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中的肉桂桂枝考证.doc_第1页
《伤寒杂病论》中的肉桂桂枝考证.doc_第2页
《伤寒杂病论》中的肉桂桂枝考证.doc_第3页
《伤寒杂病论》中的肉桂桂枝考证.doc_第4页
《伤寒杂病论》中的肉桂桂枝考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伤寒杂病论中的肉桂桂枝考证 吴秋叶 河南省南阳市邓州市孟楼镇孟楼卫生院河南省南阳市474178 【摘要】桂的药用历史悠久,它的原植物为樟科肉桂,桂的药材一般有肉桂和桂枝两种,都是日常常用的中药。桂枝一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伤寒论中,用桂枝竟达76方之多,其中伤寒论中就有41方,而金匮要略中有35方,对后世的医疗实践影响深远。本文通过古籍文字的推断、药理属性和化学成分等几个方面分析,考证张仲景实际使用药物应为现代之肉桂。 关键词伤寒杂病论;肉桂;桂枝 桂枝的名称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但是随着历史时期的不同它也有着不同的内容和含义,所以考证张仲景所用的桂枝对现代的医学实践具有深远的意义。伤寒杂病论没有对桂枝的形态做出详细的描述,仅仅在方剂的桂枝名下注有“去皮”二字,也就是除去栓皮,把留有韧皮部的枝条入药。单单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伤寒杂病论中的桂枝不是现在我们用的桂枝。现在的桂枝是肉桂的细嫩枝条,直径只有0.3cm到1.0cm,皮部也只有1mm左右,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去除栓皮的。那么当时所用的桂枝到底是什么呢? 1从医学古籍、历史文献考证 神农本草经的成书时间不晚于春秋战国,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大约成书于东汉末年,距离时间较近,因而在药物的选用上应该会受神农本草经的影响。据统计,伤寒杂病论一共用了136种神农本草经中所记载的药物,占该书使用总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但是查阅文献发现,桂枝在神农本草经甚至唐朝以前的本草著作中都没有出现过。神农本草经中只有牡桂和菌桂的记载,更早的文献如五十二病方和黄帝内经中也没有桂枝的记载,只有桂。在这些经典著作中都没有桂枝的记载,而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却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这显然是不合常理的。这是因为北宋时期校正医书局的林亿等在刊行张仲景的医术时,为了统一药名,尽量减少桂类药物的冲突矛盾现象,将伤寒杂病论中的所有桂类药物,包括桂、桂心、桂皮等都改为了桂枝,统一采用“桂枝去皮”的说法。另外,在公元前168年的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陪葬品中,有七种作为医疗的香料,其中有桂枝的树皮小片,调查报告称其为桂皮。该物已经被除去了木栓皮,而且在出土的桂类中没有嫩枝。 在查阅本草文献记载后发现,直到汉代,作为药名,一般称桂或菌桂。另外,也有称牡桂的。神农本草经未描述牡桂的药物形态和药用部位,但是附有东晋郭璞注:“今之呼桂皮厚者,为木桂及一单名桂者是也。一名肉桂,一名桂枝,一名桂心。”可以看出,当时认为“牡桂”为肉桂树之皮,也称为肉桂、桂枝、桂心等。神农本草经也没有详细描述菌桂的药物形态和药用部位,后人辑述时在菌桂条下注云:“无骨,正圆如竹,立秋采。”“无骨”,是指桂树之皮,“正圆如竹”,描述的是桂皮晒干后的形状,卷如竹筒。神农本草经里没有桂的记载,别录在“桂”条下注云:“十月采皮,阴干。”说明桂的药用部位为树皮。综合上述文献的记载,我们看出,汉代以前桂枝的药用部位皆为树干或粗枝的干燥树皮。 纵观以上的结论可以得出,把张仲景医方的桂枝解释为嫩枝的全体是错误的。 2肉桂与桂枝的药理属性 2.1肉桂 2.1.1形态特征 我们现在用的肉桂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或者粗枝皮,干皮去掉表皮的部分称为肉桂心,粗枝皮称为官桂,主要产自我国的两广地区和云南等地,又称牡桂、玉桂或者桂皮。形状为槽状或者卷筒状,外皮灰棕色,粗糙且有不规则的细纹;内皮红棕色,平坦但有细纵纹。材质硬且脆,气味浓烈。 2.1.2肉桂的功效 (1)用于畏寒肢冷,腰膝软弱、阳痿、尿频及其脾肾阳衰的脘腹冷痛和食少便溏等症。 (2)用于脘腹冷痛,寒湿痹痛,腰痛,以及血分有寒之瘀滞经闭和痛经等症。肉桂不仅能散沉寒,而且也能通血脉,寒凝气滞或寒凝血瘀所致的痛证均可应用。 (3)用于阴疽和气血虚寒、痈肿脓成不溃,或者是溃后久不收敛等外科疾患,用此药可以达到散寒温阳,通畅气血的效果。另外,在补气养血药中加入少量肉桂,对气衰血少之症,有温运阳气,促进气血生长的功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当做调味品使用的桂皮是同科植物天竺桂的树皮,皮薄而质硬,干燥不油润,断面呈现淡棕色,少香气,不作药用。 2.2桂枝 桂枝是肉桂的嫩枝,也是比较常用的一味中药。形状是长圆柱形,表面颜色为棕红色至红棕色,有细皱纹和纵棱线,材质硬而脆,断面呈现红棕色。有特异香气,味微辛。 桂枝味辛、甘,性温,有发汗解表和温经通阳的功能。临床主要用于以下五个方面。 (1)用于外感风寒和头痛、发热以及恶寒等证。 (2)用于风寒湿痹和肩背肢节酸痛。桂枝具有祛风寒湿邪和温经通络的功效,从而缓解疼痛。 (3)用于心脾阳虚和阳气不足以及水湿内停而致的痰饮证等。 (4)用于胸痹和胸痛和心悸、脉结代等证。 (5)用于经寒瘀滞和经闭、痛经以及癥瘕等证。桂枝温通血脉,散寒逐瘀。 总而言之,肉桂与桂枝同出于桂树,肉桂是桂树的树皮,桂枝是桂树的嫩枝。肉桂和桂枝都有温营血、助气化和散寒凝的作用。但是肉桂善温里祛寒,入下焦而补肾阳;而桂枝长于发表散寒,主上行而通经脉,在临床使用时注意区别。 3化学成分分析 目前有一种普遍的看法是伤寒杂病论的桂枝长于温肾助阳却没有解表的功效,而现在的桂枝则具有散寒解表的功效。那么古今桂枝的化学成分有没有区别呢?通过系统测试分析桂枝和肉桂的化学成分,可以发现二者的化学组成基本上完全相同。通过测定肉桂和桂枝的挥发油及其活性成分桂皮醛含量,可以看出肉桂明显要高于桂枝。鉴于桂皮醛是解热、镇痛和通血脉的主要组成成份,并且主要存在于挥发油之中,而通常的用药习惯是将方中所有的药一同加水煎煮;同时伤寒杂病论等书在方中也没有说明要后下桂枝,所以又对桂枝、肉桂水煎液中的桂皮醛含量进行了测定,测试结果发现二者的含量基本相近。可以看出,肉桂与桂枝解表作用的组成成份是基本相同的,研究的结果不能支持肉桂不解表的结论。 另外,通过桂枝、肉桂药理作用的对比研究也可以发现,桂枝、肉桂水煎液都可以呈现解热作用和镇痛作用,且作用没有显著性的差异,也就是说二者水煎液的作用强度是相近的。化学成份的对比研究也完全可以支持这一结论。 通过上述两类对比研究结果,也同时证实了张仲景所用的桂枝解表是当时的用药习惯,而当时所用的桂枝正是现在的肉桂。 4结论 通过以上几点分析,我们完全可以得出张仲景方中所用桂枝就是樟科植物肉桂的树干以及粗枝皮,也就是现在所用的肉桂。 参考文献 1彭怀仁.张仲景所用桂枝之我见J.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 2真柳诚.金匮要略的文献学的研究(第1版)J.日本医史学杂志,1988. 3宋立人.桂的考证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xx. 4许利平,杨涛.桂枝古今名实发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x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