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我国的不当得利制度.doc_第1页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我国的不当得利制度.doc_第2页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我国的不当得利制度.doc_第3页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我国的不当得利制度.doc_第4页
法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我国的不当得利制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论我国的不当得利制度专 业 法 学 年 级 2013 级 学 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论文完成日期 2015 年 11 月论我国的不当得利制度【内容摘要】不当得利制度是我国民法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制度之一,这项制度不仅保护了私权,更是对所有权的一种确认方式。但是目前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一些规定还存在过于简略或失之允当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要在我国未来的民法典中准确确立不当得利制度的地位,还要明确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内容以及细化不当得利法律事实的构成要件。【关 键 词】不当得利 现状 反思 构想目 录一、不当得利制度的含义及历史起源-1二、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现状-1三、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反思-2(一)制度基础和功能的认知存在偏差-2(二)对不当得利制度性质的辅助性认识不尽合理-3(三)不当得利构成要件的法律规范过于简单抽象-3(四)不当得利法律效果的制度设计匮乏-4四、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完善构想-4(一)在我国未来的民法典中准确确立不当得利制度的地位-4(二)明确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内容-5(三)细化不当得利法律事实的构成要件-5南京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论我国的不当得利制度 不当得利制度源始于罗马法的诉权请求权,因调整”不正当的获利”而产生,历经各个国家和地区私法的继承与发展,现今已经成为各国民法上普遍承认的基本制度,也是我国民事法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制度。我国目前的民事立法体系虽然在大体上已完备,但是对不当得利制度的研究仍然是非常不够的,现阶段仍需不断加强对不当得利理论方面的研宄,这样才更有利于完善我国的立法,和对司法实践的指导。一、不当得利制度的含义及历史起源不当得利与合同行为、侵权行为、无因管理共同组成现代民法体系中债的四大主要发生原因。所谓不当得利,是指没有法律上的依据,使得他人遭受损失而自己获得利益的事实, 其法律性质属于自然事实中的事件,是债的发生原因。1如售货时多收取货款,拾得遗失物据为己有等等。其中取得不当利益的一方称为受益人,受到损失的一方称为受害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92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所以在不当得利之债中,受益人是债务人,负有返还不当得利的义务,受害人是债权人,享有请求受益人返还不当利益的权利。现代法律中的不当得利起源于罗马法,其依据来自于“任何人都不能够基于他人的损害而获益”的公平原则。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国民法对不当得利的重视日益加深,大陆法系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进,最终确立了不当得利制度。不当得利制度在调整社会关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现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政治经济法律也在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在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以下简称民法通则)中第九十二条规定:”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继而,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民通意见)中又新增了一个条文予以规范不当得利制度,民通意见第一百三十一条规定:”返还的不当利益,应当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管理费用后,应当予以收缴。”客观来说,在上世纪正式立法极度简略的年代,这个条文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它承认了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存在,进而为其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奠定了基础,对于其在法律实务和法律诉讼中的应用也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截止到目前为止,我国民法对不当得利规定有且只有以上两个法律条文,一直没有进一步的研究与发展,”以上两个法律条文构成了我国民法对不当得利的全部规定,分别规定了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和返还范围。而司法实践中处理不当得利纠纷案件时遇到的证明责任分配、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究竟如何适用,以及当事人选择其它请求权后还能否直接适用不当得利规则裁判等问题没有法律规定,即使对不当得利的构成也存在不同的解读。这导致的一个问题是司法实践操作性的降低,法官不愿适用不当得利规则处理案件,人民法院在收案时不当得利的案由本身也很少,这不仅增加了当事人的诉累,也浪费了有限的司法资源。与国内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需要和其他国家或地区不当得利制度的发展相比较,我国不当得利规则立法滞后,实有完善之必要。三、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反思(一)、制度基础和功能的认知存在偏差不论是否从法律的角度来看,不当得利制度的基础都是对于观念上的公平和正义的维护。因而,其制度的功能便是平衡利益。在我国学界通说中,亦将公平视为不当得利的制度基础。在公平这一制度基础之下,其制度功能也理所应当的被认为是衡平。无论是在我国大陆,还是在世界范围的民法领域,公平正义从罗马法时代到现在都是不当得利的制度基础。表面上看,将不当得利制度由“公平”来奠基无可挑剔。然而,详细观之,民法中似乎任何制度都可以归结为公平正义, 而公平正义也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如此,若仍用公平来统辖不当得利制度, 已明显不能体现不当得利制度的自身特性。用一个宏观的法律原则来作为一个微观法律规则的指导尚还可以,但若是将这一几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法律原则归于不当得利这一微观债法制度的基础,笔者认为,这甚是不妥。此外,“公平正义作为不当得利制度的基础,恰似公平原则作为民法基本原则一般,表面上看地位崇高,实则极少予以适用。”3法律的生命在于执行,因此在构建一项制度时, 我们必须从定性该制度的基础和功能时就考虑其将来的操作性。很显然,将不当得利制度的基础和功能定位于公平正义,令不当得利制度的可操作性大打折扣。作为一项民法债法的实体制度,不应当因对于不当得利制度基础的错误认识而使不当得利制度形同虚设。因此,传统民法关于不当得利制度的衡平功能定位,以及因之而产生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相较于其他请求权的辅助性存在的认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不当得利法的发展,必须予以变革。(二)、对不当得利制度性质的辅助性认识不尽合理有关不当得利制度的地位,世界范围的立法设计有独立模式和辅助模式两种,相应的,学界对于其地位也存在独立说和辅助说两种学说。独立说认为,不当得利制度是一项独立的制度,在司法诉讼中,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也是一项独立的权利。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不当得利制度予以适用时,可以独立适用,而不必依附于其他制度,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也是一项独立的权利,得与其他民事权利并存并产生竞合。而辅助说则恰与独立说相反,认为不当得利制度是辅助其他制度如物权制度,合同制度抑或侵权制度的一项制度,相应的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也是一项辅助性的权利,并不得独立行使,必须依附于其他权利。而我国在立法中和实践中均采辅助说,在不当得利实务中,一般在存在其他请求权时否认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行使。立法上和观念上的倾向导致了不当得利请求权极少有权利人行使。笔者认为,将不当得利制度视为一项辅助的制度,不利于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不当得利制度适用,这也是除立法匮乏之外我国不当得利制度极少适用的另一原因。将不当得利制度以及与其相应的权利独立化,不仅可以增强不当得利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可适用性和操作性,还能够增强我国公民的权利意识。我国民法通则虽然仅用一个条文规定不当得利制度,但不能因此否认它的独立性和重要性。不当得利有独立的构成要件,具有区别于其他请求权的明显特征。(三)不当得利构成要件的法律规范过于简单抽象法律规定的不周延性导致法律的漏洞,成文法具有具体确定性,这就要求法律规范的条文必须一一列明。4从现行法来看,对于不当得利制度构成要件的规定,民法通则仅用了一个条文: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客观地说,在上世纪正式立法极度简略的年代,这个条文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但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在21 世纪的经济狂潮下,如此粗略与原则性的规定,不得不说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有的。”由于此一规定高度抽象,欠缺可操作性,导致对不当得利的法律构成及法律效果的把握极为困难。”因而在法律实务和法律诉讼中,法官极少适用这一条文,当事人也极少基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提起诉讼。在现今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经济大潮下,我国不当得利制度未能发挥其应有的制度价值, 这不得不说是我国法制的遗憾,我国民法的遗憾。(四)、不当得利法律效果的制度设计匮乏对于不当得利法律效果的具体制度规范,就更不成熟了。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中,用一个条文予以规范不当得利的法律效果:返还的不当利益,应当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管理费用后,应当予以收缴。反观世界上一些重要国家民法中相关制度设计,则更突显了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单薄。在德国民法典中,有关该制度的法律规范多达11个条文,加之在实践中的反复运用,法律家的不断琢磨,最终形成了结构严谨,内容丰富的不当得利制度,在大陆法系各国中,堪称表率。而法国民法典与德国统一、协调的不当得利制度相比,在总体上则有些相形见绌,不够系统和完善。就在这仅有的一条关于不当得利法律效果的司法解释中,也至少存在如下两个问题。其一, “该解释未区分善意受益人和恶意受益人而分别规定返还范围,使得当事人之间的利益难以衡平”。通说法律事实分为行为和事件两类,有学者直接称为“法律行为” 和 “法律事件”。不当得利虽属于事件,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并不影响不当得利的成立,但当事人尤其是获得利益的一方的善意与否与其应当返还的标的应当具有密切关系。其二,此解释在受益人返还给受损人其所取得的利益后,在将受损人从中支付的劳务费用以及管理费用后,对于所剩利益由相关部门收缴。两千余年来,民法一直是私法领域里最基本的实体私法,由相关部门收缴的规定出现于民法之中实在与民法的私法性质大相径。四、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完善构想(一)在我国未来的民法典中准确确立不当得利制度的地位不当得利在我国未来的民法典应当编入债权篇总则中,因为不当得利请求权是债权请求权之一。并且应重新定义债产生的原因,同时在债权分则中详细介绍不当得利制度和合同、侵权行为。正如学者郑玉波在民法债编总论中论述的那样“不当得利制度的基础在于公平同社会良心正义相吻合J财产价值的移动在形式上一般的确定为正当但在实质上相对认为不正当时本于公平理念而调节此项矛盾构成不当得利的本旨”。在法律行为无效的情况下加果物权的出让人已经交付了标的物根据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出让人可以采用所有物返还请求权来自己救助,该种手段并没有减少不当得利制度适用的范围。我国学者孙鹏老师有类似的言论”否定物权行为理论不会缩减不当得利制度的适用范围和功能。对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采物权行为无因性理论就毫无影响”。(二)明确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内容因为目前我国的不当得利制度实质上只有民法通则第九十二条和民通意见第一百三十一条这两处条文。所以我国法律学者洪学军老师有一句话形容的非常贴切“实际上是以一个法条取代一个制度而事实上一个法条难以承载起构造一项制度的任务”。返还的标的物:不当得利的获利人应当返还其所取得利益以及它的附加利益当其取得的利益己不存在或者因为其他原因而不能返还时则债务人应当偿还给债权人与利益相应的价额。返还的范围:当受益人获利时并不事先知道自己无法律上的原因时因为善意取得所以仅需在现存的利益范围内承担对债权人的返还义务J但当其所取得的利益己不复存在时,因善意可以免除返还义务。当受益人受益时是明知无法律上的原因的,即为恶意取得,因而应当将其取得的利益及孽息一并返还,如果造成损害的还应当负赔偿责任。如果当受益人取得利益时并不知道自己无法律上的原因但后来知道的,即事先善意之后知道了则应当返还知道自己无法律上的原因之后的现存利益以及孽息,如果有给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并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其他请求权竞合:当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合同履行请求权、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所有权返还请求权可以发生竞合当事人有权自主选择救济方式但其和无因管理的请求权是不能发生竞合的。(三)细化不当得利法律事实的构成要件1、受利益利益对于不当得利的认定至关重要。因此,在进行不当得利法律事实构造时, 首先必须是一方要受有利益,有关不当得利中的“利”曾有这样两种学说:一说认为,此“利”须为财产上的利益;而另一说则认为,此利益不应以财产利益为先。随着经济发展和法律变迁,各国的民法在设计不当得利制度时,均将利益限定为财产利益。基于法律的理性,我国在构建不当得利制度时,亦应首先限定不当得利法律事实中,一方所受利益应当是财产上的利益。对于不当得利是否包括精神上的利益作出回答之后,我们还要着眼于对“受利益”的界定,即如何判断一方受有利益。有许多学者认为,应从受益人总财产的增减来判断其是否受利益, 即认为受利益是指受益人因为一定法律事实的发生而导致了财产总额增加的结果。但笔者认为,考量受益人受利益不应从受益人总体财产有无增减来判断,而应当运用应有的法律逻辑进行判断,遵循法律所确定的权利变动规则,而不能依实质上的价值判断,此与民法所追求的形式平等而非实质平等的理念是一致的。2、受损害在传统的大陆法系学理上,对于受损害是否必须为不当得利事实的构成要件曾经存在争议。时至今日,该争议虽已不复存在,但笔者认为,评述受损害作为不当得利法律事实构成之必然仍有意义。不当得利制度无论从历史上还是从近现代来考察,其都是对受益人的受益和受损人的损害进行的衡量。所以,构建不当得利事实要件时,受损害是其必然要求。3、受利益与受损害之间的因果关系一项法律事实要构成不当得利,除了一方受利益,他方受损害,还要求一方受利益与他方受损害之间具有因果关系,于此并无争议。然关于如何认定其间的因果关系,正如一般侵权行为构成要件中的因果关系一般,饱受争议。概而观之, 主要有统一说与非统一说两种学说。统一说是指对受利益与受损害间的因果关系做统一解释,其又可分为直接因果关系说和间接因果关系说。笔者认为,在构建我国不当得利制度时,于因果关系一项,不能仅依直接因果关系说,亦不能仅依间接因果关系说。因为直接因果关系说主要从客观上、形式上对受利益与受损害间的因果关系进行考察,而间接因果关系说则从主观上、实质价值上对受利益与受损害的因果关系进行考察。仅采其中任何其一,都有可能失之偏颇。所以在考量因果关系这一要件时。要系统地、综合地进行分析。直接因果关系说重在维护交易安全,而间接因果关系说重在保护当事人间的实质平衡。因此,笔者认为,将二者折中或许是构造我国不当得利法律事实的最好选择。具体设计可分为对给付型不当得利的因果关系界定和对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因果关系的界定。对于给付型不当得利因果关系可依给付说,即受益人所获的利益与受损人所遭受的不利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应以受益人与受损人之间是否存在给付关系进行判断。而对于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其因果关系的界定不能统一视之,应区分非给付型不当得利的具体情形而予以判断。4、无法律上的原因在构建不当得利法律事实时,对于“无法律上的原因” 的认识和判断也应区分给付型不当得利和非给付型不当得利。在认定和设计给付型不当得利中无法律上的原因时,大致可区分三种形态:第一,自始无目的。自始无目的,主要包含非债清偿和作为给付原因的法律行为无效、不成立和被撤销;第二,目的不达。目的未达即给付目的未达到,其在实践中主要有两种形态,一为给付目的未达到在给付时已经确定,一为给付目的未达到在将来未达到;第三,目的消灭。在给付时,给付一方具有给付目的,而在给付后目的消灭。在认定非给付型不当得利时,应将其区分为因受益人的行为受益、因受损人的行为受益、因第三人的行为受益、因法律规定受益和因自然事件受益等情形。因受益人的行为受益主要包括因受益人的事实行为受益和因受益人的法律行为受益,前者的无法律上的原因即为无权利而作出一定事实行为,后者无法律上的原因即为没有法律上作出一定行为的权利却做出了该行为。因受损人的行为受利益中,无法律上的原因应当设计为受损人没有给付义务和给付意思,而进行给付,无法律上的原因即指无给付之目的。因第三人的行为受益在构造时,笔者认为,宜理解为受益人本无权受益, 却因第三人行为致其受益。因法律规定受益中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添附、善意取得、时效取得。而因自然事件受益在此不做赘述。综上,有关我国不当得利法律事实的构造可分为:一方受利益;另一方受损害;受利益与受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无法律上的原因。由此,不当得利可界定为,没有法律上的原因,取得利益, 致他人受到损害结语不当得利作为民法领域里最为古老的制度之一,其在现代民法社会里的价值常常被学者和立法者忽略。然其内在制度价值是不可估量的,一套详实严谨操作性强的不当得利制度不仅有利于发挥民法中物法、债法的功用,更能监督侵权法的适用。我国不当得利制度内容匮乏,理论基础和功能定位偏差,其制度价值远远没有被挖掘出来。在未来构建我国不当得利制度时,在我国法制发展的道路上, 制定一部高品质的民法典是我国今后立法的主要任务。不当得利作为民法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债法制度,应当受到重视,希望立法者能够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的不当得利制度的成功之处,制定较为完备的不当得利制度,从而更好的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致 谢在这次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各位老师给予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姜伟国老师的精心指导,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注释: 1 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71 . 2 周 .罗马法原论(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829. 3 常国丽.论不当得利的制度功能J.法制与社会,2011(33):14 -18 . 4 陈建国.民法基本原则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3(4):40-42.参考文献:1 孙鹏.“物权行为理论与不当得利”J.现代法学,2OO3(3). 2 洪学军.不当得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3 王泽鉴著.债法原理不当得利 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2002.4 张江莉.不当得利中“无法律上原因”之证明J.政法论坛,2010(3).5 魏振瀛.民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6 郑玉波.民法债编总论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7 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8 周.罗马法原论(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9 常国丽.论不当得利的制度功能J.法制与社会,2011(33).10 陈建国.民法基本原则研究J.怀化学院学报,2013(4).11 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