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1.3题文对照准确判断.doc_第1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1.3题文对照准确判断.doc_第2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1.3题文对照准确判断.doc_第3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1.3题文对照准确判断.doc_第4页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2.1.3题文对照准确判断.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分析综合第1课时题文对照,准确判断(复习课)入蛟川城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趋行及半,小奚仆,束断书崩,啼未及起。理书就束,而前门已牡下矣。【注】 小奚:书童。这篇短文讲明的道理,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是()A欲速则不达B日暮途穷C不耻下问D半途而废答案A【参考译文】 顺治七年冬天,我从小港想要进入镇海县城,吩咐小书童用木板夹好捆扎了一大叠书跟随着。这个时候,偏西的太阳已经落山,傍晚的烟雾缠绕在树头上,望望县城还有约摸两里路,趁便问那摆渡的人:“还来得及赶上南门开着吗?”那摆渡的人仔细打量了小书童,回答说:“慢慢地走,城门还会开着,急忙赶路城门就要关上了。”我听了有些动气,认为他在戏弄人。快步前进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捆扎的绳子断了,书也散乱了,小书童哭着,没有马上站起来。等到把书理齐捆好,前方的城门已经下了锁了。(2014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原文见本单元“补上一课”“典例体验”)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他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直言不讳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B休烈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当时历经战乱,典章史籍散佚,他提出购求当朝大典以备查检使用,最终得到前修史官韦述家藏国史一百余卷。C休烈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他虽遭贬职,却恬然处之,毫不在意,在朝三十余年,历任要职,并无多少积蓄;喜好典籍,终日捧读,直至去世。D休烈夫妇去世,尽享身后哀荣。他夫人去世,皇上特诏追赠她国夫人;他本人去世,皇上追念许久,追赠他尚书左仆射,并派专人到他家表示慰问。解析A项,“直言不讳”错,根据原文中“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臣不胜大庆”可知于休烈回答得较为委婉。答案A(精彩PPT名师讲解)教你思维1请概括这篇文言文的主要内容。_答案本文主要记述了传主于休烈自幼敏悟而好学不倦,累居要职而淡泊名利,死后尊荣而儒者无比的故事。2于休烈这个人物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_答案(1)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2)审察形势,做好本职事务(3)淡泊名利,终生好学不倦。3文中哪些事件能表现于休烈忠诚机敏,谨遵职业操守?_答案自幼好学,入仕后受到杨国忠排挤,离京到地方任职;安禄山叛乱后,他借助“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委婉地回答了肃宗关于史官职责的问题。4分别找出题目中四个选项的对应区间。A项对应区间:_B项对应区间:_C项对应区间:_D项对应区间:_答案A项,对应区间自幼好学,善属文。举进士,授秘书省正字。转比部员外郎,郎中。杨国忠辅政,排不附己者,出为中部郡太守。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休烈迁太常少卿,知礼仪事,兼修国史。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尝谓休烈曰:“君举必书,良史也。朕有过失,卿书之否?”对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有德之君,不忘规过,臣不胜大庆。”B项,对应区间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无史籍检寻。休烈奏曰:“国史实录,圣朝大典,修撰多时,今并无本。伏望下御史台推勘史馆所由,令府县招访。有人别收得国史实录,如送官司,重加购赏。”前修史官工部侍郎韦述陷贼,入东京,至是以其家藏国史一百一十三卷送于官。休烈寻转工部侍郎、修国史,献五代帝王论,帝甚嘉之。C项,对应区间宰相李揆矜能忌贤,以休烈修国史与己齐列嫉之,奏为国子祭酒,权留史馆,修撰以下之。休烈恬然自持,殊不介意。代宗即位,甄别名品,宰臣元载称之,乃拜右散骑常侍,依前兼修国史,累封东海郡公,加金紫光禄大夫。在朝凡三十余年,历掌清要,家无儋石之蓄。恭俭温仁,未尝以喜愠形于颜色。而亲贤下士,推毂后进,虽位崇年高,曾无倦色。笃好坟籍,手不释卷,以至于终。D项,对应区间大历七年卒,年八十一。是岁春,休烈妻韦氏卒。上特诏赠韦氏国夫人,葬日给卤簿鼓吹。及闻休烈卒,追悼久之,褒赠尚书左仆射,赙绢百匹、布五十端。遣谒者内常侍吴承倩就私第宣慰。考点一筛选文中的信息先做后讲 (2014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原文见本单元第一节第1课时“15分钟讲练”)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体现詹鼎才能出众的一组是()辄能言诸生所诵夜坐饼灶下,诵不休为其府都事,有廉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ABC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从文中找到筛选信息的区域,运用排除法,做出判断。第句是说詹鼎勤奋,第句是说詹鼎廉洁奉公,第句是说詹鼎言辞谦卑恭敬,软中有硬,排除,故选B。答案B命题分析 高考中用来命题的供被筛选的“文中的信息”可能包括以下方面:表现人物行为主旨的,体现人物志向或行为主张的,反映人物才智或道德情操的,展现人物性格的,非传记类文本中反映事物特征的。筛选文中的信息试题,一般采用定向筛选的方式,即题干明确限定筛选范围,要求考生判断各选项所作筛选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这种题型通常采用两种命题方式:题干中只规定一个信息指向,将6个或6个以上的句子组成4个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项。题干中规定两个信息指向,列四组句子作选项,要求考生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一组。思维建模一、明确设问方式1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全部)表现(表明、体现、属于)的一组是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记述、描写、反映)的一组是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描写)和的一组是4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间接表现(描写、反映、体现)的一组是5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不能表现(描写、反映、体现)的一组是二、把握命题特点这类题目经常因不明设题方式和选项设置陷阱而失分,因此透彻地理解把握题干要求,有利于准确排除选项,快速找出答案。下面就高考的设题方式和选项设置陷阱进行详细分析和说明。设题方式对应陷阱筛选主体主要人物非其人物主要事件非其事件主要观点非其观点主要景物非其景物筛选特征一个特点非给出的这个特点两个特点(分别表现)非给定的这两个特点或对应顺序不对或同属一个特点表现方式全部表现选项有一句或多句不能表现直接表现混入间接表现间接表现直接表现便为不妥作者评述他人评述或自述便是陷阱筛选角度能表现不能表现的需要剔除不能表现能表现的就要排除即学即练1文本陈情表(略)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密孝顺祖母的一组是()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侍汤药,未曾废离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乌鸟私情,愿乞终养ABCD解析题干要求筛选的是表现李密孝顺祖母的语句,联系全文可知,表明祖母刘氏对李密的养育之恩,表明对皇帝恩遇的感激;两项都不符合题干要求。再看其他四项,叙述李密侍奉祖母的孝行。上表,辞职,都是为了“终养刘氏”。“不能废远”指不能停止奉养祖母而远离,“区区”形容孝情之切,态度坚决。用乌鸦反哺的典故来表明终养祖母的愿望,表达至孝之心。当然,“辞不就职”也可能由于李密仍在观望,暂不愿为新朝廷效力。但本题中,排除含有的项就可得出答案。答案C2文本张衡传(略)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张衡“善机巧”和“能理政”的一组是()A.B.C.D.解析题干规定正确选项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其一,都是描写张衡的言行;其二,分别表明“善机巧”和“能理政”,“善机巧”指擅长制造巧妙的机械,“能理政”指具有治理政务的才干。联系全文内容可知,A项,是讲张衡的文学才能;是侧面描写张衡,但不能表现“能理政”。B项,制作浑天仪,表明张衡“善机巧”;表明张衡正直、有担当,但不能体现“能理政”。C项,制作候风地动仪,表明张衡“善机巧”;汉安帝常听说张衡精通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学问,就派官府专车,特任命他为郎中,与“能理政”无关。D项,介绍张衡制作的候风地动仪灵验如神,表明张衡“善机巧”;后文称这一举措的结果是“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说明张衡英明果断,有理政才干。答案D考点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先做后讲(2014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原文见本单元第一节第1课时“15分钟热身”)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文为官清正,关注民众生活。他在湖广,妥善处理九溪土酋与邻境争地一事;担任南京兵部尚书时,年成歉收,他开仓取粮十六万石,平抑米价。B韩文刚正不屈,敢于奏议国事。武宗继位,诸项费用供给不足,他不顾非议,一再提出自己看法;有关机构冗员渐增,他援引成例,着手压缩编制。C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宦官刘瑾等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狗马,不理政事,他采用李梦阳的建议,冒死谏诤,打击了刘瑾等的嚣张气焰。D韩文刚者易折,饱受政敌陷害。刘瑾以遗失部籍作为罪名,逮捕韩文,释放后又两次罚米,使他倾家荡产;直到刘瑾被诛后,韩文才复官而后退休。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分析概括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B项,“诸项费用供给不足”错误。原文是说武宗即位,赏赐及修建皇家陵墓、完成大婚的各项费用,需要一百八十多万银两,国库无力供给。答案B命题分析对这类题,命题一般把阅读材料的整体切分为几个方面,然后以此为切入点来设置选项;在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为了增加试题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往往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和分析中,设置一两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地方,将测试点放在时间的推移和地点、事件的变化上,因为选项里所说的人和事是文中确实有的,只是因为试题移花接木、张冠李戴而隐含错误,所以考生不细心对照查证就很难发现。因此,做这类题应格外细心,不放过任何一个字。思维建模1通读全文,了解大意。2抓住题干,读全读准。3题文对照,逐项检查。4利用选项,排除干扰。5认真检查,全面验证。即学即练1文本张衡传(略)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张衡才华过人而不慕名利。他年轻时到三辅一带游学,前往洛阳到太学观光学习,于是擅长写文章,通晓五经,贯通六艺。公府屡次征召但拒不就任。B汉安帝命公车特地征召张衡为郎中,两次升迁为太史令。汉顺帝时,张衡两次转任,又做了太史令之职。由于不趋附达官显贵,多年得不到升迁。C张衡先后制作浑天仪、候风地动仪,著成灵宪算罔论等书籍。候风地动仪能准确测定地震的方位,史官记载地震由此开始。D当时政治昏暗,中央权力下移,张衡向皇帝上书陈述这些事。升为侍中后,直言进谏而得罪宦官。任河间相时,逮捕、拘押奸党,政绩卓然。解析A项,强加因果,原文中,张衡“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与游于三辅、观太学没有因果关系。C项,曲解文意,“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指“从此以后,朝廷就责成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并不是说“史官记载地震由此开始”。D项,无中生有,“直言进谏”错误,张衡遭到宦官的诋毁是因为宦官们“恐终为其患”(终究害怕张衡成为祸患)。答案B2文本寡人之于国也(略)下列各句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故事,揭示梁惠王“移民移粟”与邻国统治者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多少区别。B孟子指出,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施行仁政的开端,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从而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联系起来。C从文中可以看出孟子王道思想的具体内容:保证百姓的基本生存条件,发展蚕桑生产、家庭养殖、农业、商业,并且发展学校教育,促使百姓完善德行。D作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驳斥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告诫统治者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这样,孟子从反面论证了自己的主张。解析解答此题,必须真正读懂原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主旨及写作技巧,然后找准每个选项对应的信息区,仔细辨析。C项错误,文中并没有提到发展“商业”。答案C考场问题聚焦:缺少比对,掉入陷阱阅卷现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尝率百骑抵灵州城下,夏人以千骑追之,浩手斩二骑,以首还。从种师道进筑茸平砦,敌据塞水源,以渴我师,浩率精骑数百夺之。敌攻石尖山,浩冒阵而前,流矢中左肋,怒不拔,奋力大呼,得贼乃已;诸军从之,敌遁去,由是知名。累迁中州刺史。钦宗即位,以种师道荐,召对,奏言:“金人暴露,日久思归。乞给轻兵间道驰滑台,时其半度,可击也。”会和战异议,不能用。帝问西事,浩曰:“臣在任已闻警,虑夏人必乘间盗边,愿选将设备。”已而果攻泾原路,取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开拓之地,复尽失之。建炎元年,知原州。二年,金人取长安,泾州守臣夏大节弃城遁,郡人亦降。浩适夜半至郡,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使之还,曰:“为语汝将曰,我郭浩也,欲战即来决战。”金人遂引去。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盗梁、洋,入凤州,攻和尚原。浩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迁邠州观察使,徙知兴元府。饥民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徙知利州。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九年,改金、洋、房州节制。十四年,召见,拜检校少保。十五年,卒,年五十九。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郭浩奋勇抗击金人的一组是()(3分)浩手斩二骑,以首还流失中左肋,怒不拔所将才二百人,得金人浩适与吴璘往援,斩获万计相聚米仓山为乱,浩讨平之浩与吴玠大破之ABCD现场答案采样:答案问题找一找:_追求满分做一做:_答案问题找一找:两句,郭浩抗击的不是金人,而是夏人,属于张冠李戴的设误类型。第句,郭浩平定的也不是金人,而是饥民,也属于张冠李戴的设误类型。解答此类题目要学会运用排除法,有助于快速作出正确的判断。如第句“浩手斩二骑,以首还”,是说郭浩斩杀了两个夏人的骑兵,这样就不符合“抗击金人”的题干要求,故排除了A、B两项。再看第句“流失中左肋,怒不拔”,是说夏人攻打石尖山时,流箭击中了郭浩的左肋,他发怒了,不往外拔箭。这也不符合“抗击金人”的题干要求,故排除了C项,从而得到正确答案。追求满分做一做:D2.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郭浩有胆有勇,屡立战功。徽宗时,他抗击夏人曾以少敌多;跟随种师道征战,他率领数百精骑夺回被敌军占据的水源,几次升官后担任中州刺史。B郭浩卓有见识,可惜建议未被采纳。钦宗即位后曾召他询问抗金之策以及西部战事,他坚决主战,提出应对之策,而朝廷举措失当,国土蒙受损失。C郭浩、吴玠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联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D郭浩政治有方,金州状况好转。他初到任时,金州极度破败,百姓流亡,经治理后积有余钱资助户部,受到朝廷嘉勉,并给予奏请可以直达的优遇。现场答案采样:答案问题找一找:_追求满分做一做:_答案问题找一找:D项,对应原文中“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弊特甚,户口无几,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他军以匮急仰给朝廷,浩独积赢钱十万缗以助户部,朝廷嘉之,凡有奏请,得以直达”一段话,仔细对照可知D项是正确的。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仔细地进行对照,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C项,“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错。原文“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是说郭浩审问的结果和吴玠的调查不一样,于是两人产生了隔阂,故而郭浩被调往金州。追求满分做一做:C【参考译文】 郭浩字充道,德顺军陇干人。徽宗时,曾率领一百名骑兵来到灵州城下,夏国以一千名骑兵来追赶他们,郭浩亲手斩杀两名骑兵,提着首级返回。跟随种师道进军修筑茸平砦,敌军占据并堵塞水源,使我军受饥渴,郭浩率领几百名精锐骑兵夺取了水源。敌人攻打石尖山,郭浩迎着敌阵前进,被流箭射中左肋,发怒不去拔箭,奋力大呼,直到捉到贼人才停止;各军跟着前进,敌军逃走,郭浩由此而闻名。多次升迁做了中州刺史。钦宗即位后,因种师道推荐,被皇上召见应对,他上奏说:“金军长期在外,一心想着回归。请求派轻兵从小路驰往滑台,等他们渡到一半时,就可发动攻击。”正逢朝廷大臣议和议战意见不同,郭浩之策没有被采纳。皇上询问西边事务,郭浩说:“臣在任时已听到警报,担心夏人一定会乘机侵占边地,希望朝廷选派将领设置守备。”不久西夏军队果然进攻泾原路,夺取了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年间开拓之地,又全部失去。建炎元年,做了原州知府。二年,金军攻取长安,泾州守将夏大节弃城逃跑,郡人也投降了金军。郭浩正好在半夜时来到郡中,他只率领了二百人,捉到金兵不杀,让他们返回,说:“替我告诉你们的将领,我是郭浩,想要交战就立即来决一死战。”金军于是退去。绍兴元年,金军攻破饶风岭,盗取梁、洋,进入凤州,攻打和尚原。郭浩与吴璘前去救援,斩杀俘获敌人数以万计。升任邠州观察使,调任兴元府知府。饥饿的百姓在米仓山聚结作乱,郭浩讨伐平定了他们。改任利州知府。金人凭借十多万骑兵攻破和尚原,进而窥视川口,到达杀金平,郭浩与吴玠大败金军。吴玠查究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暗地与敌人勾结,而利州方面的审讯结果不同,由此吴玠与郭浩开始不和,朝廷就调任郭浩为金州知府兼永兴军路经略使。金州残损破坏得特别严重,没有多少人,郭浩召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辟营田,朝廷把他所作所为颁示各路。其他军队因为军需困乏需要朝廷补给,而只有郭浩把积余的十万缗钱资助给户部,朝廷嘉奖他,以后凡有奏请,都能得以直达朝廷。九年,改任金、洋、房三州节制。十四年,得到皇上召见,授检校少保。十五年,去世,终年五十九岁。矫正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初,上(唐太宗)谓监修国史房玄龄曰:“前世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谏议大夫朱子奢上言:“陛下圣德在躬,举无过事,史官所述,义归尽善。陛下独览起居,于事无失,若以此法传示子孙,窃恐曾、玄之后或非上智,饰非护短,史官必不免刑诛。如此,则莫不希风顺旨,全身远害,悠悠千载,何所信乎!所以前代不观,盖为此也。”上不从。玄龄乃与给事中许敬宗等删为高祖今上实录;癸巳,书成,上之。上见书六月四日事(事指玄武门诛李建成、李元吉事件),语多微隐,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季友、叔牙皆鲁庄公之子)以存鲁。朕之所以,亦类是耳,史官何讳焉!”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八月,以左卫大将军、太子右卫率李大亮为工部尚书。大亮身居三职,宿卫两宫,恭俭忠谨,每宿直,必坐寐达旦。房玄龄甚重之,每称大亮有王陵、周勃之节,可当大位。初,大亮为庞玉兵曹,为李密所获,同辈皆死,贼帅张弼见而释之,遂与定交。及大亮贵,求弼,欲报其德,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大亮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赀以遗弼,弼拒不受。大亮言于上,乞悉以其官爵授弼,上为之擢弼为中郎将。时人皆贤大亮不负恩,而多弼之不伐也。1下列各项全都能表明君臣尽职尽责的一组是()欲自观国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昔周公诛管、蔡以安周,季友鸩叔牙以存鲁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宿卫两宫,恭俭忠谨,每宿直,必坐寐达旦贼帅张弼见而释之,遂与定交大亮言于上,乞悉以其官爵授弼ABCD解析第句是太宗为自己杀死兄弟找的借口,第句只写了张弼对李大亮的知遇之恩,第句是表现李大亮的知恩图报。答案B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坚持要读“史官所记”,是为自己后来更好地治国提供借鉴。B房玄龄与朱子奢都反对太宗看“史官所记”,主要是为了保证记史的真实。C唐太宗对房玄龄等没有如实记录玄武门事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