:_参考答案:(1)鲍叔牙始终与他友好相处。(2)知道我是不因小节而感到羞愧,却因为功名不在天下显赫而感到耻辱。(3)百姓所向往的,他就趁机提倡;百姓认为不好的,他就顺应着革除掉。二、文言文阅读(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牙为宰,鲍叔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有加惠于其臣,使臣不冻饥,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臣之所不如管夷吾者五:宽惠爱民,臣不如也;治国不失秉,臣不如也;忠信可结于诸侯,臣不如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臣不如也;介胄执枹,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臣不如也。夫管仲,民之父母也。将欲治其子,不可弃其父母。”公曰:“管夷吾亲射寡人,中钩,殆于死,今乃用之,可乎?”鲍叔曰:“彼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其为君亦犹是也。”公曰:“然则为之奈何?”鲍叔曰:“君使人请之鲁。”公曰:“施伯,鲁之谋臣也。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鲍叔曰:“君诏使者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愿请之以戮群臣。 鲁君必诺。且施伯之知夷吾之才,必将致鲁之政。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夷吾不受,彼知其将反于齐,必杀之。”公曰:“然则夷吾受乎?”鲍叔曰:“不受也,夷吾事君无二心。”公曰:“其于寡人犹如是乎?”对曰:“非为君也,为先君与社稷之故。君若欲定宗庙,则亟请之,不然,无及也。”公乃使鲍叔行成。曰:“公子纠,亲也,请君讨之。”鲁人为杀公子纠。又曰:“管仲,雠同仇也,请受而甘心焉。”鲁君许诺。施伯谓鲁侯曰:“勿予。非戮之也,将用其政也。管仲者,天下之贤人也,大器也。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在晋则晋得意于天下,在狄则狄得意于天下。今齐求而得之,则必长为鲁国忧。君何不杀而授之其尸?”鲁君曰:“诺。”将杀管仲。鲍叔进曰:“杀之齐,是戮齐也;杀之鲁,是戮鲁也。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非弊邑之君所谓也,使臣不能受命。”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 xi,木笼以予齐。选自管子小匡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有加惠于其臣加:增加B治国不失秉秉:同“柄”,权柄C君若宥而反之 宥:宽恕D在楚则楚得意于天下 得意:得志解析:选AA项中的“加”有“增加”的意思,但是考生可以根据语境加以推断,“增加”的含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再加,而在语境中没有原来的标准,所以可以推测“加”的其他动词的含义,可以解释为:施加。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一项是( )A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B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 C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D弊邑寡君愿/生得之/以徇于国为群臣僇/若不生得是君/与寡君之贼比也/解析:选A据文意,“以徇于国”是常见的状语后置句,由此排除B项;“愿”在古文中常有“希望”之意,是动词,后面宜有密切相关的词语,由此排除B、D两项。“弊邑寡君”宜做主语,不应独立,由此排除C项。故选A。9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鲍叔牙深知管仲才能出众,劝说齐桓公予以任用,并设巧计使管仲回到齐国。B鲁国的施伯识破了齐国的计谋,劝鲁侯杀掉管仲,以绝后患,说明施伯很有远见。C鲍叔牙认为,如果齐桓公不及时迎回管仲,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D本文表现了鲍叔牙知人能让、举贤荐能的品德,同时也反映了齐桓公重视人才、善于纳谏。解析:选CC项,信息“管仲必将为鲁国所重用,会削弱齐国的力量”在原文中的表述是“夷吾受之,则鲁能弱齐矣”,意思是说“如果管仲接受鲁国的任用,就会使齐国的力量削弱”是假设的情况,而不是“必将”被鲁国任用。1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若必治国家,则非臣之所能也,其唯管夷吾乎!(4分)译文:_ (2)彼知吾将用之,必不吾予也。(3分)译文:_ (3)于是鲁君乃不杀,遂生束缚而柙以予齐。(3分)译文:_参考答案:(1)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2)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3)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参考译文:齐桓公从莒地回到齐国以后,任命鲍叔牙当宰相。鲍叔辞谢说:“我是您的庸臣。国君要加惠于我,使我不至于挨饿受冻,就算恩赐了。如果一定要使国家治理得好,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大概只有管夷吾才行吧!我有五个方面不如管夷吾:宽惠爱民,我不如他;治国不失权柄,我不如他;忠信以交好诸侯,我不如他;制定礼仪可以示范于四方,我不如他;披甲击鼓,立于军门,使百姓勇气倍增,我不如他。管仲,好比人民的父母。将欲治理儿子,就不可不用他们的父母。”桓公说:“管夷吾亲自射我,射中了带钩,几乎使我丧命,现在竟要起用他,可以吗?”鲍叔说:“他也是为了自己的君主这样做的。您只要赦罪而让他回国,他将同样为您效力。”桓公说:“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鲍叔说:“您可派人到鲁国去要回他。”桓公说:“施伯是鲁国的谋臣。他知道我们将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把管仲)交给我们。”鲍叔说:“您教使者这样说:我君有一个不忠之臣在贵国,需要引渡回来在群臣面前处死。鲁国的国君必然应允。不过,施伯知道夷吾的才干,一定设法让他在鲁国执政。夷吾如果接受,鲁国就能削弱齐国。夷吾不接受,他估计管仲将要回齐,一定要杀死他。”桓公说:“那么你估计管夷吾会接受吗?”鲍叔说:“不会,夷吾事君,是没有二心的。”桓公说:“他对我也能这样吗?”回答说:“不是为了您,而是为了先君和国家。您若想安定国家,就赶快去要回他,否则,就来不及了。”桓公派遣鲍叔去鲁国议和。鲍叔对鲁国说:“公子纠,是亲人,请您替我国杀掉。”鲁国便替齐国杀了公子纠。又说:“管仲是我们的仇人,请交给我国自己处理才甘心。”鲁君答应了。施伯对鲁侯说:“不要交回。齐国不是要杀他,而是要用他为政。管仲是天下的贤人,是大材。楚国用他则楚国得志于天下,晋国用他则晋国得志于天下,狄国用他则狄国得志于天下。现在齐国要是得到他,将来必为鲁国之患。您何不把他杀掉而还之以尸体呢。”鲁君说:“好。”将要杀管仲。鲍叔进言说:“在齐国杀,是杀齐国的犯人;在鲁国杀,是杀鲁国的犯人。我们国君要得到活的,把他处死在齐国,是为教育群臣而行杀;若是得不到活的,就等于您和我们国君的叛贼站在一起了。这不是我们国君所要求的,使臣我不敢从命。”在这种情况下鲁国国君就没有杀(管仲),于是(把他)活着捆绑起来用木笼装着交给齐国。三、语言运用(12分)11对下列材料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对写作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