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济学》专业课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doc_第1页
《技术经济学》专业课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doc_第2页
《技术经济学》专业课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doc_第3页
《技术经济学》专业课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doc_第4页
《技术经济学》专业课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技术经济学专业课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摘要:创新教育是指以新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为指导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手段,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创造,使之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教育。从创新教学理念入手,探讨了在技术经济学专业课中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问题,提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技术经济学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多年来,主导我国高等教育的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几乎成为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和教学管理者的思维定势,束缚了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给素质教育的推进带来巨大的阻力。在专业课中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一、创新教学理念 1.确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理念 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素质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教育改革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基本的指导思想。当代的高校教师应当认真思考,我们的教学活动是否做到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信任学生,是否遵循了青年身心健康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效的保障。“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应当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信念,把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精神,贯穿于教学改革与实践的始终。 2.树立师生互动、交往的平等观 教学关系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互动与交往。现代教学理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交往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形式,是动态的教学主体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和相互作用。交往的基本属性即互动、互惠,通过信息交流来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达成共识、共享,师生一起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这也是教学相长的真谛。 3.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教学观 (1)听来的、看来的忘得快,自己动手学得快 传统教学注重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也的确造就了一大批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过硬的人才。但不太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明显不足。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陶行知先生就批评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此言正切中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体验的弊端。把教师的感受告诉学生,不如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自己的切身体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机会,让学生参与更多的社会实践,是学生成长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基本需求。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听和看虽然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但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印象深刻,不如动手操作更能将知识转化为创新、实践的能力。 (2)教学应促进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进行创造 社会进步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机会,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是社会进步的基础和条件。个性是创新的前提,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教学难以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让学生在多样性学习中学会选择,学生自主选择的愿望是强烈的,主动谋求发展的潜能是巨大的。主动选择带来主动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应当为学生创造选择的条件,扩大选择的范围,发展选择的能力。给学生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自己去寻找答案;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片天空,让他自己去闯一闯。 (3)成功的教学是能使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 成长无法替代,发展必须主动。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接纳知识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的责任就是点燃火把。教师不是学生思维的保姆,要让知识成为学生自己思维的果实。研究表明,责任心和自主选择有密切联系。“要我学”和“我要学”在学生身上的表现大不一样。可供学生选择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要保证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全面发展,就必须提供可供学生选择的内容。在课程体系中除了必修课以外,还应有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实践活动。学校应当让学生自主选择,家长参与选择,教师指导选择,教学管理保障选择最终让学生在主动选择中发展个性,树立创新意识。 4.使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观 (1)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终身学习成为每个人得以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学习越来越成为个人不可推卸的责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习条件不断改善,学习者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获得真才实学的途径大大拓宽。高校教学必须尽可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重在培养学生成才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习惯,有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为他们日后走向社会、融入社会和服务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叶圣陶先生强调,“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力,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力,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 (2)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创造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段。今天,创新正在成为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教师要通过组织开放式教学,营造积极的思维环境和宽松的创新氛围,充分肯定学生思维中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力。教育要使学生懂得,科学研究中的重大突破都是于全身心的投入,于挑战现状,而不是因循守旧、接受现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敏锐地发现问题,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灵活多样地解决问题。 二、技术经济学专业课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求教师首先以身作则,具有创新精神和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精神。教师应当树立创新教育理念,重视创新启蒙,丰富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 1.创造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技术经济学专业课的课堂环境 具体包括营造活跃、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在专业课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做出有利于学生参与案例教学、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评价。 2.培养创新型教师 所谓创新型教师,就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将其运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并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能发现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的教师。创新型教师应当具备如下条件: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力;设法形成创新型的专业班级;创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教学评价以促进学生创新为导向。 3.解放学生 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必须把学生从“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探索转化创造”,让学生拥有亲自“尝试”的机会。在技术经济学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强化生动活泼、自由民主的气氛,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小心求证。 三、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是某一环节的变革,而是从教学到管理、从课内到课外、从内容到方法等全方位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传统教育比较重视对前人经验和成果的吸收,忽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对权威和书本的过度依赖。高校应尽快转变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价值观,牢固树立创新教育、素质教育、开放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新观念。 1.改革教学方法 积极实践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大力推广开放式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所谓开放式课堂教学,是相对传统课堂教学而言的,其基本特征是空间上的灵活性、学生对教学活动的选择性、学习材料的丰富性和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开放式课堂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进行批判性的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冒险精神。 2.培育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队伍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教师。我国现有的大多数教师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往往在教学工作中沿袭旧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因此,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培养,促进高校教师主动参与创新教育,重视教师参与科研,以自身在教学科研中的创新精神和亲身经历鼓舞学生,从自身的创新实践中发现和总结创新能力培养的发展规律。 3.搭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践基地 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应当搭建多种形式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实践基地。实施创新教育离不开“第二课堂”。利用第二课堂开展创新教育,是所有学校都乐于接受的模式,而且许多创新教育的成果都是在第二课堂中取得的。组织课外兴趣小组、开展课外科技活动和参加各种竞赛活动,都是课外创新教育的常见形式。 社会实践是指课堂教学以外的一种教学方式,也称为“第三课堂”,主要是通过参与社会生活的方式而实施。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传授抽象的理论知识,整个过程以教师的口头讲授为主,学生无法参与到知识的发现与探索过程之中。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与此不同,其获得知识和能力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主动参与社会,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和感受获得直接的、现实的知识和技能。社会实践中所得到的生动鲜活、直接实用的职业技能,是书本上所没有的,也是课堂教学中学不到的。 总而言之,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把创新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只有常抓不懈,方能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强亮生.做一名合格大学教师的体会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