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科学背景下的中医病因病机的概念隐喻研究.doc_第1页
认知科学背景下的中医病因病机的概念隐喻研究.doc_第2页
认知科学背景下的中医病因病机的概念隐喻研究.doc_第3页
认知科学背景下的中医病因病机的概念隐喻研究.doc_第4页
认知科学背景下的中医病因病机的概念隐喻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认知科学背景下的中医病因病机的概念隐喻研究贾春华(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摘要:简要回顾隐喻研究历史,概述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现状,指出在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中富含大量概念隐喻,并事例式分析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的形成,提出中医病因病机理论的研究急需在认知视野下从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中医病因病机隐喻概念。关键词:中医病因病机;隐喻概念;认知语言学;认知心理学;认知逻辑学如果以一句话概括20世纪科学发展的特征,那可能就是“学科的交叉与综合”。认知科学作为研究人脑或心的工作原理的前沿性综合科学,吸引了众多领域的专家学者,大批计算机专家、语言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逻辑学家纷纷加入对认知科学的研究1。一般认为:认知科学由6个相关学科支撑: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这6大支撑学科对人类认知的研究首先形成认知科学的6个核心分支学科:认知哲学从人类心智过程,主要包括意识、思维、认识、推理和逻辑等方面来研究认知;认知心理学是认知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它在早期研究信息的检测和加工、信息的获取和记忆,也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近年来,联结理论、多功能系统理论成为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重要基础学科,它经历了乔姆斯基唯理主义和心理主义的第一代认知语言学,目前以拉柯夫为代表的经验主义的第二代认知语言学正在改变认知科学的语言学基础,6大支撑学科互相交叉,又产生出许多新兴的分支学科。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现代逻辑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领域,并逐步发展为一个新的学科认知逻辑。逻辑的基础是语言,认知逻辑的基础是回归的自然语言。就是从自然语言出发,经过形式语言的发展,再回到自然语言的这样一种辩证运动过程以后所认识的自然语言2。1隐喻认知研究历史背景隐喻是自然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隐喻“无所不在”。英语中的“metaphor”(隐喻)一词就是源自希腊语“metaphora”,意为“carryingacross”,即“由此即彼”之意。由此不难看出,所谓“隐喻”,其本意就是指将一事物转移到另一事物,涉及两个事物,一是出发点,二是目的地,也就是我们汉语界修辞研究通称的喻体和本体。在目前的隐喻研究理论中,关于“喻体”和“本体”有着不同的术语表达。Richards称其为“载体”(vehicle)和“话题”贾春华,男,47岁,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30772699)(tenor),Langacker则分别称其为“射体”(tra-jector)和“界标”(landmark),而Lakoff&Johnson则分别称其为“源域”(source)与“目标域”(target)。尽管称说不一,其实这些术语的所指却大同小异3。人们对隐喻的研究虽由来已久,但基本上人们都是把隐喻作为一种修辞领域而非认知领域的现象来研究。传统隐喻理论把隐喻只是看作一种语言现象,并不是必要的,不过是语言形式上的装饰而已,而且隐喻处于正常语言使用之外,是语言的非正常使用,主要根植于诗歌语言之中4。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认知语言学作在西方得到了蓬勃发展。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起自一个基本前提:在语言和客观世界之间存在一个中间层次认知。”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为解释隐喻提供了一条重要的路径5。追溯西方隐喻研究史,可梳理和归纳出五种主要研究理论“替代论”、“比较论”、“互动论”、“映射论”和“概念合成论”。从有稽可查的文献资料看,亚里士多德是隐喻“替代论”研究之滥觞者,所谓隐喻实际上就是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比较论”也可以称作“相似论”或“类比论”。这一理论强调,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特征比较是构成隐喻解读基础的基本过程,是对分别源于两个不同义域里的词彼此之间的相似性经过比较而建立起来的一种联系。隐喻“互动论”提出,隐喻是语义变化的发酵剂,其意义的实现有赖于两个域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且隐喻意义的达成有时取决于语境的作用,有时取决于百科知识和规约性信念的作用。这些观点发前人所未发,由此突破了“替代论”和“比较论”的局限。“映射论”认为隐喻是一种心理映射,是人们将对此事物的认识映射到彼事物上,形成了源域向目标域的跨越。需要指出的是,隐喻的心理映射可能牵涉到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外在表象联系,也可能牵涉到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内在特性的关联,也可能牵涉到两者兼而有之的关系。所谓“概念合成”,就是指心理空间的合成,而这就是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心理空间是局部结构,随着我们的思考和交谈而扩展,使得我们的话语和知识结构的细密切分成为可能。实际上,心理空间就是指心理空间域,是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建立起的临时性在线动态概念。因此,所谓概念合成理论,就是关于对言语交际过程中各心理空间相互映射并产生互动作用的系统性阐述,其宗旨就是试图揭示隐喻及一般言语意义在线构建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3。2中医病因病机研究现状及内蕴概念隐喻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主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原因与机制,包括病因、病机两大内容。其以阴阳、五行、精气学说为指导,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理论为基础,探讨致病因素的特性与致病特点,阐明疾病发展的病理变化与物质基础,以及病机间的彼此联系,从而揭示疾病的发生、形成、演变、转归的机理所在,为辨证论治提供理论依据。有关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涉及到传统理论探讨、实验研究、临床研究等诸多方面。在以往的研究中人们已逐渐认识到中医理论的隐喻或称之为“比喻”的语言学特征,并将其归结于“类比”思维方法的运用。研究者已基本达成以下之共识:内经在“气-阴阳-五行”哲学的思想指引下,运用以取象比类为主的传统思维方法,在长期积累的丰富临床实践知识的基础上,对各类致病因素加以认识。这种以取象比类方法为主进行探求病因的思维方法,必需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以反复的临床实践观察并获得相当丰富的感性实践资料为基础;二是对影响人类生存的各种因素,都要有一个从表面现象到内在规律予以充分的切身体验、深刻的感悟和由个别到一般的认知过程,诸如气候因素、地域因素、社会因素等。因为“取象比类”思维方法的应用,都必须是在深刻观察事物并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客观世界具体的形象及其象征性符号,进行联系和推论,然后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予以表述,达到反映客观事物普遍联系及其规律的思维过程。这种思维方法几乎贯穿于内经医学内容的各个层面,而病因理论中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等概念及其相关内容的形成则体现得尤为显著6。基础研究方面人们更倾向于从气候变化来研究六淫,有研究认为:六淫是指异常变化而导致人体发病的气候条件,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因素。从气象因素角度而言,这六种因素可分别归属于气温、气湿与气流的范畴。六淫中的寒、暑、火属于气温范畴,湿与燥归属于气湿,风归属于气流。如此则可对六淫致病的某些特点及机理做出现代医学的解释7。实验研究则试图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气候变化,以期初步建立符合中医六淫理论的动物模型,如章敏等人利用人工气候箱模拟潮湿环境,尤其是小环境的高湿度,观察模型动物在此环境中的症状表现及体征,根据外湿证候选择相关指标进行检测,以期初步建立符合中医六淫理论的外湿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其致病机理8。七情病因研究除结合现代心理医学外,已有相关实验研究报道,并已较为成功地复制出“怒伤肝”和“恐伤肾”两种动物模型9。中医病因学说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辨证求因”,即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各种不同的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由于病因的性质不同,会引起不同的病机改变,从而在外部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古人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对细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有清楚的认识,认为外感致病因素乃是自然界六气变化过于剧烈造成的,所以称之为六淫。溯本求源可以发现,六淫乃是取象比类得出的结论10。在“援物比类”背景下中医学理论中充斥了大量的隐喻式概念或称之为“概念隐喻”,隐喻于中医药语言中可谓无处不在,藏象学说中的“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中药学药物的“四气五味”;方剂学制方原则讲求的“君、臣、佐、使”;治疗原则中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无一不是基于隐喻的。特别是病因学上“六淫”“七情”;病机上所言之“上热下寒”“表寒里热”;在探讨疾病的发生时,灵枢五变明确提出“请论以比匠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将“治未病”形象地譬喻为“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此处之“比”“譬”无疑是汉语学界称之为“比喻”的修辞学方法,在认知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以一事物说明另一事物。以往的研究多从思维模式的立场进行探讨,或称之为“意象思维”或称之为“形象思维”或称之为“类比思维”等。其实意象也属于隐喻的“家族成员”,因为意象中的“意”与“象”之间的关系也同隐喻一样建立相近或相关的基础之上,所以,从功能意义上而言,意象即象喻。从隐喻的角度看,虽然其功能不限于意象的“图像化”和“实体显现”,但通过呈像而实现认知目的无疑是隐喻的主要功能之一11。就“隐喻”与“类比”言,两者确有相同之处,即皆有“相似性”的成分,但严格地来说二者之间亦有不同。隐喻是根植于人类的概念系统,是人类认识世界和表达思想的有效工具。隐喻和类比是相互依赖、紧密联系的。然而,语言学家们只是把类比看作一种单纯的语言变化机制,并没有注意到它在人类思维过程中与隐喻思维是紧密联系的。类比作为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在隐喻生成和理解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尽管诸多学者曾以“类比”探究了中医学的思维模式,但缺乏或没有对“概念隐喻”生成的探讨;没有阐述中医病因学说“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没有揭示中医病因学说“概念隐喻”的逻辑特征;更没有说明中医学家是如何应用中医病因学说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判断推理的;没有人进一步发掘中医病因学说“概念隐喻”的认知意义。仅以中医病因病机概念中的“寒”来看这一隐喻概念的形成,当我们说病人“感受寒邪”这句话是什么意义?我们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无非是病人发病前有气候的变化、或病人没有及时增添衣被以保暖、或因天暑炎热以取冷的经历等等,特别是病人表现出“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脉浮紧”的症状。甚至可以说病人有无感寒经历都不主要,关键是要有“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脉浮紧”的症状。“寒邪”这一概念的形成,简要而言是来自于人们的体验与联想。气候变化的寒冷人们是可以感受得到的,恶寒也是人体能够感受得到的,很自然地使人们将气候变化感受到的寒冷与人体发病时的恶寒联系起来,认为人体之所以出现恶寒是感受了自然界的寒冷,并将其称之为寒邪。需要明辨的是此处寒邪之寒是对自然界的寒冷之寒的借用,它可以表述为以下的语句:“体内之寒邪”是“自然界的寒冷”。但我们应该时刻清楚的是这是一个隐喻,体内之寒邪与自然界的寒冷两者存在于不同的“域”,这和我们说“时间是金钱”没有本质的区别。尚需进一步阐明的是中医病因病机概念中的“风、寒、暑、湿、燥、火”并非六种“个体”而是六个“范畴”,使人们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应用了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原型”而形成的概念隐喻。3中医病因病机概念隐喻研究的意义长久以来,中医概念模糊不清、指称不明成为一些人不理解和不相信中医理论的原因,也成了一些别有用心人诋毁攻击中医的“口实”。“告别中医”一个最主要的论点是“中医没有指称”。事实上,隐喻是以一种复杂的方式指称实在。隐喻对一般指称进行悬置,并在此基础上作出一种“二阶指称”。它的本质就在于通过这种方法对科学理论的理性陈述加以解释和说明。科学隐喻的这种方法是对客观实在的一种语境化的把握,而语境必然是有特定限制的。所以,只有语境的不断重构,才能给定隐喻语境的存在及其把握实在本质的有效性12。如前所言“体内之寒邪”是“自然界的寒冷”正是以“自然界的寒冷”来指称“体内之寒邪”。“中医不科学”观点的出现,若抛开别有用心的动机外,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源于对中医语言的误读。故笔者多次强调:如果谁想研究、评判中医学,那么他必须清楚中医学的语言;在明白中医学使用的是一种什么语言的基础上,才能明白中医理论究竟是什么样的理论?要明白中医学的语言就必须对其语言进行分析,明白这一语言如何生成如何使用。隐喻生成过程事实上包含了特定语词意谓的多重使用,而这正是隐喻生成的不可避免的方法论的展开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语词意义的时间扩张与空间延伸密切伴随,语义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不断转化,语用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也相互关联。所以,在语形的层面隐喻是被构造的,在语义的层面隐喻是被转化的,在语用的层面隐喻是被选择的。在一个特定隐喻的生成过程中或它的方法论要求的展开过程中,这些层面是内在地统一的和同时作用的;或者说是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相互作用给出的系统结果。因此,一个隐喻描述必须在语言转换的语境中历时地加以理解。“真理就在于离开了语境我们便绝对地一无所成。”如果我们立足于语境的整体性去分析隐喻的方法论意义,会发现如下特征:隐喻方法是理解与选择的统一;隐喻方法是经验与概念的统一;隐喻方法是语义结构与隐喻域之间的统一;隐喻方法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12。如果仔细的考察隐喻的逻辑有着如下之特征:隐喻构造的分类学逻辑特征、隐喻本质的可能世界逻辑特征、隐喻真值的模糊逻辑特征、隐喻推理的不明推论逻辑特征13。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认知过程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已知到未知逐步发展的,隐喻就是这样的一个有效认知工具。“心智是涉身的”、“思维是无意识的”、“概念是隐喻的”,这三个基本的命题是第二代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基础,也是拉柯夫“体验哲学”的经验主义基础。人类要认知周围的世界,探索未知的领域,就必须借助隐喻这种普遍认知手段,将已知的概念系统投射到未知的领域,以获得新的认知。所谓隐喻性语言缺乏科学语言的精确性,在科学语篇中只能充当“辅助性角色”的观点是片面的。隐喻在科学理论的阐释过程中不仅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也是构建科学理论的基本成分14。亚里士多德说:“隐喻是天才的象征,它不是能够学会的,因为好的隐喻意味着从相异的事物中觉察到其相似性的能力。”中医药理论的形成无一不彰显出我们祖先这种天才的能力,在现有的自然科学领域中没有任何一门学科理论像中医一样富集如此众多的隐喻概念,并如此之行之有效。令人遗憾的是:隐喻在国内外多领域的如火如荼地研究并未或很少引起中医学界的关注。中医病因病机理论急需研究的是:在认知视野下从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中医病因病机隐喻概念,阐明中医病因学说“概念隐喻”的工作机制;揭示中医病因学说“概念隐喻”的逻辑特征;诠释中医学家是如何应用中医病因学说中的“概念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